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集锦。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集锦"这样的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9-40,练习八的第8-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会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1、学习方式是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

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平图图形有哪些?

(同时课件显示这些图形)

2、它们各自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脳宽

正方形的面积=连长脳边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脳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脳高梅2

圆的面积=鈭弐2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P39,第8题(指名说出图形后,列出算式)

提问:

1、我们已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同时课件显示)

2、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求?

(课件显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模型各一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可以用

板书:底面积脳高

请同学们开启教科书P39第9题,题目要我们求什么?会吗?

(要求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问:如果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底面积与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二、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课件公示练习八的第10题,这是一道现实生活中的题目。

指名读题后,提问:

1、这道题要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什么?

2、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呢?

做完后集体讨论。

3、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练习八的第11、12、13题,然后做一做。做时注意几点:

①弄清题目告诉了我们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理解题意,选择方法,正确解答。

三、选做题,思考题

课件显示题目,图形。(练习八的第14、15题及思考)

(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8-9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活动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

(一)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二)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三)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板书:V=Sh

(四)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要求这根柱子的体积,要先求什么?

活动三: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指名说。

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补充:面积相等的)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请你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自己试计算。请生板演。

正确理解题意,自己完成。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3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把圆柱体底面平均分成多个小扇形,沿着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思考: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转化的立体图形更接近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渗透“极限”的思想。)

用课件展示切拼过程,让学生观察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体,弥补直观操作等分的份数太多不易操作的缺陷。

学生讨论交流:

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有什么联系?

3、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

得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h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1、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S=60cm2h=4cm(2)r=1cmh=5cm(3)d=6cmh=10cm

2、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灵活掌握本课重点。)

2、试一试: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是数学。)4、拓展练习:

(1)填表:

填表后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应找出知识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为以后“比例”的教学作了孕伏)

(2)一个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后,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径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境导入渗透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的开始让学生想方法测量出圆柱形水杯中水的体积,学生想出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出水的体积,初步引导学生把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动手操作能展示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动手过程中易于激发兴趣,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利于每一位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课中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养成教育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作业认真、与人合作交流善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脳高)

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更好地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首先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

3.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脳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脳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学生亲身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领悟学习方法,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计算步骤较多,可以分步计算。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板书:略

六、随堂反思:

本节课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在掌握和理解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比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相对容易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养成教育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作业认真、与人合作交流善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做必要指导。

二、实际应用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是求出杯子的容积

先计算圆柱的体积,再计算稻谷的重量。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单位的统一

说说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圆柱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在高相同的情况下,谁的底面积大,谁的体积就大。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让学生理解求铁块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上升的水的体积。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单位统一;计算时小数点位数较多;截成三段时,截两次,表面积增加四个圆柱的底面积。

三、实践活动

四、课后反思

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由于把圆柱的表面和体积计算混在一起练习,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点欠缺,还需加强练习。

相关推荐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合集4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合集4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圆柱的体积 谢林君

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举起圆柱形水杯。(1)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被杯子?关于圆柱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 生充分交流。

很好,关于圆柱你还想知道什么啊? 体积是吗?

(2)如果,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用水瓶在杯子里倒水,提起学生兴趣),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充分交流(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求水的体积了)。评价:这个方法真好,把它转化为求长方体的体积来求水的体积。量筒学生能说出来就说,不能就直接过去。

(那么现在我想知道杯子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交流测量不规则物体。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圆柱都能用刚才的办法求出体积呢?(出示课件压路机柱子)。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这就需要我们探究出一种适合所有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1)学生猜想环节

师:大家猜想圆柱体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交流。说出为什么?自己比划着说,也可以用事物演示,比较高和底)

同学们的思想都很活跃,那么现在你们想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圆柱体体积?(万一没有会的,就要引:我们过去学习图形的时候,都是通过哪些方法研究学习。转化。)

让我们在一起回顾一下圆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演示圆形的推导过程)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转化圆转化为长方形。(2)学生探究环节

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来求出它的体积。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让学生说出怎么样切割。

谁能说说该怎么分,拿出萝卜,这就是一个圆柱,你想怎么分?亮出刀,来吧,请动手。

教具演示,一共是16份,让我们闭着眼睛想象一下32,,64份是什么样.。。。?(渗透极限思想,得板书出极限)抬头看大屏幕,看看你们想的和老师分的一样吗?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放到64份时,问学生,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那么现在你能探究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了吗?请拿出书包里的学具,同桌两人一组,共同探究,看看哪组同学最善于观察也最会配合。让学生说,结论都是学生说出来的,老师不要多话。学生研究,上来交流,自由选择用教具还是大屏幕。

出示课件,最后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将圆柱转化长方体(板书):,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v=sh 简直太棒了,现在让我来考考大家把,看看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

三、练习巩固

(1)口答

(2)分层练习,采用星级分等,让学生自由选择1到3题。星级越高,难度越大。

(3)知道体积求高的练习,设计到单位的转换。

(4)开放性题目,自己动手求一个杯子(圆柱)的体积。

教学反思:

这次送课下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期间的备课、上课、听评课,让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更明确的了解,利于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先来说一说我通过这次送课下乡,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性认识。首先就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我的课堂上体现的应该是比较多的,但是通过丛老师和夏主任等老师的评课,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现在的课堂更加需要的事“生生互动”。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度。这节课,其实我也尝试了让学生之间去交流,比如说各种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还有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找其他同学帮助等方式,但是感觉还是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进去。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个教育”的初步尝试。在课堂上,如何体现个教育。决定不单单是出示几个简单的分层练习,更重要的事要有对知识点的分层,对全体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一种把握。个教育,更要求老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班而异。本节课,在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时候,我当时让学生讨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底面积乘高,一种是底面周长一半乘高乘半径。这样一讲,反而起到了时而其反的效果,本来学生挺明白的了,一讲,反而有学生糊涂了,这是因为桥头整体学生水平还不是太高,造成的问题。

下面我具体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些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比较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转化的方法,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三、设计练习的时候注重多层次问题,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将练习的选择权利放手给学生,特别是星级题目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激发了学生挑战难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发展。所以我整堂课的设计都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起来的,特别是导课的时候用一次一次的质疑,将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营造出一种学生想要迫切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氛围。这些都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首先就是以往上课语言表达的问题再次被点了出来,这次虽然较以往说话语速过慢变成了较快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高低起落调,所以让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缺少激情,这个问题应该尽快解决。再就是,课堂上,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学生的自主权还是欠缺的,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已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知识的接受者,而需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者、自主者、合作者,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增加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先求助同学。老师一引导为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敢于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猜想解决圆柱体积问题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复习了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能把这个环节改为温馨提示性质的小提醒,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去积极认真的准备课,全身投入的上课,还要深刻,认真的反思,在不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对症下药。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引言:

圆柱体积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几何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一节圆柱体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圆柱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材:教科书《中学数学》或其他相关教材。

2.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圆柱模型、实验器材等。

3. 辅助资料:PPT、视频、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圆柱体的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见过圆柱体吗?它有什么特点?可以举一些实例吗?”并让学生思考圆柱体的特点和应用。

2. 概念讲解:在学生对圆柱体有了初步了解后,引出圆柱体的概念,并给出几个具体例子。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具等方式,讲解圆柱体的定义、特点和计算公式(V=πr^2h)。

3. 计算实例: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例如,“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3cm,高为6cm,求它的体积。”通过解答实例问题,让学生理解公式的用途和计算步骤。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一些实物圆柱体模型,并请学生根据给出的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度数据,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进行比较。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5. 拓展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给出一些拓展应用题目。例如,“一桶柠檬汁的容量是20升,他们将这桶柠檬汁倒入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中,容器的底半径为8厘米,求容器的高度。”通过多样化的应用题目,让学生感受到圆柱体体积的实际意义和广泛应用。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和解题方法。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具,结合实物模型和分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于圆柱体的概念和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不牢固,导致后续的课堂活动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在讲解概念时,可以采用更具体、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其次,部分学生在计算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这可能与他们对计算步骤和公式应用的不熟悉有关。为此,可以增加更多的计算实例和练习题目,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最后,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题目的训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

圆柱体体积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于圆柱体积教学反思1000字通用


88教案网主题阅读推荐:“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作为教师需要早早地准备上课需要的教案。教案应该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88教案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圆柱体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篇1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件展示,加深理解。

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学生拼的不是长方体,而是其他的形状,这里由于是上公开课的原因就没有有针对性的讲解,只做到了多数学生的指导而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点我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做到。

总之,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和课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国培!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篇2

(1)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2)

圆柱的体积一课,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公式导出后,如何进行计算应用。

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是:

1、学生对推导过程理解有困难,不深入;

2、在计算的过程中,单位名称用错,体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3、对于书中所给的立体图形,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分辨直径、半径以及圆柱的.高,做题出错。圆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圆柱的长(个别学生不清楚)

突破难点的方法:

1、为了避免单位名称的错误,可在课前复习中设计单位换算的填空题,辨析题等。例如: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1立方分米。

2、在学生利用学具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应放手让学动手动脑自己解决,但动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务布置清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圆柱与长方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3、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篇3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篇4

新课程观强调: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片段一]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教学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 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篇5

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于是我设计时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

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习时动了一番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a.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b.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2h。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在教学策略方面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用多媒体发挥它大容量、节省时间的优点。

三、在教学技能方面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觉得这个引导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认真准备,随时能解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我在本课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

四、存在的问题

不足之处是:由于这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上教师应合理把握,不能时间较多,否则会导致练习的时间较少。

另外,在练习设计上,题形虽然全,但觉得题量偏多,因为这部分练习涉及的计算多、难,这样练习题还需精心设计。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8篇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那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8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教室气球、粉笔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掌握球体、圆柱体这一名称,感知它的特点,能找出与它相似的物体,能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2、发展幼儿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活动准备

皮球、圆形纸片、圆柱体小积木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圆形纸片,启发幼儿说出它的形状。

2、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圆形纸片、一个小皮球和一个圆柱体小积木,让幼儿自由的玩,!出自:屈老.师!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用手去摸摸,或在桌上滚一滚、比一比,找一找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幼儿掌握球体。

4、再出示圆柱体小积木,请幼儿在教室中找出与其类似的物体。

5、指导幼儿观察它的上、下是什么形状,用手从上至下摸摸有什么感觉。

6、组织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老师总结。

7、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和圆柱体。

教学反思

1、备课过程中对活动的安排过少,活动设计背景单一,幼儿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后,增加手工操作的课程,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切实掌握整个课程内容。

2、对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考虑过于缺乏,如粉笔这个活动背景,物体小又较隐蔽,大多幼儿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2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中的东西让他们去描述1和许多,这样反复练习,使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结束

1.教师评价活动。

2.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活动反思:

在找找、做做、说说这一环节中,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从幼儿的操作结果来看,幼儿对于球体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只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小错。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课间活动时,我在听个别幼儿在讲述某某小朋友今天穿着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时,他们分不清红、黄、蓝三种颜色。因此,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我便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认识、区别红色、黄色、蓝色。

2、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3、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在活动中大胆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兔子各1只,三种颜色的房子各1座。

2.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篮子各1个,三种颜色的雪花片若干。

3.箱子1个。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小朋友猜猜看都有谁呢?

2.出示红色小兔子,提问:它是谁?

师:这只小兔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红红。

3.依次出示黄色、蓝色小兔子,方法同上。

二.送小兔子回家。

1.师:小兔子告诉我说它们今天要搬新家了,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的新家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三间房子,请幼儿说一说,哪一间房子是红红的家?哪一间是黄黄的家?哪一间是蓝蓝的家?

3.送小兔子送回家。

要求:将红红、黄黄、蓝蓝分别送回与它相同颜色的家。

4.大家一起检查。

三.游戏:魔术箱变变变。

玩法:将箱子摇晃几下,从里面取出一样礼物,并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礼物,然后送给相应的小兔子。

即教师先示范,将箱子上下摇几下,再从中取出一样礼物,告诉幼儿:这是红色的苹果。老师将它送给红红。

请一部分幼儿上前操作。

四.集体游戏:玩雪花片。

1.师:今天小朋友们帮了小兔子们一个大忙,它们很感谢你们。瞧,它们还给小朋友们带来好玩的玩具呢。

2.出示雪花片,提问:这是什么?都有什么颜色?(红、黄、蓝)

3.幼儿自由玩玩具,老师巡视,并提问个别幼儿:“你拿到了什么颜色的雪花片?”

