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SEFCI Unit 4 body language第二课时reading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SEFCIUnit4bodylanguage第二课时reading说课稿
我要说的是高中英语新教材高一(下)第21单元第二课时reading,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对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紧紧围绕“身势语”这一话题展开,具体涉及“什么是身势语”“如何理解身势语”及“身势语”的跨文化性等等。阅读部分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介绍了各种背景下身势语的异同。文中列举了不同国家对眼神交流和基本手势的不同理解和表达,还介绍了一些国际通用的身势语,例如:微笑。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课的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通过教材所设计的Pre-reading,Reading及Post-reading三项内容,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运用略读与查读等阅读技能。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设立的,主要有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这节课里要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及词组—fold、anger、vary、thumb、crazy、mod、part、hug、bow、palm、shrug、incredible、pat、getthrough、teardown、chart。通过阅读获取关于bodylanguage的相关信息,且进行skimming,scanning,carefulreading,generalization,guessingmeaning等阅读技能训练。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进行任务驱动,层层深入。利用“任务驱动”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究、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当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是因为“协作学习”更方便英语的交流和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时信息差异也更能激燃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作为问题的精心设计者和疑难问题的点拨者,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设置富有情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究。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筛选局部和整体信息的能力、独立阅读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有趣的话题激励下,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共同完成设计的roleplay等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小组合作意识。而且通过本课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身势语,及在各国相同身势语所表示的不同交际含义。增强对中外“身势语”差异的敏感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世界意识;通过文化地域对比,加深对祖国相关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在语言情景中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训练学生的略读与扫读技巧是本课的重点。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语言技能的教学建议,略读与扫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怎样使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身势语,正确的使用身势语及比较各国身势语的不同是本课的难点。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是内容标准之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行为规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阅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我们几年来“第二语言习得论”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同时渗透当前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的先进理念。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英语课堂设计采用“P—T—P”自主学习立体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分Pre-task,Task-cycle,Post-task三个步骤。Pre-task:是引入话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认知处于主动状态,有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这是一个善导、激趣的过程。Task-cycle:是任务的完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运用体验、参与、合作、实践、交流、探究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听、说、读、综合英语技能。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这是一个引思的过程。Post-task:是展示成果,交流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会体验到成功和喜悦,能够认识自己、树立自信。而教师是评价者、总结者;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包括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Pre-task引入话题
在说完“Classbegins”,学生起立之后,不说”Sitdown,please.”而是给学生一个“请坐”的手势。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知道我的意思的?”。学生自然回答“手势”。借此机会给学生留下第一个任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那些方式进行交流?
★Task1:Inoureverydaylife,bywhichwayscanwecommunicatewitheachother?
然后通过展示图片给出线索,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刺激,自然导入本课主题——身势语,而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的欲望。
第二个步骤是Task-cycle完成任务过程。首先,给学生下达第二个任务,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task2:Discussthefollowingthreequestions:
●Canyouguesswhatsomeoneisthinkingorfeelingbylookingathisorherbodylanguage?
●Dopeoplefromdifferentpartsoftheworldusedifferentbodylanguage?WhataboutpeoplewholiveindifferentpartsofChina?
●Howdoyoucommunicatethefollowingwithbodylanguage?
Thankyou!No.Yes.Idon’tknow.Comehere!
经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会使学生置身于“身势语”之中,增添了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接着提问:“你们想更多了解身势语吗?”以引入正文。
●Doyouwanttoknowmoreaboutbodylanguage?
然后进行Skimming训练,给学生下达第3个任务:找出每段的中心大意。
★task3:Findout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
Mainidea:
Paragraph1:Weusebothwordsandbodylanguagetoexpressourthoughtsandopinionsandtocommunicatewithotherpeople.
Paragraph2:Bodylanguagevariesfromculturetoculture.
Paragraph3:Thesamebodylanguagehasdifferentmeaningsinsomedifferentcountries.
Paragraph4:Somegesturesareuniversal.
Paragraph5:Smileisthebestexampleofuniversallyunderstoodbodylanguage.
这个步骤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略读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知晓本文涉及了身势语的哪几个方面,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更清晰,为下一步找出细节作好铺垫。接着给学生下达第4个任务:仔细读文章,回答下列细节问题。
★task4:Readthepassageagainandfinishansweringthefollowingquestions:
●Findoutthedifferentmeaningsofeyecontact,OK,thumpsup,”crazy”gesture.
