88教案网

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

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

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延伸阅读

人教第九册《海豚救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海豚是怎样救人,为什么能够救人的。

3、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从海豚救人的事件中,体会到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找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海豚是水中的杂技演员,还被称作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呢!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海豚是怎样救人的?

2、海豚为什么能够救人?

3、与课文《鲸》比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观看课件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内容之外,你对海豚还有哪些了解呢?介绍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海豚救人

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

人教第九册《珍珠鸟》教学设计


人教第九册《珍珠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三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是怎样照料、呵护珍珠鸟的?

3、小鸟为什么会信赖主人呢?

4、作者写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搜集有关珍珠鸟的资料。

2、谈谈你对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板书设计:

珍珠鸟

大鸟:躲进吊兰中隐约闪动渐渐伸出熟悉

小鸟:先随后先再跑到落在

(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人教第九册《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第九册《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第九册《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4、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说话训练;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主读书

2、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4、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按段朗读课文,要读得琅琅上口

15自然段要多读几遍,读得琅琅上口。

61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重点:

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过程:

一、分段朗读课文(16),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稀奇的事是指什么事?

2、选择你自己觉得最稀奇的一件事读一读,把它读得有吸引力

3、朗读、评价

二、再读课文(16),尝试分析句子含义。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①句子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懂?

②他们和我指谁?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③出示: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只看见_____________,就像_____________的井底之蛙。

三、展开想象,写写我的外貌

我的外貌怎样?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

1、学生练写。

2、同学互相交流。

3、评讲,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四、课文拓展

朗读《故乡》,了解中年的闰土是怎样的,想一想他变化的原因。

五、选择性作业:

1、用一段话写一个人的外貌,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2、观察看瓜刺猹的图,结合闰土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闰土的内心活动,用一段话写出来。

板书设计:

20少年闰土

记忆瓜地少年(怀念)

紫色圆脸

相见头戴毡帽(欢喜)

颈套项圈知识丰富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聪明能干

相处(钦佩)

看瓜刺猹活泼可爱

沙地观鱼

不肯出门(难过)

分别托带礼物

人教第九册《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第九册《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第九册《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练习写一个小动物。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建筑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抓住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

《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住宅一般是讲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师:蟋蟀会有什么样的住宅呢?作者怎样描述蟋蟀的住宅呢?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逐个生字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找出每个字字音字形方面的特点,加深记忆。

比如:骤字左边是马,右边是聚会的聚,马和聚合在一起就是骤,读作zhou,不能读ju或zou。

3.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课文。

4.讨论词义,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按不同方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朗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逐段进行理解,也可以找同学说一说各自然段的内容。

分析10个自然段的内容,弄清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2.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体会课文是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10个自然段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几段,怎样分?

这篇课文的题目(即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段(第7~第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蟋蟀这种小动物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用他的话讲就是蟋蟀的住宅。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很喜欢蟋蟀,并把蟋蟀当作他的朋友对待。那么,蟋蟀是以什么而出名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

(主要是以住宅出名。)

板书:住宅

(二)学习第二段。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默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这一段主要是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板书:选址工具洞内外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板书:特点

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排水优良

有温和的阳光

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有温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令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板书:柔弱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书,看一看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因为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

又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那么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可以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了。)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出现在这一段的最后,起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蟋蟀辛勤劳动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学习第三段。

请同学默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从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样写的?

板书:住宅建造

(这一段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板书:时间建造整修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这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

板书:十月

蟋蟀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的艰难与辛苦。

板书:扒搬踏推铺

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板书:长时间加深加阔

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

(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形象、具体、逼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书。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好。)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我们应该学习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观察一种小动物。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

《蟋蟀的住宅》主要讲的是什么?

(《蟋蟀的住宅》主要描写了蟋蟀挖掘、建造巢穴的事。)

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巢穴比喻为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很形象,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篇课文说明了什么?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5、6、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样观察有什么好处?

