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匆匆》教学设计

2024-03-28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汇总4篇。

好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案。 教案可以强化教师的综合归纳能力,什么样的教案算得上标准规范呢?经过仔细研究88教案网特别推荐了题为“《匆匆》教学设计”的文章,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仔细阅读!

《匆匆》教学设计(篇1)

  

课题

匆匆

课时类型

讲读课

课时

2

 

学习内容分析

1、整体感知课文,读写生字;2、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二自然段;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诵读体味、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辅助工具

多媒体乐曲《童年》

 

 

 

 

 

 

 

 

 

 

 

 

教 师 导 学

学生活动

修改

一、快乐读书 精彩展示

背诵时间名言

个别展示

 

 

二、激趣导入, 揭示目标

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格言、诗文、佳作书法队时间流逝的感慨,今日,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匆匆》,在其中感受时光给予作者的触动。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朱自清。

师小结要点: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齐读课题

介绍资料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1)、注意“涔、潸”的读音。

(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4、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5、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6、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听教师读,注意预习中难读的词句。

自读课文

 

交流读,正音

结合课前预习理解

 

读词

个别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师生间评价。

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四、整体切入,局部赏读

(一)、整体切入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都从哪些事物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

2、引导交流,师生总结,形成板书课文结构图。

二、局部赏读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悟?

 

 

重点句子点拨: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点拨: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对话交流:“八千个日子”有多少年?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

指导背诵一二段。

五、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回顾本可出现的生字:挪、蒸,交流“蒸”的写法,板书指导。

六、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一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日子一去不复返

八千多个日子

匆匆洗手、吃饭、默默时

 

教学反思:

 

 

 

 

 

 

 

 

 

生默读勾画

 

 

交流,总结

 

 

 

自由读、个别读

勾画出能体现作者描写方法的句子,并思考用了什么描写或修辞方法。

 

 

与教师作互动交流,穿插个性朗读。

 

 

体会作者心情。

 

个别读、齐读

 

自读第二段

勾画出体现写作方法的句子,理解并作批注。

再自读这一段,资助揣摩情感。

 

 

 

交流对话,适时读出自己的理解。

 

 

练读、展示读、齐读

练习背诵

书空练写。

 

 

总结学习收获

 

 

《匆匆》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课时安排】

3课时

【相关资料】

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x党反动派统治的学生运动。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惋惜。

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第三课时

一、完成课后练习。

二、朗读课文,及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名篇。

《匆匆》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其情怀。

3、学习课文生字词,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一背有关时间的格言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生展求课前收信的资料。

二、自由读B文,读准字音

检查自学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四、讨论、交流、汇报

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回答,在文中第三节。

五、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这一部分内容想开去,模仿着补出你的感受。

……时候,它……

3、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从字里行间里体会时光易逝。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又叠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匆匆》教学设计(篇4)

从读书到工作,从参加活动到评比表彰,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少次填表的时候。其中,总少不了“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属于“个人简介”内容的基本信息的填写。我想:正是有了这些基本的信息,才让我们每个人得以区分,也让他人对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有十多年了,对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问题,特别是伴随着近十年的课程改革的推进,似乎又到了一个“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境地。我想,能否来些简单思维,借用“个人简介”的基本要素对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作一些形象描述呢?

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评价标准与尺度确实很多。为何不容易看清楚?可能还是对它的一些基本信息把握不准。我想,我们有必要对语文阅读课“好课”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个人简介”的基本要素作一些分析与思考。姓名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代号,它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区分标致,对于认识一节语文阅读课的“姓名”,我认为就是看这堂课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正确、合理;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上得要有语文味,要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体现学科的特点,若达不到可能就失去了对这节课的“性别”把握,这是路径的选择问题;那语文阅读课好课的“年龄”标准又如何解读呢?我认为,那就是课的内容与方法都不能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学习心理相失衡,这既是学生的年龄,更是好课的“年龄”标准;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我们一般用好与不好来区分,而对于课的“健康状况”,我觉得,宜用是否“有效”来判断,即学生是否获得,是否有所发展。弄清楚了一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也就对这个人有了基本认识,而理清楚并达成了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内容方法、有效性”等,我想,那一定算得上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2年3月28日的美文《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以六百余字的精微之笔,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他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在彷徨和迷惘中又不失奋进的复杂心情。

小编推荐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


88教案网栏目精选:“匆匆教学设计反思”,欢迎阅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榜样,要学会写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88教案网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简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两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设计意图:以读、悟贯穿教学始终,从读中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作者用的经典字眼,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时不待我,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以谜语引入时间,提示时间的特点:

有脚看不见,无脚却会跑,来去无影踪,还会开玩笑,脸上刻上几道痕,它却永远不会老。

设计说明:猜谜的方式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谜语揭示时间的特点:无影踪,抓不着,于不经意间流逝等特点,为感受下文作了初步的铺垫。

2、揭示本课学习与时间有关的文章:《匆匆》。

二、学习课文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看书,带着问题边听边看。

2、从老师的朗读里,文章的描写里,你感受到作者有什么样的问题?

3、学习1自然段:

从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入手,文中几次提到这个问题?第一次是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设计说明: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里感受到作者感情基调,感受到时光与桃花、杨柳、燕子不同之处,对比的方法,排比的修辞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4、师读后面的设问中的一连串自问引入下文,作者对过去日子的追寻与思考。

5、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读“我的手渐渐空虚了”。

6、精读: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第三自然段)重点品读挪、移、跨、飞、闪。

练说“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反复读“掩面叹息……在叹息中闪过去了”。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于文本中体会时间流逝的快。通过“在……时候,日子从……过去”句式的朗读及说话,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在不经意间溜走,通过对“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师边引导朗读边做动作,让学生于读中做动作,感受时间抓不住、挽留不住的特点,进而产生同作者对时光无情流逝深深惋惜之情的共鸣。

7、由学生对时光流逝的遗憾,转入学习作者的遗憾:

学习第四自然段,重点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我何曾留下游丝样的痕迹呢”中的“何曾”的反问语气,一组比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日子的评价──“没留什么痕迹”,转而介绍作者一生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他对人生的思索,他为自己的徘徊而不甘、而不平,才造就他的有所为、有所痕迹。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让时光白白匆匆溜走,而要好好把握,不让人生白白走一遭。

设计说明:由学生的遗憾到作者的遗憾,这使学生体会到作者思想的深处,他是为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而学生更多的是没玩耍而遗憾,或让学生从遗憾中领会到时光匆匆、时光不再,遗憾只能是白白的叹息,更应该像作者一样多加反省,为让人生不留下遗憾。

三、总结全文

主要让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回答作者贯穿全文的线索,时光一去不复返,学习惜时名言,再次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添彩。

设计说明:谈对本课的感受,学习心得,我的名言,再次回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从而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以读、悟贯穿教学始终,从读中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作者用的词经典,在反复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体会“时不待我,要珍惜时间,分秒必争,有所作为。”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饭碗、伶俐、徘徊、确乎、涔涔、潸潸、赤裸裸。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匆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学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伶俐、徘徊、确乎、头涔涔、泪潸潸

2、“匆匆”的意思是___,文中的“匆匆”是指___。

3、选读喜欢的段落,赛读。

三、深学提纲

1、自读勾画作者惋惜时间匆匆流去的句子,批注感受,全文表达了作者___的思想感情。

2、选背喜欢的段落。

3、创写感叹时间的名言。

四、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课外收集有关感叹时光的名言警句。

3、阅读迁移练习《时间》。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一、导入: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1、老师边背诵朱自清的第一、二自然段边展示课件“燕子、杨柳、桃花”的三幅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问:刚才老师朗读的这段话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匆匆)

3、引导学生提问或说出自己的感想,并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指名读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感受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可以勾出相关的词语,也可以勾出相关的句子。

2、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觉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学生说出自己勾画的词语或句子,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我从……的词语或句子中知道了作者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4、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读)──“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么地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

5、“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

(学生猜,在猜的过程中就理解了这句话──对时间的流逝而感到茫然,无奈。)

大家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

(指名读后评读。)

6、同学们还想读吗?有谁或者哪个小组来读一读。(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7、审视自己,反思过去,仿写句子:

⑴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⑵小组合作仿写句子。(仿照第三自然段写句子)

⑶点评一两个小组的仿写的句子。

三、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便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跨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来朗读吗?

(生读第四自然段。)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延伸朗读:

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那么,就请自己问一问自己。请学生来朗读“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是的,“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问得多好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四、品读

1、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课文,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来读给大家听。(点生读)

2、带着自己的感情欣赏课文。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六、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材简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本设计主要是以情施教,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读,潜心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领悟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

2、教师: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浅读课文,引话题,初悟情

1、读课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介绍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匆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的,作者表达了光阴易逝,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的迷惘与困惑。这种困惑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分析课文中其他精彩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在开头一小节就提出了作者的疑问。老师也经常感叹时光的一去不返,我也写过一些句子,请大家把老师的这段文字跟朱先生比较一下。

小黑板出示:

光阴一去就不会回头了,这真是令人烦恼啊,真是令人烦恼,我有许多事还没有做。

请同学评价。

谁写得好呢?同学们都看出来了,朱先生的好,为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一小节,大家品味一下。

(学生会说,使用了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非常有文采。反问句能更好地揭示作者那种迷惘、困惑的心情。给学生自由畅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着使用排比的句式说一句话。

时光匆匆地流逝,作者感觉到了,他感觉到时光是怎样流逝的呢?