●Howtogreeteachother?
●Howtoexpress“Iamtired.”“Iamfull.”“Iamhungry.”
●Whatcansmilehelpus?
这一步骤可以训练学生的查读技巧,并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细节部分。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的过程中,仍须处理以下问题:
●Whichofthefollowingwordsissimilarto“vary”?
A.changeB.bethesameasC.besimilarto
●What’stheChinesemeaningfortheword“disrespectful”inParagraph?
A尊敬的B尊敬C无礼的
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通过构词法和上下文猜测词义,训练学生的猜词技巧。
完成以上的任务,学生对于文章的脉络以及细节都以有了深刻的了解。此时是发挥学生想象力以及考查他们课前准备的时候了。让学生做手势并让其他学生用英语猜测其含义以及在什么场合能用到这些手势。这个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给学生下达第5个任务:角色表演:
★task5:Roleplay
每4人一组,编一个短剧,要求表演的学生适当加上身势语和表情。表演完后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姿势。满分20各项均4分。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身势语”,让阅读与交际相辅相成,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表演中可能会有学生作出与其语言不一致的身势语或表情。如果没有的话,就放一段这样的录象,然后问学生一个问题:有时我们说一样,但我们的身势语说的却是另一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Sometimeswesayonethingbutbodylanguagesayssomethingdifferent.Whydoesthishappen?Canyouthinkofanyexamples?
将这个话题引入课堂中,是对本课话题的进一步的延伸;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拓展视野。
第三个步骤post-task给学生下达第6个任务:下课以后,让学生通过因特网、英语书、新闻报纸寻找更多的关于“身势语”的信息。在下一堂课,用对话、演讲、短剧等形式告诉其他学生。
★task6:Findmoreinformationabout“bodylanguage”.(Groupwork)
(Studentsareaskedtofindmoreinformationrelatedto“bodylanguage”byInternet,Englishbooksandnewspaper.Thenshowthemtotheclassthenextlessoninformofdialogue,speech,shortplay,etc.)
这个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课外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以演讲、短剧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动性。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英语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采用“任务驱动”方法,通过略读、扫读、猜词等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在这节课中安排了学生的个人探索、合作学习、表演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自主搜索与身势语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以个人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并以各种的形式展示交流成果,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寻找有关身势语的更多信息这一形式引发学生对身势语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深化主题。
教学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
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蔗糖葫芦”实验要领,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用浓硫酸的性质解释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组织、讨论、总结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各组讨论探究问题
●组织各组代表分别
●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实验:
“蔗糖葫芦”实验
实验步骤:
取药:分别称取20克蔗糖、量取15毫升浓硫酸。
混合药品:将蔗糖放入200毫升烧杯中,滴入几滴水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小心倒入浓硫酸,迅速搅拌至蔗糖变黑,静置玻璃棒。
总结实验现象,小组展开讨论,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解释“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讲解:浓、稀硫酸的性质决定了硫酸具有广泛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硫酸的用途。
板书:4.用途
讲解:下面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板书: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提问: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存在呢?
●组织学生实验(给出实验步骤)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步骤
●组织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学生自愿回答)
板书: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存在。
学生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再加入少量盐酸或稀硝酸,振荡。继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课堂练习:
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组织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实施。
(如果有可能,可分小组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检验方法之一:
1.分别取少量待测液,滴入几滴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的液体为碳酸钠溶液。
2.另取少量余下三种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沉淀生成的为硫酸钠溶液。
3.再取余下两种溶液,分别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氯化钠溶液。无现象的为硝酸钠溶液。
师生小结:硫酸溶液因组成不同其性质有所不同。稀硫酸溶液中主要成分为H+、,主要表现H+的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分子,具有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作业:
1.网上查询硫酸钙、硫酸钡的组成及用途并记录下来。
2.书后作业138页第三、四题
3.思考题:比较浓、稀硫酸的氧化性。
板书设计:
4.用途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存在。
第二课时
[师]现在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些小球,(黑色稍大球代表碳原子,红色稍小球代表氢原子)和小棍,要求按照烷烃分子的结构特点,来制作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的可能结构的球棍模型,并根据自己所制作的模型写出对应的结构式和分子式,看看哪个小组又准又快。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制作,综合各组结果得到三种结构:
分子式:C5H12
分子式:C5H12
分子式为C5H12
并初步认识到它们的结构虽然不同,但分子组成即分子式是相同的。
[师]从大家的制作结果可以看出含有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尽管分子式相同,均为C5H12,但它们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现象在有机化合物中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之间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板书]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问]同分异构体的性质相同吗?