(二)朗读全文,体会拟人句。

课文中不少地方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请同学朗读全文,找出以上词语,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写一篇小动物的作文。

这种练习要求学生观察一种小动物,注意它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嘴巴、爪子等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把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下来,也要写它的活动情况。

教师指导这种练习时,可以先请同学读一篇习作例文,然后再进行习作指导,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人教第九册《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第九册《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第九册《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习〈〈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板书:

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老班长的思想品德

(责任心舍己为人)

小病号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人教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2.学习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有详有略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2.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事迹。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的狼牙山。故事的主人公是五位壮士。

(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听老师范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

(二)学生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容易读准,但课文里的个别词易读错,如晋察冀(j@n、ch2、j@),读音可以不作为重点检查内容。

3.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壮士:豪壮而勇敢的人。

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也叫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分别是山西省、察哈尔省(已撤销)、河北省的简称。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横七竖八:有横的,有竖的,形容纵横杂乱。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俯视下边。形容处于有利地势。

山涧:山间的水沟。

粉身碎骨: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

屹立:像山峰似的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本课指口号声豪迈,所以应选气魄大。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同、反义词、形近字。

近义词:

进犯(侵犯)崎岖(坎坷)沸腾(鼎沸)依托(依靠)毅力(耸立)喜悦(快乐)惊天动地(地动山摇)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反义词:

沉着(慌张)崎岖(平坦)暴露(隐蔽)胜利(失败)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形近字: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再根据字义组词。

5.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分析课文结构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让学生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使学生没有畏难心理,才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本课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分段方法。

(1)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或称小节)归并在一起,作为一段。

第1自然段;讲七连六班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2自然段:讲五壮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第3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

第4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向顶峰,英勇歼敌。

第5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向顶峰,英勇杀敌。

第6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绝壁。

清楚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后,不难看出,第4和第5两个自然段的意思非常相近,就把这两个自然段归并在一起,成为一段,其它自然段各为一段。所以,本文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第三段即第3自然段,第四段为第4、5两个自然段,第五段即第6自然段。

6.概括段意。

通过我们上面的分析,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第1、第2、第3、第5自然段的意思就是段意,把第4段的段意归纳一下,即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7.请同学们按照分好的段落,自由小声读课文,体会教师刚才教给的分段方法,并进一步熟悉课文,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8.课堂质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出,请老师帮助解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照顾到课堂上的个别同学的个别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9.了解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情况。

老师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有的放矢的讲解下节课打基础,可以按书上预习内容进行提问。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口头完成预习作业。

第二课时

(一)指一名或多名同学读课文。

通过听学生读课文,可以检查上节课的口头作业,督促学生自觉完成口头作业,养成自觉读课文的良好习惯;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二)学生质疑。

学生在读课文后,可能会有问题,让学生提出来。教师可以不立即回答,让学生从课文讲解中寻找答案。

(三)审题。

《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勇敢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同学们看《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题目,除了告诉我们地点和人物,还暗含着什么?

(还暗含着课文的中心思想)

很好!这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就知道要写五壮士什么高贵品质?)

(四)理清文章脉络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这节课我们把这一方法反过来用。老师先给段意,请大家找一找这些段意分别包含哪些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请学生回答。(答案同上节所讲)

如果学生能准确回答,说明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的方法学生已经能灵活掌握。这样,既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完成了书上的思考题。

这五段里,哪几段直接写的是五壮士?

这四段里,哪一段最突出他们是五壮士?

(跳下悬崖这一段。)

(五)讲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1.讲读第一段。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用呢?

哪些词语突出了日寇的猖狂?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五个人拖住了敌人的大批兵力,用对比的手法更能突出他们是壮士,所以这段的写作方法是侧面描写,同时渗透给学生,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安排材料。

2.讲读第二段。

请大家看第二段诱敌上山,一共可以分几层?哪几层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

这两层直接写五壮士的什么方面?

(五壮士英勇杀敌,表现出他们不怕死的精神。)

(板书:英勇杀敌)

这两层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分别写五壮士的四个句子,都描写了五壮士的什么?用什么方法写的?请同学读一句,说一句,是描写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还是神态?)

这四句话,有的描写表情,有的描写动作,有的描写心情。通过这些描写,你能不能看出五壮士心里想什么?

五壮士这时候一心想消灭敌人,对敌人充满了仇恨。我们朗读时应该读出对敌人刻骨仇恨的心情。请大家集体练习朗读。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

描写人物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师就可以把这一小段话当成例子,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分析,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描写人物要描写语言、心情、动作、神态。

第三层是怎样描写五壮士的?

