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热量的计算》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计算公式:
①经某一过程温度变化为△t,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表示热量(J),
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t0是初温;t是末温)
其中c是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比热容
②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
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Vq
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J/kg),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
q=Q放/m(固体);q=Q放/v(气体)
Q———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焦耳J
m———表示某种燃料的质量———千克kg
q———表示某种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J/kg
单位:
热量的单位与功、能量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缩写为J).历史上曾定义热量单位为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只作为能量的辅助单位,1卡=4.184焦.
注意:1千卡=1000卡=1000卡路里=4184焦耳=4.184千焦
例题详解:
例1将100g水从20℃加热至90℃,要供给多少热量?一根铁钉的质量约10g,从1000℃的红热状态冷却至25℃,会放出多少热量?[c水=4.2×103J/(kg·℃);c铁=0.46×103J/(kg·℃)]
解析: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1(t1-t01)=4.2×103J/(kg·℃)×0.1kg×(90℃一20℃)=2.94×104J,铁钉放出的热量Q放=c铁m2(t02一t2)=0.46×103J/(kg·℃)×0.01kg×(1000℃一25℃)=4.485×103J。
答案:见解析
水果热量:
1、苹果100克/52大卡
苹果是最多人会选的瘦身水果,因为它有丰富的果胶,可以帮助肠胃蠕动和排除体内毒素,最棒的是还可以降低热量吸收,再加上苹果的钾质很多,可以防止腿部水肿。当然啰,苹果的卡路里也不高,所以才有专吃苹果的苹果减肥餐产生。
2、香蕉100克/125大卡
很多水果减肥餐都少不了香蕉,因为香蕉含有丰富纤维质、维他命A、钾质和果胶等,所以可以有效地整肠,这样就能帮助排便。香蕉也有排除水分的效果,不但是最佳瘦身水果,也是吃了会让肌肤水当当的美颜圣品,不过香蕉的热量较高,吃多了,会有变胖的疑虑。
3、葡萄柚100克/28大卡
欧美人都爱吃葡萄柚等酸性水果来塑身,因为酸酸的水果可以促进肠道消化功能,葡萄柚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可以消除疲劳,还能让肌肤美美的呢!加上葡萄柚的热量和含糖量少,是最佳的明星减肥水果。
4、凤梨100克/32大卡
凤梨也是属于酸性水果,可以整肠和助消化,加上凤梨富含酵素能有益毒素分解,促进排水,所以也是想要瘦的人可以适量食用的水果,不过吃凤梨最好不要在餐前吃哦,因为它会伤胃,所以一定要先吃点东西垫垫胃才能食用,所以啰,虽然好吃,也不能吃过量。
5、奇异果100克/50大卡
奇异果甜美多汁,又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特色,成为最受欢迎的美容和塑身水果。带点酸甜好滋味的奇异果,能防止便秘、帮助消化和美化肌肤,即使拿来当减肥餐,也会让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它也一样是属于低热量高营养成分的优质水果。
初中物理热量的计算知识点(二)
热量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公式法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1.热量计算公式(在没有发生状态变化的情况下)
(1)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是:Q吸=cm(t-t0):
(2)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是:Q放=cm(t0—t)。公式中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的初温,t表示物体的末温,(t一t0)表示物体吸热时升高的温度,(t0一t’)表示物体放热时降低的温度。
(3)若温度的变化量用△t表示,那么吸、放热公式可统一表示为:Q=cm△t。
2.热量公式的变形式:
利用热量的计算公式,不仅可以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还可以计算物质的比热容、质量、温度变化等。计算式为
。
巧法解图像类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图像题,此类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是很多同学出错。有的看不懂图像,有的没有看清楚坐标轴,甚至有的会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此类问题用“公式法”会很容易解决,而且不易出错,具体方法是:根据公式,把题目图像的要求进行变形,最后根据图像得出答案。
例:用同样的酒精灯对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实验得出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用T甲、T乙分别表示甲、乙两种液体的沸点,c甲,c乙分别表示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根据图像可得出正确的关系是()
A.T甲T乙;c甲c乙B.T甲T乙;c甲c乙
C.T甲T乙;c甲c乙D.T甲T乙;c甲c乙
解析:观察图线,乙图线与时间轴平行的“平台”对应的温度较高,不难看出T甲T乙。虚线部分表示时间相同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又因为两种液体的质量相同,因此我们把公式
进行变形c=
,而可从图像看出甲的温度变化大,故c甲c乙
答案:D
课题
二、内能热量
课时
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直到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内能。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会利用公式Q=cm△t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5.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重点难点
内能、热量的概念,内能和温度的关系教材分析
教材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联系八年级比热容的概念介绍关于热传递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小实验说明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教具
墨水、烧杯、热水、冷水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活动
一
引
入
课
题
二
教
学
过
程
①回力小汽车运动时具有的动能从何而来?
②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具有的动能又是从何而来的?
