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些国家的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下)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一些国家的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下)》,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5.美国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在美国,没有统一的中学学制,全国中学有4年一贯制、6年一贯制、44分段制、34分段制、33分段制多种。高中年级跨度有的地方为912年级(如加州),有的地方为1012年级。英语/语言艺术(LanguageArts)作为核心课程,由各州或数州联合制定课程标准。全美英语教师协会和国际阅读协会主持制定的美国英语课程标准就像一份提纲,共有12项内容要求,但不能被视为国家标准。目前,在美国也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通常的做法是由地方教育委员会建立一个课程委员会设计课程。这些年来,各州在共同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的标准要求上渐趋统一。到1999年底,有49个州颁布了有关课程的正式文件或课程标准,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和科学这三门。各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一般是从1年级(或K年级,即学前班)至12年级,通盘设计,循序渐进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楚。选修课则五花八门,据初步统计,美国中学开设的选修课多达200余门,因此,我们介绍几个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也简介一所美国高中的课程计划,以利了解其相关选修课的设置。

(1)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教育厅学术标准州长顾问委员会制定的《阅读与写作学术标准》有9大项:

1)学习怎样独立地阅读;

2)阅读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得出结论;

3)阅读、分析和解释文学作品;

4)写作过程;

5)写作的种类;

6)写作的质量;

7)讲演与听力;

8)英语语言的特征及功能;

9)研究。

然后按上述9个部分(内含35个子项内容要求),对四个年级(3、5、8、11)分别列出具体要求,其中对11年级的要求,显然是针对高中学生。如关于阅读,对11年级的学生有这样的要求:从多种资源中找出具体细节维护或驳斥一种观念;能判断信息来源有效性;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角度阅读和比较文学作品;借助参考资料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能写一个文学冲突;写复杂的说明文(研究论文、分析性评论性文章、随笔等);在听说活动中,能陈述个人作品,参与正式辩论,作出复杂的说明和解释等。

(2)《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英语课程标准(草案)》(1996年12月)提出了9条指导原则,标准内容有阅读、写作、口头交流3大项,下列17个分项内容要求。

1)阅读多种文化知识的相互作用

文字的特点和结构;

识字策略;

阅读过程构筑意义的策略;

理解;

研究;

拥有知识。

2)写作创造性阐述

观念和内容;

组织;

语气;

用词;

句子的通顺;

惯例;

推荐模式。

3)口头交流;

个人之间的交流;

主动的听;

表达;

交流技巧。

然后将112年级分4个年段,以上述17分项内容分别按年段提出具体要求。

(3)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有4大项。(阅读、写作、英语书面话和口语规范、听和说),众多小项,然后从K12年级,提出具体要求。其中,K8年级是逐年列出标准,912年级则分两个学段(9年级与10年级、11年级与12年级)提出要求。在标准的序言中,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演讲者和积极思考的听众。

美国太平洋研究所的研究认为,加州的英语课程标准是最好的标准之一,是细致、具体、全面的典范。他们在将其与新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作出比较后,认为:如果学生完全按照加州全面的标准学习,那他们就可以作为精通文学的社会成员从高中毕业,如果新州高中毕业生达到同样水平,那绝不是因为该州的阅读标准。我们通过对照,也基本同意这一看法,所以将加州英语课程标准的高中部分内容附录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后,供大家参考。其1年级、3年级、5年级、8年级的标准内容已刊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4)美国大陆中部6州英语课程标准有8大项:

1)展示写作过程中一般技巧和策略方面的能力;

2)展示写作格式和修辞方面的能力;

3)作文中语法习惯和固定规则的使用;

4)收集、使用与研究目的有关的资料;

5)展示阅读过程中一般技能和策略方面的能力;

6)展示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技能和策略的能力;

7)展示阅读不同种类知识课文的一般技能和策略能力;

8)对作为学习工具的听、说能力的要求。M.JAb88.com

上述8大项下有众多小项,然后按4级水平标准提出具体要求。第4级水平针对高级中学(912年级),其中,关于写作有这样一些内容:为不同读者写作的要求(根据读者的知识背景进行解释和阐述,考虑潜在读者的兴趣,调整语言风格等),实现不同的写作目的的要求(如反思、分析、说服等),写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小说、传记、观察报告、文学评论、商业信函的具体要求,收集和使用与研究有关资料的具体要求(如,使用各种原始文献收集资料,思考原始文献作者的目的、可信度以及说服力,综合多种研究学科的资料,获得超出单个学科已有结果的结论,确认那些大有研究前途的问题与主题等等)。

美国的评价资料可参见宾州阅读评价手册、写作评价手册,两份手册内容紧密配合宾州的英语课程标准。

(5)美国高中学校课程设置中的相关选修课

由于美国教育具有尊重地方控制学校的传统,各州制定的课程标准只是鼓励地方学校的官员和教师接受这些标准,并且尽力设置课程和教学策略,将最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此吸引地方、学校接受标准。美国中学(或学区)具有自定选修课程的传统。如从加州三藩市Urban中学的课程设置看,其英语学习领域设有莎士比亚、高级写作、文献学、19世纪英国文学、福克纳、浪漫时期以来的法国小说、拉美文学、当代美国文学等选修课程,这些或与加州标准内容相关,或与标准中的《文学推荐读物912年级》的篇目密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拉德纳高中(RadnorHighSchool)是一所四年制高中,在2000-2001年度,拉德纳高中的课程设置共包括艺术(12门)、工商教育(9门)、计算机(10门)、英语(25门)、家政和消费(9门)、外语(37门)、数学(19门)、体育与健康(10门)、科学(17门)、社会(20门)、特殊需要(13门)、技术教育(8门)、戏剧艺术(5门)。学校在每年冬天将四年课程规划小册子发给学生、家长和教师,小册子中有详细的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时间、修学年级、总体要求等,用以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至少修满22.5个学分才能获得毕业文凭(美国高中的最低学分要求一般在22-23个学分之间),其中英语占4个学分。

英语课程除了要求所有学生每年必须获得1个学分外,还包括选修和人文学科学分课程。这些课程有:

