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与老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学说
1.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
①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和“克己复礼”。基本途径是遵循“忠恕”之道和“________”。
②提倡“____________”,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
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____________”。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____________”。
③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2.地位影响
(1)在诸国争霸和____________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2)________________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本原论:“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政治思想:主张“____________”。
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_、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一 孔子的学说
1.山东曲阜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 
A.《春秋》B.《尚书》
C.《论语》D.《道德经》
2.下面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却受到冷遇,主要是因为其主张()
A.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B.不关心民生问题
C.拒绝社会改革
D.不能满足统治者要求
3.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这里的“道德原则”主要是指()
A.孔子的“礼制”思想
B.孔子的“仁”思想
C.孔子的教育思想
D.孔子的哲学思想
5.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6.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孔子地位低下,位卑言微
B.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C.受其他学派打击
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7.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知识点二 老子的思想
8.人们常常引用《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因为它反映了老子的()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C.“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D.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9.《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0.下列观点与老子的思想相符的是()
①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②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④“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何可求,从吾所好。”“饭蔬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
材料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即越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岛献吉郎《诸子百家考》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老子的什么观点?

(2)从材料二、三中可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JaB88.COm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知识清单
一、1.(1)①仁者爱人 正名 ②为政以德 (3)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2.(1)社会变革 (2)汉代大一统
二、1.(1)①道 (2)无为而治 2.伦理学 思维方式
对点训练
1.C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2.D [结合史实分析各项,孔子重视探讨社会实际问题,也关心民生,A、B两项不符合史实;孔子不排除在礼治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C项说法不正确;结合历史背景看,D项符合题意。]
3.B [“有教无类”意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
4.B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没有任何争端冲突的德馨社会”,孔子的“仁”思想可以协调社会关系,使社会冲突减少。]
5.D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
6.B [孔子处于奴隶制开始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以“仁”恢复已毁坏的“礼”,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7.C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换句话说就是: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不能容忍诸侯用天子的乐舞,因为这不符合周礼的要求。]
8.D [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福”与“祸”对立转化的思想,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9.C [材料反映了老子政治上“无为而治”的思想。]
10.D [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他否认“天命”的绝对权威,排除含①的选项,故答案为D项。]
综合运用
11.(1)经济主张: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奴隶制的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济背景:奴隶制经济逐渐衰落,封建经济兴起。
(2)孔子提倡“仁”和“礼”;主张“贵贱有序”“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说明孔子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孔子并不反对求富,但要取之有道;经济背景方面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加以说明。第(2)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是贵贱有序;“子为政,焉用杀?”强调的是应该实行仁政。第(3)问,材料三主要强调的是孔子及其学说的世界影响。
12.(1)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主张“无为”,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他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他推崇保守落后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又有狭隘守旧的特点。
解析 材料一阐述的是对立双方相互依存而且互相转化的观点;材料二认为统治者盘剥、苛政太多,使人民无法安定生活,主张“无为”;材料三推崇过去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教材问题解答
阅读与思考
一是因为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二是在天道观方面,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三是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四是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正因为如此,汉代以后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认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材料二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自我测评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延伸阅读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2006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城管执法态度温和一点,血案不至于发生;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底层情怀,考虑到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只能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对他们来讲这点小小的经营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在城市里规划一些地方让他们卖水果、卖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小贩、市民利益的共赢,这便是仁爱。学生回答也可能偏离主题,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默默不语的芸芸众生,意识到建立洁净文明的大都市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为代价,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一)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古为今用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阅读《论语》和《老子》
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文章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高二历史教案:孔子与老子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39

高二历史《孔子与老子》复习资料


高二历史《孔子与老子》复习资料

一.孔子的学说
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仁”和“礼”
A.“仁”:“仁者爱人”,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复合礼制,实质是维护西周时的周礼(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3.鬼神观: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打破了西周官府垄断教育)
①“有教无类”:受教育者范围扩大(指导原则)
②“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启发诱导(教学方法)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
(四)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二、老聃与《道德经》
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①“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论”的绝对权威。
③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四)影响: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思想家及主张
(一)孟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继承发展孔子学说,尊为“亚圣”。
1.思想:
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三宝。
②人性论:人性本善
③义利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二)荀子:战国时期另一位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1、思想:
自然观:“天行有常”,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制天命而用之”,按照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人性论:人性本恶
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2、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三)墨子: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A.“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
B.“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C.“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D.“节用”“节葬”:反对铺张浪费。
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四)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1、思想:A.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B.“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C.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评价: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韩非:韩非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1.韩非: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筋力”是“法”“术”的前提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
(1)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2)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4)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老子和孔子


课时教案总第06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老子和孔子教学目标(目的)识记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两人思想的主要历史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较全面地归纳老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和教育上的思想。难点:评价老子的思想;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地位变化。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学过程: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特点:文化异常繁荣。

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表现:哲学流派纷呈;文艺百花竞艳;科技世界领先。一.老子和孔子

(一)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为其所著(一说是老子的弟子们回忆其言论所著)。

2.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即让统治者任其自然,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3.《道德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从哲学发展角度看是积极的。

4.评价老子的思想:

①积极:提出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主张“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应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不要去违反它而胡作非为,此结论综合众多网站观点),反对严刑峻法。

