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热门15篇。

根据您的需求,小编为您搜集了“加法交换律教案”。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设计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2)(39+34)+2和39+(34+2)。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25+82)+18=325+(82+18)…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2)

一、说教材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中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教材安排两个运算定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新课,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组成等式,再例举类似的等式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然后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和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

学们的反应快不快。游戏:对口令

师: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其余的不变。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提问:如果老师想突出强调先算跳绳的人数,可以怎么做?

生:添上小括号

教师给28+17加上小括号。

提问:还是这个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学生同桌交流,指名说说。

教师添上括号:28+(17+23)。

提问: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学符号相同,得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可以写成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学生口答。

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问: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写一写)教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考考你:运用加法结合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五)巩固应用,扩展提高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棒!那现在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呀。我们的闯关开始啦!

1、第一关: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关:大显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烦,它想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可是它必须答对问题,才能拿到苹果,你能帮助它吗?

相加等于100?

3、第三关:勇夺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题,女生完成第2题。

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观察(88+45)+1245+(88+12),哪题运算简便。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题。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课,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吗?

[评析:在课的开始,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植树节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评析: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评析: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评析: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1.这节课真正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真实地呈现给了学生。

2.真实地体现了学生的思想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交换律表示出来,在他们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如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猴子表示一个加数,用兔子表示另一个加数,这个过程把学生那种真实的童稚的想法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决不拘限于用字母表示数,而是用哭脸、笑脸、太阳、月亮、颜色来分别,这是我们大人常想不到的。

3.教给学生探究数学的方法,遵循了这样一条教学主线:那就是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植树生活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探究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可以说受益终生。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4)

[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得的数叫做()。

②86+124=()+86()+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律。

⑤一个数加上(),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28+a=a+28

570+250=250+570()40+30+10=40+10+30()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6)

1.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这些具体经验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同时本节知识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教材不再仅仅给出一个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3.本节课是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学生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旅行情境中,观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体会运算定律提供现实背景。

二、探索新知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亲自感受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

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2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五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四、全课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7)

课题P60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2、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是100?

183659475481

2、在下面的算式里填上合适的数

(45+74)+26=45+(□+□)

580+(70+120)=(580+□)+□

3、167+38+□

□中填多少,能使计算简便。

二、新课。

1、选择简便计算的一组。

157+(100+4)289+(100+2)

157+100+4289+100+2

为什么第二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2、学习例题。

现在,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想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尽量使计算简便。

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口答口算过程,师板书。

157+104

=157+100+4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

=257+4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61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十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94+201543+104103+438

408+346402+138378+101

独立让学生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四、补充

346+198299+327

五、综合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46+498451+101

254+10799+364

159+127+41254+123+67+46

六、作业

P60.第3题。

课前思考:

加减法的运算律就书本的新课而言就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但是在实际的简便计算中还有许多的规律可循。例如138+199138+201,书本的新课没有出现这样的例题,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的题目比书本的例题掌握的还要差一些,实际上这部分的题目要比书本上简便计算的例题更要难一些,所以本节课重点以这样的例题为重点进行训练.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加法结合律来计算接近整百的数,把这个数分成几百和几,一个数和几百结合比较容易,在加一个较小的数就不容易错了,学生掌握教好。

个别学生在计算4个数连加时,知道要哪两个数结合,但是在没有加小括号的前提下也进行了计算,感觉不考虑运算的顺序了。还有少数同学看不出哪两个数相加是整十、整百。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增加的新授课,学生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学类似138+199\138+201这样的题目,学生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能够体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138+199,用138+200后学生会发现多加了1,所以需要减去1,138+201,用138+200后也能发现少加了1必须补上.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教后反思:

本课是增加的一节关于加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学生在昨天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之后,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经过我们四年级数学组的老师商量后增加了今天的这节课,主要是在昨天的基础上教学类似138+199这样的题目。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植树节。

师:对呀,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展示课件)。咱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活动,它们一共要植多少棵树,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展示课件。)这是我们学校植树的信息。

①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36名,女生有22名。

②男生要植树60棵,女生要植树44棵。

你能算出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一共要植多少棵树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体验加法的意义。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的可以同桌交流)。

生汇报,师板书。

①36+22=58(名)22+36=58(名)

②60+44=104(棵)44+60=104(棵)

师:这两个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加法?

学生说想法。

师: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还要用到加法来计算,谁来举一个例子。

一生举例并列式解答。(师板书。)

师:生活中像这样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多不多?说一个给同桌听听。

2、教学加法交换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让学生结合第一组算式说一说,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6+2222+36。)

师:大家看,这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相等。这两个算式可以怎么样?(板书:=)

师:第二组算式可以怎样写?

(生答,师板书:60+44=44+60。)

第三组算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师:大家看,这几个小组总结出了这几道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以后,它们的和不变。你们小组的结论和它们一样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谁能来任意说两个数?

生:38+56

师: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小组交流,汇报。师板书。

师:刚才这么多的小组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哪个小组还愿意把你们的结论告诉同学们。

师: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齐读一遍。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3、学习用喜欢的方法表示。

师:刚才是咱们自己发现了加法的这个重要的规律,你能不能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汇报,师板书。

a+b=b+a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a、b分别表示什么吗?提示学生这两个字母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

甲+乙=乙+甲

△+○=○+△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齐读一遍(a+b=b+a)。

4、加法的应用

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三、练习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有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呢?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

师:(展示课件。)你们看,森林王国里的小鸟和小鸭,想和同学们来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不过他们可是有备而来,先看看大家的真本领。怎么样,敢不敢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

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二、仔细看一看,

270+380=380+270

b+800=800+b

三、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写写试试吧。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鸟和小鸭的问题都解决了,它们高兴得不得了,想请同学们参观它们的家园,高兴吗?(课件展示。)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56――58页例题,想想做做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理解和掌握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随着学校开展冬锻活动以来,课间同学们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出示挂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口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出示问题)

(4).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②追问:还可以写成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7+28=45(人)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2).你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

板书:28+17=17+28

(3)仔细地观察这个算式,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

(4)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

学生试着写一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6)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我们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叫运算律。但是自己创造的符号只有自己明白,还要学习数学界公认的表示方法,那就是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我们发现的规律就可以写成a+b=b+a,这个规律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加法交换律。

(7)谁来说说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用语言怎样表达?