小黑板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心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创设情景,激发共鸣导入

师:热情地拿出班内一个女学生的一组照片,这些照片从她一个月的满月照到12岁即将毕业时的照片不同。学生开心地笑。

师:同学们,咱们班的小伙伴今年大都有12岁了,想想自己人生的三千多个日子,你又看了同学的这一组成长照片,你觉得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岁月好呢?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匆匆等。)

师: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在他22岁时也跟你们今天一样,突然感到时光飞逝,匆匆而去,于是就写下了一篇传世的散文《匆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师指导学生用富有情感的语调和声音来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散文诗我们小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大多数记录文人对生活的感慨,往往文辞生动感人。其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所谓“神”就是一篇散文的核心。

2、《匆匆》一文你们刚才通读之后,觉得这篇文章的“神”应该是什么呢?

(看学生理解情况点拨:这篇文章的神是一个核心问题,整篇文章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3、学生交流,师重复这个核心: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它到哪里去了呢?

4、学习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体会那种睹物伤怀、感慨万千的心境。

三、品读课文,领悟感情

1、提出学习要求:

认真品读课文,思考时间到底到哪里去了?对于一般人难以触摸的“时间”,作者是怎样让它变得看得到、摸得着呢?你揣摩到了哪些好的表达方法?

2、全班各自学习后交流:

时间一去不复返,它稍纵即逝,来去匆匆,它丢失在水盆里,它遗失在饭碗里,它从凝然的眼神中溜走,它在我们躺下时飞走……

3、重点品读,尝试自己写句子。课件出示“洗手……飞去了”。你能再写上几句吗?

生:聊天时,……

生:看电视时,……

4、揣摩排比、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及遣词造句和委婉、清丽。同时指导朗读这一个关键句。

5、过渡:这一段具体写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每个人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都会引起思考,作者也不例外,接下来的一段就写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思索。

四、学习感悟第四自然段

1、师范读,想:这一段作者思索的角度是什么?

2、交流:

他不断地反诘自己,警醒自己:人生苦短,不虚此行。

3、指导朗读。(低沉、低缓、空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拓展: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

3、师:范读林清玄的散文《又一只鸟飞走了》:

一只鸟又飞走了,儿子小时候,每次吵闹,我就拿起电话筒拨一一七给他听,一一七是报时台,会不断播报时间,每十秒一次。儿子的好奇心很强,一听报时台就停止哭闹了。

很久以后,有一次他听报时台,满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电话里的鸟都飞来飞去,有时候多一只鸟,有时候少一只鸟?”

我把电话拿来听,话筒里播着:“下面音响十一点五分五十秒……下面音响十一点六分零秒……”

原来,儿子把“秒”听成“鸟”,“十一点五分五只乌,十一点六分零鸟”,这不是非常奇怪吗?我正思索的时候,儿子把话筒抢走,说:“爸,你听那么久,一只鸟又飞走了!”

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最悲哀的是,每一只鸟都不属于我,每一只鸟都留不下来。

4、小黑板赠送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鼓励学生自己也创作几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如果你为失去阳光而叹息,那么你连星辉也失去了。──泰戈尔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板书设计

燕子、杨柳、桃花、有去有来、疑问

时间不复返、头涔涔、泪潸潸、感慨

匆匆

洗手、吃饭、双眼、遮挽、躺着、联想

人生苦短、不虚此生、思索

教后反思

执教《匆匆》之前,上网搜寻了很久,由于曾观摩过支玉恒老师的同题课,因此心里很乱。下载了四五份关于本课教学的教案,却是越看越觉得不适合自己。首先,支老师的课耗时间太长,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别的老师的教案太拘泥于文学表现手法的讲授,对作品的读、品、悟不够。

但是怎样吸取支老师重视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又有适合自己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40分钟课堂的实际效果呢?

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以自己较为擅长的手法来执教──紧扣重点、边读边悟、提升情感、写下感受。

紧扣重点即文章的主线也就是那个核心问题,开始就把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大家共同的思考,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它到哪里去了呢?整篇文章的教学中一方面抓住这个问题来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抓住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增加感性的认识,达到和作品的共鸣。

边读边悟即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读、师引生接式的读、学生感情齐读等,大家对一个好句子一起分享一起品味,一个好段你一句我一句,沉浸在朱自清先生用文字铸就的疑问、感慨、联想和思考之中。这些刚好又作为板书关键词出示了,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起到了梳理文章条理的好处。

提升情感就是教师以极富感染力的真情唤起学生的真情,有好几个学生在教学讨论过程中因为追悔12载匆匆而去的时光流泪不止,让听课老师都感到学生是和文本的情感达成了一致。周校长、高老师都认为我在过渡语句的处理上非常到位,不露痕迹地把情感贯穿在各个自然段中,教学形散而神不散。

写下感受是我最喜欢在语文课堂上用的一招,可是这一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因为我没有拖堂。仝建生老师认为我应该把小黑板上的珍惜时光的名言出示,继续让学生写下去,课堂更完整。事实上评课中大家也认为没有让学生写下感受是一个缺憾,但是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语文课堂就是一个遗憾的课堂。

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语文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的本色,我也喜欢这样的本色。很喜欢《匆匆》,也许是它的深沉凝重让嗓音嘶哑的我终于有了一个释放的天地,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时间的认同也终于能用不够清脆的声音去演绎给我的孩子们,谢谢朱自清,谢谢听课的老师,谢谢可爱的孩子们!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交流,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等句子。

2、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美,并能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3、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2、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回忆课文一二自然段,并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且说说段落大意。

生:汇报。

二、品析文章重点字句,在游戏中学会运用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重点字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播放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录音,并提问:“作者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悄无声息,那作者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匆匆溜去的呢?”

生:作者的日子在吃饭时,洗脸时,睡觉时匆匆溜去了。

师:(出示排比句)请同学朗读排比句,并且分析运用排比句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挑战名家,我也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的时间是怎么样从生活中溜走的呢?

生:写并汇报各自的结果。

师:点评,并且告诉学生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注意点。

2、加深理解,概括大意: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写的和作者写的,你们有什么感受?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时间匆匆而过,而面对已经逝去的八千多日子,“作者掩着面叹息,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中闪过了。”从最后这一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思考。

师: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无奈,感伤,惋惜。

师:点评并概括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惋惜无奈的心情吧,采用不同方式(分小组赛读,男女比赛读)朗读课文第三段自然段,并引导学生背诵。

三、联系学生实际,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在生活琐事中,日子逃去如飞,作者又在做些什么呢,想些什么呢?

生:徘徊。

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心情。

生:自由读。

师:作者作为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青年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只有无奈、惋惜和徘徊,那么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依然逃去如飞的日子呢?你们想怎么做?(给学生10分钟,小组讨论。)

生:根据原来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师:根据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师:总结升华,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希望同学都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流利地朗读。

四、课后练习,延读拓展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依照这样的写法,试着加上几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下来。

3、背诵全文。

4、实践活动: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交流阅读体会。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可是,老师却想问大家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算算,你们走过了多少个日子?面对悄然流逝的时光,你们有何感受?

2、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八十多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就是朱自清。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感慨万千,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匆匆》。(板书:匆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流里,去体验时间的匆匆吧!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

2、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它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板书: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是呀,时间就这样匆匆,它来无影去无踪。那么,作者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按以下要求去做。

三、自主合作

1、出示合作要求:

⑴确定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

⑵组员自主学习:

(看课文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

⑶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交流问题;并做记录;代表本小组回答问题。

2、学习要求:

⑴课文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如果没有,你能帮他回答吗?如果回答了,是怎样回答的?

⑵在课文中找一找,拿笔勾一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去来的匆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诉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⑶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⑷你们组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组织全班交流

1、统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生答师板书:

洗手时……

⑴作者是怎样把日子去来的匆匆写具体的?谈谈你们组的理解和感受。

日子指时间,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吗?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情,采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⑵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有哪些感受呢?(失落,伤感)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的。

⑶指导朗读:

我们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怀着留恋、无奈、痛苦的心情,速度稍慢。)

①谁来示范一下?要求学生评价。

②哪个同学愿意跟他比一比?学生再评价,全班齐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⑷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周围的人们的日子也在悄然飞逝,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几句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⑸交流,评价,激励。(悟法用法)

师总结过渡:同学们,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组勾出了那些词句?是怎么理解的呢?

3、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代表回答。

⑴“燕子去了,……”体会句式的运用。

⑵“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⑶(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其实,朱自清先生是个珍惜时间的典范。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份资料,就可以知道朱自清先生风华正茂,学业有成,事业有进。可他为什么一再谴责自己虚度年华呢?

