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2024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15篇。

您能在以下资料中找到跟您所需相关的内容“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本文内容有可能对您有所启示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 通过学生反应,教师能知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P1618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教具准备】

投影仪,CAI课件,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等分好的圆形纸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P16中草坪喷水插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学生观察并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生1:我能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生2:对,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也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

生3:我补充一点,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晴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喷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师:说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1、估计圆面积大小

师:请大家估计半径为5米的圆面积大约是多大?

(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感官,估计草坪面积大小)

------

2、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圆面积大小

①投影出示P16方格图,让同学们看懂图意后估算圆的面积,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②指明反馈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方法及依据。

生1、我是根据圆里面的正方形来估计的,外面

方格图面积为1010=100平方米,圆里面的正方形面积大约为5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形的面积大约在50100平方米之间;

生2:我是用数方格的

方法来估计的。我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大约为20平方米,那么这个圆形的面积约有80平方米;

生3:还可以通过计算来得到圆的面积。圆形外面的正方形可以看作边长为2r的正方形,面积就是2r2r=4r2

而圆形里面的正方形可以看作由4个小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r,则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rr2=1/2

r2,;那么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即是41/2r2=2r2,那么圆形面积大约为3r2,

师:同学们的估计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要有一个精确的结果,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一个能计算圆面积的方法。

三、探索规律

1、由旧知引入新知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面积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的面积来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那么圆形的面积可由什么图形面积得来呢。

2、探索圆面积公式

师:拿出我们剪好的图形拼一拼,看看能成为一个什

么图形?并考虑你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生:我拼成的图形接近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半径。

师:说得很好,大家看看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是否一样呢?

生:我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

(学生在说的同时教师注意板书)

师:现在请大家来观察一下刚才两个同学拼成的图形,哪个更接近长方形呢?

生:等分为32份的更接近长方形。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呢?

生: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下面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板书,你能否由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圆形面积公式呢?并说出你的理由。(生说,教师板书)

生1: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形的半径。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圆形面积公式=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生2: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圆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形的半径。而长方形面积=长宽,那么那么圆形面积=圆周长的1/2半径即可。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圆面积公式呢?

生:S=#8226;R#8226;R

生:还可以写作S=#8226;R2

师:这说明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半径即可,那我只告诉你们圆的直径又如何求出圆的面积呢,请大家自己把这个公式写出来。教师板书。

3、应用圆面积公式

师:现在请大家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喷水头转动一周可

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

(学生独立解答,知名回答)

四、应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P18,NO#8226;1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

计算过程和依据。

2、P18,NO#8226;2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鼓励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猜一猜

结果,然后在地上画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让学生看看,并试着站一站。在估计半径是10米的圆大约有几个教室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再算一算。

五、小结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由生活中地一个实际问题

引入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喷水头浇灌农田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体会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院面极地兴趣,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估计、思考、理解数方格求圆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让学生在估算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探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再一次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即把圆进行分割,学生在剪拼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慢慢找到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这一环节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

回顾了最初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直接运用面积计算公式尽兴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求圆的面积是从生活中喷水头浇灌农田这一生活场景

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挥自己地想象,从估计到公式的推导;从数方格到剪拼成学过地平面图形;从已有地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并讨论从而形成结论。教学中教师还特别强调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和由旧知引入新知的过渡。

首先在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活动中,通过圆的面积与

圆内接正方形和圆外切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既估计了圆面积的大小范围,又再一次渗透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然后教学中让学生把圆进行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此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3

一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学设计将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整理与复习”内容多而复杂,教学中如何既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又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本课中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引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本课开始,我创设了运动场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来发现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自然引出本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样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实习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2、在点拨中梳理。

梳理知识是复习课中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老师点拨下自己整理,及时反馈,从而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及时查漏补缺,找准平面图形面积的意义、计算公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再动手自己画六中平面图形,使学生在记忆库中再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强调了“个面积公式的推导”,唤醒学生的思维链接,促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

3、在合作中建构

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利用学习材料中的六中平面图形选择自己印象深了的一个,进行思考交流它的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根据它们在推导过程中的关系,认识到最基本的图形——长方形,体验转化的思想,对知识进一步高度概括,还渗透了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构建网络图也是一种复习整理知识的好方法,至此,学生的知识网络已形成。

