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民权运动中最杰出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发表的举世闻名的演讲,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了此次游行的起因和目的,要求民权和自由,同时又主张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正当的权利,反对“以暴易暴”,有极强的号召力,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教师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读和背的过程中,领会演讲的特点,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诉求目的,动之以请,晓之以理,说服听众接受自己主张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深刻理解生动的比喻所反映的严酷的事实。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3)理解马丁·路德·金的和平斗争主张,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4)培养依据自己的诉求目的,动之以请,晓之以理,说服听众接受自己主张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长期以来,人们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多半停留在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等消费文化的层面,说起美国人,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克尔·杰佛逊……往往忽视了美国文化也有厚重的一面,如《独立宣言》中所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林肯强调的“民有、民治、民享”,马丁·路德·金演讲中对种族平等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我们不仅能欣赏带情文并茂的风采,更能体会到美国的建国精神。
(启发谈话,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美国历史文化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网络、书籍等收集有关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文写作背景等资料。
参考资料:
马丁·路德·金(19xx-19xx),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xx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xx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xx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xx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xx年公布了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xx年xx月xx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19xx年xx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请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对待。
19xx年,马丁·路德·拜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黑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xx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闻名世界。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当时美国黑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解放黑人民权宣言虽然已经公布了一百年了,但种族歧视在美国人仍是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黑人仍然生活在最底层,遭受着贫困生活的煎熬,统治者所承诺的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对于黑人来说,不过是一张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
(2)“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试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我的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梦想中的”,是“人人生而平等”,而这个“人人”之中理应包括黑人,就是无论北方或者曾经盛行奴隶制的南方,在美国所有的各个州,黑人和白人应该情同手足,携手并进。没有民族压迫,民族平等相处,每个民族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也是美国民权运动的“梦”。)
(3)马丁·路德·金19xx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本文哪些语句反映了他的和平主张?
(4)马丁·路德·金号召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斗争?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这一方式?(当时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已在全美如火如荼地展开,一部分黑人青年以“黑豹党”的名义在城市展开武装游击活动。美国是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激烈的民族冲突势必动摇国家基础。马丁·路德·金一面号召人民起来抗争,一面劝诫人民一定要坚持非暴力,“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境界中去。”争取自由的斗争,必须用和平的方式,不能以暴制暴。黑人民权运动是整个民族运动的一部分,只有得到广大白人群众的支持,黑人民权运动才能取得成功,以肤色区分敌我,使用暴力争取民权,会吓跑同情黑人命运的白人,黑人毕竟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十一,吓跑了白人同情者,势必使自己在广大民众中孤立起来,倘使如此,运动就难以取得胜利。)
(5)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警察停止对黑人难以形容的野蛮的迫害,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不被局限在贫民区,黑人和白人可以在同一个旅馆中住宿,黑人和白人一样平等参加选举,他们的投票应该和白人一样是有效的。)
4、组织课堂讨论,交流自读收获。
5、教师作适当点拨和补充。(以上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学生获得作者、作品、背景等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自学成果,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学生善于交流、乐于沟通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三、品评鉴赏,体悟作品内涵
1、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学思考:怎样划分本文的演讲思路?
(2)分组讨论。
(3)教师归纳小结。
(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xx)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第二部分(7-1xx)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2、研习品评,体悟作品内涵
(1)演说辞开篇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保障黑奴权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样,作者首先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从内容上看,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文章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2)由演讲辞第二部分能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吗?
(能。第二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争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全不信任,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层(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这一层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飞瀑直泻,表达了黑人争民权,争平等,争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第15段至第1xx段),指出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3)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如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3、鉴赏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演说辞,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地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2)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极富特色。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这篇演说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说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显示出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者把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喻成“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来,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虚伪与可鄙。“我梦想有一天”五个连续的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这扎根于美国现实中的梦想是那么亲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黑人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也增强了人们为民权而斗争的力量。
4、让学生以本文为例,说说演说时怎样才能让听众接受自己主张。
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包括五个维度:原则——不使用暴力,因为暴力易造成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总而言之,要依据自己的诉求目的,动之以请,晓之以理,说服听众接受自己主张的能力。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学生不仅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识已由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的水平。)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扩展阅读,探究问题。
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美]理查德·尼克松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和宁静。
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安返地球。
思考:这篇演讲为什么能成功?它有哪些特点?
(欣赏提示:19xx年xx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xx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位美国宇航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开辟了人类历史性旅程的新纪元。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之际,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当今世界的政治领袖们发表的最有特点的演讲之一了。说它最有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简短,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两位地球人发表的首次讲话,虽然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很珍贵。我们说这篇演讲很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尼克松抓住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珍贵时刻,把对这位宇航员的讲话,扩大到以全体地球居民为对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谈“天”说“地”,从月球上的“宁静海”,谈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宁静”,使听众不由自由地产生某种联想,不仅借机炫耀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而且宣扬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2、迁移创新
假如有一天,你作为中国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学家,请你对全国乃至世界发表演说,你将怎样演讲?请你围绕这个主题撰写一篇精短的演讲词,并由各组择优选派三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演讲比赛。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一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利用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现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学成果,让学生在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启发、点拨、引导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辛苦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状态,实现了师生关系的转变。
第二,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中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撰写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既拓展了学生实践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老师是栽培祖国花朵的园丁,每门课的老师都会精心准备教案,写教案能够帮助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写教案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收集,编辑整理了《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范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一个接一个》是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是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这个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诗歌共4节,前三节格式相似,每节共3句话:第一句讲孩子被成人世界惊扰后的不开心,第二句是孩子的希望,第三句是孩子转念之后的喜悦。每一节的第一句连接着上一节的结尾,内容环环相扣,与题目“一个接一个”相契合。最后一节诗中孩子天真的发问,使诗歌更富有童趣,引发小读者们的情感共鸣。
本首儿童诗内容贴近学生的世界,通过与生活的对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首儿童诗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讲授,我们跟随名师课堂进行学习,同时结合钉钉直播答疑,从作业和孩子们反馈的问题,有这么几个问题。
1、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这篇课文来说,半包围结构的“过”和“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书写规则是先里面再外面,同时走之底的写法,是重中之重,也是写好这个字的关键。走之底的笔顺是,一笔点二笔横折折撇三笔捺,孩子们掌握的还不太好。
2、多音字“觉”在本课读jiao第四声,读jue时组词为听觉,还要给孩子强调,读好多音字,
3、虽然是线上教学,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但也不能放弃,还要想方法把握学生的读书情况,可以提前预习,课中多跟老师读,课下读给爸爸妈妈听,利用钉钉打卡录音,了解孩子们的读书情况。
《一个接一个》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感兴趣。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课后我们还对课文进行了仿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给我提供这样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说句实话,自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心里一直在打鼓。因为借班上课,面对一群自己一点儿都不熟悉的学生,想上一节好课,我还没有这么大把握。
《只有一个地球》是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许多人对地球了解甚少,不注意保护它,这篇课文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两个问题。文章虽然只是科学小品文,可却洋溢着作者滚烫的情感,为地球的现状而沉重,为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为地球的遭遇而愤慨,为地球的前途而呐喊。教学时,只有紧扣这种人文环境,才能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同时,也使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课前,结合新课程理念,经过反复的思索,我给这节课定了一个指导思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一是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集体交流读书心得,引导感情精读最打动自己心弦的段落,教师抓住重点,适时点拔,引导突破难点;三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以内外文本。上课时,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我努力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课堂上,我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真正充当一个平等的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建一个快乐、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
二、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只提了“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体现以读代讲的特点。我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去品味、自理解、去感受、去跟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我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或点拨,努力体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一阅读教学读的本质特征。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对课文语言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如“生态灾难”一词 ,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动手写感受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人意,还望诸位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谢谢大家!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各个版本教材都选编的文章。因为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既是一个永恒的时代主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既是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应尽的义务,又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因文章饱含深情而备受广大老师和学生的亲睐。支玉恒、王崧舟、周益民等名家都上过这篇课文,而我校的刘丽娟老师也上过这课,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与挖掘已到达了一个几乎不可攀越的高峰。
也许是这两年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新闻里播放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又发生了什么灾难,只要打开电脑,看到的也都是这些,有时心里都对我们的生存产生疑问,所以在看到〈〈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我毫无疑问地选择了这一课。高山仰止!如何把这篇课文上出新意,如何在其中融入一些自己的东西,成了困扰我最大的一个难题。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最终,一篇融合了周益民“地球母亲”独特视角、王崧舟“诗意语文”内涵底蕴、胡冬梅创新设计以及自己个性解读的教学设计成形了。
一、课始情生。
看过许多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开头,都很精彩,可是人家用过的东西,我不想再去用,尤其是开头,于是根据课件特点,我让学生在睁开眼的一瞬间就感受到我们宇宙的神秘,感受我们地球母亲美丽壮观。
看到孩子们“哇”的一声和激动的表情,我知道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的眼中,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我看得出孩子们其实在心里有许多话想说,于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赞美地球妈妈,到引入课文中是怎样赞美我们的地球妈妈的,孩子们就不会觉得书上的赞美是虚假的、夸张的了,接着我又让学生找出书中让我们感受地球妈妈美丽的词句,然后问学生,这样的一个段落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与地球的距离。正如周益民老师所说:“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课始情生,实现了感情的同构,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二、课中情浓。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着“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进行教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这句话理解了,也就让学生明白了“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课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人类破坏地球的行为,谈谈自己看到这些行为之后的心情,反复研读使自己产生这种心情的词语或句子,亲眼看着我课前收集的人类对地球母亲破坏的画面等环节,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了人类对地球母亲的种种伤害,不用引导,学生就已明白:地球母亲之所以有今天,那完全是人类造成的,是人类的自私、贪婪、愚昧无知造成的。
接着,资料的补充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抓住“资源枯竭、生态灾难”两个方面,通过学生交流与补充资料,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和从纪录片中“看”到人类对地球母亲伤害后的种种恶果,让学生明白到我们这个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经过第一个环节的铺垫,已成功地在学生的面前和他们心灵深处立起一个美丽的、可爱的、无私的、伟大的母亲的光辉形象,而这一个环节的安排正是为了把这一活生生的形象在学生的面前砸碎,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切肤之痛、撕心裂肺之痛,让他们明白,这就是地球母亲的悲剧,这就是人类的悲剧。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曾这样比喻——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在人们的眼前狠狠地砸碎!而这一悲剧的制造者正是地球的子女——人类!从而激起学生们对那些自私、贪婪、愚昧无知的人们的痛恨;对地球母亲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对母亲和人类未来的深深忧郁……
这个时候,不必要学生信誓旦旦的说“我们要如何如何地保护地球”,因为一切语言在此时已显得苍白无力!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深入到每一个孩子内心的最深处,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这颗环保的种子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将来还会开花结果。
三、课终情未了。
课上到这,孩子们想对我们人类说的话也就多了,但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都记住——只有一个地球,课虽终而情未了,课虽终然思考不止!