3.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写五壮士的句子有几句?

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这里写班长说话斩钉截铁,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形容说话时态度特别果断。)

你能用斩钉截铁造句吗?

战士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向绝路,他们为什么还紧跟在班长后面呢?

他们把敌人引向绝路,自己怎么办?

(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敌人同归于尽。)

(板书:准备献身)

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了,通过分析这个紧跟,让学生明白,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的认真思考。这样,既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又可以做到读写结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中学会写。

谁能把五壮士准备献身的英雄气概读出来?

(学生读文)

这一段写班长的语言虽然只有一个字,写战士的语言虽然只有一个词,但是,把五壮士那种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写出来了。他们将继续向绝路的顶峰攀登。

4.作业:

(1)读课文,体会五壮士的精神。

(2)用斩钉截铁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四段。

五壮士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他们是如何痛击敌人的?请大家看第四段。

用这样一个大问题概括这一段,可以培养学生提纲挈领独自分析文章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思想。

(二)讲读第五段。

五壮士在痛击了敌人,枪弹尽绝之后,是怎样英勇跳崖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五壮士英勇跳崖、自我牺牲的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充分地朗读,特别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要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从中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从而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三)练习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首先,学生参考插图,独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可以二人一组进行,互相检查、提醒,直到大多数同学能够背诵下来。

(四)用坚强不屈造句。

例句:我们要学习五壮士坚强不屈的精神,勇于同任何艰难困苦作斗争。

(五)总结全文,比较、分析详略,学习写作方法。

课文通过记叙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勇猛歼敌,最后英勇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英勇顽强,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作者对接受任务的第一段和引向绝路的第三段内容,都写得比较简略,而对诱敌上山的第二段、峰顶歼敌的第四段和英勇跳崖的第五段这三部分内容,都写得比较详细。因为,接受任务和引向绝路这两部分内容的材料,不能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而诱敌上山、峰顶歼敌和英勇跳崖这三部分内容,能重点突出地表现出五壮士奋勇杀敌和舍身取义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安排材料的时候,把更能够突出中心的部分就要写得详细,其它有联系的部分就应该写得概括、简略,这是本课要着重讲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

(六)作业。

1.用坚强不屈造句。

2.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人教第九册《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人教第九册《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16*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2、自学生字,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3、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

练习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难点:

练习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快速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疯狂扫荡根据地,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斗争。课文写了雨来的什么事?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快速阅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

1、用概括内容的方法列小标题。

2、引用原句列小标题。

3、用一个词列小标题。

板书:

16*小英雄雨来

雨来游泳游泳靠着妈妈笑

上夜校念书念书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掩护李大叔掩护把缸搬回原地方

跟鬼子斗争斗敌什么也没看见

河沿上的枪声枪声有志不在年高

雨来没有死脱险雨来没有死

人教第九册《大瀑布的葬礼 》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第九册《大瀑布的葬礼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第九册《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瀑布的壮观景象和遭受破坏后的样子。

3、了解大自然的美妙绝伦,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

教学重点: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葬礼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葬礼的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课文的那部分写了大瀑布昔日的雄奇景象?读一读。

2、课文的那部分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的样子?读一读?

3、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意义何在?

4、如果你在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结束语: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板书设计:

28*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如今逐渐枯竭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人教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人教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小艇的特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小艇的形状,船夫的驾驶技术及小艇的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在领略威尼斯小艇的风采之前,我们首先来检查预习生字和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情况。

(三)检查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格。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艇字应读t!ng,不能读t!n;

纵,字应读z^ng,不能读c$ng;

叉字应读ch1,不能读c1;

艄字应读sh1o,不能读xi1o;

哗笑的哗字应读hu2,而哗啦的哗字要读hu1。

3.分析生字结构,正确书写。

艇字中间部分是廴,不能写成辶;雇字是户字头,里边是隹,不能写成住;

梁的右上部是

,不能少写一点刃。

叉字是又字加上一点,不能忘记写中间的丶。

4.区别形近字。

出示形近字,请同学们指出这些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艄和稍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艄,船艄;稍,稍微。这两个字的偏旁不同。