4、注重合作交流,体现群体协作。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吸取别人意见、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回忆面积的意义、公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回想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等。同时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融为一体,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获得成功的体验,又使学生学会协作,互助互补,活跃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间的换算,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把高级单位的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各数。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米、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估计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猜想验证,悟出进率。

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想办法来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1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看有多少个?○2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平方厘米,可得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3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生小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可见: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1、例3:一块正方形的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6平方米=()平方分米

四、综合训练

1、练习三十的第1题(提醒学生先看清楚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还是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然后再做)。

2、练习三十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习三十的第4题。

第一、二问学生独立完成。

第三问要求学生说出思路,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同时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5

这是一节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总复习课。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见学生摇头,教师又追问了一次)

生2(不太情愿地):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师:这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是。

师:既然是,那为什么大家不说呢?

生:这个公式太麻烦了。

师:麻烦在什么地方?

生3:这个公式要计算这么多次乘2 ,步骤太多了。

师:那在计算表面积的时候,肯定是第一种公式简便了?

生:是!

师:一定吗?

生:一定!

师:同学们能保持一种追求简便的意识的确很可贵,可是用第二种方法真的就很麻烦吗?会不会也有简便的时候呢?比如,当长、宽、高是某些数据的时候

(学生开始动笔举例,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出这样一个例子:长35厘米,宽25厘米,高15厘米)

教师请大家用第一种公式计算表面积,即(3525+2515+3515)2,再请学生运用第二种公式求表面积,即35252+25152+35152。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愿意用第一种方法的用第一种方法计算,愿意用第二种方法的用第二种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结果,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第二种方法,他们的速度正确率明显优于选择第一种方法的学生。五分钟过后,学生们交流汇报。

生4:我发现这两种方法说到底还是同一种方法,(3525+2515+3515)2用乘法分配律就是35252+25152+35152,它们是相通的。

生5:我觉得看问题不能看表面,有时步骤多的算式,计算起来反而更简便。

生6: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用第一种公式算比较简便,但少数情况下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7:我认为任何一种方法简便不简便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生8(激动地):对,我可以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中先求和还是先求积的问题。有的时候先求和比较简便,如7836+2236,应该这样算(78+22)36;而有的时候先求积比较简便,如(40+4)25就应该这样算4025+425。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看来,一种方法简便不简便还真的是相对的,同学们能有这样一个发现非常了不起,我们就把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命名为实小六(3)相对论。

这是几年前我教六年级时的一则教学案例。几年之后,当我回忆起这一教学时,仍然为当时学生的出色表现感到激动。那个时候,我还不懂什么叫新课程,更不懂其中的理念。现在回想起来,它却让我思考起新课程中的许多东西。

一、数学学习的价值何在?

新课程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那么数学学习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几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应用么?

数学的价值有术与道之分。术是形而下,是让数学作为工具直接参与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数学的显性价值。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生活中数学显性价值应用的面并不是很广,无不是买卖东西、算算面积等几个为数不多的问题。而相对来说,数学价值应用得更多的是隐性的道,道是形而上,是人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性的思考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它通过改变人们的认识水平,从而改变着人们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比如,经过上述教学后,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一种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认识,那么他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面对许多人和事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成熟与理性。所以,真正的大众数学,并不是要我们人为地生搬硬套创设过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是更多地去挖掘数学中的隐性价值,让它们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对应起来。

二、教学也要用相对论

在我看来,人的思维是有一种绝对化的倾向的。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之后,就会认为这就是最简便的计算公式了,他们不会想到另外一种看似繁杂的计算公式也有简便的时候。而我们教师的思维不也同样如此吗?