①要求严格。

②提醒自己再接再厉。

③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学习。

④希望自己明确目标,大有作为。

(相机板书:不甘虚度此生。)

⑷所以,在这些看似自问的思索中,其实蕴含着明确的答案。下面,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这段话,好吗?你们发问,我来回答。

⑸总结:

正因为朱自清先生珍惜时间,严于律己,不懈努力,所以在文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小组内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

2、过渡: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会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出示要求:

⑴可以是一些关于时间的文章、诗词、格言、警句、故事。

⑵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⑶也可以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

六、导评深化

1、学生自由谈自己想到的。

2、通过大家的交流,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你想想到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3、下面,我也送给聪明、求知、勤奋的你们一句话。那就是:(齐读)

聪明者──利用时间。

求知者──抓紧时间。

勤奋者──珍惜时间。

40分钟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但我想同学们并没有白白上这一课。因为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加倍珍惜匆匆的时光,加倍珍惜宝贵的生命。像朱自清等无数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那样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生命光彩,活出自己的人生辉煌。

4、最后,请同学们有空的时候去找朱自清先生的《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等作品来读一读。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虽然对雨很熟悉,但没有真正认真的观察和了解过大雨和小雨,我设计的这次音乐教学活动,先让幼儿倾听雨的声音,让他们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为学歌曲作基础,最后在游戏版块中熟悉歌曲的旋律。

活动目标

1、在倾听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3、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难点: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活动准备

雨的声音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入声音,使幼儿产生兴趣

1、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录音,引导幼儿自由倾听。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打雷和小雨的声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二、初步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三、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1、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一样吗?欣赏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声和小雨声的不同。

3、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4、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四、大雨和小雨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教学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声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歌曲,并从中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想他们一定会学的更好!

《匆匆》教学反思(9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或许"《匆匆》教学反思(9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匆匆》教学反思 篇1

课堂实录:

师:是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是不能回头的。作者又是怎样表达时间的匆匆的呢?请同学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

生:自由朗读。

师:谁再来说?

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爱恋。

生:“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

生:吃饭的时候,……

师:这些话具体地写出了时间的来去匆匆。 让我们在合作朗读中感受时光稍纵即逝。

师读“洗手的时候”;生接读——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师读“吃饭的时候”;生接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师读“默默时“生接读——日子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师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生接读——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师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生接读——他便伶伶利利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师读: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生接读——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师:原来时间在我们身边那么飞快地溜走啊!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

生: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欢笑声中溜走。

生:看书的时候,日子从文字间溜过。

生:练琴的时候,日子从跃动的音符间溜过。

师:看来同学们也已感受到了作者对时间的这份惋惜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于是——洗手的时候……又溜走了一日。

引读: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在叹息什么呢?

生:惋惜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不能做什么。

生:惋惜时间的来去匆匆。

生:惋惜自己的一事无成。

生:惋惜自己虚度光阴。

师:作者是在苛求自己。他只活了60岁,却留下几百万字的著作。正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时间有一种紧迫感,抓紧时间读书、做事,才有他后来的辉煌成就。

课后教学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力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学习作者的语言。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将朗读训练贯穿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多读,而且指导学生会读,在效果上达到读好的目的。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将整体读和重点读相结合,让学生一读再读,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课堂上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师生对读、教师范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同时培养了语感。特别是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稍纵即逝,我采用和学生合作对读的方式。学生在和老师的对读中,逐步体会到时光飞逝,因此在朗读的语气上也明显地变化。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也开始为时光匆匆而感到忧心。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就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挑战名作家,仿写名句)。我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所以我设计了这一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并于仿写练习中。同样,有了前面朗读指导的基础,学生在此的仿写也变得很纯熟,这里的答案折射着他们对时间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

《匆匆》教学反思 篇2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习,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习去学习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材料。

三、重视有效交流,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未来的社会里,所有密集性产业都需要通过员工的精诚合作来完成,合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又能让学生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组织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小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组,交流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人人发言,互相补充,可以是谈对课文的认识,可以是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懂的问题,互相切磋。实在在小组里无法解决的,就暂时搁下,等大组交流时再提出来。在大组交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机的组织、点拨,比如,第一组的发言人悟的是对第一节的理解,那么其它小组有没有也是准备谈这一节的?如有,就应该再让他们来发言,补充对第一节的认识,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忽视了,那老师可以先问同学在这一节里是否提出了问题?有,就让学生提,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处理,教师不必强调一致,只要他读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处理。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间”中的他们指谁,我先让同学自己思考,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这个他们是虚指,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人的寿命,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时间,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这里的他们是代指时光老人所给予的一个人的寿限,但一个人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彼此都无法知晓,朱自清也一样,所以他在这里用上“他们”一词。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其次,读得太少:盲目追求学生的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悟,而缺乏朗读指导,其实课后想想,此文的教学也可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此课教学后,我提醒自己,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多读书,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

《匆匆》教学反思 篇3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匆匆》教学反思 篇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习本文时,特别是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采用各种新式的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一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的时候,...从……过去”的句式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最后结合朱自清先生1922——1928年的经历,,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明白朱自清先生就是抓住自己的时间,惜时奋进,创造了自己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懂得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才不虚度光阴,浪费此生。

在结课时,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融入自己的感情,运用具体事物把抽象的情感写形象,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习不够充分。下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匆匆》教学反思 篇5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围绕重难点,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以读促悟: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从听读录音读准字音,到朗读课文读懂文心;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首先,我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孙先生的朗诵具有深厚的内功,他的声音有一种奇特的魅力,仅三言两语就会抓住你的心,对没有接触过文本的学生来说非常恰当。因为上次上课时,学生是现场发文章,现场上课,从未接触文本。接着是自由朗读、再次是展示朗读让你感受到“匆匆”的句子、还有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融入朗读中,让同学听,并谈体会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对话。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以展现,教学落到了实处。

2、学法迁移:

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我借用余秋雨对散文的定义:“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以及共同的思考。”潜移默化传授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学习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当你用心倾听和朗读了作者的话语之后,再和作者一起思考,你会突然发现,你能听到作者在和你一起对话,这就是一种品读。形成认识后,我再让学生用倾听、思考加上读和作者对话,继续品读文中其他部分。学生用学得的方法指导自己品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学习成功。

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

3、读写结合: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锦词佳句,学习其立意和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中,我让学生先读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让学生仿说一句自己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文中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不仅仅是“过去,过去”,还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飞去”、“跨过”、“溜走”等,我让学生给自己刚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动词,学生信手拈来,句子也立刻生动了。我慢慢加大难度,你能一下子说两句吗?你能想一想后说出三句吗?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说得渐渐多了,也顺了。课后作业中,我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

4、自主探究:

学习中,我多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初读课文,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从文章哪些地方读出了时光的匆匆;倾听朗读之后,我请学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要求读懂文中一到两处,并在文中做简单的批注。这个环节我给足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不走过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如快速默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还如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其他同学听后谈感想,学生自主评议等。

《课标》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要成为“幕后推手”,要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当然,课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老师们多多指教!

《匆匆》教学反思 篇6

这个学期,我教的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二课是朱自清写的散文《匆匆》,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就不由得想起两年前在宏远外国语学校听过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讲的《匆匆》一课的过程,因为当时支玉恒老师讲的《匆匆》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他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成效。我在上《匆匆》一课时,模仿支老师的阅读教学方法,效果果然不错。

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上课孩子与听课教师们的心灵共振。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们读,怎样读懂作者的心声。我在上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四读”:自由放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再听录音学读。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诱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用不同的形式:如个别读、男女分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此时我配上了一首舒缓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能走进作者的心里,听出作者的心声;接着,我启迪孩子“用心灵去倾听”,通过读,用你的语感读出你听出作者跟你说什么悄悄话了?最后,激励孩子“用心灵去倾诉”,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在反复读文中,孩子们与作者的心灵一次次碰撞和对接后,必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启发,必定会有很多心里话。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孩子们把这些心里话“倾诉”出来,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书的空白处,然后告诉所有的人。在一遍遍的修正中,孩子们的文字表达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惜时观念得到了强化,自然而然地,文章的主旨——“作者告诉我们:不能虚掷光阴,要力求上进”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从课后习题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完全达到了教材编写者预期的目的,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让学生在自悟中收获。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习惯,学会方法,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我觉得,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效。

《匆匆》教学反思 篇7

3月20日,我到万州参加了“三峡教育论坛,平湖之春”小学语文研究教研活动,听了支玉恒老师的《匆匆》一课,受益匪浅。整个教学过程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美的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让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境界。

一、慈祥而又严肃的笑容

整堂课,支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时而慈祥,时而严肃。

1、出奇的课前介绍

全班同学起立,师生问好后,同学们准备坐下,支老师却说:同学们真可爱!有的同学顺这前面的问回答:老师真可爱!支老师笑了,在同学中走了一圈说:“我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用可爱吗?”这时的支老师精神矍铄,步履矫健,面容慈祥,学生立即改口:支老师,真精神!

