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颐和园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颐”
3、齐读课题
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看图感知“700多米”。
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读句子。
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体会比喻的作用。
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指导朗读。
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佛香阁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万寿山排云殿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十七孔桥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
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指名学生回答。
生:颐和园。
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生:在北京西郊
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颐和园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
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语
(一)学习生字
1、让学生默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
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
(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 多种形式读( 指读、男女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① 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
②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 ,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
③ 开火车读
④ 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二)学习词语
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板书:美、长
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开头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
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
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
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
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
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
出示长廊的图片。
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
板书:长廊的特点?
生:长。一眼望不到头。
板书:特点(长)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
让学生齐读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
生:700、273。
师:700、273都是?
生:数字!
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
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
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
齐读。集体找感觉。
4、师:作者是怎样写长廊这处景观的?
师:咱们先在课文中找找那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长廊的?
提示:
(1)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5、让学生读第一句。
师:(引导)这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呀是作者刚刚走到长廊首先看到是什么呀?
提示:一眼看到的。
师:对。这是作者总的看到的长廊的样子。
板书:先总的从外部写。
师:进去以后呢?
生:看到里面的画了。
师:对,作者再写由里面观察到的横槛上的五彩的画了。
板书:再内部。
师:最后呢?
生:写长廊两旁的了。
板书:后两旁。
师: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学着观察美景而且将作者观察方法都看得一清二楚了。
6、师过渡:这段话,老师最喜欢这句,觉得写得特别好!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让学生整体读一读。
师:读了以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
教师出示图片:
人物彩画:倒拔垂杨柳 山水彩画
花鸟彩画 建筑彩画
桃园三结义凤仪亭吕布戏貂禅
齐天大圣斗哪吒 桃花源记
师:通过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绘画。你们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提示: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7、师:除了这句,你还喜欢哪句?
生: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师: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生: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生: 使人神清气爽。
师:说说道理。
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站在这儿使人精神爽快。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呀,你看呀,这段话写得是长廊的景美,作者写得也美,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记忆下来?
生:(看课文记忆三分钟。)背忆文本。
师: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三、讲读,学习万寿山景点。
1、师:接下来应该去万寿山了。你们就跟随作者写得这篇文章去欣赏,好吗?
师:先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万寿山给你们印象怎么样?
生:美。
板书 : 特点:美。
2、出示万寿山的图片:
佛香阁 排云殿
师:我们欣赏了万寿山,你们说美吗?
师: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提示: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说明: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齐读。
3、师:万寿山在颐和园里地势最高,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正所谓登高好望远呀!,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几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划上记号。
提示:
(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4、师:真不错。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风景了。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同学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如果从不同度观察,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运用在今后的习作日记之中。
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四、讲读,学习昆明湖景点。
1、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学。然后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人做导游,带领大家游览昆明湖。
师:好了。现在你们读读这段内容。一会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小导游。
说明:放手让学生学。旨在让学生能指出十七孔桥和湖心小岛就可以了。
2、师:这一段里有一个写的很好的句子,你们来找找看。
提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师:这里写的昆明湖美不美?我们来欣赏欣赏图片。
十七孔桥 湖心岛
3、师: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提示:静。
板书:特点:静。
师: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4、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句话,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五、总结
师:同学们!这堂课呀,我们不仅读得好、学得好、说得也好,颐和园的美景正如作者说得说也说不尽,有机会还得亲自去北京的颐和园再细细游赏。
学生齐读最后一句。
长江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西起巍巍巴山脚下的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其中峡谷段90公里。
三峡地貌奇特,风光旖旎,人文名胜驰名古今,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区。千万年来,长江三峡向世人展示着它那万古不朽的风姿。今天,由于地球上最大的水电站正在三峡中兴建,长江干流在三峡中被截流后,水位最大提高110米,达到海拔175米。三峡中的部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同时,也将产生一批新的景观。
瞿塘峡亦称夔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著称。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的大宁河口起,到湖北省巴东县的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巫峡分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峡中多云雾,古人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绝唱。
西陵峡西自宜昌市秭归县的香溪口,东到宜昌城头的南津关,全长66公里。由庙南宽谷把它分割成东西两段峡谷,依次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黄猫峡等,峡内多险滩急流。
长江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内,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每秒排沙流量为2,460立方米,排沙孔分散布置于混凝土重力坝段和电站底部。泄洪坝段每秒泄洪能力为11万立方米。水电站厂房位于泄洪坝段左、右两侧,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度。左岸的通航建筑物,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单线一级垂直升船机,可快速通过3,000吨级的客货轮。工程竣工后,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都无法比拟的!
三峡的名胜古迹,源远流长。记载着多少动人的历史事迹。其中白帝城、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和三游洞等,好象把人带进一座灿烂的历史迷宫;三峡的传说故事,优美丰富,从神女峰的传说到屈原和昭君的故事,似在人们面前展开一部民间文学的瑰丽长卷;三峡的山和水,千姿万态,又似引导人们巡礼于一条彩色画廊之中。古往今来,长江三峡曾唤起无数游客的感情共鸣,激励起对中华民族锦绣河山的无比热爱!
