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跳水》教学札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已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但是这种训练应该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要有助于学生去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认为学生想得越多越好。
在教《跳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去想象猴子抢去孩子的帽子后,孩子会怎么想这就没有必要。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这种思维的开展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不搞这个训练也影响不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因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教师不要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进行想象: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吗学生会想出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如果这时有学生能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3、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4、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会用只要,,,,就,,,,或即使,,,,也,,,,造句。
2、能根据提纲复述故事,能展开想像进行说话。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的人物。
2、板书课题:《23、跳水》。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
环游世界 风平浪静 放肆 桅杆 龇牙咧嘴 瞄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3)说说课文大意。
4、介绍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教师:默读课文。这是一篇写事的课文,我们找找看,哪几小节写事情的起因,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经过、,哪几小节写事情的结果。
(学生交流。参考答案:第1节写事情的起因,第25节写事情的经过,第67节写事情的结果。)
2、完成思考题。
(1)船长的儿子为什么会爬上那么高,那么危险的桅杆横木?
(2)水手和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具体表现在哪里?
(3)孩子的父亲为什么要让孩子往海里跳?
(4)孩子最后为什么要听父亲的话?
(5)40秒时间长吗?为什么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
(参考答案:略。小组讨论,教师归纳。)
3、读句子,思考。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哭笑不得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会哭笑不得?)
(2)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钟时间太长了?)
4、读课文,想想船长为什么对孩子发出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的命令(参考答案:这是为了救孩子。其实,这也是唯一能救孩子的方法。请学生理解船长的果断和急中生智。)
5、教师:请大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小结。
课文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o尼古拉耶维奇o托尔斯泰的作品。主要写一艘帆船航行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水手们逗弄猴子,猴子又戏弄孩子,结果孩子追猴子不知不觉爬上了桅杆的横木。在紧急关头,孩子的父亲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他脱离了危险。文章以取乐引出事情,以帽子推动事情发展。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8跳水”,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跳水》教材理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
重点生字
艘:sōu
量词,指船只:三艘轮船。
笔画数:15;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321511254
造句:一艘远洋轮船迎面驶来。
航:hng
船。行船或飞行:航海。航空。航天。航行(x妌g
)。航班。民航。
笔画数:10;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41
造句:这艘轮船马上要远航了。
桅:wi
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用来挂帆悬旗或兼做吊杆柱等:桅杆。桅樯(桅杆)。船桅。
笔画数:10;部首:木;
笔顺编号:1234351355
造句: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醒目的旗帜。
撕:sī
用手把东西扯裂:撕开。撕破。撕碎。撕扯。撕毁。撕票(绑票的匪徒因勒索金钱的要求没得到满足而把掳去的人杀死)。撕心裂肺(形容极度悲伤)。
笔画数:15;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22111343312
造句:他撕碎了亲人的来信,准备重新开始。
唬:hǔ
威吓(h?):虚张声势是唬不住人的。蒙混,蒙哄:用流言唬人。唬xi
同吓1。
笔画数:11;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1531535
造句:你的招式唬弄不住那些聪明的人。
龇:(齜)zī
张开嘴露出牙齿:龇牙咧嘴。
笔画数:14;部首:齿;
笔顺编号:21213452212135
造句:他被撞的龇牙咧嘴,眼冒金星。
咧:liě
嘴向旁边斜着张开:咧嘴。咧着嘴笑。咧liē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样子。咧li
〔咧咧〕方言,乱说乱讲,如瞎咧咧(后一个咧读轻声)。咧助词,与了、啦、喱相似:好咧!他来咧!
笔画数:9;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135422
造句:他咧开嘴,嘿嘿的笑着!
鸥:ōu
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海鸥。鸥盟(与鸥鸟为友,借指退隐)。
笔画数:9;部首:鸟;
笔顺编号:134535451
造句:这个女孩最喜欢的动物就是海鸥。
瞄:mio
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意看:瞄准。猫总瞄着那条鱼。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511112225121
造句:他一眼就瞄到敌人身后隐藏的武器。
●
重点词语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龇牙咧嘴:使牙赤裸或无遮掩,龇,开口见齿之貌。
吓唬:使害怕,威吓。
●
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
课文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
相关知识
在教《跳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去想象猴子抢去孩子的帽子后,孩子会怎么想这就没有必要。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这种思维的开展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不搞这个训练也影响不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因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教师不要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进行想象: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吗学生会想出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如果这时有学生能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跳水》的作者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伟大作家。他写的《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有的还拍成了电影。他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吗?