尽管课堂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明显可以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越来越凝重,而洋溢在其间的情感就像一壶老酒,时间越长,它的香味就越浓。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我们把老师所教的知识全忘记后剩下来的东西。一堂课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能为学生的生命铺上一点底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有一点微薄的贡献,就已经是功不可没了。若干年后,学生们也许忘记了自己曾学过《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忘记了文中的所有词句,也许忘记了我这个给他们上过课的老师,但只要还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份令他们难忘的感动;在扔垃圾时,能多走几步,主动扔进垃圾箱;在用水时,不浪费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我想,这就够了!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总结剖析进步,虽然忙碌,可是收获不小,学无止境。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就是很好的。
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作者用儿童最自然的语言讲了一个小孩儿无奈又快乐的一天,表现了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儿童诗简明易懂,学生只需要多读几遍就能了解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理解课 文内容,知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怎么调整心态,让快乐一个接一个的,并从中感受孩子幸福的童年。
开课伊始,我采用了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们从自身体会来谈感受,学生会比较有话讲,课堂氛围由此热烈起来。由于文本前三节形式相似,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但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吃力,加上我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加强代入感,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很接近,所以学生能很快的从中体会孩子的心情,同时和孩子实际相结合,更能教育孩子在今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让他们感悟出孩子的情感变化
《一个接一个》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是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这个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本课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对应第一节诗。淡淡的月色下,一只小花猫蹲在远处的墙头上,四周静悄悄的,两个小女孩正快乐地沉浸在“踩影子”的游戏之中,让人不忍打扰。另一幅图对应的是第三节诗,图中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教学效果:
《一个接一个》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内莺芊弦荒昙堆哪炅涮氐悖⒆用茄鹄刺乇鸶行巳ぁT诒敬谓萄导校腋莸湍昙堆难疤氐悖阎氐惴旁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成功之处:
1、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识字这个环节通过认读带拼音的词语宝宝、摘掉拼音帽子的词语宝宝、单独生字宝宝、带生字的句子这几个步骤引导学生指名读,领读,同桌互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识字方法多样、灵活,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一层一层的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
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说的非常清晰,有条理,不仅复习了识字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3、巩固生字,整体感知:
因为有了上个环节识字教学的扎实学习,这个环节读好课文就水到渠成了,在本环节我采用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和指名分段读课文来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是否正确、流利,达成了教学目标三。
4、写字指导:
“过、这、各”说说前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比较,找关键笔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印象会更深刻。教师利用范写、用红色粉笔描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掌握的更好。最后利用投影把写的好的或需要纠正的作业通过投影让学生看起到示范纠正的作用。这个环节学生写得较好,达成了教学目标。
优点:
《一个接一个》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内莺芊弦荒昙堆哪炅涮氐悖⒆用茄鹄刺乇鸶行巳ぁT诒敬谓萄导校腋莸湍昙堆难疤氐悖阎氐惴旁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不足之处:
因为一年级小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朗读时不能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掌握这首诗歌的语气语调、轻重缓急、停顿重音、节奏情感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地点:
网络教室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在没上新课之前请大家打开电脑,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影片。
2、你看到的是什么?(宇宙)
3、宇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在这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星球,它就是地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二、新授
[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当学生说知道了地球的外貌很美时,教师让学生打开网站中的美丽的地球看一段影片,亲眼目睹地球的美丽。)
[学习第二段]
1、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出示自学提示:
(1)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说说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选择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种资源,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此资源被污染情况的资料,向同学们汇报,并谈谈本小组的看法或想法。
过渡: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的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依据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学习了第二段你就知道了。
[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借助上网查找资料,想一想:人类能依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为什么?
[学习第四段]
1、导读第八自然段:因此,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2、导读第九自然段:所以,我们呼吁全人类。
三、为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请每小组讨论并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
(在画板上作,可自己画图,可从网上下载图片。)
四、总结全文。
五、板书:
表面
美丽
活动范围小
精心
只有一个地球
资源
再生
不能再生
保护
移居
即使……也……;再说……地球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网上的资源丰富了课内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延伸课堂教学,从而由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
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看到了地球的自然资源政被污染,而且日趋严重。这让学生们感到地球的危机,也让学生们认识到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一个家。
《一个接一个》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是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这个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简单的内心世界。本课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对应第一节诗。淡淡的月色下,一只小花猫蹲在远处的墙头上,四周静悄悄的,两个小女孩正快乐地沉浸在“踩影子”的游戏之中,让人不忍打扰。另一幅图对应的是第三节诗,图中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优点:
通过游戏环节加深学生对生字的把握,同时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写字指导中对偏旁“走之”进行详细地讲解,借用学生的作业直观教学。
缺点:
学生朗读课文的效果不太好,练习较少,部分学生未能做到流利朗读。
时间把握得不太好,最后的习题没有讲完。
改进措施:
在课文朗读环节应加强学生的自主朗读,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简洁自己的语言,合理调整授课速度,对于重点内容详细讲解,并多次强调。
《一个苹果》是一篇老掉牙的传统课文,记得我们小时候就学过这一课。但小时候学的什么,当时老师是怎么教的,我的头脑中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工作后,自己也两次碰到过这篇课文,但总觉得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太远,学生会觉得没意思,因此每教授到这样的课文,包括《珍贵的教科书》什么的,我总觉得有些不知如何下手。这次,当我再拿到这样的课文时,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要通过这篇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呢?
当我静下心来,细读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其实这篇课文并不像我开始想象的那么古板与艰涩,而是一篇无论从结构到语言都堪称典范的文章。于是,我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写法上。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 据题质疑,体会作文拟题的技巧。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在预习时,你第一次看到课文的题目《一个苹果》后,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有的说:“我在想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苹果呢?”有的'说:“围绕一个苹果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还有的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苹果呢?”……当然,学生如果真正认真的预习了课文后,上面的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因此我没有急于让学生互相解答这些问题,而是指出:“同学们,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文章的标题。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只有像这样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的题目才能激发起读者更为强烈的阅读兴趣,才能算作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因此,我们每次习作,都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精心为自己的文章拟定一个好的题目。”然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试着回答了这些问题,也算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一个检测。
二、 巧设疑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外貌、心理描写。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这个问题是本文的关键,当我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似乎知道是哪个人,但一时又说不清楚,这样读书的热情便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只有在认真的读读画画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认为最需要这个苹果,也最想吃这个苹果的人。同时学生为了说服他人,还需要说出自己充分的理由。当然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在学生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其实防炮洞里的八个人都需要,也都想吃这个苹果。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高潮。
2、既然大家都想吃这个苹果,为什么苹果在他们的手中转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此时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战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3、这篇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对前两个问题的一个反刍。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而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升华。提出这个问题后,因为有前边的学习做铺垫,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说得很不错,基本是先朗读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又结合他们不肯吃苹果的行为,以及自己现实的生活谈了自己的感受。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注意抓住重点句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当有的学生提出伤病员小蓝最需要吃这只苹果,因为小蓝受了重伤,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时,我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句子让学生读,理解小蓝嘴唇发紫的原因是因为极度干渴,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小蓝脸色的词句体会小蓝干渴极了,并通过“小蓝拿起苹果正要吃,忽然发现原来只有一个苹果”。体会小蓝的动作很干脆,简直有点“迫不及待”,他真想吃这只苹果。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小蓝的干渴,朗读的语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4、作者是如何写得这么生动感人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还是回到了文中对人物外貌、心理的的描写上。文中“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是训练学生体会内心活动最好机会,这既可以让学生走进战士内心也可以通过这个句子训练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是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为此我引导学生想想作者这里连续用了三次“看”是不是重复,学生马上说“不重复,因为他看得对象不同”,我又引导说“他看的对象不同那他的想法肯定不一样,让我们用心去揣摩一下,他每次看都想些什么?”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用丰富的语言说明了小李当时的想法,既合情又合理,真正达到了与人物与作者的共鸣效果。
整节课,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清楚了文章写了什么?这么写有什么效果?怎么写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应该说收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特别是对比的写法,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时出示效果会更好。
3、整节课感觉还是我在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的不是很好。
茫茫宇宙,星河灿烂,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熠熠闪光,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居所、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而今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千疮百孔,是共存还是毁灭,《只有一个地球》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
导入环节利用“地球在外太空的全貌”视频导入新课,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为课程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同学们兴趣浓厚,精神饱满。
导入之后开始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同学们都能较好的完成预习任务,生词拼读声音洪亮,读音准确。之后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展开对课文的梳理,依次揭示课文的四个部分: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保护地球。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紧跟老师思路,快速准确的反应出问题答案。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遭到破坏的图片及资源流失的数据,引起学生的反思和共鸣,课堂感情达到高潮。本环节注重让学生通过表达来深入体会,让学生说说看到地球被破坏后的感受,利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让情感内化于心,流露真情。
讲练结合。对文章内容及主题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思考之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锻炼学生现场写作的能力。之后进行交流分享与展示,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写作内容丰富而深入,语言规范而优美。
课程最后学生进行保护地球的宣誓活动。
本节课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较多的拓展了课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说、写、读、感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引导还需加强。教师引导性语言过多,不够简练,给学生自主学习、体会的时间和机会不够充足,课堂评价还应更加多样化。
今后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抓住重点,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和完善性,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高质量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一个接一个》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感兴趣。本课教学内容我一改从前的课时安排,仅用了一节半课时左右,两个早自习读的练习。半节课讲文理解拓展,半节课字词的书写和运用。效果较好。
优点之处:
1、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2、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3、字词的理解和读法感悟情感,“正”“哎”“但是”三处的读法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当时的情感。
不足之处:
个人认为本次课相较于其他课是比较好的,但是不足之处是字词的巧记部分没有详讲,可能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来说,要求识记的字词掌握不太牢固。
整改措施:
在练习课时,根据优化设计的题来,复习巩固一下识记字词的方法。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言文字的大千世界,字词句篇,语言修辞各种语言现象无处不在。在讲课时,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导全都渗透在语言文字里,对语言文字训练越准确,对文章主旨就把握得越深刻。我不能贪多求全,词词讲,句句说,违背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破坏课堂教学有限的容量。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学小品文,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教师教学不仅要重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我紧紧抓住这一句开展教学,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读一读,然后抓住了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易碎”“同时”,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因为一堂成功的阅读课,留给学生是无尽的回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渴盼达到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本文为88教案网推荐专题“一个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的多方面能力,教案的准备工作在每个教师的工作中都举足轻重。教案内容要考虑从实际出发,做到简繁得当,写教案时有什么参考范文吗?88教案网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一个接一个》教学反思范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设计说明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用儿童最自然的语言讲了一个小孩儿无奈又快乐的一天,表现了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首儿童诗简明易懂,学生只需要多读几遍就能了解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怎么调整心态,让快乐一个接一个的,并从中感受孩子幸福的童年。
课前准备
1.(1)配乐课文朗读。(2)踩影子、跳房子游戏的相关视频。(3)教学辅助课件。(教师)
2.了解踩影子、跳房子游戏。(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吧,能说说你们爱玩的游戏吗?
(2)(出示“踩影子”图片)你们知道这两个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吗?你们知道怎么玩吗?(学生自由说)
2.结合图片,教师简介游戏玩法,并播放“踩影子”游戏视频。
3.玩游戏很快乐,快乐的事就这一件吗?(不是。)对,在我们身边,快乐的事是《一个接一个》。(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认读“接”这个生字,理解“接”在这里是继续,连续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导入,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踩影子”游戏的有趣,揭示课文题目。这样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识记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遇到不熟悉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看读几遍能把这个故事读下来。(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检查生字。
出示生字词:
睡觉 再 做梦 各种各样 伙伴 不过 有趣 这么 却
(1)指导读,注意读准平舌音“再”和“做梦”的“做”;翘舌音“各种各样”的“种”和“这么”的“这”。
(2)指名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3)开火车读。
(4)指名读。
3.趣味识字。
(1)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梦、种、样、趣。
①旧字加偏旁游戏读生字:
林+( )=梦 羊+( )=样
中+( )=种 取+( )=趣
②结合“却”认识新部首“卩”。
③“趣”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走”的最后一笔要长,托住“取”字。
(2)说说自己识记其他字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①“伙伴”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字形:亻+火=伙,亻+半=伴。
②“接”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左边“扌”,右边“立”下一个“女”字,组成“接”。
③生字巧记:
“过”——走寸了,就“过”。
“这”——斯斯文文走到“这”。
(3)指导书写:
①“种”和“样”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两个字左窄右宽,“禾”和“木”作部首时,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②“过”和“这”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辶”是三笔写成的,第二笔的笔画名称叫“横折折撇”。书写要点:要先内后外,“辶”的第二笔从横中线起笔,第一个折要短小一点,捺要舒展。
(4)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圈点,主要是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多问,增强自主识字、自主阅读的意识。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自学生字、阅读课文的情况,灵活地教学,以至于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同时,发挥学习主体的潜能,让同学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能较好地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生字词再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我”有哪些经历?