位于西陵峡口的宜昌市,是武汉与重庆间的唯一重点城市,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水陆空交通通达,现代通讯发达。这里经济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还有磷、铁、花岗岩等具有较大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木材、茶业、中药材等林特资源;长江三峡,古三国遗址,土家族民俗、民风、民情等旅游资源。宜昌城头的南津关,是长江三峡的东口,从宜昌游三峡,是游客的最佳选择。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的巨大牵动效应,使宜昌成为长江沿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热点地区。宜昌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一流的旅游名城长江沿线重要的经济强市。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颐和园》”,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0《颐和园》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其它杂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星期四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忽然手机震动了起来,来短信了,打开一看,老师,这个短信发给你是来向你认错的:在星期三的补课班上,我不应该多嘴,倒乱课堂次序,我错了!我真的错了!老师,你能不能原量我?
是学生黄飞(隐去真实姓名)发来的。那天是在补课班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时刚好在讲解第18课《颐和园》作业,讲到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颐和园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时我头脑中不由地想到了与数学的整合,于是以这个内容,出了一道数学题,问颐和园的长廊有多少根柱子?问题一抛出,本以为学生们会思考起来,可是黄飞却脱口而出:一加一等于一。同学们哄堂大笑。不可思议,竟会有这样的回答,顿时我怒从胸中起,但还是强压着没有发作,请他站起来说说为什么是这个答案,结果他没有答上来。下课后,我让他留一下。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似的,向我认了错。我教育了一番,让他回家把这事跟父母说一说。显然他是诚实的,用父亲的手机给我发了上面的短信。
其实,黄飞同学在班里成绩算是冒尖的,他的作文经常得到我的表扬,但有时会犯一点小毛病,骨头轻一下,需要压一压他的骄气。随即我回了一个短信:知道自己错了,说明你能明辨是非,我希望你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同学们的表率,不随波逐流。
其实这事也并不严重,四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么。但作为语文老师,我还是注意到了他短信的文字表达,很显然短信中有三个错别字,我随即又发了一条:刚才的短信中,你还有三个错别字,能找出来吗?不一会儿,回复来了:谢谢老师的关心,我回意了一下,有承认、原谅、秩序。说对了两个,承认是回忆错了,没有这个词,但又增加了一个回意。
唉,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好学生,会有如此多的错别字,是不是我的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昨天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海宁组活动中,几位教师在研讨过程中都讲到了这样的事,普遍反映生字新词的回生率非常高,新课程下学生的语文素养该如何训练?新课程规定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读写分开,多认少写。新课程这样大的识字量,能否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掌握字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在短时间内认识这么多的生字,但在平时学生、生活中不注意再现,恐怕农村的学生是吃不了的,或者可以说,学生是吃下去不消化的,见了一个生字,会念,但到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却又张冠李戴,平时作业中,最常见的错误是同音字乱用,说明学生的头脑中词汇量是增加了,但对词语的音形义还是模糊不清的。如此才能减少错别字的发生率,真的让我们当老师的头痛啊。
后来,我还是回了一个短信:你很有礼貌,这里的回意是回忆,还有前面的倒乱应是捣乱。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预备:
我说头,你就说头的动作,比如摇摇头等
一、导入新课:
咱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游记,这可是第一篇游记《颐和园》
二、1、通过预习,你对颐和园有什么印象?
学生:美/大
师:板书。
老师:对阿,师介绍颐和园,:颐和园可出名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火车和汽车的声音,最后定格在长廊的图片。
学生:听
2,老师:进了这颐和园的大门,你们想去哪儿呢?
学生:长廊
老师:长廊在这儿呢,(把剪图贴在黑板上,)看老师写。(指导书写)还想去哪?
学生:我想去昆明湖
老师:那可是镶嵌在颐和园中的一块碧玉阿,(画在黑板上,并引出湖心小岛帖在黑板上)还想去哪儿?
学生:我很想去万寿山,
老师:画到黑板上,还想去哪?
学生:佛香阁(指导阁字的字形)
老师:你们看,这就是佛香阁,拿出剪图图片贴到黑板上,并板书,你还想去哪里?
学生:排云殿
老师:板书,指导殿字的书写。
三,1,这么大这么的公园,可要看书了,那就快找我们最好的导游书吧,打开课文,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谁来说说看/?你来
学生:读作者游览路线的四句话。
老师:他画了四句话,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屏幕出示四句话,轻声读这四句话,请留意这些加点的表示动作的词,
2,老师:你们看,这是颐和园的大门,帖到黑板上,我们来画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你们说,我画。
学生:说游览顺序
3,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游览路线。同学们通过真正读书,找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现在,我们快去跟作者又玩一番吧。
(1)长廊:
老师:长廊这里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默读课文,猜猜哪句话中有世界之最,猜到了还可以动笔做上记号。
学生:默读
老师:我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我猜到了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廊
老师: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不一样的吗?