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绝对化属于一种思维定式。事实上,无论是学生思维的缺陷,还是我们自身认识的偏颇,都是源自人类思维固有思维定式的特点,这原本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思维定式所控制,而要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主宰自己的思维定式。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学习、多比较,开拓自己的视野,从优点中发现缺点,从缺点中发现优点,从正确中发现错误,从错误中发现正确,学会用相对论的思维来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等。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本课是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体的特点以后进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

学具准备:圆柱形茶叶罐、自制的圆柱体纸盒2个、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同学们曾经自己研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当时大家是怎样推导这些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学生会想将图形表面展开)

2、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怎样求这个茶叶罐用多少铁皮?(体会就是求圆柱表面积。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活动)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拿出自制的圆柱体纸盒,

1.猜想将它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独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验证刚才的猜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比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3.观察对比观察这个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4.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5、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第二个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求茶叶罐用多少铁皮,就是求什么呢?如何求?试一试。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等。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有效的操作活动。本课是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体的特点以后进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如果条件不允许就用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学具准备: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比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也可能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纸卷成圆柱的侧面

3.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4.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5、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即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四、回顾全课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有什么遗憾。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7

1、引导同学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和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数学源于生活又动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3、渗透“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同学探索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学会学习方法。

4、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同学在讨论、交流中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六个平面图形纸片、学具。

1、故事导入:唐僧取经回来后,想把一块土地奖给三个徒弟,唐僧拿出三条一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一块地。猪八戒说,我要围生长方形的,沙僧说,我要围成正方形的,孙悟空说,我要围成圆形的。

同学们猜一猜,三个徒弟围的地谁围的面积最大?

假如要知道它们占地各多少,需要运用哪些知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回答后课件显示六种图形。

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叫做周长?(引导回忆后,课件显示平面图形的周长)

②周长的计算公式。

哪些图形可以用周长公式计算?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计算公式吗?(引导回忆计算公式――课件随机出示计算公式)

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中,π是什么意思?

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没有计算周长的公式,我们是怎样求周长的?

①面积的意义。

出示六种平面图形。

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引导回忆后课件演示平面图形的面积)生答后(板书:面积――外表或平面的大小)

③梳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小组里每个同学说一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协助同学回忆。

同学们懂得了六种平面图形的推导过程,这6种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发给的学具把六种图形摆一摆,摆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图,并用线连起来。

a、请先摆好的小组派代表在屏幕上展示本组的摆法,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让同学评价并展示不同的摆法。

b、阅读书P128的内容,想一想:书上的摆法与我们的摆法道理一样吗?(把公式填完整)

b、P128:分别比较下面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图略)。

在每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同学讨论交流后电脑演示,协助同学进一步理解周长和面积意义的不同。

a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 要给一幅长方形油画加上木框,就是要求长方形的。

[①周长 ②面积]

②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①6②24③12]

③求左图的周长列式正确的是()。

[①3.14×8÷2 ②3.14×÷2③3.14×8÷2+8]

用同样的绳子围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哪一种围法的面积大?(电脑显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地以和数据)

S=?S=?S=?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练习(第23~24页上第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巩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计算圆柱物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对策:

加强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沟通与转化。

教学预设:

一、回忆整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乘高)

如果底面周长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也能求侧面积?怎样求?

3、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可以求圆柱的表面积?怎样求?

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也能求表面积?怎样求?

(以上整理中,根据师生问答,补充数据,学生口头列式,不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第24页上第5题:读题后,请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析校对,理解解题思路。理解只要计算一个底面积。

2、第24页上第6题:读题后,请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析校对,理解解题思路。理解只要计算一个底面积。

3、第24页上第7题:读题后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算式板书于黑板上,集体分析校对。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单位变化情况。

4、第24页上第8、9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再指名分析交流解题思路,说明想法。引导学生学习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5、补充:填空:

给一块边长是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配上一个底面,做成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

(1)6.283.142求的是()

(2)123.14求的是()

(3)6.286.28求的是()

(4)6.286.28+123.14求的是()

6、补充:把一根长1.2米,底面半径1分米的圆柱钢材平均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如学生有困难可用粉笔操作演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见补充习题)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9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5.3圆面积3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3),欢迎参阅。

“圆的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67—6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面积,探索并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圆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出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白纸、剪刀。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基本训练, 强化巩固。

(3分钟)

1.什么叫做平面图形的面积? 2.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3.出示圆,什么叫做圆的周长?什么叫做圆的面积? 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圆的周长、圆的面积。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2分钟)

出示主题情景图: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获得的信息? 引出课题并板书:圆的面积 提示目标, 明确重点。

(1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些什么? 出示学习目标:

1.会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熟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会根据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

(6分钟)

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1.自学数学课本第67页,了解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2.同桌的两位同学,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了什么? (1)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并剪开,想办法拼成学过的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学过的图形( )。