3.出示填空。
月夜,正玩着____________,就听大人叫着:“__________________!”
正做着____________,又听见大人在叫:“__________________!”
正和小伙伴们玩着____________,操场上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带问题听读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感受、理解、体会的层次,在读中感悟语言,从而读出诗歌的意境,培养语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过、各、种、样、伙、伴、这”。
2.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谈话:小朋友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那个小朋友吗?(记得。)这个小朋友经历了哪三件事?(玩踩影子时,大人让回家睡觉;做好梦时,被大人叫起床上学;和小伙伴玩跳房子时,上课铃响了。)哦!这可真是——《一个接一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这个孩子经历了这些后,他是怎么想的。
2.开火车读课文、词语。
3.指名按小节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是感性的,识记很快,但不是很扎实。通过课前几分钟的交流汇报,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通过复习词语与朗读课文,巩固了对课文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精读内容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老师范读第一小节,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儿化音“一会儿”和带有“唉、啊、呢”的.句子。
(2)孩子是在什么时候玩“踩影子”游戏的?(月夜。)他们玩得怎么样?从哪儿看出来的?(第三句话。)
(3)指导朗读第二和第三行诗。
师引读:是呀,正玩得高兴,大人却叫——“快回家睡觉!”(学生接)【指导读出大人焦急的语气,声音要洪亮,语气要上扬,读出“叫”的感觉。】
师引读:听到大人的叫声,孩子是怎么想的?(学生接第三行诗)【“唉”要读出惋惜的语气,重读“好想”和“再”,读出孩子的惋惜之情。】
(4)孩子不高兴了吗?(没有。)他又是怎么想的?“不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示转折,说明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理解“各种各样”。
【教育学生遇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5)带着感情指名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一读,回答问题。
出示学习小提示:①正做着好梦的孩子又听见了什么?
②他先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是怎么想的?
(2)指名读第二小节。
3.自学第三小节。
(1)自由读一读,说一说你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跳房子怎么玩?(教师配合视频讲解跳房子游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第三小节。
4.齐读最后一个小节,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
设计意图:课文前三个小节结构基本相同,第一、二小节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第三小节的“模子”,因此,第一、二小节的教学是关键所在,必须渗透相应的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几个环节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目的是使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小节时学有所依,让学生初步学会自学。
三、总结全文
1.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要点:①遇事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②我们要像文中的孩子那样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2.想一想你有没有和文中这个孩子相似的经历,先跟同桌说一说,再讲给同学们听。
设计意图:读后要有所收获,因此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得启示,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相似的事,让学生再次感受遇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所获得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个接一个》是一篇浅显易懂的儿童诗,内容很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感兴趣。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记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另外,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科学的课堂应该以科学探究为主,如果将科学探究当做绿叶,那科学课就不在是科学课,而是常识课。 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用教材教,二不是教教材。应该想的是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全面的建构知识,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发展。
首先对实验器材的改造,使学生在实验时更方便和精确。而自行设计制作的实验教学器材与常规的实验器材相比,不但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而且在使用时更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课前对摆进行了两次的改动,先用卡纸代替摆,圆形磁铁代替摆锤,实验时发现有摆锤的卡纸和没有摆锤的卡纸进行比较时没有摆锤的卡纸因太轻动效果不好,于是又用大塑料格尺转上孔代替摆,实验起来效果很好。在第二个实验比较摆锤在摆的不同位置式的变化试样中,格尺上的刻度又能使学生准确找好位置,磁铁做摆锤有能随意移动,学生在做实验时所得到的实验数据都是相同的,避免了因数据不同而出现的异议。这样改进后,学生操作起来效果就大大改善了。并且通过这些改进,学生也不会对此类器材感到陌生了,更感兴趣了。“
实验探究成功可以让课堂更加完美。所以教师课前一定要将实验自己体验一遍。将实验器材尽量完整。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给我提供这样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说句实话,自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心里一直在打鼓。因为借班上课,面对一群自己一点儿都不熟悉的学生,想上一节好课,我还没有这么大把握。
《只有一个地球》是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许多人对地球了解甚少,不注意保护它,这篇课文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两个问题。文章虽然只是科学小品文,可却洋溢着作者滚烫的情感,为地球的现状而沉重,为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为地球的遭遇而愤慨,为地球的前途而呐喊。教学时,只有紧扣这种人文环境,才能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同时,也使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课前,结合新课程理念,经过反复的思索,我给这节课定了一个指导思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因此,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一是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集体交流读书心得,引导感情精读最打动自己心弦的段落,教师抓住重点,适时点拔,引导突破难点;三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以内外文本。上课时,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我努力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课堂上,我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真正充当一个平等的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建一个快乐、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
二、摒弃烦讲冗析、环环紧扣的教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整篇课文我只提了“读了这篇课文,你的心情怎样?”这个问题贯串课堂始终,它直接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内心感受全部引发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篇的效果。这个问题的空间很大,学生完全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真正当家做主”。
三、体现以读代讲的特点。我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去品味、自理解、去感受、去跟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对话,我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或点拨,努力体现以读为本,以读悟情这一阅读教学读的本质特征。
四、以感情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努力避免常识课的嫌疑。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动于情,课堂上的40分钟是教师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美感,让优美的语言传达语文的美丽,使学生自己与语文殿堂更接近;另一方面,通过充满强烈抒情色彩的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和对人类的忧患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
五、对课文语言进行必要的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努力烹制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课。如“生态灾难”一词 ,虽然平平淡淡,貌不惊人,但却写尽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全部忧患和震憾,如果不加品味,其中的信息、形象、情感、意蕴难以生成,怎么品味?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然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每天发生在我们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字、词、句、篇将语文和人文牢牢地粘在一起,还有最后设计让学生动手写感受的环节,以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0分钟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尽管在上课之前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十分详尽的预设,尽管很想在一堂课中把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注进去,可真正面对起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我还是举步难艰,效果不如人意,还望诸位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过、各、种、样、伙、伴、这”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13个生字,学会“过、各、种、样、伙、伴、这”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啊?
生:做游戏、看电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板书课题:一个接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
(踩影子、做梦、跳房子、上课)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接、觉、再、做、各、种、样、梦、伙、伴、却、趣、这”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过、各、种、样、伙、伴、这”,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孩子做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课前准备:
生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 听写生字。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
二、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前三段开始“正”字说明了什么?(孩子正高兴着)
4、前三段的“唉”说明了什么?(孩子还不进行,却要终止现在的行为,心理不高兴)
5、从“不过”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孩子非常积极、乐观)
6、阅读最后一段,你从中可以看出孩子还具有什么样的心性?(好奇心强)
三、总结全文。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接一个》
正――高兴孩子积极、乐观
一个接一个唉――难过好奇心强/
不过――也不错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很接近,所以学生能很快的从中体会孩子的心情,同时和孩子实际相结合,更能教育孩子在今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让他们感悟出孩子的情感变化。
今天我进行了《一个接一个》第一课时的教学。在课堂前半部分,我采用反复的读文,如检查读,师生合作读,指读,练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让孩子在读中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语。孩子们的朗读由生涩到熟练,在兴味盎然的朗读中,孩子们把句子读通顺了,把句子读准确了,对词语“各种各样”有了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读的有了生命力了。
从课堂的初读到后面的感情读文,文中的生字都呈现突出的红色字体,孩子在一遍遍的读文中,将生字内化,会读,会认,自然而然的识字。
孩子们前半节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兴趣,但在课的中间,我发现孩子们有些疲惫,明显有些累了,对读文的兴趣也不高了,正好此时,我设置了两个检测生字的游戏,踩影子和跳房子。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又重新活跃了起来。这让想到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进行读,写的教学,要多设计一些活动性的内容,让课堂张驰有度,孩子们的学习也轻松有趣。
本课在教学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这节课本来设计的内容只是读熟课文,认识生字,写三个生字。可是在上课的时候,我看时间,前面的内容提前完成了三四分钟,于是把原来不准备设计的第一小节指导朗读又放进了本课的内容。于是课堂的容量有些大,导致后面应该写的三个字时间不够,只能写两个字了。
字词巩固的次数较多,对识字方法交流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我认为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将生字识记,但还是觉得在字词方面不够扎实。
一节课容量很大,要在平时,这些内容是根本上不完的。而今天,由于听课老师众多,孩子们的课堂纪律特别好,所以课堂的内容就比较多。这就要求我,在平时的课堂组织好教学,让平时的四十分钟也能高效的发挥作用。
《仅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仅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经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仅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基于此刻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资料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所以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供给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经过资料去感受。
《仅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貌”“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事,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资料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之后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仅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最终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最终的拓展延伸,我让学生写了一篇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仅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当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直奔主题,再辐射全文,避免了琐碎的、按部就班地讲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划,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地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涨,发表的意见也比较全面和独到。同时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可爱表此刻哪里?经过朗读课文,学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写地球外观美丽的句子,抓住“晶莹”、“纱衣”、“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等词语,体会地球的外表的美丽可爱,读出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并能熟读成诵。再引导学生谈地球内在的美丽――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供给矿产资源。仅有母亲才会这样无私的爱自我的孩子,所以我们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然而应对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怎样对待它的呢?从而谈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根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都告诉我们,我们仅有保护地球,因为仅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为帮忙学生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我先引导他们经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看图片,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以求得学生们的内心此时此刻能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我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让学生们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从而激起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最终拓展延伸,让学生们对地球妈妈或自我或人类说说心里话,这样,将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了,既培养了学生进取、健康的情感,又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我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可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读这段话,“可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可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可是”之后的资料,“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再有,我觉得自我在教学中评价应多样性,不应只是肤浅的表扬,“你读得很有感情”、“你说的很好”……孩子们的评价还是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面上,给人空洞、乏味之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不在只是空套、只是点缀。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从文体上讲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即说明文中的一种。课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作为部编新教材中的老课文,魏老师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路赋予了老课文新鲜血液。
首先,魏老师从学习目标入手,带领学生回顾单元目标、学习方法。“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观点”……让学生在以下的学习中有了扶手。
接着,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围绕地球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充分质疑,标画关键句子,提取有效信息。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议中交流。本文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魏老师先让学生在自学中自悟,写下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深入教学,充分利用资料等资源,在感悟中牢牢把握住课文的情感线,使学生的心随着课文内容的深入越收越紧,越来越沉重,最后,发自内心地呼喊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容量不大,做到了化繁为简,由难而易,所以整节课显得轻松简洁,学生接受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一个苹果》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文章内容浅显,但篇幅较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反思一:
在学习课文有关内容后,我抛出了问题:“你认为谁最需要这个苹果?谁最想吃这个苹果?”要求学生默读全文,从文中找根据。这个问题是本文的关键,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读书热情被激起,他们认真地读,认真地勾画。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积极,通过讨论他们明白防炮洞里的八个人都需要这个苹果,也想吃这个苹果。紧接着,让学生选择一位战士,说说最想把苹果给谁吃?并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明。最后,我又追问:“为什么传苹果时,谁都没有吃?为什么分吃苹果时还剩下大半个?”学生们脱口而出:“因为他们关心别人。”
反思二:
1、抓重点句:描写战士口渴的句子。找到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理由,如果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升华,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我又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战士极其干渴的语句。比如“……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在品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战友间关心他人胜国关心自己的深情厚意。