学生:最有名,/最多间/最多画的廊/廊两边开满了花,花最多的廊
老师:你们猜到了这么多世界之最,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我从几千幅画:体会到
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学生:读
老师:你又什么建议?
学生:他应该读完整。
老师:能读完整吗?
学生:读
老师:有没有很美的感觉吗?再读一遍。
学生:读
老师:读慢一点,指导读多少幅画?几千幅,读出来。强调几千幅。还有没有同学想读这句话,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全班再来读一下。再次指导:还不够多,多少幅?几千幅,
学生:读
老师:还从哪里猜出来的?
学生:读长廊的部分。
老师:指导读,还有谁猜的不一样。
学生:我想提个意见如果把长廊的数字读出来,就更长了,
老师:介绍700多米长273间。还有谁想说
学生:长廊是世界上最长,分成间数最多的廊。
老师:有没有猜不同的,
学生:长廊两边都栽满花木,一种花没谢哪一种花又开了,一年四季都有
老师:你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指导朗读
老师:读到老师都闻到花香了。
学生:齐读。
(2)老师:这世界之最到底是什么,想知道吗?
学生:想
老师:出示课件:数字之最,还有长廊的美景。
学生:看课件
老师:美吗?咱们把第二自然段美美的读一遍,我读没画红线的地方,你们读画红线的句子
(3)老师:还有更美的等着咱呢?走出长廊,就来到了
学生:佛香阁和排云殿
老师:自己朗读这两自然段
学生:朗读
老师: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的句子
学生:读抬头一看
老师:读的真美啊,哪些词写出了佛香阁的美啊?
学生:闪闪发光/耸立/八角宝塔形
老师:谁愿意把你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句子
老师:想把美读出来,老师指导朗读(抬头一看稍快一点)
学生:再读
老师:进步了没有?
学生:进步了
老师:谁还想读?你来
学生:读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吧,你想说什么?
学生:刚才年有一个字读错了八角的角读成四声了。
老师:谢谢你给老师提意见,老师刚才可能没有留意。
学生:指导齐读
(4)老师:指名读排云殿的句子,山上有什么风景呢?从山下登上万寿山,作者写佛香阁也很精彩,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想想那美丽的画面。
学生:读
老师:范读。边听边想象那美丽的画面,再大脑中用照相机拍下来。(佛香阁那段)
师:出示画面,仔细看看,那张像你刚才拍下来的呢?
老师:接下来我们要说照片,要想说的好还得要读课文,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读课文看看照片,看看照片读读课文,读一读,说一说。
交流:
学生:我拍的是第二排第一个照片,我从这幅照片可以体会到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慢慢地划过。
老师:你是用课文上的词语说的,谁能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下。
学生:我拍了第三幅照片,昆明湖绿的象一块碧玉,也象夜空的星星。
老师:还有谁想说?很多人都想说,这样吧,同桌之间互相说,可以用课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学生:同桌交流。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又能用文中的语言又能用自己的语言,ig说的真好,感谢作者写的这么好,看,这儿还有一学习伙伴吹来的小泡泡(没看清楚,好像是提示用得好的词)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写得好,写得美的词,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的长廊》探究感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探究
1、长廊三绝分别是什么?
造型绝,风水绝,结构绝
2、全文以什么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
全文共分11段,以总分的形式介绍了长廊的美。文章开门见山介绍了长廊是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到底有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以一个设问激发读者的兴趣;接下来3~10段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长廊的美,其中四、五、六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长廊建筑方面的美,作者抓住了一个绝字,从造型、风水、结构等方面作了介绍。第8段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其后写长廊的绘画数量、由来和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一段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激发学生对长廊的向往。
感悟
①园中美景随水波而动,随四季而变,真可谓是变化无穷。
变化无穷写出了长廊美景的四季不同,美不胜收。
②长廊是斗拱结构,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竟没用一颗钉子!
一个竟字,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惊奇。
③在273间长廊里,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一共有14000多幅。
用两个数字,表达了长廊里的画之多。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10《颐和园》|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0《颐和园》|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词句教学”,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评析]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教例]四年级《颐和园》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评析]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导学案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颐和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1、读生字并组词:殿、廊、漆、栏、昆、爽、阁、辉、煌、葱、朱、痕、堤。(颐、舫)2、注意部首:殿、爽、朱3、注意字形:殿、廊、漆、葱、痕4、读词: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5、组词:郎()堤()栏()昆()廊()提()烂()困()
二、初读课文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1、写生字词。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1、指名读课文,填空:颐和园是一个()的古代皇家园林。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⑴默读课文,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⑵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⑶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长廊: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⑵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⑶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⑷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万寿山:⑴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①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②记住好词: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③有感情读一读。⑵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①读后有什么感受?②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③再读一读。⑶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昆明湖:⑴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⑵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⑶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自豪,高兴,陶醉,喜悦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三游《颐和园》》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体游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48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