4.将玩具送回家。

(1)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篮子各一个,并让幼儿按颜色将玩具送回家。即:红色雪花片送回红色篮子,黄色雪花片送回黄色篮子,蓝色雪花片送回蓝色篮子。

(2)大家一起检查,看看小朋友是否将玩具送对家。

五.延伸活动

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物品是红色的,哪些是黄色的,哪些是蓝色的,并试着将它们分类放好。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课,是根据我们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新知识情况来设计的。由于我们班孩子没有操作过书本练习,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是以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其中。

(2)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为幼儿创造轻松自由的活动学习氛围,孩子没有约束,学习更主动。

(3)从孩子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清楚的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按要求将物品分类放好。

(4)不足的是:集体游戏环节,在请幼儿将雪花片送回家时,我是让幼儿以自由的形式将雪花片送回家的,没有特别地强调纪律,因此,课堂纪律显得有点乱了。我应该让幼儿分批排好队,再将玩具送回家,课堂纪律才不会乱。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教室气球、粉笔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掌握球体、圆柱体这一名称,感知它的特点,能找出与它相似的物体,能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2、发展幼儿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活动准备

皮球、圆形纸片、圆柱体小积木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圆形纸片,启发幼儿说出它的形状。

2、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圆形纸片、一个小皮球和一个圆柱体小积木,让幼儿自由的玩,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用手去摸摸,或在桌上滚一滚、比一比,找一找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幼儿掌握球体。

4、再出示圆柱体小积木,请幼儿在教室中找出与其类似的物体。

5、指导幼儿观察它的上、下是什么形状,用手从上至下摸摸有什么感觉。

6、组织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老师总结。

7、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和圆柱体。

教学反思

1、备课过程中对活动的安排过少,活动设计背景单一,幼儿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后,增加手工操作的课程,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切实掌握整个课程内容。

2、对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考虑过于缺乏,如粉笔这个活动背景,物体小又较隐蔽,大多幼儿查找不到。活动中应带领幼儿在教室及附近进行辨别、查找。

3、整个活动效果还是比较可以,不足在于和幼儿配合较少,今后应加大与幼儿的互动。

4、如果重新上这堂课应尽量考虑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加大活动的范围、时间以及互动效果。

认识圆柱体教案反思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教室气球、粉笔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掌握球体、圆柱体这一名称,感知它的特点,能找出与它相似的物体,能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2、发展幼儿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活动准备

皮球、圆形纸片、圆柱体小积木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圆形纸片,启发幼儿说出它的形状。

2、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圆形纸片、一个小皮球和一个圆柱体小积木,让幼儿自由的玩,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用手去摸摸,或在桌上滚一滚、比一比,找一找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幼儿掌握球体。

4、再出示圆柱体小积木,请幼儿在教室中找出与其类似的物体。

5、指导幼儿观察它的上、下是什么形状,用手从上至下摸摸有什么感觉。

6、组织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老师总结。

7、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和圆柱体。

教学反思

1、备课过程中对活动的安排过少,活动设计背景单一,幼儿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后,增加手工操作的课程,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切实掌握整个课程内容。

2、对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考虑过于缺乏,如粉笔这个活动背景,物体小又较隐蔽,大多幼儿查找不到。活动中应带领幼儿在教室及附近进行辨别、查找。

3、整个活动效果还是比较可以,不足在于和幼儿配合较少,今后应加大与幼儿的互动。

4、如果重新上这堂课应尽量考虑过小的幼儿认知能力,加大活动的范围、时间以及互动效果。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9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以下“认识圆柱体的教案9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感受它们的基本特征及不同点。

2、寻找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相似的物体,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教师用皮球一个,大圆形纸片一张,大圆柱体积木一块。幼儿用圆形纸片、皮球、乒乓球、圆柱体积木、纸棒等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认识球体。

教师出示皮球和圆形纸片,提问:它们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教师有意转动皮球与纸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纸片从有的方向看是扁的,皮球无论从什么方向看都是圆的。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纸片和乒乓球,让幼儿自由操作玩弄,感受乒乓球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圆纸片不可以。

师幼共同小结:乒乓球、皮球、排球等都是球体。不管是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2、认识圆柱体。

教师出示圆柱体积木,提问:它是球体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不是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再请每位幼儿都取一个圆柱体积木进行滚动,发现它只能向一个方向滚动,不是往什么方向都能滚动,因此得出结论:它不是球体。引导幼儿观察,并感知了解圆柱体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并且是一样大小的。

师幼共同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教师演示圆柱体横、竖不同的摆放形式,引导幼儿感受不同摆放状态下的圆柱体。

3、找一找。

请幼儿找找教室内以及幼儿园的建筑,哪儿有球体、哪儿有圆柱体。

幼儿使用《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7页"球体和圆柱体",按要求练习,进一步熟悉与巩固球体和圆柱体的特征。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3、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教学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前提准备

1、出示圆柱,圆锥模型,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线绕、用尺量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4】

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感知数量的趣味。

准备:

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宝宝,还记得吗?(让幼儿说一说)今天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客人,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游玩“圆柱世界”

(1)幼儿看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3)介绍圆柱体

(4)幼儿互相交流。

三、 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圆柱体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1)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2)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

四、 操作体验

(1)教师取出硬币问:“这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把硬币变成圆柱体吗?”

(2)幼儿探索将硬币变成圆柱体的方法。

(3)幼儿叠硬币,将圆形变成圆柱体。

五、 幼儿操作

请幼儿翻开操作材料《数学》第25页,教师按提示指导幼儿完成此页中《认识圆柱体》的练习。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幼儿容易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混淆。活动中,将平面图与相应的几何体比较,既可加深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又可突出几何体的特征。同时,将几何体与几何体比较,帮助幼儿发现不同几何体的异同,加深对几何体的认识。另外,幼儿在亲手制作几何体的过程汇总,可以具体形象的地感知、探索几何体的特征,在主动观察、比较、操作中提高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3、乐意与同伴交流,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各种不同形体的物体若干,如: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海洋球、玻璃球等;圆柱体物体:各种瓶子、易拉罐、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积木、薯片筒及粗细不同的管子等;不能滚动的物体若干。2、每组一个筐子,报纸、正方形和长方形硬卡纸,各种不同大小的硬币、橡皮泥若干。

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幼儿提前观察生活中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操作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自由探索、交流,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1、教师交代活动的要求:请小朋友把桌上可以滚动的物品放在筐子里。

2、幼儿自由探索、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并通过演示证明这些物体是可以滚动的。

3、引导幼儿将会滚动的物体按形状分类。

提问:这些会滚动的物体形状一样吗?鼓励幼儿发现它们形状的不同,并分类。

二、观察圆柱体和球体,初步了解球体和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摸一摸,从各个方向看一看圆柱体和球体,发现它们的不同,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讲述。

2、请幼儿尝试向不同的方向滚动球体和圆柱体,发现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摸一摸没有棱角.很圆滑:无论向哪个方向都能滚动。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圆的,而且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圆柱体上下一样粗。球体放在地上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放在地上却不能向各个方向都滚动。

3、请幼儿说说在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是球体,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小结:我们生活中的水杯、车轮等都是圆柱体的形状。地球仪、条条球等都是球体的形状。

三、尝试拼搭圆柱体,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特征,能在探索、操作中,感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1、请幼儿尝试将这些圆柱体拼搭在一起,组成新的圆柱体。

2、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探索后相互交流各自的拼搭结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圆柱体可以拼搭成一个新的圆柱体,而有些不行呢?

