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二课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二课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品读语句。
●教学导航
一、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1.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老师点拨: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梳理全文,理出头绪,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点拨:细读、品味胡文英的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明确)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2.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3.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4.整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5.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归纳提要
1.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地告诉人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2.课文采用对比法(对照法)把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二人同是垂钓,但心境不同。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回答。
(明确:姜太公,直钩钓鱼,用意在钓文王,并非真心钓鱼。他的心在为人赏识、为人所用上。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甚至是希望有一条鱼来给他充饥)
3.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点拨方法:在这里乌龟是一个比喻,要从这个意象入手,从而体会庄子的精神世界。
(明确: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鄙弃富贵权势,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精神的自由)
三、重点解读
1.“我们不以此悬的”什么意思?(的:箭靶的中心,引申为“目标”“目的”“标准”)
(明确:我们不用这一个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
2.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明确: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3.咬文嚼字: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崇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四、探究质疑
1.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明确: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入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2.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一点庄子和他的著作,请再联系读过的《秋水》《逍遥游》,谈谈你的见解。
解说:本题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本题又要求扩展阅读,温故知新。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读书卡片的一个栏目:挑战权威。课后交流。
推荐阅读:《永恒的乡愁》(鲍鹏山)(见高中第五册《语文读本》)
●延伸阅读
“老子”说
老子具有极其出色的逆向思维能力,所以他对当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念都表示出怀疑,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他最终将怀疑变成了对现实的否定,这就似乎走的有些远了。
老子的“无为”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天道”的认识之上。他认为:天地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也应该遵从天而“无为”。且不论,老子的“天道无为”是否正确,就以人的发展历史来看也远不是“无为”可以解释的。如果真的如老子所说“无为”是应了天意,那么人应该还是猴子,应该还爬到树上吃果子,而不是举着锄头种粮食。进化本身就说明人不可能安分,人总是在改善内外部环境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老子不认识达尔文,不知道进化论,他可能以为人从来就是人,没有猿猴的过去,自然也就没有更完善的将来,所以他的“无为”是静态的,不符合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动态事实。
当然,如果老子仅是因为对自然的认识上出现了错误,那我们应该原谅他,毕竟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的人们还热衷于祭天拜神,与他们相较即使是静态的认识人与自然却也还是一种进步。
但他的“无为”似乎还另有目的。据说老子写这本书是在他弃官归隐时,应守关者关尹的请求才作的,似乎本身就代表着他无所求的品格。但是,我不相信他真的无所求,因为写书时他还在发牢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他在弃官前是有政治想法并行动过的,只是由于没能实现才无奈地归隐了。看完全书后,我发现“天道”其实不过是他以所谓圣人之言传授治国之道的借口罢了。这样看来老子并不那么单纯,换句话说就是有些狡猾。
在阐述治国理论时,老子充分展现了他逆向思维的特长,几乎每句话都充满了辩证性。例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仿佛任何被大家称颂的行为都是由于整体上的不善所造成的。又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好像在说明人在认知方面的缺陷。这些话独立起来看可算非常智慧的语言,很有深意也不无道理,但将它们摆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就不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更不可理喻的是老子对此得出的结论竟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虚无,仿佛世间的一切标准和概念都是空虚的幻象,根本无法实现。
其实,这正是老子的目的,否定现实是为了控制现实,他希望人们不要产生追求的欲望,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满足不了欲望的痛苦,没有痛苦也就不会反抗,不反抗国家不就长治久安了吗?他开动脑筋推理出了一种精神胜利法,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真可谓居心叵测啊!
然而,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不可遏制的欲望,特别是现实中束缚看来是最小的君王们,要他们做到“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简直比老百姓“生而不吃”都难!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注定不可能成功,也幸亏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这一套在政治上注定是失败了,因为客观存在的“人道”恰好不适应他主观形成的“人道”。但“辩者不善”这句话在后世却无数次的得到了验证,很多巧舌如簧者也玩着与老子一样的把戏,把险恶的居心隐藏在各式各样的花言巧语之下,小到骗财,大到欺世,将善良却不辨是非的人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民间有句话很能形容这样的人:“他把你卖了,你还帮着他数钱呢!”因此我们要警惕,千万不能上了那些“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当。
《先秦学术》序言

