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图文混排教学设计

图文混排教学设计(4篇)。

一份优质的教案需要我们借鉴模板嘛?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对对每一课堂负责,教案十分重要。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经过栏目小编长期的筛选和精心编辑我们呈现了最新的“图文混排教学设计”,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

图文混排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3-4图文混排》是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第三章的第四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插入并美化文字材料及图片,最终实现图文混排。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WORD文档格式操作的能力,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图文混排,为后面表格、电子表格、幻灯片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小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再结合日常的应用来看,本小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普遍,因此在本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他们在上小学以及时初中接触过电脑,但很多学生仅仅把它作为上网玩游戏、聊天的工具,到职业学校以后,这一点更为明显。进入职业学校的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再加上基础层次不齐,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将网页中的文本以纯文本形式复制到WORD文档;

(2)能在WORD中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编辑文本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预习的习惯。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加强科学与人文融合;

(2)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将网页中的文本以纯文本形式复制到WORD文档。制定的依据:编辑文本信息是学习第三章WORD软件的最基本的能力。

2.难点

插入图片。制定的依据: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文字材料较多,而图片相对较少,学生有畏难情绪,接受困难些。

3.重点的突破

采用任务驱动法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但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把这个重点作为一个任务展示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从插入文字材料这个小任务着手,分组讨论,然后先让一些小组演示操作,再让大家一起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操作比较,从而解决问题,突破本课的重点。

4.难点的突破

复制网页的内容讲完后,引导学生能否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图片的操作,引出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操作、探究,最终突破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师生讨论——任务完成——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教师活动图:

引导设计——启发讨论——讲解辅导——归纳总结

在活动中,采用“任务驱动”结合文化熏陶法、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六、学法指导

学生活动图:

发现问题——思考讨论——探索质疑——小结——记笔记——自主创造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掌握操作技能。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兴趣导入——主要采用文化熏陶法

让学生欣赏一幅优美的诗词画,当学生还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时,我紧接着问:同学们说这幅画美不美?想不想自己来设计?回答是肯定的,顺势导入新课。[优美句子网 m.111642.COm]

2.新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

任务一:处理文字材料。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口答、实践。

教师活动:巡视、答疑、辅导,发现典型问题。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进行学法的指导,注意分层教学。

教师质疑:粘贴或选择性粘贴有何区别,让学生讨论、操作、比较。

师生小结

任务二:如何插入图片?

学生活动:尝试操作、协作学习。

教师活动:采用类比法,引导学习,巡视、组织讨论,辅导、答疑。

师生小结

3.作品提交与展示

先自评,然后组内互评,最后教师点评。通过网络展示一部分同学的作品,增强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然后教师补充,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八、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本节课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

2.如何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上有任务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如何让分组讨论体现到真正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

4.多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多给学生贴上积极的标签!

图文混排教学设计【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图文混排》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第四章中文处理软件Word2003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等等,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在文本中插入图片艺术字和绘图工具栏的使用,学会图文混排的技术,为文字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学生熟悉的任务。同时,体现自主探索,分层次学习的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图片的插入和调整

教学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习者一般特征:学习者为大一年级学生。

2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包括一下三方面:

2.1 态度:学习者对因特网有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更深的学习。没有对本节课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没有畏难情绪等。

2.2知识: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2.3技能:学习者已会熟练的使用电脑,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讲述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为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获取知识,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提高上课效率。(如完成教学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就是采用演示法。采用直观演示法组织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这节课的具体实现是在我校的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比较方便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也能让学生及时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学准备

制作上课所用的课件,将学生所需使用的文字资料下发到每台学生机上。

四、说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既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随学习内容而转动,又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知识的使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协作精神,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制作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学有余力的帮助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协同学习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教师讲解,学生再综合练习的方式进行的。

(一)情境创设(5分钟)

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在2010年暑假都上映了那些电影吗?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部说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引出电影后,这个时候问学生还记得电影的主题内容么?在学生都说知道的情况下,出示一张电影剧照(唐山大地震)。问学生知道它是那部电影的剧照及含义?出示一段介绍的文字,让学生对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比较。

