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模板十三篇。
编辑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大家准备了今天的“山行教案”,读书是一种力量和快乐希望我们能够在这里一起感受到。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重要支撑。
山行教案【篇1】
1、精讲第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径:小路。
⑶斜:弯弯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顶。
⑸后半句:
白云深处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⑹句意:
云雾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⑺指导朗读:
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2、小结学法:
理解诗中的字词,进而理解句意。
3、师生一起学习、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为,古今异议字。
⑵爱:留恋,眷恋。
⑶晚:傍晚。
⑷红于:比……更红。
⑸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⑹句意:
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美丽的景色而停下车来,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山花还要红艳。
4、读一读第二句古诗。
山行教案【篇2】
山 行
教学目标:
1、随诗句认识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3、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随诗句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出示挂图)。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山行》。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并将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 (4)同桌互读课文。
2、检查自读。
(1)抽读生字卡(指名、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3)教师示范读课文。 (4)齐读课文。
三、导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
一、二行。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3)教师讲解:
“寒”寒冷,点明季节是深秋。
“石径斜”高而缓的山势,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车游山。 “生”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说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炊烟袅袅。 (5)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
三、四行。 (1)指名读。
(2)生自由读。说说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3)教师讲解:
“坐”因为。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3、分组读第
三、四行诗。
4、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女生读。 (4)男生读。 (5)齐读。
四、指导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试背。 (3)指名背。
(4)对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5)男女生背诵比赛。 (6)齐背。
五、作业设计。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画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山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商山早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五、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山行教案【篇4】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山行》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得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三步、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义字。
②动一动: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③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第四步、自学古诗。(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____我知道_____我不明白_____
第五步、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
美景!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①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②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理解“石径”:石头小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借助课件理解“斜”:曲折)
③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出示插图)
④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⑤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③春花是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欣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④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⑤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⑥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第六步 、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第七步、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期间,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JaB88.cOM
山行教案【篇5】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动征铎(du):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槲(h):一种落叶乔木。
3.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凫(f):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
温庭筠(yn)(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参加考试,八*手即写成八韵,人称温八*。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
[翻译]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会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末联点出主题: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但这里不用通常的写法:直抒感情或发议论,而是同样在景物的描写中托寓对长安的怀念。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是长安城南的地名,凫、雁都是水鸟。梦想中的杜陵,鸟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处游转,这正是诗人对长安的怀念。诗人写怀念长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长安有所作为。温庭筠在诗中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
山行教案【篇6】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山行教案【篇7】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之后,老师引入: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板书)。(设计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主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学生朗读,老师和其他学生评价。
3.四人一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第一句学习。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着重让学生自学,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二句学习。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半放开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山行教案【篇8】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山水田园风景诗,是一首描写自然山水的作品,意境深邃、风格自然、语言优美。本文将从题材、意境、格调、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首诗的主题。
一、诗歌题材
《山行》是一首写山水田园中生活、体验自然之美的小诗。诗人运用生动的形象及语言描绘了美景,感受到山水之美,并提醒人们珍惜山水,享受自然之美。
二、意境深邃
《山行》写的是诗人一次去山间游玩的经历,一路走来,描绘了山峦连绵,云雾缭绕,溪流潺潺,鸟语花香,充满了自然的神秘和魅力。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变幻,唤起了读者对美的感知和探索的渴望,让人们从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亲近和力量。
三、格调自然
《山行》的语言风格自然、平和、含蓄,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杜牧不仅仅是传达自己对山水的感受,而且体现了唐代男士的气质,具有大自然之美、豁达自由的一面。
四、语言优美
《山行》的语言简洁优美,情感深刻、意境深远。其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以让读者深入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山行》以山水之美、自然之神为主旨,通过描绘山水风光,呈现出一片清新美丽的景象,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关照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美学性的诗作,源源不断地让人思考,引发人类更多的关于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山行教案【篇9】