儒家天真,道家率真,墨家认真,名家顶真。
政治上天真的儒家,在生活中一点也不率真,所以多是伪君子。生活中率真的道家,在政治上一点也不天真,所以多是真隐士。宗教上认真的墨家比儒家虔诚,他们把鬼神当真,因此避免了儒家的虚伪。知识上顶真的名家比道家真诚,他们把真理当真,因此避免了道家的虚无。
然而帝王专制需要政治上天真幼稚的儒家,因此儒家战胜了墨家,宗教信仰在中国成了民俗游戏。帝王专制需要生活上率真随便的道家,因此道家战胜了名家,客观真理在中国成了海外奇谈。
所谓真实,可分为真际与实际两部分。中华民族是个很不认“真”而颇为务“实”的民族。名、墨两家专注于真际,儒、道两家专注于实际。因此墨家和名家的中道覆灭,在中国历史一成不变的务实轨道上,几乎是逻辑的必然。名、墨两家的中道而绝,使真际文化成为绝响;儒、道两家的阴阳互补,使实际文明绵延久长。中国文化对“真实”的接受程度,以道家颇为务实的率真为最后界线。在率真的限度内,一定程度的狷介放达,成了中国文化最高的审美内容。作为对令人窒息的专制文化的必要调节,作为对高度紧张的脆弱神经的适度松弛,道家式的率真狂放,有时甚至可以表现为对帝王将相的某种不恭和傲慢。但任何狂士一旦越过了这个最后界线,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儒者弱智,道者狡智,墨者奇智,辩者大智。
儒者标榜仁义,贬低智慧,因为他们非常弱智。道者批判仁义,绝圣弃智,却自称大智若愚,然而若愚之智并非大智,只有老奸巨猾的狡智。墨者非难儒、道两家,无私无畏地神道设教,颇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智。辩者跳出世俗政治的污秽樊笼,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叩响真理之门,故有空谷足音的大智。在公孙龙的超绝智力面前,所有先秦诸子的智力都显得相当平庸。因此,当墨、辩之智成为绝响之后,中国文化从此就与真正的智慧永远绝缘——直到西方智慧进入中国以前,只有道家的狡智和禅宗的冒牌智慧——弱智的儒家信徒无不对取代了良币的劣币心悦诚服。
由于真正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席,于是智力水平连普通几何题也解不出的江湖骗子,就敢于自封智者。徐光启服膺西方文化,是从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开始的;康熙皇帝敬畏西方文化,也是从解几何题开始的。我敢断言,凡是贬低西方文化的人,都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反过来也一样,凡是拜倒在西方文明现有成就脚下,却对产生这些成就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人,也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柏拉图学院门口之所以大书“不懂几何者免进”,就是为了预防弱智者成为以“超级智者”唬人的江湖骗子。众所周知,中国自古至今都盛产这样的江湖骗子。我认为,凡是会解几何题的人,就不会被禅宗式的江湖骗术蒙得晕头转向。我敢说,惠能以及所有的禅宗大师,他们的智力都不足以解几何题。不会解几何题并不可羞,因为他或许是个能够打破唯理主义的逻辑思维定势的艺术奇才(比如庄子),但艺术家不该冒充哲学家——正如不懂诗的哲学家不该冒充艺术家。

公元前八到二世纪,是人类现有各大文明的原始积累期,雅斯贝尔斯谓之“轴心时代”。这一时代,相当于中国历史分期中的先秦。本书试图描述的是,当苏格拉底及其弟子在雅典街头探讨哲学,当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在印度荒野传播宗教,与之同时代的杰出中国人,在街头、在荒野——事实上更多的是在庙堂之上——说些什么?他们的言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言说,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顶峰,此后历经两千年而永难超越。为了使枯燥艰深的诸子思想形象易解,我选取了诸子寓言作为进入这座灿烂宝库的方便法门。虽然在学理上我服膺名家,在人格上我敬佩墨家,但是由于名、墨两家中道而绝,在本书中过多谈论名、墨两家,未免与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过于无关痛痒。由于儒、道两家事实上成了中国文化阴阳互补的主流思想,因此我还是把大部分篇幅给了儒、道两家,这样对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更为切中要害。并且毫不意外,专注于真际的名、墨两家确实也较少从事寓言创作;同样并非意外,先秦最杰出最多产的两位寓言巨匠——庄子和韩非,恰是专注于实际的一道一儒(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别派)。寓言正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实际的一种。而由于寓言同时又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具游戏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因此思想极度不自由的韩非,虽然寓言数量多于庄子,但其艺术水准与庄子却不可同日而语,也就并非意外了。在我这种毫不圆通的逻辑头脑看来,一切都是必然的。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有意外和偶然,长时段的历史走向,却一定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意外。这对于希望客观历史能够更符合主观愿望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吧。
●板书设计
1.庄子与姜太公
同样是垂钓,但心境不同。
姜太公垂钓,用意在钓文王。
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的在钓鱼,无意于楚国的相位。
2.乌龟的故事
(1)以乌龟自比,说明自己的态度:吾将曳尾于涂中。
(2)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
(3)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
●学习卡片
福祉(zhǐ)朝暾(tūn)聚讼(sònɡ)
濮(pǔ)水清风夜唳(lì)惊魂甫(fǔ)定
辨形:
消受——销售聚讼——惺忪谬悠——绸缪
怪诞——垂涎目不暇接——瑕不掩瑜
词语理解:
福祉:幸福。
甫定:刚刚才定下来。
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
端崖:边际。
耿耿:老想着。
暾:刚出的太阳。