(2)从拼成的图形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 ),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 ),用字母表示是( ),宽近似于圆的( ),用字母表示是( )。

(3)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 所以圆的面积=( )×( )=( )

展示成果, 体验成功。

(4分钟)

学生发言并展示,按顺序说出以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8分钟)

1. 课件演示圆的面积推导:

课件演示:a.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并剪开。b.想办法拼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

比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圆的关系。

长方形的长近似于圆周长的一半,宽近似于半径。

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 =×r =Лr×r =Лr 归纳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 =Лr 学生朗读并按课件演示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观察S =Лr,要求圆的面积,关键要知道什么条件。

如果告诉直径或圆周长,应该怎样求圆的面积? 引导得出:S =Лr =Л(d÷2)

=Л(c÷Л÷2) 1. 出示例1:

读一读题中提供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生互动,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3.出示例2:读一读题中提供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上台板演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生互动,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归纳出圆环面积的计算公式:S环=s外-s内 巩固练习, 问题解决。

(15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的第1、第2题,教师巡回指导并批改。

学生上台讲解。

课堂小结, 课外延伸。

(1分钟)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S长=长×宽 S环=s外-s内 S圆 = ×r =Лr外-Лr内 =2Лr÷2 ×r =Л(r外-r内)

=Лr×r =Лr =Л(d÷2)

=Л(c÷Л÷2)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面积-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面积3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面积24-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面积25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面积4-人教版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表格略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1

《表面积的变化》优秀案例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片段一:

师:请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动手操作)

师:操作后思考:

①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和有没有变化

②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重叠1次,表面积减少2个面.

师:那么重叠2次,表面积会减少几个面重叠3次,4次呢

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呢,请你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正方体的个数2345

拼接的次数

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交流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拼接的次数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

生2: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就等于拼接的次数.

生3: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的差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

生4:就是这些小正方体必须排成一列.

师生共同小结:(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面的个数

片段二:

出示题目:把10个火柴盒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省材料

师:题目问哪一种包装方法最省料实际上就是比的什么

生:比哪一种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师:怎样判别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大还是小

生1:数一共减少了多少个面,减少的面的面积大而且要尽量的多.

生2:数外面还有多少个面.

生3:量一量,算出表面积.

师:我们先不用量量算算的方法,而要凭眼睛去看看数数,现在用10个火柴盒拼成的大长方体,你们觉得是数减少的面容易,还是数外面留下的面容易.

生:数外面的容易.

师:现在手中只有10个火柴盒,一次摆一种,每摆一种,就记下三种面的个数,填在表中.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每次大中小三种面的个数情况记下来.最后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摆法表面积最小.

生:自由活动,摆,记,比.

小组交流,形成一些判别的规律,掌握比较技巧.

师:刚才有人提出量量算算的方法.正好刚才有几种摆法,大家一开始对它们表面积的大小有疑问,现在请你算算它们的表面积,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对不对

学生计算,验证刚才的想法.

教学反思:

片段一:学生答案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出人意料,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认真思考,积极动脑.由此看来,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需要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想想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可能做的还不够,今后应每堂课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那样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

片段二: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出表面积,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怎样包装最省材料,但是就失去了今天学习表面积的变化的意义.这个活动是在前面学生初步感知表面积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了避免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再开展活动,进行研究,提高效率.最后,通过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确信最佳的包装方法.这样通过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2

王志祥几年前去洋思中学考察学习,学校的一条教学格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初次看到这句话,对他们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在我们的固有思维中,学生总有好差优劣之分,就像人的五个手指总有长短一样。今年9月,由于人事关系的调整,我离开工作了十多年的初中教学岗位到小学任教,担任二年级的教学工作,面对一个个天真的孩子,面对一张张无邪的笑脸,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知道我错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求知的征途中,他们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啊!回想起过去的教学生活,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数人总是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是天生的笨脑子,智力低下;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总是笼统一句话:他们就是这种坯子。其实他们并不笨,并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他们也不是骨子里就有叛逆基因,他们是输在了起跑线,输在了早期的习惯教育!于是我开始思考现在的教学生活,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们输在起点。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们没有爱心。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育的伟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艰难也在此。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爱的内涵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道德取向而外化为多种表现形式:热爱祖国、善待自然、敬爱父母、尊重他人、保护弱小等等,并且落实在非常具体的细节上。

