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学习长度的测量是为了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物理,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要知道长度的常用单位以及她们之间的换算:
而且要掌握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需要注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同时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方法:累积法(积短为长测量,再除以段数)、替代法(以轮代尺)、辅助工具法(测硬币直径的方法)。
常见考法
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长度的换算以及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以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实验的误差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刻度尺来理解长度的测量。
误区提醒
1、长度单位的换算要准确;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理解。
【典型例题】
例析:
使用刻度尺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刻度尺不能歪斜使用
B.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不能使用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尺子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线紧贴放置
解析:
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五会”:
(1)会认: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
①零刻线的位置: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
②量程:又称测量范围,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
③分度值:又称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2)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
(3)会看: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
(4)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
答案:B。
初中物理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二)
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
分米与厘米的进率是10,分米与毫米的进率是100;
厘米与毫米的进率是10
1m=10dm1dm=10cm1cm=10mm
1dm=0.1m1cm=0.1dm1mm=0.1cm
1m=10dm=100cm=1000mm1dm=10cm=100mm
1mm=0.1cm=0.01dm=0.0001m1cm=0.1dm=0.01m
千米与米的进率是1000
1km=1000m1m=0.001km
典型例题
答案:解:根据分析连线如下:
解析:一枚钉子比较短,长度用毫米作单位;一幢大数比较高,就用米作单位;一张床的长度用米或分数作单位,要看所给的数据再选用计量单位;从北京到广州路程比较远,应用千米作单位.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初二物理知识点辅导:速度速度单位及换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知识点辅导:速度速度单位及换算
(1)速度的单位:由于v=s/t中,距离的主单位是m,时间的主单位是s,所以速度的主单位是m/s(有时也写成:m·s-1);常用单位有km/h.
(2)速度单位的换算通常可由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①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分别换算求得,如想知道72km/h=?m/s,便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如下计算:
②由速度单位间的进制求得:1m/s=3.6km/h,
知识点.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由数学知识结合速度的相关计算式可得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下:
由计算式s=vt.可知:当速度一定时,s与v成正比,与t成正比.
知识点.平均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可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为
.使用平均速度公式时应注意:
(1)计算平均速度时,选取的路程s和时间t要有对应关系,即公式中s必须是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必须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不同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求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要抓住平均速度的定义其中s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总路程,t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时,不能将几段路程中的速度求算术平均值.
知识点.错误与误差
在测量长度、时间以及其他物理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浮力公式》,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浮力公式
假设有一正方体沉于水中,
F浮=ρgh2*S-ρgh1*S(浸没在水中)
=ρgS*Δh
=ρ液gV排(通用)
=G排液
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m物g
说明
(1)h2为正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1为正方体上表面到水面距离,Δh为正方体之高.
(2)“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F浮=ρ液gV排的公式推导:F浮=G(物体所受重力)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3)给出沉浮条件(实心物体,如果是空心物体,则下面公式中的密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密度,即物体的总质量除以总体积得到的结果)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若F浮G物,即密度(物)ρ液,沉底,G物=F浮+F杯底对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这是重要前提!),
则:ρ物∶ρ液=V排∶V物.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变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证明:∵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四种公式
示重法:F浮=G-G1(空气中重力减去在水中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
公式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完全浸没)
漂浮法:F浮=G物(又叫平衡法)
原理法:F浮=F↓-F↑(上下压力差)
特例:当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此时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0
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浸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重力等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79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