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数学教学课件

2024-02-19 数学教学课件

数学教学课件。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课件,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数学教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想象、和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火柴盒、直尺、数学书(师:大鞋盒、包装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已经拿到了一个。

生:小火柴盒

1、师:观察火柴盒,从数学的角度,你认识它吗?

这是个长方体,既然是长方体它应该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面、棱的特征、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道具引入,激发学生对以往经验的回忆。】

2、知道了长、宽、高,你能联想到哪些数学知识或者立刻想到可以求什么问题吗?(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公式、体积容积进率。)

3、生根据测量的、长、宽、高求出盒子的棱长和、表面积(可简算。到了高年级,碰到了长长的式子,不要傻算,先分析分析式子,如果可以用简算的话,要采取采取策略!)、体积。由于火柴盒比较小,选择毫米作单位。(板书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算式))

【设计意图:创设现实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抽出内壳,(生继续观察)认识外壳、求出外壳的表面积(减去左右两个面)。

5、师:如果壳纸是2毫米,一盒火柴盒的容积是多少?(生试算,只列式)

强调:长减2个2毫米,宽减2个2毫米,高减1个2毫米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尽情发挥想象、观察,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加深理解,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

6、师:好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火柴盒,我们发现了这么多问题值得研究,如果不结合实际考虑,只求出它的表面积、体积就太简单了。实际生活中,不只是我们在课堂上学的那个数学的基本公式。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我还有个问题,如果用四个火柴盒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请每个同学先想一想,想好后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自己的想法可行吗?有几种拼法?(生四人小组试拼)

从节省包装纸的角度,你会选择哪一种?(学生讨论7种拼法对使用材料多少的影响,一般是让它消失最大的面)

【设计意图: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替想了数学的优化思想。】

8、(师展示包装好的鞋盒)如果你们把四本数学书也像老师这样包装,接头处留20厘米,需要多少带子?小组合作算一算。注意:这是求棱长和,2条长、2条宽、4条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包装中的数学)板书

二、作业:每个同学用一张长方形纸,不许裁但可以粘贴使它变成一个长方体盒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去理解长方体展开图的感念】

数学教学课件(篇2)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口算在实际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掌握一个因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在得数后面添上两个0。

整百数的乘法口算和整十数的乘法口算有什么异同点?

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作业:

1.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掌握两、三位数乘两闰数的乘法估算。

把本题的估算和前面的一位数乘法的估算作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2.写出下面估算结果。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口算,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仔细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与上面的题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1.探究500÷100怎样口算?

2.教学例5。

3.归纳:怎样口算除数是整百数的除法?哪种方法最方便?

1.仔细观察下面左边的算式可以看成右边的哪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2.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数学教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

2.会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直观表示11~20的数,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3.在动手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为什么用“十”计数及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课件、20根小棒、橡皮筋、计数器

【教学课时】1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古人计数(十进制计数法的铺垫)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数宝宝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还不会用数宝宝表示羊的只数,也不知道每天放了多少羊,但这并不影响他管理羊群。

师:瞧!(课件)这就是牧羊人在清点自己的羊,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板书课题:古人计数)

师:每放出一只羊,牧羊人就在地上摆一块石头,再放出一只,再摆一块石头。当羊的只数越来越多,一大堆的石头摆起来很麻烦,聪明的古人就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瞧!(课件:十块石头变成一块大石头。)一块大石头表示几块小石头?

小结:用一块大石头表示10,再加上一块小石头,合起来就是羊的只数。

过渡:古人真聪明,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聪明的牧羊人,利用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羊,摆一摆,数一数。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利用课件的动态效果,再现“古人计数”的过程,既还原了古人计数的方法,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即逐一计数、一一对应的方法,为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1~20各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开始)

1.摆小棒,初步认识“11”

(1)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2)牧羊人一共放了几只羊?可以数数的知识数出小棒的根数,也就是羊的只数。

(3)10后面的数是几?比10多1的是?多2呢?多3呢?

