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1篇)。

每个老师都应该在上课前把教案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是不是还对教案的格式要求不太清楚?以下是本站为您收集的一些“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方面的资料,有兴趣的人快来看看吧不会失望!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后,以及初步认识了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是系统教学小数知识的开始,结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与单位换算、求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5、小数的近似数。

二、重难点设置:

1、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小数与单位换算。

3、小数的近似数。

学情分析:

1、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因此,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逐步培养数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中,应注重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类比和推理加强理解。

3、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呈螺旋上升的,教学中,应注重几时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教学要求: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3、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对一个数进行不同单位的改写。

4、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按要求正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单位换算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第33页的内容及第36页练习九的第1—3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明确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老师课前布置了收集生活中的小数的作业,现在谁能给大家说说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

(学生汇报交流:从商店的价签上、出租车的计价表上、时间上、数学书后面的价格上……)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小数。请同学们估算一下,我们教室讲桌的高大约有几米呢?

师: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来测量一下讲桌的高(用米作单位)。看看你猜测的对吗?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测量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于是人们想到了用分数或者小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小数,今天我们就研究“小数的意义”。(板书: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把1米长的尺子被分成了多少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是多长呢?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怎样表示呢?

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拿出米尺观察,先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

(2)结合米尺讨论1分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小数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继续观察米尺,思考这样的3份、7份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

生1:我发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把分数写成小数。

师生共同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如果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那么每份长又是多少米呢?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是多少米?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1厘米,也就是 米,用小数表示为0.01米。

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这样的3份、6份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

师:仔细观察,你们又发现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

师生共同总结: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信同学们能推想出,如果再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在尺子上长是多少米?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

生: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在尺子上长是 米,如果用小数表示为0.001米。

师:如果把6毫米、13毫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

生:1毫米= 米=0.001米 6毫米= 米=0.006米 13毫米= 米=0.013米

师:说一说,0.006米、0.013米各自表示的意义。

师生共同小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如果把1米继续按上面的方法平均分下去,这样的1份就是 米,写成四位小数就是0.0001米,我们再继续分下去就可以得出五位、六位小数。

师生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师: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这些计数单位用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生: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分数单位,而分数与小数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板书)

(1)0.1里面有个0.01米。0.01里面有()个0.001米。

(2)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师: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0.1米里面有10个0.01米,也就是0.1的10倍,我们就说0.1和0.01之间的进率是10,,0.01里面有10个0.001米,也就可以说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是10,用一句话可以怎么概括?

生1:我知道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2:小数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除了数学知识方面的收获外,在数学思想和方法方面呢?

生2:认识小数时,借助了米尺,这是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2

由于第一节课已经将本单元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好。所以甘老师先把第一节课整理的知识网络呈现出来,然后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难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这样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开放之后再及时收拢,有便于知识有零散变系统。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设计时注意从学习者的角色去分析学生,以了解什么知识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学习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积极寻求以最佳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识。

2、注重体验,培养兴趣。

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课教学中在自己观察、思考之后,回忆并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3、反复追问,深化知识。

本节课教学中,老师一再采用追问,目的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系统。适时有效的追问使学生能积极思考问题,全心投入课堂学习中,使得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交流更加和谐、生动。

4、精心设计,培养能力。

甘老师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建议:

在了解了学情,知道学生哪方面知识有困难时,最好让学生说出难在那里?然后在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解决,提升方法。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3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公开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时间没有把握好,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掌握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4

1. 回顾整数除法的含义。

(1)幼儿园的马老师把6块小点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多少块?

1. 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2. 要求:请你用手中的学具剪一剪、摆一摆,也可以在本上写一写、画一画。表示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

3. 汇报:一边摆一边说自己是怎么得到每人分的块数的。

① 把这桶饼干平均放在5个保鲜盒中,平均每个保鲜盒放多少kg?

② 马腾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km?

1. 提问: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认为除法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4.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1. 教材第50页,“做一做”。

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 教材第51页练习十二,第1题。

这些葡萄干平均装在2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

平均装在3个袋子中呢?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编排特点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61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等。

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5.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三、具体编排

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

(2)例1.

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

由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数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完成数位顺序表。

(2)例2.

小数的读法。注意强调: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这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

(3)例3.

由广播的形式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引出写小数。

3.小数的性质。

(1)例1.

通过让学生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三段纸条,看能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

(2)例2、例3.

例2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

例3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大小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一个小数增加位数或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通过想一想,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

5.小数点移动。

(1)例5.

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列出了4个等式。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例6.

通过直观说明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这个数分别乘10、100、1000。然后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乘10、100、1000转化为向右移动小数点。

(3)例7.

