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节美国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五节美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五节美国

教学目标:

(一)在图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有3个小标题:“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人口与城市”。分别介绍美国领上的组成情况及地理位置,美国工业、农业及经济情况和美国人口概况与城市分布。“美国的领土”以图3-31介绍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边所临海洋和邻国、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美国的基本概况。其内容是学习美国的经济、人口与城市的基础。

“高度发达的经济”主要从农业和工业两方面介绍美国的经济,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工农业情况和生态、环保问题与对策,并引以为戒。

“人口与城市”介绍美国人口与分布、种族问题和各主要工业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职能无疑是本小节的重点。

上述三个标题内容由总论到具体方面,形成直线串珠式的逻辑关系,再辅以补充资料,使学生对美国既有整体上的认识,也有具体问题上的了解,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连同补充材料,本节教材提供了3幅地图、7幅景观图。“美国地形”图为我们提供了美国所临大洋和邻国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反映了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水平;“美国政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表述了美国的50个州和城市与人口的分布情况。3幅地图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况的同时,又综合说明美“国经济发达方面的原因。景观图则分别介绍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题、。

3篇阅读材料分别表述:用“国旗”反映美国领土的扩张、用“工业分布”资料体现该国的工业发展趋势。通过黄石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旅游胜地的情况介绍,反映美国的环境保护与优美风景。

本节教材的活动题设计得较为完美,既有读图思考,也有建议、讨论,如美国NBA篮球球队的地域特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提纲(板书)

一、美国的领土

1.本土48州、哥伦比亚特区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发达的经济

1.经济概况

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对外贸易: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2.农业大国

世界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

3.工业大国

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崛起

4.环境保护问题

黑色风暴

三、人口与城市

1.人口概况与种族问题

2.主要城市

华盛顿、纽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出示图1—31“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方案②:根据最近新闻报道中有关美国的重大事件,整理成一个小故事,引出美国。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导弹防御系统与《反弹道导弹条约)、总统大选等。

方案③:按历史发展。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100余年间建立了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从而引出美国。

“美国的领土”部分,可参考以下方案和步骤:

方案①: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方案②:1.出示美国国旗,设问:“谁知道美国国旗图案含意?”

2.解释美国国旗图案:13道红白相间条纹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个州,蓝色星区的50颗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

3.出示图3-36,说明:除首都华盛顿所在哥伦比亚特区外,只有48个州位于美国本土,还有另外两颗星代表的2个州在哪里呢?

4.小结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州构成。

5.设问:美国国旗如何从最初的13道条纹变成50颗星星,即如何由13个州扩张成为50个州的呢?结合下列资料讲解:a.1783年,英国将密西西比河以东土地划归美国;b.1803年,从法国购得路易斯安那;C.1810一1819年,从西班牙强占强购佛罗里达;d.1818年,从英国购得俄勒冈地区;e.1846—1848年,从墨西哥夺取新墨西哥地区;f.1845—1850年,从墨西哥吞并得克萨斯地区;g.1867年,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州;h.1898年,从西班牙夺取夏威夷州。

“高度发达的经济”部分,可采取以下方案和步骤:

经济概况部分:

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贸输出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进口工业产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费量极大和浪费严重以及工业生产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国工业落后、能源缺乏所导致的。如:美国的燃料动力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都蕴藏丰富,美国国内年产煤8~9亿吨,原油4亿吨,天然气5~6千亿立方米,还生产近3万亿度电力,能源总产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国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国家,能源生产仍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

农业大国部分:

方案①: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方案②:1.阅读图3-31,分析其位置特点(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配合美国沿纬线剖面图)。

2.引导学生评价美国地理位置和地形,重点关注下列地理事项:a.本上在北温带,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带,夏威夷州跨热带;b.多面临海,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C.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广大且水热配合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与农业灌溉等。Jab88.com

3.简单介绍美国农业地区与生产专门化的特点。

4.小结在上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美国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最后再说明美国粮食的出口和热带农产品的进口。

工业大国部分:

方案①: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方案②:1.由阅读资料“美国的工业分布”人手,出示美国三大工业地区分布示意图。

2.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从发展历史、资源、交通、农业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出现了地价昂贵、污染严重等问题。

3.分析美国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优势条件: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少。美国工业逐渐向南部、西部地区迁移。

4.介绍南部、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兴起的条件:环境、技术、大学和科研机构等。

5.小结: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传统工业产值和产品情况,南部和西部工业区新兴工业产值和产品情况,从而了解美国传统工业衰落、新兴工业兴起的特点,可通过列表对比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上述两种方案均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和数据,教师除尽力而为外,也可发动学生收集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料。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①滥垦土地与“黑色风暴”的关系;②地形特征与“黑色风暴”的关系;③对“黑色风暴”的防治措施。