小结:圆柱体上下一样粗。

四、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变一变”,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球体、圆柱体。1、报纸组:引导幼儿用报纸卷成金箍棒。

2、卡纸组:提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硬卡纸,引导幼儿做望远镜。

3、硬币组:提供各种硬币若于,引导幼儿将一个硬币竖起来迅速转动,看看硬币转动起来像什么;把相同大小的硬币叠放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4、橡皮泥组: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球。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发展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认识圆柱体。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8】

设计思路:

“认识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我把它放在上学期进行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侧重于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我班孩子在蒙氏工作中对圆形、球体已经有所认识。于是,我利用圆形的叠合自然地引出了“圆柱体”,然后通过与球体的对比,在游戏“滚”和“叠”中,感知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活动,在环节的安排上,从实物→图形,从具体→抽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遵循幼儿的认知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在“滚”“叠”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及概括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元硬币人手6枚,球人手一只,多媒体课件,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叠一叠,引出圆柱体

1、出示硬币,问: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把这么多圆形的硬币叠起来会怎么样呢?

2、交代操作要求:硬币要叠得整齐;双面胶放在圆盘里

3、交流:圆形的硬币叠起来变成了什么?

4、小结:我们把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的物体叫做圆柱体。

(二)辨一辨,区别球体与圆柱体

1、滚一滚,说说它们滚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交代要求:在桌 上滚动)

2、小结:球体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前后两个方向滚动。

球体滚得快;圆柱体滚得慢。

球体可以在用任何一个面滚动;圆柱体只能用侧面滚动。

球体碰到障碍物会换方向滚动;圆柱体碰到障碍物就停止了。

3、叠一叠,看谁叠得高,为什么?

4、小结:球体不能叠起来,而圆柱体可以叠起来。

(三)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课件:找找幼儿园里的圆柱体

2、生活中还有许多圆柱体,你也可以在家里、公园里、超市里、广场上,继续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圆柱体。

(四)延伸活动:寻找图片中的球体与圆柱体(幼儿用书)

把圆柱体涂上绿色(大班上册幼儿数学用书P22)

活动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篇9】

一、说教材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幼儿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三、说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幼儿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幼儿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幼儿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幼儿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幼儿,让幼儿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幼儿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幼儿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幼儿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巩固幼儿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每个幼儿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幼儿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幼儿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智力,又培养了幼儿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索。

大班计算活动:认识圆柱体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激发幼儿探索圆柱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 幼儿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1、它们与球有什么不同?

2、把圆柱体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

3、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发现了什么?

4、小结:上下两面都是圆形,这两个圆形是一样大的,侧面没有棱角,而且从上

到下都是一样粗细,叫做圆柱体。

二、 组织幼儿讨论:你在社会中还见过哪些像圆柱体的物品。

三、 玩一玩、变一变。

1、怎样把许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怎样把长方形纸张变成圆柱体?

3、怎样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

四、 活动延伸: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计算角:提供各种圆柱体实物,供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圆柱体的秘密。

操作角: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继续变成圆柱体。

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范例(290字)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范例(29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它们的特征。

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事先认识了圆形、长方形

(材料准备)手表、1圆硬币若干、钥匙圈、皮球、木珠、画有圆形的纸、电池、小鼓、杯子、药瓶、胡萝卜、图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球体:

1、出示手表、1圆硬币、钥匙圈,让幼儿观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圆形)

2、转转——将1圆硬币竖起在桌上快速转动◆思考:这圆圆的硬币在转动时象什么?(象球)

重点:3、摸摸——硬币:平平的木珠:鼓鼓的

4、滚滚——将硬币扔在桌上,发现它不会滚动将木珠、皮球扔在桌上,发现它会滚动

5、说说——小结,归纳:平平的圆是圆形;立体的圆,会滚动的圆,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的是球体。

6、找找——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哪些是球体?哪些是圆形?

7、添添画画——出示画有圆形的纸,引导幼儿思考,添画几笔,看看象什么?其中几个圆形变成球体了?

二、认识圆柱体:

1、叠叠——出示1圆硬币,引导幼儿说出其形状

将硬币叠起来,让幼儿观察硬币叠起来后像什么形状?(圆柱体)

2、看看——圆柱体是怎么样的?让它躺下,会怎么样?(滚动)

u小结:两端是两个一样大小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是圆柱体。

3、找找——教师出示全部实物,让幼儿寻找哪些是圆柱体?

重点:讨论:药瓶和胡萝卜是圆柱体吗?(不是,因为它们两端不一样大,中间部分不一样粗。)

4、说说——日常生活中见到、用到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体?

5、做做——出示长方形的图画纸,引导幼儿思考:能把它变成圆柱体吗?(讨论)

幼儿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注意将它制成两头一样大小,中间一样粗的圆柱体(望远镜)。

三、结束活动。

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 通过摸、量、滚、比等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辨别两者异同。

2.提高观察、比较、想象、分析、综合等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3.产生探索的兴趣,发展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圆球。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

2.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如积木、积塑、小棍棒、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等。

3.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教师小结:许许多多的圆球,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大小不等,玩法也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形状相同,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总是站不稳,并向周围滚动的,这就是球体。

2.请幼儿用线、尺、小手分别量一量未用过的铅笔、小棍棒、万花筒等,看看两头的圆的大小、两圆之间的距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小结:测量时,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两圆间的垂直距离一样长;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竖着排列,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

4. 请幼儿每人拿两个玩具(球体、圆柱体玩具各一个),用同样的方法在地上滚动,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能否停下来站稳。

5. 引导幼儿试将两个球体、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教师小结:球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球体表面没有平面,不能重叠,圆柱体两头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7.请幼儿想一想,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8.观看球体与圆柱体的录象

活动反思:

优点:

1、 在活动中通过玩一玩及一些操作活动来让孩子们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另外也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 在玩一玩这一环节,孩子们的习惯也很好,在玩纸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一个一个地传;玩橡皮泥的时候,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再有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

缺点:

1、 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2、 在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这一环节组织的不太好,有些乱。还有待改进。

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前提准备

1、出示圆柱,圆锥模型,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线绕、用尺量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下册P10《圆柱的认识》例1、例2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2、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和圆柱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媒体出示:各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

[设计意图说明: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媒体出示:圆柱。)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图形——圆柱。

(媒体出示: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圆柱

1、找找圆柱

师:请同学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呈圆柱形。

(学生可能回答:笔筒,玻璃杯、圆珠笔芯等。)

2、整体感知圆柱

(媒体操作:点击后分别出现书本P10主题图。)

师: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回答: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等。)

(媒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后分别出现“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图片。)

(学生可能回答:是圆柱。)

师:你怎么知道这是个圆柱?

