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等式课件

2024-06-12 等式课件

等式课件(模板7篇)。

这篇“等式课件”是我们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许多时候我们言传无法传达分享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老师在上课时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

等式课件(篇1)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说明:

(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等式课件(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孙有玺,来自音河中学。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性质(1)》一课的教学和大家一起探讨。下面我将从学生状况、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合作探究意识,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基本性质。这些都为自主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类比的思想对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进行了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等”与“不等”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不等式的性质是本节不等式变形的基础,也是今后解不等式(组)的依据,所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是本节课的重点。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和等式的性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比较、讨论,并加以强化练习达到突破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属于性质类知识,重在探索,意在应用。因此,我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主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对于不等式性质的发现,我采用了下面的作法,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复习等式性质后,教师提出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先引导学生对不等式的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后会说出不等式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仍是不等式”。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叙述中的问题予以纠正,不能笼统的说“仍是不等式”,因为“=”没有方向性,而不等号有方向性,所以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接着,让学生不等式作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的变形,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甚至会发生争执,教师要深入学生,通过共同探讨,学生会发现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都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

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挥合作精神,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去探究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也为例题的教学做一些铺垫,我先设置了两组抢答题:

抢答:看谁答的快又准

1·设m>n,用“<”或“>”填空:

(1)m—5___n—5

(2)m+4___n+4

(3)6m___6n(4)

—5m___—5n

2·判断:

(1)∵3+x>3+y,∴x>y()

(2)∵3>2,∴n+3>2+n()

(3)∵a<b,∴2a+1<2b+1()

(4)∵—2a<6,∴x>—3()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当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接着,给出例题:

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x+7>10

(2)3x>2x+1

(3)—10x>50

(4)—4x

例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说出a与b的不等关系:

(1)a—3>b—3

(2)—a>—b

(3)—2a+1

例1由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解题过程,老师展示几个同学的解答并给予讲解。对于例2我采用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由师生共同完成。

为了解学生能否独立运用性质将练习三,安排学生演板: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1)—3x>12

(2)3x—4

请两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并对学生演板的结果作出评价,教师深入小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找出应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进行变形中出现的错误,以防患于未然。

以上练习完成之后,学生已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我又作出了一些引申和推广。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5>4,∴5a>4a

(2)不等式2x>5x的两边同除以x,得2>5

(3)若ac2>bc2,则a>b

第4题设计说明,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字母,而字母的取值不明确时,需对字母分情况讨论。

〔四〕归纳小结、整体把握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小结。方法是:由学生四人一组互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解题方法,并说明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学生补充,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老师则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因此,本节课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交流,集思广益,突破创新,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然后,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知识,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习伙伴之间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沟通。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原则:低起点、多练习、勤反馈、快矫正、重能力、以求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等式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小节的内容,本节是这一内容的第二课时。旨在为后继学习解方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以后在代数几何中进行量与量之间的转换,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依据,更为以后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前一小节估算方法求方程的解一次推进,更是对小学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一次变革。实现由具体的数向抽象的字母过渡,从而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基于教材的安排及初一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特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等式性质的导出过程。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数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测的探索过程,考虑到初一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难在从实验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等式的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综合、抽象能力,获取学习数学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意识和情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自主归纳法:

2、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

3、自主学习,与讲授相结合法;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围绕三个什么来教学,即为什么学习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怎么运用等式的性质?。

(一)关于为什么学习等式的性质?主要是在引入时以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志铭上的名题作为情境导入,当学生列出方程后,提出问题: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吗?你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找到方程的解?当学生感到用估算的方法难于求解时,引出学习等式的性质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通对观察、实验、探究、归纳、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

这样设计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机。

(二)关于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出等式中满足的规律,进而把规律用式子表示出来。

实验按以下过程进行:

1、实验前提出问题

等式像平衡的天平,能否通过加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使天平继续保持平 衡?