延伸阅读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课时)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课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说课
本文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泛读课文来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在中国文化中浸淫着颇为浓郁的道家思想,不了解老、庄我们会对后来的“无为”思想、“隐逸态度”无法理解。
本文文化知识含量较高,如果不了解庄子的生平和庄子的思想,有些东西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学习本文前要作一个铺垫,即对庄子要作一个比较具象的介绍,如果只是概念化的介绍,可能是无益的,所以在第一课时专门安排老师45分钟的畅讲,相信通过这次畅讲,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第二也可以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同时也应该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课时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对庄子的思想本课时不再作详细的品析,或对或错,或不对也不错,由学生自己去慢慢感悟,老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所以重点应落实在对内容的整合和语言的品读与积累上。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4.了解庄子思想的实质。了解有关道家的文化。
●教学重点
整合内容,品读语句。
●教学难点
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庄子及《庄子》,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品读法。
●教学用具
有关老子、庄子介绍的讲义或幻灯片。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钓于濮水》等原文。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摘录优美词句;找出庄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分析庄子的“哲学困境”,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但是他的文章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们来背诵他的《逍遥游》。引入对庄子和老子的介绍。
(老师一面出示庄子的有关文章,一面介绍他的经历及思想)
(一)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快吾志焉。”(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做楚国的相。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是很贵重利益;卿相是很尊贵的地位了。你难道没有看到用来祭祀的牛吗?饲养它几年,给它披上锦绣,牵它到太庙,在这个时候,它虽然想做一个牛,哪里能够做得到呢?你快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泥浊水之中游戏而让自我快乐,不愿被那些享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一辈子不会做官,来使我心里快乐。”)
(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畈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四)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抬。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五)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六)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一个楚国人用白粉涂抹自己的鼻尖,就好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他让一个工匠用斧头把白粉砍掉。工匠轮起斧头呼呼如一阵大风,这个楚人听凭他去砍,结果鼻尖的白粉全被砍掉但是鼻子没受伤,这位楚国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周室已然衰微,诸侯纷争,并厚招游学之士,欲使其为己所用,而各方志士则欲救世弊,穷竭神虑,著述立说,于是以人力救世之学并起,这些学说绝大多数是人与人争斗之下的产物,是为诸侯所用的政治工具。身处乱世的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以政治理想的实现为目的的人道非但不能使人世契合于清静无为的天道,反倒是背离道途使人世愈加纷乱不堪的重要因素。因此庄子之道是在以天道批判人道,从保全生命本质出发形成的一套以养生和间世为内容的思想体系。
养生之道是庄子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判断,在他看来道赋予人的惟一形式是生命,所以生命本身才是判断其价值的最高标准,而其他任何价值标准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因为像儒家那样只以生为基点的“有为”学说忽略了道赋予生命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是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因此以人道来评价人世且欲尽人力以救世不仅是徒劳,而且还是对生命无谓的损耗。他认为人生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就是养生,即顺其自然的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使其不受来自生命以外的任何干扰。他以“庖丁解牛”来形容养生之道:
他把生命视为庖丁手中的刀,要使其既锋利又耐用,就必须“以无厚入有间”的方法使用。这里的“无厚”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为设置标准的生存状态,“有间”则比喻道赋予人由生至死的过程,“以无厚入有间”得到的就是游刃有余的养生境界;而与之相反的生存之道犹如“割之”“折之”的使用生命之刀,带来的就只有生命的损耗,且越无视天命固然,损耗就越快。
很明显养生之道不仅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判断,更是在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人道思潮的批判与否定,指出了人道价值观念的局限和施行时必然面临的困境。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庄子对人道的批判与否定必须有“违背天道”这个前提,他只是对以人道为基点的价值判断进行的批判,且否定由此而形成的是非、成败、名利、荣辱等人世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在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否定。如果他连生命本身也否定,那就真像鲁迅说的“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了,如此的话他就决不会提出养生,直接说生不如死岂不省事的多!尽管我们无法当面问庄子,但从庖丁在三年中逐渐领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解牛之法,就可以看出庄子还是很赞成了解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他认为因之固然要学会遵从,而不是“知天命不可为而为之”,因此我认为庄子绝不是个视生命如草芥的厌世之徒,而虚无主义则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庄子虽然提出了循天命而行的养生之道,但他毕竟生活在人道盛行的现实世界,在批判与否定人道的同时,还面临着人世的实际生活,还必须应付人道给他这个遵天道者造成的种种不便和麻烦,于是庄子得出间世之道。人们一般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处世之道只有两种,行人道者为入世,反之即是出世,庄子被习惯性的归入出世者的行列。其实以人道为界的两分法本身就有毛病:其一,人道不统一,儒家以仁为道,墨家以爱行道,法家以君掌道,以何为准呢?如果以天下盛行者为入世之道,那么仅以所举的三家中就必有两家为出世之道,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应该是人道。这样一来出、入世的处世就变成了人道成败的标准;其二,人道以世用为目的,政治实用性太强,使得其界定范围不合理。入世者这一边特点鲜明,当然容易辨认,但出世者这里就有些鱼龙混杂。虚无主义者、愤世嫉俗者、悲观厌世者、愚笨无知者加上大彻大悟者抑或还有其他不以世用为目的者都扔进一个篮子里,难免让人对出世之道产生种种片面的误解,显然对不具有政治实用性的思想有“扔进篮子都是菜,不分萝卜和青菜”的弊病。再从庄子这里看,他并非对人世漠不关心,只是不愿意在他认为徒劳的价值体系中耗费精神,他是在另一条道路上探索有利于人世发展的途径,因此将他归入由人道为标准的出世者的行列是很不恰当的。