汽油、煤、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和磨擦生热一样都会产生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内能。
③什么是热运动?
分子动理论描述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④什么是分子动理论?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宏观物体和微观分子类比:
(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动能;
分子由于作物规则运动而具有分子动能。
(2)弹簧由于(被拉伸、压缩)弹性形变而具有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因为存在地球引力);
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具有分子势能。
一、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观察课本P39图12-17
1.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活动)观察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现象:墨水在热水中扩散的快
分析: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结论: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举例:日常生活中物体内能发生变化的事例
观察课本P39图12-18
3.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二、热传递: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在热传递过程传递的究竟是何种形式的能量?
2.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
3.热量Q: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的多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
高温物体,_______热量,_______减少,_______降低;
低温物体,_______热量,_______增加,_______升高;
4.热量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有关。
三、物体吸、放热的计算公式
Q吸=cm(t-t0)Q放=cm(t0-t)
Q吸——物体吸收的热量(J)
Q放——物体放出的热量(J)
c——物质的比热容J/(kg·℃)
m——物体的质量(kg)
t0——物体的初温(℃)t——物体的末温(℃)
例题:在20℃室温下,烧开一壶5kg的水,大约需要多少热量?
解:△t=100℃-20℃=80℃
Q=cm△t
=4.2×103J/(kg·℃)×5kg×80℃=1.68×106J
答:大约需要1.68×106J热量。
①实际烧开这壶水所需的热量要大于1.68×106J,为什么?
在烧开水的过程中灶台、周围的空气、壶都会吸收热量。
②课本P41“生活物理社会”汽车发动机是如何实现降温的?
弹性势能转化而来
由燃料燃烧释放出的能量转化而来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弹簧被拉伸、压缩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对于同一物体而言
学生分析讨论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放热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Q=cm△t
学生讨论
三、思考与作业
四
教
学
后
记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燃料和热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二燃料与热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不可再生性,及对人类所起的作用。
2、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课题“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
课时:二课时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设问:1.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燃料有哪些?
回答: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燃料有最早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还有发展到今天的许多新型燃料。
讲授新课:
一、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气
介绍:煤的形成
植物或植物枯萎后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长期
复杂变化成煤
介绍: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问题:你们知道要形成煤、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多长时间?
回答:需要几百万年,因此化石燃料是属于非再生能源。
活动与探究
1、你家中做饭、洗浴等用什么燃料?
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答:汽油、煤油、柴油等
3、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答:煤
讨论1:(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
(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
回答:(1)是混合物
(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讨论2: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用途?
焦碳冶炼金属
隔绝空气煤焦油化工
答:煤焦炉气燃料
加热粗氨水化肥
煤气的主要成分:
氢气H2甲烷CH4一氧化碳CO其他气体
讨论3: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
回答: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H元素外,还含S、O、N等元素。如果把石油作燃料的话,石油会燃烧不充分,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生成大量的黑烟和含S、含
N等有害气体。
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都是常用的燃料。
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见课本
讨论4:煤气泄露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什么?
回答:危害到人体和财产的安全;使用罐装液化石油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等。
煤与石油的比较
煤石油
主要成分碳元素碳和氢元素
炼制方法隔绝空气加热
利用沸点不同,将它们加热炼制
产品与用途焦碳、煤焦油、煤气等
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
思考:有人说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气,对不对?
1、构成:主要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
2、主要成分:甲烷(CH4)
3、CH4具有可燃性――化学性质
注意:点燃之前要验纯
CH4+2O2CO2+2H2O
4、甲烷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5、甲烷在农村的利用:
放映影像资料:沼气
介绍: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称池沼中的气体为沼气。把秸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我国农村,利用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
介绍:化石燃料的用途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复习提问:
1、煤和石油的比较
2、化石燃料的用途是什么?
情景引入:
你知道我国煤最多的是哪个省吗?你知道我国哪些油田?
回答:山西煤最多
油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实验探究:镁条与盐酸反应
现象: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手的感觉:试管壁发热
分析:此反应放热
化学反应方程式:Mg+2HCl===MgCl2+H2↑
吸热:C+CO2====2CO
化学反应中的CaCO3=====CaO+CO2↑
能量变化放热:Mg+2HCl==MgCl2+H2↑
C+O2===CO2
你们能举出一些利用化学反应的热量和能量的实例吗
我国古代烧制陶器
利用炸药定向爆破拆除楼房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炼铁
我国1998年化石燃料储量及年产量:见课本
讨论1.有人说化石燃料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总有一天会用完,这一天还早,不用着急,对吗?
讲解:目前,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而化学燃料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学们认为怎样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长?
1.节约现有的能源
2.开发新能源
3.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讨论2:燃烧不充分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回答: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使燃料燃烧时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物质,污染空气。
总结:
1.燃料在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
2.石油是由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从石油炼制出的燃料有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它们具有广泛的用途。
3.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并节约使用。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有放热或吸热现象发生
作业:
教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02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