有人说,成为伟大作家的人,都是天才。托尔斯泰确实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但他的才能并不是天生的,完全是他刻苦钻研、勤奋创作的结果。
托尔斯泰七八岁的时候就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写下来,告诉更多的人。他一头钻进书房,写了,撕掉,撕掉,再写。他的努力没有成功。但是,他没有灰心,而是把这个愿望埋藏在心里。
16岁的时候,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系。他的文学知识得到了丰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高加索当军官的哥哥对他说:要成为作家,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观察和正确的理解,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1851年,他听从了哥哥的建议,加入了高加索军队。三年多的军队生活,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熟悉了高加索雄伟的山峰,浩瀚的林海,蔚蓝的天空,与勤劳、勇敢、骠悍的哥萨克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托尔斯泰当了炮兵连长,参加了抵抗英法联军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他指挥全连战士,狠狠地炮击敌人。战斗持续了11个月,俄国军队被英法联军打败了。托尔斯泰眼看着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城市在大火中燃烧,悲愤地放声痛哭。但是,士兵为保卫祖国英勇牺牲的壮举,妇女冒着炮火救护伤员的动人情景,使他看到俄罗斯人民的伟大精神。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他获得了文学创作的源泉.他接连写了《哥萨克妇女》、《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从此进入了俄国著名作家的行列。
托尔断泰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开始构思一部空前规模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
为了写这部小说,托尔斯泰跑遍了莫斯科所有的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搜集了许多报刊资料,访问了众多参加过战争的人。他还带着地图,到当年的战场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
他担心客人的来访会扰乱他的写作,特意搬到森林里一间小木屋居住。在寂静的森林小屋里,他伏案疾书,常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他的书稿常常因反复修改,被涂得难以辨认,他的妻子苏菲亚不得不经常整夜整夜地在灯下帮他把槁子誊写清楚。
他用了整整6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世界名著的创作。这部小说描述了1805-1812年间的俄法战争,刻画了俄国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面貌,塑造了五百多个不同的人物,全书一百二十多万字。他经过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愿望写出了真正的生活。
师:此时,孩子失去了理智,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孩子所处的险境的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体会。然后播放一段惊险的音乐,出示: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课件,渲染当时危险的情景。)
师:读了课文,看了课件,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孩子所处的情境?
生1:当时的情形真是千钧一发呀!
生2:当时的情形真是万分危急呀!
生3:当时的情形真是危如垒卵呀!
生4:当时的情形真是危机重重呀!
(出示句式: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
师:谁能运用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的词句,具体地说说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让学生边看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课件,边听同学的发言。进入当时的危险情境)
生1: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难以回转身子走回来了。
生2: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站在最高的横木上,听到甲板上的水手的叫声,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身子也摇晃起来了
生3: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连甲板上的水手也吓呆。如果我是当时的水手,我一定会屏住呼吸,为孩子祈祷。
(看了课件,听了同学的发言。同学们都为这个同学鼓掌,被当时的情景感染了,跃跃欲试,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4: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孩子。假如我是当时的水手,事发前,我一定会想办法劝阻孩子,告诉他爬上去是很危险的,不要做傻事,生命可贵呀!
生5: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水手们都惊呆了。呵!大家快想想办法吧!不然孩子就没命了
【评析】
生命教育同样是小学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高年部,此项的教育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珍惜自己,体会生命的可贵。以上的案例中,由于教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器官,让他们慢慢地进入情境。所以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因素,使同学们全情投入,在读书、说话的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与此同时,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悟了生命的可贵,从而渗透了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把握教材:
1、教材分析:《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本组课文主要描写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我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当时有的学生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板书要点:跳水得救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4、层次作业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是一把值得人们警惕的双刃剑: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的内外必须着眼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对于学生首次获得的过程或独立做好的,应该被认为是创新,应该给予鼓励。)教学的全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1)、利用层次性作业追问
①这艘航船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联系生活实际自问
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课文发生的事例,你能举出1、2个吗?