[生甲]相同,因它们的分子式相同。
[生乙]不同,因它们的结构不同。
[师]评价两学生的回答,肯定生乙的。并同时指出: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虽然相同,但结构不同,而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所以它们的性质不同。如丁烷,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一种是分子里的碳原子互相结合成直链,被称为正丁烷,另一种分子里的碳原子却带有支链被称为异丁烷,它们的性质就有明显的差异。
[投影显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
名称熔点/℃沸点/℃相对密度
正丁烷-138.4-0.50.5788
异丁烷-159.6-11.70.557
[设疑]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同分异构体之间的熔沸点、相对密度有何变化规律?
[生]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异丁烷的熔沸点、相对密度均比正丁烷的低。
[问]两种分子结构上有什么差异?
[生]异丁烷含有支链,而正丁烷为直链。
[问]将表中数据与它们的结构区别结合起来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分子中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师]这一结论已被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各同分异构体当中分子里支链数越多,该分子的熔沸点越低,相对密度越小。
[板书]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投影练习]1.将CH3(CH2)3CH3、CH3(CH2)2CH3、CH3CH(CH3)2三种烷烃熔沸点(相同条件)由低到高的顺序自左向右排列。
[思路分析与答案]本题解决时应考虑两个因素:①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②支链越多物质的熔沸点越低。故由低到高的顺序为:CH3CH(CH3)2、CH3(CH2)2CH3、CH3(CH2)3CH3。
[师]通过开始大家的模型制作得知,含五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即戊烷存在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称为正戊烷(不含支链)、异戊烷(含一个支链)、新戊烷(含两个支链)。很显然它们的性质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在烷烃分子里,若含碳原子数越多,碳原子的结合方式就越趋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越多,如含十个碳原子的癸烷,其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就有75种之多。
[生]思考、体会,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师](强调)大家在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时应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分子式相同。分子式相同必然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如H3PO4与H2SO4、C2H6O与CH2O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分子式不同。二是分子结构不同。分子结构不同是分子里原子或原子团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的。
[设疑]什么叫烃基?烃基的“基”与以前学过的“根”有何区别?
[生]自学烃基的概念,思考、讨论“基”与“根”的区别,并作答。
生甲:烃失去1个氢原子后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烃基一般用“R—”表示。
生乙:烃基一般呈电中性,属于烃的一部分,不可以独立存在,而“根”往往带有电荷,可以在溶液中独立存在。
[师](补充说明)如果该烃是烷烃所形成的烃基便称之为烷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由于烃分子存在着异构现象,那么当碳原子较多时,烃基也存在异构体,如丙基就有两种情况:CH3—CH2—CH2—叫正丙基,CH3—CH—CH3叫异丙基。
[板书]3.烃基的概念
[设疑]如何完整地写出一种碳原子数较多的烷烃分子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如C7H16)?
[生]思考、讨论,写出一些异构体,有一部分经推敲之后发现为同一种分子。
[引导]在书写烷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时一方面为了简便其见,可以先不写出氢原子,只用碳原子的不同关系来表示,因为同分异构体的形成正是由于碳原子的位置或排列变化而引起的。书写时有如下技巧:先写最长链;然后从最长链减少一个碳原子作为取代基,在剩余的碳链上连接,即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中心排向两边。
[投影显示]C7H16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
①将分子中全部碳原子连成直链做为母链C—C—C—C—C—C—C;
②从母链的一端取下一个C原子,依次连接在母链中心对称线一侧的各个C原子上,即
得到多个带有甲基、主链比母链少一个碳原子的异构骨架C—C—C—C—C—C
C—C—C—C—C—C但应注意取代基不能连在末端,否则与原直链时相同;
③再从母链上一端取下两个C原子,这两个C原子相连或分开,依次连在母链所剩下的各个碳原子上,得到多个带乙基或带两个甲基、主链比母链少2个碳原子的异构体骨架
④再从母链上取下3个碳原子,依第③步骤书写:
[提示]从母链取下的碳原子数,不得多于母链所剩余的碳原子数,所以C7H16的同分异构共有9种,那么像烷烃分子同分异构体这样的同分异构现象,叫做碳链异构或碳架异构,当然最后可以将这种碳原子骨架转变成对应的结构简式。
[板书]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投影练习]2.书写C6H14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思路分析及答案]按照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可以得到:C—C—C—C—C—C,
等五种结构,故C6H14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五种即:CH3(CH2)4CH3、(CH3)2CH(CH2)2CH3、CH3CH2CH(CH3)CH2CH3、(CH3)2CHCH(CH3)2、(CH3)3CCH2CH3。
[过渡]前边我们把含有一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叫甲烷,含二个和三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称为乙烷和丙烷,又把四个碳原子的两种烷烃分子分别叫做正丁烷和异丁烷等,这些就像有些同学除了学名之外还曾有过小名一样,下面就来讨论有关烷烃分子的命名。
[板书]三、烷烃的命名
[设疑]什么叫烷烃的习惯命名法?