2、抓重点段。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直接点明了课文发中心。我启发学生默读该段,然后质疑。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放炮洞里格外沉静?为什么大家都哭了?我的喉咙为什么被堵住了?为什么说迸出的是骄傲的幸福的泪花?我没想到短短的一段话,学生能提出如此多的而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问题。我顺势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明白了战士们是为战友间在危难时互相关心的阶级友爱感动了。
今天,我上了一节《一个数除以小数》。从基本理念、教学构思、操作过程等方面去审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备课、教学教过程,发现了不少值得深思、改进的问题。
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从备课到讲课,因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生怕重难点不突出,生怕学生不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和技巧,生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追求40分钟以内的所谓知识的完整性太多的顾虑,导致产生前怕虎,后怕狼的心理,缩手缩脚,该放手做的事情不敢理直气壮地去做,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影响着新课标、新理念的实施,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
一、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商不变规律,又牵涉到小数点移动规律,又想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引入,导至复习时面面俱到,时间用得太多。有点本末倒置了。
二、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时,存在操之过急,包办太多的现象。
本来,通过例5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算理是“商不变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能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不必要把这个过程总让教师“扶着走”。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语言文字的大千世界,字词句篇,语言修辞各种语言现象无处不在。在讲课时,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导全都渗透在语言文字里,对语言文字训练越准确,对文章主旨就把握得越深刻。我不能贪多求全,词词讲,句句说,违背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破坏课堂教学有限的容量。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比较生动的科学小品文,同时紧扣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搜集了相关资料,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教师教学不仅要重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对地球母亲的亲切、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我紧紧抓住这一句开展教学,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读一读,然后抓住了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易碎”“同时”,联系全课,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自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不加节制”地“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有许多需要可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因为一堂成功的阅读课,留给学生是无尽的回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渴盼达到的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只有一个地球》是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虽然只是科学小品文,可却洋溢着作者滚烫的情感,为地球的现状而沉痛,为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为地球的遭遇而愤慨,为地球的前途而呐喊。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这样一篇科学小品文让学生学得有情有趣,使之既能理解课文内容、知晓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内心又能真正被打动,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会深刻。因此,我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去充分地感受。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充分质疑,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议中交流。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觉得还有很多知识点落实不够到位。现就这堂课作以下几点教学反思,与大家切磋:
1、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主读书,边读边划,联系课文,深入思考,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教材特点,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首先抓住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这一问题直奔主题,再辐射全文,避免了琐碎的、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
2、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让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渺小时,在学生读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辅以课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美丽、渺小,使学生对地球妈妈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比较到位了。
3、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的补充有关图片资料:人类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灾难。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文字资料:地球资源的现状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的出路何在?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精心保护地球!”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该怎样保护地球。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
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遗憾:
1、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
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深刻,学生回答问题的面有点窄,这和老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证明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到位:
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段话还应通过朗读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本人课件制作方法不够熟练,致使课件效果不够理想,如:出示地球资源遭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图片资料时,应适当配以音乐渲染气氛,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对于这篇科学小品文语言的严谨、用词的准确体会不够到位:
如:“本来”、“至少”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今后将继续努力去探索、完善。
茫茫宇宙,星河灿烂,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熠熠闪光,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居所、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而今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千疮百孔,是共存还是毁灭,《只有一个地球》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
导入环节利用“地球在外太空的全貌”视频导入新课,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为课程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同学们兴趣浓厚,精神饱满。
导入之后开始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同学们都能较好的完成预习任务,生词拼读声音洪亮,读音准确。之后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展开对课文的梳理,依次揭示课文的四个部分: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保护地球。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紧跟老师思路,快速准确的反应出问题答案。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遭到破坏的图片及资源流失的数据,引起学生的反思和共鸣,课堂感情达到高潮。本环节注重让学生通过表达来深入体会,让学生说说看到地球被破坏后的感受,利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让情感内化于心,流露真情。
讲练结合。对文章内容及主题有了一定的感受和思考之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锻炼学生现场写作的能力。之后进行交流分享与展示,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写作内容丰富而深入,语言规范而优美。
课程最后学生进行保护地球的宣誓活动。
本节课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较多的拓展了课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说、写、读、感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引导还需加强。教师引导性语言过多,不够简练,给学生自主学习、体会的时间和机会不够充足,课堂评价还应更加多样化。
今后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抓住重点,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和完善性,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高质量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认真教书是每一个好老师心中的义务,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堂课的要求。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系统的掌握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还有哪些亮点呢?下面是我们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教学反思,欢迎你的品鉴!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一)、图文结合,恰当把握感情基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文知识的融合。由于生活在和平而幸福环境中的孩子们对战争而言,是个有些遥远的话题。因此,在设计这课时,我从听觉到视觉,熏染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先是播放战争中令人揪心的枪声,接着播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惨、伤痛的画面,让学生在脑海烙下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印象,同时,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感受到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多么可怜。
特别是当大家看到画面:作者捧着鲜花来到机场,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和听到凄凉、哀怨的音乐,有了这些催化剂,更让学生感悟、体验小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用心去读,引起心灵的共鸣
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 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
(三)、主动去品,悟出文中之意。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作为老师,应把课堂主动权让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观看有关战争的新闻,然后我又播放了相关的图片,谈谈自已的感想。他们在前面理解的基础上,回答的语言让我震惊,有的说:“我真的很憎恨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为什么不想想别人的利益?”有的说:“雷利的爸爸真的死了吗?我觉得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为和平而努力!”还有的说:“战争威胁着所有人的生命,全人类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学生一个个激情高涨,义愤填膺,我深深地被他们感动着。
(四)、音乐渲情,情景交融,升华文意。
教学中,我插入几段一音乐,一段是雷利的爸爸的灵柩回来之时,一段是观看战争的照片,一段是结束时。学生在音乐声中,更能体会到悲哀与愤怒,并激发他们对和平的急切期盼。升华了主题。
(五)、遗憾与不足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1、时间没有把握好。
由于过于注重阅读与感悟,所以在第一部分及雷利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用的时间太长,以至后面的有点敢,升华情感部分草草结束。
2、教学语言不简洁,问题太琐碎
本来在设计教案时,决定在教学时,围绕是为什么要呼吁?怎样呼吁?这两个问题,可是在教学中,可能由于经验不足,所以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细碎的问题,我想这可能也是时间到而没有上完的原因之一。
3、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回答,爱抢答学生的问题
教学中,我喜欢接学生的后句,阻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语文即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我用了两个多课时来讲授的这节课,第一个课时主要是为同学们讲解这节课的字词和让同学们熟读课文,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讲解字词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做的不是很好:
(1)在提问基础差点的学生时,没有给与该同学思考的时间,而是给予告诉了他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可以采取生帮生的方法来教,还可以检验另一位同学的掌握情况。
(2)在让同学们读课文内容时,忽略了让同学们把的课题读出来,因为课题是的眼睛。
我在教本文时重点落实在“悟读交汇”及“情理交融”两方面。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要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同时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
在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配乐播放战争中人们的生活场景,并且以疑问的方式问这个孩子是谁?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呢?从而来引入课文内容。
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战争的残酷呢?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看,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吧!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在后面快结束时,我提出: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那作为现在的我们,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
上完本课,感觉在调动学生们感情的共鸣,既让他们能够感同身受的体会本的思想感情这一方面做的仍然不够,另一方面,就是我讲课的激情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要让课堂有种活力和跌宕起伏的感受。由于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时,我没有逐字逐句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感情朗读、补充材料和展开想象三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的。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对文本的内涵还不能深刻解读,因此我采取多种策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再者,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内容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激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品、去读。
一、创设情境,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教学之前,播放视频《孩子眼中的战争》,创设情境,引发谈话。根据学生的谈话,我觉得学生对战争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部分时,我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境:雷利是多么爱他的爸爸啊!当爸爸去国外执行任务时,他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爸爸带着蓝盔凯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鲜花,还要和爸爸深情地拥抱! 可是当“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出示相关文段,交给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接读之后,让学生说说雷利这时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这一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文本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广泛利用教学资源,将语文与生活结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深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前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战争的资料及图片,通过自己的解说,从感官上予以学生刺激。在教学中,我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维和部队士兵均统一着蓝色盔帽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亦称“蓝盔”部队(蓝色象征和平)。这里看出爸爸对这次去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充满信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
②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从血染的征衣及浸满血的手表这两处细节描写,看出爸爸以身殉职,牺牲壮烈,同时也表达了我痛失爸爸后极其悲痛的心情。
③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爸爸”仿佛在呼唤什么?联系上下文便可清楚地知道,“爸爸”在呼唤和平,在呼唤人们捍卫和平。英雄牺牲时仍不忘和平,这一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爸爸以及我们对和平充满渴望。
④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素质。
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
加利对“我”爸爸的高度评价以及“我”对爸爸的介绍,所有这些都说明爸爸为和平事业宁可舍弃一切,他是个很优秀的维和战士,他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⑤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整个世界就难保太平。只要有罪恶的子弹存在,这“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⑥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这句话饱含着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
(2)对词语的理解。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凯旋:战胜归来。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这里指战火还充满着一些地区。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呼吁: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状况。
2.可以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如,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封信的内容,理清叙述顺序:问候与感谢—倾诉与怀念—发出呼吁。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讨论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可补充一些材料,有条件的地方可补充一些真实可信的音像材料,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
5.课后安排了3道练习题,第1题提出了读的要求,第2题列举了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理解,第3题是读、写综合训练。通过写感受,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一题的训练可在课文教学后期进行,主要应抒发真情实感,感受的方面、感受的多少不必强求一律。
6.本课生字词较多。“执、硕、圣、充”的声母是翘舌音,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另外,要注意“姨”字中“夷”的笔画,“夷”共有六画。课文中有一些专用词语,如蓝盔、征衣等,教学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
四、教学案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是“小夜莺”,还是雨来,他们都非常勇敢!
生:他们的机智、勇敢让我们非常敬佩。
生: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镇定自如,真是胆识过人。
生:我认为战争太残酷了,我憎恨战争。
生:我觉得如果世界没有战争那多好!
生:战争虽然残酷,但小英雄们用勇敢、智慧,用正义去争取和平,消灭战争,值得我们学习。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我们虽然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不信,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质疑激趣
师: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生: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
生:他发出了什么样的呼声?