支老师用他的肢体语言,不仅马上把听课的老师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

2、不是结尾的结尾

这节课上完了,支老师问:你们觉得支老师上得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上得非常好!支老师脸色变得严肃:其实你们自己的老师教得比我更好,只是经常听,习惯了而已。所以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你们平时应该更认真地跟你们的老师学习。那么朴实的话语,那么真切的语言,寥寥数语,把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心贴得更紧了。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

在放录音朗读时,由于电脑的故障,耽搁了一两分钟,支老师没有让学生枯燥地等待,而是用他幽默的语言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好事多磨。潜移默化的教育多有效啊。

班上有一位相貌出众、声音悦耳、头脑灵活的班长,我敢肯定支老师从一开始上课,从喊“起立”、“坐下”那一刻起,就注意到了这位超群的学生。支老师给他冠名“赵忠祥”,再恰当不过了。也许,这位学生一生都会记得这位老师,记得支老师曾经给他的鼓励,并努力向赵忠祥这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近,并以此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

三、机智、巧妙的设计

1、追问

一位学生起来谈感受,说:面对时间,有两种人,一种是远远超过时间的人,一种是被时间远远抛在后面的人。支老师问:那你属于哪种人?学生答:我是正努力追赶时间的人。多么及时的追问,多么恰当的回答,全场三千多名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2、仿写

教《匆匆》这课,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搜集大量的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在课上朗读一遍。支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学生仿写名人名言,实在写不出的,也可抄别人的,但要写上别人的姓名。这种教学不落俗套,独树一帜,令人叫绝。

有句话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要说“听一堂好课,胜教十年书”。

《匆匆》教学反思 篇8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匆匆》教学反思 篇9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实践,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在读中使读者与作者、文本对话,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探究了它的语言美,把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成迁移到了写作。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开始让学生背《长歌行》,并让学本课文质兼美的特点。其次,我教学本课以读为主线,以读《长歌行》导入新课;以读激情:时间匆匆而逝的无奈之情,没有把握好时间的惋惜之情、自责之情;以读导练:“你在?的时候,?从?过去”,让学生仿照课文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朗读的时间短,朗读的感情把握还不够到位。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我采用了课前预习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学习科学的驾驭课堂。

《匆匆》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课文的含义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我把课文的阅读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二是再读课文,弄清各个自然段大意;三是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就这样,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节课上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篇课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我把教学重点之一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句子用修辞好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作者的无奈、彷徨、伤感……树立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最后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的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学生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母鸡教学反思(汇总4篇)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出祖国的花朵,每一位教师都经历过用心写教案的过程。教案形式的差异化反映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多样性。考虑到您的兴趣爱好88教案网小编推荐一本“母鸡教学反思”,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母鸡教学反思 篇1

20xx学年上学期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母鸡》教学反思 《母鸡》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自渎课文,其教学要求是通过学生自渎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再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经过对本片课文的教学,认识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1、教学中对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分析不够细化,重难点不突出。 《母鸡》作为一篇自渎课文,其教学重点应放在课文的第5-9段,在教学中要将这部分讲透,在学生总结出母鸡的优点后细致的进行分析,从重点段落到重点句子,再到重点词语,逐步细化,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而我在教学中虽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脉络,但在第1-3段的讲解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致使重点不突出。前半部分应该在学生的回答中带过,不需浪费太多时间。而后面重点部分的分析也是泛泛而谈,没有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和引导。如学生回答出母鸡“慈爱”的特点时,就可以提问“母鸡的慈爱表现什么地方呢”,再引导学生找到表现慈爱的动词。

2、分析重点段落不到位,提问不够具体并且缺乏连贯性,没有一环扣一环。板书在黑板上的问题“比较《猫》和本文,作者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不够具体,学生不易把握。而当重点放在作者喜爱母鸡的段落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母鸡有哪几方面值得喜爱,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喜爱的特点并用事例来佐证。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母鸡的特点。而在此部分的教学中我过分

拘泥于段落和顺序,逐段进行分析,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教学中的作文指导方法不正确、不具体。这篇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文章内容,重点段落各有特色,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特点来积累好词好句。如在学习第7段中,就应该抓住“蹲”、“挤”、“伏”、“爬”、“啄”等动词来体会母鸡的“慈爱”。而我在进行作文指导时是从大处着手,没有让学生得到具体的写作方法,全是泛泛而谈。

总之,通过此次教学后的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仅要确立重点,弄清教学流程,做好方法指导,还要改进自己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缺陷,尽量有感情地语速适中地进行讲授。

母鸡教学反思 篇2

《母鸡叫咯咯》是一首活泼有趣的德国民歌,歌曲的节奏规整,旋律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反复和小跳、重复和变化重复等手法模仿了母鸡生蛋的啼叫声,形象、有趣,歌词译配也很有特点,生动的描绘出母鸡生蛋时“脖子伸伸、两翼扑扑”的高兴样子。歌曲只有六度,也只用了六个音,易唱易记,是一首能博得学生喜爱的外国民歌。

这一课拟订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母鸡叫咯咯》,激发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我的思路是以“动物”作为本课的主题情境和主线,让学生在听、唱、演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受。在课的开始,我直接引导孩子们观察单元的内容,孩子们马上发现这一单元都是有关“鸡”的内容,很自然地大家纷纷谈了自己对“鸡”这种动物的了解,于是我创设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养鸡场看一看”的情境。

在《母鸡叫咯咯》的伴奏音乐中,孩子们排着队伍出发了(随音乐律动,熟悉歌曲旋律)。到了养鸡场(出示各种鸡的幻灯图片,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大公鸡一大早就催母鸡起床迎接我们(进行公鸡叫、母鸡叫的二声部节奏游戏),你瞧,连小鸡也来迎接我们了(进行三声部的节奏游戏),孩子们个个读得津津有味,把三声部的节奏合作得非常和谐。紧接着出示母鸡的幻灯图片,继续创设情境“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母鸡不禁拿着话筒,唱起了卡拉OK,我们一起来听听它都唱了些什么?”(这幅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歌曲的欲望,他们想不到母鸡也会唱歌,真是有趣!)于是趁热打铁,在引导孩子们朗读了歌词后,师生互相接唱,通过几次的聆听与合作,学唱歌曲自然水到渠成,个个都唱得那么投入,谁又能说他们的歌声不动情?从孩子们的脸上,我分明读懂了他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我真是想不到这首歌原来可以唱得这么美!紧接着,我引导孩子们用打击乐器为“母鸡”伴奏(这一招总是很受欢迎!),根据课本中的图谱,孩子们开始思索:响板、铃鼓、三角铁到底该在什么时候敲?怎样敲?经过实践,个个都能象模象样地为同学们伴奏了,瞧他们一脸得意的样子,于是有的唱,有的跳,有的敲,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反思这节课,我不禁感慨:没有学生唱不好的歌,关键在于教师课的设计,在于教师课堂的引导。看来,要上好每一节课,真得多花时间去琢磨!要使每一节课都上成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课,则更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母鸡教学反思 篇3

在20xx“教学之星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大赛中,我讲了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当下课的那一瞬间,我的心便开始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而且越来越强烈,我知道那不是成功后的喜悦,而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深深的自责——我曾多么期待的这一节课,却给孩子们带来了失望!

99年踏上讲台那时,我只知道自己的职业是一名老师,知道自己要传授知识,其他全无。可如今我对学生的痴爱,是以后的日子渐渐形成的,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这种爱不是所有老师都能产生的共鸣,因为爱,我想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的每一秒都是幸福的、是有收获的,可是这次,我,没有做好!真的没有做好!刚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我摩拳擦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甚至有些渴望那一刻的到来。在后面的选课当中,我也同样激动不已,因为我丝毫没觉得出这节课是一个精神负担,然后我开始到处借准确的教师用书、查找课文、熬夜准备教案、做原创课件……这一切都因为我是一个多么要强又认真的人啊!看着精心准备的课件,我非常有成就感,哪怕我是整夜不睡的。后来,慢慢地,我的内心开始有了一些微妙无比的变化,我根本无法控制。这一课有三个人讲,其中两个是我们自己单位的,我是三个人中最后一个讲。正式比赛之前,我们俩有彼此的交流指导,都希望对方能展示最优秀的自己。比赛马上开始,我居然开始删减自己的课件甚至环节。第二天,我带着已经减半的热情走上了讲台。课前,我为孩子们的进场准备了能带来温暖的音乐,没能听完就被我关掉了,“温”还没有,又何来的暖“呢”。正式上课,我用我脸上的笑容,来缓解孩子们的紧张气氛,让他们变得轻松。这一课,我抓住了作者对母鸡情感变化的两方面来讲解,孩子们抓的很准,而且发言很积极,回答感受体会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文章的过渡段,我担心孩子们无法体会,很用心地设计了图标式过渡,一目了然,可孩子们也是棒棒的,稍一引导,便找出来了,使课堂的流程自然进行。但同时,课堂上存在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自己对时间的把控不够严谨,很多设计中的指导朗读没有进行,使学生的情感刚刚燃起便自然熄灭,以至于后来没有更好的感受自己母亲的爱之伟大,这也存在着我设计环节时与学生的实际情感发展水平脱节。当时刘主任说的话还响彻耳畔,确实如此,你为学生设置了高度,却又把梯子移走,学生如何上的去!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严重失误。还有就是学习母鸡的叫声,之前预设是做半蹲的动作,母鸡的叫声只是听一下没想要学,但在课堂上却改成了学叫声。学完了,我自己心里都笑了,这哪是讨厌母鸡啊,这分明就是学得兴奋不已、乐在其中,自己的糊涂啊!淡定地上完了这节课,坐在那里,心里五味杂陈,但最多的还是愧对于这些对我充满期待的孩子们!有的赛课教师在当晚就写下了反思,可我那时真的没有心情反思,虽然表面上云淡风轻,但背地里真想找个角落,狠狠地抽自己两个巴掌……第二天,我仔细认真的听了后面几位老师的课,哪怕一个小小的环节都怕漏掉,我看到了她们的认真,她们的热情,她们的水平。大家都讲完坐在那里,心里满满的收获,能有这样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真好!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教材的解读、课堂的预设、实际效果的生成与把控,这里不乏也有些许自负。更准确的说,这次活动给我上了狠狠的一课,让我一下子清醒,一个成功的课堂,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与随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时谨记,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课堂讲解有更深的研究,对孩子们有更准确快乐的传授。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为实验小学四年四班的孩子们重新上一节课,一定……