[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总结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进行的命名,就叫习惯命名法。
[板书]1.习惯命名法
[问]习惯命名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生]碳原子数后加一个“烷”字,就是简单烷烃的名称,碳原子的表示方法:①碳原子在1~10之间,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②碳原子数大于10时,用实际碳原子数表示,如C6H14叫己烷,C17H36叫十七烷。
[问]若存在同分异构体时如何解决?
[生]为了区别同分异构体的名称,可以根据分子中支链数目的多少以“正”“异”“新”等来区别,如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叫做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问]那么当一种烷烃分子的同分异构体数目较多时,如C7H16有9种同分异构体,用习惯命名法该如何命名?
[生]无法用习惯命名法进行一一命名。
[师]这就说明习惯命名法对于分子里碳原子数很少,分子结构简单的烷烃分子还较适用,而分子里碳原子数多,分子结构复杂的烷烃的命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时候就得换一种命名方法,这种命名法叫系统命名法。
[板书]2.系统命名法
[师]使用系统命名法该如何对烷烃分子进行命名呢?
[生](自学、归纳总结,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且依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之为“某烷”;
(2)把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的位置,(板演)如: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位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直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取代基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例如,异戊烷用系统命名法应该命名为:(板演)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取代基,可以将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在用于表示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要用“,”隔开;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板演)
[师]总结同学的回答(边总结边板书)
(1)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码,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
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提示]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最简化原则,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长、近、多,即“长”是主链最长,“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最近,当两个相同支链离两端相等时,以离第三个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多”是指当最长的碳链有两条以上时,应选含支链最多的一条作为主链。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板书](2)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
[投影显示]系统命名法命名图例
[生]体会、理解系统命名法的基本步骤及命名原则。
[投影练习]
3.写出下面烃的名称
答案:a.2,2,3,4—四甲基戊烷
b.2—甲基—3—乙基己烷
[师]系统命名法不仅能通过命名来区别不同物质,更重要的是利用命名来力求反映出物质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和组成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还可以从有机物名称了解物质的结构,从而可以初步推断物质的大致性质。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和讨论了烷烃分子知识中实际也是整个有机化学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同分异构体和系统命名法。了解了同分异构体的特点和写法,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意志品质,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不仅适用于烷烃,同时也适合于大多数的有机化合物。
[作业]P120一、2,3二、2,3,4P121三、四
●板书设计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3.烃基的概念
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三、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1)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码,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
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2)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①最简化原则
②明确化原则
●教学说明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很类似于无机化学中所学过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在教学中以学生动手制作含等碳原子数的所有模型为手段,让学生感知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从而展开同分异构体的教学,尽管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大纲中没做过高要求,但通过书写同分异构体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引起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同时也可锻炼同学们的意志品质。烷烃的命名不仅对烷烃适用,而且对所有的有机物的命名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并作了适当地补充,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
●参考练习
1.分子式为C7H16主链上为五个碳原子的有机物共有
A.3种B.5种C.2种D.7种
答案:B
2.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三种沸点不同的产物的烷烃是
A.(CH3)2CHCH2CH2CH3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D.(CH3)3CCH2CH3
答案:D
3.比较乙烷的二氯代物的种类和四氯代物的种类,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A.大于B.等于C.小于D.无法判断
答案:B
4.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或名称。
(1)2,3—二甲基戊烷
(2)2,2,4—三甲基—3—乙基庚烷
答案:
(3)2,2,4—三甲基己烷
(4)3,3—二甲基—4—乙基庚烷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硝酸(第二课时)》,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硝酸的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氨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2)了解王水等的性质。
(3)掌握有关硝酸反应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关硝酸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玻尔跟诺贝尔奖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堂课内容]
让学生完成下列各个问题,可以独立完成,若不能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间进行讨论。
问题1:在硝酸溶液中滴加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再加热时会产生褪色现象。在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会褪色,再加热又会变红色。请分析上述产生这两现象的化学反应原理。
问题2:什么叫“王水”?“王水”的性质上有什么特征?