师: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因为自己是军事迷,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节。每次读完这篇课文,我都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很多时候,我的眼泪都要落下,同时这篇情真意切的课文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班上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
可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发现班上的孩子没有真切地感受到雷利的呼吁,没有收到战争的感染。课后,反省自己这节课的失败。在上课之前,我就预设到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我设计了朗读环节。先是教师范读,读着读着,我的眼泪都要落下来了,可是班上还有几个孩子竟然在笑。然后分小组读,学生个别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可是,班上的孩子还是没有办法体会出来,朗读的时候仍然不够充满激情;于是,我决定带领他们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然而,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几乎没有失去亲人的人生经历,所以,这层感情也没有体会出来;好在课前我做了功课,补充大量的战争图片、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才,感觉出学生慢慢地对战争有了一些感觉,对作者有着同情。
课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小练笔。让学生欣赏现在世界上的不太平后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拿起手中的笔把心中所想写下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话、一句名言或一幅对联。)
我想,还是要课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他们能够深切地体验。所以,我又一次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资料再次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下节课,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补救课堂上的不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情感强烈,语言朴实,但读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景:雷利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迎接爸爸,当他看见爸爸从飞机的扶梯上走下来时,雷利会怎么做?怎么说?这一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有的说:“爸爸,我好想你。”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和倾诉声中,我一转话题:“可是,雷利等到的不是凯旋而归的爸爸,是爸爸的灵柩——顺势引导学生读文中的句子,然后,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此时,雷利又会怎么做?怎么说?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其中一个学生还没说完,眼泪就“啪啪”直掉,说不下去了,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哽咽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此时的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景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我课前搜索了大量的世界和平局势的资料以及图片,通过自己的解说,从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同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再让学生谈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与战争中的儿童形成强烈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平的美好。通过这样的交流,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深的震撼在场的每个人。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油然而生。所以,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以前总以为课上到学生流泪,那里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教学和表演是完全两码事,太煽情了只会冲淡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然而,最近我在课堂上意外地与眼泪相遇了。那天,我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研读课文时,感觉这文章挺浅显的,读读讲讲就可以了,也无需刻意将文章的内涵深入地发掘出来。没想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的气氛竟然有点凝重。我像往常一样,我把认为好的地方范读了一遍。说心里话,这种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在我的心里漾起多少涟漪的,所以我仅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着,技巧性地让语调低沉,感觉稍有点压抑。
刚读完,我发现前排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泪了,起初我还以为方才她遇到了伤心事,于是,我过去轻轻地抚了一下她的头。可是,当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时,那个小女孩居然泣不成声起来。一种悲戚的情绪很快地在教室里蔓延开去,流泪的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啜泣着读不下去了。课上到这个份上,再纠缠本课教学效果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课文中所表露出来的伤感、愤懑、渴求,已渗入学生们的眼泪,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中了。眼前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感动起来,记得那节课我的脸上没了习惯性的笑容,心里堵得慌。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这是我头一回被学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下课后,我在办公室里静坐了良久,却始终不能平抑内心的激动。
也许以前我太轻看学生了,以为总角之童天真幼稚,不会有太深沉的见解,我习惯于高高在上,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便是成功的教学,笑谈还得意地把教书比作做饭,唱曰:顿顿四菜一汤,天天有营有养,足矣!可是细细反思一下,其实这种想法是大大地错了!用纯技术的教学手法,去机械地面对可爱的孩子,要求他们呆板地向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绝不允许出半点偏差。而这样做了,我还自以为在尽心尽力呢。假如学生只能教条地运用评议语言文字,忽略了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轻视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这是教学的一个绝大缺憾。
这一回,学生们实实在在地用他们的眼泪给我上了一课,教学中情感的交流可能是学习的催化剂。即使是煽情,也是为了学习的化学反应来得更强烈一些。
这,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课前谈话为铺垫课堂气氛而设置
课前谈话时,一起欣赏了一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论,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为情感的铺垫,营造氛围,急转直下。
今天,我们就来倾听一个中国孩子关于战争发出的呼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仍然要留足读书的时间。课上初读课文,是要体现对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脉络。通过初读,解决了“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他在信里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两个问题,并且存疑:“为什么署名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不直接写雷利这个名字?等到整篇课文都学完了,我们就会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这个环节的处理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体裁特点,读书信要关注格式,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总结。
三、字词学习更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多音字到课文新词的学习,结合了“据义定音”、“找近义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带动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阅读去搜集和处理信息。
通过抓“卓越”这个词,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还表现在哪里,并且带动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反省:当一生说:“爸爸的卓越还表现在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时,我没有及时去引导他去寻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个学生,企图救场。结果另一个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卫士、牺牲在维和的战场上”这些话语。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问第一发言的学生:“还有吗还体现在哪?”说不定,学生就能回答完整,补充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控经验缺乏的表现,值得在日后的教学中去锤炼。在今后的日子里应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做比较准确地引导,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表达、归纳。
四、品词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设计这堂课的主旨是:以读为轴心,连接学生、文本、语言、情感这四个点;在朗读、感悟中回归语文本色,演绎语文风采。
课文是封书信,作者主体感情色彩浓厚,情感自然质朴。遣词造句无过多雕琢痕迹,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分别时美丽的约定”和“重逢时残酷的现实”这两个内容的对比处理和挖掘。不仅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地对比写作才造成这样的情感落差,也才能这样打动人心。让学生隐约明白,这样的表达手法的妙处。
而体验到这种情感落差是因为前面所做的铺垫、情绪的积淀,到这个环节,使得情感有了一个突破口,而且,这时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从第二自然段“美丽的约定”的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份美丽。再进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通过
“和爸爸分别后,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环节,把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落差。同时,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营造了一个场,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去提升这样的情感认识。
这个环节的教学之所以能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场,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体现的。
在朗读当中,凸显了文本的情感主线: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引发对战争的痛恨,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五、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轻重缓急的处理
课堂教学如同烹饪手艺,此次课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对课堂节奏和火候的把握还是比较欠缺的。
比如说,更多的是关注设计,及时从课堂获取信息的意识稍欠缺。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时,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该怎么去引导?尚不能很自如。师生互动时,什么时候火候最好?什么时候展示这个环节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丽的约定”和“残酷的现实”那两段话的对比,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如何在课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这个还需要深思再深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情感升华的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课堂上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如果我在引导朗读“痛失父亲”这一部分,先让学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灵柩回来的情景,有的同学说,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有的说,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说,爸爸的嘴没合上,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学生的融入不够,自己是进到课文里去了,造成老师引导的过多的,学生体会甚少。体会甚少就造成朗读情感不够。我想应该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让学生课余体会的不够多,造成情感的断层,以致使学生在上课文时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点零星。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到很多,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威胁"的"胁"是个生字,你想怎么记住它?
生:我是这样记的--把"协助"的"协"的"十"字旁换成"月"字旁就行了。
师:嗯,你用的是换偏旁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着八根"肋骨"的样子来记住它。(众笑)
师:哈哈!这个办法有创意。我们来给它取个名称吧。
生:我想叫"想象记忆法"。
生:叫"画面记形法"。
生:叫"望形生景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喜欢哪个名称就叫哪个名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准备编一个故事来记住它--在漆黑的小巷里,有八个歹徒拿着八把刀抵住一个过路人的肋骨说:"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杀了你!"(学生紧张地睁大眼睛)
师:(追问)那后来呢?
生:后来……嗯,正在这时,有八个警察闪电般地出现了。手里还拿着枪呢。那些歹徒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把刀子扔了,乖乖地举起了双手。(学生都舒了一口气,笑了)
师:好险啊!大家发现没有,他很聪明,不但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把"威胁"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你能给这种办法取一个名字吗?
生:就叫"故事联想法"吧。
生:我还能用一句话来记住它--月亮掉下来了,我们怎么办?
师:(惊奇)有意思!不过,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月亮"的"月"和"怎么办"的"办"合起来就是"胁"字,而且月亮如果掉下来,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众鼓掌)
师:好!了不起的想法。老师帮你取个名称吧,就叫"赵明识字法"。(该生叫赵明)(众大笑,继而热烈鼓掌。该生得意地坐下)
师:接下来,我们也像赵明同学这样,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其它的生字,好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课改一个支点,课改才能有质的飞跃。"那么,课改的支点在哪里呢?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这个引导不是将学生引到自己事前准备好的答案上去,比如让学生说出"胁"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时的注意事项等。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没有强加于人的痕迹。
其次,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重视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记住字形的方法和规律。在寻求字形特点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判断、比较、选择,多种观点不断碰撞,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了,从而获得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另外,教师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当学生发现除了拆字法,还可以想象成八根肋骨来记住它时,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一创新火花,及时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成记忆方法。学生受到鼓励,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从而产生了"月亮掉下来,我们怎么办"这一令人称绝的奇思妙想。
因此,我想只有彻底转变学习方式,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课改的支点,才能真正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88教案网相关栏目推荐:“一个孩子呼声教学反思”。
老师是校园里辛勤的园丁,做教师需要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才可以更好的授课。教师对于教案的撰写要体现出教学改革的思想,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88教案网编辑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一个孩子呼声教学反思,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 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读完,我都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与孩子们远离战争有关,更与老师的引导有关。反思自己的课堂,该如何加以改进呢?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怎样让学生感悟呢?就应该让学生去读,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心声。老师首先要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不会读书的孩子去悟”,去寻找文章中的字眼,比如文中作者三次提到了鲜花,两次提到“蓝盔”,我都没有加以引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当他们一家人手捧鲜花,满怀喜悦地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看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雷利,你会想什么?说什么?我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再如,学完第一部分,可以这样问:“假如没有战争,假如爸爸还活着,他会取得哪些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到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和平的勇士、一个可爱可敬的爸爸、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回来了,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我想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去读书,学生就很容易动情。另外对于世界并不太平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补充了资料,还应该让学生补充资料,这样才能感悟,使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到读透。今天的课给了我深深的思索,“上好一节课真难”是我最大的感受。但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不断提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表达他对父亲深切地缅怀,并展现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心声!
