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
(王树声)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树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
2.通过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关系,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
二、教学时间
约20分钟。
三、教具
地球仪、经纬网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
四、教学过程
师:我们从小学就了解地球的形状,但头脑中还要树立起科学的地球概念,如果我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该怎样回答?
生:是圆的……,是球形的……,像梨形……
师:最准确、最科学的回答是什么?
生:地球的形状是球形。
师:对,[画板图、画圆、圆心、圆半径]我们看,这是圆,有圆心、圆半径、圆周。
[再画出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表示球形]
请看,这是球形,有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圆是平面的,球是立体的,地球是球形。
[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的球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生:球心和球半径在球的里面,最大周长叫赤道,在地球仪的中部。
师:[指地球仪上赤道]对,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这是地球的两个端点,叫北极和南极,赤道正好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出示经纬网地球仪]地球的球心叫地心,球半径叫地球半径,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心和地球半径了。[板书赤道、两极、极半径、赤道半径]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请大家思考它们各有多少条?
生:极半径有两条,赤道半径有无数条。
师:对,大家想得很好。那么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同地球形状有什么关系?如果二者相等,地球是什么形状?
生:地球是正球体。
师:对,如果极半径大于赤道半径呢?
生:是两极之间长的椭球体。
师:对,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地球实际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因此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哪个长一些?
生:极半径短一些,赤道半径长一些。
师:对,请看课本上图书所注的具体数字。二者相差多少千米?[学生看书]
生:赤道半径6378.2千米,极半径6356.8千米,两者相差21.4千米。
师:很好,大家计算出极半径略短于赤道半径,[板书6378.2,6356.8]说明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这里的“稍”和“略”说明差得不多,几乎看不出扁了多少。因为6300多千米只差21千米,约为1/300,我们说地球是扁圆的、像桔子或像梨形都是不科学的。[出示卫星照片]请看,这是从36000千米高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你能看出它扁了多少吗?
生:看不出来。
师:对,所以我们画出地球的图或做出的地球模型都是正球体。
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生:[画图]
(选自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2、地球的性状: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
1、大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
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第四章相似图形
3.形状相同的图形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了全等图形,对全等图形的特征已经掌握;在八年级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变化的鱼”感受了图形坐标的变化与图形形状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生活图形和几何图形的观察,认识到了全等图形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图形分析能力;经历过很多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全等图形”和“线段的比”的基础上,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图形和事例入手,使学生认识、感受“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基本含义,从整体把握“形状相同”的内涵,并通过“用橡皮筋画形状相同的图形”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下坐标的变化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相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感知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感悟形状相同图形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了解相似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形状相同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简单的画图方法并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和动手画形状相同的图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技能.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感受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基本含义.
教学难点:会画形状相同的图形.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第二环节:动手操作;第三环节:练习与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在放大镜中看到的字和原来的字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生活中丰富的图形.
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展示课本103页的图案)
(1)用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
(2)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它们的大小呢?
(3)两个正方体物体的形状相同吗?
(4)复印前后纸张对应图形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发现每一对图形中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得出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
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形状相同的图形,请从下图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课件展示)
学生观察得出结果(课件展示):
(1)与(3),(2)与(13),(4)与(11),(5)与(10),(6)(7)(8)(9)分别是形状相同的图形.
活动目的:这一环节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相似图形,体验图形相似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体会相似图形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效果:在活动中,由于所给的图形多半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归纳每一对图形的共同特征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复印前后的图形比较,体会形状相同的图形包含三层意思:(1)至少有两个图形;(2)图形的形状完全一样;(3)图形的大小可相同,也可不同。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
活动内容:
利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近似地将一个图形放大:
(1)将2个长短相同的橡皮筋系在一起.
(2)选取一个图形,在图形外取一个定点.
(3)将系在一起的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定点,把一枚铅笔固定在橡皮筋的另一端.
(4)拉动铅笔,使2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所选图形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已知图形上运动一圈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图形.
这个新图形与已知图形形状相同.
课件展示作图过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活动目的:这是放大图形的一种近似方法,虽然实用性不是很大,但它却是位似图形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后面学习位似比打下基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有关数学操作活动的经验。
活动效果:作图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不易操作,可以让学生画三角形、四边形等简单图形,两人一组合作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协作和交流能力。
第三环节:练习与提高
活动内容: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O(0,0)、A(1,2)、B(2,4)、C(3,2)、
D(4,0)。先用线段顺次连接点O、A、B、C、D,然后再用线段连接A、C两点。
⑴你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
⑵分别填写表1、2、3、4,你得到了什么图形?
⑶在上述得到的四个图形中,哪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
解:(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O(0,0),A(1,2),B(2,4),C(3,2),D(4,0),先用线段顺次连接点O,A,B,C,D,然后用线段连接A,C两点,得到了字母A的图形,如图:
(2)填表1如下:
表1
(x,y)O(0,0)A(1,2)B(2,4)C(3,2)D(4,0)[
(2x,y)O1(0,0)A1(2,2)B1(4,4)C1(6,2)D1(8,0)
分别连接O1A1,A1B1,B1C1,C1D1,A1C1得下图.
得到的图形还是字母A.
填写表2如下:
表2
(x,y)O(0,0)A(1,2)B(2,4)C(3,2)D(4,0)
(x,2y)O2(0,0)A2(1,4)B2(2,8)C2(3,4)D2(4,0)
连接如下图
所得图形还是字母A.
填写表3如下:表3
(x,y)O(0,0)A(1,2)B(2,4)C(3,2)D(4,0)
(2x,2y)O3(0,0)A3(2,4)B3(4,8)C3(6,4)D3(8,0)
连接如下图
得到的图形还是字母A.
(3)在上述所得图形中,第1个图形和第4个图形形状相同.
活动目的:利用坐标的变化放大图形,这是相对准确的方法,使学生再次体会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含义,积累实践操作的能力。
活动效果:让学生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达到快速、准确作图。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及收获.
活动目的: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对同伴进行评价。
活动效果: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实例,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感受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基本含义,了解到全等形是它的特征,体会到形状相同的图形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4.42,3
四、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节课首先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图形,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使学生认识、感受“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基本含义。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类比、归纳等过程;再让学生实践将图形放大的过程,经过协作、交流得出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探究并实践如何利用已学知识,精确地将图形放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在这节课中,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注意改进的地方:在课前可让学生去寻找形状相同的图形,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找到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理解“形状相同的图形”的含义。在用橡皮筋画形状相同的图形时,由于作图不易操作,时间较紧,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作图,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在课堂练习中,作图后可提问学生:一个图形各点的坐标经过怎样的变化,使所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形状相同?下列图形是在原图形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变化,变化后的图形和原图形形状相同吗?
让学生认识到经历平移、旋转、轴对称变化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形状相同的图形。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95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