在学生弄清楚后,引入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怎样在文档中插入图片,使文字和图片二者结合,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让学生首先通过网络,把电影的剧照下载到计算机里面来。

(二)小组合作学习新知(25分钟)

1、学习新知

在学生把图片下载完成之后,出示任务:把刚才下载的照片插入到介绍的文档中。老师指出文档的位置和名称,通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和范例。告诉学生书上已经介绍了插入方法,大家边看书边进行操作,学生接受新知识后,再启发学生参照以前学过的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分组操作。

看到有完成的小组就询问哪一小组的同学完成了,让该组的一名成员上台来给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在学生讲解完成后,老师对其进行补充和梳理一下操作要点,介绍图片插入方法为:先插入,后调整。调整主要是对图片的属性进行设置,包括图片的位置、大小、环绕方式等。

这个内容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参照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也可以知道插入图片的方法。通过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自主探索

在讲解完图片的插入操作后,老师引出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式,除了设置文字和段落格式,还有插入“艺术字”、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等。

介绍插入“自选图形”、插入“剪贴画”、插入“文本框”的方法大体相似。“绘图”工具栏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完成这些图形的插入操作。老师让学生回顾插入图形方法,尝试插入自选图形。然后按照刚才学习到的通过对图片格式的操作,对自选图形进行美化。

(三)综合练习巩固升华(10分钟)

“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把所学知识综合的创造性应用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学习了以上的方法后,立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其他电影剧照的照片,使文档内容更丰富,进一步美化文档。

在学生综合练习的过程中,课件展示两种图片工具栏中的作用:裁剪、旋转,其余的功能让有能力的同学去尝试。(实现分层教学,但不明确划分学生层次,在实践中,鼓励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进行创新实践。另外,跟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都有继续自主实践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四)激励评价总结归纳(5分钟)

把学生完成的文档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评价从作品效果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图片插入的位置是否正确、是否便于阅读、自选图形是否美观、文字环绕方式设置效果是否恰当等。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长处得到弘扬,

使学生得到激励,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提高自己的美感,体现学习过程的创造性。)

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完成学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并对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设计版面完成制作关于2010年暑期大片的宣传小报。

六、板书设计

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

图文混排教学设计【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作品——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本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的内容。

一、说教材

《制作作品——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是初中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掌握了“Word”文字的录入、插入、编辑的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同时也为第三单元演示文稿、第七单元EXCEL表格中的艺术字、图片、超级链接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能迅速地把知识技能转换成生活实践的一节课。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本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子板报的中的艺术字、图文混排以及超级链接的建立;

2、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学习的重难点是:

重点:1、艺术字,图片以及超级链接的建立;

2、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难点:图文混排以及超级链接

二、说教法

“任务驱动法”可以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对教师给出的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此来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教师还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地引用“演示法”来突破本课的难点问题。(任务驱动法、合作法、演示法)

三、说学法

本课以“小组协作法” 为主要学习方法,按照“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的步骤进行探究。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团结协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小组协作法、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操作帮助文件一个,素材文件8个。

五、说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老师展示两个关于“国庆节”的文件,其中一个文件只有文字,里外一个文件中既有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也有超级链接。同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文件那一个比较生动、美观?这样,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了过来,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生很可能会回答:第二个文件比较生动、美观。

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修饰我们的文档啊?

通过问题很自然地引出我们今天的课题《图文混排与超级链接》。

2、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三个任务,由问题引出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学生看完有艺术字和图片的文挡后,我提出了问题:

问题:两个文档有什么不同之处?

提出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总结出美化后的文档有图片、彩色的文字(艺术字)。由问题引出任务。

任务1、插入艺术字,设置版式为浮于文字上方,并调整大小及位置。

由于大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艺术字,但也有可能有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过,老师询问学生:有同学知道艺术字怎么插入吗?如果有,就让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如果没有,这部分由教师演示。学生通过演示学会艺术字的插入,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答疑,并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设疑、解答。完成这部分后,引入第二个任务,图片的插入。

任务2、插入图片,设置版式为四周型,并调整大小及位置。

此任务由于有了艺术字的学习,提示学生插入图片的方法于艺术字相类似,学生可自主探究插入方式,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也可以看帮助文件。在学生探究完成后,教师及时地请各小组反馈探究的结果,肯定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小组,对知识方法掌握不充分的小组,教师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演示“插入图片”正确的操作步骤。接着引出第三个任务,完成此任务后,引入第三个任务,同学们想了解关于国庆节的其他知识吗?