母鸡教学反思 篇4

《母鸡》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母鸡教学反思。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在科级集备时,我们考虑《母鸡》是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因此,教学目的定位:1、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交流读书体会,对比与《猫》的写作手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并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的两个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抓住重点句,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的讨厌,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解决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理解作者讨厌母鸡时,学生说母鸡的讨厌体现在“叫声如怨如诉”,我让学生先理解什么叫“如怨如诉”,为什么如怨如诉?怎样如怨如诉?学生的理解到位了,再结合结合整段理解内容,效果明显。为了把学与理解相结合,我还安排了说话练习。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讨厌母鸡后,请学生说话训练:这是一只__________的母鸡。以此对刚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高学生对内容情感进行提升。在说话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思想火花在与文本碰撞,这是对这环节安排收到效果最好的体现。

为了让课堂趋于完整,也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在课堂免不了讲得太多了,导致课堂节奏比较慢,感觉与讲读课文差别不大。希望自己以后在教学中,学会干练、学会取舍,让课堂节奏快起来,让课堂效率高起来。

[荐]《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荐]《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交流,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等句子。

2、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美,并能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3、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2、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回忆课文一二自然段,并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且说说段落大意。

生:汇报。

二、品析文章重点字句,在游戏中学会运用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重点字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播放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录音,并提问:“作者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悄无声息,那作者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匆匆溜去的呢?”

生:作者的日子在吃饭时,洗脸时,睡觉时匆匆溜去了。

师:(出示排比句)请同学朗读排比句,并且分析运用排比句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挑战名家,我也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的时间是怎么样从生活中溜走的呢?

生:写并汇报各自的结果。

师:点评,并且告诉学生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注意点。

2、加深理解,概括大意: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写的和作者写的,你们有什么感受?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时间匆匆而过,而面对已经逝去的八千多日子,“作者掩着面叹息,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中闪过了。”从最后这一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思考。

师: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无奈,感伤,惋惜。

师:点评并概括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惋惜无奈的心情吧,采用不同方式(分小组赛读,男女比赛读)朗读课文第三段自然段,并引导学生背诵。

三、联系学生实际,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在生活琐事中,日子逃去如飞,作者又在做些什么呢,想些什么呢?

生:徘徊。

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心情。

生:自由读。

师:作者作为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青年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只有无奈、惋惜和徘徊,那么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依然逃去如飞的日子呢?你们想怎么做?(给学生10分钟,小组讨论。)

生:根据原来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师:根据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师:总结升华,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希望同学都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流利地朗读。

四、课后练习,延读拓展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依照这样的写法,试着加上几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下来。

3、背诵全文。

4、实践活动: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交流阅读体会。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其情怀。

3、学习课文生字词,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一背有关时间的格言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生展求课前收信的资料。

二、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检查自学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四、讨论、交流、汇报

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回答,在文中第三节。

五、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这一部分内容想开去,模仿着补出你的感受。

……时候,它……

3、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从字里行间里体会时光易逝。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又叠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找到你喜欢或不理解的句子,集体讨论学习。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并试着进行感情朗读。

2、指导感情读。

3、梳理文章,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

读了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再读课文,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找出古人珍惜时间的事例来学习。

板书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课后记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美,品味到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学习到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并仿照书中句子造句,积累语言。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3】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可是,老师却想问大家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算算,你们走过了多少个日子?面对悄然流逝的时光,你们有何感受?

2、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八十多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就是朱自清。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感慨万千,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匆匆》。(板书:匆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流里,去体验时间的匆匆吧!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

2、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它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板书: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是呀,时间就这样匆匆,它来无影去无踪。那么,作者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按以下要求去做。

三、自主合作

1、出示合作要求:

⑴确定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

⑵组员自主学习:

(看课文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

⑶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交流问题;并做记录;代表本小组回答问题。

2、学习要求:

⑴课文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如果没有,你能帮他回答吗?如果回答了,是怎样回答的?

⑵在课文中找一找,拿笔勾一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去来的匆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诉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⑶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⑷你们组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组织全班交流

1、统一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生答师板书:

洗手时……

⑴作者是怎样把日子去来的匆匆写具体的?谈谈你们组的理解和感受。

日子指时间,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吗?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情,采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⑵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有哪些感受呢?(失落,伤感)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的。

⑶指导朗读:

我们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怀着留恋、无奈、痛苦的心情,速度稍慢。)

①谁来示范一下?要求学生评价。

②哪个同学愿意跟他比一比?学生再评价,全班齐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的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的作用。)

⑷是呀,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飞逝。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周围的人们的日子也在悄然飞逝,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几句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⑸交流,评价,激励。(悟法用法)

师总结过渡:同学们,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组勾出了那些词句?是怎么理解的呢?

3、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代表回答。

⑴“燕子去了,……”体会句式的运用。

⑵“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⑶(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其实,朱自清先生是个珍惜时间的典范。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份资料,就可以知道朱自清先生风华正茂,学业有成,事业有进。可他为什么一再谴责自己虚度年华呢?

①要求严格。

②提醒自己再接再厉。

③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学习。

④希望自己明确目标,大有作为。

(相机板书:不甘虚度此生。)

⑷所以,在这些看似自问的思索中,其实蕴含着明确的答案。下面,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朗读这段话,好吗?你们发问,我来回答。

⑸总结:

正因为朱自清先生珍惜时间,严于律己,不懈努力,所以在文学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小组内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认为不能虚度此生,应该有所作为,他是在告诫自己,更是在唤醒人们。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这篇课文。

2、过渡: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会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出示要求:

⑴可以是一些关于时间的文章、诗词、格言、警句、故事。

⑵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⑶也可以是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

六、导评深化

1、学生自由谈自己想到的。

2、通过大家的交流,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你想想到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3、下面,我也送给聪明、求知、勤奋的你们一句话。那就是:(齐读)

聪明者──利用时间。

求知者──抓紧时间。

勤奋者──珍惜时间。

40分钟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但我想同学们并没有白白上这一课。因为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一定会加倍珍惜匆匆的时光,加倍珍惜宝贵的生命。像朱自清等无数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人那样活着,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自己的生命光彩,活出自己的人生辉煌。

4、最后,请同学们有空的时候去找朱自清先生的《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等作品来读一读。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4】

一、导入: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1、老师边背诵朱自清的第一、二自然段边展示课件“燕子、杨柳、桃花”的三幅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问:刚才老师朗读的这段话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匆匆)

3、引导学生提问或说出自己的感想,并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指名读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感受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可以勾出相关的词语,也可以勾出相关的句子。

2、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觉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学生说出自己勾画的词语或句子,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我从……的词语或句子中知道了作者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4、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读)──“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么地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

5、“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

(学生猜,在猜的过程中就理解了这句话──对时间的流逝而感到茫然,无奈。)

大家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

(指名读后评读。)

6、同学们还想读吗?有谁或者哪个小组来读一读。(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7、审视自己,反思过去,仿写句子:

⑴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⑵小组合作仿写句子。(仿照第三自然段写句子)

⑶点评一两个小组的仿写的句子。

三、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便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跨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来朗读吗?

(生读第四自然段。)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延伸朗读:

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那么,就请自己问一问自己。请学生来朗读“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是的,“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问得多好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四、品读

1、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课文,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来读给大家听。(点生读)

2、带着自己的感情欣赏课文。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六、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5】

教材简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本设计主要是以情施教,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读,潜心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领悟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

2、教师: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浅读课文,引话题,初悟情

1、读课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介绍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6】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匆匆》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篇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的,作者表达了光阴易逝,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的迷惘与困惑。这种困惑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分析课文中其他精彩的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文在开头一小节就提出了作者的疑问。老师也经常感叹时光的一去不返,我也写过一些句子,请大家把老师的这段文字跟朱先生比较一下。

小黑板出示:

光阴一去就不会回头了,这真是令人烦恼啊,真是令人烦恼,我有许多事还没有做。

请同学评价。

谁写得好呢?同学们都看出来了,朱先生的好,为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一小节,大家品味一下。

(学生会说,使用了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非常有文采。反问句能更好地揭示作者那种迷惘、困惑的心情。给学生自由畅想的机会,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着使用排比的句式说一句话。

时光匆匆地流逝,作者感觉到了,他感觉到时光是怎样流逝的呢?