课题:山行 课型:主读课
上课日期:2013年9月25日
姓名:刘勇
单位: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3 山行(1课时)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 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 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 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 设计理念: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师生共同看屏幕朗读,然后共同书写全诗)
二、整体感知、自主互助: 1.划分节奏,朗读诗歌3遍: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斜:这里读xiá 寒山:深秋时的山 坐:因为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②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③近体诗: 近体诗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 第2题;(P26) 绝句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P27)
韵脚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二)尝试运用:试着将《山行》中平仄标出来,并找出押韵的字即韵脚。(P27)
再读全诗,基本成诵。
三、感悟画意诗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有远景有近景,有动画有静美,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鉴赏诗歌中的词语妙用: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处”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景语即情语。情由景生,境由心生。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四、朗诵、默写全诗。
五、比较鉴赏《渔家傲》《苏幕遮》与《山行》的情调有什么不同: 1.《渔家傲》《苏幕遮》师范读1遍,生齐读2遍。 2.体裁:词。词牌名、题目。
自学积累《语文助学》 “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有关词的知识。(P35)
3.解决“拦路虎”:
塞sài下 千嶂zhànɡ里 燕yān然未勒lâ 羌qiānɡ管 苏幕遮zhē 黯àn乡魂 追旅思sì 相思sī泪 4.生齐读课文1遍,然后抄写1遍,再读自己抄写的1遍。
5.走进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戍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抱负远大。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岳阳楼记》等名篇传颂于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该篇千古传诵的名句。著有《范文正公集》。
6.感悟鉴赏词的情调:
两首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自学、讨论后明确: 《渔家傲》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奇异图,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悲壮情怀和戍边的豪迈气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足以体现,属于“悲壮”的情调。
《苏幕遮》描绘了一幅绚丽高远的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寥廓肃杀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旅思的悲凉心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来,属于“悲凉”的情调。
而《山行》表现的是“热爱、赞美、积极”的情调。
六、达标练习: 1.词句品味·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花地;天接水(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好梦留人;酒入愁肠;相思泪。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9题。(P27-28)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富有兴趣,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课上的反复读写是加强诗词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形成语感,感悟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妙。
了解作家生平和生活历程是把握作品主旨的必要手段,通过描绘的景物画面形成意境,进而抒发情怀,让学生体会“情由景生,境由心生”的道理。
关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学习中学生还感到生疏,平仄、押韵、对仗、韵脚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来掌握好。
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首先熟练背诵每一首诗词,对学生的感染力欠缺,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记取的教训。
山行教案【篇10】
小学语文诗词山行说课稿范文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山行教案【篇11】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山行教案【篇12】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原创: 宋海秋 丽江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 整体感知诗作内容。
3.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他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学他诗歌的一篇代表作《商山早行》。
二、作者和背景
1. 了解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晚唐诗人、词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羁,又好讽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2. 了解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他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扫除读音障碍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请读准以下字的音:
铎(duó) 槲(h?) 枳(zh?) 驿(y?)
3. 再读,读懂诗意
四、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问题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醒:4处)
答:(1)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问题二:首联“悲”可否换成“思”?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
问题三:赏析“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
点拨:这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表达情感。这种“意象叠加”的写法,我们还学过《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问题三:(1)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3)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点拨:虚实结合,实写异乡,虚写故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主题归纳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意象,运用意象叠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六、板书设计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收集四、五句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名句并背诵下来。
八、教学反思
在公开课上这首诗觉得有一点难度,课上学生的表现很让我失望,可能是我没有调动好,问题设计也有些难的原因吧。今后要在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方面多下些功夫。
作者简介:
宋海秋,丽江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愿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成长。
山行教案【篇13】
杜牧的山行教案
目标:
通过对杜牧的《山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诗人的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力。
教学重点:
1. 学习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2.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2. 理解诗人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受。
教学准备:
1. 展示杜牧的《山行》。
2. 准备相关课文分析和讲解的PPT。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导入相关话题,如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与山的关系等。
第二步:朗读诗歌(10分钟)
请学生朗读《山行》,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步:诗歌分析(15分钟)
1. 语言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句式、用词、修辞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
2. 修辞手法: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四步:情感与思考(15分钟)
1. 情感分析:让学生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对自然的赞美、对人世间的思考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
2. 思考问题: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 诗中的山是什么样的?