(学生可能回答: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上下两个底面相同等。)

(媒体操作: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后出现“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并再一次出示“圆柱的底面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3、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

师:下面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本。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周围的面是弯曲的等 )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圆柱上下两个面变色,再点击出现文字“底面” ,点击后出现圆柱侧面旋转一圈变色,出现文字“侧面” 。教师边操作边解释。 )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初步认识圆柱。]

4、圆柱的高

出示两个不同高度的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圆柱的高不同。)

师:圆柱的高是怎样的呢?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的箭头,再点击出现文字“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

师:通过刚才媒体的演示,谁能说说圆柱的高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探究二: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物品,把商标纸沿直线剪开,看看,商标纸的形状。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圆柱侧面上垂直于底面的虚线。)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

(2)寻求发现

师:我们先研究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再重新包上,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圆柱侧面展开,然后又还原成圆柱侧面的过程,然后用颜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圆柱的高分别对应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三、练习

练习一:(课本P11/做一做。)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图片。)

(媒体操作:分别点击出现各图的底面、侧面和高。)

练习二:(课本P15/练习二 3。)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图片。)

(媒体操作:分别点击出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

练习三:(课本P15/练习二 4。)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图片。)

(媒体操作:分别点击出现各图的底面半径和高的长度。)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圆柱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圆柱的展开图,明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圆柱的其它一些知识。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知道球体、圆柱体的名称,了解他们的外形特征。

2、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发现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不同方式。

活动重点:

幼儿看一看,玩一玩,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活动难点:

幼儿理解圆柱体上下两面是大小相同的圆,中间一样粗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每组两个篮子(一个篮子里有各种球体圆柱体的实物和一些不能滚动的`物体,另一个为空篮子);幼儿活动材料;铅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

1、朋友们,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请你们找一找,哪些东西会滚动,把不能滚动的东西找出来放到空的篮子里。

2、通过与伴交流、探索、寻找发现可以滚动的物体。

3、请个别幼儿说说能滚动的东西与不能滚动的东西各有哪些。

二、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1、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观察他们在外形上的不同。

2、请幼儿与同伴说说交流自己的发现。

3、请个别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4、教师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和条形纸量圆柱体,小结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5、教师总结: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都是圆圆的物体,我们就叫它球体;

从上到下一样粗,两头都是圆圆的,并且两个圆一样大的,我们就叫它圆柱体。

三、比较球体、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

1、每人拿一个球体、圆柱体滚动,观察他们的滚动方向。

2、请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幼儿向集体交流自己的发现。

4、教师总结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不同特征:球体可以朝着任何方向滚动;圆柱体横着才会滚动,竖起来就能站起来。

5、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球体和圆柱体滚动的特征。

四、寻找并辨别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

1、我们已经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球体和圆柱体吗?

2、教师出示一些球体和圆柱体,供幼儿观察。

教师出示的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多为幼儿经常能看的到的,比如挂在墙上的钟表;被子筒;街边特别的建筑等。

大班认识圆柱体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席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

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三、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课件五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4、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课件五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1、象硬币这样的圆形,你们还在哪里见到过?.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教学反思:

一、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如果这节活动又不适合幼儿的我会随机应变,调整活动的内容。

二、通过这节活动课的展示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这节活动课,总的来说还不错,不仅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师幼配合的非常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发展。

2.对师幼互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能很好的和老师配合,我也会因幼儿的需要调整活动内容。

三、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短了;其次这次活动的的内容对幼儿来说还不够,还应再加点游戏。

认识圆柱体教案锦集八篇


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是一种对工作的负责表现,现在是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能够展现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使学生受益。经过88教案网编辑精心整理,以下是关于“认识圆柱体教案”的相关资料,请保存该链接到电脑上以便日后查阅。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1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中的东西让他们去描述1和许多,这样反复练习,使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巩固走线,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CD,圆柱体积木

活动过程:

一、走线

1、幼儿倾听音乐,请男女小朋友分批走线。

2、教师从旁提醒幼儿注意重点,双手张开,脚尖顶脚跟,目视前方。

二、摸一摸

1、幼儿人手一个圆柱体积木,问:这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2、幼儿左手拿圆柱体积木,右手食指中指摸一摸。(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问:积木有几个底?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回答教师总结

积木的底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三、找一找

请小朋友找找看,我们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的?

固体胶,灯管小鼓

四、活动总结

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形的,像根柱子。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找看,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像圆柱体的,第二天来幼儿园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让小朋友认识圆柱体,先要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立体图形的,与平面的圆形是有区别的。然后通过摸让幼儿知道圆柱体的的组成,初步了解圆柱体,有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像根柱子,能站起来的,让小朋友只是看着这个积木,小朋友会感觉枯燥,让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像圆柱体,很好的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加深了小朋友对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认识球体、圆柱体》

领域:

科学、艺术

执教班级:

大班

执教人:

孟爽

活动目标:

1.萌发探索几何形体的兴趣。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3.认识球体、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重难点分析:

重点:

认识球体、圆柱体。

难点:

区别球体、圆柱体。

活动准备:

圆纸片和球体物体(乒乓球、皮球、篮球)若干;球体、圆柱体的积木每组一筐;木棒每人一根;圆柱体薯片盒、露露盒、电池等各一。

活动过程:

㈠ 导入

出示圆纸片和球体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咱们一起来玩吧”。(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动手操作。)

㈡ 展开

1.认识球体。

⑴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球体的特点。

操作一:引导幼儿分别转动圆纸片和乒乓球(或者其它球体),通过观察感知两者的不同。

操作二:引导幼儿摸一摸乒乓球的表面,感受球面的特点。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球体的特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它摸起来怎么样?”