从所处的现实看,庄子尽管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但这主要是由于潮流不合其理想,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的间世之道更多的带有批判性,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间世之道的主旨就在于“无用之用”,是其对人道赖以施行的形式——政治手段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热衷于政治的人而言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树木是因为有用才招来的祸害,人的有为也同样啊!他深刻地揭示了宣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暗示宣扬人道救世者热切执著背后隐藏着的祸患,接着他以散木为喻: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来说明无用的用处,是对宣道者应尽早抽身的告诫。然而,后世却绝少有人能从他的告诫中真正领会间世之道的用途,反而滑进了出世的极端之中,不是厌世、愤世就是假借出世而入世,实在辜负了庄子的一番苦心。间世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在乱世之中也能得到符合天道的养生,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意图。然而,思想一具备实用的特性,就难免会被人利用,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庄子这般的深刻思想与睿智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和应对的想法也不同,所以吸收庄子的思想也千差万别。纵观后世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儒家人道思想在人世的盛行,加上庄子之道那仅有的一点实用性,使得庄子理想中的无为变成了一种无能为力,甚至很不情愿的跑到了所谓人道的另一面去了。这位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批判者在畅游天界的闲暇之时,如果回眸一眼人世不知能不能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呢?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有用之用是每个人都知晓的。从俗世说,衣食住行都是,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可以无视有用之用。其实人间烟火不能不食,至多是少食而已,即使是古时之大隐。就科学而言,几乎无人不晓那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是必有用的。其实科学主义在近100年来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坚信不移的信念,而且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1972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世界生态问题。会议纲领中有一个被当时世人皆能接受的观点,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是有限制的,但这个观点却不能被中国代表所接受。这是旧事,今天人们都能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了。可见有用的即使伟如科学也会被限制,这就是人文了。人文的好处不易识,正因为它不那么有用。
由于民间裹着破布的假道学多了,真正的道家思想也就难免处于弱势,找寻道家精髓就成了件颇为不易的事。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庄子,一位真正安贫乐道的逍遥派,尽管他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梦,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比起那群两眼只瞧着腐肉的苍蝇可爱多了。
庄子喜欢谈论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被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是:懂得了死,生就不成为问题了。于是他开始谈论老子的死。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大叫三声而出。老子的弟子们都责怪秦失,说他不像话。秦失却反过来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不真正懂得老子。他说:“是(喜生恶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大概也就是庄子的生死观吧!既然死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痛苦悲伤就是庸人自扰显得多余了。不要说对孔子守孝三年的礼,就是对墨子的三天之礼,庄子都觉得多余。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高兴得不亦乐乎,世人惊异也实在是对他的生死观不够了解的缘故。
既然死不足悲,那么生又何喜呢?在庄子眼里生不过是一场梦。“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与后世所谓人生若梦不同的是:庄子的梦是因为觉得生死归一,都是物化的自然现象,所以他梦为蝴蝶,享受浪漫带来的快乐;而后世的梦却是由于对现实的心灰意冷,悲观得不是遁世就是寻死,全然做不到笑看风云。因此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眼光实为深远。
认识完生死,我们就不难看出道家思想为什么不易施行了。正如庄子自己的比喻:他的思想是大鹏鸟飞临于九万里之上,蜩和学鸠焉能理解,即便理解又焉能施行之。无法施行,这世上难免就会多一些扰人的苍蝇,不过偏偏有些苍蝇非要给自己安上蝴蝶的翅膀,你想想斑斓美丽的蝴蝶盯着一块腐臭的烂肉大快朵颐,多恶心啊!
二、课后练习
以“与庄子对话”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庄子之哀
伊人在林间遇见庄子,看到庄子神情凄哀,便上前询问:“先生,何故如此悲伤?”“哀悼呵!”庄子掩泪回答,“哀悼两个弟子。”“哀悼两个弟子?”伊人困惑地问,“他们遭到大不幸了吗?”“一个死,另一个算是活着。”
伊人更困惑了,问:“想当初,先生的妻子亡故,您不仅没有痛哭悲悼,还‘鼓盆而歌’呢。可是,对两个弟子先生却如此哀恸;难道对他们的亲情,反而胜过曾与先生耳鬓厮磨的妻子么?先生,您真叫人大惑不解!”庄子愀然喟叹一声,尔后徐徐说道:“那两个弟子怎么能跟我的亡妻相比呢!我的妻子如常人一般,得之于自然之气,化而为有形的生命。——孩提时,她嬉戏于乡野;少女时,她采薇于南山;桃花灼灼时,她做了庄周的新嫁娘,那一天她也宛如灼灼的桃花。随着庄周她无幸欢享奢华;然而,即使在艰辛困顿之中,她也没有弃失质朴的真性。我当漆园小吏,怅然若失;她洞知我的心骛,对我说:‘庄周,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我们回到了乡野。她的学识不丰,却有生命的感悟;她从不伤屈真性,而与自然厮伴;她活着的时候,她的心也同时活着的。她拥有生命,她珍惜生命,她衍育生命,最后她诀别了生命。来自于‘无’复归于‘无’。终于,她恬然寝息于茫茫的天地之间。我的妻呵,生也自然,死也自然,难道还需要我悲伤不已、凄凄哀鸣吗?”庄子平静地谈着他的亡妻,伊人感觉到了蕴于平静之中的挚情。庄子舒了口气,又接着往下说:“那两个弟子,又怎能相比呢?他们聪颖,有学识;当初,他们离开时,问我对他们有什么嘱言,我指着天空,说:‘你们看到那伯劳吗?它飞来时翅膀上是空的,在我面前飞去,它的翅膀也还是空的。空空的,没有赘物的负轭,它才能自如自得地高翔。‘你们若有自己的翅膀,就空空如也地离去吧!我能给你们什么呢?’可叹的是:他们却终于让‘翅膀’套上了重轭,在世事沉浮中迷失了自身。他们终日里惶惶然奔走竞逐,而不再深思如此奔竞究竟为什么;攫得虚物,他们洋洋自得,失却蝇利,他们便如丧魂魄;可怜的一颗心备受折磨,轮番地经受着浇淋和烤炙;他们学会了矫情和作伪,所言所行多与内心相忤;心的扭曲一旦成为常态,质朴的真性也就荡然湮失;娴熟了尔虞我诈,也擅长于勾心斗角;他们算计别人,更疑惧被人算计,如同行走在剃刀的锋刃上,战战兢兢,忐忑终日……他们将聪颖和机敏悉尽耗费于此了。我再与他们邂逅相逢时,不禁惊叹:‘你们竟如此衰老了么?’‘衰老?’他们摸了摸光滑的下巴,嬉笑着说:‘先生,不是您老眼昏花了吧?’唉!我还能说什么呢?‘近死之心,莫使复阳’,真是如此的吧。如今,他们俩,一个已死于非命,另一个被砍了双足。这讯息顿使我哀从中来,不能自已。我所悲叹的,并不是我对他们所说的一切如风过牛耳,也不是他们没有成为笃顺的弟子;我所哀悼的是:他们戕残了生命和真性,他们自己斫丧了自己。我哪能不为此而悲恸呢?”“也许,他们是早就徒有躯壳了。”伊人说,“先生不是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吗?”“是呵!”庄子点点头,说,“这正是我所要哀悼的。”

