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分析

教学设计说明

明朝前期我们中国尚未闭关锁国,对外交往尚处于正常阶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明朝建立之后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些正常的交往与冲突,交往当中的郑和下西洋,冲突中的戚继光抗倭以及澳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课标精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到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明朝对外交往过程中,与亚非各国友好交往的史实,以及与日本、葡萄牙的一些冲突。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郑和下西洋主要了解其下西洋的路线以及造成的影响。

第二,戚继光抗倭了解到的是其抗倭的背景及造成的影响,特别要重视戚继光抗倭所表现出的精神。第三,澳门问题的由来。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的历史人物及故事在小学时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详细。而且他们乐思好学,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课堂上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而且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隋唐宋元的对外关系,宋元时期的中国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航海技术不断成熟。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提供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重点解读:

1.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2.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处理方法: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内容,结合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相关教育。

2.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读:本课将会接触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理知识相对匮乏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难点。

处理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课时1课时(共计总课时:二十四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情境导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

3.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5分钟

设计:2015年4月23日下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郑和”号远洋航海训练舰驶进了阅兵海域,让人们想起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面。600多年前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到底创造了什么样的航海奇迹呢?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实现远航?明代的对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的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我国海军成立60周年的海上阅兵,既可以起到爱国教育,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衔接到郑和下西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教师课件展示郑和的生平简介: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明朝伟大的航海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刑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然后教师从下面四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西洋指的是哪里

2.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课件展示)明确西洋的地理位置。课件展示对郑和本人的介绍。

2.(1)宣扬国威(2)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3)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让学生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航海家,你会在哪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海,思考之后再从书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总结:(课件展示)(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然后请一位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全班同学做一个介绍(介绍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然后共同完成下面一张表格(课件展示)

时间1405—1433

次数前后七次

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亚非30多国家和地区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通过对上面相关问题的提问以及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伟大的意义?可以学到郑和身上哪些精神(课件展示)

1.(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早,规模大,到达地区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世界航海历史上的无数先辈正是秉承这一传统而不懈2.这是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努力,最终实现宏伟计划的。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是需要在探索中奋进。

二、戚继光抗倭

教师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教师课件展示戚继光的生平简介: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然后教师从下面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教师介绍“倭寇”的由来: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我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课件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指导学生观看形势图,对倭寇的骚扰范围之广和危害之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戚继光抗倭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内容,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

2.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有什么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吗?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总结:

1.(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经过严格训练,军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军民配合,同仇敌忾。(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2.①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抗击了外来侵略,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戚继光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并取得胜利,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得以全部肃清。②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戚继光为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课件展示)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让学生听着优美的旋律:

1.澳门近代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

2.(葡萄牙)你知道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3.什么时候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学生阅读回答之后,教师结合多媒体总结归纳:

1.葡萄牙。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缴纳白银500两,得到允准,在澳门上岸,擅自搭棚贸易。后来,公然用木石砖瓦建造房屋,居住下来。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河蟹)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明政(和谐)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3.1999年12月20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明朝对外交往的友好与冲突,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的一面;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的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落后了。

板书设计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2.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评价方案

如何在新时代下发扬郑和的航海精神?为此我们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教学反思

本课介绍的是明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和平的,也有对抗的。结合教学有如下反思

1.图文结合。用多媒体演示书中关于郑和的相关图片,戚继光抗倭图,澳门回归的相关图片等。及时利用书中小字,让学生去理解、吸收,通过图文结合,利于学生消化、更好地掌握知识。

2.文史知识的结合。讲解本文时,在学习戚继光抗倭时,我利用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通过理解诗意,从中发现他的志向,便于学生对他思想品质的认识,也能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精选学案一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学会识图能力、观察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课,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自豪感。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一、知识链接: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新课导学

(5分钟)

(一)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完成学案。

1.背景:_______前期,我国是___________的国家。

2.目的:为了加强同_____________的联系。

3.时间:____年,明____派_______率27000多人第___次下西洋,_____年---____年,______先后_____次下西洋,到过______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航线:____港----_________峡----_______洋----_____________________(最远)

5.影响:促进了______和______各国的________,加强了我国和______各国的________。

(二)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完成学案。

1.背景:元末明初,_____(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2.抗倭:_____组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3.线路:_____-----_____(九战九捷)----______----________

4.作用:平息了________的倭患。

(三)阅读教材“葡萄牙摄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完成学案。

______年,葡萄牙殖民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由,逐渐摄取了在

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20分钟)

(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10分钟)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五、

六、(5分钟)

1.一个旅游团要实地考察郑和下西洋时庞大船队的出发地,他们应到()

A.南京B.上海C.广州D.刘家港

2.在郑和船队与西洋各国的友好贸易中,最受当地人喜爱的物品时()

A.丝绸、茶叶B.丝绸、瓷器C.丝绸、药材D.珠宝、香料

3.倭寇一般是指13至16世纪期间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盗。倭寇指的是日本的()①渔民②武士③商人④海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为敢忘危负年华。”可以了解他的志向是抗击哪国侵略者()

A.西班牙B.葡萄牙C.日本D.荷兰

5.1553年,摄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西班牙B.荷兰C.葡萄牙D.英国

7.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B.鉴真东渡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

参考答案:

三、

1.郑和远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这些也是远航成功的重要条件。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2.(1)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扰劫掠我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2)①沿海人民深受倭寇侵扰,全力支持,这是人心向背,所谓人和。这就成为了正义的战争。②倭寇侵扰威胁南京等地,影响明政府统治重心,明政府下决心荡倭。因为明政府重心一直在北方的蒙古族,一直到后来倭寇1553年曾直达南京城下,震惊朝野,就下决心荡倭。③戚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

3.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后两位不是。

因为戚继光抗击的是倭寇,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人,倭寇对我们沿海的侵扰。而后两位分别抗击的是金元入侵者,这个抗击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

四、

1.影响(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早,规模大,到达地区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2.启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需要在探索中奋进。我们国家在发展中也要在平等的条件下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五、

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出长江口南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

戚继光率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的明军剿灭那里的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六、

1.C2.B3.B4.C5.C6.C

相关知识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可分组讨论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七下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师准备

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准备教棒。

学生准备

1、搜集资料

①史学界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有几种说法。

②国内外对郑和下西洋意义、影响的评价。

2、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

3、认真预习第16课。

课型与课时安排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外关系怎样呢?

(出示第16课标题)

我们说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作一番详细的了解。

[新课]

首先我来考考同学们是否关心时事。我这里有同一艘帆船的一组图片,仔细观察,认识这艘单桅帆船吗?它的名字叫什么?(提醒注意船帆)

学生积极思考:凤凰号

老师介绍:凤凰号帆船,隶属于香港凤凰卫视。在2004年8月8日,凤凰号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探访亚非多国。同学们知道它这次航行的目的何在?

学生: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出示课件相关内容)

的确这次航行被称为“跨越四海的访问”,就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探寻郑和的足迹。

中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93—94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明成祖为什么会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回答要点:

1、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英勇无畏的气概;

2、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

3、人生经历,对朱棣忠诚;

4、宗教信仰,原信伊斯兰教,后改信佛教,有利于与亚非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交往。

过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怎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活动详细了解。

小组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结合动态教学课件)

活动前明确,明代的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指导学生阅读书P93注解回答:文莱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

(出示课件,明确文莱具体地理位置)

1、将书本“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补充完整。

红笔:标出①亚洲、②非洲

蓝笔:标出①印度、②伊朗、③阿拉伯半岛

铅笔:标出①印度洋、②波斯湾、③孟加拉湾、④阿拉伯海、⑤红海

(出示课件校对)

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阅读书本P95—96正文和小字部分。并在路线图中圈出郑和船队途经的重要地区、城市。阅读完毕后填写郑和下西洋情况表。

3、请一位同学演示课件,带领同学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

4、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

(出示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请同学仔细观察2—4邮票,描述场景,猜想所到地区。

票2:东南亚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票3:阿拉伯进行商品交易猜想交换什么物品?

票4:非洲受到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赠送长颈鹿

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臣甚至国王搭乘他们的船只来中国访问。

(出示苏禄国王墓)

苏禄王国在今菲律宾苏禄群岛。1417年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在访问结束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

与此同时郑和下西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显示华侨主要聚居地区示意图)

分组讨论:

1、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那么我们思考一下他们的航行能取得成功的因素除了前面分析的郑和个人因素(人才条件)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呢?(物质、技术条件)

回答要点:

①明初经济恢复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的基础;

②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

2、探寻郑和下西洋的动因。(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你支持、反对哪种观点,或自己有哪些新观点。答案不要求统一。)

勇敢谈自己的想法,有新意。具体动因史学界说法不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3、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回答要点:

1、伟大壮举;

2、与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发展友好关系;

3、开发南洋。

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中外冲突

戚继光抗倭

我们南通在明代就出现过一位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今城南城山路上为他修建了祠堂,建造了挎刀骑马的塑像,知道他是谁吗?人们为什么纪念他?

学生:曹顶,抵抗“倭寇”。

那么当时把什么人叫作“倭寇”呢?是不是把所有日本人都叫作“倭寇”?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元未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倭害不大。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驰,倭寇与当地奸商、海盗相勾结,烧杀抢掠,使当地百姓生命财产惨遭损害。地方政府无力还击。明朝政府派遣年轻将领戚继光前往浙东沿海抗倭。

请一位同学结合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讲述经过:

结合书本P96“动脑筋”思考,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

回答要点:1、个人因素,军事韬略,指挥才能,高尚品德;

2、军队纪律严明,战斗英勇;

3、军民配合,同仇敌忾;

4、“人心向背”,反侵略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谈起“戚家军”我们就想起“岳家军”。

谈起戚继光抗倭,我们想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回答)

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那么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

回答要点:满族、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属民族内部纷争。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为民族英雄。

过渡: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首先我们来听首音乐。播放《七子之歌》(学生会唱的可一起唱)

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和词作者吗?(《七子之歌》,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

该诗写于1925年3月,是闻一多有感于近代西方列强占我国领土而作。共分七个部分,将七处地方喻为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对祖国的眷念。这首歌所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处地方被列强霸占?(澳门)澳门近代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葡萄牙)

早在16世纪,西欧国家相继开始殖民扩张。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就是葡萄牙。

但是我们说这一时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思考:

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

回答要点: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历经445个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祖国。澳门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确实太久了。

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明确:明朝前期是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课后作业

练一练:作业本第16课

试一试:编制旅游行程表(我随郑和下西洋)

课外拓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17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