小结:能向各个方向滚动,无论怎么转动看上去都是圆形的,表面摸起来到处都是鼓鼓的、圆溜溜的、光滑的,像这样的物体就是球体。

⑶联系实际,请幼儿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⑴出示圆柱体学具,幼儿操作比较。

师:“这是什么形状呢?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朋友说一说!”

⑵在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圆柱体的特点。

提问: “你有什么发现?他摸起来怎么样?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吗?上下两个圆一样大吗?”

小结: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是平面的,四周都是圆圆的,很光滑,像柱子一样的物体,我们叫他“圆柱体”。

⑶经验拓展。

①请幼儿在筐子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引导幼儿了解这些物体尽管大小、高度不同,但都是圆柱体。

②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像圆柱体。

3.游戏活动:“赶小猪”

玩法:球体、圆柱体的物体制作成“小猪”状,幼儿手持一根木棍,自由驱赶“小猪”,体会求能向各个方向滚动,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动的道理.

㈢ 结束

1. 教师评价活动。

2. 延伸:区域内投放各种球体、圆柱体供幼儿自由探索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巩固对球体、圆柱体的认识。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4

一、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探索学习兴趣,有初步的立体概念。

2、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二、 活动准备:

1、教具:球一个、圆柱体一个,可拆圆柱一个,图示一份,判断图一份,卡片若干。

2、学具:圆柱体、球体若干,可拆的圆柱体人手一份,圆柱体积塑、旺仔牛奶罐、作业纸、笔、橡皮泥、记录表等各若干。

三、 活动过程:

1、比一比:较圆柱体与球体,探索圆柱体的特性。

A、直接引入,出示球体、圆柱体引导滚一滚,叠一叠。

“请小朋友将球体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滚一滚,叠一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B、结合图示,引导幼儿说出圆柱体与球的差异。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结合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图示)

C、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性。

“刚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都发现球体和球体不能叠在一起,但它的朋友可叠在一起,

可球体能到处滚动,而它的朋友只能侧面地来回滚动”。

2、动一动: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A、幼儿动手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特点。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一个穿衣服的球体朋友,等会儿请小朋友将它的衣服拆开,看看它的上面、下面和侧面是什么形状,大小一样吗?

B、教师小结,引导幼儿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小朋友都发现了球体的朋友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形,两个圆一样大,侧面展开是长方形,中间一样粗,我们就把这种形体叫做圆柱体。

C、结合图示正确判断圆柱体。

“我们一起来找找图上哪些是圆柱体”。

3、玩一玩,通过游戏巩固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

A、游戏《对与错》,正确判断圆柱体。(生活中圆柱体图片)

“老师和小朋友玩个好玩的游戏——《对与错》,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是圆柱体,小朋友为

它拍拍手,并大声说出对、对、对,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上物体不是圆柱体,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动作,并大声说出错、错、错”。

B、游戏《找一找》,找找活动室里圆柱体的相似物。

“刚才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能判断出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圆柱体,现在请小朋友用

眼睛瞄一瞄,看看我们活动室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寻找并表述)“除了这些东西,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

4、做一做,通过制作感受圆柱体的特点。

A、《穿一穿》,选择合适的卡纸包装圆柱体。

B、《涂一涂》,为作业纸中的圆柱体涂色。

C、《搭一搭》,垒高不同大小圆柱体积塑,并做记录。

D、《变一变》,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并进行排列。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2、感受和体验平面下立体图形的不同。

活动准备:

皮球、乒乓球、茄子、萝卜、易拉罐、水杯(有把的)、笔等实物,圆形纸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球体

1、请每一个幼儿取一些圆形纸片和一只乒乓球,让幼儿分别观察、比较。运转圆片及乒乓球时形状怎么样?发现了什么?

(幼儿运转圆片发现有时看上去是圆形,有时不圆,有时成一条线。拨动乒乓球时无论怎样转,看上去都是圆形)。

2、小结:这些圆片,正面看是圆形,转动后有时看上去是椭圆,再转动成一条线,继续转动又成了圆形,而乒乓球就不一样,无论怎样转,看上去都是圆形,因为它是球体。(让幼儿知道球体名字)

3、请幼儿将各种球和茄子、萝卜等玩一玩,转一转,滚一滚,并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东西转得快,时间长,滚得远;有的东西转得慢,时间短,滚不远。转得快,时间长,滚得远的是球体。

4、请幼儿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

(如皮球、弹子、篮球等,凡举到麻球、西瓜、土豆时教师应肯定:“对,像球体。”)

幼儿说不出时教师可以把已准备好的球体物品让幼儿观察,启发引导。

二、认识圆柱体

1、请幼儿将铅笔、易拉罐、水杯滚一滚,玩一玩。

2、组织幼儿讨论并帮助幼儿总结:你发现了什么?

如:有的东西可以滚动,有的东西滚不了,铅笔、易拉罐可以滚动,水杯(有把的)不能滚动。

3、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铅笔、易拉罐的共同特征。

4、教师小结:上面是圆形,下面也是圆形,二个圆形一样大,中间一样粗的物体是圆柱体。

5、厨师大小,高度不同的圆柱体实物,让幼儿知道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都是圆柱体。

6、请幼儿想一样,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

三、游戏:奇妙的口袋

让幼儿逐个摸出袋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柱体,球体分类。

活动结束:

由圆形过渡到球体,对幼儿来说较有难度,应让幼儿在充分的操作和比较中感知球体和圆形的区别。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6

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干支数量的趣味。

准备:

1、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宝宝,还记得吗?(让幼儿说一说)今天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客人,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 游玩圆柱世界

(1)、幼儿看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3)、介绍圆柱体

(4)、幼儿互相交流。

三、 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圆柱体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1)、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2)、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前提准备

1、出示圆柱,圆锥模型,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线绕、用尺量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圆柱体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在一次课间活动时,我在听个别幼儿在讲述某某小朋友今天穿着一件什么颜色的衣服时,他们分不清红、黄、蓝三种颜色。因此,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我便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认识、区别红色、黄色、蓝色。

2、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3、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在活动中大胆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颜色对物体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兔子各1只,三种颜色的房子各1座。

2.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篮子各1个,三种颜色的雪花片若干。

3.箱子1个。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小朋友猜猜看都有谁呢?

2.出示红色小兔子,提问:它是谁?

师:这只小兔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红红。

3.依次出示黄色、蓝色小兔子,方法同上。

二.送小兔子回家。

1.师:小兔子告诉我说它们今天要搬新家了,我们一起看看它们的新家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三间房子,请幼儿说一说,哪一间房子是红红的家?哪一间是黄黄的家?哪一间是蓝蓝的家?

