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

2024孔雀东南飞的教案分享。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2024孔雀东南飞的教案分享”,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1)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便(piá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迴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4.辨析词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2)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苍苍,其(70)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70)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xuè)起而飞(23),抢(qiāng)榆枋(fāng)(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餐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31)!

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shuò)(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35),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37),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8),众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4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43),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44),绝云气(45),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48)。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乡(5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52),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5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内外之分(56),辩乎荣辱之境(57),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58)。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后反(61)。彼于致福者(62),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气之辩(65),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66)?故曰:至人无己(67),神人无功(68),圣人无名(69)。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

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

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

(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

(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

2、教学步骤制定:

(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

(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

(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

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

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如果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逍遥游》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逍遥游》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对于文言知识这一板块的教学,采取了让学生在利用学案结合注释自我口述课文的基础上,各组展示成果,同时提出译不通的地方,交予全班讨论解决,这一方案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无法做到的,老师首先引导,共同探讨解决,但绝不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例如,有的学生问到“彼且奚适也?”怎么理解。学生一时语塞,这时我说:“这个句子不好翻译,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大家看‘彼’作何解释?”,有生答“是‘他’吧?”我说“对,‘彼’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此处可作‘他’讲,‘且’呢?”有生说:“表‘将要’”我肯定了他的回答,继续追问:“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奚适’的理解,‘奚’是什么意思?”有生小声说:“哪里”“‘适’呢?”“到”我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哪该怎样翻译?这是什么句式?”“倒装”“准确讲,这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前置,它做‘适’的宾语,所以可翻译为……”齐声说:“到哪里去”。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有和谐的课堂。这时我结合文中出现的几个同类的例子“之二虫又何知”等将宾语前置句的这一类型讲透,从而将生硬的语法知识具体化。这种教学方式,我感觉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课堂的参与欲望。

《逍遥游》之难,不在文言词语、文言现象,而在理解那种“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我从“三笑”入手,而第三笑是全文的关键。宋荣子笑“知、行、德、而(能)”者,宋荣子达到的境界是“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怎么理解这一句?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来思考,不难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句话。经过讨论和引导,学生都能够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便可以开拓他们的思路,积极思考道家的“逍遥”境界。我们可以结合现今的从众心理、凡事做表面文章不实事求是的风气,让学生体会到,大家都称赞你,并不一定你就做得是对的;大家都诽谤你,并不一定你便要否定自己。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当然,先让学生来举这些例子。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认定自己和外物的区别,辨清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了。那么庄子认为,宋荣子达到了“逍遥游”境界了吗?显然不是。学生能够找到一句话——“虽然,犹有未树也”。从行文的逻辑来看,下面讲的列子,应该比宋荣子高一级了,但是,他也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为什么?让学生去回答,也不难,文章中有,“犹有所待也”。于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所待”指的是什么就成了理解“逍遥游”内涵的一个关口。引导学生去说,多半学生会想到名和利,这就差不多了,再补充,人生在世,最放不下的,首先是利,更难放下一些的是名,引导学生分别举例。再想想,还有什么放不下?教师再联系庄子的“鼓盆而歌”,那一定会让学生恍然大悟:“所待”的还有生与死。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主要学习《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篇目。本文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成功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功能与反抗封建礼教的年轻夫妇形象,以他们的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淋淋的控诉。学习这篇课文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诗的艺术特征和通过语言判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以及对当时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做出深层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因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所以我将指示目标设定为:学习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掌握式的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情感目标设定为:体会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做出选择的艰难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情感。另外因为新课标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了强调,所以我将能力目标设定为:人能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人物性格特征,针对问题进行辩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识性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较难以掌握,所以我把对此的分析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学法分析

本文虽然是古诗文且篇幅较长,但是故事性很强,容易读懂,所以我会让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待学生读完后用提问法检验学生自读效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知道在学习古文时,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往往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采取提问式和探究式结合的方法,对文章结构内容字词等进行大量的提问,由简到难一步步启发学生,对人物分析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性讨论,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在讲解古文言常识的时候我会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国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中国也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放音乐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气氛下开始古文学习。

(二)整体把握:本诗故事性强,又是五言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思考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完后抽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检验其自读效果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然后再让学生再一个快速浏览全文提示他们按故事情节的四要素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在这一环节学生容易给出两种答案,一种是把第一句单独列成一层,这样就分成五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我会给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提示故事的四要素第一是开端,开端应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而第一句没有交代任何内容,所以如果分为四层就应该把第一段放在后文一起,但是如果划分五部分就可以单独列出来,然后板书文章的层次和大意。

