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玩跷跷板教案

2024-09-25 跷跷板教案

玩跷跷板教案12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玩跷跷板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玩跷跷板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玩跷跷板教案 篇2

小班语言活动课程计划:跷跷板教学案例(反思教学)

小班语言活动跷跷板教学计划(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映等内容,可以按顺序观察**,学会描述小动物的表达,知道小伙伴应该是友好,适合幼儿园老师让我们来看看跷跷板课程计划.活动目标:

1观察**顺序,学会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知道小伙伴应该友好.

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以*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4引导孩子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了解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组织孩子们在活动前玩跷跷板,让孩子们自由地玩跷跷板的感觉,学习孩子们的歌曲《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儿童活动,操作资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程序:

首先,活动的内容来自儿童的“跷跷板”之歌.

指导语言:孩子们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的很开心.让我们一起阅读歌曲《跷跷板》:

'跷跷板,很有趣,你从天堂来到天空.就像飞起来一样,就像坐在飞船上一样,真的很有趣.让我们来看看当一只小动物在画面上跷跷板时会发生什么.

第二,一次展示四张挂图,引导孩子们自由观察和交流

鼓励孩子们交流:兔子在做什么?熊来的时候你怎么办?结果是什么?

第三,引导孩子观察*,并逐一激发问题,以帮助孩子理解和讲述* *的内容

1.图1:什么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在公园玩?他们是怎么玩的? (丰富的词汇:快乐)

2、**23:一只小熊来了。它做错了什么?它如何**小灰兔和白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 (丰富的词汇:恐惧)

3.熊在图4中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

第四,引导孩子们互相讲述内容

5.让个别孩子使用挂图中的《跷跷板》或操作资料来完整地分辨出小组前面的**内容.

6.讨论交流并为**命名.

依依依:熊做错了什么?它该怎么办?一个伴侣如何玩跷跷板来获得乐趣和幸福?我们可以给**命名的是什么?

活动反映:

当我上这堂课时,我首先展示了绘图板?

现在有一个问题:只有你父亲在玩跷跷板。你怎么能把你父亲打倒?这个问题更令人兴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得更好

一些学生说他们可以自己报告一块大石头或者找另一个伙伴.在这个时候,我强调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拿起她的东西或找到一个同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只能从爸爸,他自己和跷跷板中找到.

学生的思维方向是针对这个更加独特的环境,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思考.从学生的答案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思考并解决问题.

玩跷跷板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并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高”与“低”对比产生的情趣美。

2、尝试运用合适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进行儿歌朗诵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知并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和情趣美。

【活动难点】

辨认并区分红色直箭头和绿色弯箭头,理解这两种不同箭头小图标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曾有过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

2、物质准备:PPT教学课件;幼儿座位布置成半圆型。

【活动过程】

一、回忆生活经验,感知跷跷板的游戏乐趣。

师:孩子们,你们有谁玩过跷跷板?跷跷板是怎么玩的呢?

二、尝试念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

1、教师完整念诵儿歌《跷跷板》,幼儿感知儿歌的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儿歌,名字叫《跷跷板》,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内容?好吗?

指导重点:辨认“向上、向下”的小箭头标记。

2、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一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一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高,翘得低。翘得低低,我是鱼哟,鱼儿游游到河底。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鱼儿游游到河底”。

3、教师分段念诵儿歌——第二段,集体感知并理解第二段儿歌内容。

师:跷跷板,翘翘翘,翘的低,翘得高。翘得高高,我是鸟哟,鸟儿飞飞上树梢。

指导重点:辨认图谱标记“鸟儿飞飞上树梢”。

三、尝试运用身体动作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指导重点:尝试运用“手臂舒展、侧身摆动、下蹲和起立”等身体动作,匹配教师和幼儿集体进行念诵儿歌的速度,合拍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情境。

【活动延伸】

1、尝试将《跷跷板》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进行复习和巩固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念诵儿歌的节奏、速度和韵律美。

2、在幼儿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唱“跷跷板”的歌曲,并在班级表演区投放“小鱼、小鸟”的头饰进行分组表演,有的放矢地提升小班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歌唱表演能力。

玩跷跷板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玩跷跷板教案 篇5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    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灯泡亮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3、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过程与方法):

通过灯泡亮了这一电路的设计,经历提出问题、研究、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设计、组装简单的电路。乐于了解或研究

生活中的电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电路知识告诉他人。

教学重点:探究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知道完整电路的组成。

教学难点:探究多个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

教具准备:手电筒、电池两个、导线若干、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灯座两个、透明胶纸一卷,若干曲别针、纸、金属夹子。(以上材料每小组一套)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手电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教师出示手电筒)这个小小的手电筒中还蕴藏着很多的科学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看,它可以根据我的需要亮或者灭。

