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11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11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1

设计思路:

本节课针对弱智儿童识记慢、思维能力差、对学习兴趣不浓等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强调课堂演示和学生自己反复动手实践,以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做一做等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含义,并培养弱智儿童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

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例1。

教学要求:

A:1、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含义。

2、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思路和算理,并能解答此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B:1、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含义。

2、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思路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卡片一套、相关课件、贴绒板。

2、在贴绒板上操作:

(1) 有5只小兔(师贴),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个别生贴后回答)

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应是(    )个。

圆比五角星少(    )个。

圆有(    )个。

二、新授:

师:数学知识常常是一环套一环的,想一想怎样解决下面的问题呢?

(出示例1,生自由读题)学校买了红皮球10个,买的黄皮球比红皮球少6个,买了黄皮球多少个?

1、直观形象,演示过程。

用课件反复演示:先出现一排10个红皮球,再出现一排被遮住的黄皮球。黄皮球比上一排的10个红皮球少6个。

(1) 按题意摆学具。

(3) A组汇报:

我们这样解题:买的黄皮球比红皮球同样多应是10个,但题中说黄皮球比红皮球少6个。   那么从10个中去掉6个就是黄皮球的个数。

(1) 阅读P88例1。

三角形比正方形少(    )个,三角形有(    )个。

b.画一画:

比   少4个                            .

比   少2个                            .

(3) 小结:

师:以上习题,都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同学们讨论一下,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A      B: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后齐答)

三、巩固练习:

1、填空后齐背诵: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        )计算。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2

1、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学会分析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进一步训练画线段图的能力,提高解答此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学习重难点:

掌握分析法,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小组合作,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再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热身:

说出单位“1”的量,与单位“1”相比较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⑴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⑵草莓酱的瓶数比沙拉的瓶数多。

⑶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自主学习:

教材14页,想一想,填一填。

1、青少年每分钟跳( )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多的部分是( )的。

3、要求的是( )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例3、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想一想:把什么看成的单位“1”?应该把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几份?另一个量比它多几份?

要求:请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你能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练习:小红收集邮票48张,小刚收集的比小红少,小刚比小红少收集多少张邮票?小刚收集了多少张邮票?(请用线段图表示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再组内交流)

小结: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

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列式计算:甲数是120,乙数比甲数少  ,乙数是多少???

2、大客车有18辆,小汽车比大客车多,小汽车有多少辆?

3、小汽车有24辆,大客车比小汽车少,大客车有多少辆?

:幼儿园买156个苹果,中班小朋友拿走 ,大班小朋友拿走余下的,还剩多少个苹果?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教学了“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在学生会正确找出单位“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深化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内容为后面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学习都有帮助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思路对今后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具有铺垫的意义。

本节课内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了变一步题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相对应为不对应,变一步计算为两步计算。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读题审题,找准数量关系:

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主要强调在含有分率的句子里找单位“1”,并分析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

(4)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比较量和标准量分率和分率之间的关系,难点是理解比较量占(是)标准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对应的数量和对应的分率之间的关系。

二、强化相等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步骤。

强化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步骤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帮助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 但对于先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这种思路,我们班很多学生都理解不透,表达不清。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重视了让学生找单位“1”,强调怎样找相等的数量关系,重点强调两种解题方法进行很好的对比。在今后的练习课上还要指导学生理解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思路,另外要指导学生养成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多说说解题思路,最终达到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维的能力。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目标是:1.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堂学习中,我给予了学生如下机会:

1.在学习例题之前先复习“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线段图,再复习一些分率句的分析,把知识难点分散化,学生就容易把知识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去,使知识螺旋上升。

2.从线段图入手,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结构特征。体验分析方法:抓住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分率,画出线段图。其特征是:单位“1”的量和对应分率是已知的,先求出对应分率的数量,再进行增加,减少的数量计算;问题量是与分率不对应的,可以先求出问题量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提出如下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哪个量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4.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

