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摩擦力公式、压力单位、压力单位换算

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摩擦力公式、压力单位、压力单位换算

F=μ×FN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滚动摩擦、滑动摩擦三种。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摩擦,称为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大小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物体接触面越粗糙,产生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增大有利摩擦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等。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使物体与接触面光滑③使物体与接触面分离④变滑动为滚动等。

压力单位,在物理学方面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单位为帕斯卡(简称帕字母为“Pa”)。

在中国,我们一般把气体的压力用“公斤”描述(而不是“斤”),单位“kg·f/cm2”,是一公斤压力就是一公斤的力作用在一个平方厘米上。

压力单位换算
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76cm汞柱=1.01325×105Pa=10.336m水柱。1标准大气压=101325N/㎡。(在计算中通常为1标准大气压=1.01×105Pa)

如果要做精确计算,关系如下:

压力换算关系:

1达因/平方厘米(dyn/cm2)=0.1帕(Pa)

1托(Torr)=133.322帕(Pa)

1毫米汞柱(mmHg)=133.322帕(Pa)

1毫米水柱(mmH2O)=9.80665帕(Pa)

1工程大气压=98.0665千帕(kPa)

1千帕(kPa)=0.145磅力/平方英寸(psi)=0.0102千克力/平方厘米(kgf/cm2)=0.0098大气压(atm)jab88.coM

1磅力/平方英寸(psi)=6.895千帕(kPa)=0.0703千克力/平方厘米(kgf/cm2)=0.0689巴(bar)=0.068大气压(atm)

1物理大气压(atm)=101.325千帕(kPa)=14.695949400392磅力/平方英寸(psi)=1.01325巴(bar)

相关推荐

初二物理《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学习长度的测量是为了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物理,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要知道长度的常用单位以及她们之间的换算:

而且要掌握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需要注意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同时要掌握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方法:累积法(积短为长测量,再除以段数)、替代法(以轮代尺)、辅助工具法(测硬币直径的方法)。

常见考法

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长度的换算以及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以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实验的误差分析。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刻度尺来理解长度的测量。

误区提醒

1、长度单位的换算要准确;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理解。

【典型例题】

例析:

使用刻度尺时,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刻度尺不能歪斜使用

B.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不能使用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D.尺子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线紧贴放置

解析:

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五会”:

(1)会认: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

①零刻线的位置: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

②量程:又称测量范围,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

③分度值:又称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2)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

(3)会看: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

(4)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

答案:B。

初中物理长度单位的换算知识点(二)

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

分米与厘米的进率是10,分米与毫米的进率是100;

厘米与毫米的进率是10

1m=10dm1dm=10cm1cm=10mm

1dm=0.1m1cm=0.1dm1mm=0.1cm

1m=10dm=100cm=1000mm1dm=10cm=100mm

1mm=0.1cm=0.01dm=0.0001m1cm=0.1dm=0.01m

千米与米的进率是1000

1km=1000m1m=0.001km

典型例题

答案:解:根据分析连线如下:

解析:一枚钉子比较短,长度用毫米作单位;一幢大数比较高,就用米作单位;一张床的长度用米或分数作单位,要看所给的数据再选用计量单位;从北京到广州路程比较远,应用千米作单位.

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内能公式


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内能公式

1.分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①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②气体扩散的最快,液体较慢,固体最慢)

3.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4.①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得体积、物体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②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5.内能(俗称热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6.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7.内能的大小和温度、质量、物态有关

(同一物体,在相同物态下,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8.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①做功(实质:内能的转化)例如:冬天冷了搓手

②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例如:冬天对着手哈气

5.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单位:焦耳)

6.①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②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7.比热容是表示物体温度变化是吸热和放热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8.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其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9.c水=4.2×103J/kg·℃(水的比热比较大)

物理意义: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千克.

14.热量的计算:Q=cmΔt

Q---------吸收(放出)的热量--------焦耳(J)

c---------比热--------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

Δt-------升高(降低)的温度--------摄氏度(℃)

15.为什么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小?

沿海地区离海洋较近,多水,内陆地区离海洋较远,多沙土.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大,白天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温少,夜晚放出相同热量时水降温少,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小.

16.人类利用内能的过程:化学能(燃料)内能机械能

17.内燃机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18.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①吸气冲程

②压缩冲程(机械能内能)

③做功冲程(内能机械能)

④排气冲程

19.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内能

20.燃料的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单位:焦耳每千克(J/kg)

21.热量计算:Q=qm(q=Q/mm=Q/q)

Q--------热量---------焦耳(J)

q---------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J/kg)

m--------燃料的质量--------千克(kg)

22.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设法利用废弃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23.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

2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注: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25.一种能的增加,总伴随着另一种形式能的减少或者从另一物体转移而来.理想气体的内能E=inRT/2i-单原子气体取3,双原子气体取5,三原子气体取6n-物质的量R-理想气体常数T-热力学温度.其他物质的计算公式非常复杂.这里仅给出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公式.

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浮力公式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浮力公式》,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考物理备考知识点:浮力公式

假设有一正方体沉于水中,

F浮=ρgh2*S-ρgh1*S(浸没在水中)

=ρgS*Δh

=ρ液gV排(通用)

=G排液

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m物g

说明

(1)h2为正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1为正方体上表面到水面距离,Δh为正方体之高.

(2)“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F浮=ρ液gV排的公式推导:F浮=G(物体所受重力)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3)给出沉浮条件(实心物体,如果是空心物体,则下面公式中的密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密度,即物体的总质量除以总体积得到的结果)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若F浮G物,即密度(物)ρ液,沉底,G物=F浮+F杯底对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这是重要前提!),

则:ρ物∶ρ液=V排∶V物.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变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证明:∵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四种公式

示重法:F浮=G-G1(空气中重力减去在水中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

公式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完全浸没)

漂浮法:F浮=G物(又叫平衡法)

原理法:F浮=F↓-F↑(上下压力差)

特例:当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此时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0

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浸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重力等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文章来源://m.jab88.com/j/1379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