可以建议那些具有额外能力的学生学本年级的荣誉课程(9年级荣誉英语,编号150;10年级荣誉英语,编号152;11年级荣誉英语,编号154;12年级高级英语,编号156。各为1个学分)。

为被确认为有天资者开设的跨学科荣誉课程(全球问题,编号180;20世纪的观点,编号190;高级英语和高级欧洲史研讨,编号200。各占2个学分)。

学生还可以选修下列选修课:电视写作、影评、新闻学、创作,但不算作英语学分。

编辑推荐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4.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应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苏教版数学一下:《多一些,少一些》教学反思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一下:《多一些,少一些》教学反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利用猜想的情景引入新课,为新知识作铺垫,通过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确数目增大,比较结果也会变化。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我发现学生表现积极学习气氛活跃,用词也很准确。总之引入新课阶段达到良好效果。

2、在例题探讨过程中(比较三所学校的学生人数),首先教师应以平等的意识,宽容的心胸接纳学生,亲切地和学生说话。比较多少,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数相比,所用词也会不同。应启发学生用哪个词描述更为合适?那就要采用充分让学生讨论,达成一致,用多得多比较恰当。所以90比40应该多得多,80比65才应该是多一些。

3、在例题的拓展中,学生举手非常活跃,都想把表现自己,我忍不住多提问了几位学生。其实要让学生用同桌或前后相互说一说,提问形式毕竟有它的局限性,达不到人人参与。

4、学生对超市里一些商品根本不知道实际价钱,缺乏感性认识,课中有这种练习建议:应适当修改。猜一猜的练习形式很好,如果学生猜不中时,老师就采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提示,让学生逐步调整。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猜一猜,效果更好。

5、本课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发生兴趣,自然而然的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学会了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2.教学连除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94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述解题的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提问:这种算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问:求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述第二种解法的算式,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板书:840÷5÷12=840÷(5x12)]

提问:840除以5再除以12,等于840除以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94页下面的三个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第一组里,90除以3再除以2,等于90除以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老师总结运算规律,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小黑板出示“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说明:应用连除的这一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教学简便算法。

(1)教学例1。

出示例1。提问:这道题里两个除数8和5的积是多少?根据刚才学习的连除的运算规律,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根据这样想的过程,例1可以怎样算?(板书简便算法的计算过程。)

谁再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小结:这道连除的题,两个除数8和5的积是40,用40除360可以用口算,这样算比较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第一行。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3)计算360÷(9x5)。

出示题目。

提问:这道题先算乘法会简便吗?这里用360先除以几可以用口算?想一想,把刚才的规律反过来应用,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启发学生说一说用简便方法怎样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追问:用简便算法这道迂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题和上面的题正好相反。根据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在360除以9和5的积中,360除以9再除以5都可以用口算,所以先用360除以9得40,再除以5得8,这样算比较简便。

(4)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除数35可以看做哪两个数的积?这个算式可以写成280除以哪两个数的积?

板书成: 280÷35

=280÷(7x 5)

现在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板书计算过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小结:例2的计算是把除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用连除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所以,当两个数相除时,如果可以把除数看做两个数的积,反过来应用连除的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我们就可以像例2这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5)做“练一练”第2题第二行。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每道题是怎样想的。并结合第1小题

提问:为什么先除以9再除以5计算可以简便?与先除以5再除以9比较,哪一种简便?结合学生回答指出:把除数看做两个数相乘后,要根据具体情况,看先除以几再除以几简便,就用这种简便的方法算。

二、课堂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的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计算应用了什么运算规律?例1是怎样应用这个规律使计算简便的?(把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一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来计算。)例2是怎样应用这个规律使计算简便的?(先把除数看成两个数相乘的积,反过来应用规律,把除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连除来计算)

2.练习十九第1题第一行。

学生口答简便计算过程,老师板书。结合计算提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

3.练习十九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分两组,每组做一道,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第(1)题里三道题的得数相同吗?为什么会相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2)题里三道题的得数相同吗?为什么会相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除,有时候可以把除数看做两个数的积,用连除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把除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连除时,怎样除简便就怎样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1题第二行,第3、4题。

让语文味浓一些,再浓一些──我教《白鹅》


一、享受积累,学字学词

1、我教鹅字:

师:同学们注意这个鹅(鵞)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的身上,这样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写法现在已经被废除,规范的写法是这样的,请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

师生共写鹅字。

(关于这个鹅字,教材中已指出:鵞是鹅的另一种写法,现已废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写好规范字,我愿意这样解读异体字──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想让学生在学会规范写字的同时,享受汉字所特有的文化情趣,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汉字,亲近母语,亲近语文。)

2、我教净角:

师:知道什么是净角吗?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男子。(出示净角脸谱)这就是净角的脸谱,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面,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喜欢吗?

(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教师必要的讲解是不可缺少的。针对知识点的讲解策略却不尽相同,然而,既然是一个知识点,就应该抓住它并生发开来,尽力展示这一知识点所隐含着的文化内涵。词语净角的教学,既有色彩、形状的视觉诠释,又有京韵十足的声音传递,再加上情感、态度的文化注解,相信这个词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我教三眼一板:

三眼一板是描写鹅吃饭这一部分的灵魂词语,是作者丰子恺活用词语一板三眼而来。先生旨在通过运用这一词语,来揭示鹅吃饭的刻板、可笑、不懂变通。然而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单独理解这个词语,就有困难。那么,感受又谈何容易呢?教学时,我采用了避难就易、层层感悟的方法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师:鹅的吃饭更有趣,同学们赶快读一读,看看它是怎么吃饭的。

相机出示: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让大家都知道鹅吃了哪几样食物?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让大家听出鹅吃饭的顺序?

师:鹅吃的东西能少吗?这种吃饭顺序能打乱吗?这种吃饭方法就是──

师板书:

三眼一板

师:三眼一板也叫一板三眼,原指京剧里的一种板式,就像我们音乐课上的四四拍,同学们会打吗?

