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优美的汉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优美的汉字
编写意图
一、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二、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
三、尝试以做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建议
一、中国人学习语文,首先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汉字。本单元涉及大量汉字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有关资料。如条件允许,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篆文等。
二、教学中要注意课堂上的研讨与交流,可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在学习汉字形体演变、六书时,要求学生在梳理、体悟具体可感的、有代表性的汉字过程中去掌握。
三、在“课外延伸”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写出文章。这项学习任务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完成的,可以给学生1~2周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整理资料,整理出学习成果。
有关资料
一、汉字寻根(周有光)
人要寻根,字也要寻根。
5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几十个刻划符号。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70年代,考古学者又发掘出六千年前的临潼“姜寨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刻划符号102处之多。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汉字与岩画同出一源。有的字形与岩画相同。有的字形与岩画相似。岩画是汉字的父母。中国各地逐渐发现了不少岩画。岩画的历史大约有一万年。汉字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大约有3300年。
岩画以圆圈代表太阳,与甲骨文相同。岩画以月牙代表月亮,与甲骨文相同。岩画中的“弓”,与甲骨文相同。岩画中的“田”(土地),与甲骨文相似。岩画中画的动物,有全身,有半身,有直立,有蹲坐,有侧面,四足只画两足,扩张具有特点的部分,如马有长脸和长鬃,虎有大嘴和利齿,诸如此类的手法,跟甲骨文完全一样。岩画的雕刻技法,跟甲骨文和金文也极为相似。
岩画以象形为主,指事为副。指事例如,数目用线条表示,有些图形上加上了小的标记。这些方法,也是原始文字的创造方法。
(选自《语文闲谈》,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二、白水县仓颉庙(王利)
在陕西省白水县东北30公里处,有座雄伟壮丽的古建筑,这就是仓颉庙。作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仓颉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历代都重视修葺和保护,仓颉庙基本上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经过多次重大维修。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倉)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今日之仓颉庙,坐北面南;北临黄龙山、南望洛河水。庙内建筑高大宏伟,庄重古朴。主体建筑包括照壁、三门、献殿、报厅、正殿、后殿、墓园等。附属建筑包括东西厢房、钟楼和鼓楼,左右耳房、东西戏房戏楼等。
值得一提的是,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惟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庙内原有碑石多块,今存碑16通,尤以《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这28字相传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好在上海书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已经破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鲁迅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
(选自200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三、关于汉字的构成
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占27?24%。《说文》小篆中占87?39%。宋代楷书中超过90%。
(选自王宁《再论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
清代王筠统计:《说文》9353字中,形声字占82%(7697字),其余18%是会意字(1653字),象形字(264字),指事字(129字)以及转注字、假借字。
(选自《语文闲谈》)
四、关于汉字文化
从文字字形来看,今天世界分为五大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以华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
印度字母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
阿拉伯字母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
斯拉夫字母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一半)、外蒙古等。
拉丁字母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
文化相互渗透,没有清一色的文化,国境线不等于文化圈的边缘。文化像人生,有幼年、青年、壮年、老年。五大文化圈年纪老少不同。
有人说:“西欧民族多为曲折语,多趋向复音,故适宜于拼音;中华民族为单节语,多趋向于单音,故不宜于拼音。”这是“语言特点决定文字类型说”。
另一说:“文字的类型不是决定于语言的特点,而是决定于文化的传播;汉字文化圈证明了这一点,其他文化圈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文化传播决定文字类型说”。
(选自《语文闲谈》)
五、参考书目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金玉《当代中国文字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刘又辛《汉语知识丛书──汉语汉字问答》,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张晓虎《最新汉字趣味字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周有光《语文闲谈》,三联书店1997年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美的汉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优美的汉字《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深刻理解汉字的美。
2.能力目标: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自觉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3.情感目标: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有关汉字的知识,探知汉字构字规律,总结正确识写汉字的方法。