在选择上课的文章过程中,读到了这篇文章,就被深深地感染,它以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他的内心的悲痛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应该说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但是通过课堂教学,我却感受到课堂上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气氛,孩子们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没与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上我能创设一些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比如当上到:他们一家人手捧鲜花,满怀喜悦地来到机场迎接爸爸,看到的确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此时此刻,望着灵柩上的蓝盔,雷利想起了什么;望着被鲜血染红的征衣和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雷利又想起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很多孩子的回答都很深情,可以看得出她们已经感受到了雷利内心的痛苦。
反思自己的课堂,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首先课堂上,在学习体会失去父亲的痛苦的部分时,我渲染了气氛,但是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不明显,而我却没去指导,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做出适当的朗读指导,相信学生会更好的体会的雷利失去父亲的那份痛苦。其次:我们强调对文章的“感悟”,“感”是对文章的感受,“悟”是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而要让孩子们能更好的感悟,就需要读,而整体上,在我的课堂上,我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教案匆匆地进行,这样学生就没有情感上的变化,由悲转化为恨,也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
上完这篇课文给了我深深的思索,在一次次磨课,一次次讨论中,我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课真难”,但我想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让我的课堂也充满激情与灵动,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充分发挥,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尽情张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课前谈话为铺垫课堂气氛而设置
课前谈话时,一起欣赏了一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论,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为情感的铺垫,营造氛围,急转直下。
今天,我们就来倾听一个中国孩子关于战争发出的呼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仍然要留足读书的时间。课上初读课文,是要体现对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脉络。通过初读,解决了“这封信是谁写给谁的?他在信里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两个问题,并且存疑:“为什么署名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不直接写雷利这个名字?等到整篇课文都学完了,我们就会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这个环节的处理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体裁特点,读书信要关注格式,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总结。
三、字词学习更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多音字到课文新词的学习,结合了“据义定音”、“找近义词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带动了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阅读去搜集和处理信息。
通过抓“卓越”这个词,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还表现在哪里,并且带动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反省:当一生说:“爸爸的卓越还表现在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时,我没有及时去引导他去寻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个学生,企图救场。结果另一个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卫士、牺牲在维和的战场上”这些话语。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问第一发言的学生:“还有吗还体现在哪?”说不定,学生就能回答完整,补充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控经验缺乏的表现,值得在日后的教学中去锤炼。在今后的日子里应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做比较准确地引导,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表达、归纳。
四、品词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设计这堂课的主旨是:以读为轴心,连接学生、文本、语言、情感这四个点;在朗读、感悟中回归语文本色,演绎语文风采。
课文是封书信,作者主体感情色彩浓厚,情感自然质朴。遣词造句无过多雕琢痕迹,源于生活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通过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分别时美丽的约定”和“重逢时残酷的现实”这两个内容的对比处理和挖掘。不仅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地对比写作才造成这样的情感落差,也才能这样打动人心。让学生隐约明白,这样的表达手法的妙处。
而体验到这种情感落差是因为前面所做的铺垫、情绪的积淀,到这个环节,使得情感有了一个突破口,而且,这时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从第二自然段“美丽的约定”的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份美丽。再进入第三自然段的学习,通过
“和爸爸分别后,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环节,把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落差。同时,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营造了一个场,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并且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去提升这样的情感认识。
这个环节的教学之所以能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场,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体现的。
在朗读当中,凸显了文本的情感主线: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引发对战争的痛恨,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五、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轻重缓急的处理
课堂教学如同烹饪手艺,此次课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对课堂节奏和火候的把握还是比较欠缺的。
比如说,更多的是关注设计,及时从课堂获取信息的意识稍欠缺。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颇时,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该怎么去引导?尚不能很自如。师生互动时,什么时候火候最好?什么时候展示这个环节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丽的约定”和“残酷的现实”那两段话的对比,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如何在课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这个还需要深思再深思。
实习到今天,几位同学已经都讲了一轮课了,感觉他们比以往的实习生要强很多,无论是备课讲课,钻研教材,还是对待实习的态度上,都体现了认真负责,勤奋敬业的精神。小刘是实习组长,备课上课尤其用功。第一次讲精读课文,备课的过程她几乎把课文背熟了,教案也是烂熟于心,整节课就没有见她看教案。
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读好书、写好字。第一课时,小刘特别重视了这一点。各种方式引领学生是把课文读熟读好,生字词写好,课文大意读好,课前我对她强调要十分注重写字。在课堂上要把生字词写一遍,初步学会,课下再进行巩固。但最后留给学生的写字词时间比较少,学生还没有写完就打下课铃了。主要原因是在讲解本课的生字词用的时间比较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需要讲解识字方法,记忆字形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则不必过多讲解。
多音字没有抓住重点,例如“呼吁”的“吁”是一个重点多音字,或许因为“吁”没有出现在课后的生字词中吧,重点学习了出现在课后生字词的多音字。在课文中,没有标注拼音的要不就是没学过,要不就是不重要。实习生没有教学经验,对知识点把握不准是正常的。课后的点评我向小刘传递了这个常识。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扯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随着思维的积极活动,学生联想、想象的翅膀随之展开。其中一个学生还没说完,眼泪就“啪啪”直掉,说不下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将近一分钟之后,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我觉得这一环节的成功要归功于我课前精心准备的那段沉重的大提琴乐曲和几幅悲惨的画面,是它们把大家带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时多媒体的运用真是恰到好处。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这些语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课前我布置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起战争滔滔不绝,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四、语文实践,还须多样
读写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哪里来?它来源于学生充分的语文实践。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读写结合和语文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学生写的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因此,这节课在写祝福语这一环节我觉得形式还不够多样化。我只是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制作爱心卡,写上祝福语,课后反思,我觉得针对本课的内容,应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心声。如让学生制作公益广告;画漫画,配以一小段说明;绣十字绣,绣了"和平"二字;再用诗歌、想象文、书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呼声。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了语文实践广阔的空间。语文课上应让学生各显神通,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仅学得高兴,而且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思想教育也蕴涵其中,一举多得。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必让学生‘一二一,齐步走"!我们应该让语文课的教学更具广阔的内涵,它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充分的发展。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五、情感体验,存在差异。
在教学本课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思起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课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的思想提前进入所学的文本之中。
在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中,我欣赏到了一节节精彩纷层的课,也让选择在靠后时间上课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参后的实录,又上网欣赏了一些优秀课例,我终于确定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痛失父亲”部分的语句。围绕着教学目标我详细设计了教学过程,可临上课了,我却总觉得没底,于是请谢老师和组里老师帮我听了一遍。课刚上下来,谢老师问了我一句:“你第二课时准备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课时都上完了?”其实新课标一直强调课时目标的设定问题,而我为了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所谓的“精彩”,我还是身陷囫囵,无法明晰自己该做的。
回到办公室,又和钱老师聊了好一会,对于“第一课时该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审视教材,明确了两个课时的目标,“忍痛割爱”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就定位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痛失父亲’”部分。这样的一个目标设定,反而让我有了“拨云见日”的明朗。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样将儿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为了指导学生感悟雷利“痛失父亲”的巨痛。在朗读指导方面,我通过“想象相聚画面——痛失父亲”“回忆父亲为人——痛失父亲”“想象父亲有所作为——痛失父亲”,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指导,次次的回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感人至深。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黑色蜡烛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当时的场景,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结题部分没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以前总以为课上到学生流泪,那里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教学和表演是完全两码事,太煽情了只会冲淡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然而,最近我在课堂上意外地与眼泪相遇了。那天,我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研读课文时,感觉这文章挺浅显的,读读讲讲就可以了,也无需刻意将文章的内涵深入地发掘出来。没想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的气氛竟然有点凝重。我像往常一样,我把认为好的地方范读了一遍。说心里话,这种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在我的心里漾起多少涟漪的,所以我仅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着,技巧性地让语调低沉,感觉稍有点压抑。
刚读完,我发现前排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泪了,起初我还以为方才她遇到了伤心事,于是,我过去轻轻地抚了一下她的头。可是,当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时,那个小女孩居然泣不成声起来。一种悲戚的情绪很快地在教室里蔓延开去,流泪的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啜泣着读不下去了。课上到这个份上,再纠缠本课教学效果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课文中所表露出来的伤感、愤懑、渴求,已渗入学生们的眼泪,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中了。眼前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感动起来,记得那节课我的脸上没了习惯性的笑容,心里堵得慌。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这是我头一回被学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下课后,我在办公室里静坐了良久,却始终不能平抑内心的激动。
也许以前我太轻看学生了,以为总角之童天真幼稚,不会有太深沉的见解,我习惯于高高在上,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便是成功的教学,笑谈还得意地把教书比作做饭,唱曰:顿顿四菜一汤,天天有营有养,足矣!可是细细反思一下,其实这种想法是大大地错了!用纯技术的教学手法,去机械地面对可爱的孩子,要求他们呆板地向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绝不允许出半点偏差。而这样做了,我还自以为在尽心尽力呢。假如学生只能教条地运用评议语言文字,忽略了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轻视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这是教学的一个绝大缺憾。
这一回,学生们实实在在地用他们的眼泪给我上了一课,教学中情感的交流可能是学习的催化剂。即使是煽情,也是为了学习的化学反应来得更强烈一些。
这,何乐而不为呢?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那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案和反思(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
2、说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的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节两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本来是可以再生的”等句子。
教学媒体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示目标,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共同的母亲。然而今天的地球却是满目疮痍,地球的出路何在?人类的出路又何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咱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息息相关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咱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投影出示生字)
(先一人读,后全班读。)
3、同学们生字读得不错,我们再互相提个醒,看看哪个字在字形上需要注意。同学们生字预习得非常好,老师想问问你们对课文内容又有哪些了解?了解多少说多少。
4、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分段,概括段意。
⑵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
⑶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三个学习目标,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
二、自学、交流、讨论
1、我们先来理解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地球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再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写在卡片上。
2、讨论,写卡片,到黑板上贴卡片。
3、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那么,你们是抓住课文中的哪些重点词语理解这些内容的呢?谁能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进行指导。等词句。
⑴理解“晶莹透亮”: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这就是我们和蔼可亲的地球。(闭上眼睛想像。)
⑵为什么它太容易破碎了?
⑶人们不保护地球造成了哪些危害?
三、整理归类
1、同学们各抒已风,滔滔不绝,说得真棒。这么多的内容我们给它归归类好吗?
(教师随机整理。)
2、我们还没给课文分段呢,但我相信同学们已经会分了,是吗?
生:(讨论分段。)
3、现在让你说说课文围绕地球写了哪些内容,你怎么回答?
(学生归纳)地球美丽,但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所以要精心保护。全体练说。
四、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你知道哪些?
(按时间的顺序写,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按地点的变换的顺序写。)
2、那么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请你们再读书讨论讨论。
3、小结:作者就是抓住地球小、有限、不能移居这几方面的特点,让我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
全体起立,再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质疑问难,反馈学情
1、前面,我们一起解决了学习目标中的前两个目标,哪些同学对这两个目标还有没有弄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你们学得真棒。老师有个小问题问问你们,对于题目的“只有”你们怎么理解?
六、谈体会
1、此时此刻你们想到了什么?你有何感受呢?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想吗?
2、小结:同学们,当今天养育华夏儿女的长江,黄河以浑浊的河水向我们诉说它们悲哀的时候,我们的明天是否还有绿水青山相伴呢?大自然的警钟已经敲响,我国已经把环保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更让我们感到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眼中美丽的地球吧!
板书设计
美丽可爱活动范围很小
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遭到严重破坏精心保护地球
宇宙虽大不能移居别处
教学要求
1、知识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知识。
2、训练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能够用渺小、贡献造句;感情朗读课文。
3、切入点:
为99年世界地球日策划宣传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教育点:
教育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为什么不能指望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通过课外阅读后体会环保的深刻意义。
教具准备
地球仪,录相资料,文字资料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最后两段。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让我们对地球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
二、复习
首先,我们来复习前两段的有关内容。我们采用抢答的方式来完成。(出示灯片)
1、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
2、人类活动的陆地只有多少?
3、通过这两个数字说明了什么?
4、人类是怎样破坏不能再生资源的?
5、人类是怎样对待再生资源的?小结:通过抢答,说明同学们上节课学得很好,希望这一节课学得更好。
三、质疑问难
你还想了解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
(老师鼓励学生质疑后,把问题归类,有些问题作为课外阅读去处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放在课堂教学中解决。)
四、讨论,学习三、四段
1、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出示投影片)它太可爱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它是最奇妙,最美丽的一个星体,它在黑暗中静静地闪耀着蓝色的光辉,它缓缓地转动着,转动着,可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遇到了威胁。于是有人提出移居到宇宙中别的星球上去。对于这个设想,科学家是怎样回答的呢?(引导学生默读第三段后回答。)
板书:
不能指望移居。
2、科学家认为“不能指望移居”的理由是什么?
(抽一学生朗读第三段,其余学生用①②……标出;同桌讨论后回答。)
理由:
⑴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⑵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是遥远的事情。
⑶没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
3、读第三段。(注意问句的读法指导)
4、科学家认为“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5、现在,我们就“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够实现”这一问题进行辩论。正方观点: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不能够实现。反方观点: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能够实现。
(学生思考一分钟后老师组织辩论,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小结:不管能否实现移居,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因为地球毕竟是人类目前为止最理想的生存之地。
6、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地球的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学生自由读文后回答,板书:
精心保护。
7、“精心”是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学生默读后用~~~勾出有关语句,读句子。)
8、“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请看录相。(播放有关生态灾难和自然灾害的录相。)
9、你能说说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吗?(引导学生说说重庆的生存环境。)
10、这是老师收集的几则资料(出示投影资料)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大标题。(“长江水域江面污染”,“1997年──地球最热的一年”,“黄河断流去年持续时间最长”,“上海早春高温百年罕见”,“今年二月全球异常高温。”)
11、四月二十二日是什么日子?为了让每一位公民都树立地球意识,环保意识。我们共同来策划99年的世界地球日的宣传语,好不好?要求:语言简洁、生动,构思独特新颖。好的作品将被老师收藏。
(学生创作──上台宣读──老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
五、总结
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老师也从同学们那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应该精心保护它。
2、学习这一课怎样围绕中心把意思说清楚。
3、继续学习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一、二段讲了什么?
2、思考回答课后第一题。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
2、理解句子:
⑴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讨论)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⑵“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地球真的会“破碎”吗?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用“破碎”这个词?
2、“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为什么要精心保护地球?
4、小结:这一段说明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总结课文内容和写法
1、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同时,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全文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启迪读者的思想。
2、大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说说你看到或听到那些是破坏地球的行为,为什么?那些是保护地球的行为?