烷烃(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师]现在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些小球,(黑色稍大球代表碳原子,红色稍小球代表氢原子)和小棍,要求按照烷烃分子的结构特点,来制作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并根据自己所制作的模型写出对应的结构式和分子式,看看哪个小组又准又快。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制作,综合各组结果得到三种结构:
分子式:C5H12
分子式:C5H12
分子式为C5H12
并初步认识到它们的结构虽然不同,但分子组成即分子式是相同的。
[师]从大家的制作结果可以看出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尽管分子式相同,均为C5H12,但它们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板书]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问]同分异构体的性质相同吗?
[生甲]相同,因它们的分子式相同。
[生乙]不同,因它们的结构不同。
[师]评价两学生的回答,肯定生乙的。并同时指出: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虽然相同,但结构不同,而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如丁烷,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分子里的碳原子互相结合成直链,被称为正丁烷,另一种分子里的碳原子却带有支链被称为异丁烷,它们的性质就有明显的差异。
[投影显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
名称熔点/℃沸点/℃相对密度
正丁烷-138.4-0.50.5788
异丁烷-159.6-11.70.557
[设疑]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熔沸点、相对密度有何变化规律?
[生]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异丁烷的熔沸点、相对密度均比正丁烷的低。
[问]两种分子结构上有什么差异?
[生]异丁烷含有支链,而正丁烷为直链。
[问]将表中数据与它们的结构区别结合起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分子中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师]这一结论已被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各同分异构体当中分子里支链数越多,该分子的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板书]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投影练习]1.将CH3(CH2)3CH3、CH3(CH2)2CH3、CH3CH(CH3)2三种烷烃熔沸点(相同条件)由低到高的顺序自左向右排列。
[思路分析与答案]本题解决时应考虑两个因素:①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②支链越多物质的熔沸点越低。故由低到高的顺序为:CH3CH(CH3)2、CH3(CH2)2CH3、CH3(CH2)3CH3。
[师]通过开始大家的模型制作得知,含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即戊烷存在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称为正戊烷(不含支链)、异戊烷(含一个支链)、新戊烷(含两个支链)。很显然它们的性质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在烷烃分子里,若含碳原子数越多,碳原子的结合方式就越趋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越多,如含十个碳原子的癸烷,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有75种之多。
[生]思考、体会,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师](强调)大家在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时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分子式相同。分子式相同必然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如H3PO4与H2SO4、C2H6O与CH2O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式不同。二是分子结构不同。分子结构不同是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设疑]什么叫烃基?烃基的“基”与以前学过的“根”有何区别?
[生]自学烃基的概念,思考、讨论“基”与“根”的区别,并作答。
生甲:烃失去1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烃基一般用“R—”表示。
生乙:烃基一般呈电中性,属于烃的一部分,不可以独立存在,而“根”往往带有电荷,可以在溶液中独立存在。
[师](补充说明)如果该烃是烷烃所形成的烃基便称之为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由于烃分子存在着异构现象,那么当碳原子较多时,烃基也存在异构体,如丙基就有两种情况:CH3—CH2—CH2—叫正丙基,CH3—CH—CH3叫异丙基。

