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初一语文下第九课鲁迅自传导学案(附课件)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初一语文下第九课鲁迅自传导学案(附课件)》,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三单元
9鲁迅自传
【课前寄语】
鲁迅是现代中国的伟大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如匕首、投枪的文章令反动派咬牙切齿,他的思想光照旧中国追求光明的一代又一代,启示并号召千百万国人擦亮眼睛起来反抗腐朽黑暗的社会。他有着怎样的生平事迹呢?让我们走进鲁迅的自传里去一探究竟吧!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
2.了解传记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3.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了解传记里评论的作用,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
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0年5月16日写成的,其时距作者逝世仅6年时间,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大部分经历的概括与总结,是后人研究鲁迅的重要资料。选择在这一年写自传是因为1930年这一年重大事情很多,也是鲁迅虚岁50知天命的年龄。这一年他开始以杂文为武器的斗争生涯,并遭到来自阵线内部的不坚定者和阵线外的反对者的冷嘲热讽、明枪暗箭,也是这一年,鲁迅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作家出现在中国文坛。
3.字词积累
彷徨(pánghuáng)呐喊(nà)磐石(pán)
失怙(hù)荃察(quán)轩辕(xuānyuán)
4.词语解释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情。
侮蔑:轻视;轻蔑。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鲁迅1881至1927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年份主要活动
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4年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7年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续表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10年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7年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交流点拨】“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也不齿做商人。
3.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交流点拨】第一次: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表明思想进步,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次:到日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次: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走进人物
(1)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从中可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选择医学,是确知新的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达到强国的目的。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原因,麻木、愚昧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2)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鲁迅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性格和精神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交流点拨】①坚定的信念与意志:虽然家道衰落,但鲁迅却不肯做幕友和商人。实质是不愿做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也不愿做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所选择和追求的人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之路,而是找一条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②坚强不屈、奋斗到底。在旧中国的右冲左奔,正是鲁迅先生不屈从反动势力,奋斗到底的精神体现。
2.品味亮点词语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交流点拨】“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在这里亲切地写出了“我”家由“并不很愁生计”忽而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的遭遇,一个“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难程度点化出来:寄人篱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难忍!
(2)“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交流点拨】表现了作者自尊自爱的美好品格。
3.品味精彩句子
(1)“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谋生艰难的地步。从“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绝了”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交流点拨】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但鲁迅先生却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他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4自然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2.写法总结
(1)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作者仅用千字左右,便将自己近50年生平,包括家庭、求学、工作与创作的情况尽收笔下,语言高度概括。例如,作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是很复杂的,需要很多的笔墨,然而作者只用一段文字就把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叙述清楚了。由此不难看出,本文的容量很大,这也反映出作者具有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2)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
(3)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本文共分四段,内容各有侧重,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内容上看,第1段写在故乡时的少年生活;第2段写青年时代离乡在外求学的情况;第3段写回国之后的工作情况;第4段写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衔接紧密。从结构上看,首段结句写要离乡“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次段写“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写“我便回到中国来”;第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国……”,段末是“一直住在上海”;尾段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情况。段与段之间自然勾连,过渡巧妙。
(二)拓展延伸
1.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鲁迅13周岁那年除夕,祖母去世了。祖父回家后的第二年秋天,正值浙江考举人,主考官是鲁迅祖父在科举中一道考上的同年。周家的一位亲戚即道墟章家等,因为儿子要参加考试,就在考试前请鲁迅祖父去打通关节。一开始,鲁迅祖父觉得不好办,后来纠缠不过,知道这年外放主考的学台,与自己是同科出身,就写了一封信。而这个亲戚拿到了这封信回到道墟,又附了1000元的钱庄期票,马上派人送到苏州的浙江学台那里去。那时规定,学台到了省里,不能收拆私信。信送到时,学台正与苏州知府谈话,就把信放在一边了。可送信人不明底细,吵着要回条,学台只好按规定让知府拆信,知府拆开一看,拿着信就走,回去后就向光绪帝奏了周福清打通关节的事,光绪批下来要将周福清逮捕法办。于是鲁迅祖父就不得不离家躲到了别处。但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法律,捉不到本人,就要把家里其余的男人都捉去,甚至“满门抄斩”的。于是鲁迅父亲也离家避难,其他男人也避开了。
2.名人评鲁迅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叶圣陶
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郑振铎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老舍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写个人生活、求学、
工作的经历
第1自然段:写少年
时代的家庭生活
第2自然段:写年轻
时代的求学探索
第3自然段:叙述回
国后的工作情况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延伸阅读

第九课改革开放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九课改革开放”,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九课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1.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问题。

3.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预习自测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政策。改革先从开始。

2.安徽农民首先实行,自负盈亏。农村逐步实现以为主的责任制.