任务3、将图片设置超级链接,链接到“国庆节_百度百科。htm”。

此任务是本课的难点,超级链接比较不好掌握,我主要还是先让学生在帮助文件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学习,在这部分,可能有很多的学生不会,这就体现小组学习的好处,让组内同学协作交流,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教师巡视,与组长交流完成情况。最后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然后让没有未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3、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老师同同学们一起探讨完成了新的知识,此时都跃跃欲试,都想自己动手,对文档进行进一步的修饰,此时老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

练习:插入其他图片、艺术字、超级链接,使文档更加的美观。

要求:插入其他的图片、艺术字,并对其进行设置,使文档更加的美观。此要求的提出,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能力充分地调动起来,照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练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兴致勃勃地运用所学知识,将本文档进行修饰,安排此环节是为下一步评价作了一些铺垫。

4、 展现作品,及时评价

我通过多媒体展现部分学生的作品,并问其他的同学他做的怎么样?好不好?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请他们评价一下作品。及时地展现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现中相互评价,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既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5、课后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艺术字、图片、超级链接的建立与图片、艺术字的简单设置,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六、说反思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本课中,问题与任务驱动是学习的两个关键的因素,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任务有利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采用问题

与任务相结合的方式,以问题引出任务,以任务的完成来解决问题,问题结束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两者相辅相成,有因有果,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文混排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

《图文混排》是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分册第三单元第3课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等等,达到图文混排的效果,从而掌握美化和装饰文档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在初中已经接触和学习过Word的一般使用方法,有一定的基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和练习,一般的学生对于Word的使用也比较熟练,可以完成Word中的一般性操作。但是对于较复杂的文档编排操作不太熟练,尤其是一部分操作水平较低的同学独立操作时会出现各种问题。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意识,并且有初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Word中插入图片、剪贴画、艺术字以及格式的设置方法,提升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的能力。

2、通过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在文档中插入各种不同的对象,提升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图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软件强大功能,感受创作的乐趣,并通过学习,锻炼自己的探索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插入和编辑图片、艺术字的方法。

难点: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时我会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阅读,怎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学生回答出有图片、文字的,并展示两篇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对比,激发学生想要制作图文并茂的文稿的兴趣,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意识到:相比较而言,技能上的操作容易实现,而对于文章的布局调控能力和不同版式的灵活选择才是考验的关键。

(二)新课讲授

1、插入图片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入新课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插入图片。给学生展示已完成荷塘月色文稿,“同学们,我们首先打开上节课已经输入好的文档,往里面添加荷叶图片。”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并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同桌两个为一小组合作完成,并进行示范演示,教师补充讲解操作要点。

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插入图片的方法,为下一个插入剪贴画操作提供基础。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小组协助交流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培养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形成认知的规律。

2、插入剪贴画

在此部分,我会让学生根据插入图片的操作,在标题旁边插入一幅植物类的剪贴画,并下去巡视,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对剪贴画的环绕方式进行设置讲解。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插入图片的操作的同时知道除了插入图片之外也可以插入剪贴画,巩固新知。

3、插入艺术字

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荷塘月色》文稿中文字存在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示范如何进行艺术字插入的操作。在讲解完操作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会给学生展示一张节约用水的海报,让学生动手制作,我下午巡视,纠错、解答并进行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知识到操作;从书本到实践;由原来的仅对图像进行版式设计和层次调整的基础上延伸到对艺术字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得到正确的结果,而且不同层面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插入文本框

在此任务中,我会询问学生平时进行文字输入时是如何操作的,告知还有一个“文本框”的工具可方便设置文字的方向、样式及位置,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接着我同样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进行尝试操作,并告知他们待会请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解文本框的插入与设置的知识,并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进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请学生尝试制作一张庆祝朋友生日的贺卡。