通过直观说明把一个数缩小为原来的,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然后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除以10、100、1000转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

6.生活中的小数。

(1)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包括质量、身高、成绩、体温,并且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做一做通过让学生说生活中小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7.名数的改写。

(1)情境图。

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改写的必要性。

(2)例1.

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的方法。

做一做是对学生熟悉的名数的改写,虽然名数之间的进率不同,但改写它们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加深学生对改写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例2.

教学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呈现了两种改写方法,学生用哪种方法改写都可以,只要有道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4)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的几点:首先,要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其次,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最后,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右移动,移动几位。

8.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例1.

结合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明如何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在想一想中,教材将如何保留整数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既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也引导学生主动概括归纳求小数近似数的规则。最后,教材特别指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注意事项,并说明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近似数的精确性,即保留几位小数,就是精确到所保留的小数的最末一位。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确,求小数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原因。

在学生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会更精确一些?

(2)例2.

教学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完成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将改写后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一方面巩固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另一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6

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品课的打造渐进尾声。不知道不觉到了复习课打造阶段。数学科组长顾群老师为了做好带头榜样作用。主动承担了整理和复习(一)的教学任务。此次精品课的打造更是请到了中山市教研室的刘艳老师和李宇涛老师指导,此外还有来自三乡镇平岚小学和载德小学的同仁。

情景引入环节,顾老师以一首优美的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诗中文字的特点,提问:哪个字出现的最多?“春”字共有几个?

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数学,提出一些用除法做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说出其意义。这样是引入,将语文和数学联合起来,使得数学课堂也诗意化,更富有情趣,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给出的知识点是凌乱的,无序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制作了对应的贴纸,将学生答道的知识点随意的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将这些杂乱的知识点整理归纳。这个环节设计的较好,学生通过整理能将知识系统化。集思广益,通过汇报整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当学生知识点清洗后,老师给出了一些基础练习。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复习课看似知识对于知识点的回顾与罗列,但是要做到行之有效,也必须要在课前做好设计,挑选好精心练习题。顾老师的课在各个方面都做得较好,是我们科组老师学习的典范。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8

二、教授新课:

1.测量物体长度,引出探讨课题。

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定一样物体来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先估一估其长度然后测量。测量完了以后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测量结果。

由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出小数,然后再引出小数的意义。

我们刚才在测量长度的时候刚好不够1米,需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用较小的单位来进行测量。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时1分米,也可以说时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米。紧接着练一练3分米,5分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引导学生发现分母为10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并让学生猜想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是什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时1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01米。0.01是两位小数,证实了同学们的猜想,并及时给学生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紧接着练一练3厘米,5厘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分别写作0.1,0.01,0.001,0.0001……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

1.完成课本51页“做一做”及55页练习九的第1、2题。(先独做,后集体订正)

一方说分母是10、100、1000、10000的分数,另一方说小数。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小数产生的过程并认识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

答: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练习形式多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9

这是一节由三乡甘老师执教的数学精品课,甘老师和蔼可亲的形象给学生慈母般的温暖,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甘老师的教态平和、平易近人,以谈话的形式进行课堂:“你觉得哪能些内容比较难掌握,或者学起来比较麻烦的?今节课我们变来加深理解和学习。”一下子,学生就纷纷道出自己还感到有麻烦的问题。教师通过丰富的练习:明辨是非、填空、计算等,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系统地进行复习。我在后面听课的感觉就像是老师在和我谈话一样舒服,而学生积极发言,良好的课堂气氛给了老师很大的鼓舞。

这一节课,老师能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帮助、辅导,学生喜学乐学,是一节非常优质的'课。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10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一直以来备受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信手翻阅各种杂志、点击小学数学教学网站,有关本节课的`案例设计和分析各有特色。特别是看了《小学教学》第一期张殿宙先生关于《“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有一些感悟,产生了一些想法。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的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的好处是直观,明白易懂,强调了“平均分”,特别是对“几分之几”做了贴切说明,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用份数定义分数,也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份或几份的说法,仍然和自然数靠得很近,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其次,平均分一个月饼之后的的一份或几份的说法,常常会误解为分数总小于1(比一个月饼小)。最后,由于份月饼或其它直观图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当选择单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确定大小的一块。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义,应该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这种除数大,被除数小的的除法,如果运用以前的知识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分数”这个新朋友就闪亮登场了。这样,就突出了数系扩张的本质。因此,分数的份数定义可作为教学起点,但是,不宜过分强调,应该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数定义转移。

在备课之初,我努力想摆脱“份数”的定义,努力向除法和比的意义靠拢,但这样做似乎在行进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了”(魏彬评价),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认识在五、六年级都安排了专题进行学习。于是,我又把教学目的进行适度回归,重新回到“份数”的定义上来,只不过突出强调学生借助直观的操作和数线模型,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11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平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1.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以上就是《比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意义性质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32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