齐读。

(8)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3..练习:

96+35=35+()

204+57=()+204

a+45=45+()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2)齐读问题。你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8+17)+23=68(人)

28+(17+23)=68(人)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算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练习: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23○45+(25+23)

(36+18)+22○36+(18+22)

(6)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呈现运算律

(1)你能从第一个运算律中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a+b)+c=a+(b+c)

(2)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3.练习

(45+36)+64=45+(□+□)

560+(140+70)=(560+140)+□

a+(27+b)=(□+□)+b

三.组织练习

1.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仔细观察,同桌交流后汇报。

重点讨论第四个等式,引导学生发现这里同时运用了两种加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计算第1小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请学生板演。

评讲,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3.想想做做第4题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做得对又快。

男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1小题,女生计算每组题中的第2小题。

(2)交换题目再来比一比。

(3)问:如果让你来选,你愿意做哪一题?为什么?

(4)小结:因为运用了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而每组中的第2小题都运用了加法运算律,所以第2小题做得快。

4.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下面我们来做第5题,你能很快找出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吗?

(2)学生独立连线,同桌互相校对。

(3)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

(4)小结: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感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四.回顾总结

有个成语叫学有所成,请同学们说说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剩下的题目。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0)

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

教学设计:

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

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

板书:28+17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

17+28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

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

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

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

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

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

(28+17)+2328+(17+23)

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

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

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关于学习它有什么作用,下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

1,四年级组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引领他们去思考分析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能够易于让学生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A、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教材p56-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 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

2、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

(2)媒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

(3)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

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17+28)

(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请学生根据这个等式完成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二题。

2、在列举中验证规律

象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越多越好。开始: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三题。

谁愿意来交流。

提问:你写了几个?说说看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

有没有比她多的 。

提问:指着板书,你们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能说到加数不变,交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就行。

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老师给你时间你还能写吗?

能写几个?无数个,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

3、在反思中概括规律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很多,写不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规律。(四人一组讨论,然后交流。)用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术法。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很长,又比较难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

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信息。

估计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请同学起来交流:

如果没说到: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板书:a+b=b+a。

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的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用手势比划)“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了加法交换律。

5.看第二个问题,谁能马上列出算式,17+23,马上说出不同的算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再自备本上做,计算出结果。

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28+17+23=68(人),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28+17)+23(人)

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28+(17+23)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

如果还出现其他算式基本上都归为两种思路,先算跳绳的人数或先算女生的人数。

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28+17)+23=28+(17+23)

提问:它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

提问:加数的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

引导学生一起说出: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2、在计算中验证规律。

再来看这样两组算式:算一算,下面的ο 里能填上等号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四题。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如果有学生直接回答结果是一样的,教师添上= 请学生分组验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那现在老师来写个算式(28+46)+27=你能按照上面三个等式的规律写出等号后面的吗?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汇报前置性作业第五题。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要点: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和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的结果是一样的 。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

3、揭示加法结合律

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

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这里的a,表示?b表示?c表示?

板书:(a+b)+c=a+(b+c)

跟老师一起读一遍。

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例如:

9+7想:

=9+(1+6)

=(9+1)+6

=10+6

=16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加法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先说给同桌听听。

师:第一题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第二、三题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我们再来看最后一道等式,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交换加数48和25的位置,再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所以在一道加法算式中,有时我们也可以同时应用两种运算律。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以上填空题。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能这么填写。

师:第三、四两道算式 ,我们都可以有两种填法,一种是只用加法的结合律,一种是同时使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场比赛,老师这有4道题,每组做一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快。

(1)38+76+24                    (3)(88+45)+12

(2)38+(76+24)                  (4)45+(88+12)

师:对于这样的比赛结果,你有什么话想说?

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哪道题计算更简便些?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每组两道算式中的第二道算式相对来说比较快,因为我们在计算时第一步都可以凑整,计算的结果是10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了加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连一连。想一想,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和是100。

师:我们在找的时候,是先看个位上的数是几,然后再看哪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和它可以凑十,因为凑十是凑整的基础。例如75的个位上是5和25的个位上5可以凑十,然后再看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否得九。7+2得9,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两个数相加的和就是100。在今后的计算中,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在计算之前先观察一下,看看能否运用我们所学过的运算律,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先计算,这样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有助于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5、游戏:谈话:我们班有60位学生,那么老师就是班级中61号,老师想和班级中的9、19、29、39、49、59号交朋友。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和他们交朋友?(凑整,简便)

6、你想和班级中哪几号同学交朋友?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17+23=23+17                 =68(人)    =68(人)

学生汇报的算式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                                (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3)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板书设计: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17+28=45(人)(28+17)+2328+(17+23)

28+17=17+28=45+23=28+40

(学生说的算式)=68(人)=68(人)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b+a(a+b)+c=a+(b+c)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

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5)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练一练”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以上就是《加法交换律教案热门1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加法交换律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878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