[教师介绍]化学家玻尔巧妙珍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那种强烈的爱国心和科学智慧完美统一。
问题2:下面是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请写出其中各步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入]在上列转化反应中,找出能用于工业制硝酸一条反应路线。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意见逐渐统一到下列两条反应路线上。
反应路线一:N2→NO→NO2→HNO3
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2NO(属于吸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反应路线二:NH3→NO→NO2→HNO3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讨论]上述两种反应途径,哪种更适合用于工业上制取硝酸
学生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能量消耗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可得出结论。
[教师讲授介绍现代工业制硝酸的方法]早期工业曾有硝石法、电弧法制硝酸,现代工业上一般都采用氨氧化法制硝酸。
[板书]
3.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制硝酸
反应原理: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生产步骤和产要设备:
氧化炉:氨氧化成一氧化氮;
吸收塔: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蒸馏浓缩:用浓硫酸或硝酸镁作吸水剂进行蒸馏浓缩可得到更浓的硝酸。这种方法可制得96%以上的硝酸溶液。
[引导]实验室若要制取硝酸,应该选什么作为原料?同学们可以联系实验室制氯化氢的方法进行类比。
[板书]
4.硝酸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可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反应制取硝酸:
NaNO3+H2SO4(浓)NaHSO4+HNO3↑
注意,一般情况下,该反应不需高温,以使硫酸氢钠跟硝酸钠进一步反应(这一点跟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有差异)。
[引导]硝酸的化学性质比较复杂,有关硝酸的计算问题也比较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有关硝酸参加反应的计算问题。
5.有关硝酸的计算
例1:某化肥厂用氨制备硝酸铵。已知:由氨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硝酸跟氨合成硝酸铵。则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损失)
解析:设氨的总的物质的量为1mol,制硝酸所用的氨为xmol,则与硝酸反应的氨为(1-x)mol。根据题意,反应关系为:
NH3~HNO3
1mol1mol
x×96%×92%yy=x×96%×92%
NH3+HNO3~NH4NO3
1mol1mol
1-xx×96%×92%
即有:(1-x)=x×96%×92%解得:x=0.531mol
所以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为53.1%。
题2:在c(NO3-)等于4mol·L-1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100mL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干燥后称重为24.8g。将此沉淀加入稀盐酸中无气体产生。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无现象,后加入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过滤,加热,冷却,称重为4g。求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
[解析]题中所述的反应关系可表示成如下:
再结合溶液中NO3-离子守恒进行整体分析。
由于反应前NO3-是以Cu(NO3)2、AgNO3形式存在,反应后NO3-是以Al(NO3)3、Cu(NO3)2形式存在,所以有:
m(Al)=(4mol·L-1×0.1L-)××27g·mol-1=2.7g。
参加反应铝粉的质量为2.7g。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可以利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加热制取硝酸,这是利用了硝酸的()。
(A)氧化性(B)强酸性(C)不稳定性(D)挥发性
2.工业上用氨的催化氧化法制取硝酸时,先制成质量分数为50%左右的硝酸,再制成质量分数为96%的浓硝酸,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加热蒸发浓缩(B)加生石灰吸去水分后再过滤
(C)加硝酸镁后再蒸馏浓缩(D)加入浓硫酸后再分液
3.在容积为672mL的烧杯里充满NO、NO2混合气体,将其倒立在水槽里,去塞后再缓缓通入280mLO2,反应恰好完全,且水充满了烧瓶(所有气体体积都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反应为:NO+NO2+O2+H2O=2HNO3
(B)总反应为:4NO+8NO2+5O2+6H2O=12HNO3
(C)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3mol·L-1
(D)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5mol·L-1
4.某金属与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2,消耗金属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金属可能是()。
(A)Cu(B)Ag(C)Al(D)Fe
5.有关物质有如图1-3-4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据此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2)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的浓溶液与单质B加热时能否产生G?为什么?(结合图给信息回答)
文章来源://m.jab88.com/j/3272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