2.探究汉字文化,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美,激发对汉字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方法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汉字构成规律指导解决汉字实际应用问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汉字中包含的古人的智慧,以及怎样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教学方法〕
1.直观图片展示
2.现象梳理与问题引导相结合
〔学法指导〕
1.现象梳理法:找出共性,发现规律
2.比较联想法:发现差异,把握特点
3.逆推思维法:逆推规律,指导应用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汉字的几种构字方法
2.pp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美的评价
“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
这句话所盛赞的正是我们的汉字!汉字是我国先民的伟大创造,比四大发明更早。这样历史悠久的文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竟使得一个外国人也对她如此地赞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优美的汉字”到底美在何处。
二、溯源:创造美
1.“美”字的起源与演变(图片展示)
①甲骨文(象形字):一个人头戴羊角或羽毛等饰物
②发展变化: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
2.“马”字的起源与演变(图片展示)
①甲骨文(象形字):一匹势欲奋蹄的骏马
②发展变化: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
3.探知汉字起源,总结汉字演变规律
①让学生结合图片“美”“马”的相关信息谈发现:汉字起源于象形(字画同源,具画面美),是我们祖先的积极探索精神和丰富想象力的伟大产物。
②让学生再结合教材中的“汉字字形演变表”,总结出汉字字形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到简的演变规律。
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汉字非但形美,更有意美
4.小结: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每一个汉字产生的背后都对应着一段相关的历史,汉字不只是一个美的符号,她还是会说话的,能够告诉我们与之相关的历史。
三、解字:构造妙、内涵美
(一)解构造
1.展示图迷、字谜。借趣味猜谜活动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并准确梳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四种构字方法。(具体见ppt)
2.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
3.引导学生通过对汉字现象梳理发现规律:几种不同的构字方法,皆以象形字为基础,而决定字义的正是这个不变的“形”。
4.小结:我们的祖先真的很聪明,有形的他就画,无形的他就想别的招,而千变万化,都只在一个小小的方块之间,这就使得我们认识汉字的时候有迹可寻、有法可依,有意可感。
(二)由构造解内涵
1.引导学生通过对“贝”旁系列字(财、货、赠、购、買、賣……)的探究发现汉字认知规律与其文化内涵:
①尽管构字法不同,但只要有相同的形旁,则字义往往相关。
②这系列汉字告诉我们古代曾有以“贝”为手段的货币制度与交易形态。
2.引导学生通过对“礻(示)”旁系列字(祖宗祝祐祟……)和“崇”字的比较探究发现:
①形旁相同的字意义相关,而以“山”为形旁的“崇”与“祟”等意义无关。
③这系列字让我们发现了古代的巫术文化、我国的民俗文化。
3.探究“我”(假借字)“國(国)”、“公”“颂”两组汉字
①这两组汉字同样说明了汉字形旁相同,意义相关。
②“戈”能卫我证明我,武力才能卫国,阐明了一条人类历史永远的定理。
③背私即公,多私乃公;为多数人着想就能得到称颂。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4.总结探究发现:
①形旁相同的字往往意义相关。由此可以得出认知汉字的方法:据形推义。
②汉字本身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具有文化美。
5.板书“姓名”二字,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姓名的‘姓’是女字旁”等。
5.小结:通过这番梳理与探究,我们发现识写汉字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而且,当我们面对每个汉字时如果追问几个“为什么”,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拓展:艺术美
1.书法艺术
2.交流艺术
传说,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字写横额。纪昀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物像竹笋一样可以顶石破土。和珅想,这是说我在仕途上能取得成功,非常高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突然发笑。(个个草包)
3.小结:书法艺术,视之赏心悦目,书之怡情养性,值得追求。交流有技巧,则含蓄委婉,能给生活增添许多的趣味,能展现一个人的修养与智慧。
五、认写:美中不足(学习应用现状)
1.听写:沧桑、松弛、涣散……
2.找错别字:
①沤心沥血(呕)戒骄戒燥(躁)
②针贬时弊(砭)脍灸人口(炙)
③高赡远瞩(瞻)青出于篮(蓝)
3.分析写错汉字的原因
①忽略结构,不讲方法——解决办法:据义推形
②不够重视,对汉字认识不够,有偏见,妄自菲薄
六、发现:前景美
1.shishishishi
诗狮虱尸(可想象的有形文字)
2.A●●●●●●●●●●●●●●●●
B●●●●
●●●●
●●●●
●●●●(阅读效率高的方块文字)
3.牛公牛母牛小牛牛奶(最俭省的词构文字)
Oxbullcowcalfmilk
4.目前汉字键盘输入速度远超拉丁文字;音节少,在未来可能的声控计算机尤有可为。
5.小结:事实证明曾有的“废除汉字”论调是错误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汉字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更强的活力更大的优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汉字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七、总结:美好愿望
1.守住“字”的家园
①“字”:我们的精神家园,汉民族存在的根据,不可割断的文化血脉;
②“字”:凝固的语言,可识可传,可探知历史,可汲取前人智慧,可传承泽被后代
2.用好“字”的利器
尼赫鲁的赞美,不只是因为汉字的诗画美;世界已兴起了学习汉语的潮流,也不只是因为中国的再度崛起,是汉字本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美征服了他们。今天乃至未来,它更可能是开创新世界的利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开发。
八、作业
三五人组成一个小组,每小组选同一形旁的汉字在课外进行探究,然后交流分享各组合力探究得来的成果。
附加资料: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善于多角度发现美、感受美。
2.学会抒情的两种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话题探讨:
1.美是什么?