3、提示:对于此,你想到什么问题了?学生提出问题。(借机引入并板示课题)

4、要求:大家可以把你的手电筒拆开看一看。观察手电筒中的各个重要部分(电池、开关、灯泡、外壳)。

5、学生动手拆手电筒,观察、研究。

6、小结:手电筒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池、开关、灯泡、外壳四部分)开关有什么作用?(可以控制灯泡的亮灭)。

如今,我们使用手电筒的机会少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材料组装出更新颖的装置来使小灯泡发光,行吗?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请小组代表介绍准备的材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试着连一连,看能不能使一个小灯泡发光,好吗?

2、学生分组讨论制作方法。小组代表交流组装电路的方案。(提示注意事项: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连接过程中别忘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分组连接

(学生制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连接情况。相机板示几种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提示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探究结果。)

4、提问:哪一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让他们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法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到黑板上。在学生讲述完成后,让下面的同学把自己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小组的同学给以补充介绍,或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介绍。学生的探究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求统一,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6、小结:同学们利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发现了使小灯泡

发光的秘密。要使小灯泡发光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个完整的回路包括哪几部分?(一个完整的回路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我们这个完整的回路叫什么名?(板书电路定义)

7、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在电路中,让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有哪些方法?

选择时机,组织谈话:每组的同学都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教师执手电引导:手电是不是一个电路?它的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分别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属于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三、评价。1、引导:下面请大家根据你们在实验、发现灯泡发光的秘密、小组里跟同学的合作等各项表现进行评价,给每一位同学做一个合适的星级评价,并讲一讲为什么。2、学生分组评价,公开小组里同学的成绩。

4、小结:通过大家的评议,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让我们都一起进步。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设计电路的知识。我们又增长了一项本领。课后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路口用的红、黄、绿灯交替发亮的电路?

提示:遇到困难时,可查阅《学习单》中的资料--“学习资源”的相关内容,对电路的设计会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活动准备:

1、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铁环、铜线、玩具人、沙包等。

2、搜集有关摆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㈠导入:

〈师〉播放一段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大约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位科学家,名叫伽利略。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厅里看见一盏吊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的摆动。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用右手按住自己左手的脉搏,计算吊灯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观察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结果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而且是一个与当时书上写的结论不同的秘密。

〈师〉那么吊灯摆动有什么规律?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师〉揭示课题:摆的秘密。

㈡   活动一: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见过摆吗?在哪见过?

〈生〉把自己见过的摆说给大家听。

〈师〉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摆的图片,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与展示。

〈生〉分组展示,交流自己的图片。

〈师〉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摆的实验吧!

㈢活动二:

〈师〉想一想:做一个摆需要那些材料?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小铁锁。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螺丝。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沙包。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铜线……

〈师〉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材料,我们就来做摆。

〈生〉同桌为单位做一个摆。

〈师〉瞧,同学们做得多好啊1现在请你们同桌来协作做一个小实验,看一看摆,摆动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生〉一名同学做摆动,一名同学用秒表或电子表记下时间。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好啊!现在请你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1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师〉大家记录的真认真。同学们想为什么你们做的摆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会不相同呢?现在请你们把做的摆互相比一比。

〈生〉互相对比做的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重物不同。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绳长短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解决,要逐个解决,那么我们怎样解决重物不同,对摆的快慢是否有影响呢?

〈生〉我认为可以在螺丝帽的中间加上橡皮泥,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在铜钱的孔中插上一个圆柱形的铁棒,这样重量也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找一个沙包,把沙包钻上许多孔,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师〉同学们想得真巧啊!现在就让我们做做试试吧!要求把重物变化前后的时间分别记录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有的摆动摆,有的记时间,有的写记录。

〈师〉你们分工协作多合理啊!现在请分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但摆动一次的时间没变。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摆动的角度也变了,但摆动的时间不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你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我的结论是:当摆的长度不变时,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无关。

〈生〉我的结论是:摆的重量与摆动的角度有关,与摆动的快慢无关。

〈师〉你们的结论真对,那么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想一想,我们前面做的摆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摆绳的长度也不一样。如何做摆绳长度不同的实验呢?