小黑板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心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7】

从读书到工作,从参加活动到评比表彰,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少次填表的时候。其中,总少不了“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属于“个人简介”内容的基本信息的填写。我想:正是有了这些基本的信息,才让我们每个人得以区分,也让他人对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有十多年了,对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问题,特别是伴随着近十年的课程改革的推进,似乎又到了一个“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境地。我想,能否来些简单思维,借用“个人简介”的基本要素对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作一些形象描述呢?

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评价标准与尺度确实很多。为何不容易看清楚?可能还是对它的一些基本信息把握不准。我想,我们有必要对语文阅读课“好课”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个人简介”的基本要素作一些分析与思考。姓名可以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代号,它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区分标致,对于认识一节语文阅读课的“姓名”,我认为就是看这堂课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正确、合理;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上得要有语文味,要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地结合,体现学科的特点,若达不到可能就失去了对这节课的“性别”把握,这是路径的选择问题;那语文阅读课好课的“年龄”标准又如何解读呢?我认为,那就是课的内容与方法都不能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学习心理相失衡,这既是学生的年龄,更是好课的“年龄”标准;对于人的健康状况,我们一般用好与不好来区分,而对于课的“健康状况”,我觉得,宜用是否“有效”来判断,即学生是否获得,是否有所发展。弄清楚了一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也就对这个人有了基本认识,而理清楚并达成了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内容方法、有效性”等,我想,那一定算得上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2年3月28日的美文《匆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以六百余字的精微之笔,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他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在彷徨和迷惘中又不失奋进的复杂心情。首先,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这篇课文第二课时基本的教学设计吧!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品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通过上节课的品读,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那种感伤而不失奋进的情感,他精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还记得文章开头那段优美的语言吗?我们一起伴随着音乐轻声背一背吧。

2、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提出了一个令作者困惑的问题,那就是——

3、全文短短600多字,一共提出了11个问题。11问,有六个都集中在第四段。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感受他那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吧!

4、日子是怎样匆匆流逝的呢?今天,我们面对朱自清先生的文字,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品读二、三自然段,体验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二、三段,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或特别喜爱的语句勾画下来。并可以在旁边作上简单的批注。

2、交流第二段:

(1)抓“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到大海里”,结合文字表现的画面体会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声无息,作者为虚度光阴而“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抓“八千多日子”联系生活体会生命有限,作者为作为不多而“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3)指导朗读。读出他复杂的情感,读出他的内心。

(4)教师小结:朱自清把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无形的时间!当朱自清再细细打量自己过的每一天,日子又是怎样从他手中溜去的呢?

3、教师引读、学生配合读第三段。

(1)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样子了。它像什么啊?为什么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呢?

(2)抓“于是……”那一句话体会作者抓住生活细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具体描写的写法。

(3)抓“挪移、跨、飞、溜”等动作的描写体会作者赋予时间生命,“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方法。

(4)指导朗读。

(5)指导仿写、交流。

三、再读第四自然段,升华情感。

1、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作者对未来的态度。

2、了解朱自清24岁前后的经历及其生命价值,体会其自责、苛求,珍爱生命、立志奋进的复杂情感。

3、朗读4、5自然段,读出心声。

四、总结全文:

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一去不复返。我们的日子留下了什么痕迹呢?我们的人生又该留下怎样的痕迹呢?我们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答!

下面,我想结合鄂教版十一册《匆匆》一课的教学对一节好的语文阅读课的“姓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作一些“个人简介”与分析。

一、从目标入手,认准语文阅读课的“姓名”;

大家都知道,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若选错了方向,车跑得越快离目的地越远。语文课堂教学亦如此:教学目标制定是否清晰、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可见目标不清晰、不准确,相当于我们认错了语文阅读课的“姓名”。

1、解读文本,目标清晰

作于1922年3月28日的美文《匆匆》仅仅只是想告诉大家珍惜时间吗?我在网上看到对《匆匆》有一个这样的评价,说它是“朱自清关于时间哲学的悲情之作”。这样一篇饱含哲思哲理的散文,仅仅只传达给学生要珍惜时间显然是肤浅的,还应该通过充分地、多样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那沉郁幽愤的情怀,体会到他那奋进积极的处世态度。当然更重要的也是要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优美隽永、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对文本作这样的解读,我们制定的目标才会清晰。

2、把握课标,目标正确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中还提出了这样的学段目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科作如此的把握,我们制定的目标才会正确。

二、从学科入手,认清语文阅读课的“性别”;

语文阅读课的“性别”如何区分?有效性从何体现呢?我想,这要与其学科性质紧密联系,共同思考。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我很朴素的一点想法就是:只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地做到和谐统一了,扎实地进行了听说的读写的训练了,那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就是有效的。

1、听说读写,有效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为此在这节课里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让语文阅读课上成听说读写的训练课,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有效。

2、人文工具,有机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课堂上的板书,字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在我看来,语文课可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在这节课的板书中,我依次罗列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词,组成了作者写这篇散文的一条情思、一个主线,也就是这篇散文“形散神聚”的那个“神”。通过此我们很清晰地看出作者对于时间匆匆流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所展开的思考。它也在醒目地激励学生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可见,语文阅读课若只有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激发感情、启迪人生、改变精神状态,那是远远不够的。

三、从方法入手,认识语文阅读课的“年龄”;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效率不高、负担很重呢?其原因是我们太重视知识的传递了,而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有效教学”的价值就是要求我们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让课堂多一些内在与外在的互动,融进不同层次的对话。互动与对话是语文阅读课的“年龄特征”。

1、走进文本,真正互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大胆地走进文本,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扣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如“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如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真正互动起来了!

2、领会表达,真心对话

我大量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式美,渗透写法指导。如关注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与学生一起思考对话。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更是全由六个问句组成,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激发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也应该开始思考。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通过品读、真心对话,我让学生明确作者通过排比的句式抓住生活的细节来具体描写时间的匆匆流逝;还通过“挪移、跨、飞、溜”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来赋予时间生命,“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方法。从学生后来的仿写中,也看到了这读中学写的指导是有效的。

四、从效果入手,认定语文阅读课的“健康”;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当一节阅读课教学完成时,学生还未带着感情经历在语言文字中走一遭的感觉,很难积淀语感,更难有所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健康”了!

1、个性感悟,积淀语感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感悟体验。比如,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在这一节课中,有朗读,有默读;有全班齐读,有学生自由朗读,有教师范读,有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接读,也有对文章的赏读。在读的过程中,势必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课堂上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验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说到自己的度过的“八千多个日子”,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度过的“四千多个日子”来谈,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

2、学有发展,积少成多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呢?可谓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有一个答案可以统一——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正是有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课堂才有其独特的无穷魅力,才有其无边的力量。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通过教师的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达到有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少成多!

在个人简介的几项内容中,姓名作为代号使人得以区分开,而健康状况则最为重要,因为没有了身体健康和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对于语文阅读课的评价来说,同样如此。类似“个人简介”的几项指标都很重要,但是,最核心、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看这个课是否“健康”?衡量课“健康”与否的标志是看学生是否真的被解放,拥有自主发展。做到了这一点,不仅是语文阅读课的有效性达到了,而且更是才颁布的新《纲要》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真正落实!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8】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是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出示朱自清照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认读生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3、理解词语:

伶伶俐俐、徘徊、头涔涔泪潸潸。

4、放录音朗读全文,整体再感知:

听后说一说: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⑴把你找出来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再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⑵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教师不作深入的启发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的重点品读做好铺垫。

四、作业

品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品读重点词句,重点感悟课文第三自然段

1、出示导读题: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现象来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

2、集中品读:

⑴列举了如下现象来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伸手遮挽时、躺在床上时、和太阳见面时、掩面叹息时。

⑵感情朗读,体味时间无时不在匆匆逝去。

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聊天、玩耍、看电视等。)

3、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4、“我掩面叹息”是因为什么?

5、讨论:描写时间的飞逝,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样手法有什么好处?

(拟人,把时间的飞逝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6、喜欢这部分吗?背一背。

二、联系实际,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读读第二、四自然段,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一想,能感受到什么?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点拨: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感受到什么?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你又想到了什么?

2、朗读体味时间在匆匆而过,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日日夜夜。

3、说说你所知道的劝人珍惜时间的诗词、格言。

4、喜欢这部分课文吗?读一读,背一背。

三、再读

找出文中的排比、比喻、疑问、反问、设问句式以及照应句和大量的叠词,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轻巧、婉转。

1、学生找句子,感情朗读句子。

2、小结:

诗人把珍惜时间的道理溶化在自己切身感受中,道理就生动了,文章也委婉感人。

四、指导积累

朱自清不愧是伟大的语言大师,他的散文委婉细致,意境清新幽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常给人以启迪,多读他的文学作品将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课后请同学们背诵《匆匆》,课外还可以读读他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五、总结

的确,日子总是匆匆而过,一去不复返,但只要我们能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我们就不会后悔。

六、作业

1、背诵《匆匆》。

2、读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9】

教学目标

1、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谈感受和理解。

2、仿照作者的描述方法说写句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教学难点

仿写句子。

课前准备

课件播放《荷塘月色》片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片断,大家都知道朱自清的散文文笔优美,誰来介绍一下朱自清?

介绍朱自清的资料。

师:朱自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他的《荷塘月色》就曾陶醉了很多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匆匆》,板书“匆匆”。

师:誰来告诉我,题目“匆匆”是什么意思呢?

