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JAB88.cOm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课标内容]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①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④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②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学生做“课课练”习题,独立完成。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多个。
3、()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时,僧人()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延伸阅读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示例一


第十四课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

〔新旧知识联系点〕

1.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2.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第14课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板书)

[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讨论一下我们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闻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

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

[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

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导学生阅读诏令)

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

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

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

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造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00年。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

师: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

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

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

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闻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情况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大都的雄伟壮观和昌盛繁荣!

三、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

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

在看的过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繁荣的表现。

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围,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

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繁荣,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的来到大都,无不惊叹大都的繁荣富庶。3.文化繁荣,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许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繁荣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

1.发展的原因(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

师: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繁荣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

2.漕运(板书)

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河。(出示“隋朝运河图”)这条运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河图”进行讲解)

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河相比隋朝大运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渐渐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观察得很仔细!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元代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河在整个元代都是十分繁忙的。

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海运(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海运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情况摘录)

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

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元朝,版图辽阔,经济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情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很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港内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专门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

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略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

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广泛。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像和《马可·波罗行记》”)

师: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行记》。

师:许多同学知识广泛,了解马可·波罗,看过《马可·波罗行记》。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了解的情况?

生:略。

师:很好!马可·波罗博学多才,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元世祖对他很信任,多次派他出使,据说他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1292年,马可·波罗乘船回到意大利,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被俘。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难友——作家鲁恩蒂谦,鲁恩蒂廉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也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很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行记》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综观该课内容,我们了解到元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元朝的统一密切相关。下面同学们就“元代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展开讨论。

[讨论解疑]

讨论题:元朝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北方的农业生产就是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2)元朝的统一,使植棉技术迅速传到北方,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为沉寂多年的南北运河的全线开通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统一的元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频繁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基础。

当然,元朝的统一对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仅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总结。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就其它作用继续查找资料,进行讨论。

〔总结深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社会经济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元朝的棉纺织业要掌握一个中心(松江)、一个代表人物(黄道婆)、一件大事(从元朝起,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元大都这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漕运和海运,要掌握《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综上所述,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正是它的统一,促进了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的发展。

〔练测评估〕

一、选择题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周世宗 D.元世祖

二、列举题

1.列举本课三座城市及城市职能。

2.列举在本课三位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代的中外交往》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代的中外交往》知识点复习岳麓版

知识点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期,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2)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贡献:东渡日本后,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玄奘西行

贡献: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半岛)取经。10多年后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课后练习

1.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广告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列哪一朝代以博大的胸怀造就了盛世景象()

A.秦朝B.西汉C.隋朝D.唐朝

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D符合题意。

2.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频繁。当时,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A.长安B.广州C.登州D.扬州

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

3.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是()

A.尚书省B.安西都护府

C.市舶司D.都督府

选C。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9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