毫和豪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毫,丝毫,毫不在乎;豪,豪迈、豪言壮语。

勿和匆两个字形相近,音、义都不同。勿是不要的意思,比如,请勿打扰;匆有些着急怎么样的意思,比如,匆忙,急匆匆。

梁和粱两个字音相同,形相近,义不同。木字底的梁是桥梁,房梁的意思;米字底的粱是高粱米的粱。

5.理解重点词语。

世界闻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

自如:活动或者操作不受阻碍。课文中指驾起船来不受阻碍,熟练,灵活。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簇拥:紧紧围着。课文中是聚集的意思。

哗笑:高声喧哗说笑。

沉寂:十分寂静。与静寂意思相近。

呎:英尺的旧称,现在已不用。一英尺约合0.3048米。

圣经:基督教的圣书。

教堂:基督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

祷告:信教的人向神祈求保佑。

雇定:雇,出钱叫别人为自己服务。本课指事先已确定好,在某一时间内专门为自己服务。

6.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闻名(著名有名)摇晃(摇摆)沉寂(寂静静寂)残破(残缺)灵活(灵巧)

操纵(操作)庄严(庄重)祷告(祈祷)簇拥(拥挤)哗笑(嬉笑)

(2)反义词:

残破(完整)簇拥(散开)灵活(笨拙)庄严(活泼)

沉寂(欢腾)新鲜(陈旧)笼罩(敞开)弯曲(笔直)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请六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画出这句话。

(全文围绕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2.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画出来的这句话,并谈一谈它在全文的作用。

(这句话在全文起总起和点题的作用,说明小艇在这座城市很重要。)

3.指导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文章是按不同方面的顺序叙述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用合并几个自然段的方法,将意思紧密相连的自然段合并为一段,再概括段意。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小艇,这样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这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由此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的是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的是小艇样子奇特,乘坐小艇观赏风光富有情趣。

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的是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的是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这篇课文先总后分、思路清楚,学生容易理解。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给学生创造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请同学谈对课文的印象。

这篇课文分四段,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请你朗读一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想象威尼斯的小艇的样子和坐在里面的感觉。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启发同学谈谈自己了解的世界著名城市,说说那里的特色和印象最深的地方。(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莫斯科的红场、北京的故宫、水上城市威尼斯等)

板书:威尼斯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欣赏欧洲意大利的这座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光。

2.播放电视录像片,或者幻灯片,也可以用图片,展示威尼斯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请同学谈谈自己对威尼斯的印象,喜欢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

(河流、雕塑、建筑、服装、桥梁、小艇等)

由此引出小艇

板书:小艇

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威尼斯的小艇,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二)学习第一段。

为什么说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

(因为威尼斯的河道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水上城市,这里水道比车道要多。因此小艇在威尼斯就显得很重要,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齐读这一段。

小艇这样重要,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这是同学们最想知道的。请看第二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察威尼斯小艇的幻灯片或图片。

启发学生谈论观察到的小艇的外形及特点。

(小艇很窄很长,两头上翘、漂亮、像新月等。)

2.分析比较句子,了解小艇的特点,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1)出示幻灯片①威尼斯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着,行动起来又轻快,又灵活。

出示幻灯片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几人一组讨论:比较这两段话,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哪句话更生动。

(特点是又窄又深、两头翘、轻快灵活。第二段话写得生动,主要是里面的比喻句用得好,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比作熟悉的事物,这样就突出了本来不熟悉的事物的特点,比较好理解。

这段话中运用了三个比喻句,一是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作比喻,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小艇的大概模样,二是用新月作比喻,使人感到小艇的造型很美,很有情趣;三是用蛇作比喻,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小艇就在眼前游动。)

板书:

特点

又窄又深,两头翘

轻快灵活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轻快灵活,运用三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把威尼斯小艇展现在我们面前。

(2)播放轻松的音乐,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有说不完的情趣的含义。

在音乐的伴奏下,听着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想象自己坐在小艇上的感觉。

(坐在软软的皮垫子上很舒服;看着两边的河流、桥梁、船只,很新鲜,很有意思;两岸的建筑物很有特点,很漂亮,坐在小艇上欣赏是一种享受)

再加上偶尔和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打个招呼,你觉得怎么样?

