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收藏]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汇总。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增强对课堂的把握度,如何写出独特而简洁的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求,我们特意整理了“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个难点,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的互换以及小数计算的基础。

我在教学时,先讲了《西游记》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新知时采取直接给出一个小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使学生清楚的看到移动小数点后的变化,然后通过把移动后的小数换算成低级单位数量,使学生看出长度不同,接着我请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并讨论换算后的结果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老师把规律板书出来,再请学生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倍数有着怎样的联系,趁热打铁,我又让学生尝试着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也能尝试说出。接着我就利用这个规律让学生把指定的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请学生进行小数点的移动。

但通过课后的作业,我发现学生掌握的不太好,尽管学生能说出变化的规律,可是实际应用是还不太得心应手,我分析了原因:一、过于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内容的安排偏多。二、由于时间紧张,移动小数点位置数位不够时0的添加没有理解透彻,以及小数点移动后的位置不明确。

改进方法是:合理安排内容,调整教学难度。应该删除利用规律这部分内容,移到下一课,第一节的教学目的只放在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原来的数发生的变化规律,把规律真正理解透,第二节课再进行规律的应用。这节课我在设计时受到教参和练习册作业安排的影响,没有估计到本班学生实际接受情况,使我深刻认识到教材的教学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一、设疑引新

首先出示两组数据(1)1.0281.02801.02800(2)1.02810.28102.8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将四个相同数字分别排成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通过考一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知: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猜想验证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1)0.004米=4毫米(2)0.04米=40毫米(3)0.4米=400毫米(4)4米=4000毫米先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将(2)式同(1)式比较后,学生自主将(3)(4)式比较。交流谈谈自已的看法。四人小组合作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变化情况后做96页做一做,巩固知识,在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后,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然后互相交流,让学生说出怎样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引起小数大小的变规律,然后及时巩固做97页做一做,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的实质。

三、灵活应用

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A、基本练习,出示两排数,让学生观察说出从上排数变成下排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扩大还是缩小了多少倍。B、加深练习:比一比谁是最棒的数学医生。实际上是判断,先让学生诊断,然后对症下药。C、提高练习:赛一赛,谁最聪明,出示一个数,向左向右移动多次,让学生看谁先得出结果来。来一齐巩固小数点左移和右移的灵活应用。

四、课堂总结

先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内容简单复习。然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作激励性评价。

本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的获得和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有效地达到了课程的要求。

1、设疑引新,激发探究意识。出示由相同数字组成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两组小数的特点,产生为什么第二组数的大小变化的疑问,促使进一步观察得出是因为小数点移动了,然后又会产生小数点的移动到底会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做好积极参与学习的准备。

2、改变模式,以自主探索为核心。新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并没有接给学生讲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何规律,而是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探索寻求知识的方法,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自主猜想,得出的结论,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使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3、练习设计,改变枯燥无味。首先让新知与巩固练习穿插进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印象。其次,设计有坡度练习,由浅入深,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练习变得有趣,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棒的数学医生,增加了童趣,让学生先诊断后下药,使学生不仅很好掌握知识(知道哪错了)更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让学生当医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的同时,增加了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4、存在不足,有待以后改进,本节课虽然有很多讨论活动,但我在引导的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鼓励,课堂气氛后来不如先前活跃,少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够。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后反思: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不足之处: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出现困难。

2、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一、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在教学一开始,以复习巩固导入,练习方式多样,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复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和他们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两的土地面积单位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提纲,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原则,为学生确定自学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索、交流等形式获得新知,这样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也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层次分明,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乐趣,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公顷、平方千米计量单位概念的形成,应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学生无经验,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产生经验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1平方米大小的物体,再结合军区操场想象10000个1平方米有多大。这样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表象,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的单位为公顷的基础上,出示了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教学例题时,我并没有给学生分析题意。而是给学生提问:你认为做这道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弄懂了题意,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以及表达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中的每个层次衔接不够紧凑,还需要注意每个环节的联系。

2、前面复习和新授时间花得过多,使得给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

总的来说,《土地面积》的教学能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想在每日备课上课的过程中,都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成长中的孩子!努力为孩子们创设无限宽广的自由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和智慧在天空上自由飞翔!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中,学生独立完成的一次,对子交流一次,小组合作的也是一次。在对子交流时,我发现班上对子的组建还要进一步强化,有的两个人完全没有交流,更谈不上互相帮助。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进一步改进。在小组交流时,我也发现,平时说话不多的同学在小组交流时也不太爱发言,所以小组评价制度也要再细化。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1.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2.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夯实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4.忽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根本区别。小数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