②消极:“小国寡民”思想。老子言论选摘: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右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4)小国寡民,使民人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简介:姓李,名耳,又字老聃,楚国人。他出生于一个小贵族家庭,做过周朝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曾因政治原因避难到鲁国。当时17岁的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问题。老子比孔子大20岁左右,生卒年月不详。据说老子晚年骑了青牛西游要过函谷关,函谷关的关令尹很崇拜老子,请他写书。老子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就入关到秦国去了。后来死在扶风,葬在槐里。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2.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思想家):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保守性——维护周“礼”)

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进步性——以德治民;逐步改良)

(3)孔子学说经历代儒者改造发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大教育家):

(1)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③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

(2)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

4.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

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注意:

《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孔子的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讨论:

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不受重视的原因: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主张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发挥。

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落,成年后曾任“委吏”(管仓库小吏)、“乘田”(管牛羊畜牧小吏)等小官,也做过为人居丧礼赞的“儒”。中年时,孔子曾一度为鲁国司寇(管刑法的官员)。去职后开始私人讲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诸侯国君绝大多数对孔子师徒敬而远之。晚年的孔子则致力于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曾整理过诗、书,审定了礼、乐,编纂出《春秋》。孔子的言论由其门徒记录整理,编为《论语》。

第页课时教案总第07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二)“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目的)识记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主张;分析“百家争鸣”背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家争鸣”。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面对诸侯纷争的政治局面,战国时期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提出了差异较大的思想主张,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思想解放的高峰——“百家争鸣”。教学过程:二.“百家争鸣”(百家:虚指,极言其多)(一)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儒墨两派最有实力)(二)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总之,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1.墨家—墨子:(1)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2)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3)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2.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②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③主张和要求: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或重义轻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2)荀子:①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②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③主张和要求:“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3.道家—庄子:

(1)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

(2)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4.法家—(先商鞅、后)韩非:

(1)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

(2)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

(3)思想主张:

①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②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

注意:法家思想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儒、墨、道、法的历史地位。“非儒即墨”说明当时持儒墨两派主张的人最多;道家其次;而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欢迎。

5.其他:兵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略)。关于“春秋战国思想”的一些高考题

(2007广东历史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2007全国文综二卷12)古人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2008四川Ⅰ卷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C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2008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A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0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D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B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

(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D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百家争鸣的原因:①物质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②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与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思想的自由;③文化基础——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有思想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法家为何备受诸侯青睐,而儒家备受冷落?答:是否适应新兴地主阶级与诸侯兼并争霸的需要。

正确评价法家思想:推动了战国各国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确立;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条件;但严刑峻法、重农抑商、文化高压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且法家的法治,从根本上看是封建的人治,不是近代的法治精神。第页课时教案总第08课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分析文艺作品反映的现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经》,屈原和《离骚》;编钟;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十九年七闰”法;《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难点: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备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之外,中国文艺界也是“百花齐放”,中国科技方面更是硕果累累。教学过程:三.《诗经》和屈原1.《诗经》(1)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构成:“风”(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4)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

(5)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2.屈原(1)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2)创造新体裁——楚辞(3)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四.诸子散文1.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2.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3.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4.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5.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五.艺术

1.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2.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

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赏乐铜壶(06四川高考文综已考)

3.音乐:战国全套青铜编钟

注意:

全套编钟既反映了我国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

六.天文和物理

1.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

2.物理:《墨子墨经》(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记载)

七.医学

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望、闻、问、切)

第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重要转型时期(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大发展),有两个趋势:

1.由分裂走向统一;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些课外资料

(1)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离骚”二字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读《离骚》的诀窍是掌握三句话:一部交响乐,两个主旋律,三次大变奏。其中的两个主旋律:一是得不到君主支持的忧患;二是得不到同伴理解的忧患。这两个主旋律经过三次大变奏,它的抒情叙志就变得很有深度和力度。由于诗中充满了宏伟想像和华丽词句所构成的瑰丽形象,全诗显得波澜壮阔、色彩浓艳、气象万千。它的内容又表现进步的政治理想和斗争热情,从中显示了诗人坚强无畏、正直高洁的品格,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2)庄子的哲学:庄子的哲学真正令人留连忘返。哲学家说,庄子的哲学是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的;文学家说,庄子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他的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美学家说,庄子是哲人、诗人、艺术家,他的思想已经融入生命的无穷节奏,是情和理,道和艺的完美融合。而他们同时说,东汉以后,几乎所有的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和大艺术家都受到庄子哲学和庄子思想的震撼性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运用他的智慧。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语,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越俎代庖”、“螳臂挡车”、“相濡以沫”、“莫逆之交”、“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得心应手”、“踌躇满志”、“游刃有余”都出自《庄子》。关于“春秋战国文艺和科技”知识的一些高考题

(2004天津文综16)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A

A.《墨子墨经》B.《梦溪笔谈》C.《营造法式》D.《天工开物》

(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B组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D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2009年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C

A.《老子》B.甲骨卜辞C.《诗经》D.《楚辞》

(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A

A.望诊B.闻诊C.问诊D.切诊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特征

1.经济方面: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政治方面:诸侯兼并争霸战争激烈,分封制被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取代。

3.思想方面:出现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民本思想流行;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4.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5.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①文字成熟:甲骨文;②思想奠基:儒家、法家和道家;③教育奠基:孔子教育思想和实践;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形成:屈原及其作品;⑤史学奠基:孔子编《春秋》;⑥科技奠基: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文历法、医学、建筑三大领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27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