(4)全班一起1个一1个一地数,数到10个一,将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2.捆小棒,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1)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认识11是由1个十,1个一组成的。结合小棒,说说12、15表示的意思。

(3)小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3.拨计数器,理解“数位”的意义。

(1)介绍计数器,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同桌之间说说计数器上有什么。

(2)动手拨一拨,感受将10个一转化成1个十。

(3)结合拨数,知道数的组成,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A.在计数器上拨11,知道1个十,1个一是11,会用算式10+1=11表示。并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

B.同桌合作拨一拨19,并说说是怎么拨的?

C.重点指导19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20这个数你是怎么拨的?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就是20。

【设计意图:结合摆小棒、捆小棒的活动,把10根小棒捆成1捆,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认识1个十、1个一合起来就是11。教师循序渐进,出示再多1根、多3根是1个十、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帮助学生建立了1个十和几个一就是十几的表象,也有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契机。接着在拨计数器的活动中,借助数形结合,对“十进制计数法”的本质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老师想检验大家这节课掌握得怎么样,准备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看图写数。书本7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二关:猜猜我是谁?

a.我是由1个十,4个一组成的,猜猜我是( )

b.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有2个珠子,十位有1个珠子,猜猜我是( )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孩子的动脑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20以内的数,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与你的家长分享。

五、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10个一就是1个十 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

10 + 1 = 11

数学教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25-26的内容和练习七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推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25×4=100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2、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4、求12的3分之1是多少?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月饼图并提问: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几块?请你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在这个算式中,1/2、4、2各叫什么数?(教师板书)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2)2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块?(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这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人?(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第3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

(4)第(2)(3)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练习: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题,学生审题,教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列出算式:6/7除以2(说出6/7的含义及算式含义)

(2)每段到底长多少米呢?同学们能否以小组形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算时请你认真观察线段图,并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学习成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两种不同的思路)

(4)学生对以上思路进行质疑: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26页的“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七的第2题,对比每一组中的两个题有什么联系。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3、练习七的第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练习。

第1、3、4、6题。

数学教学课件(篇5)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概括出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的空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并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空间的新视角。本节课内容是由主题情境图、说一说和练一练三部分组成,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

设计理念: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位置

2.揭题

怎样才能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继续来研究有关确定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层层推进,探究新知

1.认识“列”和“行”

这是小青班上同学的座位图,我们该怎样来描述小青的位置呢?

你知道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吗?(竖着的一排是列,横着的一排是行)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那哪儿是第一列?第一行又在哪里了?

刚才我们已经确定了“列”和“行”,能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确定“列”和“行”的吗?

2.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

现在你能描述一下小青的位置吗?

对,现在我们就可以说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3.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现在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跟我们刚才的方法相比,怎么样?

你能把“第3列第2行”换成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吗?

学生创造数对,想法展示、交流。

数学上先写一个3,表示——第3列,再写了一个2,表示——第2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因为他们是共同来表示一个位置,还需要用一个括号括起来。数学上把这样的两个数叫做数对,今天我们要学习就内容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板书:用数对)

现在我们来看屏幕,这两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会吗?

这两个数对一样吗?同样都用到了2和4,为什么却表示了两个不同的位置呢?谁能解释一下?

看来数对中两个数字的顺序是有讲究的,能随便调换吗?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字呢?——表示第几行。

4.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刚才我们都是在用数对表示别人的位置,如果用数对表示你自己的位置,你会表示吗?

我们首先要确定第一列在哪儿。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最左边在这儿,因为你们和老师是相对,老师的最左边就是就是你们的最右边。

我们已经确定了第一列,第一行呢?

现在可以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请把你表示的数对写在你的作业纸上,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写得对不对。

都写对了吗?谁来说说看,你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

下面咱们换一个玩法,我用电脑出示一些数对,请相应的同学站起来。请注意看屏幕——师:【师依次出示:(4,x),(x,4),(x,y)】

三、走进生活,感受用途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有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1、学校附近的地图,找出图上有哪些建筑物,用数对表示建筑物的位置。

2、游乐场平面图。

3、公园的平面图。

四、契领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学课件(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

学号牌数字卡片(也可让学生按要求自己准备)。

教法学法:

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快乐学习、大胆言问、不怕出错!