根据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为了更好使学生学习百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的归类整理。是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例3)和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做一做第1小题)进行对比整理;是百分数应用与分数应用题的对比整理。通过这样的两次加深对比分析,让学生讨论后再总结,学生的理解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5.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新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两次对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迁移学习,让学生懂得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加强了对比题组的练习,分率句的对比,百分数题目与分数题目的对比,让学生在增强的练习对比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5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在一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是知道两个数,求它们的差,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多几或少几,求另一个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同一类问题间的相互转化,但也是低段孩子学习的难点,需要借助有效的数学策略使孩子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材呈现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以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未曾预想的尴尬!主题图为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况,将此略加改变,变成自己学校卫生评比的主题图,增加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并引导孩子利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决,但是在汇报交流阶段,问题略显得多了点:有的孩子没有一一对应,有的孩子求出问题再画图,有的孩子根本不知如何入手、、、、、、面对如此复杂的情景该怎么办?只能放慢速度,慢慢来!这也让我意识到,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在一年级并没有给孩子渗透,以至于成为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对于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孩子会无从下手。当务之急是教会孩子画图,以攻破难点!以画得好的孩子为契机在投影上进行展示讲解,望着台下,不时点头的样子,我终于平静了许多。看来他们有少许明白了,这就是一年级知识的延伸,有一一对应,有比多少,再让孩子修改时几乎通过,而且谁与谁同样多的部分孩子分析地很好,受益于一年级对这一难点的攻破。起起落落孩子对于解题策略的把握终于有了起色,可问题却又无情地来了:果园里有80棵苹果树,梨树比苹果是多14课,果园里有梨树多少课?(要求孩子用圆圈或者三角形代替数进行画图)”老师80太多了,什么时候画完啊?“”对啊,我怎么备课时没有想到呢!“顿时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设计练习时只想着这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解决问题,我就得把数字变大,顺便起到练习的作用,哪曾想到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像只无头的苍蝇,就用小长方形条代替80吧,说得时候心里不停地打颤,幸好可爱的孩子没并没有异议。伴随着下课铃声地逼近,心跳的异常厉害,匆匆奔出教师,只感觉脸火辣辣的、、、、、、

这堂课并未在脑海断片,相反蔓延得更深!埋头重读这堂课,重温课堂的一幕幕,懂了又懂了,我怎么这么笨呢?咋那么不会延伸利用教材呢?画图策略并非非得用图形啊,用线段不一样吗?况且线段图和一年级学得大括号的图文式解决问题很相似,这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而且这样省时省力,对于今后更加复杂解决问题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随即,总结出了第二种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叫做比多少四部分析法:

1、谁和谁比(分析时用——标注谁)

2、比......多还是比......少(用点标注)

3、谁多谁少(在谁下面标注多或少)

4、求谁多的还是少的(在谁下面画双横线)

用这样的分析孩子就能明确多与少的问题了,更有利于孩子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

唉,为人师,好为人师,最终还得做好用心为人师,潜心读教材,用心读孩子!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数的运算系列中的一课,是第一次接触数量的比较,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是一节难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粗细、轻重等,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并初步建立了比较的思想,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重点是感知生活中两数相差的问题,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的问题。

本课教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量关系,从曾惜的12朵红花里去掉同样多的8朵,剩下的4朵就是比扬洋多的。联系运算含义,从12朵里去掉8朵,求剩下多少朵用12-8=4计算。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策略上注意了以下几点:

1.注意抓住学生的学习起点。本设计安排的教学策略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在操作活动中探寻算理。通过创设比谁的红花多,找出多出的部分。这样能起两个作用,一是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二是很容易发现计算算理。

2.注重学生表象思维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由动作思维过渡到表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摆红花、说算理的活动,使操作活动迁移到计算方法的理解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利用摆红花,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渗透的是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在观察红花说算理中,将大数12分成两个部分。从12朵里去掉8朵,求剩下多少朵?用12-8=4计算。这样把求相差转化为求剩余,渗透了转化思想,实现了比较关系与去掉方法的链接和迁移,明确数量关系及问题的本质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的加减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加减法知识的`发展,也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习的基础。教材主要是以二年级卫生评比为主题活动,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知道已知数量关系及所求问题并正确解决。让学生熟练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求比已知数多就加,求比已知数少就减。本节课是在同一背景下的两个并列的实际问题,将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对比解决,有利于学生沟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比中建立数感。“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在学生学习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节课,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动画片中的主人公为主线,形成故事情境,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合理有效,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本学期得了几朵小红花,并与自己的好朋友或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再进入课本情境,让学生判断谁得的小红花多?谁的少?并说明如何知道的。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得花情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手脑并用,对学习保持较浓的兴趣,能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分析、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培养学生数感,较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8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在中国的北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师: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让世界震惊!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次中国的骄傲?

生:想!

师:好,老师就与同学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勇夺金牌28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的体育健儿再创佳绩,夺取了32枚金牌。

师: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的2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三位;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的32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二,仅次于美国队。(学生抑制不住喜悦,小声地议论开了)

师:当你再一次看到中国队这喜人的成绩时,你有什么感想?

生1:中国队真棒!

生2:中国队一定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过美国队!

生3:到了2008年,我要去北京为中国队加油!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4: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多少枚?

生5: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多少枚?

生6:2004年和2000年一共有多少枚?

生7: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几分之几?

生8: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几分之几?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自己解答吗?

生:能!