(三)具体分析课文: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所以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我会设计大量的问题,从小序部分就开始让学生自己分析小序交代了些什么内容,明确小序的作用,再针对孔雀只出现一次导入“起兴”知识。在分析每一段落的时候穿插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文言知识,我会把对人物的分析放在对段落的梳理中,这样能让学生理解的更到位,在梳理结束后再将学生所分析的人物性格特征板书在黑板做总结,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性把握。

(四)总结全课:将全诗的艺术特色在多媒体上呈现给学生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表现给以积极正面的肯定,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印象的同时对自己的表现产生自信。

四、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1、通假字

2、义复词:

3、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3)名词,命相,相貌。如:

4、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5、歌结构:

层次 章节 标题 情节段落

起兴 首 句 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 “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 兰芝自诉 开端

第二部分 “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发展(一)

第三部分 “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发展(二)

第四部分 “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高潮

第五部分 最后一节 化鸟双飞 尾声

第一块板书是文言文知识,二块板书是文章层次,这样设计使得整块黑板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通过板书就可以知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进行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本。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北朝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

(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兰芝拒婚

刘焦殉情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誓(愆)便(piá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老师译前提示一:正确理解“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回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辨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妇?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意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妇”、“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徊徘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可)为短剧。

附:板书设计

开端(1)(2)自诉

发展(3)—(12)

再发展(13)—(22)

高潮(23)—(32)

尾声(33)化鸟

矛盾中展情节

运用铺排、比兴

兼有两大传统

反馈总结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单元要点:认识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优秀传统。

2.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比较阅读《伐檀》、《涉江》、《孔雀东

南飞》,体会古诗的两大优秀传统。

提示:《伐》诗中写实景:伐木奴隶河边劳动的情形,抒发胸中不平意,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篇。

《涉江》中也有实景,但在开篇中写了奇特的想象:游仙山;在篇末又用了大量精彩的比喻。《孔》诗中兼有两大传统,既有家庭生活、反抗封建礼教的铺排实写,又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化鸟”。

二.比较《涉江》、《归园田居》、《春夜喜雨》中的写景抒情及句式特点。

提示:在写景抒情方面

《涉》:情景交融,表现诗人眷恋祖国,孤独、寂寞的心境。

《归》:写景寄情,表现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春》:移情于景,表现诗人喜迎春雨的欢快心情。

在语言句式方面

《涉》:多用“兮”字,语句长短不一,参差错落。

《归》:语言整齐,全部五言,已出现了对仗手法的对偶句,但对偶句散见全诗,无固定位置要求。

《春》:全为五言,格律严格,全诗四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三.指导表情朗读,注意节奏美。

四.作业:

1.完成书面单元总结。(可用表格式、专题式)

2.背诵本单元诗篇。(《孔》不作要求)

作文训练指导

教学目的

1.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将诗歌改写为散文。注意把握诗中作者的感情。

2.课外练笔学写诗歌。

教学过程

1.教师表情朗诵诗歌《泳洞庭》、《宿府》、《山居秋瞑》(见附录,还可多还几首)。如有条件,可先配制录音带。

2.启发思考:诗中哪些语句是景语?哪些语句是情语?这二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3.任选一首进行改写,可以发挥想象能力,但感情基调要与原诗吻合。

4.当堂写作。

作文评讲课

一.出示单元要点及习作要求。

二.请一学生读自己的习作。(选较好的习作,见附录)

三.学生讨论评议。

生甲:我觉得现代味太浓了,有点朱自清的味。

生乙:我觉得与原诗感情基本吻合,达到了改写要求。

生丙:与原诗写法不太一样,应先写景再抒情。

生丁:这样边写景边抒情更好,与《涉江》有些相似。

生戊:文中只怀念自己的家人,只想自己,境界不高,杜甫是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怀的。

生已:我认为文中还是谈到了,在为大唐江山忧心忡忡,不过推己及人是不太够。

四.请作者自己谈谈。

邓岚:开始觉得改写挺容易,可真一提笔才感到很难进入角色。我先打了第一稿(只写了一点),打算先写景再抒情,后来觉得脱了节,而且很牵强,后来就改成了这种边写景边抒情的写法,我自我感觉是良好的,当然可能与人的阅历有关,我感到对这位现实主义老诗人饱经沧桑而不得志的悲凉心情还是把握不好。

五.教师小结。

这篇习作符合本次作文课的要求,学习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技艺,达到了单元教学目的。希望大家在课外练笔本上继续进行改写、仿写。如果有兴趣,可学写一二首诗歌。

长夜何由彻

——改写杜甫《宿府》高三(五)邓岚

又是一个寂静而漫长的秋夜啊!