[板书]3.烃基的概念
[设疑]如何完整地写出一种碳原子数较多的烷烃分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如C7H16)?
[生]思考、讨论,写出一些异构体,有一部分经推敲之后发现为同一种分子。
[引导]在书写烷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时一方面为了简便其见,可以先不写出氢原子,只用碳原子的不同关系来表示,因为同分异构体的形成正是由于碳原子的位置或排列变化而引起的。书写时有如下技巧:先写最长链;然后从最长链减少一个碳原子作为取代基,在剩余的碳链上连接,即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中心排向两边。
[投影显示]C7H16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
①将分子中全部碳原子连成直链做为母链C—C—C—C—C—C—C;
②从母链的一端取下一个C原子,依次连接在母链中心对称线一侧的各个C原子上,即
得到多个带有甲基、主链比母链少一个碳原子的异构骨架C—C—C—C—C—C
C—C—C—C—C—C但应注意取代基不能连在末端,否则与原直链时相同;

③再从母链上一端取下两个C原子,这两个C原子相连或分开,依次连在母链所剩下的各个碳原子上,得到多个带乙基或带两个甲基、主链比母链少2个碳原子的异构体骨架

④再从母链上取下3个碳原子,依第③步骤书写:

[提示]从母链取下的碳原子数,不得多于母链所剩余的碳原子数,所以C7H16的同分异构共有9种,那么像烷烃分子同分异构体这样的同分异构现象,叫做碳链异构或碳架异构,当然最后可以将这种碳原子骨架转变成对应的结构简式。
[板书]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投影练习]2.书写C6H14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思路分析及答案]按照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可以得到:C—C—C—C—C—C,