师: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生9:2004年的金牌数比2000年的金牌数多百分之几?(师板书: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与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可以参考提示,如下)

提示:(1)单位“1”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3)要求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或你们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2:我是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得到启发的,先把问题的“百分之几”想像成“几分之几”,然后列出算式:(32-28)÷28。

生3:我的想法和他(生1)的差不多,但我的算式与他的不同,列式为:32÷28-1。

生:要求32比28多百分之几,就是求32比28多的4是28的百分之几,所以列式为:(32-28)÷28。

师:算式与第一位同学的相同。

生:我觉得32÷28-1这种方法也对。

师:说一说理由。

生4:它是先求出32是28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也就是1。

生:他们的方法都有道理,但要注意的是,在得出最后的得数时要化成百分数。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都认真思考了,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真了不起啊!

师: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得数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有学生小声嘀咕:怎么会除不尽呢?

师:遇到除不尽时,可以……

有学生快速抢答: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板演:

师: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14.3%,能不能说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4.3%?

这时,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则说不能,激烈地争论着。

师:究竟能不能,列式就知道了。(学生列式)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不能。因为(32-28)÷32=0.125=12.5%,所以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2.5%,而不是14.3%。

师:是这样吗?

生(高兴地):是!

师:看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确实是不一样的。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交流心得。

师:你认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6:找准单位“1”的量。

生7:要注意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

生8:要弄清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生9:可以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清楚。(板书: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三、巩固新知

1.奥运畅想。

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到了,你希望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把你的希望与2004年的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争先恐后地大声说:100枚……)

师(深情地):同学们的愿望非常好,都希望中国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都希望祖国更加强盛,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为中国队“加油”!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充满激情的“加油”声)

师:把你对2008年的希望与2004年的32枚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展示自己的算法)

师:为了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北京的工人叔叔阿姨们正在努力搞好绿化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他们解决?

出示:北京去年造林12公顷,今年造林14公顷,今年造林比去年多百分之几?去年造林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2.现场调查统计。

我们班有男生(28)人,女生(22)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学生板演,集体评价)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生1:知道“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用“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

生2:就是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生3:也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单位“1”的量,再减去100%。

师:说得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课外实践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能做一个有心人,会觉得数学很有用,学数学乐趣无穷。请同学们课后调查统计完成下表,并想一想:你从这张统计表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或者能想到些什么?

……

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选择了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并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想到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在学生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思考,获得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且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4.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巧妙。

在“奥运畅想”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在“班级现场调查”、“课外调查”这两个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9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就是求“相差率”,是在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实际上这种问题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原来比较量是一个具体的量,而现在比较量变成了两数的相差量(即多或少的量)。

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知识时,我认为有效分析数量关系是必要的,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出示例题时,引导学生作图分析思考:

1、谁是单位“1”

2、哪个量与单位“1”做比较

3、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运用原有的学习经验和老师提供的三个问题,初步构建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量关系,接着通过线段图、讨论、比较等多种形式,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数量关系:多或少的量÷单位“1”=多或少的百分之几,新授完成,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问题说一说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位“1”在做比较,使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就是:多或少的量÷单位“1”=多或少的百分之几这种数量关系得到深化、巩固。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10

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者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法和算理。

从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明确: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运用减法计算。能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的方法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点我自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通过与听课老师的交流之后,我进行了一个自我反思,觉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不够好:

1、从教师引导角度来看,引导得不够到位,在讲授桃子比胡萝卜多几的地方,将自己都绕进去了,我想孩子们在这一块可能会比较疑惑。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注重不够,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审题能力、自我评价等能力不够。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们其实知道意思,但他们有的可能比较胆小,有的知道意思,却不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都是因为平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造成的。

3、教师在教学中的激励、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问题设置、教学口令不够明确,以至于课堂掌控效果欠佳。

4、课件中的主题图不够清晰,练习题稍微过多,导致孩子们笔下练习得多,嘴上说得较少。

5、板书字迹比较潦草,工整度不够,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高度模仿期,这样可能导致孩子们写字不按规定比划,随意书写。

针对以上几点不足,我觉得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深度研究教材、教参,研究教法,精心备好课。

2、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

3、选择适合教育、教学的书籍阅读,使自己的激励、评价语言更丰富。

4、加强自己基本功训练,(粉笔字,教学语言)。

5、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特点及基本情况,争取因材施教。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目标是:1.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堂学习中,我给予了学生如下机会:

1.在学习例题之前先复习“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线段图,再复习一些分率句的分析,把知识难点分散化,学生就容易把知识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去,使知识螺旋上升。

2.从线段图入手,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结构特征。体验分析方法:抓住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分率,画出线段图。其特征是:单位“1”的量和对应分率是已知的,先求出对应分率的数量,再进行增加,减少的数量计算;问题量是与分率不对应的,可以先求出问题量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提出如下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哪个量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4.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

5.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新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两次对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迁移学习,让学生懂得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加强了对比题组的练习,分率句的对比,百分数题目与分数题目的对比,让学生在增强的练习对比中进一步深化知识。

以上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教学反思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求比几或少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033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