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7

讲完这节课我就进行了调查,通过刚才的习题检测谁学掌握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正确移动小数点?请举手!数了数23人,全班58人,不到一半人掌握了所学知识,如此不尽人意的教学效果使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根据我及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已经预料到学生学习会有困难,所以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小数点的移动方法。但事与愿违。

小数点的移动变化规律不是学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探索规律中,学生完全是在我的引导之下发现的,这就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变成了简单的记忆。我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感到操作记忆要比模仿记忆时间更长久,有时达到终生不忘。这节课过于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

在实际移动小数点时,遇到困难如数位不够怎么办,虽然指导了,但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太少,以致在独立练习时,纷繁复杂的情况学生无从下手。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习少,对学生掌握的方法不能及时巩固。

小数点的移动是较为抽象的,教师的笔尖代替小数点,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路线很模糊。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也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课件,但没有效果好的,通过这节课的失败,我一直在思考怎样使学生对小数点的移动有一个生动的认识呢?我觉得利用课件,让学生在大屏幕上真真实实的看到小数点蹦来蹦去,及移动的路线、小数的变化情况,这样既生动又直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的努力方向是:留给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习惯,致力于教学研究。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的是相遇问题,(师板书:相遇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猜测可能是求路程的问题。

生2:我想是研究两个人面对面行走,到碰面这个过程的一些问题。

师:相遇问题是这样吗?我们怎样来解决相遇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出示实例,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张强要给王红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从天桥和公园出发,相向而行。张强坐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王红坐面包车每小时行40千米,0.5小时后相遇,问天桥和公园相距多少千米?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题。

生齐读。

师:题目读完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两人是从哪里出发的?

是不是同时出发的?

她们走的方向是怎样的?

运动最后结果怎样?

师: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两人是从哪里出发的?谁来说?

生:张强从天桥出发,王红从公园出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张强王红

天桥公园

(课件出示:两地)

师:第2个问题,谁来说?

生:是同时出发。(课件出示:同时)

师:第3个问题呢?

生:他们走的方向相反,是相向而行的。(课件出示:相向)

师:结果怎样?

生:最后两人相遇。(课件出示:相遇)

(课件出示:两人在一定点相遇的情境图)

师:你觉得他们相遇在这个点,对不对?为什么?

生:我觉得对的。因为张强坐的是小轿车,王红坐的是面包车,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的速度快。

师小结:像这样,从两地相向而行,最终相遇的问题,我们就称之为相遇问题。那么这道相遇问题,你们会解答吗?

生1:(60+40)0.5=50(千米)

师: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60+40表示的是他们两人每小时总共走了多少千米?由于他们一起走了0.5小时,所以在乘0.5,就得到了总路程。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里60+40,实际上就是两人的速度和(板书:速度和),0.5为两人的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50就是总路程。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怎样一个数量关系式呢?

生齐说: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板书补充完整)。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602+402

师:你又是怎样想的?

生2:60千米是张强每小时行的路程,40千米是王红每小时行的路程。相遇时他们两人各行驶了半小时,所以将60和40都除以2.最后,把他们的路程相加。就得到总路程。

师:回答得非常完整!602表示的是相遇时,张强行的路程,我们可以说成甲路程(板书,甲路程);402我们就说成乙路程(板书:乙路程)。这时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呢?

生齐说: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板书补充完整。)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3:(60+40)2

师: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3:60+40表示每小时两人共行的路程。由于相遇时,两人走了半小时,所以将结果除以2.

师:还有方法吗?

生4:600.5+400.5我也是先求出他们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

师: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同学们一下子相处了这么多种方法,真能干。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一道题

课件出示:张强要给王红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从相距50千米的天桥和公园出发,相向而行。张强坐小轿车每时行60千米,王红坐面包车每时行40千米,出发后几时相遇?

师:请同学们将题大声地读一遍。

生齐读题。

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题目中有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生2:50千米是总路程。60和40表示的是两人的速度,这些数学信息都是有用的。

师:那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有用的数学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行吗?试试看。

生动手做。

师:你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来汇报?