〈生〉我们把两把相同的小铁锁分别挂在不同长度的绳子上就可以了。

〈生〉我们把玩具人分别挂在长短不同的线上就可以了。……

〈师〉你们可真是小神仙啊。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来做一下实验吧。要求把每次摆动的时间记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先做摆绳长实验,记录时间,在做摆绳短实验,记录时间。

〈师〉你们个个都是探究家。现在请分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摆绳长短不同,摆动的快慢也不同,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快。

〈生〉我发现:摆绳的长度不同,但摆动的角度相同,所以摆绳短,摆的就快;摆绳长,摆的就慢。

〈师〉你们简直成了小发现专家了。根据你们的发现,总结实验结果吧。

〈生〉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就快。

〈师〉现在我们终于清楚了,摆的快慢的原因了。这也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摆的秘密,也就是伽利略的发现。

㈣活动三:

〈师〉当一个人发现了一件以前所不曾知道的事情时,是非常兴奋的。老师现在的心情与大家一样。平静一下心态,你们再观察摆的摆动,你们还会提出什么疑问?

〈师〉拿出一个学生制作的摆,把摆摆动一下。

〈生〉仔细观察。

〈师〉等到摆停了后,教师问学生,谁来提问题?

〈生〉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的摆动?

〈生〉摆为什么摆动一段时间会慢慢停下来?

〈师〉同学们想:静止的摆想动,必须怎么办?要想让摆停止,你又有什么办法?

〈生〉分组讨论:可以拿出一个摆,边想边做。要想让静止的摆动,你必须给它一个作用力,这个力也是摆自身外的力,要想让摆停止,也必须用手或木棒等挡住摆。

〈生〉根据以上的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找到答案,然后交流。

〈生〉摆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最高点降到最低点,然后又从最低点升到最高点,这样往返摆动,由于摆在摆动过程中不断受到空气的阻碍,慢慢就会停下来。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我真为大家高兴,请同学们写出你对摆的认识。

㈤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㈥课后作业:

请大家动手做一个一分钟摆动50次的听话摆     

玩跷跷板教案 篇6

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语言,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的发展。活动前需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认知,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活动的内容。活动过程中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并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在小班语言活动中,跷跷板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的发展。通过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跷跷板的作用,学习如何使用跷跷板,并了解不同的颜色。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向幼儿讲解跷跷板的作用,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颜色。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一起使用跷跷板,让幼儿感受不同颜色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使用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颜色。

在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思考,并给予帮助。当幼儿取得成功时,教师可以给予奖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通过本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学习语言,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的发展。但是,在活动中也需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确保幼儿在活动中不受伤。

玩跷跷板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跷跷板"的儿歌引出活动的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都喜欢玩跷跷板,玩跷跷板真快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儿歌《跷跷板》:"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来我入地。上去好像坐飞机,下来好像坐飞船,一上一下真快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小动物玩跷跷板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一次性出示四幅挂图,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和交流。

启发幼儿交流:小兔子在做什么?小熊来了以后怎么做?结果怎么样?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四、引导幼儿相互讲述图片的内容。

五、要求个别幼儿利用挂图或操作材料中的《跷跷板》,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图片的内容。

六、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玩跷跷板教案 篇8


跷跷板是儿童们非常喜爱的户外游戏设施之一。它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篇教案将详细介绍如何在大班教学中,运用跷跷板游戏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和社交互动。


一、教学目标:


1. 锻炼孩子们的平衡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3. 提高儿童的社交互动水平。


二、教学准备:


1. 跷跷板:确保跷跷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教具:小球、定位标志、奖励贴纸。


3. 布置场地:将跷跷板放置在平坦的草地上,并固定好。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一:平衡比赛(30分钟)


a. 将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围成一个圈,站在跷跷板两端。


b. 教师给每组一个小球,并向其中一名学生递球。


c. 学生要尽可能地保持跷跷板平衡,使球在圈内来回滚动。


d. 完成游戏后,给跷跷板保持平衡最长时间的组颁发奖励贴纸。


2. 游戏二:协作挑战(30分钟)


a. 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至少4人。


b. 每组选择一名团队领袖,并给他们一个定位标志。


c. 团队领袖使用定位标志,指挥团队成员通过跷跷板,完成从一侧到另一侧的行走。


d. 团队成员必须同时站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才能够通过。


e. 提醒孩子们要互相沟通和合作,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地通过跷跷板。


f. 完成挑战后,宣布最快通过的团队并给予奖励。


3. 游戏三:合作竞赛(30分钟)


a. 将孩子们分成两个大队,并分别排成两列,站在跷跷板两端。


b. 老师宣布比赛开始后,两队的队员要尽快通过跷跷板,来回穿梭。


c. 为了增加难度和挑战,每一轮开始前,老师会调整跷跷板的倾斜度。


d. 增加一些规则,例如只能使用一条脚、只能使用一条手臂等,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e. 完成比赛后,根据两队的表现,分别给予奖励。


四、教学


通过跷跷板游戏的教学,儿童们锻炼了平衡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社交互动。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快乐和成就感。在游戏过程中,老师要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儿童们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玩跷跷板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玩跷跷板教案 篇10