我独坐在只燃着一只蜡烛的书案前,守着那支蜡烛从高燃到矮,守着那点烛光由明燃到暗,终于只剩如豆的一点,把桔红色的微弱的光亮铺到我面前摊开的书卷上。窗外的冷风细细吹来,烛光在冷风的吹拂中无助地左探右探,在书卷上投下了摇曳不定的影子。昏花的老眼看不清一个字,我也无心去看一个字,就任凭书卷上一个个模糊的影子般的字迹和不定的烛光一起在眼前晃来晃去。寂静的夜啊,静得令人不安。在隐隐约约中,仿佛听到了游丝般的秋虫的鸣声,我知道——这些小生命在为这仍然依眷的世界唱垂暮的歌。它们和我一样,在这茫茫的人世间为衣食之需而奔走,为安身之所而移,庸庸碌碌地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该从哪里算起呢?安史之乱?从安史之乱到现在正好有十年了,这十年我到底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呀!四处漂流,居无定所。眼睁睁看着盛世中的大唐就这样一步步衰败下去,战火连年,民不聊生,安史之乱虽平,吐蕃之祸又炽,而那些身居要职的高官仍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阿谀欺诈,勾心斗角,执迷不悟,哪里还管得路有冻死骨!大唐的天下早晚要败送在这些人的手里,怎能不令人担忧!而我却是只能整日里为安顿生计而操劳,无力弥补,无法挽救。

一阵冷风吹来,眼前的烛光在挣扎着向上窜了几窜以后,终于一头扎进黑暗,无声无息地消逝了。眼前骤然一黑,我已置身于浓重的黑暗之中,只有窗口淡淡的月光如窗纱一样给屋内和屋外划了个界,让我依稀辨得出哪是屋里,哪是屋外。我幻想着那只秋虫仍在某枝草茎下鸣叫,努力去捕捉刚才还游丝般存在过的声响,就这样用我老迈了的整个身心去感受,希望它还能叫起来,也许它下一刻就会叫起来——渐渐的,

一阵寒意袭上心头,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无形中死死困紧着我。我渐渐地在黑暗中不胜束缚,感到窒息。

迈着沉重而蹒跚的步子踱出屋外,屋外一片灰暗的颜色。立在庭院中古井旁边的那几株梧桐树看起来比白天密得多,它们就象影子一样地交错重叠在一起,宛若一堵不可穿越的铁壁一样挡住了我的视线,停止了我的脚步。又是一阵冷风迎面吹来,树上哗啦哗啦飘下一片片枯叶向我的头上、身上砸来,然后无力地垂落到地上,发出枯脆的声。我猛然打了个寒噤,身子也不由自主地瑟瑟颤抖起来,就像那些此刻仍留在树上、但下一阵风吹来就会坠落的枯叶一样。

树影的最上端与深蓝的天穹相接,看不见星星,孤独的月亮已经升到了中天,并不满圆的轮廓与深蓝的天幕间的界限是如此分明,仿佛有人把天幕剪破成一个不满圆的洞,让苍穹下的人们可以看到天外的天光。这深夜的月亮啊!吝啬于把光亮多分一些给浸在黑暗里的芸芸众生,只是洒下一些细砂似的光粉,让它们轻轻地漂浮在黑暗之中,灰灰暗暗迷迷蒙蒙地遮掩起我这深夜独步的老朽周围的一切,让我看不清,看不透!它像一块镶嵌在天幕里的坚冰一样,把幽幽寒气一丝丝渗入这片灰暗的空气,再一丝丝渗入我这观月者的心,样也该是快十年前的事了吧!记得那个月夜我也是在看月亮的,独自在长安想念暂安于州的妻儿,兵荒马乱里,她哪里会想到要在武灵的我会被叛军押回长安呢?“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当时的她是不是就像现在的我这样,独自站在月夜里,任凭寒气袭来而仍愿意呆站在屋外的月下静候漫长黑夜的逝去呢!可惜了今晚这么好的月亮,除了难寐的我以外,还有谁会在深秋的夜里静静地欣赏它呀!战争的动荡就这样一年接着一年延续下去,我早已与亲朋断绝了音讯,他们是否还健在?他们是否能饱暖?他们是否有安身之地?