(真是有说不完的情趣。)

情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的情趣说不完?

(情在这里是情调的意思,即不同于寻常的愉快的感觉;趣在这里指外界对自己的吸引力,即有趣。因为这种情趣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感受良多。因此,这种情趣是说不完的。)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作者在这一段先写了行船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但船夫总能操纵自如。接着进一步加以说明怎样操纵自如:极快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也能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

书上的一个词概括了船夫的驾驶技术,是什么词?

(操纵自如)

板书:

船夫

速度极快时能拐弯

拥挤时能挤进挤出

极险极窄处能穿过

操纵自如

2.齐读这一段,进一步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五)学生自学第四段。

1.教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2)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3)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小艇。

如果学生感到第三题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威尼斯的静寂和喧闹与小艇的动与不动有什么关系这方面去思考。

(课文中讲到白天商人坐小艇做生意、运载货物;青年妇女坐小艇娱乐、交友;孩子们坐小艇到郊外游玩;老人带全家坐小艇去教堂做祷告。夜晚,戏院散场,人们回家需要小艇。可能还有一些人坐小艇。比如,警察坐小艇指挥水上交通;医生坐小艇急着去看望病人;演员坐小艇去另一戏院演出等等,可见威尼斯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小艇。

课文用威尼斯宁静的夜晚结尾,是进一步反衬小艇的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小艇行动了,威尼斯就喧闹;小艇都停泊了,静寂就笼罩着威尼斯。这说明小艇与整个城市的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2.自由朗读这一段,体会喧闹、静寂与小艇的关系。

板书:

白天做生意娱乐

郊游祷告

夜晚回家

3.小结第四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写各种各样的人都要乘坐小艇,从而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可以说在威尼斯谁都离不开小艇,小艇可以去威尼斯的任何地方。等于街头的汽车。

板书:作用

(五)总结全文。

板书:重要的交通工具

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呢?

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六)齐读全文。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不能读hu^;

衍字应读y3n,不能读y2n;

构字应读g^u,不能读g#u;

蚀字应读sh0,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5ng,不能读g5n;

频字应读p0n,不能读p0ng;

择字应读z6,不能读zh2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择(选择)衍(繁衍)

锅(锅盖)译(译文)衔(衔接)

沃(沃土)吨(千吨)迭(更迭)

跃(跳跃)顿(顿时)跌(跌倒)

蚀(腐蚀)构(结构)域(地域)

浊(浑浊)钩(鱼钩)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板书:治理

【板书设计】

【小资料】

黄河

我国第二大河,上源卡日曲出自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有洮河、湟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流经高原峡谷,水流较清;河口至河南省孟津为中游,穿行黄土高坡,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孟津以下为下游,流入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汛期洪水暴涨,解放前经常泛滥,历史较大改道有26次。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花园口大堤,造成人为改道,使豫东、皖北、苏北部分地区成为黄泛区,受灾人口达1250万。解放后在上、中游除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外,先后兴建了三门峡、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刘家峡水电站等;在下游修建、加固了1800公里的河堤,修建了人民胜利渠等工程,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综合利用黄河水利资源。从1949年以来曾受洪水多次威胁,但都未成灾。沿河重要城市有兰州、包头、郑州、济南等。

苏教版第九册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第九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1、诺贝尔》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先来回答老师几个问题?

投影出示: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

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地点和时间的设置如此特殊?

(第三个问题)

生:因为世人对诺贝尔无比敬重。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

生齐读课题:诺贝尔

师:诺贝尔一生发明无数,但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炸药。还记得他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吗?

生: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和雷管和爆炸力更大的炸药。(投影出示)

二、学习4—9自然段

师:发明炸药的这段历程,应该是诺贝尔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下面,请大家拿起笔来,一边仔细地读,一边轻轻地把这段艰辛的过程中令你深有感触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先读,在读中体会。

学习第4自然段

生:我最有感触的是第4自然段。

师:请你先读一读。

生读。

师:小时候的诺贝尔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十分善良,看到工人们一锤一锤砸得很辛苦,就想要发明一种东西帮助他们。

师:是的,小诺贝尔真是善良,从小便立志要造福于人。谁再来把小诺贝尔美好的愿望读一读?

