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网络环境下的《锋与天气》教学设计方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网络环境下的《锋与天气》教学设计方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理解锋面系统和不同气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征。

③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

1.2技能目标

①能充分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筛选、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小组分工与合作能力,自己探究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③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②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反两方辩论。

2.2任务说明

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2.4学习重点

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对策:

①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相关资源,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5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及提问。

③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及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差。

2.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

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体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4.解决办法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活动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使其主动地探究,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学习。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任务。

③老师启发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相互讨论、辩论中得到提高。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1)搜集资料制作《天气与气候》专题学习网站,包括知识导航、资源中心、在线学习、在现交流、协作学习、在现测试、成果展示等内容。(http://192.140.28.246/dl)(内网)。

(2)《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网址http://.cn/地球故事大气科学馆天气千变万化的原因典型天气类型的相关学习资源(文本、图片)。

(3)《中国气象局网站》:网址http://.cn、http://

搜索引擎:google、baidu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1)真实情境:

通过学生录制的最近三天的天气预报视频播放,同时配以大屏幕的图片,学生交流最近三日所记录的本地区天气预报,提出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今天来到常见的天气系统的世界,一起来探讨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顺利导入新课。

(2)问题情境:

①什么是气团;锋面是怎样形成的?

②锋面的分类,冷锋和暖锋的天气特点?

③列表比较冷锋和暖锋。

④沙尘暴视频,引出“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分为正反两组展开辩论。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

①什么是气团;锋面是怎样形成的?

②锋面的分类,冷锋和暖锋的天气特点?

③列表比较冷锋和暖锋。

④沙尘暴视频,引出“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分为正反两组展开辩论。

1.搜集资料制作《天气与气候》专题学习网站,包括知识导航、资源中心、在线学习、在现交流、协作学习、在现测试、成果展示、等内容。(http://192.140.28.246/dl)。

2.《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网址http://.cn/

地球故事

大气科学馆

天气千变万化的原因典型天气类型的相关学习资源(文本、图片)

3.《中国气象局网站》网址http://.cn

http://

搜索引擎:google、baidu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网址或自行搜索相关的网站,带着问题和任务,以自己喜欢的身份和方式进入学习,上网查找资料,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

2.组长组织自己组员利用对话功能进行讨论、就近小组讨论或利用BBS提出并回答问题,发布个人观点,组长收集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组的综合意见和建议。

3.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选择其它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相互探究,或在BBS留言版留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1.通过学生录制的最近三天的天气预报视频播放,同时配以大屏幕的图片,学生交流最近三日所记录的本地区天气预报,提出“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今天来到常见的天气系统的世界,一起来探讨这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顺利导入新课。

2.把学生分成四组,选组长。大屏幕给出每个组的目标,学习任务,及学习过程中的要求。

①什么是气团;锋面是怎样形成的?(第一组)

②锋面的分类,冷锋和暖锋的天气特点?(第二组)

③列表比较冷锋和暖锋(第三组)

④沙尘暴视频,引出“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分为正反两组展开辩论。

3、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可供学生自由选择进入。提示学生可以进入老师提供的网站进行探究,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自行搜索,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找老师帮忙,或者相互讨论。

(2)支架式

(3)随机进入式

(4)其它√

当天的我国天气预报

中央气象局网站的午间或晚间天气预报视频点播

观察天气预报,及时发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结点评学生作品,反馈学生问题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2)伙伴

①什么是气团;锋面是怎样形成的?

②锋面的分类,冷锋和暖锋的天气特点?

③列表比较冷锋和暖锋。

①地理教材资源

②《天气与气候》专题学习网站:(http://192.140.28.246/dl)。

③《中国气象局网站》

网址:http://.cn

就沙尘暴天气“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问题同学自由选择自己的观点组成正反方。

就“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问题同学自由选择自己的观点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

及时总结补充,纠正学生一些不可行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趋于完善和成熟。

(5)角色扮演

(6)其它

3.教学流程设计

(图符说明:)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6)其它

2.测试内容

1.教师堂上提问:

主要常见的锋面天气系统的形成、天气特点、时间地域分布、出现时间。学生分组学习回答,教师总结概括,形成本课的主干知识内容和结构。

2.学生合作完成作品:

根据网络资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各小组根据“中国气象局”网站视频点播的当日午间或晚间天气预报视频文件内容;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即时完成并提交发布我国天气预报(小组或个人)。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天气系统、发生时间、影响地区),反馈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3.学生学习评价表