导语:跷跷板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之一,它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本文将为大班儿童设计一篇富有创意的跷跷板大班教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交流和快乐成长。


一、教材准备


1. 跷跷板(一对)


2. 安全垫子(用于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跷跷板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协作能力。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3. 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游戏一:跷跷板传球


目标:培养孩子们通过合作传递物体的能力。


步骤:


a. 将孩子们分成两队,每队站在跷跷板的一边。


b. 将一个小球放到一个孩子的手中,他们需要通过跷跷板的协作,将球传递给对方队伍的孩子。


c. 如果球掉落,游戏重新开始,记录哪个队伍传球次数最多,并给予奖励。


d. 鼓励孩子们尝试不同的传球方式,并分析哪种方式更有效。


2. 游戏二:平衡接力


目标:训练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


步骤:


a. 将孩子们分成两队,队伍站在跷跷板的两侧。


b. 每队选择一名孩子作为先手,把一个小球放到跷跷板的一侧。


c. 一声口令后,孩子们需快速移动跷跷板,使球从一侧滚到对方队伍的一侧,对方队伍的孩子必须迅速接住球。


d. 接住球后,他们要顺势把球放在跷跷板的一侧,并传给下一个队友。


e. 如果球掉落或在传递过程中掉出跷跷板之外,游戏重新开始。


f. 比赛结束后,记录哪个队伍传球次数最多,并给予奖励。


3. 游戏三:随意起起落落


目标:提高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和自信心。


步骤:


a. 将孩子们分成两队,分别站在跷跷板的两端。


b. 一个班级教师或家长担任指挥,在跷跷板上做出不同的动作和起落动作。


c. 随机发出指令后,孩子们需要快速根据指令的动作进行相应的起落动作。


d. 指令可以是“跳一跳”、“蹲一蹲”、“转一转”等等,孩子们根据指令进行动作,并尽可能保持平衡。


e. 游戏进行一段时间后,换另一组孩子扮演指挥,继续游戏。


f. 统计每个人的表现以及每组获胜的次数,并进行奖励。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培养平衡能力、协作能力、观察力和自信心。同时,他们也会在游戏和竞争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他们成长中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让我们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大班教学氛围吧!

玩跷跷板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倾听音乐前奏,用自然的声音有节奏的演唱歌曲。

2、随着音乐学习漱口的方法,感受讲卫生的乐趣。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小白兔的布偶玩具,一个干净的水杯;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艺术.漱口歌》

活动过程:

一、讲述《讲卫生的小白兔》,引出主题。

1、教师出示小白兔的布偶玩具讲述:这是一直讲卫生的小白兔,它的牙齿又白又整齐,可好看了。你们知道她没太能吃完点心后、饭后都做了什么吗?

3、观察动作表演与教育挂图,理解、记忆歌词。

4、教师按歌词的顺序表演漱口的动作,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5、逐一出示挂图,与幼儿共同理解各挂图的意义,教师用歌词进行讲解。出示及讲解挂图时应注意打乱顺序。

6、教师边朗诵边表演,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后将挂图按顺序排好。

三、教师范唱,帮助幼儿感受歌曲,进一步记忆歌词。

1、教师弹唱歌曲,幼儿边欣赏边学唱。

2、教师弹唱歌曲,幼儿按音乐的内容有节奏的进行表演。一两遍后教师可视情况提示幼儿在念白处跟念。

四、指导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带领幼儿演唱。教师应提示幼儿认真倾听音乐,在前奏结束后开始演唱。同时,根据幼儿学习情况,有轻声带唱逐步过渡到幼儿独立演唱。

2、教师伴奏,幼儿边唱边表演。

活动延伸:

生活活动:午餐后播放音乐,组织幼儿按音乐提示幼儿正确漱口。

教学反思:

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不能通过今天一个活动达成,而需要他们的老师,家长持之以恒地去引导与培养,作为保健老师,我也会经常性地关注幼儿的牙齿健康状况,通过检查等方式介入并指导。因此在后续活动中我还将进一步把生活课堂和家庭生活有效链接,形成了教育合力,逐渐把这种认识变成孩子自觉的行动。

玩跷跷板教案 篇12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平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平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平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平跷跷板:最近,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平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平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平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平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平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平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平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平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平跷跷板两边平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平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平两边一样平。C.当天平跷跷板平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平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平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平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平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平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平跷跷板保持平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平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平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平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平了。

5.幼儿再次用天平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平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以上就是《玩跷跷板教案12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跷跷板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1712.html

更多
上一篇:健康主题教案 下一篇:水乡音乐教案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