“匆匆”就是很急,很快的意思。

师:能用“匆匆”说一句话吗?

生说。

二、初读课文

师:《匆匆》是篇散文,知道什么是散文吗?

散文主要在抒情,有借景抒情,有借事抒情或借物抒情来表达情感。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读起来很美,能美美地读一遍吗?

师:你们自己读,想用什么情感读,就用什么情感读,注意不要齐读。

生读课文。

师:有感觉吗?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作者在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

如:伤感,无奈,后悔等,为失去的时间而伤感。

师:这篇散文写的就是时间的来去匆匆,(板:时间)古人曾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特别喜欢这篇散文,读着这篇散文,我似乎能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听到他在我耳边低语:“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一起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吧。(闭上眼,什么也别说,用心倾听。)

听录音(录音少了第二段)。

师:听着作者的呢喃低语,我们似乎还沉浸在作者的伤感中,但这课文朗读是有缺陷的,聪明的你,能把这段补上吗?誰来试试。

生1读。

师:真好,真想再听一遍,誰再来试试。

生2读。

师:听着你们动情的朗读,我似乎也头涔涔,泪潸潸了,这“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呢?

(头脑胀痛,泪流満面。)

师: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作者在写这篇散文时,也许已泪流満面,深感时间飞逝,却无力遮挽,那么,聪明的你,能告诉我,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有多大的岁数吗?(约24岁),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师:作者在1922年3月写下这篇散文,当时是24岁,那么二十几年的时间到底是如何溜走的呢?找一找好吗?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师: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

(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这一段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具体化了,使我们能真切地触摸到时间这个精灵,写得特形象,也特生动。)

(还表现了作者为时间匆匆溜走而茫然伤心。)

师:我也非常喜欢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

三、仿写

师:作者的日子是在日常生活中溜走的,我们也来回顾一下,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

(播课件。)

师:能模仿课文的第三段,为这段录像配上解说詞吗?动笔试一试。

生动笔。

交流(4个)。

四、精读课文

师:真高兴大家都意识到了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流逝,作者和我们一样,伤心无奈,但他又不甘心,不甘心就此虚度了青春年华,我们再来用心地倾听,作者是如何向我们诉说?

师:你不必整段地读,而是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一遍一遍地用心读,与作者交流,看你能听到作者在诉说什么。可以同桌交流,一人生读。

师:誰来说说,你倾听到作者在诉说什么?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同桌听到了什么)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的感受噢。

如: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对人生的思索。)

如: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叹息自己一事无成,虚度了年华,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如: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不甘心虚度年华)

(我们都是“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赤裸裸的回去罢“,这两个赤裸裸是什么意思呢?)(指没有留下什么辉煌,一事无成。)

五、拓展

师:老师也听出来了,作者是在自责,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时间确实珍贵,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他。(板:珍惜)

师: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哲人志士,面对短晢的人生,匆匆的岁月,都发出了许多感叹。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连老师也想说:“要做时间的主人,要学会把握时间,你才不会后悔自己一事无成”。

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呢?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名言警句请一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用心的倾听,与作者作心灵的交流,也感悟到时间来去匆匆,应好好去珍惜,才不会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匆匆闪过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课《匆匆》。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⑵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读悟结合、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3、解决办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诗歌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同学们读到六年级一定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请大家注意听。看你能出这首诗歌中听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时间相关的散文《匆匆》。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检查性朗读):

指名5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朗读的时候,大家边听边看边想,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

学生评议。

师相机板书生字词。(注意评价)

从这篇课文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个人朗读,找重点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时间在无声无息中匆匆流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

谁来读一读。(2人)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用CAI出示句子: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读了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也可以抓住写作手法来谈自己的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引导生自己谈。)

请你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自己读悟。

指名朗读,试着读出时间的悄然流逝。(2~3人)

师范读后,全班齐读。

4、教师指导朗读:

师引导:是啊,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悄然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呢?(慨叹与惋惜)你从哪里知道的呢?(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相机出示。

那么什么叫“头涔涔、泪潸潸”?

文中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而惋惜流泪。)

谁来读出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两句连起来读。

(读后学生评议。)

全班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引导:

是啊,时间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那作者在第三段又是如何具体地描述他去来的匆匆的?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述时间匆匆流逝的?谁来读?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便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再次指名朗读。

3、读了这几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可以抓住字词简单的说一说。(引导生谈)

4、是啊,作者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小事的描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逝了,写得多朴实,多好啊,让我们再次在读中品味吧,自己读悟。

5、指名朗读(2人)。

6、是啊,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中悄然流逝,难怪作者要说: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7、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让我们展开想象,说说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在不知不觉溜走的。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可以相互的交流一下。

(比如:……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指名来说,评价及时。

五、朗读、背诵升华

1、放朗读录音,欣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碰到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伴奏朗读。

4、现在大家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下来呢?你可以背一句,聪明的,你也可以把全段背下来。

5、背诵(个人,也可以喜欢的一起背。)

板书设计

匆匆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时间流逝轻轻悄悄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1000字通用10篇


您是否最近为写教案而犯愁吗?老师是酷暑里的浓荫伞,写教案是老师工作的其中一项。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以下内容“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是88教案网小编从网络收集整理的,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交流,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等句子。

2、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语言的美,并能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3、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造句。

2、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出文章中意义深刻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回忆课文一二自然段,并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且说说段落大意。

生:汇报。

二、品析文章重点字句,在游戏中学会运用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重点字句,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播放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录音,并提问:“作者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悄无声息,那作者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匆匆溜去的呢?”

生:作者的日子在吃饭时,洗脸时,睡觉时匆匆溜去了。

师:(出示排比句)请同学朗读排比句,并且分析运用排比句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挑战名家,我也能”。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你的时间是怎么样从生活中溜走的呢?

生:写并汇报各自的结果。

师:点评,并且告诉学生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注意点。

2、加深理解,概括大意: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自己写的和作者写的,你们有什么感受?作者已经意识到了时间匆匆而过,而面对已经逝去的八千多日子,“作者掩着面叹息,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中闪过了。”从最后这一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思考。

师: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无奈,感伤,惋惜。

师:点评并概括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惋惜无奈的心情吧,采用不同方式(分小组赛读,男女比赛读)朗读课文第三段自然段,并引导学生背诵。

三、联系学生实际,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在生活琐事中,日子逃去如飞,作者又在做些什么呢,想些什么呢?

生:徘徊。

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心情。

生:自由读。

师:作者作为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青年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只有无奈、惋惜和徘徊,那么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少年儿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依然逃去如飞的日子呢?你们想怎么做?(给学生10分钟,小组讨论。)

生:根据原来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师:根据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生: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师:总结升华,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我们的时间,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希望同学都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流利地朗读。

四、课后练习,延读拓展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依照这样的写法,试着加上几句。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录下来。

3、背诵全文。

4、实践活动: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交流阅读体会。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一、导入: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1、老师边背诵朱自清的第一、二自然段边展示课件“燕子、杨柳、桃花”的三幅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问:刚才老师朗读的这段话是……(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匆匆)

3、引导学生提问或说出自己的感想,并按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指名读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1、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感受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可以勾出相关的词语,也可以勾出相关的句子。

2、生自读、品味。

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觉到了吗?谁能来说说。

(学生说出自己勾画的词语或句子,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我从……的词语或句子中知道了作者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4、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读)──“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么地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学生接着朗读。

5、“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

(学生猜,在猜的过程中就理解了这句话──对时间的流逝而感到茫然,无奈。)

大家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哪些句子就来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大家别忘了听完后用自己的方式夸夸他。

(指名读后评读。)

6、同学们还想读吗?有谁或者哪个小组来读一读。(生再练读)

读得这么投入,让我们再一起来试试,老师起头,读到你特别喜爱的句子时就站起来读,好吗?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师生齐读,课件配音乐画面)

7、审视自己,反思过去,仿写句子:

⑴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⑵小组合作仿写句子。(仿照第三自然段写句子)

⑶点评一两个小组的仿写的句子。

三、精读第4自然段,提升认识,升华感情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橡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打电子游戏时,它便轻灵地从我们的鼠标上跨过。从我们手边飞逝了。某一日,你觉察它去的匆匆了,惋惜时,日子便又随着我们的叹息声轻轻飘去了。

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自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

2、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了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题中实际上蕴涵着答案,你能试着按你的理解来朗读吗?