②说说自己的见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附板书设计:
8.跳水
横木遇险跳
孩子追猴(高潮) 水
猴子逗孩(发展)得
水手戏猴(起因) 救 (结果)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能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更适合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之在学生心中栽培下创造的小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习第四段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言,接着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孩子们讨论激烈,敢于争论,实际上这样的讨论,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当时有个学生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进行反驳,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的语言比较多,我在思考我的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通病,就是生怕讲少了,尽量想给学生呈现更多的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导致有些环节处理地比较粗糙。所以在教学中,无论课堂学生的思绪飘到哪里,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几个目标。而且目标要准确,切记过多,否则就会哪个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一节课都能尽展,要根据单元,根据整册教材确立长远的训练目标,这样,长短目标相结合,把对孩子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还有就是在学生的朗读上,老师的指导还不够,没有促使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后我要抓好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鹅》教学实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白鹅的视频)
师: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白鹅很美丽。
师:有没有想起一首古诗
生:背诵《咏鹅》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白鹅这篇课文。读课题。
(介绍丰子恺先生)
师:昨天预习了课文,生子都认识了吗?生字离开了课文,大家还能认识吗?
生:能。(认读生字,提示多音字读音供)
师:这些字大家能读正确吗?
(出示两字词语)
生读。
师:什么是净角?
(出示净角脸谱)
(出示四字词语)
继续认读生字。
师:基本上读懂了,打开课文,大声把课文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课文。
师: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非常喜欢白鹅,因为它太淘气了!
师:很有趣,我们来看看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文有联系句子,划下来。
生勾画。
师:你划了哪些?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为什么要勾画这里?
生:因为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的。
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板书)
师:第二自然段更重要,不仅联系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了我们全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
生:叫声、步态、吃相
师:(板书)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
生读。
师:怎样写高傲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个最能表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画一画。
生默读,师巡视。
师:你找到了哪个?
生:我划了厉声叫嚣
师:这是厉声叫嚣,这是古人写的嚣厉声说明鹅怎么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
师:必然厉声叫嚣(教读)
分组练读。
师:不错。还有谁是用图画来表现?
生:我画的是一只鹅。
(师把学生画的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师:带着你的想象,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一生读。
师:就像她这样,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词语?
生:厉声喝斥。
师:为什么找这个?
生:这个词好像是说:这是我的地盘,你走开!
师: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有进步。好了,刚才大家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以后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白鹅非常凶。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这是我的地盘,快走开!
生:我觉得白鹅很霸道,但是也可爱、天真。
生:我觉得它非常勇敢。
(师板书:勇敢)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陌生人来了它引吭大叫,不像小鸡小鸭一样。
师:所以,养鹅也能看守门户。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白鹅的勇敢高傲,但是学课文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勇敢,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勇敢尽职。
(板书尽职)
师:谁能带着感情来读一读。
生:好一个高傲的白鹅!
一生再读。
师:你强调了好一个。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速度慢一点,我们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
生再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生词。
学生认读生词。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步态的特点?
生读。
生:第四自然段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出了白鹅的特点的。
生:我觉得第四自然段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白鹅的。
师: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说像净角一样出场?
师:谁见过净角出场?想不想看净角出场的样子?
(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
师: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表现净角出场的样子?