(师生打节拍)

师:多有趣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鹅这有趣的吃饭方法。

(这一词语的处理,深入浅出,学生兴致高,教学效果也较理想。阅读教学过程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要有一个过程,我这样做,是否是尊重了学情,尊重了学生,尊重了课堂?我思索并实践着。)

二、享受朗读,培养语感

1、我教大模大样净角出场: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指名读,学生读得一般。)

师:看来大家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一定会读得更好。

(课件演示净角出场)

师:看到了吗?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些什么?

(学生谈观后感)

师:真会看,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让我们再看一遍。

(课件再次演示)

师: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读出它们的不同。

学生再读,绘声绘色。

(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启发,可能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悟,留出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受,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

2、我教狗偷鹅食:

师:正是这样三眼一板的吃饭方法,我们的鹅老爷才为我们上演了这样一幕──

出示: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老爷的脾气空空如也。

生读。

师:(有学生举手)等等,他发现了问题,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鹅老爷被换成白鹅了。

师:白鹅和鹅老爷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白鹅让人感觉不到鹅的高傲,鹅老爷可以让人知道它高傲。

生:如果换成白鹅就不知道它有多威风了。

师:鹅老爷多有派头啊,看来不能换。好,就让我们把鹅老爷上演的这一幕读出来吧,看谁能读成一幅会动的画面。

(生练读)

师:可以试试了吗?谁来读?

(生读到窥伺处)

师:窥伺是偷着看,你这么大声鹅就会发现的。

(生小声读)

师:太慢了,你这也太慢了,哪能吃上饭啊?

(生加快读)

师:(范读)扬──长──而──去,多得意啊!

生:扬长而去空空如也!

(鼓掌)

师:听你这样一读我也想读,请大家看着我读。

(老师绘声绘色地读,博得阵阵掌声。)

师:有趣吗,可以这样读一读吗?

(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博得阵阵掌声。)

(基于对前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品词析句的方法领会和感受,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尤为简单,让读凸显课堂,以读代讲,层层推进:一读,比较白鹅和鹅老爷表达效果的不同,给读定个基调;二读,对比鹅、狗的不同表现,给读增添情趣;三读,教师示范,创设情境,让读更有激情;四读,学生展示,享受朗读,让读更具魅力。)

三、享受感悟,训练表达

我教一句话: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自由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师: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这句话是──

生:(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聪明的孩子可以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词语。

生:(齐)高傲。

师:同学们,难怪作者愿意像堂倌一样不胜其烦地伺候这位鹅老爷,他喜欢这白鹅吗?那你怎么来读这一句话呢?

出示: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还是这一个句子,学生却读出了白鹅的有趣和可爱,把高傲中所隐含的内容读了出来,披文入情,从而把薄书读厚。同一个句子,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是否是尊重了个体差异?是否是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这是不是朗读所带给孩子们的读书乐趣呢?)

四、课外续读

师: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难怪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课件出示):我的房子要卖掉的前几天,我把这白鹅送给了远方的友人,在送出的几天之内,我感觉与一个朋友诀别了,心中十分留恋

师:他在留恋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

(如果课堂还在继续,相信学生知道他在留恋什么,这样的课外续读既是对文本的回归,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加深印象,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形象,留于学生心中,又是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整节课的教学在读、思、悟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训练了表达。整节课每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水乳交融的。真读书学语言重情趣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我想: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带领学生享受了语言,亲近了文本,也是学生期待的课堂。)

《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一、目的要求、意图、教法。

1、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标”的过程目标。即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学习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探索运算定律性质等建立一种探究的模式

2、教学方法。以题导向,在练中学习和探索。组织学生通过“计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寻找规律。

3、双基要求。使学生理解“乘法的一些简计算便”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并能识别乘法题是否可用简便算。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主板书设计。(略)

二、教学过程。

1、计算(板书中一题)。

⑴让学生计算完后,说出1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师用等号连结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

⑵师:想想1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再看看2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何关系?——生完成2题。

⑶师:再想想看看上题相等算式的特点,自编几组合符上面规律的算式。——生完成3题。学生做后让其口述,师板书几组。

⑷师:从上面的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生独立思考,想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试说(可能不成功)——学生分小组讨论。(可能还不成功)。

师:“我们可先看左边算式,是什么形式?(一个数乘两个数)再看右边是什么形式?(第一个数乘这两个数的积)。怎样连起来组成一句完整的话呢?——学生再说“规律”。

师:我们往往记不住“规律”,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用符号来表示这个规律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规律——师用符号板书。

2、验证。

⑴师:刚才我们探索的规律是从一些特别的算式来观察的,它是否与生活实际一致。我们可验证一下。

⑵学生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板书中第二题。(此题也可由学生自编)。

⑶让学生口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再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和得数,说明刚才的规律完全合符生活实际。

3、应用。

⑴学生试做板书中三题。

⑵学生试说理由,同时体会“简算”的乐趣。

4、小结学习方法。

⑴师: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发言,教师手指板书过程指导学生小结,随着学生发言教师逐步并板书“计算 、 观察思考、 找规律、 验证、 应用”。

⑵师: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放方法,望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数学规律。

5、练习,

⑴先观察再计算。

750×4×95 899×125×8 25×(4×3×798)

⑵对比(略)

6、作业(略)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38页例1、例2、例3,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加、减的一些简便算法,并且理解算理。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多减几要加上几)

[评析:教学目的及重、难点制定的恰当而具体,说明教师对教材把握得准、吃得透。]

教学方法:启发式、迁移法,渗透学法指导。

学 法:观察、比较、归纳。

教学用具: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l)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78=80-( )?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等于一百减几?仿照前三题,想一想后两题怎样填?