2、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一:

①出示天平,让学生第一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②放上两个同重量但不同种类的物体,让学生第二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平衡——这时说明左边物体为a千克,右边物体重量为bkg,那么,两边物质重量相等,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a=b

③在天平左边加一个3kg物体,让学生第三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该怎么变化?

④在天平右边加一个物体,但与第三次重量不同,让学生第四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怎么变化?

⑤在天平右边换上一个3kg的物体,让学生第5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平衡,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同时加上同重量的物体,天平仍然平衡?把平衡的天平看成等式a=b,相当于在等式两边做什么变化?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实验二:

①出示天平,两边各放同重量不同种类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②拿走天平左边一个“△”,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③拿走天平右边一个“□”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④换回“□”、放上“△”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若不平衡,怎么变化? ⑤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重量物体时,天平仍然平衡?

把平衡的天平看成等式a=b.“△”形的重量为2kg,相当于等式两边做了什么变化?

⑥天平两边放上一物体xkg,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⑦天平两边放上一物体,(x+y)kg,观察天平是否平平衡?这里x、x+y都是些式子,说明等式还满足什么规律,你能把规律用式子表示吗?

实验三:

①出示天平

②天平的左边由○○→○○○○,天平不平衡,右边怎么变化?

③天平左边由○○→○○○○○○,天平不平衡,右边怎么变化?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说明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仍平衡,扩大多少倍,也可以看成什么运算?相当于在等式a=b的两边做了一个什么变化呢?

④天平左边○○○○○○→○○○,天平平衡吗?右边怎么变化?

⑤天平○○○○○○→○○,天平平衡吗?右边怎么变化?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天平左右两边重量同时缩小相同倍数时,天平仍平衡?缩小多少倍也可以看成什么运算?相当于在等式a=b的两边做了一个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明等式性质2,并用式子表示?

这样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探索发现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经历产生知识的过程。

(三)关于怎么应用性质,对书中例题只点拨,不讲解。特别是例题中的(3)强调一题多解。并在后面安排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先简单应用,再逆用性质,最后解决数学家的岁数问题。

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和易错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关于小结:

主要是让学生辨析两个性质的相同和不同点。

五、几点思考:

1、演示实验能否达到效果。会不会有同学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直接用结论,而不是通过实验发现结论。

2、等式是生活中的平衡状态,除了相等还有不相等,如果有学生问,就给学生作进一步的解释,为后面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打下基础。

3、习题中有ax=-3x,推出a=-3,可能有学生忽视x不等于零。

4、实验后,学生可能无法用语言描述等式满足的规律。

5、求数学家的年龄时,可能有同学不会合并,这时降低要求,能做的更好,不能做的,放到下节课再解决。

等式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 等号成立条件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2.讲授新课

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 。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所以, ,即

4.1)从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认识基本不等式

特别的,如果a>0,b>0,我们用分别代替a、b ,可得 ,

通常我们把上式写作:

2)从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基本不等式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 (1)

只要证 a+b (2)

要证(2),只要证 a+b- 0 (3)

要证(3),只要证 ( - ) (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4)中的等号成立。

3)理解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意义

探究:课本第98页的“探究”

在右图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 的几何解释吗?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

即CD= .

这个圆的半径为 ,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 ,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 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评述:1.如果把 看作是正数a、b的等差中项, 看作是正数a、b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

2.在数学中,我们称 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 为a、b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例1 已知x、y都是正数,求证:

(1) ≥2;

(2)(x+y)(x2+y2)(x3+y3)≥8x3y3.

分析:在运用定理: 时,注意条件a、b均为正数,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把握好每条性质成立的条件),进行变形。

解:∵x,y都是正数 ∴ >0, >0,x2>0,y2>0,x3>0,y3>0

(1) =2即 ≥2.

(2)x+y≥2 >0 x2+y2≥2 >0 x3+y3≥2 >0

∴(x+y)(x2+y2)(x3+y3)≥2 ·2 ·2 =8x3y3

即(x+y)(x2+y2)(x3+y3)≥8x3y3.