设计意图:在这个部分,通过同学们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知识点,锻炼大家交流表达能力,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作业部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增强大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其他人在看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4篇)


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教学时就要着手规划好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节奏。我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你不妨看看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材简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语言。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天到底有多大的争论,来阐述深刻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黑板书写词条:小鸟、井沿、回答、弄错、无边无际、抬头、青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课文第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启发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背诵识字四中关于认识事物不全面的成语: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看看它讲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2、理解课题观就是什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课文。要求:标清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

1、拼读生字,初步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全体齐读,完成填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四、识字教学

1、看插图学习沿,理解井沿。

2、学习信、际,组词并书写。

3、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井()沿()抬()际()

开()没()拍()示()

五、熟读课文:老师读旁白,孩子读小鸟与青蛙的对白。思考:这则寓言,写了小鸟与青蛙的几次对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读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理解小鸟落在井沿上,在插图上指出井沿的位置。

(2)启发学生理解:落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整体感悟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2--7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了起来?

(2)青蛙认为天多大?小鸟认为天多大?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板书:青蛙:井口那么大,天有多大?

小鸟: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理解无边无际。无是什么意思?际是什么意思?无边无际形容什么?用无边无际说话。

(反思:通过设问--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孩子回答大海、宇宙,于是连成话,大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宇宙无边无际,宽得很哪!无形中进行了语言训练,巩固了对无边无际的理解,并帮助孩子积累运用成语。练习中的反馈也较好。)

(3)讨论青蛙说的话,进行语言训练。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那么远是指多远呢?着重理解: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

(4)说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认为天有多大?

(5)分角色朗读第四、五自然段,青蛙与小鸟的对话。

3、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过渡:天有多大?青蛙和小鸟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它们又争了起来。指导读出争论的语气。

(2)提问:青蛙认为小鸟说得对吗?为什么?

指导朗读我不会弄错的!

启发学生理解小鸟说的你是弄错了中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

(3)提问:小鸟为什么要劝青蛙跳出井口来看看呢?

(4)读课文,引导学生领会青蛙和小鸟在这里各自的笑的含义。

(5)角色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反思:抓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课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三、总结课文

1、讨论:青蛙和小鸟谁说的对?谁说错了?为什么?

(反思:用因为......所以......说话,完成练习:《坐井观天》说的是()因为一直坐在()看天,所以看到的天只有()。而小鸟因为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所以看到的天是()的,从而帮助突破难点--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

2、听了青蛙和小鸟的话,我忍不住说:

3、如果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4、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反思: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通过练习拓展,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还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朗读全文,拓展延伸

1.配乐分角色读全文。

2.拓展延伸,出示:通过成语故事窗口,出示一些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的题目。推荐全注音卡通丛书《成语故事》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

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它们对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启发性的问题导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青蛙、小鸟对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读课文,思考勾画。)

(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学会学习。)

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同学们可真会学习,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桌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大家学得都很认真。

(总结学习情况,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一种欣赏,同时也会再次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继续投入学习活动中。)

青蛙和小鸟怎样说天?(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无边无际。指名读词,巩固识字。)

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看图,看书回答,注重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实践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样走出教室?(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守秩序,讲礼仪的教育渗透在无声之中。)

(学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进,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们叽叽喳喳兴奋交流着,更深刻地体会了寓意。)

通过亲身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交流收获,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丰富了内心体验。)

留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更丰富的感受。

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读,也会丰富你的情感体验。

(无形之中渗透学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演小鸟,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孩子们最喜欢分角色读,一下子情绪高涨。)

先别着急,怎样才能读好?

(“小鸟”和“青蛙”们纷纷发表意见,说出了读好的好建议。)

(师生合作读。)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们成功了。

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出示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读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带上漂亮的头饰表演。先小组合作演一演吧!请小组内选出导演。

(在初读课文,体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极大地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表演的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丰富了体验,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对课文也是一次再创造。)

(小组内演一演,指导巡视,并指一组表演。)

他们演得怎样?