(2)观察两组算式,想一想,哪一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第一组:215+70 第二组:215+69

143+100 143+98

475-200 475-199

387-300 387-298

启发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看一看这组的加数,减数有什么特点?(不是整十、整百的,但接近整十、整百)

[评析: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内容进行辅垫,减缓知识坡度,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师: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例1:113+59

(1)找一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59)(板书:找)

(2)想一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看作60以后,113+60的结果比原题怎样?为什么会多1?(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多加l)

多加1,要想得到原题的结果应该怎样?生答师板书:多加1要减l

(3)想好简算方法后,接下来应干什么?(板书:算)

请一名学生把简算方法完整的叙述一遍。

113+59=113+60-1=172

告诉学生中间一步是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来。

小结:刚才我们做的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按照找→想→算这三步进行的。"找"就是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的数,"想"就是想它的简算方法是什么,(多加1要减1)想好方法后,就可以进行计"算"。

[评析:通过这部分教学,指导学生简算方法围绕找→想→算三步进行,使学生明理知法,提高了计算技能,培养了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如果加69应看作多少?加79呢?加99呢?

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二)出示例2: 276+98

(1)让学生讨论这一题的简便算法。指名回答。276+98=276+100-2=374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276+100-3=373

(4)为什么减去3?学生答,师板书:(多加3要减3)

[评析: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进行学法指导,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会新知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的目的。]

(三)师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用一句话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的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做简便计算都是围绕找→想→算三个环节进行,"找"就是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想"就是想它的简算方法:"多加几要减几",想好后就可以进行"算"。下面按这三步计算两道题。

试一试,想一想,填一填。

156+87=156+90○□=□

74+198=74+200○□=□

(四)减法中能用简便算法吗?(实际也可按照找→想→算这三步进行)

出示例3165-97

(1)找一找: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

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一想:看作100以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3,要想得到原题结果应该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算一算: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怎样才能得到原题结果?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多减1要加1

(5)想一想:165-100+1的原题应是165-( )

(6)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用一句话概括出减法简便计算的规律?师板书:多减几要加几。

减法简算也应围绕找→想-算三个环节进行。

(五)看书质疑

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填空。

例:+198看作(加200减2)

+88看作( )

-99看作( )

+297看作( )

-297看作( )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用手势判断)

a:127+59=127+60-1

b:99+45=45+100-1

c:243-98=243-100-2

d:86+97=86+100-3

e:121-89=121-100-11

(3)选择最简便的算法。

a 86+89

(1)86+80+9 (2)89+90-4 (3)86+90-1

b:198+84

(1)198+80+4 (2)84+200-2 (3)198+90-6

c:115-99

(1)115-90+9 (2)115-100-1 (3)115-100+1

[评析:以上三组练习形式活泼,重点突出,达到了巩固强化的目的。]

(4)想一想、填一填。

432-( )=432-200+2

376+( )=376+400-3

( )+277=277+100-4

522-( )=522-300+ll

[评析:本组练习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

(5)比一比,谁找的简便算法最多。

197+98 98+299

[评析:本组练习的设计,使本节教学内容得到了升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发挥智能的机会。]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加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减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应围绕几个环节进行?

[评析:本节内容学完后,为给学生一个完整而又深刻的印象老师采用问答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总评:教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紧扣,在知识教学中,重算理,抓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按照"找、想、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效果显着。]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2)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4~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39十102= 458+203=

230—102= 500—203=

指名学生口答过程,老师板书。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里的第二个加数或者减数有什么特点?用简便算法时,都是把它看做怎样的数计算的?

指出:在计算加、减法的时候,如果加数或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就可以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这样计算起来就比较简便。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 135+297 351——96 516——397

264+100 135十300 351——100 516——400

提问:每组里哪道题的加数或减数接近整百数?哪道题计算可以用口算?能不能像前面复习第1题那样把接近整百的数先看做整百数,用简便方法来计算呢?

(评析:这里通过题组比较,一方面使学生应用和、差的变化规

律判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分析、推理,理解简便算法的算

理;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也便于学生联想到可以把每组第l小题

里的加数或减数先看做整百数来计算。紧接着的提问便是在对比

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数的特点,联想起按前面复习的方法计

算,使复习和新课紧密联系,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现在我们看第一组里的第1小题。+98)

(板书:264

(2)提问:怎样算比较简便?(板书:264+100)加上100后比原来的得数大了还是小了?怎么办?(板书:一2;并在整个算式前板书:=)

你能说一说264+98=264+100—2是怎样想的吗?

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3)小结:这道题把98看做100来加,多加了2,所以要减去2。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135+297:第二组的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板书:135+297)

(2)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谁来说一说,用简便方法计算是怎样想的?

(3)小结: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

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做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几。

3.教学例4。

(1…)出示例4:第三组第一小题用简便算法要怎样想,怎样算呢?(板书:351—96)

(2)指名学生口答出先看做100减。(板书:=351一100)减去100后比原来的得数是大了还是小了?怎么办?(板书:+4)

追问:为什么减去100后要加上47

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3)小结:把96看做100减,多减去了4,所以再加上4。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516—397:第四组第一小题用简便方法怎样算,你知道吗?

(2)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

提问:这样做的时候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加上37

(3)小结:如果减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稍小一点,可以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减,然后看多减了几就加上几。

5.对比。

提问:例3和例4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指出:例3和例4里都是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然后看如果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如果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l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提问:第一行为什么要减去后面的几,第二行却要加上后面的几?

2.练习十四第4题。

用小黑板出示,说明要求,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让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板书。要求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

3.“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板书课题)当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用简便算法要怎样想?

强调:当加数或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又稍小一点的时候,可以用简便算法,就是先把这个加数或减数看做整十、整百数计算,但要注意,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去的要加上。

五、课堂作业:第5、6题。

新课程标准第一册小学语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横折和横折钩和3个偏旁山、、。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记生字和朗读课文。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三、课前准备:

1.挂图(多媒体)

2.生字词卡片

3.一盒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和录音机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学生一边听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

2.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小竹排是什么?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新词,读课文。

3.认识3个偏旁。

4.老师检查抽读字词读音,并正音。

三、放松操时间。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句。

(1)齐读。利用挂图理解竹排是什么?