参与积极性

组内的协作

表达与创新能力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自主探究能力

一般

有待改进

组间互评

参与积极性

辩论的灵活性

表达的科学性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组内的协作

一般

有待改进

教师评价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交流探究成果

一般

有待改进

4.教学情况反馈设计

网站的最后一页,有一栏“我来评评这节课”。学生把对这节课的感受,对老师点拨调控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所需要的时间不多,但能很快获取教学反馈情况。(学生在相应选项处,打√。)

教学形式方法:新颖易接受()、牵强不太适应()、一般()、其他
启发思维:好()、较好()、一般()、其他
辅导调控情况:好()、较好()、一般()、有待改进:其他
总体教学效果:好()、较好()、一般()、有待改进:其他

延伸阅读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导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导学案


1.课标要求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教学理解
要求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锋面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分析锋面可以从两侧冷暖气团的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要明确锋面移来前、锋面控制时、锋面移走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锋面系统分析天气状况,并做出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关注生活地的天气变化状况,并能够准确解释引起生活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以2008年一月末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为例,说明寒潮灾害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以生活经历为背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回放“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的天气预报导入,引出本节课学习主题:锋与天气。以家乡为例,动态展示不同锋面过境的天气过程,对比总结锋与天气的关系。融生活谚语文学素材入课堂教学,加深理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堂富于生命魅力。
2.以课本为基础,补充江淮地区准静止锋、昆明地区准静止锋等多个案例整合教材,优化资源。
3.达成教学目标兼顾营造趣味性、开放性课堂,使课堂富有张力和内涵,教学效果较好。

1.知识与技能
(1)从图片和简易图中,说出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锋的形成及其两侧冷、暖气团的特点,并综合出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南方冰雪灾害实况录像、研读相关案例、分组讨论等活动,归纳阅读和简单分析锋面系统图的方法,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研读2008年1月末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案例,归纳分析寒潮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感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乐趣,通过活动学生感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可是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疑惑和好奇,可以说“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入手作为学习新知的基础,以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而且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地理分析、推理能力,通过适当引导,他们能够条理清晰地概括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冷、暖锋的形成及其移动过程中对天气的影响。
锋面移动时的天气变化分析。
探究学习为主,辅以合作学习。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课时

1.以生活经历为背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回放“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的天气预报导入,引出本节课学习主题──锋与天气。
2.借助学生旧知,分析冷暖气团性质,为锋的形成铺垫。
3.以家乡为例,动态展示不同锋面过境的天气过程,对比总结锋与天气的关系。
4.联系生活,融生活谚语文学素材入课堂教学,加深理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堂富于生命魅力。
5.整合教材,优化资源。“用教材教”,体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
6.注重教师引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思维过程,恰当设计探究思路,侧重地理学科能力技能培养。
7.达成教学目标兼顾营造趣味性、开放性课堂,使课堂富有张力和内涵。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活动要求
点拨讲解
导入新课
放映视频
回放:中央气象台——寒潮橙色警报。
引导学生分析出寒潮是冷空气南下,出现大范围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
寒潮天气与锋密切相关。
锋的形成和特点
观察锋面示意图
放映锋面形成录音讲解,引导学生观察锋面示意图,从画面中引出冷气团和暖气团。(注意比较其温度、气压、湿度等物理性质)。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要求学生学习课本P41,分小组讨论后,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冷气团和暖气团,讲出自己的性质
1.讲述: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锋面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2.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的不同,锋面分几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冷锋
演示冷锋天气过程
1.锋面过境时,为什么会发生复杂的天气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冷、暖气团的不同性质分析。
2.观察冷锋影响下的天气。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提示学生:可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方面分析。)
观察演示后,请同学对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做天气预报。
讲解我国的降水及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而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的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等)。
暖锋
演示暖锋天气过程
1.暖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与冷锋过境时有何不同呢?
2.观察暖锋影响下的天气。分析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提示学生:可从气温、降水、气压、风等方面分析。)
观察演示后,请同学对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做天气预报。
列表
1.表格对比冷锋和暖锋。
2.讨论总结如何判断冷锋和暖锋。
准静止锋
演示天气过程
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分析:若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遇地形阻挡,锋面会移动缓慢,或徘徊不前,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讲解:这种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叫做准静止锋。这种锋面降水强度一般较小,但持续的时间较长,降水分布在锋后很大范围,对当地气温的影响不是很大。
补充介绍我国主要的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
强调昆明准静止锋是由地形阻滞,锋面徘徊不前而形成的。
巩固小结
1.课堂小结,强调重点。
2.课时练习,及时反馈。
3.展示网站,提醒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提问、讲评
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八、板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1.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是( )
A.冷锋过境时的天气B.冷锋过境后的天气C.暖锋过境时的天气D.暖锋过境后的天气
2.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受( )
A.冷锋过境的影响 B.暖锋的影响 C.准静止锋的影响 D.西风的影响
3.判断下列描述语句分别受何种锋的控制?
⑴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⑵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4.活动:试作某镇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当前某镇位于 ,天气 ;24小时后某镇位于 ,出现 ;48小时后某镇位于 ,天气 。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络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知识目标