秋风中到处都是一片萧条,现在这个世界行路艰难呀!不禁怀念起草堂里度过的清贫而自得其乐的日子,参加幕府我实非得已呀;为了有个暂时安定的生活,我勉强在这里谋得一个小小的职位,非但报国之才得不到施展,还要眼睁睁看这些丑陋庸俗的幕僚们尔虞我诈的嘴脸,这是一种多么压抑拘束的生活呀!

突然,秋风中一声沉浑、悲婉的号角自言自语似地响起,长长的拖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直划进我抑郁的胸膛,令我也想随着这自语的悲歌一起喊。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5)

A. 悯然(mīn) 憔悴(qiáo cuì) 商贾云集(ɡǔ)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 不可等闲视之。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 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 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 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 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A.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 唐有乐府诗,是按照汉乐府的旧题来写新事的;又有新乐府诗,是不合乐的,是叙事诗,按照所叙事件来定题目,不是仅有乐府的旧题。

C. 《琵琶行》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的交汇,是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 《琵琶行》用反衬手法来表现琵琶女的“凄凉”,用昔日的年轻貌美衬托现在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门庭若市衬托现在的.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托如今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托孤寂伤感的情怀。

A. 这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拆迁政策,村民依然很不满意,看来,政策的制订还是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来全面考虑。

B. 处在“阿拉伯之春”漩涡中的叙利亚和利比亚,可说“同是天涯沦落人”,而不同的是,利比亚的卡扎菲已被西方武力支持的反对派打死,叙利亚的巴沙尔还在苦苦地挣扎中。

C. 官场混迹十多年,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用尽了积蓄,到如今,依然是司马青衫,连个七品芝麻官都没有混上,真叫人不得不说一句当今大学生的口头禅“好郁闷”啊。

D. 面对仇敌,打不能打,杀不能杀,他牙关紧咬,两眼喷火,却一言未发,只把扣住扳机的手指松开按上,按上松开。《顺溜》一剧中,对于这场戏的处理可说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完全靠演员的表情动作来突现人物内心。

下面是关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材料。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 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 ① ,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② ,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A.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6)

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欣赏并积累描写落日的语句。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积累描写落日的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那里的日落景象富有诗意,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板书)2 三亚落日。

二、初读感知

1.请大家把课文打开,大声地将课文读一读。

三、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检察,有信心吗?(1)出示词语,指名读:

逊色

涨溢

玉屑银末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美妙绝伦

挺拔俊秀

玫瑰

灯盏

毫无倦态

硕大无朋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悄然无声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3)多么美的词语,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些词读一读。

四、指导朗读

1.词美,景更美,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2.现在,你眼中的三亚落日是什么样的?(交流:美丽、诗意……)

出示: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绝纶,一点儿也不必日出逊色。

3.看来,在作者真的很喜欢三亚的落日。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赞美之情。4.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去感受三亚落日那充满诗意的美丽好吗?

5.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指导。

五、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第3~5自然段)2.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四、精读感悟

1.要看三亚落日就必须先到三亚去,那我们就先到三亚去看看吧!(出示三亚风光图)自由读这一段。

2.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交流:

A“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B“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C“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A“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B“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C“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3)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秀,沙那么亮,怎能不让人喜爱至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段,读出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节。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并积累描写落日的语句。

一、复习旧知

1. 听写生字词:逊色

涨溢

玉屑银末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玫瑰

灯盏 2. 齐渎第一段。

二、精读感悟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静心默读第3、4自然段,找出文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并将感受深刻的词句画下来做上批注。

交流:(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1.哪些词语写出太阳像“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A、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B、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文章的哪些地方写了太阳像灯笼,谁来读读?

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3.比较:

A:夕阳也渐渐地收敛厂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B: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A.轻声读这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B、指名说。

(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C.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4.出示:“他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奔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

A.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5.谁来读读把太阳比喻成“跳水员”的句子?