(2)利用教具(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顺

水流的意思。

(3)指导朗读。

(4)看图,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新词。

2.背诵第一句课文。

二、创设情景,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播发乐曲,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利用挂图理解密的意思,并能举例说明。

(2)认识禾苗,知道绿油油是表示颜色的词。并能用ABB的格式说词语,比比看谁说得多。

(3)指导朗读、背诵。

3.学习第三句。

(1)出示挂图(录象带),教师讲述:江南一

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

以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

(2)教师演示课件,一边结合挂图,一边说,江南鱼米乡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小小竹

排就像在画中游。

(3)指导朗读、背诵。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1)播发乐曲,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看图,背诵全文。

三、放松操时间。

四、指导写字。

1.正确认读生字新词。(多种形式)

2.认识两种笔画。

3.指导写3个生字。

(1)读字卡。(多种形式)(2)学生书空。

(3)字开花。(4)老师范写,边写边讲重要的笔画,并讲清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写。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减法的一条运算规律及其应用(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口算

48+52= 237+63= 74+26= 85+15=

128+175+25= 64+78+36= 439+302=

2、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简便方法,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板书课题)通过学习,要能步认识减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新课

1.教学减法的运算规律。

(1)教学第68页的应用题。

出示题目,读题。

指名学生口答解题算式,老师板书一种方法的算式和结果。

提问:第一种算法是怎样想的?求还剩多少米,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第二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问题?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数里减去什么?所以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说明哪两个式子相等?[板书:360—87一113=360一(87十113)]

提问:从360里减去87和113这两个数,等于从360里减去什么?

(2)题组的计算、比较。

用小黑板出示第68页下面的题组。

请大家在课本上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从第一组两个算式里可以看出从30里减去4和6两个数,等于从30里减去什么?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归纳运算规律。

在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结出运算规律,并让学生看课本上的结语读一读。

(4)根据规律填空。

563—174—26=563— (174o26)

342—69—31=342—( o )

1284一(600+7)=1284—600 o 7

324—(24+198)=324— o

456—102=456—100 o 2

提问:前两题为什么o里都填加号?第三、四题为什么o里都填减号?为什么456一102等于456—100—27

说明:应用这一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简便算法。

(1)教学例1。

出示例1。提问:这道题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怎样的数?根据刚才学习的减法运算规律,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

按照这样想的过程,黑板上的题怎样算?(板书简便算法的计算过程)

小结:例1里两个减数可以凑成整百数,就先求出两个减数的和200,再从724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样算比较简便。

(2)计算724——(224+30)。

出示题目。

提问:这道题是724减去两个数的和,大家看一看这三个数,先算加法会简便吗?你发现从724里先减去哪个数比较简便?为

什么?接下来再怎样算?为什么还要用减法减去307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怎样计算?(老师板书计算过程)

板书时结合提问:为什么等于724—224—307并说明这是把刚才的规律反过来应用。

小结:这道题是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由于724减去224可以口算,所以就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从724里先减去224,再减去30。这样算比较简便。

(评析:这里补充了这一类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不仅使学生认识这一运算规律还可以反过来应用,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下面例2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应用这一规律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3)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减数301接近几百?可以看做哪两个数的和?这样,400—301就可以写成400减去哪两个数的和?[板书:=400一(300+1)]现在你能看出怎样算比较简便吗?(板书计算过程)

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用简便算法是怎样想的?

追问:这里是怎样用刚才学到的规律的?(反过来用)

小结:当减数接近整百数又比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加几的和,反过来应用刚才的规律,先减去几百,再减去几,这样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1)指名两人板演左边两题的连减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指名两人板演右边两题,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3)提问:这里四道题的简便算法,第一步得到的都是怎样的数?

指出:这里应用减法的运算规律简便计算,关键是看能不能先得到整百数再减。如果能先得到整百数,就可以应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1)题里两道算式结果是不是相同?第(2)题呢?这说明了什么?

第(1)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第(2)题里哪个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下面一个算式的计算为什么不简便?(两个数的和不是整百数)

你能看出这样的题在什么情况下就可以用简便方法算吗?(第一步能得到整百数以后再减)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应用这个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关键要看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2、3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后记———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为迎接青岛市“青年教师基本功”讲课比赛,我们胶州市也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笔者有幸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事后,评委们谈起此事时说:如果每节课都这样讲,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面,都肯定会大有裨益。这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在此,我想结合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一些精神,就所讲的课谈一点自己在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方面的做法及其感受和体会,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以往的语文教学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再围绕这些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这样做,明显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了语文课程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偏低的现象。笔者从事高中教学十几年,深刻意识到了这些弊端。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一)讲课之前来了一段“开场白”

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是易校讲课。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学生是高二年级。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我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今天来到这里,就是向一中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的。很高兴和大家合作上这一堂课,希望我们合作愉快。课后,我将把同学们的良好学风和美好风范带回三中,传达给三中的同学们。”

这段话说完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微笑地看着我,很友好的样子。讲课结束以后,一些听课的老师对我说:这些话很管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了,挺创新的。说句实在话,创新谈不上,内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在“拉拢”学生,有跟学生套近乎的嫌疑。实际上,适当地跟学生“套近乎”,目的是为了缩短老师与学生在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合作。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应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我的“演技”不算高明,一些优秀教师在一些大型的观摩课和讲课比赛中早已使用。但在这节课的教和学中,我明显感觉自己给学生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究,好几次看似尴尬的“冷场”均“化险为夷”,师生之间交流融洽、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了教和学的任务。注重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拘成规,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二)精心设计导语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教师板书。)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教师板书。)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刚学过他的诗歌《登高》。我起个头,大家一起背诵。(注:学生背诵完毕,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画面凄冷的字幕——《登高》全诗,并用异色突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是呵,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不是一万里路,“作客”也不是到别人家里吃饭、聊天,而是“居无定所、到处飘泊、客居他乡”的意思。《登高》一诗即是诗人客居四川奉节时所写,抒发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是一段看起来挺冗长的导语,在讲课中用了近五分钟,很容易有满堂灌之嫌。而我之所以仍坚持这样做,乃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提出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因此,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对高二的同学来说,对杜甫的理解,以前也许只限于“三吏”“三别”的一鳞半爪的知识。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对“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一段描写“安史之乱”文字,我用了慷慨急昂的语调,抑扬顿挫、满含激情地进行了朗读。此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同学们也被我的激情所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②品味思想感情③进行朗读训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运用诗歌朗读知识,为本诗朗读训练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我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齐读完后,我纠正了“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字的读音,并且又进行了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感情来。然后又让学生齐读。连读二遍之后,我又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肯定了他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最后,我进行了范读。我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毕,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再次,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三”“洒”“挂”“飘”“老”“忍”“抱”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以上是我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所做的几点尝试,谈不上创新。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并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任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低中年级教材特色的基础上,本册教材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又有一些改进。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八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泽东,这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凡人情怀;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略读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组课文主要体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就采用了采访记的形式,通过著名学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例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导语部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里让学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的学习内容还预先布置。例如,在第三组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绍一种商品,教材则提前两课以“选做题”的方式来铺垫,提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说明书。