- 你能感受到诗中的作者的思考和思想吗?
- 人与山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五步:讨论和展示(20分钟)
1.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并展示其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提供正确的引导。
2. 学生展示:选取几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答案,并与全班共同讨论。
第六步:个人思考写作(1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讨论和思考,个人撰写一篇不低于500字的散文,表达自己对《山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步:展示和分享(10分钟)
邀请学生将自己的散文分享给全班,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和讨论。
第八步: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
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背诵《山行》,通过背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 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他们阅读其他杜牧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诗人的作品。
这份教案旨在通过对杜牧的《山行》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和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力。通过诗歌的语言分析和情感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通过个人写作和分享,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喜欢并理解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就是《山行教案模板十三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山行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8748.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山行》说课稿范文9篇 做幸福教师,育满园桃李,教案是每个老师都很熟悉的一种文体形式。教案能够让一节课更加精致周密。88教案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山行》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024山行教案范本 "山行教案"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教师会仔细规划每个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山行教案 01-16
- 山行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21古诗三首 山 行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 小学教学教案 10-28
-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合集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编写要做到全面详尽细致精准,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为您提供了一篇“《山行》教案教学反思”的文章,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山行教案教学反思 05-11
最新更新
更多- 数数歌教案范本十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需要注意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您需要的“数数歌教案”已经准备就绪了,请添加本网页为您的常用链接以便日后使用!...
- 简笔画教案十三篇 在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需要制定自己的教案课件。如果老师能够编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将会非常浓厚。本文将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简笔画教案”的含义和内涵,希望您能够关注我们网站的实时更新,并及时进行调整!... 简笔画教案 02-17
- 写变脸的作文19篇 作文是我们成长历程的见证也是我们人生史的一页,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从瓶颈中解放出来。学生多学会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有没有优秀的作文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请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后续查看。... 变脸的作文 07-15
- 地震自救作文 在学习过程中写作文是常有的事,作文可以让我们拥有自由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一篇优秀的作文通常都是主题集中思想明确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关于“地震自救作文”的必要知识,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地震自救作文 07-16
- <春酒>教案精华五篇 关于与“教案”相关的议题是本文的主题,建议你将这个网站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中以备不时之需。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失误。... 春酒教案 07-16
- 办公室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000字7篇 总结过去的经验能够指导未来的决策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写岗位的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为满足您的需求88教案网编辑已经准备好了一篇“办公室员工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000字”,期待我们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此话题!... 员工年终工作总结 07-16
- 雨巷教案十三篇 为了让您满意,我精心制作了这份“雨巷教案”。请将本页添加到您的收藏夹,以便日后再次查看。教案课件不仅涉及教学步骤,还涉及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编写课堂教学教案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雨巷教案 02-14
- 维护工作计划 为了达到更高的工作标准,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有自己风格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可以让我们迎接新工作的时候更加有规律性,今天88教案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维护工作计划”的好文阅读,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的人才招聘和培养建议!... 维护工作计划 07-16
- 少年励志伤感文案53句 “青春如同花朵,绽放了又凋谢,少年们要用汗水滋润它,让它开遍人生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的心情都会有所改变,写下内心的痛苦或许是疏导心理压力的一个方法,你觉得伤感时会分享什么样的心情说说呢?探索由88教案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少年励志伤感文案”文学作品,目标是通过推荐以下解决方案来解决您在环境保护方面遇到... 少年励志伤感文案 07-15
- 优秀学生干部申请书9篇 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今天,申请书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写申请书时要求态度谦恭,语言恳切,做到以诚相见,以情动人,申请书怎么写才比较合适呢?我们编辑了“优秀学生干部申请书”以满足您的实际需求,阅读本文或许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节奏!... 优秀学生干部申请书 07-15
- 新学期新变化作文 今天88教案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新学期新变化作文”的文章,如果您觉得本网页不错请收藏它哦。作文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是情感和思考的真实反映,写作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日常。好的作文一定要多读多看。... 新学期变化作文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