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数学教案

2024-03-20 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那老师怎样做好优秀教案课件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数学教案”,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数学教案【篇1】

除法

教学内容、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游乐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乘除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探索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

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

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培养估算意识,学会估算策略,体会估算价值,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课时、

本单元共4课时

第一课时 长颈鹿和小鸟 1课时

第二课时 小兔安家 1课时

第三课时 游乐场 1课时

练习五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

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在动手活动、探究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列出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说出用哪句口诀求商,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 用吹塑纸做42只小鸟和6个小房子。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故事引入新课:森林中的长颈鹿和小鸟是好朋友,

小鸟来长颈鹿家做客,每群4只,先后来了5群,问:一共来了多少只小鸟?

2、继续引导:这20只小鸟要长颈鹿帮助它们做房子,每所房子住4只小鸟,你们知道长颈鹿要做多少栋房子吗?

3、继续引导提问:长颈鹿家又来了22只小鸟,现在,长颈鹿家一共有42只小鸟,它们都要长颈鹿帮助建房子,每栋房子住6只小鸟,同学们知道长颈鹿要建多少栋房子吗?

二、长颈鹿和小鸟。

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42只小鸟,每栋住6只,

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板书课题:长颈鹿和小鸟)

2、在讲台上演示42只小鸟分在6个小房子里。并请学生思考:每个房子里有几只小鸟?

3、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42个小圆片分别放在6个小纸盒里。

4、请学生回顾:积是42的乘法口诀。

5、在黑板上列出除法算式:42÷6=7,同时介绍

除法书写,引导学生认识各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6、出示“想一想”,请学生作练习。

三、练一练。

1、把第一题抄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上来做。

2、纠正学生有错误的答案并讲解答案。

3、请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用哪句口诀。

4、出示“小动物回家”的第3题。请学生说题意,并连线。

5、引导学生计算64÷8时,启发学生:我们为小动

物再建造一个家吧。

6、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猫捉老鼠”,并连线。

7、引导学生讲这个数学故事。

8、演示图画“平均每人吃几个”并列出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

们进一步体会到,虽然数字大了,但除法与乘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

42只小鸟,每栋房子住6只,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

42÷6=7(栋)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

答:要准备7栋房子。

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例3及练习三第4、5题

教学目标:

理解 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总数里有这样的几份。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

教学难点:

会说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我们来帮一帮这班小朋友租船玩吧!

有24人要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要租几条船?

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几条船?

把结果说一段话 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6条船。

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因为每份都是4个

引导学生说:24人,4个4个的分,可以分成6组。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抛出问题,引起思考: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要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1、出示书本第15页做一做

(1) 说图意。

(2) 动手分。

(3) 说一段完整的话:12根筷子,每2根一双,一共有6双。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 练习三第4题

(1) 说图意。

(2)动手圈。

(3)说一段完整的话: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只红萝卜,可以分给3只兔子。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 练习三第5题。

(1)有18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分给(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 开放题

1、用15个长方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块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了平均分,知道一个总数,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分几份也是平均分。

数学教案【篇3】

课题 一起做游戏 课型 数学游戏课

教学目标 1、 在“堆一堆”和“玩一玩”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的经验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

2、 能够从游戏中获得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3、 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练习、讨论

教具准备积木、扑克牌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开展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积木。你们瞧,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1、玩“搭积木”游戏。老师讲解游戏规则。

①每组有十个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时,10个物体都要用上。

②搭出的作品要有创意。

③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

2、学生两个人一组,玩搭积木游戏。

二、评比活动,总结经验。

1、各组展示各自的作品,评选“小小设计师”。

2、全体成员进行评比,并说说评比中的发现。

3、议一议。

在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三、小组合作,操作体验。

谈话:刚才的.游戏,有趣么?接下来,我们要四个人一组玩一个游戏,你参加吗?

1、四人一组开展游戏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①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数的和。

②结果比10大的被淘汰。

③ 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④ 结果一样大的,谁摸牌少谁获胜。

3、第一轮游戏开始。

① 4人一组,展示各组的游戏情况。

② 游戏后,小组派代表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出示第91页的“玩一玩”主题图。

①提问:淘气已经摸了3、5,还摸吗?

②淘气如果继续摸牌,摸到几才能获胜?摸到1可以吗?为什么?

5、第二轮游戏开始。

①展示某一小组的游戏情况。

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活动,深化认识。

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有那些想说的?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与梯形的分类;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4、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平移和旋转等。

教学资源: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把几个还没有复习的单元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单元没有整理过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统计。)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引入:接下去,我们来复习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复习,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复习升与毫升

1、整理与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启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对升与毫升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1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想法,进一步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1升=1000毫升,以及相关的换算方法。

3、小结:升与毫升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整理与复习第16题

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交流正确的画法,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的正确认识。

2、整理与复习第17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在图中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3、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别围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的理解,分别回答有关的问题。

4、整理与复习第1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小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复习平移、旋转与统计

1、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在方格图在分别画出轴对称图形,并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交流画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把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90度的方法。

2、整理与复习第21题

(1)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优点?