指名读。

学习第5自然段

生读“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

生:我觉得诺贝尔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师:对!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后来,诺贝尔用一生饯行了他的理想!

学习第6自然段

生:我最有感触的是这句话——“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因为我觉得炸药太可怕了,它都已经让诺贝尔失去了一个亲人,还让他的爸爸变成了残废,可是诺贝尔还敢去研究它,我觉得诺贝尔实在是太胆大了!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大胆”?

生:毫不气馁。

师:对!一个“毫不气馁”勾画出了诺贝尔不同常人的决心和勇气!

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遍布荆棘,诺贝尔深知,只有“毫不气馁”,才能勇往直前!

请你再读读这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这种勇气和决心!

学习第7自然段

生读“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生:诺贝尔的实验室虽然被炸毁了,可是他还是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他又租船做实验,我觉得他真是“毫不气馁”!

师:说得好!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诺贝尔是怎样“毫不气馁”!

生读“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

生:这几个数字告诉我们,诺贝尔做了很多次实验。可他仍然“毫不气馁”。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也说出了关键!诺贝尔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多令人赞叹啊!我们一起来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

投影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从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再到发明了雷管,尽管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诺贝尔却从没被危险吓退过一步。科学的高峰是永无止尽的,他又一次向更高的峰顶进军了!

学习第8、9自然段

投影打出第8自然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么一次实验。自己放声去读一读,一直到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画面为止。自己读吧!

生自由读。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诺贝尔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做实验,他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点燃的火线。

师:讲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注意到了诺贝尔的一举一动!能把相关的语句读读吗?

生读“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理解“亲自”。

师:为什么他要“亲自”点燃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自己亲眼观察实验结果。

生:他不想让别人来冒这个险。

师:是的,不愿假手他人,更不要旁人遇险。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幅画面中最吸引老师的就是诺贝尔的眼神。句中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师:他看得是那样的——

生:专注,投入,紧张。

师:是啊,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实验,容不得一点马虎!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诺贝尔的专注!

生齐读。

师引读:近了!近了!——

生接读:火线已经接近炸药了!

再次引读,指名接读。

师: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紧张,害怕。

师:这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喘!谁来读?

指名读反复读“近了!”一句。

齐读。

师:千钧一发的时刻,诺贝尔在干什么?

生:他还在盯着导火线。

师;读读这句话。

生读“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一句。

师: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感觉到了呢?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诺贝尔的心里转过了哪些念头呢?

生:实验能不能成功?

师:这是担心。

生:如果爆炸,我会不会被炸死?

师:也有些害怕。所以他的心——

生;“怦怦直跳!”

师:除此之外,他还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结果就要见分晓了,成败在此一举!

师:这是激动和期待!

是的,在这样的境地里,谁都会紧张、害怕,但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和憧憬。句中有一个字告诉我们——

生;“但”。因为“但”有转折的意思,说明诺贝尔心里更多的不是害怕。

师:对!一个“但”字让我们知道,是更多的期待和憧憬驱走了他心头的恐惧和害怕,所以他的双眼——

生:“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师:这眼神是如此的坚定不移!谁来把这一句读读!

指名读。

师:还有谁想读?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突然,“轰”一声巨响,实验结束了!大声地读出下面的语段,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轰”的一声巨响,实验室爆炸了!

师:读读!

生读“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

师:又是一次大爆炸!太可怕了!

生:我听到了人们在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师:读!

生读“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师:所有人都惊慌失措!

生:我看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师:如洪水猛兽般汹涌,把天空都遮住了!

生:我看到了人们纷纷赶了过来,个个脸上都变了色。

师:是啊,附近的人都赶来了!连我们都想知道——

生:诺贝尔是不是真的完了?

师:一起读!

生齐读“轰!——完了!’”。

师:实验成功了,但人们都以为,诺贝尔也被炸死了!你看,这巨大的爆炸声,这滚滚的浓烟,此刻,人们的内心充满了——

生:悲伤,叹息,哀悼。

师:是的,人们都以为已经失去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出现大爆炸的结果,诺贝尔之前想到过吗?

生:他想到过。因为他的爸爸和弟弟都曾经为了做实验付出了代价。

师:那曾是血的教训啊!可为什么诺贝尔明知不可为,却偏偏还要冒这样的危险呢?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什么?