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5.比较:

A: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B: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人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分组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B.第二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B.指名说。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日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D.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E.齐读第二句话。

四、总结、欣赏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播放幻灯片)

六、背诵课文:

这么美的文章,我们尝试着把它背下来。

三亚落日

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因此,我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

文章开篇点题,“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文章却宕开一笔,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作者从天写到海,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接下来的3、4小节,写三亚的落日,太阳落下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也呼应了前文。

浓墨重彩的描绘,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我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去想象,去感悟,从生动的描写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们深入思考,畅所欲言,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收到较好的效果。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7)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 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北朝民歌。

师:乐府诗歌是自《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

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

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

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师: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孔雀东南飞》。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明确:(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 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用了什么手法?

生: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

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富有、有权势。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主要情节

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

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人物性格分析 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

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了爱情的悲苦。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8)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的语言的能力。

(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1)若用多媒体教学,收集资料,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是由不连续的幸与不幸组接而成的。当不幸降临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自怨自艾,消极的躲避还是乐观豁达的积极面对呢?其实所谓幸与不幸,是与非,只是看问题角度不一样而已。当我们学会珍惜不幸的价值时,它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是一篇面对人生不幸的文章,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处于人生底谷的苏轼是如何去面对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根据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图景。

①扫除这段文中的疑难字句;

师: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

总结选用(秋江风月图—板书),那这副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讨论,师总结: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一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2)全班齐读第二段。

讲解疑难字词句,分析。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师生讨论)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 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六、课后作业布置;

1、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

2、预习课文后三段,思考教师留下的思考题。,

教学要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讲内容,串起课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讨论)

明确: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师总结过渡: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生讨论,师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教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1)、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讨论: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

(2)、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文的教学应该说没有什么新意。课上完之后,我总觉得这一课太平淡,就这么结束太草率。也许是新课改的思想在激励着我吧,我想还是应该对这一课进行探究。于是我利用晚自习的一节课对本文又进行了拓展。

拓展之一:比较阅读《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同步作业》第14面上的《后赤壁赋》找出来,再与课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学生都很投入,大约十多分钟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了。经过梳理,得出如下结论: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

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

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4、写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这样一拓展,同学们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对作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这一小活动立即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找出的对偶句有: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学生找的对偶句很多,这也说明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的认识,于是我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将这些句子抄下来,多记多背多积累。

这节晚自习,我的学生过得很充实,我也感到很快乐。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三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雀东南飞》。下面,我讲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分析。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说教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选录了中国古代古体诗7首,其中《诗经》中2首,汉魏晋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习篇目。

本文以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成功塑造了一对具有鲜明性格特征、反抗封建礼教的年轻夫妇形象,以他们的死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淋淋的控诉。学习这篇课文最主要的任务是掌握诗的艺术特征和通过语言判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以及对当时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做出深层的思考。

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或者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乐府诗。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辩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诗的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做出选择的艰难和男女主人公之间真挚的情感。

接下来,我说说教学重难点

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长篇叙事诗,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是重中之重,再加上性格分析比一般知识性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较难以掌握,所以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第三部分,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同时针对中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的现实,所以我决定采用讲授式教学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讲读等具体实施形式,使学生除了的掌握应考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到更多的东西。

第四部分,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内容。之后,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第五部分,说教学程序

本课为教读课文,将共设两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初步的认识。

2、介绍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3、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4、朗读诗歌,整体把握

(朗读)本诗故事性强,又是五言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思考本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完后让学生们发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检验读书效果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层)然后再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提示他们按故事情节全文划分段落层次,讨论之后进行提示和明确。

5,把握故事情节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一(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

(3)发展二(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6、小结

《孔雀东南飞》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内容的了解,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重点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7、作业

请大家课下进行思考,剧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下节课请同学上台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1、回顾和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算是反面形象,比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分析人物形象。下面请两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说说对剧中人物的看法。

2、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3、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4、欣赏起兴和尾声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5.辩论

(1).虚拟法庭:谁是千古罪人?造成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先确定被告。(可能情况:①自杀无冤。②焦母。③刘兄。④封建礼教)

学生分组充当原、被告及其辩护律师,教师作法官。学生据文力争,力陈事实与情理。

一道选择题:假如你面对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对待呢?(测试学生的价值观)

(2).两分钟即席演讲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想对兰芝说,从自己的角度说出我心目中的刘兰芝:《哉,兰芝!》