生:大模大样
生:
师:谁能联系文中描写鸭子和鹅的句子,表演大白鹅和鸭子走路的样子。
两生表演。
师:谁能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
走得时候很高傲。
表演鸭子的学生:她(表演白鹅的学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刚才再一次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读读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
生读词语。
师:作者用准确的词语,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的白鹅。你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只怎样的白鹅介绍给大家。能用上文中的两三个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更好。
师提示:可以看着屏幕来练习。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学生练习说。
生:我是一只骄傲的白鹅,小鸭子小鸡
师:你说得真好,我想跟你交个朋友。
(跟学生握手)
总结下课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这些诗写得可美了。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出示)
●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这首诗有3
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
●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写了什么是基本要求,有什么不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上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李评: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审题,可以窥见文章主要写什么。
生1:离离我不懂。
生2:原上我不懂。
生3: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这首诗是写哪儿的草呢?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徐评: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难于把握,所以一位学生回答了字词不懂以后,其他学生如法炮制。于老师的幽默的评语不仅善意地批评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也及时地调整了提问的指向性,写哪儿的草,找准了切入点。于老师并不急于解释词语,而是从组词入手,为释义打好基础。
◆李评: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提出疑难之词和句子,然后在讲读课文里分散地结合上下文一一予以解释。这是十分高明的教法,因为这样教,不仅可以分散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上下文中自己得到正确的解释。
生1:原因。
生2:原来。
生3:高原。
生4:校原。
师5: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徐评:对于学生的知识性错误,于教师直截了当予以指正,不在此花费时间。
生6:草原。
生7:原子弹。
生8: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李评: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本文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徐评:先积累词语,再结合语境选择词义,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李评: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4: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李评:这不是看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徐评:词语教学形式多样,于老师发挥自身善于绘画的特长,采用直观法教学离离。不仅解释了词义,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1: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2: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李评:学生看了老师的图以后,很快就领悟了,说明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是不可少的。
师:说得完全正确!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离离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谁能看着图,说得再具体一点?
生:就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一眼望不一边。
◆李评:教师很有训练意识。在学生懂得了离离的含义后,要求学生把离离结合上下文说得具体一些,进行说话练习,这样就把读和说结合起来了。
●徐评: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才能提高。词义的教学不能就词解词,必须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有所创造。以上是第一句的教学。
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生1:我今年8岁了。
生2:我奶奶今年80岁了,还能做饭。
师3: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
生4:祝老师岁岁平安!(掌声)
生5:祖国万岁!
◆李评:这样教学,显得极为风趣,表现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的融洽。
●徐评:岁的教学,不仅体现了情感的交融,而且极为生活化,融德育于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小朋友刚才说的句子中都有岁字。这一个小朋友说,他今年8岁了,也就是说,他从生下来到现在几年了?
生:(齐声)8年了!
师:8岁是8年,1岁呢?
生:(齐声)1岁就是一年!
◆李评:岁字的教学设计极为高明,融理解、训练于一体。
师:1岁就是一年,这不懂了吗?哎,一年有几个季节呀?
生: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师:一年四季草有哪些变化呢?(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刚发芽的小草。)
师:这是春天的小草。春天的小草怎么样?谁能看图说一说?
生1: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
生2: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生3: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探出了小脑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这又是一次观察、说话训练。
●徐评:除了观察力的训练外,更是想象力的培养。
师:说得太漂亮了!夏天呢?(老师又画了一棵长得茂盛的草。)
生:夏天到了,天气很热,雨水很多,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怎么样了呢?(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老叶发黄的草。)
生: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小草慢慢变黄了。
师:慢慢一词用得好,小草变黄有个过程。冬天呢(接着又画了一棵枯黄的草。)
◆李评:教师用图画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一岁一枯荣的情境,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生1:冬天,小草都冻死了,叶子变黄了。
生2: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徐评:围绕岁字拓展成为一个四季板块,融观察训练、生活感悟和语言培养为一体。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众赞叹。)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众赞叹)
◆李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烧不尽就是烧不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徐评:于老师不满足于尽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让学生刨根究底,为下文引导学生感悟顽强生命力作铺垫。
生1: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2: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李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这叫会教。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