生:他从来没有忘记他小时候立下的志愿。

生:他想要研制更好的炸药。

生:他只想着要更好地造福人类。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觉到,你们已经贴近了诺贝尔的心。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生齐读第8节。

投影打出第9自然段。

师:突然,奇迹出现了!自己大声地读读这一段,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一幕?

生自由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诺贝尔满身鲜血在欢呼胜利!

师:天哪!一个浑身血淋淋的人却在举手欢呼!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诺贝尔,难道你不觉得疼吗?难道你已经没有知觉了吗?

师:是的,此时此刻他已经顾不上疼了,或者说他真的感觉不到疼了,为什么?

生:因为实验成功了,他太高兴了!就不觉得疼了!

生:是成功的喜悦冲淡了身体的痛苦!

师:说得好!这是精神战胜了肉体!请你把这一节读读!

生读第9节。

师:在失败面前,他毫不气馁;面对死亡,他毫不畏惧。让我们也来为诺贝尔的成功欢呼吧!

齐读第9节。

师:没有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如此,让他赢得了全人类的景仰和尊重!现在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视为最高荣誉的奖项,它,只授予那些为人类做出最突出贡献的人。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

师:谁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指名读。

师:老师这儿有一段录音,也许经过翻译的手,诺贝尔的临终遗言已不是那么精确,但我相信,听完了它,你就一定能真正弄懂诺贝尔的心!

播放录音:

全世界热爱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镑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师:是的,现在看来,诺贝尔奖的奖金并不算多,但它依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诺贝尔的一种精神和信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呢?

生:可以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生:是不管面对怎样的崎岖和坎坷,都能不被厄运打垮的信念!

师:很好!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的课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不起!

生:是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总结,

(苏教版第九册)《习作1》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第九册)《习作1》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教版第九册)《习作1》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

 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课前准备

 1.放大抄录《我的班主任》全文。

 2.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4.拟题,完成初稿。

 5.组织修改。

第九册教学计划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九册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土地面积计算和简易方程。

教材重点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和简易方程,

教材难点是小数除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扩展和延伸。当第二个因数是整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当第二个因数是纯小数时,小数乘法的意义有了扩展,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类似,只要掌握了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应刃而解,为此教材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对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则较为复杂。教材安排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当除数是整数时,计算方法与整数计算方法相同,只要弄清商里小数点的定位问题即可。二是当除数是小数时,则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通过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律,简便合理的进行计算的能力。本册教材的应用题主要是整、小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学会列综合式解答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土地面积计算,教材主要安排了直线的测定、测量和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土地面积的计算等内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测量和的方法。

简易方程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代数知识,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等,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会接需两、三不计算的 方程,并能列方程解应用题。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渗透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学会四舍五入法截取 积、商的近似值。

2.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会用分步列式或综合式解答整数、小数的三步计算一般应用题。

4.会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或步测、目测测定直线,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并进行简单的土地面积计算。

5.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接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6.会使用计算器。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 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 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本册教材引入代数的初步知识,学习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首先,教学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其次,要教给学生找题中相等关系的方法,进行找相等关系的转向训练,因为它是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学时要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灵活的选择解题思路,培养学习自主性。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

教学进度表2003·9

单元 教 学 内 容 课时 日 期 安 排

一 小数乘法 14

1、 小数乘法 7 9·01-9·09

2、 积的近似值 2 9·10-9·11

3、 简便计算 2 9·12-9·15

4、 复习、机动 3 9·16-9·18

小数除法 16

1、 小数除法 10 9·19-10·9

2、 商的近似值 3 10·10-10·14

3、 循环小数 3 10·15-10·17

4、 复习、机动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17

1、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4 10·20-10·23

2、 应用题 10 10·24-11·6

3、 复习、机动 3 11·7-11·11

期中复习、考试 2 11·12-11·13

土地面积计算 6 11·14-11·21

简易方程 28

1、 用字母表示数 4 11·24-11·27

2、 解简易方程 8 11·28-12·9

3、 列方程解应用题 12 12·10-12·25

4、 复习、机动 4 12·26-12·31

总 复 习 5 1月2日开始

《人教第九册《草原》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89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