“人口与城市”部分,可采取下列方案和步骤:

人口部分:

可分解为两个层面: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1.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人口分布体现在空间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和城乡人口比例的不均衡性。在教学中可先读图3-35,让学生对美国城市和人口密集区有感性认识。再讲其人口构成,注意运用资料说明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和华人华侨对美国科技与文化的贡献。

项目

东北地区

南部地区

西部地区

面积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2.人口分布,可利用美国人口密度统计图,也可参考下列数据:美国三大地区人口与面积比较(单位:%)。美国城市人口比例可作为过渡,引入“美国的城市”内容。

城市部分:

1.在图3-36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最佳导游。

本节图表指导:

l.图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国领土的组成;②美国领土濒临的海洋和邻国;③美国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国地形与农业的关系;⑤美国地形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2.图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②美国农业区的空间分布;③美国农业开发与环境关系。

3、图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国50个州和1个特区的分布;②美国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国领土扩张过程;④美国工业的迁移。

4.景观图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练习,对相应的具体问题作直观的阐述。

课后活动:

①结合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收集资料后讨论:超高层建筑物的利与弊。提示:利——节约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办公,联系方便等等。

弊——突发事件和灾难时逃生困难,垃圾清运困难,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导困难等等。

②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③结合美国“黑风暴”环境问题,收集资料,探讨我国沙尘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写成小论文。

④画图比赛。结合历史资料,自行画一张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用图例或颜色区别不同时期的领土扩张情况。展览并评出最优秀地图

⑤课外收集资料,探讨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相关推荐

第五节磁生电


第五节磁生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发电机的原理;能说出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知道什么是交流电;知道发电机发电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知道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的意思;能把交流电和直流电区分开来.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索概括出电磁感应.

2.通过实验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由实验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电磁感应.

2.应用原理分析问题——发电机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演示电流表、蹄形磁铁、导体、开关、投影、微机、挂图、手摇发电机一台、小灯泡.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1.此实验叫什么实验?

(奥斯特实验)

2.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

[师]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逆向思维将会怎么样?

(先找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本第一自然段,然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生甲]磁能否生电?

[生乙]怎样能使磁生电?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磁能否生电.我们先设计实验,从实验需要器材、实验条件、实验操作入手.

第五节磁生电[板书]

(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板书]

[生甲]实验器材:蹄形磁体、电流表、导线、直导线、铁架台、细线

[生乙]将直导线用导线和电流表相连,用细线将直导线悬挂在铁架台上(不要挂太高).

[生丙]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生丁]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

[生戊]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中上、下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这说明没有产生电流.

[生庚]将直导线在磁场中左右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

[生辛]这表明有电流产生.

[生1]将直导线在磁场中斜着运动,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

[生2]这表明有电流产生.

[师]如果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线,把导线想象成一把刀,表达起来会方便些,讨论一下如何表达.

[生甲]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有电流产生.

[生乙]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有电流产生.

[师]他们回答的准确吗?应怎么表达?

[生丙]不准确.闭合电路中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运动,就有电流产生.

[师]那么怎样表达能准确?

[生](讨论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电磁感应[板书]

2.感应电流[板书]

[师]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发电机[板书]

[师]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呢?

[演示1]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

[生甲]观察到小灯泡发光.

[生乙]有感应电流产生,并通过小灯泡.

[演示2]用电流表换下小灯泡,缓慢摇动大轮,观察.

[生甲]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

[生乙]这表明发电机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

[师]从上面演示可以看出,发电机能发电,且发出的电的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那么它的构造是怎样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看挂图.

[生甲]发电机的构造由定子和转子组成,包括磁极、线圈、铜环、电刷等.

[生乙]当ab向下cd向上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有感应电流,ab边电流方向从a→b.

[生丙]当ab转过平衡位置,ab向上运动,cd向下运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ab边的电流方向从b→a.

[师]从发电机工作过程我们能看出,线圈转动一周,电流方向变化两次.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在交流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线圈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

(边讲解边板书)

1.交变电流[板书]

2.频率[板书]

3.周期[板书]

[师]周期和频率是用来表示交流电特点的两个物理量.

4.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周期是0.02秒,频率是50赫兹.

[师]我们看课本想想做做,通过做、想、观察得出结论.

[生甲]磁体近似于蹄形,一边N极,一边S极.

[生乙]线圈通过铜环、电刷和灯泡连接.

[生丙]摇把是通过皮带带动线圈转动.

[生丁]当慢慢转动摇把,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电流表中指针摆动,线圈转动一周,指针来回偏动两次.

[生戊]发电机中线圈转动越快,小灯泡越亮.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认真,回答得也很好,值得表扬.下面我们看屏幕(微机播放关于发电机的内容),看看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甲]实际发电机也是由转子(转动部分)和定子(固定部分)组成.