3、(讨论)学习了这一课,理解了地球和人类的关系,懂得了应该精心保护它。
五、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渺小、恩赐、慷慨、枯竭、和蔼可亲、生态灾难”等词语,并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配图朗诵: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
2、同学们看到了吗?它就是地球。地球,你还想管她叫什么?
3、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地球的文章(板书课题),注意“球”的最后几笔顺序及写法,齐读课题。
⑴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告诉大家,你已经知道些什么了?
⑵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
(简要问题当即解决,地球慷慨问题、移居问题都放在主要问题“宇航员”话的理解中解决。)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想了解为什么宇航员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中,也许其它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同意我的建议吗?
二、研读悟情
1、地球究竟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板书:可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自由读、朗读、默读、同桌或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学习都可以,开始学习吧。
(巡回了解学生思考情况,予以启发。)
2、地球到底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好吗?
3、指名回答后,问:你能试着读读吗?(第一句)
和他找的是同一句话的同学,可以自由的站起来说说你的想法,老师希望听到“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有不同的见解”。
4、再指名、说后,再(你)读读看。
5、谁还愿意再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受。
6、引读:
读得真好,我仿佛跟随你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
7、说到地球的美丽,你还想读读哪些句子?(指名读:第二句)
8、多美的句子啊,你想怎么读来抒发你体会到情感呢?自己试试。
9、谁愿意来试试,读出你的独特的情感(指名)
谁来评价一下,你试试,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谁还想再读读?
10、老师也忍不住想试试,欢迎吗?(第二句)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也想为你们精彩的朗读喝彩。
想读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一齐来试试读。(太棒了)
11、连上刚才的那句,女同学读第1句,全体同学一齐读第2句(师起头)。
12、这么好的句子想背下来吗?试着背背。
13、会背的同学请闭上眼睛边背诵边体会(背)。
师小结:真好!其实,背诵就是一种最好的体会,积累语言的方法。
14、我们已经从地球的美丽中感受到她的可爱了。
15、除了美以外,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地球母亲的可爱?
16、板书:
你从地球母亲的无私慷慨中,体会到了她的可爱。
⑴指导书写慷慨。
⑵“慷慨”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
17、为什么说地球母亲慷慨呢?书上没有过多解释,我们要想知道可以用哪些办法?(上网、问别人、交流、看书:看什么书。)
⑴那么现在我们用什么办法最好呢?(交流)
⑵就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能够表现地球母亲慷慨的部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一块来交流,说说吧)
⑶指名交流。
⑷小结:从大家搜集的资料足以看出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的对待我们,她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60多亿人口。
板书:
人类
三、但是,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呢?请看(配图)
1、说说你感触最深的画面(大面积说)。
2、是啊,看到美丽可爱的母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伤心、愤怒,我们禁不住要发出和宇航员同样痛心的感叹!(读)
板书:
易碎
3、昔日美丽的地球妈妈已经遍体鳞伤,地球易碎的原因在哪?书上写了吗?(指名)
⑴好好读读这段话(第四自然段),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理解这段话。
⑵交流:生活中破坏自然的现象。
⑶你怎么看待人类的行为?
4、结合课文,结合你们此刻的心情来说说这段话,可以自己说,也可以说给同位听(生练说,师巡视)。
⑴指名说(出示答案)。
⑵最后两句同学们说得各不相同,说得都很多,谁来说说。
⑶我配合大家一齐来说说这段话,最后两句自己说自己的(师引读)。
5、难怪宇航员目睹地球时会发出如此痛心的感叹!(再读)
6、人类对地球的伤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那么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书上第5自然段也提到了,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7、不要等到地球资源枯竭,我们现在就移居到别的星球上怎么样?有什么困难?
(第六自然段。)
8、看来,我们人类除了地球,别无去处,既然不能指望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最后两句)
小结:对,我们只能这么做,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四、升华
1、同学们有满心的话想说,都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请你把最想说的一两句话(设计一两句广告语),写在课题上面(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把写好的话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听听你的心灵的呼唤。
3、总结:
同学们真情的呼唤,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那热泪盈眶(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关爱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物、恩赐、慷慨、滥用、目睹、和蔼可亲、晶莹透亮、生态灾难、生态环境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4、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概况的。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的。
2、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齐读课文。
2、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围绕一个地球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地球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保护地球。
三、学习“可爱,渺小”部分
1、学生找出课文中宇航员发出感叹的那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课文中哪些句段写出了地球的可爱,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
3、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4、出示地球的投影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可爱。
5、轻声读写地球可爱的句段,读出地球的。
6、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
7、体会地球的渺小和人类活动范围小,抓住“一叶扁舟”理解。
过渡:地球虽然渺小,但它的胸怀却是博大的,它无私的想人类提供着个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60亿人,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的呢?
四、学习资源有限部分
1、出示地球污染的图片.学生观看。
2、学生谈感受。
3、自读课文3、4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种资源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填表。
4、汇报交流,填写表格:
自然资源类别特点人类的破坏行为造成的后果矿产资源几百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水资源可以再生,长期为人类做贡献。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5、齐读这一段课文:
过渡:面对这样一个破碎的地球,我们怎么办?
五、学习“不能移居”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为什么不能移居?
3、齐读这一段课文,读出气势。
六、写法指导
七、课外延伸
你想对地球妈妈说什么,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
八、总结全文,激发感情
播放音乐《你好地球》。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第二节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⑴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
⑵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⑶补充。
⑷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⑸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
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
(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绝!怎么想到会跟这首歌联系起来。)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懂得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明白爱护环境、珍惜意义资源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这样一篇科学小品文,如何让学生学的有情有趣,使之即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的表达顺序,同时内心又能真正被打动,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地球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及文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地球)
1、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一课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怎样的一个地球?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2、交流: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美丽无私,渺小、资源有限、唯一可住。)
3、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宇航员的感叹)。
三、精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有如此感叹?批注勾画。
2、交流:
美丽:作者将地球比做母亲、摇篮,表达了她怎样的感情?
哪里写出了地球的美丽壮观?
读出地球与其他星球不一样的特点(指名读)
为什么又感叹地球容易破碎呢?
渺小:作者是怎样写出地球的渺小?
在读三、四段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读,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资源有限:读了这两段,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地球?
从“不加节制、不顾后果、滥用“中你想到了什么?
从“必将、本来”你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联系生活,我们身边有没有例子?
(出示课件: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及文字,想象这样下去人类的结局。)
不可移居:谁来问?谁来答?
师引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我们如何对待地球?
1、我们如何精心保护地球?观察身边,认真思考,列出5条小环保措施。
2、
我们高年级语文组的同上一节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张丽主任的课堂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能巧设情境、导题激趣。上课伊始能够通过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课文,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和探究的氛围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晓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突出。注重品读、背诵美文佳句,积累语言,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划,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发表的意见也比较全面和独到。
淑丽老师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如:让学生体会地球的可爱时,在学生读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辅以课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可爱、美丽,使学生对地球妈*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非常到位了。
各位老师都能够能根据教材特点,实现学科整合,较好地渗透德育、自然科学环保知识
教育。注意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在学习课文中注重语言积累,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较好地完成了一个由学习到积累再到运用的语文能力自动化的过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上一节课,让我领略到三位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她们的长处,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生动。
88教案网主题阅读推荐:“一个这样老师教学反思”。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个人素质提升,备好教案是优秀的老师要掌握的必备技能。教案是新教师的强心剂,可以增加授课的稳定度。我们要从哪些地方完善自己的教案呢?我们特别编辑了“一个这样老师教学反思”,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本课教学中,我导入时让同学们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发言很活跃。有的说,这是一个博学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古怪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老师;还有的说,这是一个爱捉弄人的老师……答案很多,也很有意思,这就很好地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的学习非常顺利。
接下来我又抓住一个突破口让学生探讨:你认为怀特森老师的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出了怀特森老师的倡导的“新怀疑主义精神”观点来,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他们从第一堂课的教学到考试谈起,从中明白了新怀疑主义的内涵。最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一探讨性的问题: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说出理由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异常热烈,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了一个高潮。学生都进行了精彩的陈述,通过这一形式,其实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已然形成,而且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时间的安排上不太恰当。在讨论“新怀疑主义”的内涵时花去了不少的时间,导致分析“我们”怎样学以致用的时间仓促。二是朗读指导不够。本课中,我对于文本的分析强调太多,导致读的太少。读中悟这一环节做得不好。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记叙了怀特森老师在科学课上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两个课时,这是我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思路是:以“我”的心理变化及同学们的反应为线索,在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品味人物形象,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写出对他的评价,同时体会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课堂上,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快适应“三段六环”的课改模式,我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阅读文本,用一个覆盖面较广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引路:面对怀特森老师的一系列做法,蒙在鼓里的学生们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及同学们表现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的体会。在比较充分的朗读和汇报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新怀疑”主义,并让学生明白怀特森老师的别有用心,同时在这里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二件比较简单的事例的学习中,我利用文本的留白之处,让学生想象在两天的时间里“我”都做了些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是如何运用“新怀疑主义”的思想来解决学习中的问
题,加深对“新怀疑主义”的认识。接着我又一次让学生想象:在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还会带领大家进行什么有意思的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宽文本的容量,也进一步领会怀特森老师带给学生的深远影响。随着文本的不断深入,我带领学生通过对比第一次科学课和以后的科学课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怀疑主义”的内涵,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但这堂课留给我更多的是遗憾:学生对老师的愤怒越深、误解越深,越能表现老师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独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课堂上这种对比还显得不够强烈;学生的朗读仅仅浮在表面,层次感的体现苍白无力,说明老师的指导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情趣却不甚浓郁,原因是我较少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我的问题比较零散,导致问答的形式比较多,学生被我牵着鼻子疲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人类利用“新怀疑主义”思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可是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展示。“我”把新怀疑主义的思想带到了生活中,并能勇敢地用怀特森老师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老师。针对这一学习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来维护怀特森老师呢?“不,你错了,怀特森老师—————————”让学生填充后面的内容。这个课堂小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准确而完整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把课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我在两课时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能合理一些,那么第一课时就不会太清闲,第二课时,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遗憾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也不断进步,让遗憾的次数能少些,再少些。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科学与发现》的第24课。
这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科学的精神”。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更是离不开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精神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了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以及具有科学的精神的人物,学习他们身上可贵科学的精神。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讲的是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述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我们”全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本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特别的、独具匠心、用心良苦的老师的形象。
本节课我采用了这样的设计“我”的情感变化为学习主线,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我”的心理活动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这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紧扣文本启发倡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从而立体地,丰满地感
受人物形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上课之前,我用一个特殊的橙子作为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不仅是一种激发兴趣的方式,同时也与课文的内容遥相呼应。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通过阅读学生很容易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通过复述课文的环节,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加深印象,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学生的心理描写的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也是读者认识怀特森老师的重要提示,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反复思考,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阅读分析,了解到怀特森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一步步地认识了怀特森老师。和怀特森的学生一起学会了“新怀疑主义”。
一堂课上下来,才发现自己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够。
1、评价语言还不够精炼,有时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2、对学生的整体关注不够。