等五种结构,故C6H14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五种即:CH3(CH2)4CH3、(CH3)2CH(CH2)2CH3、CH3CH2CH(CH3)CH2CH3、(CH3)2CHCH(CH3)2、(CH3)3CCH2CH3。
[过渡]前边我们把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叫甲烷,含二个和三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称为乙烷和丙烷,又把四个碳原子的两种烷烃分子分别叫做正丁烷和异丁烷等,这些就像有些同学除了学名之外还曾有过小名一样,下面就来讨论有关烷烃分子的命名。
[板书]三、烷烃的命名
[设疑]什么叫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总结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进行的命名,就叫习惯命名法。
[板书]1.习惯命名法
[问]习惯命名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生]碳原子数后加一个“烷”字,就是简单烷烃的名称,碳原子的表示方法:①碳原子在1~10之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②碳原子数大于10时,用实际碳原子数表示,如C6H14叫己烷,C17H36叫十七烷。
[问]若存在同分异构体时如何解决?
[生]为了区别同分异构体的名称,可以根据分子中支链数目的多少以“正”“异”“新”等来区别,如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叫做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问]那么当一种烷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数目较多时,如C7H16有9种同分异构体,用习惯命名法该如何命名?
[生]无法用习惯命名法进行一一命名。
[师]这就说明习惯命名法对于分子里碳原子数很少,分子结构简单的烷烃分子还较适用,而分子里碳原子数多,分子结构复杂的烷烃的命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得换一种命名方法,这种命名法叫系统命名法。
[板书]2.系统命名法
[师]使用系统命名法该如何对烷烃分子进行命名呢?
[生](自学、归纳总结,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且依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之为“某烷”;
(2)把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的位置,(板演)如: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位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直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取代基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例如,异戊烷用系统命名法应该命名为:(板演)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取代基,可以将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在用于表示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要用“,”隔开;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板演)
[师]总结同学的回答(边总结边板书)
(1)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码,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
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提示]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最简化原则,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长、近、多,即“长”是主链最长,“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最近,当两个相同支链离两端相等时,以离第三个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多”是指当最长的碳链有两条以上时,应选含支链最多的一条作为主链。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板书](2)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
[投影显示]系统命名法命名图例


[生]体会、理解系统命名法的基本步骤及命名原则。
[投影练习]
3.写出下面烃的名称
答案:a.2,2,3,4—四甲基戊烷
b.2—甲基—3—乙基己烷
[师]系统命名法不仅能通过命名来区别不同物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命名来力求反映出物质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和组成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还可以从有机物名称了解物质的结构,从而可以初步推断物质的大致性质。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烷烃分子知识中实际也是整个有机化学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同分异构体和系统命名法。了解了同分异构体的特点和写法,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意志品质,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不仅适用于烷烃,同时也适合于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
[作业]P120一、2,3二、2,3,4P121三、四
●板书设计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3.烃基的概念
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三、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1)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码,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
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2)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
●教学说明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很类似于无机化学中所学过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在教学中以学生动手制作含等碳原子数的所有模型为手段,让学生感知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从而展开同分异构体的教学,尽管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大纲中没做过高要求,但通过书写同分异构体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引起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同时也可锻炼同学们的意志品质。烷烃的命名不仅对烷烃适用,而且对所有的有机物的命名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并作了适当地补充,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
●参考练习
1.分子式为C7H16主链上为五个碳原子的有机物共有
A.3种B.5种C.2种D.7种
答案:B
2.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
A.(CH3)2CHCH2CH2CH3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D.(CH3)3CCH2CH3
答案:D
3.比较乙烷的二氯代物的种类和四氯代物的种类,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法判断
答案:B
4.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或名称。
(1)2,3—二甲基戊烷
(2)2,2,4—三甲基—3—乙基庚烷
答案:
(3)2,2,4—三甲基己烷
(4)3,3—二甲基—4—乙基庚烷

硫酸(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

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蔗糖葫芦”实验要领,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用浓硫酸的性质解释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组织、讨论、总结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各组讨论探究问题

●组织各组代表分别

●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实验:

“蔗糖葫芦”实验

实验步骤:

取药:分别称取20克蔗糖、量取15毫升浓硫酸。

混合药品:将蔗糖放入200毫升烧杯中,滴入几滴水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小心倒入浓硫酸,迅速搅拌至蔗糖变黑,静置玻璃棒。

总结实验现象,小组展开讨论,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解释“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讲解:浓、稀硫酸的性质决定了硫酸具有广泛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硫酸的用途。

板书:4.用途

讲解:下面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板书: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提问: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存在呢?