3.随堂练习

1.已知a、b、c都是正数,求证

(a+b)(b+c)(c+a)≥8abc

分析:对于此类题目,选择定理: (a>0,b>0)灵活变形,可求得结果。

解:∵a,b,c都是正数

∴a+b≥2 >0

b+c≥2 >0

c+a≥2 >0

等式课件(篇5)

【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逐步养成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数学思想】

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

达成目标:由熟悉的天平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a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再各放上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教师先进行实际操作天平验证,再演示这一过程,并明确:两边仍然相等。

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还保持平衡吗?

两边各放同样的一把茶壶呢?

2.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

(1)如果用a表示一个花盆的重量,用b表示一个花瓶的重量,怎样用等式来表示这幅图呢?

(2)如果把两边都拿掉1个花瓶,天平还平衡吗?让学生尝试用等式怎样表示?

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出示教材第64页图2第二个天平图)

3.通过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二)等式的基本性质二

1.猜猜:除了向前面这样的变化,天平仍保持平衡外,还可以怎么做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强调:这都是把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并提示学生如果把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O除外),会怎么样呢?

2.出示教材第65页图1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

引导学生用a表示墨水的重量,用b表示铅笔盒的重量,用式子怎样表示?

猜一猜:左边墨水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右边铅笔盒的数量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如果把天平的两边物品的数量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4倍呢?

3.出示教材第65页图2的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知道了什么。

质疑:如果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天平还能平衡吗?

教师演示。

4.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5.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6.为什么等式两边不能除以O?

1.自主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把茶壶,右边放了两个茶杯,天平保持平衡;这说明一个茶壶的重量与2个茶杯的重量相等。

尝试写出:a=2b

先猜一猜,学生可能会猜测出天平仍然平衡,因为两边加上的重量一样多。

观察小结:实验证明1个茶壶+1个茶杯的质量=3个茶杯的质量。

同时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式子:a+b=2b+b

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并让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a+2b=2b+2ba+a=2b+a

观察现在的天平是什么样的?(平衡)

生尝试写出:a+b=4b

先猜一猜,再回答,平衡:a+b-b=4b-b

得出1个花盆和3个花瓶同样重。

3.学生思考后小结:平衡的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减去同样的物品,天平还保持平衡。

4.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达成目标:通过演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或拿走同样的物品,天平仍然平衡。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从而得出天平平衡的原理,即等式的一条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1.如:学生猜测天平的两边同时放2个。3个杯子;同时减去一把茶壶等。

2.学生观察并说明:

一瓶墨水的重量=一盒铅笔盒的重量

写出等式:a=b。

学生猜测平衡后,教师进行实际天平操作,验证学生的猜测。

学生用等式表示:2a=2b。

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3.学生观察得出:

2个排球的质量=6个皮球的质量

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用a表示排球的重量,用6表示皮球的重量,写出等式:2a=6b。

学生猜测:平衡,并能用等式a=3b表示。

4.学生会发现: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天平仍然平衡。平衡的天平两边的物品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天平仍然平衡。

5.学生归纳小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达成目标:等式基本性质2的推导在性质1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运用知识的迁移得出,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学生交流,汇报:O不能做除数。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出示教材第66页练习十四第4.5题。

学生试做集体订正,注意学生列式计算时的取值是否正确。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基础练习: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1.如果2x-5=9,那么2x=9+()

2.如果5=10+x,那么5x-()=10

3.如果3x=7,那么6x=()

4.如果5x=15,那么x=()

拓展练习:见课件

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自主完成填空。

达成目标: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是简易方程部分重要的概念,不仅要理解,而且还要会应用。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这节课你运用了哪些,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是怎么评价的?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在梳理总结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等式课件(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xx+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X+10-10=50-10

X=40

等式课件(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以上就是《等式课件(模板7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等式课件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448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