毋庸置疑,这些饱含着爱心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将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目前学校教育当中,迫于目前激烈的教育竞争,重智轻德的现象却令人心忧,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或是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搞花架子,华而不实。最终导致学生的道德观念薄弱,缺乏爱心。胸中无爱,必定冷漠自私,缺乏道德责任感,上不能报效祖国、孝敬父母,下不能扶贫济困、善待弱小,工作中不会团结同志、和谐共处。人之初,性本善,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还很稚弱,他们的思想还很纯洁,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还没有形成,只要我们加以适当的引导教育,让爱心的种子根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将来一定能长成博爱的大树。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扛起信心这面大旗。对于刚学走路的孩子来说,走好每一步都是一种成功。但我们却不善于把它放大,把它化作激发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好的动因。由于教育者长期以来对学生能否严守纪律、成绩是否优秀过于看重,而漠视学生取得的点滴成功,从而导致了这样的现实:大部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习惯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学生们都不约而同的推荐师生们一致公认的优等生;就连板演时出现同样的错误,评价都不相同,成绩好点的出了错,孩子们会发出遗憾的叹息,而对学困生出错了则是嘘声一片他们在潜意识中已经认同了己不如人的观点,这不仅滋长了部分学生的自满情绪,更严重的是摧毁了大部分学生的自信。谁之过?毫无疑问,孩子的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为人师者平时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我们对孩子的闪光点、进步视而不见,却拼命放大孩子的每一点失败或者是错误,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在我们的一声声埋怨、一个个鄙夷眼神中消失殆尽。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进步,如果我们能让学生觉得日有所得让他们相信自己,不再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我想这比其他任何都重要。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捡起细心这块法宝。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能不能取得成功取决于做事是否细致,做事是否细致完全取决于做事的态度。我们时常看见学生校园很随便的抛下一张废纸,我们时常见到学生的作业中出现明显的低级错误,我们时常听到老师质问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错啦?要求写大写字母写小写,明明是第一声写成了第四声这些从表面看上去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老师、家长、学生大都会以小事粗心来解释搪塞。可是细细想来,这是个态度问题。小事不小,说明他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说明他做事时没有认真投入。有人说,平凡和伟大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我十分赞同。别人没有想到的我想到了,别人做不到的我做到了,把平凡的事情都做细致了不就是伟大吗?如果一直总是粗枝大叶,不追求尽善尽美,形成习惯,怎能成就一番事业。要知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所以,从现在起我就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不原谅他们这些看似无关道德的行为,不放过任何一个在别人看来无所谓的失误,让他们从小养成细心的习惯,注意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想这会让他们受益终生。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养成虚心的好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要虚心。但是,虚心有个孪生兄弟叫虚荣,虚荣心占了上风就不会虚心。我们的孩子还小,我们都竭力去呵护他们,尽量放大他们的每一点成功,给他们以成就感,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鼓励。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当他们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的时候,很容易飘飘然,觉得自己天下第一。

有时他会因为老师对它宠爱有加就有恃无恐、自由散漫,有时他会以为自己学习不错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上课走神、作业潦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做老师的要仔细研究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固然要以表扬为主,但表扬到什么程度,要因人而异,要适度。你既要让每一位学生觉得自己的重要、不可或缺,又要让他们学会虚心,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成才成功之间的差距,让他们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才能让他们养成虚心的好习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至于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继而不思进取,成为新时代的方仲永。最后,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坚守恒心这块阵地。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贵在坚持啊!只要有恒心,无论做什么,历史会肯定我们的努力,社会会推动我们进步,时间会带给我们利益,毅力会帮助我们成功。而我们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恰恰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做事只是凭三分钟热度。因此,我们要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古今中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成材的典型例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人的成功势必会更大的激发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强烈欲望;我们要帮助孩子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理想,并且经常强化,把它变成一种追求上进的内在动因,因为强烈的动机可以驱使人超越许多困境;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把远大的目标分解为众多的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并经常督促孩子及时检验目标达成率,而不至于因为目标遥不可及丧失信心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于教师的引领,为人师者更应坚持做好,只有当你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常抓不懈,学生的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李希贵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工作者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五心飘扬在孩子的心空,就一定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底子。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教科书P36-3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难点:经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出示:这是3盒一组包装的面纸,里面的面纸盒是这样摆放的,其实这些面纸盒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组装哪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这样包装呢?这样的包装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研究完(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师:今天我们的研究活动就从这些小正方体开始,你能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老师巡视。

问:老师发现你们拼成了这两种形式的长方体,电脑出示两种长方体问:不管你怎么拼,拼成长方体以后,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相比,它们的体积有没有变化?