(3)讨论交流:某位同学一至四年级身高增长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较合适?

(4)独立完成统计图;

(5)小组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据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结:平移、旋转与统计的重要知识点。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复习,迎接考试,以取得另自己满意的成绩。

数学教案【篇5】

一定要争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教师板书《一定要争气》,学生围绕题目质疑:

(谁一定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为谁争气?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

板书:什么情况下  怎么做的

二、学生通读全文,找出答案。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

“鄞县”的“鄞”应读“yín”,不要读成“jǐn”。

“成绩”的“绩”应读“jì”,不要读成“jī”。

“平均”的“均”应读作“jūn”,不要读成“yún”。

可采用让学生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2、识记字形,区别形近字。

“基”上下结构,上边是“其”,中间不要多一横,“其”的最后一笔是“捺”。

“考”下面不能多写一横。

“试”左右结构,右边千万不要多加一撇。

“厕”是半包围结构,“厂”要包住“则”,不要错写成左右结构的字。

“努”上下结构,第一笔是“撇折点”,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捺”。

“需”上下结构,“雨”字的第三笔是“横折”。

“末”字与“未”要区分开。“未”字上横稍短,“末”字上横长。

区分“震”与“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也都有“动”的意思,但用法不同。“振兴、振奋、振作”用“振”。“震惊”“震荡”“地震”同“震”。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近字、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末(   )      试(   )        震(   )

未(   )      式(   )        振(   )

厕(   )      努(   )        技(   )

测(   )      怒(   )        枝(   )

3、理解词义。

发愤:下决心,努力。本文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再三:不止一次,一次又一次,文中指童第周一次又一次地请求校长让他跟班试读。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文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鄞县:浙江省一个县名。属宁波市。

四、练习读书,巩固生字,了解大意。

五、作业:

生字、字词、读熟课文、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两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2、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讲到“一定要争气”。边读边标画出带有“一定要争气”这个词语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一定要争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学生读文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

(第二次是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刻苦钻研,成功地完成了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的试验,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中国人、为祖国争了气。)

板书:基础差  成绩不好

二、抓“争气”,理解重点词句。

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课本82-83页。智慧广场--数字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谜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过程与方法:经历简答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生在探索加减法算式中的数字迷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智慧广场-数字谜(师板书课题)

二、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仔细观察情景图中的加法竖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加飞等于2.腾加腾等于9

(老师借助课件演示)

猜一猜:猜猜看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三、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自学。

算一算:动笔算一算,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

小组交流:每个汉字代表的数是多少?

验证:教师借助课件演示推理的过程。

2.做一做。

师: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投影出示)

(1)2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师巡视,发现其他同学的错误。

3.学生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更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4.讨论(议一议)

(1)第一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的请举手。

(2)第二个同学做的,认为正确地请举手。

生回答,师板书。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四、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得的小红旗最多。

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写完检查。

五、全课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字谜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板书设计:

数字谜

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认识图形的学习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处都能见到。(出示教室场景图)你能很快找出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学生交流时,课件相应地显示学生说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之后,完整地显示图中能看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揭示课题: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再现由具体实物抽象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由表及里,自主探究

1、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数量。

谈话:(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看起来给你怎样的感觉?

引导:这种感觉实际上是由它们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要研究一个图形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从组成这个图形的边和角来考虑。每个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说一说它们是几边形?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教师的设问颇具启发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感受,意在激活学生经验层面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首先表现在边和角的数量上,因此,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多边形的认识,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开始探究。

2、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猜想的基础是观察。猜想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内在需要显得更有必要。

3、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引导:刚才你们认为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谈话:老师在学具袋里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试着用刚才说的这些方去验证你们猜想。

小组活动后汇报,估计学生可能采用以下方法:

(1)用直尺测量。

演示:指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测量的过程,并告诉大家测量的结果。

提问: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强调:通过测量,这个小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2)用折的方法。

演示: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折”的过程。

提问: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将上下两条边对着折,左右两条边对着折)通过折,你们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也鼓励他们进行展示和交流。

引导:刚才我们验证了两个长方形,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其他小组也发现这个结论了吗?有没有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或者左右两边不相等的情况?