再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回顾?拓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本册教材中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如,以香港回归为题材的诗歌《最后一分钟》,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有的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第五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新诗、小说、通讯、说明文以外,还有访问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后语、对联、笑话、通讯报道、韵语歌、书法作品赏析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实际,本册教材不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精读课文中也取消了提示语。但是,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教材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外貌、语言描写,仔细体会。每篇精读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思考?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指导,增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性。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二者可以灵活处理的。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最后,从本册起,将原先每组之后的“语文园地”,分作“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两个板块。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个栏目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特别是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的提示,仅供教师教学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其编排方式和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发现和得到的启发。

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接着提出结合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第一板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感受汉字的有趣、神奇;第二板块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并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出力。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供若干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要求,体现“下要保底”的编写思想;分别提出活动建议,供师生选用或参考。最后,建议用办展览、办手抄报、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建议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其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本册安排综合性学习的第一、第五单元,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其他各组,从课文的编选、“思考?练习”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议等方面,也都重视向生活拓展。如,读了说明性文章,启发学生找来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看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单元,引导学生搜集图文资料,了解中国昔日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本册重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除继续保持“资料袋”“阅读链接”两个栏目外,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阅读量;教材还在“回顾?拓展”中增设了“课外书屋”这一新栏目,旨在介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通过语文活动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阶段性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

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是在整个学段要求达到的,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在前面教材中可能也曾涉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教师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要更加放手,要有别于中年级。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本册教材在正式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教师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精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在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本册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一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排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更有表现力。后一项内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可以通过上下文来体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可以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例如,本册教材直接反映自然风景的文章少,教材在选读中选了《黄果树听瀑》《百泉村》两文加以补充。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自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4.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为“软任务”而忽略。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课外阅读的书。例如,在第三组的“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苏联作家比安基的科普名著《森林报》,并推荐了中外其他一些科普名著;在“父母之爱”单元,则推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漫画集《父与子》。“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都是整本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泼,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让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推荐教材中提到的书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四)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7次口语交际,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口语交际融合在整个综合性学习中。这7次口语交际有的是结合专题内容,有的是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话题;有的单元只提供一个话题,有的则提供两三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本册的口语交际,首次安排了辩论和演讲的形式,教师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本册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要根据话题内容,设计导入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有话可说,有话爱说。另外鼓励学生表达,不要打断学生讲话的思路,引导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生口语表达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够准确、不够有条理,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指导。例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描述一件物体,讲清楚一件事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上、内容的丰富上和思维的清晰上给学生以指导。在交际中要注意语言美,对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要加以引导。

在互动交流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要听明白别人讲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还要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有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讨论时,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一个说完后,另一个再说,不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3.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纠正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4.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关注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可随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本册可就听人说话能否把握主要内容,说话能否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逐步提高判断正误、优劣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

对于提供多个话题的口语交际,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评议。

(五)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共安排了7次,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习作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4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

7次习作涉及写身边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性作文等多个方面。在呈现方式上,有的是说写合一安排,有的则分开安排。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

所谓习作意识,是指学生随时都有用笔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强化习作意识,首先要从培养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口语交际”和“习作”部分,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写。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倾吐,是件愉快的事情。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4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中。

2.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

本册要求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梗概,这些习作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有的在教材中给出例文,有的则没有。这些习作本来没有固定格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为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尽快“上路”,教师可以先行示范。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讲清楚写这类文章的基本要求。例如,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要避免把读后感写成内容简介;再如,写梗概,要让学生领悟如何抓住一篇文章的重点,懂得哪些内容可以舍弃、哪些内容必须保留。

3.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阅读等方式积累素材。例如,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一是在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二是在生活中随时提醒学生:这件事是否也可以写到作文中呢?再如,习作的新意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独特角度,教师要让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并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这种独特感受。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

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写生活中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并思考这件事情(或几件事情)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写照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良好的文风。

本册第二组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是想象作文练习。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合理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在鼓励学生说真话的同时,还要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5.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教学中的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把习作改得更好;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互相评议,以提高习作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有两种呈现方式,对第一种结合课文学习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大致和前几册教材相同;对后一种独立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则要加强研究,调整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遨游汉字王国”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型的编排方式,即在导语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商量查找资料的途径。学生在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教材中的“活动建议”只供师生参考,“阅读材料”也是给学生一些例子,方便他们寻找相关的材料。教师在活动中更多是起组织、调控、辅导、检查等作用,对活动的方式、方法则可以更放手。

2.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只有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才能避免课堂上无事可做、只好把阅读材料当成课文来教的情况。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由于各地、各校、各班的学习资源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高、学习资源丰富的班级,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对“阅读材料”则可以比较放手;对于学习资源缺乏的班级,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学习“阅读材料”,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教师要尽量都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3、花钟(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湿度、密切、关系、娇嫩、适宜、适应、昆虫、传播、植物学家、修建、陆续、大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喜欢鲜花,因为它装扮了我们的世界,但你是否留意过鲜花的开放?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花钟》,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花的?