课前安排学号:1~40号

课前故事:

说明道理:

学习最重要的是快乐,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4×0.5=2,所以4和0.5都是2的因数,2是4和0.5的倍数。这句话对吗?

2、我们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只讨论什么数?

3、8÷2=4,所以8是倍数,4是因数。这句话对吗?

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继续共同探讨“因数与倍数”

合作交流、共探新知

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请认为自己是18的因数的同学带着号码牌上台来。

a、学生上台――找对子,击掌―――。完后提示:老师觉得有点乱,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找因数的方法有序些?

b、学生再次依照1x18,2x9,3x6的顺序一个个讲出乘法算式。接着追问:那18的因数就有???从1开始做手势:(1,18,2,9,3,6)有没有遗漏的呢?为了让人家看得更明白,我们从小到大排一下,好不好?

学生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还有6x3,9x2,18x1等,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冷一下,让学生想一想这样写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是不能重复的。

c、可是老师觉得这样子写又有点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些,让这些数字的有序地排列?

d、介绍写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可以用一串数字表示;也可以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说一说:

18的因数共有几个?

它最小的因数是几?

最大的因数是几?

做一做(在做这些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消化新知的能力)

a、30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

b、36的因数有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6x6=36,这里只写一个因数?

c、对比18、30、36的因数,分别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各有几个因数?

d、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轻松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点小知识:完全数,什么叫完全数呢?就是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中,把除了本身以外的因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恰好是这个数本身,那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它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学生读课本14页完全数的相关知识)

b、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因为有了前面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在这一环节更可大胆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发现,去归纳。教师只要适当做点组织和引导工作就行。

过渡:大家都很棒!这么快就找出了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好了它的规律,现在杨老师想放开手来让大家自己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找一个数的倍数。

a、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从1开始做手势:1x2=2,2x2=4,2x3=6,一倍一倍地往上递加。

发现:这样子写下去,写得完吗?写不完,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号来表示?这个省略号就表示像这样子的数还有多少个?

b、那5的倍数有哪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至少写出5个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c、对比“一个数的因数”的规律,学生自由讨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呢?

(到这一环节就无需再提问了,要相信学生能够在类比中找到学习的方法)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哦,大家这么聪明啊,不用老师教都会了,看来你们真的是太棒了,这也说明学习要学得轻松就一定要掌握~~方法!)

c、看样子大家都满怀信心了,那老师就用黑板上的两个例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真的好厉害。

指着板书中的18的因数与2的倍数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既是18的因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吗?(计时开始:10,9,8,~~~)

学生完成后表扬:哇,好厉害!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做练习二的第3题

在题中出示的数字里分别找出8的倍数和9的倍数

注意“公倍数”概念的初步渗透。

做练习二的第6题

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六、结束全课:

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先离场,

不是2的倍数的同学后离场。

七、板书设计:

18=1 ×18

18=2 × 9

18=3 × 6

有序 不重复不遗漏

18的因数有:1、2、3、6、9、18。

因 数 和 倍 数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的倍数

2,4,6,……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学教学课件(篇7)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内容分为四个领域,其中包含了“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本学段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些理念为依托,根据我校将要举行“走进大自然”为主题的春游情境,让学生在春游情境中学习、理解、巩固、应用数学知识(乘法)。让学生去经历数学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经历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在众多策略中的最优化。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真正的自主学习。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3)经历“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在解决如何“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要用合理搭配的理念,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发现并解决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四、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比较合理的策略。

五、教学观念:

本课时学生通过经历“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在解决如何“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并复习两位数乘法。最后,在“用餐”活动中,引导学生要用合理搭配的理念,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1、师:同学们,在这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清明节也快到啦,正是旅游的好时光。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去的?