教师导语:美是一种感觉,美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很多,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的都市美,茅草屋篱笆墙牧童樵夫恬静的山村也美。
2.你的心目中,什么是美呢?
预设各种可能:
美是一种潮流,美是一种时尚。
美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有“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的赞美诗句,对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大诗人白居易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
美,是一道波,在心头滑过,从触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朵花,在眼前绽放,从视觉进入心灵;
美,是一首歌,在耳际萦绕,从听觉进入心灵;
小结:美离我很近,却无法触摸; 美离我很远,却似乎又离心灵很近。既然美是这样的,我们就要捕捉美,创造美。方法之一——学会抒情。
二、学习抒情
学习设想:
对学生来说,抒情的关键在于把情感融化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好,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应指导学生认真体味、学习。因此学习抒情主要就是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第一环节:温习经典
教师导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多愁善感的人总是喜欢寄情于物,托志于物。同为“咏雨”,不同的人因性格不一,处境不同,所生发的情感也不同。试为下列“咏雨”诗词寻找相应的作者。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不须归。《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第二环节:解析美文
1.触景生情类
文段一:月亮悄悄地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空上。月光静静的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色的海洋里。月光下,人们那多姿多彩的的生活,犹如一支优雅宛转的月光奏鸣曲。文段二: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驱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的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的蹂躏他们,毁灭他们。思考:作者在所描写的景物中融入了怎样的情感?
2.托物言志类
文段一:我有一间小屋,面朝广阔的大海。海是碧蓝碧蓝的,像极了天空的颜色。有时天空氤氲着,有着雾霭和流岚;有时天空很晴朗,显得清新自然,苍穹下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阳光轻轻地弥漫在每个角落,我可以坐在院中的躺椅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泡上一壶茶,然后慢慢地品。一杯完了,也不愿再沏一杯。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曾言:“一杯为品,二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当我看到茶叶在水中游动,看到地上的小草竞相生长,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儿飘零纷飞,一种无法言喻的恬静便会在我心头荡漾开来。在这淡淡柳如烟,灼灼美颜颜的景色中,对生活还有更高的要求吗?
文段二: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燃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及绿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经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经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对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不忘我,当没有阳光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怎样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就在这美丽的湖畔——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描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德,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的雨季何患?
疑义相与析
思考: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寄托了作者怎能样的感悟?为了把这份情感和感悟传达到极致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手法?
三、下笔如有神
1、课内练习:选择某一个物象,写出语意相对的两句话,使之成为描述想象的两首精短小诗,要有一定的思想意蕴。
提示:“某一物象”的选择很关键。因为要求写的两句话“语意相对”,那么,选择的这一物象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应有正反两种评价,其实就是要写的两句话中一句是褒扬,一句是批评;应选择具体的事物,最好是人们都熟悉的事物,绝对不能选抽象的事物,也不能选“人”。同时,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一定的文学情趣、一定的哲理,给人一定的启示。
如:竹
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过分的谦虚,终究不能成为栋梁。
昙花
每绽放一次,都会倾注自己的全部;
过分地展示自己,终究不能成就永恒。等等。
可提示以下事物,如
腊梅 浮萍 猪 飞蛾
蝉 牛 彩虹 露珠
风 蜡烛 橡皮 眼睛
气球 粉笔
文章来源://m.jab88.com/j/2541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