学生自己选填一个形容词,启动发散思维,要求有理有据。

(依据) 通过辩论与演讲,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课文的思考当中,增加对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深层内涵的了解。

6、小结

本诗是叙事诗,在它出世以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首诗歌确实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7、作业

为了让学生课下能对本诗有更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情感,我将给学生布置作业,课下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异同。写一篇自己的感想。题材不限,字数不限。

第六部分,说板书设计

板书:

孔雀东南飞(并序)

汉乐府民歌,最长的长篇叙事诗

故事情节:托物起兴

兰芝被遣

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

双双殉情

告诫后人

兰芝:坚强、持重、善良、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孝顺、忠于爱情、叛逆者。

焦母:反面形象,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极端的蛮横无理

以上就是我对《孔雀东南飞》的说课,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10)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雀东南飞》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选取的《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歌颂了美好的纯真爱情。为你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说课稿以供参考。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孔雀东南飞》,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歌颂了美好的爱情故事,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赏析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学习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爱情美。

【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审美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

所以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探究式教学。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孔雀东南飞》这一首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大家应该都猜到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们的《孔雀东南飞》一诗。(板书标题)

然后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这首诗,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会让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快速浏览全文并疏通文意,请一到两名同学复述故事内容,然后请几名同学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明确为悲伤、哀怨。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深入研读。

首先,在大家读了文章,知道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后,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第一,明确文章第二段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知道刘兰芝是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是很有教养的一个人。

第二,阅读刘兰芝离开刘家时的表现,“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明确: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第三,面对刘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总之整体上反应的是它的善良和忠贞。

其次讨论为何刘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然后在学生自主讨论和发言后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自挂东南枝”。(学生能够说的出来)

并且明确:焦仲卿重感情,叛逆。

最后讨论:为何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目的是衬托出两人之间爱情的美丽,升华中心主旨。

(四)拓展延伸

下面是拓展延伸环节。

首先,抛出问题: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然后学生自主的发言讨论,我会下去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

然后点拨明确:《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

在面对这种事情时,你又有什么感悟,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让同学们在仔细想一想,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而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又起到什么作用?

升华中心并且点拨明确:两人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更是两人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两人完美人格的升华。

(五)小结作业

最后呢,是我的小结环节。作者给了我们一个看似悲剧却又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这首曲子一样,我会播放这首曲子。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节课。

然后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去了解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和陆游的《钗头凤》这首词,下节课分享,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的视野和审美能力,同时能够将诗词和社会以及爱情联系到一起。

孔雀东南飞的教案(篇11)

【三维目标】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3、 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4、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 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整理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乐府”又分为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注重写实;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取代《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一) 听朗诵,总结古汉语知识

1、请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 磐石 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 摧藏 晻晻 仕宦

2、注意课文中重要的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通“娶”。

箱帘六七十 通“奁

谓言无誓违 应作“愆”,愆违,过

府吏见丁宁 写做“叮咛”,嘱咐

恐此事非奇 应为“宜”,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实

3、请注意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词 语 古义 今义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 一同工作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 不受限制约

可怜体无比 可爱 怜悯

槌床便大怒 坐具 睡觉的器具

再拜还入户 两次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自可断来信 使者,指媒人 相信,信任;信件

渠会永无缘 他 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处分适兄意 处理 违反法律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处罚任

本自无教训 教养 失败的经验

便可作婚姻 结为亲家 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 交接 与运输有关

4、注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可白公姥(姥) 我有亲父母(母) 昼夜勤作息(作) 我有亲父兄(兄)

逼迫兼弟兄(兄) 进退无颜仪(进) 其日牛马嘶(马)

5、请注意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 (出嫁)

谢 多谢后世人(告诫、告诉) 适 处分适兄意 (适合、依照)

阿母谢媒人(谢绝、拒绝) 适得府君书 (刚才)

为仲卿母所遣 介词,表被动

十七为君妇 动词,做、成为、作为

为诗云尔 动词,作、写

为 非为织作迟 介词,由于、因为

阿母为汝求 介词,替、给

始尔未为久 动词,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 介词,为了

①会不相从许 ②及时相遣归 ③相见常日稀 ④好自相扶将 ⑤儿已薄禄相

⑥嬉戏莫相忘 ⑦不得便相许 ⑧登即相许和 ⑨怅然遥相望 ⑩誓不相隔卿

相 ⑾叶叶相交通 ⑿久久莫相忘 ⒀还必相迎取 ⒁六合正相应 ⒂枝枝相覆盖

⒃蹑履相逢迎 ⒄仰头相向鸣 ⒅黄泉下相见 ⒆誓天不相负

[答案]