2、让学生说一说。

3、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陈老师教的班级的'40名同学将要去长隆欢乐世界旅游。可是要计划旅游得考虑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你们愿意帮解决这些问题吗?

板书:旅游中的数学

师:要去长隆欢乐世界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教师整理思路)预设: 租车问题、门票问题、游玩问题,这节课我们重要来研究租车、门票、用餐、租房。 活动二:租车

老师经过咨询得到了一些信息。出示租车情境图。

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

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 师生40人去旅游。

1、师: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筛选并板书问题。

3、学生独立设计租车方案。

4、4 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设计的方案。

5、全班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列表解决问题:列表

5、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车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哪种方案最合算呢?为什么?

7、小结: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而且价钱要最便宜这样的方案最省钱。

8、师:怎样很快找到这些方案,尽量避免重复、遗漏或错误呢?(列表法)Jab88.cOM

乘车出发,经过2小时便可以到达长隆欢乐世界,这就是大门口,现在我首先需要( 购买门票 )

活动三: 购买门票

成人票40元,学生票30元,团体票每人25元(2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40人怎样买票最合算?需要多少元?

(1) “限乘”的含义?购买多少张团体票?

(2) 生独立完成

(3) 汇报说理由,怎样买票最合算?(团体票)

长隆欢乐世界非常漂亮,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宣传片吧。(视频)游玩了一天,估计大家肚子也饿了,现在我们需要(用餐) 活动四:用餐(合理配菜)

1、参观完长隆欢乐世界,大家一定会饿了,我们要到快餐厅来解决吃饭问题。(出示课件)怎么样,丰富吧?

(1) 假如老师到这家快餐店,我打算配的菜是:(),你觉得合理吗?

(2) 交流。为什么这样吃?

(3)你想怎样吃?把你所选的食物记录下来,填在表格中。

(4)汇报、小结:注意营养搭配、节俭。

活动五、租房

晚饭后,天色已晚,大家也一定累了,我们立即需要订酒店租房,下面是酒店房间的一些信息。(出示信息图)

(1) 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 住房需要注意些什么?怎样住才最合算?

(3)学生小组独立设计租车方案,填在表格中。

(4)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房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 生:我喜欢第二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的钱最少,而且所有的房间刚好住满了,没有浪费。

生:我喜欢第五种方案,因为我觉得三人间住得要舒服些。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案,因为这种方案花的钱不是很多,而且还有一个空床,可以放行李。

师:这么多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算呢?

生:还是第二种方案,它最省钱!

总结:少空床。

活动六、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旅游学习中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吗?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的问题,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最佳方案,从小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

租车租房用餐

空位少空床位少 荤素搭配 花钱少 最省钱主副食搭配

《旅游中的数学》练习纸

1、租车:一共40人去旅游,怎样租车最省钱?

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

2、购票(怎样买票最省钱?一共需要多少元?)

3、用餐方案

你想吃什么?共需多少元?请你填写下表

4、租房

(1)4人间:80元,3人间66元。21名男生住宿,怎样租房最合算?

数学教学课件(篇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1-32页练习五第12- 1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进―步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相关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解决问题的想法。

2.能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数量关系并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细心笔算、认真检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常见的数量关系应用。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s

1.做练习五第12题,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再进行竖式计算。

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基本的数量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整理信息再进行汇报。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五第13题。

让学生自主填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说说题中已知哪两个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么求第三个数量?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列式计算?

2.做练习五第14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在反馈时,重点让他们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用到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列算式依据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3.做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4.做练习五第17题。

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明确:根据什么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让生注意解答的格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五第1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说说是怎样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

让学生自主解答。

再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2.做练习五第19题。

说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让学生自己解答。

全班交流过程中让生体会到:列综合算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3.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全课小结

1.总结评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基本数量关系: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数量=总价÷单价/时间=路程÷速度

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

以上就是《数学教学课件》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数学教学课件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379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