(组织生生互评,提倡欣赏的评价。)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会怎么做?谁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发了学生想象,进一步理解寓意。)

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大胆展示收获,交流展示,张扬了个性。)

三、巩固识字,写字

1、精彩的表演进行到这儿,有一个生字宝宝着急了,他对我说:“老师,老师,快让我和同学们见见面,大家可别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还记得他吗?(用“信”扩词,评选扩词大王。)

(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巩固生字,寓教于乐。)

2、我们书后的田字格里还有5个生字宝宝正等着我们写呢?(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你认识他们吗?(齐读生字)

你认为哪个字难写?(学生自主提出难字,使学生学得更主动。)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个字?(学生:洼、娃、哇……)

(启发学生思考,联想旧知,巩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识。)

你为老师写好字提些什么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变被动地看字,练写为自主发现字在占格和笔画应注意到什么,学生学得轻松而主动。)

(同桌互评)

四、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各抒已见,展示收获,体验成功)

五、作业

收集与坐井观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故事!

(培养学生自主积累意识。)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材简析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成语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一场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小。文章语言优美,对话部分生动有趣,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水井”对城市学生来说是一个较生疏的对象,文章通过二幅插图,惟妙惟俏地表现了“井沿”、“井底”的含义,让学生形象的认识了“水井”。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蛙自信、傲慢的语气。

3、自主发现字词规律、识字方法和积累词语的方法,能在初步理解寓意基础上发挥各自不同的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思路

1、教材处理:

这篇课文比较短,生字也较少,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故事,所以只用一个课时,侧重学生自由阅读。

2、从学生的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自主识字、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

4、将识字与朗读,词句教学与朗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整体读。

5、注意识字、写字和词语积累,注重创设识字和朗读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和审美性,充分体现形式话、内容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2、教师准备识字卡片,CAI课件和相关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调动情感

1、老师出示“我会想”图标,引入争论“天有多大?”。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想象天有多大,并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

2、老师听音乐范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设置疑问,引入课题:“无只有井口那么大,不信你就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活跃课堂气氛。)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老师出示“我会读”图标,交待读课文的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作个记号。

(自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

2、老师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有选择的读通。

学生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伙伴是怎么读的。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

3、板书简笔画“水井”。

三、自主识字,探索识记方法

1、老师展示生字,让学生在小组内认读,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并读给学习伙伴听。

(培养自主合作识字精神。)

2、老师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并在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在小组内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在活动中识字,激发学生兴趣。)

3、老师准备生字卡,请两位学生上台玩游戏—猜猜我叫啥,检验全班学生识字情况。

学生识字游戏:猜猜我叫啥。

(重视写字指导,体现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精神。)

4、老师出示“我会写”图标,指导写字。

学生区别“信、沿、际”的字形,练习书写。

四、再读课文──读通

1、老师出示“我会读”图标,要求学生自由读,读通、读熟。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熟。

2、老师播放音乐,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学生配乐朗读,感受全文。

(在展示和交流中读书,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五、细读课文──感悟

1、老师根据学生悟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板书贴画。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

2、老师通过板书的变化,展现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做好情感的铺垫。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3、老师和个别学生交流,听听学生的朗读和读后的感受。

学生看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4、老师深入学习小组听学生朗读,选择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学生感悟第二次对话:

⑴读出青蛙和小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⑵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看法。

⑶实验体验:井底看天。

5、老师相机复现生字“沿、信、际”,感悟积累词语:“无边无际,因为……所以……”。

学生朗读感悟第三次对话:

⑴自由读,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第三次对话应用什么语气?

⑵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六、再读课文──回归

1、老师倾听学生朗读,指导学生体会“自信、傲慢和诚恳、劝告”两种不同的语气。

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现整体感悟。)

2、老师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朗读。

(在活动中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3、老师放影CAI课件,指导学生依据视频配音。

学生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

学生依据画面,为自己喜欢的角色配音。

(培养有感情的朗读。)

七、续编对话──拓展

1、老师指导学生挖掘本故事的寓意:要做见多识广的小鸟,不做思想狭隘的青蛙。

学生说出你对小鸟和青蛙的不同看法。

2、老师与学生一起想象续编对话:

假于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会怎样对小鸟说?