板书课题:13、花钟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拼音,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检查学生阅读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凌晨蔷薇绽开怒放暮色昙花干燥灼伤淡雅花蕾昆虫吻合花圃大致传播修建陆续

2、积累词语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留心观察欣然怒放昙花一现

3、与同学交流,怎样记忆课文中的生字。并相互听读词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熟读课文,说说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各种花开花的时间不同。

第二自然段: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植物学家根据这一现象的巧妙运用。

五、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卡片。

2.听写生字新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归纳现象

读一读:你发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现象?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_________________

睡莲__________________

万瘦菊_________________

烟草花________________

月光花_________________

昙花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作者描述花的开放,用的句式有什么不同?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它的美。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原因

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同学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答案了吗?

集体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开花不同的原因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揭示原因: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联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花钟制作的巧妙

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齐读课文,读出对修建奇妙花钟的赞叹。

三、交流感想:

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课外扩展:

1.自制花钟。学习花钟的方法,仔细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开花的时间,按它们开花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植物的名称记录在自画的钟面上。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

2.根据学校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观察,并记录好观察日记,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14、蜜蜂(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学习这篇课文,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植物的奇妙,今天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去了解昆虫的奥秘。板书课题:14、蜜蜂

读题,了解蜜蜂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阅读课文(可以找同学一起读),遇到生字做上记号,有拼音的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1)认读生字词(集体读,个人读,开火车读)

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

(2)指导理解词语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和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作。

证实:证明其确实。

推测:根据已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迷失:弄来清(方向),走错(道路)。

本能: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三、再读课文。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1、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读一读,口头组词。

3、正确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认读生字词。

二、分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自然段:

“听说”了什么?我想做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试验?

这段讲了作者做试验的目的。体现作者求实的科学态度。

2、第二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找出关键的词句来。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你,你将怎样做这个试验?

这段讲了做者做试验的方法和推测。

3、第三自然段:

我是怎样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蜜蜂有几只回来了,是什么时间吗?

这段写了作者的观察的推测,试验的最初结果。

4、第四自然段:

这段写了什么?

这段写了作者对蜜蜂飞行时间的分析,说明蜜蜂飞行速度很快。

5、第五自然段:

蜜蜂都飞回来了吗?

这段写了作者对试验的观察,发现蜜蜂飞回来了。

6、第六自然段:

蜜蜂靠什么飞回来的?

这一段写了试验的结果。

三、思考:

1、课文写了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他分了几步来做?我们按作者的试验过程,给课文重新分分段怎样分?

(可分三个部分:说明做试验的目的;做试验的过程;对试验的结论。)

2、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作者通过观察与推测得出试验的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3、课文体现了作者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科学态度,你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来?

(课文中用了“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读读课后“资料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15、玩出了名堂(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片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四、【教学准备】

实物显微镜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实物显微镜,说说它有哪些用途。问:知道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这一过程的,板书课题。(15、玩出了名堂)

二、阅读课文

1、边读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想想课文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什么名堂?

3、读一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三、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固定、皇家学会、俄国

2、比一比,组词。

镜()阅()拜()固()

境()闻()湃()古()

看kàn(看见)磨mó(磨刀)调tiáo(调节)待dài(期待)

看kān(看守)磨mò(磨坊)调diào(调查)待dāi(待会儿)

四、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五、练习写字。

正确书写本课要求书写的12个生字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本课生字词。

二、指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自然段

玩耍通常被看作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这问题?

这段写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2、第二、三自然段

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从他玩镜片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边看门,一边磨镜片,做放大镜。

3、第四自然段

列文虎克再一次玩放大镜,是怎样玩的?发明了什么?

列文虎克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4、第五自然段

这段写了什么?

写了列文虎克玩出的大名堂对人类的贡献之大,轰动了世界。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交流讨论:

1、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他的工作是什么?他是怎样玩镜片的?

2、列文虎克是怎样做成显微镜的?他用显微镜看到了什么?

3、“小人国”“居民”“玩具”为什么用上引号?

4、读一读课后的资料袋。

5、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就在我们的玩耍之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第七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读题。

理解: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如矛头、自相矛盾。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集合——①许多分散的人和物聚在一起:全校同学已经在操场集合了。②汇集:集合各种材料,加以分析。这里指矛和盾聚在一起。

二、阅读课文。

1、与同学一起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可分段阅读)。

3、交流:说说自己读课文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熟记:

矛máo(矛盾、矛头)盾dùn(盾牌、金盾)

集jí(集合、集体)持chí(手持、坚持)

般bān(雨点般、一般)架jià(招架、架子)

龟guī(乌龟、海龟)攻gōng(进攻、攻击)

炮pào(炮口、炮火)坦tǎn(坦克、坦白)

战zhàn(战胜、战场)神shén(神威、神话)

兵bīng(士兵、当兵)退tuì(后退、退步)

2、读一读:

戳chuō(戳不到、戳穿)蜗wō(蜗牛、蜗居)

履lǚ(履带、履行)

3、说说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生字的结构,然后写一写。

四、课外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矛()盾()持()

予()质()诗()

般()架()龟()

船()驾()鱼()

攻()炮()坦()

功()跑()担()

神()兵()退()

伸()丘()腿()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练习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指名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

2、问题探讨。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的?

我们来看看发明家的想法: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这样想后,又发现了什么不足?怎样解决的?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样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有什么优点?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结合发明家发明坦克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举别的例子来说明吗?这句话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

3、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正确朗读课文。

四、课文里有不少用得好的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再找找抄写下来。

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讲外国小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6、科利亚的木匣。读题。

科利亚是人名,课文主要是写“木匣”,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木匣”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木匣手锯台阶挖坑冰鞋

斧头免得屋里抢走难过

当初管用敌人懂得喀山

玩意算术随便仍然所以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1、要求在朗读中对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批注,读后问同学或老师。

指导做批注的方法:可以用课文中泡泡的方法,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泡泡里,要注意画泡泡的位置不要影响我们以后的阅读和课本的美观。

2、想想课文叙述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

五.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

1、说说课文中的生字结构,认真观察田字格中字的书写位置。

2、仿照田字格中的写法,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课文,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个人读,小组读等方式。

二、课文的叙述顺序。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科利亚什么时候埋的木匣?他为什么要埋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仿照妈妈的办法埋下了木匣。)

问题二、科利亚是怎样仿照妈妈埋下木匣的?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他只会数到十,就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不着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问题三、战争结束了,妈妈怎样挖出了她埋下的东西?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问题四、科利亚也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他挖出了木匣吗?