3.送小兔子送回家。

要求:将红红、黄黄、蓝蓝分别送回与它相同颜色的家。

4.大家一起检查。

三.游戏:魔术箱变变变。

玩法:将箱子摇晃几下,从里面取出一样礼物,并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礼物,然后送给相应的小兔子。

即教师先示范,将箱子上下摇几下,再从中取出一样礼物,告诉幼儿:这是红色的苹果。老师将它送给红红。

请一部分幼儿上前操作。

四.集体游戏:玩雪花片。

1.师:今天小朋友们帮了小兔子们一个大忙,它们很感谢你们。瞧,它们还给小朋友们带来好玩的玩具呢。

2.出示雪花片,提问:这是什么?都有什么颜色?(红、黄、蓝)

3.幼儿自由玩玩具,老师巡视,并提问个别幼儿:“你拿到了什么颜色的雪花片?”

4.将玩具送回家。

(1)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篮子各一个,并让幼儿按颜色将玩具送回家。即:红色雪花片送回红色篮子,黄色雪花片送回黄色篮子,蓝色雪花片送回蓝色篮子。

(2)大家一起检查,看看小朋友是否将玩具送对家。

五.延伸活动

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物品是红色的,哪些是黄色的,哪些是蓝色的,并试着将它们分类放好。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课,是根据我们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接受新知识情况来设计的。由于我们班孩子没有操作过书本练习,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是以实物操作的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他们都乐于参与其中。

(2)本次活动,我以游戏的形式,为幼儿创造轻松自由的活动学习氛围,孩子没有约束,学习更主动。

(3)从孩子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清楚的区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按要求将物品分类放好。

(4)不足的是:集体游戏环节,在请幼儿将雪花片送回家时,我是让幼儿以自由的形式将雪花片送回家的,没有特别地强调纪律,因此,课堂纪律显得有点乱了。我应该让幼儿分批排好队,再将玩具送回家,课堂纪律才不会乱。

[2024课件]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课件] 认识圆柱体的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前提准备

1、出示圆柱,圆锥模型,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用线绕、用尺量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拓展应用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用版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精选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的多样化有助于发掘不同学习方法的优势,如何编写好教案呢?我们精心整理了名为“通用版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通用版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1)

一、导入时,要突破教材,有所创新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我认为,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是由教师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没有亲身参与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验,而且这部分又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难点,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间,也不利于教师营造思考的环境,不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图形体积和教学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缺乏行为、认知的投入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所以,课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练习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

通用版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2)

在上圆柱体积公式前,我精心备课,准备好教具,课堂上把教给学生,让他们四人一小组,去合作演示,充分讨论探索,我在教室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圆柱体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因此,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从而推导出V=sh.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十分融洽,我自己也觉得这堂课设计得非常不错,按照备课的程序,接下来就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突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不同方法计算圆柱的体积”我一愣,备课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用其它方法;我灵机一动,对,让他说出自己的方法,这位同学用V=ch/2r,即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底面半径,我当时没有下结论,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探讨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不久学生都异口同声的肯定了。这种新颖的创新思维,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学生独特见解、探索,使我看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巨大的,重在教师的开发、引导。“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教学中,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细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却是学生创新精思维的闪现,必须珍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在今后的教学中把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通用版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3)

《圆柱的体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课上,出示课件: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猜测:

(1)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猜测是否准确呢?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教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一种推导过程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一学生回答,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底面半径×高。我没有否定她的回答,接着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发现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联系,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把圆柱体积的也转化成底面积乘以高。这样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转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1、演示圆柱的体积的时候,因为学生手中没有学具,教师教具的局限性,演示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

2、在圆柱体经过切割、拼接之后转化为近似长方体的时候,应多给后进生留有观察、讨论的时间,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比其他学生较慢,应给于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后进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公式的应用,还要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

通用版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4)

一、让操作更详实,留下思考的痕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概括分析、抽象推理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就显得更加重要。究竟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是否用好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对操作的过程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在操作中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做好准备。

二、让观察更细致,寻找知识的联系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对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要学会观察,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一个完成的体验过程,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三、让探索更深入,渴求方法的掌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重视学生的操作经验积累,并形成一定的方法,相信学生在沟通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时会更加的自然而然,也能顺利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探索过程更加的深入,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

通用版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5)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思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上课开始提出“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它们的体积怎样求?现在我想知道这块橡皮泥的体积或这个瓶子的容积,该怎么办?”学生提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的形状,把瓶子里装满水,再倒入一个长方体的盒子里,就可以求出来瓶子的容积了”。这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知识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高。然后小组同学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计算出了橡皮泥的体积。有的组通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将圆柱体分成若干等分后再拼成长方体。通过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长方体的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在讨论交流中学。

通过实验验证之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小组进行如下讨论:

(1)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高有什么关系?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处理的有点仓促,没有给所有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全体学生都去操作、思考、探究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根据教学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推荐课件]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荐课件]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分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2.在充分展示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 法:启发点拨,归纳总结,直观演示

学 法:自学归纳法,小组交流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一)导学

1.什么叫体积?(指名回答)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师:你学过哪些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2.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数个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学生的叙述,边用幻灯片演示。)得到圆面积公式s=2πr。

3.动脑筋想一想,圆柱的体积,能不能转化成你学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

4、导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学会了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今天研究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定向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15分)

1.阅读书25页。

2、看书回答:

(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近似长方体的?

(2)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和高分别与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3)怎样计算切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为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

3、小组展评交流结果。

(1)展评题(1)。圆柱体是怎样变成长方体的?把圆柱体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例如分成16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加以说明,底面扇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2)展评题2。

切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

(3)展评题3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4、公式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做一做1、2题。

三、自主学习(5)

1、出示例6

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直径8厘米 高10厘米 这袋奶498毫升

2、尝试列式计算.