学生小组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

学生全班交流续编第四次对话。

(续编对话,拓展知识,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实践活动

1、问问大人或上网查阅,看看天究竟有多大?

2、把这个故事和续编的部分讲给爸爸、妈妈听。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一、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⑴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⑶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⑷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⑸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⑹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⑴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⑵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⑶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二、扩展活动

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全班交流续编的对话。

盼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盼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4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认识笔画“”,能利用图画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正确诵读韵语,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读准 “采、牛、虫、蟀”的音,正确书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趣导入,渗透学法

1、出示课文插图,启发谈话:“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 看,边玩,边学习《识字4》中的词语,好吗?”(出示生字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这课生字词。(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图画了解词义,多种方法记住字形。已经认识课文中部分生字的小朋友,可以重点学那些自己不认识的字。 [教师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二、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教师引导谈话: “今天,我们到野外去的任务是什么呢?”(随机出示词语:观察采集 昆虫)

(1)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词语。

(2)指导看图:“瞧,已经有一些小朋友在观察、采集昆虫了,谁能把这两个词语贴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两人合作在图中贴卡片词)齐读词语。 让学生联系图画,说说“观察、采集”的意思。 [文中的插图和表示事物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教师借助图画创设虚拟的探究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动手贴卡片的活动中,自主识字和解疑。]

2、引导读词:“我们要观察、采集哪些昆虫呢?”(随机出示词语:螳螂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1)让学生自由认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引导质疑:“在大自然中采集昆虫,首先要学会观察和寻找,课文中哪些昆虫自己从未见过?”(学生质疑、解疑。)同座讨论,在图中哪些地方能找到这些昆虫。(课前将昆虫模型贴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3)指名“采集昆虫”。(要求学生将“采集”到的“昆虫”摆在黑板上相应的词语下面。去拼音认读词语。

(4)拓展延伸。电脑出示昆虫图片,让学生说说昆虫的名字,听听蟋蟀的叫声,看看蜻蜓捕捉害虫的样子。(出示标本)谈话:这是小朋友们采集的昆虫做成的标本。这些标本可以长期保存,供人们欣赏和研究。让学生说出6种昆虫中,谁是“除害能手”?(小结:像蜻蜓、螳螂这样的益虫,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同学们可以到课外书中查阅有关资料,并向身边的人发出倡议,不要伤害益虫。) [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践的活动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认识事物合起来,将课内外知识相互渗透,既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又适时给予指导,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3、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从哪些地方采集到昆虫?(随机出示词语:田野 树林 花丛)请会读的小朋友起立读。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总结全文

1、让学生自己试读词串。

2、指名读。

3、教师引读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干了哪些事?(指导读:观察 采集 昆虫)。我们去了哪些地方?(指导读:田野 树林 花丛)。我们观察、采集了哪些昆虫标本?(指导读: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4、让学生打开语文书,配乐朗读词串。

5、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拼音读准了字音,借助图画 理解了词义,相信小朋友能想出许多好办法记住字形。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出示文中4个生字,学生借助笔顺表书空笔顺。

2、让学生自主记字形(选自己认为最容易记的字交流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记生字。如“牛”①数笔画记忆;师示范写“牛”②联系事物记忆,板书象形字 ;③熟字“二”或“十”加笔画记忆)。

3、指导学生描红“牛”,“田。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检查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进行读字比赛,尝试用生字组成新词。

3、指名书空“牛”和“天”的笔顺。

二、继续读词串,指导写字

1、指名读词串,点评。

2、逐行指导朗读。(小朋友到大自然中采集标本多开心呀,指名读“观察 采集 昆虫”。他们到了许多地方,那儿的风景可美了。指导读“田野 树林 花丛”。小朋友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多有趣呀!请学生小声说说采集了哪些昆虫。指名读“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3、出示文中生字,让学生自己记“虫”和“天”的字形。 随机指导写“虫”,板书 ,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也可采用“中”加笔画的记字方法。重点指导“虫”的最后一笔,是“ ”。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昆虫名称,知道这些与虫有关的字大部分是虫字旁。