(生读第四自然段。)

3、把同学们的理解加进去,延伸朗读:

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那么,就请自己问一问自己。请学生来朗读“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是的,“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问得多好啊!这里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它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课件出示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师读名言。)

四、品读

1、学到这里,大家对时间一定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次走进课文,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来读给大家听。(点生读)

2、带着自己的感情欣赏课文。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对时间的感悟走向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天地──生活舞台吧!(课件出示)

1、录制课文朗读录音带,与你喜欢的人一起欣赏。

2、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美文推荐:《绿》、《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准备开展交流。

4、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六、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遗憾。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虽然对雨很熟悉,但没有真正认真的观察和了解过大雨和小雨,我设计的这次音乐教学活动,先让幼儿倾听雨的声音,让他们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为学歌曲作基础,最后在游戏版块中熟悉歌曲的旋律。

活动目标

1、在倾听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3、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在倾听雨声时感受到大雨和小雨的美妙。

难点: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活动准备

雨的声音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入声音,使幼儿产生兴趣

1、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录音,引导幼儿自由倾听。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打雷和小雨的声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二、初步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三、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1、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一样吗?欣赏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声和小雨声的不同。

3、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4、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四、大雨和小雨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教学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声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歌曲,并从中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想他们一定会学的更好!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设计理念

《匆匆》一文是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文章用细腻的笔调叙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已流逝的时间的惋惜,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诘问。文章语言优美,尤其适合朗读。

读这样的文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且别说九十岁的读者和十岁的读者理解不同,就是同一年龄段的读者也会因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同或理解能力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应该为学生搭建读文、悟文的平台,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得──能读的同学展现自己朗读的魅力;善悟的同学交流自己感悟的心得,在读与悟的交融中,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本文是一篇精品散文,人人都能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好,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可能每个都有相同的理解。因此,课堂上应该怎样读好这篇课文作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个性化感悟与有感情朗读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过程

一、读题释题,引入情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名作《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匆”字,引导学生体会“匆匆”的含义。)

2、大家预习了课文,说说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觉。

二、交流学法,初读课文

1、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样的文章?(板书:美文)

2、可以说,不同年龄的人都能读这样的文章,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师顺势引导,美在内容、感情、语言。)

3、对这样一篇美文,大家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它?

(生交流学习方法,师归纳。)

⑴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动自己。

⑵也可以通过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来打动听众。

板书:

通过美谈、美读,打动别人

4、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再悟,深入交流

1、不管是美读的同学还是美谈的同学,都要用心去读,去谈。

2、默读课文,感悟课文。

3、交流感悟所得。

四、拓展感悟,适时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这样一篇精美的文章,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对你自己说点什么?或者对同学们,或老师说点什么?

板书设计

内容谈

感动自己

美文感情美打动别人

语言读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二课《匆匆》。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⑵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读悟结合、讨论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3、解决办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诗歌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同学们读到六年级一定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优美的诗句,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请大家注意听。看你能出这首诗歌中听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时间相关的散文《匆匆》。

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

2、再读课文(检查性朗读):

指名5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朗读的时候,大家边听边看边想,特别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

学生评议。

师相机板书生字词。(注意评价)

从这篇课文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二段

1、个人朗读,找重点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时间在无声无息中匆匆流逝的句子。

2、指名朗读:

谁来读一读。(2人)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用CAI出示句子: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读了这句话,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也可以抓住写作手法来谈自己的感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引导生自己谈。)

请你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自己读悟。

指名朗读,试着读出时间的悄然流逝。(2~3人)

师范读后,全班齐读。

4、教师指导朗读:

师引导:是啊,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悄然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的心情又如何呢?(慨叹与惋惜)你从哪里知道的呢?(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相机出示。

那么什么叫“头涔涔、泪潸潸”?

文中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而惋惜流泪。)

谁来读出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两句连起来读。

(读后学生评议。)

全班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

1、师引导:

是啊,时间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那作者在第三段又是如何具体地描述他去来的匆匆的?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述时间匆匆流逝的?谁来读?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便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再次指名朗读。

3、读了这几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可以抓住字词简单的说一说。(引导生谈)

4、是啊,作者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小事的描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流逝了,写得多朴实,多好啊,让我们再次在读中品味吧,自己读悟。

5、指名朗读(2人)。

6、是啊,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中悄然流逝,难怪作者要说: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7、时间在不经意中流逝了,让我们展开想象,说说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怎样在不知不觉溜走的。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可以相互的交流一下。

(比如:……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指名来说,评价及时。

五、朗读、背诵升华

1、放朗读录音,欣赏。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碰到你喜欢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伴奏朗读。

4、现在大家能不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背下来呢?你可以背一句,聪明的,你也可以把全段背下来。

5、背诵(个人,也可以喜欢的一起背。)

板书设计

匆匆

没有声音,没有影子

时间流逝轻轻悄悄

……的时候,日子从……过去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潜心读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读文后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齐读“匆匆”:

问:“匆匆”什么意思?

2、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匆匆”?

3、文中的“匆匆”指什么?

4、简介散文体裁的特点以及作者朱自清。

5、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后谈印象。

三、再读课文

1、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这样的情感的?认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很有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努力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交流,建议:

⑴每人汇报一处,先朗读,后说出自己的理解。

⑵其他学生补充后接着汇报。

⑶选派代表准备汇报。

3、大班交流。

4、相机指导朗读片段。

四、回顾全文,质疑解疑

1、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

2、质疑:

结合介绍朱自清的生平、成就、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小结。

五、配乐朗读,引导进入作者的心灵,与之共振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饭碗、伶俐、徘徊、确乎、涔涔、潸潸、赤裸裸。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匆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学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伶俐、徘徊、确乎、头涔涔、泪潸潸

2、“匆匆”的意思是___,文中的“匆匆”是指___。

3、选读喜欢的段落,赛读。

三、深学提纲

1、自读勾画作者惋惜时间匆匆流去的句子,批注感受,全文表达了作者___的思想感情。

2、选背喜欢的段落。

3、创写感叹时间的名言。

四、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课外收集有关感叹时光的名言警句。

3、阅读迁移练习《时间》。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其情怀。

3、学习课文生字词,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一背有关时间的格言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生展求课前收信的资料。

二、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检查自学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四、讨论、交流、汇报

文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回答,在文中第三节。

五、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这一部分内容想开去,模仿着补出你的感受。

……时候,它……

3、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从字里行间里体会时光易逝。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又叠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找到你喜欢或不理解的句子,集体讨论学习。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并试着进行感情朗读。

2、指导感情读。

3、梳理文章,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

读了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再读课文,指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找出古人珍惜时间的事例来学习。

板书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课后记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到了语言的美,品味到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学习到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并仿照书中句子造句,积累语言。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设计理念

1、以读、评、议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作者由于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悲伤、惆怅、无奈之情。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感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提升人生价值的意识。

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恬淡、优美的画卷和忧伤低沉的乐曲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4、引导学生采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取情感体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合作讨论中发表不同的意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你能不能也用一些词或者句子来形容时间?

2、学生发言。

二、总体把握

1、教师小结过度:

大家谈得真好!时间就象同学们说的那样,总是匆匆而过,不留痕迹。那点点滴滴、分分秒秒的时间究竟是怎样流走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的《匆匆》。一边听一边思考:在作者的笔下,时间是怎样流走的?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2、学生欣赏课件。

3、学生划出描写时间流走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4、小组讨论汇报:作者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5、看着时间悄悄流走,作者的心情怎样?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

三、讨论探究

1、小结过度:

在作者的眼中,8000多个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走。那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也有4000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溜走,你们同作者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抽学生说。

3、出示课件。(关于人一生可以做什么事的资料)

4、小组讨论交流:

时光既然如飞驰的马车,匆匆而过,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分分秒秒的时间呢?

5、学生用座右铭小结本环节。

四、进入角色

1、学完课文,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在怎样的环境里怎样读这篇文章?

2、抽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小结质疑

1、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回答。

六、课外延伸

课后读一读朱自清的《绿》、《春》、《荷塘月色》。

匆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感受时光匆匆,生命易逝,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共同探讨一个严肃的人生命题,人应该怎样活着才算是没虚度?

学习重难点

1、朗读品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的美,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1、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的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我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我姓徐,双人徐,你们能用我的姓组一个词吗?徐徐就是“慢”的意思,我也希望时间过得很慢。可我读到的一篇文章却说,时间正在从我的眼前溜走,从我们身上跨过,从我的脚边飞去。这篇文章尽管已经写了八十五年了,但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已经成了散文中的精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品一品这篇精美的文章──《匆匆》。

板书课题:《匆匆》。

2、认识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汇总4篇


你在寻找好的教案范本吗?教师是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教案就是教师的生命的体现,经过精心制作“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应该能够达到您的要求了,请勿忘记将这个网页加入收藏夹随时查看!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篇1】

在“观察物体”中关于平面对称现象学习后,开展平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再如,让学生查找资料:“湖南电视塔有多高?武冈电视塔有多高?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几层教室的高度,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查资料的方法可谓多样:可以网上查找,可以看书,可以打电话查询,可以问大人等,甚至可以实地观察。这样的设计不正是体现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成功之处: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从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拼摆到观察到画图,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帮助拼搭、再观察,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着用了4个小正方体拼搭出了3种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了观察,体会物体的`形状不同,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接着设计一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作用,特别是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不同,导致观察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偏差,以致出现画出错误图形。

再教设计:

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逐渐消除学生只听不说,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篇3】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还叫学生每人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个玩具不同的样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想能力。再由实物观察过渡到使用学具小正方体观察,比如把三个一样大小的小正方体重叠起来观察,从正面、侧面、后面、上面等不同位置去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体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形状。从而达到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升华。不足的地方是感到离开了实物,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全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是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个人认为学生应该多上一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课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操作、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等学习能力。

一、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引导学生同桌里充分的讨论。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4、充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想象力来拼组图形。学生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篇4】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匆匆》教学设计汇总4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匆匆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775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