3、学生展示自学结果。

4、小结

小结: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圆柱的底面积(如果给半径、直径、底面周长,先求出底面积)和高。注意统一单位名称。

四、质疑探究(2)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五、

小结检测

13

分)

(一)小结

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体积公式。

(二)检测

1、把圆柱切开,可拼成一个( ),圆柱的体积等于近似长方体的( ),圆柱的底面积等于( ),圆柱的高等于( ),所以圆柱的体积=( )。

2.圆柱体的底面积3.14平方分米,高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 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

(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

(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 )

(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5、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6.28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一下。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v=sh

75× 90=6750(立方厘米) 杯子的底面积:3.14×(8/2) ×(8/2) ×10=502.4(ml)

答:它的体积是6750立方米。答: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1000字


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的多方面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案是不可或缺的。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撰写教案的关键环节。还请您收藏本文!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对《圆柱的体积》一节,备课阶段,我跟冯老师讨论过,3.19下午,又全程聆听了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领略了他们不同个性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尽管是同课异构,尽管是个性课堂,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例如,深入地理解教材,例如,尽可能地保持数学的逻辑严密性,等等。

对于这节教材的理解,最严重的分歧可能来自圆柱的体积公式。教材为什么给出的是“V=Sh”而不是“V=πrh”。我想,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要统一(柱体的)体积公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事实上,V=Sh也确实更能体现柱体体积的本质,不同柱体体积的不同公式,只是进一步描述了它们的不同的S罢了。另一个原因,是为方便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当圆柱被分割为有限个曲面三棱柱并拼为准长方体时,半径r只是接近而并没有等于长方体的宽,只有这个分割被无限化(取极限)时,圆柱的半径才能与长方体的宽相等。因此,与其让学生去费解地或不求甚解地观察“长方体的宽与圆柱的半径的关系”,还不如只观察两者的底面积S。在我看来,这样地处理,是新教材较旧教材高明之处,而有的教师之所以走回老路,恐怕是对新教材理解不到位的缘故。

对于这节课的异构,分歧最大的地方可能是对探索或计算的侧重,以及是否需要、是否可以有多种探索方法。从教材的表述看,这节课的新授完全围绕着公式的提出(猜想)、推导(验证)展开,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无疑应当放在公式的探索上。至于探索的途径或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转化,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二是验算,假设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利用它算出结果并设法检验。例如,可以将圆柱形固体放到较大的液体量具中,通过比较圆柱体积的猜想值与液体体积的增长量,证明体积计算的正确性。也可以将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形状,如果能够在变形的过程中保持高的不变,则可以直接证明所猜想公式的正确性,否则,就要通过计算来作出间接的证明。如何理解教材中“堆硬币”的意图?我以为,这段教材的用意在于“提出猜想”而非验证猜想。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材的表述,它说的是:“从‘堆硬币’来看,用‘底面积乘高’可以计算出圆柱的体积。”而不是说圆柱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二是如果作为验证方法,在逻辑上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因为硬币本身实际上也是圆柱,它的体积是否等于底面积乘高,本身就是要待验证的。冯老师在教学中将其处理为“无数个圆叠加成为圆柱”,则使得它在逻辑上不再循环(虽然,这里的“积分过程”包含的极限思想要比“化圆为方”更难为小学生所理解。)。我认为,由于“堆硬币”的目的在于换一个角度提出猜想,教学中当学生能够提出猜想时,“叠圆成柱”的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非要不可了。而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圆柱的“化圆为方”的过程却是完全必要的。教师与学生一道经历了把十六等分的曲面三棱柱拼成“准长方体”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的“近似性”,并启发他们想象当等分的数量增大到三十二、六十四、----的情况,在其想象之后,再用课件演示极限化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应当是可以真正理解的。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在同学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知识做好充沛准备的一堂课。

课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时地引导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抵触,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展开局部,教师为同学提供了动手操作、观察以和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同学在体验和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不时积累几何知识,以协助同学理解实际的三维世界,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练习布置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运用自身刚推导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其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身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师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新课局部都恰当地引导同学进行知识迁移,充沛地让同学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还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有机地渗透了极限的初步思想。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掌握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教材教学学习后,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于是我设计时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习时动了一番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a。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b。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c。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d。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e。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2h。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在教学策略方面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用多媒体发挥它大容量、节省时间的优点。

三、在教学技能方面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但是我觉得这个引导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认真准备,随时能解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我在本课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

四、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

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一、让操作更详实,留下思考的痕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概括分析、抽象推理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几何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就显得更加重要。究竟自己在教学的时候是否用好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对操作的过程有深刻的体会与认识,在操作中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做好准备。

二、让观察更细致,寻找知识的联系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对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要学会观察,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体现操作的价值。通过学生直观的观察,让学生去挖掘数学本质上的一些联系,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一个完成的体验过程,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三、让探索更深入,渴求方法的掌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重视学生的操作经验积累,并形成一定的方法,相信学生在沟通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时会更加的自然而然,也能顺利的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探索过程更加的深入,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课本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衔接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用意,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不佳。于是我设计时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不过应该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因为学校没有提供学具,所以我只能先让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结合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借助课件一一展示推导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我在设计练习时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 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 2h。

(5)、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 2h。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足之处

本想给学生准备学具,亲自动手操作圆柱体体积的推导过程,无奈学校没有学具,所以只能让孩子借助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展开想象,然后借助课件展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可能对一些学困生的理解还有困难。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

在圆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把圆柱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就是把一个新图形转换成一个我们学习过的图形,通过讨论,争鸣从而得出比较深层的数学知识,这种思维的火花,我们老师应及时捕捉,让它开得绚丽多彩,从而让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我们老师这样才能寓教于乐,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了。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二册﹙人教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和,让学生套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西师版﹚《圆柱的体积》,以前教学此内容时,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公式:V=Sh,让学生套用公式练习;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

1、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和实物演示来解决。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3、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2、练习题有些多,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这样小测验就能有充足的时间了。

3、关注学生的有些少,尤其是应关注做错的学生,应知道为什么错,及时在课堂评价出结果会更好。

4、老师讲得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处理自己总结,会更好。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9

一、导入时,要突破教材,要有所创新

在进行圆柱的体积的导入时,课本上是先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它们的底面积乘高来计算”,那么再接着马上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们猜一猜,《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猜想计算方法固然有好处,但要让学生马上做实验,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觉得这样教学引入,学生的思维跳跃得太快,我认为,不妨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并能更好地联系旧知,思维过度自然、流畅,便于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时教师的引导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 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示范演示推导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还可以再多一些),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如果没有亲身参与操作,就缺乏情感空间感觉的体验,而且这部分又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难点,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空间,也不利于教师营造思考的环境,不便于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知图形体积和教学思想去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缺乏行为、认知的投入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所以,课堂效果差就可想而知了。

三、 练习时,要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例题“练一练”中的题目都比较浅显,学生还能容易掌握,但遇到多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这五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练习方式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看图计算、应用题等。达到掌握。

以上就是《圆柱体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集锦》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圆柱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644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