4、让学生借助笔顺表自学笔顺,再描红临写“虫”和“天”。[对初学识字的学生来说,记住所学的生字并正确书写,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发现汉字构字的规律,又促使学生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的效率。]

三、练习

1、写一写,根据拼音写字。 tián tiān niú chóng ( ) 野 天 ( ) 昆( )

2、说一说,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我在 (地点)观察 (昆虫名称)。

3、画一画,把下列词语和相关的图画用线连起来。

蚂蚁 螳螂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作业描红、仿影。教学后记这节课采用了假想采集标本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亲历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教学活动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在自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一年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部分知识,教师可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读不准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不理解的意思,仍需要教师给予适当地点拨。教师在渗透学法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科学地引导,让学生学会联系已有的知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从课本中学知识,而且到社会大课堂中开阔眼界。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不断地唤醒学生已有的或类似的情感体验,不断地促使学生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o)读书,好(h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诘难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⑴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②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③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④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⑤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⑵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①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②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⑶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

①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②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诱生想动”教学模式是:带入情境,激趣动情――丰富情境,析难解情――深化情境,品美治情――渲染情境,即兴抒情。

2、“指导学法,导生会动”。想通过以上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在提高审美的同时产生快乐。

3、通过这堂课来给学生一个机会、一种表现的欲望、一种创新

的动机和一种发散思维的环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表演、自由创作、自由评价。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学习带休止符的节奏,并为歌曲伴奏。

二、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同学们懂得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三、能力目标:通过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初步学会评价。

重点难点:

1、感受音乐情绪表现音乐内涵。

2、掌握ⅩⅩⅩ节奏型。

3、用明亮、轻巧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和语气演唱叙事性民歌。

教具准备:

钢琴、节奏卡片、电脑课件、录音机、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礼仪。

学生随音乐唱:我们来唱歌,姿势很重要,坐立要端正,眼睛向前瞧,感情表达好,唱歌不喊叫,音准字清,歌声多美妙。

【教学设想:简单的对唱问好,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歌唱一开始就让学生投入到音乐课堂中来。】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讲故事导入

a 、师:提问:同学们见过蜗牛吗?

生:见过 。那同学们愿意把你印象中的蜗牛表现出来吗?如通过画画,或描述蜗牛外貌特征和模仿蜗牛爬行动作等等。如果你觉得同学之间需要讨论一下也行。想画画的同学到老师这里来拿纸,(发纸并组织画画)其他同学哪位来描述蜗牛的外貌特征,(同学回答,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哪位同学来表演蜗牛爬行动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表演才能,有特色的给予奖励)。

b 、等画画的同学差不多画好了就结束表演,老师选一些画贴在黑板上,老师对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c、 师:同学们不但模仿得象,而且画得也好。老师这里有一个蜗牛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教学设想: 通过画蜗牛、说蜗牛、演蜗牛从而锻炼形象记忆、口述能力、模仿能力。关注学生的表现过程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能给其他同学带来美和快乐】

2、直观感受,突破难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蜗牛为什么爬行得那么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倒底是怎样爬行的?”(课件演示,有意识地配上切分节奏音律)

学生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用一条简单的节奏型来模仿它。

(出示节奏卡片ⅩⅩⅩ)大家一起来拍一拍,看看像不像?”