[生乙]大型发电机一般采取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

[生丙]发电机发电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师]我们现在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三、小结

根据板书与学生一起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电磁感应、感应电流

2.发电机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人用手摇发电机,把手运动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成电能.电流流过小灯泡使电能转化成光能.

2.手摇发电机灯泡的亮度是一明一亮闪,而手电筒灯泡的亮度不变.

3.振动;振动;电流.

4.汽车、拖拉机等设备中都有发电机,它们是靠发动机带动的,发动机把汽油、柴油等的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磁生电

一、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

1.电磁感应

第五节 电阻的并联


第五节电阻的并联

一、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并对并联总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结论性的认识。

二、重难点

1、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得出。

2、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论证、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教具

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五、师生活动

1.提问在串联电路中电阻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学生答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的各导体的电阻之和.这个关系是通过实验探索和理论推导得到的.

通过电阻串联的学习解决了用几个小电阻去替代一个大电阻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相反的问题能不能用几个大电阻去替代一个小电阻?启发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在长度、材料一定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就越小.如果将一5的电阻与另一个电阻并联起来,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它们的总电阻就应该小于5了.这样的猜想对不对?本节课我们将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第五节电阻的并联〉

2.展示学习目标:

①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联总电阻随任一电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学生确认并会独立推导并联电阻与分各电阻定量关系

3.出示自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习:

①如何利用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

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③怎样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4.检查自习情况:

①回顾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②你是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设计电路图。

并联电阻实验(测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具体做法:将并联接在a、b两点间,如图,闭合开关前,提示学生,把已并联的电阻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看待).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为一便于计算

的数(如0.2A),电压表的读数为0.66V,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R

它小于10也小于5,与我们事先的推测相符.可见并联后的总电阻比的任意一个电阻都要小.

③应用欧姆定律推导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分别以支路和总电路为研究对象,利用欧姆定律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在并联电路中

从而得出

所以

并联后的电阻为(3.3)。

这与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

实质:并联导体的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总比其中任一导体横截面积要大,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小.

5.当堂训练:

运用公式计算

[例1]将和的电阻并联起来.求并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答出根据的公式.

解题过程(略)

5与10并联后的总电阻和6与10并联后的总电阻比较可得

两个电阻并联,若将其中一个电阻增大,并联的总电阻也将增大,但总电阻总小于任何一个电阻.

提问:若将3个或多个电阻并联,如何计算总电阻呢?

让学生按上面的思路练习计算,最后总结出

若将多个相同阻值的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将如何,启发学生答出

提问: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且U1/U2=R1/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跟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六、小结

并联电跟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七、布置作业

1、课本本节末练习1、2;本章末习题8。

2、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意识到应该科学地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生物变异的实例,探究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原因。

一、导入

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遗传----亲子代间的相似性

变异----亲子代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二、新授

生物的变异导致不同种类的生物千差万别

同种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观察P40图Ⅶ-18~21

说说你所知道或了解的变异的事例。

变异事例:1.如牛的后代中有白化病的个体。

2.紫茉莉中有黄色品种等,但个别枝头上花色不同。

3.玉米的糯与不糯。

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㈠提出问题

本组提出的问题:

㈡作出假设:

本组作出的假设是:

㈢制定计划并实施

注意点:①随机取样,样品要有足够数量。

②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测果实长轴并以四舍五入的方式记录,毫米为单位。

①测量结果绘制成曲线图。

㈣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

①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计算并比较两个品种花生果实长度各自的平均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是怎么样呢?你作出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④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在的吗?为什么?

综述遗传和变异

生物的遗传特征,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征,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至形成新品种。

三、练习P45练习1.2.

四、小结

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五、作业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举例说出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及应用。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方法及应用。

一、复习

举例说说可遗传和不遗传的变异及原因。

举例说说生物的性状即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解析:可遗传的变异主要为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变异主要是环境的影响。

如:花生的大小,主要是遗传物质控制,同时肥力、土壤等又影响着花生大小。

二、人类应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

我国饲养家禽和家畜有悠久的历史,这与长期的驯化和选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想一想:野猪和家猪、原鸡和家鸡等之间有什么差异?现在的家禽、家畜是否与其祖先完全不一样?

提示:外形、行为特征等方面。

㈠高产奶牛的选育

高产奶牛的选育过程,想一想该过程让你去处理的话会是怎样的?

原理: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㈡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为什么会培育出高产抗倒伏的小麦?

原因: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㈢太空椒的培育

观察普通甜椒和太空椒,有何区别。为什么有这么大区别?

原因: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一、练习

P45练习34

二、讨论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式培育新品种?

三、作业

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

板书:§2.5生物的变异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高产奶牛的培育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太空椒的培育

文章来源://m.jab88.com/j/3359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