小结:如果仅仅研究一两个长方形,可能还不能下结论。我们全班研究了十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都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板书)

介绍:(边说边指)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的方向是对着的,这两条边可以说成是“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对着的,这两条边可以怎样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刚才得到的结论改为

数学教案【篇8】

设计思路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探索性强。小朋友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师帮忙。设计二等分的数学活动要注重幼儿原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对不同形状物体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与旧经验的交织中,实现认知的平衡,获得发展。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 让幼儿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 材料纸:圆形、五边形、心形、平行四边形、花形、树形等。

2、 实物:花生、白果、红枣等。

3、 课件制作:笨熊新传、部分与整体关系图。

活动过程

1、 初步接触二等分

欣赏故事《笨熊新传》。

狗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一天,哥儿俩捡到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点。正闹着,狐狸大婶来了,帮他们把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急,这块大一点的,我咬它一口。”哥儿俩一看,那块大的变小了,小的变大了,又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就这样,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点点面包,还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呢。

教师提问:“假如请你帮忙,你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

教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操作。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教学设想:用故事中的问题巧妙地引出探究的话题,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进入学习情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再从简单的圆形二等分入手,为幼儿进一步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标签: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2、 用不同方法等分几种图形。

教师说:“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图形,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们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幼儿操作,老师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幼儿探索图形的各种分法。

(教学设想:丰富的材料蕴涵了不同的探索结果,也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性。)

3、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 小组交流,鼓励幼儿在小组里大声讲述自己的分法。

(2) 集体交流,先请幼儿讲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种分法。

教师问:“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的。怎样证明这两份是一样大的?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样大两份?”

课件显示记录:

重叠验证是否一样大,去掉不是二等分的操作,

其它图形的交流讨论同正方形。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个部分,这就是二等分。”

(3) 师生共同合作,深入探索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块泡沫正方形,让幼儿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摆一摆 ,分一分,看看不对角分,也不以边为中心对折分,是否也能得到二等分。

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帮助验证。

(4) 引导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圆形、正方形、心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请小朋友看看以分出来的一半和原来的图形比,(课件演示)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一份是原来图形的多少?(一半)”

(教学设想:幼儿通过操作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就应帮助幼儿识别事物的真假,完成认识的飞跃。在此,教师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从幼儿的回答中总结答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颇具教育价值。)

4、 解决新问题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标签: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1) 提出新问题。

教师问:“1块面包,1块点心,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只吃到一半。如果有2块点心,2块面包,小熊哥儿俩分着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颗小枣,哥儿俩各吃几颗?”

(2) 分实物。

教师提供花生、白果、红枣等,让幼儿二等分。

告诉幼儿,每个材料盒里都有一份八宝饭的配料。座位靠在一起的两个小朋友扮小熊哥儿俩。我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配料,分好后互相检查,看两人的配料是否一模一样。

(教学设想:幼儿的数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成功的乐趣。这一过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引导幼儿运用知识,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幼儿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定能体验到数学活动的轻松和有趣。)

数学教案【篇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2和5倍数的特征》,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对因数和倍数并不陌生,而且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和5的倍数,认识奇数、偶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进行综合判断。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谈话法,兴趣法和自学辅导法。

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法主要采用了合作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让学生们在百数表中圈出2和5的倍数让他们自己归纳

总结

找到规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规律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游戏导入”,第二部分“自主探究”,第三部分“巩固提高”,第四部分“总结收获”。

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能够正确、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地应用6的乘法口诀(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题等)。

教学难点:探究和记忆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例题表格等。

教学关键: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过2-5的乘法口诀,现在让老师欣赏一下你们的本领好吗?

生:好。

师:请小朋友们把2-5的乘法口诀按顺序轻声地背出来给在座的老师听听。

师起个头。

生:轻声齐背。

师:恩,不错,那么一般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乘法算式呢?

生:两句,如:四五二十(4×5=20 5×4=20)

师:好,现在考考你们的口算水平: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算卡片)

2×5= 10 4×4 =16 3×1 =3 5×4= 20

1×2 =2 5×3= 15 4×2 =8 4×3 =12

1×5= 5 1×3= 3 2×4= 8 2×2 =4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采蘑菇的情景好吗?

课件播放情境导入画面。

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新课探究。

师:孩子们,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帮助小白兔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小金鱼见到我们二年(3)班的小朋友这么积极,它们也赶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瞧!

师: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例7情境图。

师:一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6个。

师:一条金鱼由6个三角形组成,这里有几个6?

生:1个6。

师:输入1个6是6。

师:两条金鱼由几个三角形组成?

生:12个。

师:这里有几个6?

生:2个6

师:输入2个6是12。

师:那么3条 、4 条、5条、6条金鱼又各由几个三角形组成?请小朋友们同桌一起说说.并把你们桌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以上就是《数学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数学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676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