3.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和福建的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经济特区。

4.设立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和。

5.形成了———,这样一个、、、的对外开放格局。

6.从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的改革。

二、阅读课本,完成知识结构。

农村:实行,作用:

对内改革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和开辟新路

改城市:1985年改革重点是

革1992年,提出建立

经济特区:、、、,后来

放对外开放的。个沿海开放城市。

开发区是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开放格局:。

三、学法指导

本课重点多,理论性强。学习时,可按照“为什么改革开放?----怎么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这条思维路线来进行探究学习。

四、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对内改革,是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各种责任制。对外开放,是为了引进国外资金及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民族经济。

请回答:

(1)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那次会议上制定的?其目的是什么?

(2)责任制在农村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3)为了实施对外开放,我国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五、课堂小结

六、达标测试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

A.农村B.城市C.工厂D.国家机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1980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

4.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在以后()

A.中共八大B.“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三大改造

5.20世纪70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

A.安徽肥西B.安徽凤阳

C.河北沧州D.贵州关岭

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

分别是()

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

7.材料分析

识图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D、E、是我国

的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填写字母)

(3)2008年是我国最大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祖国大陆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此处

为首站,这个经济特区是(填写字母)

(4)F发展成为国家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它的名称是。

(5)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

七、学后感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八、教后记:

第九课改革开放

1、A2、C3、D4、C5、B6、B

7、(1)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

特点、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2)A

(3)海南

(4)上海浦东开发区

(5)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初一语文下第十九课爱莲说导学案(含课件)


19爱莲说
【课前寄语】
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相关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法。
3.理解作者莲花般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周敦颐,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中国的思想史,如果从上游往下说,汉代以“经学”著称,魏晋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代以后是“宋明理学”,而“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就是周敦颐。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一篇经典的、不朽的文学作品。
2.写作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1068年在南康做郡守时写的,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宽广,淡泊名利,平生酷爱莲花。他在府治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全部种植荷花。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人所传诵。
3.题目解说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通常借某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记叙事物(描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托物言志)。
4.字词积累
蕃(fān)淤泥(yūní)濯清涟(zhuóqīnɡlián)
妖(yāo)蔓(màn)枝(zhī)益(yì)
亭亭净植(tínɡtínɡjìnɡzhí)亵玩焉(xièwányān)
5.词语解释
(1)通假字
“蕃”通“繁”:多(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得清幽(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
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
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5)成语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香远益清
6.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7.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交流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交流点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交流点拨】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交流点拨】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4.谁爱菊花?
【交流点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5.谁爱牡丹?
【交流点拨】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世俗。
6.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交流点拨】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交流点拨】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名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是什么态度?对于牡丹呢?
【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4.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5.归纳主题
【交流点拨】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世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和美学情趣。
6.谈收获: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交流点拨】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总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二)拓展延伸
1.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宋杨万里《小池》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爱菊隐逸者(正衬)
予爱莲君子
世人爱牡丹富贵者(反衬)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初一语文下第一课春导学案(附课件)


第一单元
1春
【课前寄语】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形象,体会感情。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生动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你们对春天怀有怎样的感情?请说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世界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他是五四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字词积累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薄烟(bó)黄晕(yùn)蓑衣(suō)抖擞(dǒusǒu)
3.词语解释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抖擞:振作(精神)。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朗读时基本语调应该轻柔、缓慢、自然,并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反复朗读,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2.理清思路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交流点拨】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3)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交流点拨】草、花、风、雨、人。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4)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盼春、绘春、赞春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步骤三深层探究深入理解
1.作者在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2.要求用这样一个句式:“我认为……画面好,因为它写出了……”,从名称、特征、角度(顺序)、写法、修辞等方面对你喜欢的春景图进行分析评点。
(一)盼春归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自然段是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二)绘春图
[春草茵茵图]
1.课文是如何描写春草的?
【交流点拨】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2.“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交流点拨】主要是为了突出小草的质地和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春花缤纷图]
1.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缤纷图的?
【交流点拨】(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华联想到秋实。(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2.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交流点拨】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也不浓。
[春风和煦图]
1.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特征。“春风和煦图”从哪些方面写出春风的特征?
【交流点拨】(1)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柔和。(2)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3)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春风和煦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柔和。
(3)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春雨润物图]
1.“春雨润物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
【交流点拨】(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频繁。(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润物。
[迎春图]
1.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交流点拨】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2.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
【交流点拨】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赞春
1.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2.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总结课文
这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在写法上的妙处。(结合课文谈)
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声、味等);
2.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写景;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4.描写的语言准确性。
(二)拓展延伸
1.古诗词中的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仿写句子,赞美春天
请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________”的句式,运用我们在课文中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或以《春天来了》为题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交流点拨】
春天像一把铲子,把冬天的冰雪瞬间铲除。
春天像一块橡皮,把冬天二字永远擦去。
春天像未来的希望,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春天像图画,被各种风景渲染得亮丽迷人。
春天像一根丝巾,随着微风,四处荡漾开来。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65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