生1:50(60+40)=0.5

师:解释一下。

生1:60+40表示的是两人的速度和,50是总路程。我用总路程去除以速度和,就可以求出相遇时间。

师:真聪明。来,我们大家一起将他说的这个数量关系式,大声地说一遍。

生齐说: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2:5060+5040

师:其他同学看看,有意见吗?

生3:5060,除不尽。所以我认为,这个算式是错的。

生4:我也觉得不对,因为5040的结果已经是1.25,还要再加上前面的结果,远超过0.5了。

生5:5060表示的是张强行完全程用的时间,5040表示的是王红行完全程用的时间,实际上,他们两人并没有走完全程。

师:真聪明,分析得很详细!现在,我们得出5060+5040这个算式是错误的。那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吗?

生思考。

师提示:我们刚才用的是算术的方法,那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列方程的方法,可以解决吗?请尝试列出方程。

生做。

生1:我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出方程是:60X+40X=50(师板书)

师:你利用的是什么数量关系式?

生1;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60X表示的是甲路程,40X表示的是乙路程。

师:真不错!你们的方程都和他一样吗?不一样的请你来说说,你又是怎样列的?

生2:(60+40)X=50(师板书)

师:你利用的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呢?

生2: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师:用方程解,可以直接用字目表示相应的量,刚才我们用方程解,很顺利地求出来了。那么利用方程我们还可以求相遇问题里的什么呢?

生:可以求其中一个速度。

师: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用方程解时,是按怎样的步骤来的?

生说,师板书

①审题

②设X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验、答

三、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6页,看例题。请你动脑筋想想,大概在哪个地点相遇?

生尝试解答。

师:请你计算一下,①相遇地点到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②相遇地点到天桥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动手做。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400.5=20(千米)600.5=30(千米)

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两个一小时行多少千米?

师:这个问题求的就是(生齐说:速度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第57页试一试,请你直接做在书上。

生做。

师:谁来汇报?

生1:165(6+5)

生2:我用方程做的,(6+5)X=165

生3:我列的方程是这样的:6X+5X=165

师:好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练一练中的第2、3两题,要求只列方程不计算。

生做。

师:谁来汇报第一题?

生1:(80+60)X=1400

生2:80X+60X=1400

师:谁来汇报第二题?

生1:(100+90)X=5700

生2:100X+90X=5700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当当小法官。

课件出示3道判断题。

生用手势表示对或错,进行判断。

师:下面,请大家观察仔细,看看,这道题的一些解法,哪种是对的?

课件出示: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火车从呼和浩特开出,每时行驶48千米;另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每时行驶72千米,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几时相遇?

①解:设经过X时相遇。

48X+72X=660

②解:设经过X时相遇。

(48+72)X=660

③解:设经过X时相遇。

(48+72)=660X

④660(48+72)

⑤66048+66072

师:你觉得哪种是正确的?

生:①②④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沉默,思考。

师:仔细观察一下③,你觉得对不?

生:我觉得这道算式也对,左边(48+72),是速度和;右边660X表示的也是速度和。应该是对的。

其他同学表示赞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问题?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我们知道求路程用算术方法更简便,求速度或相遇时间,用方程解更好。

教学反思:

课始,仇老师没有设置花俏的课堂导入情境,而是直接出示课题,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的。然后为学生创设了好朋友送材料这个研究情境,让学生来解决这件事情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因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活中来。使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仇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汇报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仇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了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到的决不代替,凡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探索的气息。

总之,仇老师那扎实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我好好学习。

一堂课听下来,仔细回顾反思了一下,心中也产生了一点点疑惑,提出来和大家探讨。

1、大家都知道线段图能帮助学生解决相遇问题,那么课上,教师需要抽时间让学生画吗?

2、仇老师让学生估计,两人大概的相遇地点时,是先出示线段图,在图上标示出相遇的地点,后问学生对不对。我觉得此处可否直接让学生来估计相遇地点。之后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9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相遇问题解题方法的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模拟表演、整理中去感悟相遇问题特征及解题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简单的相遇问题,还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延伸出工程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教学的是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和公顷。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比较困难。在教学中,结合例题图片引出公顷这一土地面积单位,使学生初步感受公顷是计算大的土地常用的单位。感知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之后,让学生推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在学生充分体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收藏]冀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汇总》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冀教版上册教学反思”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252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