结合福州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如城市、乡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了解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观察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联系实际,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3)德育目标

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1)学习任务

①学习重点:理解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及后果。

②学习难点:分析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2)学习要求

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人地关系为中心,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在线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②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注重本课网页素材和相关网站的学习资源利用,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1.学习特点

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

2.学习习惯

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

高一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3)城域网

(4)校园网(5)Internet(√)(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说明名称、网址、主要内容等)

◆《地理教材资源》:人类与环境关系、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和环境问题分布的特点,其文本资源整理在学校网络系统的地理虚拟网站(IP:192.168.66.250)。

◆《地理媒体资源》:人类与环境的动态视频文件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动态视频文件;与教材有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收集于学校网络系统的地理虚拟网站(IP:192.168.66.25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址http://www.zhb.gov.cn──自然生态、国际合作、水环境保护、核安全与辐射(文本?图片)。

◆《浙江省地理学会网站》:网址http://www.gszj.org──资源中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何谓生物多样性。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性情境(√)(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性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1)真实性情境:优美自然景观的视频和遭破坏的恶劣环境的视频。

(2)问题性情境:环境问题的表现:具体体现、原因;城乡环境问题的区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区别(视频、图片和文字)。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1)抛锚式(√)

相应内容: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特点。

使用资源:地理教材、媒体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相关学习网站。

学生活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整理;问题发现与解答。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学习资源获取路径的指导;问题解答咨询。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1)伙伴(√)

相应内容: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分布特点。

使用资源:地理教材;媒体资源;相关网站。

分组情况:全班分18小组、每3位学生为小组协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并发表论述。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作品反馈学习问题

类型:(2)协同(√)

相应内容:从政治、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人定胜天”。

使用资源:地理教材;媒体资源;相关网站。

分组情况:全班分18小组、每组3位学生、全班协同讨论。通过协作讨论区对学习问题发表论述。归纳概括整理得出结论。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首先通过观看“我是一只小小鸟”视频导入,通过FLASH图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观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视频,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通过“树和生物”小课堂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森林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学会多方面的去分析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巩固学习本节知识,之后由学生当场做“在线测试”;为了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由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对比福州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留言本中及时阐述自己的治理措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在观看“我们美丽的福州”动画中结束本节课。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2)书面练习(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测试内容

(1)教师堂上提问:分析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具体体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学生学习回答,教师总结概括,形成本课的主干知识内容和结构。

(2)教师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人定胜天”这一命题反映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请从政治、历史、地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教师点评,反馈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当堂完成预先设计的题库。

七、教学板书设计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
 1.环境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自然原因
 4.人为原因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城、乡的差异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3.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楞次定律的--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向上、向下)

与方向的关系(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

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民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难点:科学成就的简释;进步文学艺术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引言,然后进行简要分析,以便学生能在宏观把握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本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的原理。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科技落后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填表归纳著名科学家及成果,在学生填表时教师可以展示科学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科学家共同的优秀品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学有所成的努力创精神。
二、民国时期的进步文艺
学习过程中,要解决如下问题:鲁迅的杂文,教师可补充相关资料,与中学语文课选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文章结合分析鲁迅杂文的时代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民国时期小说的成就突出,可引导学生课余选读一至二部作品,以增强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状况的认识。
讲解民国时期电影事业、音乐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图片,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渔光曲》的片断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主义信念。
讲解绘画时,教师应在介绍画家的同时,让学生欣赏部分作品。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简要说明民国时期教育发展概况,然后重点介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关于蔡元培,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蔡元培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所引材料,认识蔡元培的“五育”教育思想,认识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全面教育的著名教育家。关于陶行知,教师补充资料介绍陶行知生平,指导学生阅读“自立歌”,思考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提问:“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称陶行知为人民教育家?”等等。引导学生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后,提问:“蔡元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小结
本课所涉及的科技、文艺、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成就,说明先进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光明、弘扬进步、倡导科学,反对黑暗、反对落后、批判愚昧,体现了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
板书设计
民国时期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成就
1.科技落后的原因
2.科技成就
二、民团时期的进步文艺
1.文学成就
2.话剧、电影的成就
3.绘画与音乐成就
三、民国时期的教育
1.民国时期的教育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40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