①复习节奏:教师用双响筒敲击切分节奏ⅩⅩⅩ,学生拍、读节奏。

②请学生对比切分节奏ⅩⅩⅩ和ⅩⅩⅩ。

③请个别学生试拍ⅩⅩⅩ节奏,教师纠正。

④分小组拍击。

⑤集体拍击。

⑥拍读由ⅩⅩⅩ 组成的节奏组合: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⑦按ⅩⅩⅩ看老师打手势唱音高:

5 5 5 5 3 5 ∣1 6 5∣……

【教学设想:通过电脑课件图象、音律演示切分音节奏,使学生直观感受ⅩⅩⅩ节奏,同时抽出歌曲中的某一乐句(教学中的难点)作为视唱曲,有利于整首歌曲的学习,为学习新歌作了铺垫。】

三、新歌教学

引入:蜗牛一听连它的走步声都让我们学会了,高兴地又向葡萄树爬去了。(课件演示:蜗牛向葡萄树继续爬行)

1、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放课件VCD)(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2、再听一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旋律。

3、分析歌曲结构:全曲共分两个大乐句加一个尾声,采用重复的节奏和重复的旋律,易记易学。

4、按节奏朗读歌词,小组讨论“(啊)门(啊)前一棵葡萄树”这一句如何按节奏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朗读

5、多种形式练唱:

师:“一切准备就绪了,让我们一起快快来演唱吧!”

a、随旋律填唱歌词

b、师生接口唱

c、分小组练唱(准备推选代表扮演角色演唱。)

【教学设想:学习歌曲时,从视唱歌谱、按节奏朗读歌词到随旋律填唱全曲,让学生在听唱和自学实践中感受情绪,通过反复听唱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敏锐反应,提高了节奏感,加深了音符时值的感受能力。】

四、 创编活动

1、插放VCD再次感受歌曲情绪,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即兴创作。

2、师: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叙述歌曲,旋律轻快、活泼,如果我们能用不同角色表演出来,那将更棒,我们实行自愿结合的原则,扮演葡萄树、黄鹂鸟、还是蜗牛,进行情景表演,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边来拿,给予讨论的时间。(师巡视,鼓励大家都参与活动,同时播放歌曲)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上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采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演,轮流进行。

【教学设想:通过歌曲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即兴创作灵感,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

五、渗透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

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让学生分析和辨别黄鹂鸟身上存在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学习,我们要学习蜗牛身上那种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听了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使我们知道了蜗牛是怎样爬行的?(生:“ⅩⅩⅩ”,师:“好”),我们也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呀?(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师:“很好,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都能做到的,是不是?”生:“是”)

盼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皮巧根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第五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参照多本参考书的前提下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认识“陡、峭、朽”3个生字;理解“陡峭、湍急”等词语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皮巧根的良好品质;懂得即使力量有限,也能用爱心做一些有益于人们的事。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以及个人的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1、整个课堂能够立足文本,对文本的分析还比较透彻,在对皮巧根架桥不容易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的很好,这样就方便为下文做出铺垫;对文本详略的设计也比较得当。适当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理解文本。

2、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架桥的重要性及急水河的危险,这部分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想象除了书中列举的两个危险外还有什么危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想象和思维进行回答,教师都给予了点评与指导。在体验桥给大家带来的方便时也是进行学生自由想象,有的同学能模仿过桥人的语气来读课文,这点非常好。

3、进行适当的拓展,一篇简单的文章,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文上,而是应该让学生有其他的收获或是对文章中心的体会更加深刻,为此我将道德模范人物进行引入,这让能让学生感受到有爱心的人到处都是,借此来加深对皮巧根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理解。对于最后小练笔的设计是对文章的一个中整体总结。

存在问题之处:

1、在学生与教师配读的部分,学生和教师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显得有些脱节和牵强,这药加深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在不用教师语言提示的情况下就能与教师进行很好的配合。

2、在学生自由想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还是没有体会到老师的意图,教师的提示语也不是很到位,即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所以对于皮巧根桥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理解的还是不到位。

3、对于文章的导入设计的不够细致,没有多大的价值,应该加以深思,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凸显本课文,应该将其作用尽可能的发挥,不要疏忽任意一个环节。

4、整篇文章的处理似乎显得先急后稍微缓和些,这或许和我自身的语速有关,但是会给听课的人一种慌忙的感觉,而且每个环节都显得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改正。

5、多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少说话。这里的少说话是指少说提示语及没用的话,新教师容易话多,容易不信任学生,容易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多给学生些思考的时间或许他能回答的更好,多信任些学生,或许他能让你看到奇迹。

以上就是《图文混排教学设计(4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图文混排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886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