提问:把长方体和原来的两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表面积有没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可能的发现:A、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B、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表达,教师根据情况再提出相应的问题。

老师:减少的是哪两个面的面积?为什么减少了?(两个面重叠在一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手拿两个正方体演示给学生看问: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了几次?减少了几个面?

活动二、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观察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正方体的个数

拼的次数(重叠的次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长方体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师: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出示课件)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1.同桌合作,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2.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小组汇报。

师:你是怎么知道用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长方体后减少了原来4个面的面积?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拼两次,一次减少两个面,两次就减少四个面。

追问:那四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呢?五个呢?

师:用6个拼减少了几个面?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8个呢?10个呢?

老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2)拼一次减少两个面。(板书:每重叠一次减少二个面)(3)拼的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

老师:要想知道减少几个面,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引入

老师:我们研究完了把正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以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果把同样的长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来进行第二项活动:用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你能拼几种?拼成长方体后体积变化吗?

B.每种拼法分别减少几个面?(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

C.每种拼法减少的表面积一样吗?为什么?(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D.哪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F.算算两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减少了多少?怎么计算的?小组合作。

2.探讨研究并总结规律。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板书:重叠面越大)

老师:如果要把这两个长方体包装起来,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

学生:将最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

师:你能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三盒面纸盒为什么选择这种包装方法了吗?

3.教师谈话: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这一原理.(出示盒状装年牛奶等的图片).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4.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方便是呀!包装是一门大学问,包装时要考虑到很多问题。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物品设计包装方案。你们愿意吗?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将四块巧克力(如小长方体),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用的包装纸最节省?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4人一组合作交流包装方案。

四.总结收获。

通过这堂课的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了一些有关物品包装的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享受到更多的数学乐趣!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在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学具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谈话:

聊一聊《曹冲称象》的故事。

(设计意图:放松学生的紧张心情,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心理准备;另一方面,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怎么不直接称大象的重量?”这一关键问题,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用石头代替大象”“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等要点,把学生经验中的“转化”思想激活,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形?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题图:采用开门见山的的引入方式,这样设计简洁明快,结构紧凑,能保证把过程性目标落实到位。)

二、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请你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那怎么求圆的面积呢?

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我们可以试一试。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和准备的工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迁移。)

怎样让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接近一些?

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有一种是想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

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面积。

(设计意图:“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三、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思想”

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很像,怎么才能更像呢,这就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请每个小组在两种思路中选择一种继续研究。

为什么要折这么多份?

把圆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可以看成这段弧,三角形的高可以看成是圆的半径。你们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三角形的面积会求了,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把圆剪成更多份,能让拼成的图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极限思想”。)

四、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刚才同学们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一种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一种是把圆转化成三角形,得到圆的面积。可是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动脑思考和推理。现在,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的要求:每个小组能不能还利用刚才选择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设计意图: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主要是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明晰求圆的面积的方法。操作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

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五、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求出黑板上这个圆形纸片的面积了吧?需要什么条件?这个圆的半径是10厘米,面积是多少呢?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教师组织交流。)

2、知道圆的半径可以求出圆的面积,那么,知道直径和周长能不能求出圆的面积呢?教师出示直径为6分米的圆和周长为12。56厘米的圆,学生思考后说出求面积的方法,即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根据直径或周长求出圆的半径。

(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去经历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充分体验“转化”和“极限思想”,而有关求圆的面积的变式练习,以及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都安排在下一节课中。因此,这节课只设计了几个基本练习,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小结

时间过的很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

我的课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堂课上我通过“圆能否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怎样能让转化后的图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呢?”“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动脑思考,能否在刚才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三个紧密联系又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因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激励的作用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大胆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学生,而是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整节课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习的方向始终清晰明确,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魅力!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5

第14课时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

教学要求: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

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

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

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3、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5、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以上就是《2024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1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六年级面积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568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