(没有找到匣子。)

问题五、他是怎样思考的?后来挖到他的木匣了吗?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他这样做果然找到了匣子。)

问题六、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总结全文

科利亚通过埋木匣找木匣,明白“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四、练习巩固。

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说说“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27、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盘古开天地》是什么故事?(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这是一篇课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

读题:陶罐和铁罐

谁说说“陶罐”和“铁罐”有什么区别?

指导:陶,部首“阝”,音序“T”,除部首还有几画“8画”,注意右边的写法,谁来写一写(让学生写写)。

二、读课文,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陶táo罐御yù厨奚xī落懦nuò弱

轻蔑miè争辩biàn恼nǎo怒和睦mù相处chǔ

羞耻chǐ流逝shì覆fù灭宫殿diàn

倒塌tā朴pǔ素sù哟yō

2、读一读课文后田字格中的字,并口头组词。

陶(陶罐)谦(谦虚)虚(虚心)嘴(住嘴)

恼(恼怒)怒(发怒)吵(争吵)感(感动)

荒(荒凉)捧(捧起)朴(朴素)素(素质)

值(价值)受(难受)

3、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奚落——讥笑;嘲笑。

懦弱——不坚强;软弱无能。

轻蔑——轻视;看不起。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和睦相处——友好地在一起,不争吵。

羞耻——感到耻辱。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三、读熟课文。

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读课文,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陶罐和铁罐语气和神态。

四、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的字形结构,再认真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二、分色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课文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讲了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完整无损,而铁罐连影子也找不到了。

问题2、你觉得铁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骄傲的铁罐……、傲慢地问、轻蔑的神气、恼怒……

问题3、你觉得陶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谦虚地回答、争辩、和睦相处……

问题4、你从陶罐和铁罐的事中想到了什么?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四、作业。

1、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抄下来。

2、组词:

恼()虚()覆()扑()

脑()虑()复()朴()

辩()骄()罐()需()

辨()娇()灌()懦()

五、课外练习。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8*、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是通过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狮子和鹿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今天我学习《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看看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题,读题。

介绍:狮子、鹿。(教师演示文稿)

二、阅读课文。

1、学生找同伴一起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故事。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咦yí匀称yúnchēn珊瑚shānhú泛fàn起

撅juē起配pèi得上抱怨yuàn逼bī近

犹豫yóuyù撒sā开凶xiōng猛甩shuǎi在后面

使劲一扯chě挣zhèng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听。

三、阅读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小结: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2、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3、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

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4、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学生互相评议。

四、作业。

找出课文中优美词句,抄写下来。

如“痛痛快快”“精美别致”“层层波纹”“没精打采”“蹦来蹦去”

“灰心丧气”“池水清清”“匀称”“犹豫”“凶猛”“挣脱”等。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园地“口语交际”内容是以谈自己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与本组学过的课文内容有很大的联系;“习作”安排了想象作文,编写动物童话;“我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日积月累”有“读读背背”八个字的成语和学习8个生字;读“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以自己生活中不便之处为题,流利地表自己的想法;

2、学习编写童话故事,做到叙述完整,表达明白,语句通顺。

3、积累词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4、学习成语,了解成语所表达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编写童话故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几篇童话故事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读一读四组词语:通过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语言的一些现象,并积累词语。

傲慢懦弱丑陋愚蠢

谦虚勇敢美丽聪明

说说自己从这四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四组词语是反义词,其中“傲慢、懦弱、丑陋、愚蠢”带有贬意感情色彩,“谦虚、勇敢、美丽、聪明”带的褒意感情色彩。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先读一读,查查字典或资料书,读读成语的意思,再背下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才是实的。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的重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金子不全是纯金,人都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2、连连认认:先借助拼音,读读生字把生字与拼音连起来,再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谎huǎng(说谎)笛dí(竹笛)

棍gùn(木棍)港gǎng(海港)

愤fèn(愤怒)袜wà(袜子)

捆kǔn(捆书)妇fù(妇女)

三、“成语故事”

学生自己阅读“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借助拼音把文中的生字读准,然后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读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的是有个人坐船过江,把宝剑掉进江中,他用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准备船靠岸后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二、故事引入:

1、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近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把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板书出来,对有明显缺陷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非接触式霍尔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联想启发──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商讨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按照基本思路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内相互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确定参加全班交流的同学。

4.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讲讲童话故事,初步感知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么?

教师小结:像我们学过的课文,《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狮子和鹿》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童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大家受到教育。一般都把动物、植物等当作人来写。

爱读童话的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纯真的心,学写童话则需要有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拿起笔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二、读读准备的童话故事,深入体会童话故事的写法。

1.范读几篇童话故事:

《小河和大海》;《梅花鹿吓跑了大老虎》;《苍蝇与蜜蜂》。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内容。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的“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可以模仿刚才读的几篇童话故事来写,老师愿你们在模仿中有创新。

三、写写童话故事,动笔尝试

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1.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故事的过程要写清楚,看谁编写得有趣。2.语句要通顺。3.写完多读几遍。

写好后可以读给同学听听,让他们帮你提出修改意见。

附:童话故事

苍蝇与蜜蜂

一天,苍蝇正在垃圾上,看见一只小蜜蜂采蜜回来。苍蝇气愤地对蜜蜂说:“这里的人真凶狠,千方百计要害我,用拍子打我,用毒药水喷我……我决定搬家了。”

蜜蜂说:“这儿的人们并不像你讲得那样坏,他们待我很好,还替我造新的房子呢!原因是你不讲卫生,整天停在肮脏的东西上,专门去吃人们的食物,把细菌带到食物上,使人生病。”

苍蝇不服气,还想争辩。蜜蜂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无论搬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驱逐和攻击。”

苍蝇听了这一番话,呆呆地站着,无话可说。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一些国家的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下)》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幼儿园课程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40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