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7课解放战争,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战前:国民党准备发动→←中共尽力争取
1、重庆谈判
①由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和谈”→重庆谈判←毛泽东接受邀请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
迫于国内外要求的压力
实质:假,真
△毛泽东接受邀请的目的:争取
②结果:签署会谈纪要即《》: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召开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政协会议(1946年初):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二、经过:
1、内战爆发(1946、6):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8个多月歼敌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开始):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5、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战役、战役、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在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的
6、北平谈判:蒋介石1949年元旦“求和”,中共提出和谈条件,经过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标志国民政府覆灭
8、向全国进军
9、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和的历史
②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它是的胜利
△学思之窗:土地改革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后方更加,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不能参军参战的积极支援。因此,土地改革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陈毅元帅曾经说过:“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随堂练习——《全品》第17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7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七)

延伸阅读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内容:内战的全面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复习重点: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复习难点: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内战的面爆发:
1背景:
(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

(2)重庆谈判:
①目的:争取,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和平建国,坚决________,召开________,保证_______等。对和_________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2概况: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①时间: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解放。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③战果:解放_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为中心先后歼灭_兵团和___兵团。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__解放军和解放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___战争史乃至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背景:战场上的溃败,迫使在1949年元旦发出“”声明;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间:年4月。
(4)内容: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全国发出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瓦解。
(2)国民党政权瓦解: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统治中国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3)影响: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3意义:

合作探究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绝好的民族复兴机会,为何中国不能抓住?

2.阅读材料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摘自《中共党史参看资料》)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阅读下列两幅地图:
图1图2
请回答:(1)图1反映了什么战略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战略形势?有何战略意义?

(2)图2反映了怎样的战略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战略形势?概括其历史影响?

4、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

5、(1)阅读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谈你对他的理解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为什么说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知识检测:
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其主要原因是
A.受到《双十协定》的约束B.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C.国际舆论的压力D.内部矛盾严重
2.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3.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西安事变B.皖南事变C.重庆谈判D.北平谈判
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5.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文章有人用了以下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的战局状况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D.“分田分地真忙”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7.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好心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共这一立场主要基于
A.蒋介石反复无常的个人品质B.国民党集团的阶级本性
C.人民革命力量已大大超过国民党的反动力量D.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
8.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9.“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D.布尔什维主义者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状态?结合史实概括分析制约两党关系的中国社会因素,并指出国共两党关系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知识拓展:
1、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后的国际大环境。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
2、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没有统一。

必修1第17课 解放战争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必修1第17课 解放战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必修1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学法指导
1.解放战争(1945年8月-1949年10月)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和平方式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阶段,主要有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等;第二阶段是三年战争阶段。三年战争阶段又可分为三小段: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
2.学习本课首先要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注意社会主要矛盾已由民族矛盾变为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中国出现了两种命运和前途的激烈斗争,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由抗日战争的合作转为对抗。
3.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按解放战争发展的线索来建立知识体系:内战前,围绕着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和共产党及广大民主人士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等整理知识点;国民党发动内战,先后进行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粉碎敌人的进攻等内容较为突出;人民解放军反攻直至国民政府覆灭阶段,可围绕国共双方政治、军事、外交几方面整理知识点。并适当联系相关的世界史内容,形成中外知识网络。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突破
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世界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2)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国内形势:(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2.国共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第一,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第二,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第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都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第四,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第五,虽有和平谈判一事,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进行和谈,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第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帮助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消灭本国共产党。所以,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集团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3.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4.战略反攻首选中原的原因
⑴该地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兵力深陷陕北、山东两战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⑵大别山是一个革命老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于
立足。⑶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江河淮汉之间。挺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
陕北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⑷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突进中原后,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人战略反攻,呈现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趋势。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易错点1对抗战后中共政治任务的内涵理解不清
例一 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政治任务是
A.参加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答案:D
辨析:本题学生易错选A项,误以为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与国民党谈判,其实抗战胜利后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中国,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必须以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为前提,A、B、C三项均是主要政治任务下的行为。
易错点2 重庆谈判前夕的国民党
例二 重庆谈判前夕,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这段材料表明
①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②国民党想利用谈判争取内战的准备时间
③国民党企图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④国民党上层对发动内战持不同意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辨析:此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材料阅读与分析上的欠缺。本题为材料式组合型选择题。答题关键在于揣摩材料中的每一句话,结合历史背景做出正确选择。材料中“政学系”、“谈何容易”、“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等体现了②、④;“国内有厌战情绪”体现了①;而“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体现了③,故答案为D。
易错点3对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含义把握不准
例三.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提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这段话确定了
A.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的作战方针
B.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作战方针
C.从防御作战转向反攻作战的方针
D.寻找敌人主力决战,借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
答案:C
辨析:本题学生易错选B,因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目的是在解放区消耗共产党的人力、物力;学生易错选D项,因为看到了在外线大量歼敌。其实最关键的是“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城”,它标志着解放战争由防御进入反攻阶段,故正确选项为C,
易错点4对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意义认识不清
例四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
A.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国民党政权的开始垮台
D.美国改变了反共立场
答案:B
辨析:本题学生易错选A项,误以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此后就应该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其实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共和国,而这一使命的部分任务在解放战争期间就开始了。
五、体验高考
例一 (08年四川文综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保留富农土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新增加的考点。《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
例二 (08年广东文科基础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本题学生易错选A,其实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例三 (08年上海30)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本题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中有一个重要的限定是对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沈阳”应是在辽沈战役中出现的地名,“北京”应是在平津战役中出现的地名,“江阴”应在渡江作战中出现的地名,故答案是B。
例四 (07年广东单科9)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斗争的核心是和平建国与民主政治的问题,各民主党派(即“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中共代表赴重庆谈判,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故选A。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包括无产阶级或中国共产党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结构:

基础填空:
一、背景:抗战胜利前后(两种命运:和平民主、独裁内战)
二、过程
1、政治斗争(1945.8-1946.6)
(1)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2)过程: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3)结果:国民党撕毁政治协议,1946年6月发动内战
2、军事斗争(1946.6-1949):
①战略防御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重点进攻: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②战略反攻: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最后胜利
北平和谈:1949年4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政府拒签
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国共进行重庆谈判的主要内容不包括()C
A、和平建国,避免内战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解决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 D、保证人民权利
2、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A
A.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B.国内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强大的力量D.国内建设需要和平
3、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D
A.与敌军进行决战B.解放全中国
C.彻底打破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4、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战术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中反映的是()C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5、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把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C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C
A.民族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新生产力的代表
B.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体现了近代历史发展的要求
C.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独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7、人民解放战争中共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多选)()ABCD
A、国民党发动内战,出卖国家权利,坚持一党独裁,掠夺人民财富,逆民主、独立、统一历史潮流,失去民心;
B、中共产党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得当,抓住时机,及时展开战略反攻和主力决战,消灭国民党主力
D、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多选)()ACD
A.武装斗争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党的建设D.统一战线
9、连线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
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政党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展国民革命,进行北伐战争
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7-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保存了实力,使革命转危为安
1934-1936年红军长征毛泽东开辟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46-1949年解放战争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10、问答题: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参考答案: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略决战,解放战争大局已定;渡江战役、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理解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原因之一是战略战术的失败;国民党战争的失败也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2、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民心向背去理解战争胜负的方法;通过结合历史地图解放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地图研究历史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解放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1947年,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直至重点进攻被粉碎,人民解放军则由积极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一战略态势的转变是怎样形成的?
因为在全面进攻的八个月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71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而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重点进攻。
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加上陈、粟兵团和陈、谢兵团,在黄河、长江之间形成品字阵形,把战争引入蒋管区,从而形成了战略反攻的态势。
2、简要说明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从国民党方面分析——经济上的崩溃;政治上的腐败,丧失民心;军事上战略指挥失败,士气低落;战争的非正义性;从共产党方面分析——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支持;战略战术的正确;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战争的正义性。
作用:三大战役共计歼灭和整编国民党军154万人,消灭了国民党赖以生存的有生力量,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渡江战役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也加速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的到来。
(二)探索与争鸣
有人说,国民党军队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联系史实,说说你的观点。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辨地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完全正确。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失败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从战争性质角度而言,国民党进行的是一场反人民、反人民的非正义战争,违背历史潮流;二从经济角度而言,从抗战胜利后的“大劫收”到滥发法币和滥发金元券,导致入不敷出,经济崩溃;三从政治角度而言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镇压国统区民主运动,杀害进步人士,丧失民心,这是国民党失败根本原因;四从军事上而言国民党违背人民和平愿望,发动了内战,战略指挥上失败,军心士气低落;种种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民党的失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45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