●组织学生实验(给出实验步骤)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步骤

●组织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学生自愿回答)

板书: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存在。

学生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再加入少量盐酸或稀硝酸,振荡。继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课堂练习:

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组织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实施。

(如果有可能,可分小组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检验方法之一:

1.分别取少量待测液,滴入几滴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的液体为碳酸钠溶液。

2.另取少量余下三种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沉淀生成的为硫酸钠溶液。

3.再取余下两种溶液,分别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氯化钠溶液。无现象的为硝酸钠溶液。

师生小结:硫酸溶液因组成不同其性质有所不同。稀硫酸溶液中主要成分为H+、,主要表现H+的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分子,具有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作业:

1.网上查询硫酸钙、硫酸钡的组成及用途并记录下来。

2.书后作业138页第三、四题

3.思考题:比较浓、稀硫酸的氧化性。

板书设计:

4.用途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存在。

硝酸(第二课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硝酸(第二课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硝酸的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氨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2)了解王水等的性质。

(3)掌握有关硝酸反应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关硝酸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玻尔跟诺贝尔奖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堂课内容]

让学生完成下列各个问题,可以独立完成,若不能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间进行讨论。

问题1:在硝酸溶液中滴加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再加热时会产生褪色现象。在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会褪色,再加热又会变红色。请分析上述产生这两现象的化学反应原理。

问题2:什么叫“王水”?“王水”的性质上有什么特征?

[教师介绍]化学家玻尔巧妙珍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那种强烈的爱国心和科学智慧完美统一。

问题2:下面是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请写出其中各步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入]在上列转化反应中,找出能用于工业制硝酸一条反应路线。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意见逐渐统一到下列两条反应路线上。

反应路线一:N2→NO→NO2→HNO3

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2NO(属于吸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反应路线二:NH3→NO→NO2→HNO3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讨论]上述两种反应途径,哪种更适合用于工业上制取硝酸

学生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能量消耗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可得出结论。

[教师讲授介绍现代工业制硝酸的方法]早期工业曾有硝石法、电弧法制硝酸,现代工业上一般都采用氨氧化法制硝酸。

[板书]

3.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制硝酸

反应原理: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生产步骤和产要设备:

氧化炉:氨氧化成一氧化氮;

吸收塔: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蒸馏浓缩:用浓硫酸或硝酸镁作吸水剂进行蒸馏浓缩可得到更浓的硝酸。这种方法可制得96%以上的硝酸溶液。

[引导]实验室若要制取硝酸,应该选什么作为原料?同学们可以联系实验室制氯化氢的方法进行类比。

[板书]

4.硝酸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可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反应制取硝酸:

NaNO3+H2SO4(浓)NaHSO4+HNO3↑

注意,一般情况下,该反应不需高温,以使硫酸氢钠跟硝酸钠进一步反应(这一点跟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有差异)。

[引导]硝酸的化学性质比较复杂,有关硝酸的计算问题也比较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有关硝酸参加反应的计算问题。

5.有关硝酸的计算

例1:某化肥厂用氨制备硝酸铵。已知:由氨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硝酸跟氨合成硝酸铵。则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损失)

解析:设氨的总的物质的量为1mol,制硝酸所用的氨为xmol,则与硝酸反应的氨为(1-x)mol。根据题意,反应关系为:

NH3~HNO3

1mol1mol

x×96%×92%yy=x×96%×92%

NH3+HNO3~NH4NO3

1mol1mol

1-xx×96%×92%

即有:(1-x)=x×96%×92%解得:x=0.531mol

所以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为53.1%。

题2:在c(NO3-)等于4mol·L-1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100mL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干燥后称重为24.8g。将此沉淀加入稀盐酸中无气体产生。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无现象,后加入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过滤,加热,冷却,称重为4g。求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

[解析]题中所述的反应关系可表示成如下:

再结合溶液中NO3-离子守恒进行整体分析。

由于反应前NO3-是以Cu(NO3)2、AgNO3形式存在,反应后NO3-是以Al(NO3)3、Cu(NO3)2形式存在,所以有:

m(Al)=(4mol·L-1×0.1L-)××27g·mol-1=2.7g。

参加反应铝粉的质量为2.7g。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可以利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加热制取硝酸,这是利用了硝酸的()。

(A)氧化性(B)强酸性(C)不稳定性(D)挥发性

2.工业上用氨的催化氧化法制取硝酸时,先制成质量分数为50%左右的硝酸,再制成质量分数为96%的浓硝酸,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加热蒸发浓缩(B)加生石灰吸去水分后再过滤

(C)加硝酸镁后再蒸馏浓缩(D)加入浓硫酸后再分液

3.在容积为672mL的烧杯里充满NO、NO2混合气体,将其倒立在水槽里,去塞后再缓缓通入280mLO2,反应恰好完全,且水充满了烧瓶(所有气体体积都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反应为:NO+NO2+O2+H2O=2HNO3

(B)总反应为:4NO+8NO2+5O2+6H2O=12HNO3

(C)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3mol·L-1

(D)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5mol·L-1

4.某金属与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2,消耗金属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金属可能是()。

(A)Cu(B)Ag(C)Al(D)Fe

5.有关物质有如图1-3-4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据此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2)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的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76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