◆李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徐评: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作了修改。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李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1: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2: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板书强)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n)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
◆李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徐评:巧妙地点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让学生朗读或背诵时也明确这一点,有感情也能更到位。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李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众笑)
◆李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李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李评:教师故意反问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引导学生回答草很顽强,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李评:教师故意把枯荣说成窟窿,两个词音相近、义不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辨间能力,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词汇。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下课)
◆李评:教师故意说,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这是又一次进行了今昔对比的思想教育。
●徐评:于老师的这个背诵指导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从妈妈、哥哥、奶奶三种身份入手,突出了多个方面的重点、难点,巧妙巩固提高,收获的岂止背诵而已,个中价值不可估量,甚称板块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看书
教学目的
1.会认本、像、着、最、狗、叫、猫、跳、又9个生字。会写又、手、书、本4个字及词语一本书。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教学重点:识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看书的习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师:利用生字卡片点名读、和开活车的方式读,比一比,谁读得准,以便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⑵重点指导最、狗、猫三个字的读音,发现读得不准的要及时纠正。
⑶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⑷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如最字,可启发学生:这个字是我们认识的哪些字组成的?让学生把它拆成日、耳、又三个已经认识的熟字,以便帮助记忆。叫和猫可连成一起编成儿歌小猫、小猫,喵喵叫来记忆。本字可与木字进行比较。
2.写字。
⑴让学生先看一看要写的字的字形。
⑵师引导:又本两字书写时撇和捺要伸展。手字书写时撇和两横要写在上半格,这三笔的间隔要均匀,下面一横要写长一点,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弯钩。
⑶书空
⑷课堂练,教师辅导。
二、朗读、背诵指导。
⑴朗读第一节的前三句,语速稍缓慢,语调轻而低,体现爸爸、妈妈和我沉浸和陶醉在书本中。我也爱看书中的也字应拖长一点,表现出我
也喜欢看书。第二节的前三句中,厚厚大大花花绿绿应读重些,强调书的种类多。
⑵带着愉快的心情轻松地朗读,体会我对书中的小狗小猫猴子的喜爱之情和被它们所深深吸引,体会了我对书本的浓厚兴趣。
⑶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表演朗读。
⑷检查互读。试背诵。
三、感悟、理解。
⑴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师引导观察: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让学生说说,然后引导学生,小朋友的爸爸和妈妈在看书,小朋友和他们一样在看书,就是我也在看书,体会也的用法。
⑵让学生做拿和捧的动作,比较课文中用词的准确性,同时体会小朋友一家对书本的喜爱。
⑶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读一读,然后让他们进行想象,感悟课文内容的精彩。
⑷结合课文内容,编故事,把编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回忆,再进行交流。
五、实践活动
⑴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在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写在空花朵上。
⑵布置学生看外书,喜欢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看谁看的书最多。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树叶》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树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
2.能力目标:①自主积累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生字,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
2.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配乐出示课件:各种形状,多种色彩的叶子。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种树叶,都有什么颜色?
2.谈话激情引入: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树叶(出示树叶),你们觉得它们漂亮吗?喜欢吗?
3.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评述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拼音宝宝帮忙,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和划出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每人做小老师教大家认读,帮助同伴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3.交流识字方法:你记住了哪个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4.检查识字情况(课件、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认读)。
5.大家认识了那么多的字宝宝,谁认识词语花篮里的词宝宝?(指名认读)
6.除此之外,你还喜欢哪些词语?(让学生自由回答,自主积累。)
7.游戏巩固摘树叶。字宝宝和词宝宝都躲到叶片下面去了,谁能摘下自己喜欢的树叶并把叶片下面字或词读出来,树叶就归谁。
三、动作结合,朗读感悟。
1.老师配乐范读。
2.教师指导分组读:看谁读得最流利并帮助同学指出读错的地方。
3.指名朗读,再让学生评议。
4.指导朗读方法:①大家把树叶当做什么?说明什么?(指导学生读现对树叶的喜爱之情。)②我为什么真高兴?(指导学生用轻柔、愉快的语调读。)
5.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分组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6.加动作读,加深理解。
7.背诵课文。
四、拓展课文,课外延伸。
1.仿照课文自由编诗句:
树叶飞在空中,
蜻蜓_________________。
树叶落在地上,
小鸡________________。
树叶漂在池塘里,
蝌蚪_______________。
2.请大家展示自己捡的树叶,说说它们像什么?(让学生自由发挥。)
3.质疑,释疑。
(评述这个环节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活跃,在锻炼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树枝扇子
小虫被子
树叶
鱼儿花伞
小鸟风筝
《《跳水》教学实录》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14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