1、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有:①②④⑥⑦⑧⑨⑩⒀⒃⒆

2、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有:③⑾⑿⒁⒂⒄⒅

3、名词,相貌。有:⑤

6、请注意词性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用作动词

A.仕宦于台 A.千万不复全

B.头上玳瑁光 B.东家有贤女

(2)名词用作状语 C.窈窕艳城郭

A.孔雀东南飞 (5)使动用法

B.手巾掩口啼 A.足以荣汝身

C.卿当日胜贵 B.以此下心意

D.理实如兄言 (6)意动用法

E.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戒之慎勿忘

(3)动词用作名词

留待作遗施

7、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为仲卿母所遣 被动句

誓天不相负 宾语前置句

君既若见录 宾语前置句

亦自缢于庭树 状语后置句

徘徊庭树下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二)再听朗诵,理清诗歌脉络

1、(1-2)序幕、开端: (1)托物起兴(起兴)

兰芝请归 (2)兰芝自诉(自诉)

(被谴)

2、(3-12)发展一: (3- 6) 仲卿劝母(求情)

夫妻誓别 (7- 8) 夫妻话别(赠物)

(别离) (9-10)拜别阿母(辞归)

(11-12)夫妇盟誓(誓别)

3、(13-21)发展二: (13)兰芝见母(伤归)

兰芝抗婚 (14-18)兰芝拒婚(拒婚)

(抗婚) (19-21)太守备婚(逼婚)

4、(22-31)高潮、结局: (22-23)忧愁制衣(迎娶)

双双殉情 (24-26)生人死别(永诀)

(殉情) (27-29)仲卿别母(别母)

(30-31)夫妻殉情(殉情)

5、(32)尾声: 告诫后人

(醒世)

(三)请学生朗读,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孔雀东南飞》。(板书课题)

二、分析鉴赏

1、分析小序部分

① 诗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② 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A.这是托物起兴手法,引起下文。

B.兼用比,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C.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2、分析自请遣归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

——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

——一则不堪侮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⑤兰芝在自请遣归的陈辞中自述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其意何在?用了一种什么手法?

——此处使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意在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教和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表现她性格刚毅的一面,宁可被休,也不忍气吞声;另一方面证明她“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3、请同学们齐诵“鸡鸣外欲曙”这一节,回答以下问题:

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

——严妆。

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

——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请愿,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

——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⑤这一节采用何种艺术手法。

——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是突出“精妙世无双”的妆束美、容颜美、姿态美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谴责和请愿;

4、分析“拜别姑母”

① 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 这表明刘兰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和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

② 为什么兰芝在向小姑告别时“落泪连珠子”而向焦母告别不流泪?

——表现刘兰芝的善良,重情重义(对小姑)

表现刘兰芝的坚强自尊(对焦母)

5、思考:兰芝既然抗婚为什么又允婚?

——因为他对阿兄性格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兰芝殉情之意早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从写法上,这是巧妙伏笔:允婚自然引出太守豪华的备婚,便达到抬高刘兰芝的身价,加重故事的悲剧色彩。

6、太守迎娶的豪华排场对塑造兰芝形象有何作用?

——采用了夸张、渲染和反衬的手法;衬托了她的身价;显示刘兰芝不慕富贵,对爱情忠贞纯洁,突出了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喜剧场面烘托悲剧氛围,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7、课文两次把仲卿比作磐石,意义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次是刘兰芝说的,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以此反过来责问兰芝改变初衷,表现他对爱情和誓言的忠贞。加重了悲剧色彩。

8、请分析最后一节的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分组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1、刘兰芝

形体美(足、头、腰、耳、指、口、步)

品质美(勤劳,善良,达礼)

精神美(反抗性刚强)

2、焦仲卿

(1)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忠贞)

(2)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软弱孝顺)

(3)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叛逆、外柔内刚)

3、刘兄

尖酸刻薄,冷酷无情,贪财慕势(趋炎附势)

——塑造该人物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以上就是《2024孔雀东南飞的教案分享》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孔雀东南飞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332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