3、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
4、这篇是写人的文章,本文采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是最好渗透写作方法的,但教学中没体现出来。
5、没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语。如:面面相觑、郑重其事等。
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自己的课堂,我还有许多问题发现不了,敬请大家指正。
上课时不能全部按照导学案的顺序亦步亦趋地进行,这样的课堂学生永远都不喜欢。因此,第二节课时,我把导学案三和四步骤进行整合,首先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阅读文本,用一个覆盖面较广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引路:面对怀特森老师的一系列做法,蒙在鼓里的学生们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及同学们表现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的体会。
接着在比较充分的朗读和汇报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新怀疑”主义,并让学生明白怀特森老师的别有用心,同时在这里体会侧面描写的写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二件比较简单的事例的学习中,我利用文本的留白之处,让学生想象在两天的时间里“我”都做了些什么?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是如何运用“新怀疑主义”的思想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加深对“新怀疑主义”的认识。接着我又一次让学生想象:在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还会带领大家进行什么有意思的探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宽文本的容量,也进一步领会怀特森老师带给学生的深远影响。随着文本的不断深入,我带领学生通过对比第一次科学课和以后的科学课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怀疑主义”的内涵,从而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同时这堂课上我还有许多的遗憾:在品味怀特森老师的神态时,要把“我”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对老师的愤怒越深、误解越深,越能表现老师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独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课堂上这种对比还显得比较不强烈,原因在于朗读指导不足,一是方法、二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也不断进步。
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能够结合正侧面描写来了解人物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这种侧面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实施新课标以来,大家越来越感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学校也力争走在改革的前列,正如火如荼地掀起学生自学狂潮,这不,语文导学案设计就是以培养学生自学为目的的自学模式。
上课伊始,我按照导学案设计的内容逐条进行展示汇报,第一节课结束,课堂气氛沉郁、学生思维僵化,我的心情也很郁闷。为什么精心设计的预案,学生在展示时没有了活力,没有情趣。原来上课时那涌动的生命的张力,那一个个火花的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想是导学案出现了问题,还是上课出现了问题。
经过我的深思,我觉得原因还在于课堂上老师的调控能力。语文课如果仅仅是练习的汇报,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它应该有动感、有魅力,有学生没有想到的但能够激发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兴奋点,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兴奋起来、快乐起来。否则课堂就想一潭死水,激不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记叙了怀特森老师在科学课上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两个课时,我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参加本次“同课异构”赛课 ,我想我有责任为老师提供新理念、新思路,让第二课时教学展现新的生机。根据本课文本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诠释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诠释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该有机结合,诠释教师应好好说话。
教学时 ,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教学目标,在阅读中抓住人重点词、句品味人物形象,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对学生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明确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同时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中,我确定以阅读思考二为重要突破内容,力求展现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师生整合能力。以一个大问题通揽全文,发挥学生深度挖掘,力求展现真实课堂常态、力求学生参与的广度,把学生由未
知步步深入引向已知。
但这堂课留给我许多的的遗憾:本节课上,对课堂中学生展现的不能走向预期的环节时,教学机智还欠缺。学生的朗读仅仅浮在表面,整篇文章趣味不足。我的教态与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课堂时间把握不恰当。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是自己的教学更加实效。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 它记叙了科学课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本堂课设计的教学思路是: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在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品味人物形象,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以及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写出对他的评价,同时体会侧面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课教学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文本。比如“请静心默读1—10自然段,勾出我心里活动的句子。”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读出了怎样的心情。由于给的时间充足,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效果较好。品味人物形象能够抓住老师的神态进行探究、品味,是本堂课中我最满意的亮点。文中两次写到怀特森老师的笑,看似无意却有不同含义。喜欢老师的时候,那笑是那样的亲切;老师“捉弄”人的时候,那种笑就变成了助燃剂。还有就是关注词语“狡黠”,品味这个词语的含义,结合学生此时的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指导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读出惊讶、读出愤怒、读出排比句表达的强烈的情感。
同时这堂课上我还有许多的遗憾:在品味怀特森老师的神态时,要把“我”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对老师的愤怒越深、误解越深,越能表现老师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独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课堂上这种对比还显得比较不强烈,原因在于朗读指导不足,一是方法、二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够精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情趣,然而课堂上的情趣却不甚浓郁,除了品味人物的语言神态与人物心情部分之外,我的课堂较少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环节,如果在“那是很有趣的”第13自然段创设一个情境的话或许孩子们更能体会的怀特森老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还带来了快乐。
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感受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抓住一些关键词来体会句子中所含的意义,如:1、箱上写着: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开箱时间19时间。2、箱上写着: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提供服务。开箱时间19时。让学生比比两句话的不同及读后的感受,在比较,感悟,朗读中明白徐虎急群众所急,服务态度热情。
第四自然段比较具体地记叙了徐虎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的一件事,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懂得写一件事需要哪些要素,从而为今后练习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好的教案课件,知识点的设计要有轻重层次。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合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渺小、恩赐、慷慨、枯竭、和蔼可亲、生态灾难”等词语,并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去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配图朗诵:
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
2、同学们看到了吗?它就是地球。地球,你还想管她叫什么?
3、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地球的文章(板书课题),注意“球”的最后几笔顺序及写法,齐读课题。
⑴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告诉大家,你已经知道些什么了?
⑵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
(简要问题当即解决,地球慷慨问题、移居问题都放在主要问题“宇航员”话的理解中解决。)
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想了解为什么宇航员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中,也许其它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同意我的建议吗?
二、研读悟情
1、地球究竟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板书:可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自由读、朗读、默读、同桌或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学习都可以,开始学习吧。
(巡回了解学生思考情况,予以启发。)
2、地球到底可爱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好吗?
3、指名回答后,问:你能试着读读吗?(第一句)
和他找的是同一句话的同学,可以自由的站起来说说你的想法,老师希望听到“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有不同的见解”。
4、再指名、说后,再(你)读读看。
5、谁还愿意再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感受。
6、引读:
读得真好,我仿佛跟随你们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太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
7、说到地球的美丽,你还想读读哪些句子?(指名读:第二句)
8、多美的句子啊,你想怎么读来抒发你体会到情感呢?自己试试。
9、谁愿意来试试,读出你的独特的情感(指名)
谁来评价一下,你试试,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谁还想再读读?
10、老师也忍不住想试试,欢迎吗?(第二句)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也想为你们精彩的朗读喝彩。
想读这句话的同学请站起来,一齐来试试读。(太棒了)
11、连上刚才的那句,女同学读第1句,全体同学一齐读第2句(师起头)。
12、这么好的句子想背下来吗?试着背背。
13、会背的同学请闭上眼睛边背诵边体会(背)。
师小结:真好!其实,背诵就是一种最好的体会,积累语言的方法。
14、我们已经从地球的美丽中感受到她的可爱了。
15、除了美以外,你还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了地球母亲的可爱?
16、板书:
你从地球母亲的无私慷慨中,体会到了她的可爱。
⑴指导书写慷慨。
⑵“慷慨”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
17、为什么说地球母亲慷慨呢?书上没有过多解释,我们要想知道可以用哪些办法?(上网、问别人、交流、看书:看什么书。)
⑴那么现在我们用什么办法最好呢?(交流)
⑵就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能够表现地球母亲慷慨的部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一块来交流,说说吧)
⑶指名交流。
⑷小结:从大家搜集的资料足以看出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留的对待我们,她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60多亿人口。
板书:
人类
三、但是,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的呢?请看(配图)
1、说说你感触最深的画面(大面积说)。
2、是啊,看到美丽可爱的母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伤心、愤怒,我们禁不住要发出和宇航员同样痛心的感叹!(读)
板书:
易碎
3、昔日美丽的地球妈妈已经遍体鳞伤,地球易碎的原因在哪?书上写了吗?(指名)
⑴好好读读这段话(第四自然段),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理解这段话。
⑵交流:生活中破坏自然的现象。
⑶你怎么看待人类的行为?
4、结合课文,结合你们此刻的心情来说说这段话,可以自己说,也可以说给同位听(生练说,师巡视)。
⑴指名说(出示答案)。
⑵最后两句同学们说得各不相同,说得都很多,谁来说说。
⑶我配合大家一齐来说说这段话,最后两句自己说自己的(师引读)。
5、难怪宇航员目睹地球时会发出如此痛心的感叹!(再读)
6、人类对地球的伤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那么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书上第5自然段也提到了,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7、不要等到地球资源枯竭,我们现在就移居到别的星球上怎么样?有什么困难?
(第六自然段。)
8、看来,我们人类除了地球,别无去处,既然不能指望移居,那我们只能怎么做?(最后两句)
小结:对,我们只能这么做,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四、升华
1、同学们有满心的话想说,都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请你把最想说的一两句话(设计一两句广告语),写在课题上面(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把写好的话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听听你的心灵的呼唤。
3、总结:
同学们真情的呼唤,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那热泪盈眶(含泪)的微笑。善待地球,关爱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条理。
2、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3、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设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通过布置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实际领会它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释题
1、出示课题:课题中向我们传达了一些怎样的信息?
“一个”““只有“是表示什么意思?体会到地球是美丽的,但也是极渺小的。进而体会到人类活动空间的狭窄。
2、提问:你想了解什么?
归纳:
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地球的美丽与渺小?
⑵读课题,为什么不用地球作题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再读课文,划记你认为重要的有关语句。
3、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4、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⑴地球是渺小的,而供人类生活的陆地更小。
⑵地球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人类却随意毁坏自燃资源。
⑶除地球之外,人类没有其他星球可住。
⑷我们要爱这个地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学生活动时间30分钟)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你了解了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随机板书:活动范围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板题。
二、自主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我们每天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个什么样子呢?你看到过吗?(出示课件)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地球的样子。
3、自由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读给同桌听听。
出示句子: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反复读此句,说说你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
5、(出示宇宙的资料带)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茫茫宇宙中的地球。
6、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请大家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分男女朗读。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人们破坏大自然的事。
4、小结。
四、学习5~8自然段
1、地球在哭泣,如果我们还不觉醒,地球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那大家想想,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辩论。
3、引读第5自然段:你认为科学家的态度是什么?
4、再次读题,引发学生的危机意识。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该怎么办?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声朗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3、同学们,学到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上网查询资料,汇报学习结果。
⑴我知道了大气资源的再生是通过植物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来实现的。
⑵通过读报纸,我了解到人们不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了地球的植被,出现了地陷。我还了解到石油的储量是有限度的,按目前的生产速度,100年后我们将无石油可用。
⑶我了解到人们破坏了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人们把工业废水流入河中,造成了鱼虾死亡,酸雨的次数越来越多。
六、设计环保标语
七、作业
1、拟写专题性学习报告──保护地球,人类正在做什么?
要求:
⑴至少有两条信息,并注明信息来源。
⑵获取信息途径:上网、查找有关书籍、杂志、报刊。
⑶在近两周内完成。
2、筹备主题班会:保护地球,我们能做点什么?
附环保宣传语
1、少年手拉手,用小行动保护地球。
2、保护森林吧,他是地球的守护者。
3、行动,才是希望的曙光。
4、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5、少用一张纸,多留一份绿色!
6、弯一弯腰,随手撒一粒绿色的种子。
7、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8、人类期盼绿色,世纪呼唤蓝天。
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10、保护蓝天碧水,爱我文明校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⒈学习生字词。
⒉初知课文,理清脉络,巩固快速阅读。
⒊学习课文第一段,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初知课文,理清脉络,巩固快速阅读。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全世界人民都是地球的居民。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它能供我们人类生活多久呢?今天我们学完第9课《只有一个地球》后就知道了。
二、初知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⒉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⒊再读课文,根据材料的性质给课文分段,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划分?
⒋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出示下列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讨论:
⒈用“——”画出描写地球样子的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⒉地球的特点“小”作者是怎么写的?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及面临的生态被破坏的状况。
⒉让学生明白保护地球的紧迫性、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理解内容。
⒈这段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是什么?会造成什么后果?
⒉自读第三段,思考讨论:
人类目前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⒊自读第四段,讨论:
(1)这段讲几层意思?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三、总结归纳。
⒈这课主要讲什么?
⒉在写法上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四、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你们能根据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吗?顿时课堂里热闹了起来,各学习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已见,跃跃欲试。)
五、作业。课课练。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文字朴实自然,写了较多地球资源丰富的内容,学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袁主任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进行地球样子的想象描述,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如此的美丽,和蔼可亲。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这种美好的情感之中。通过看图片、谈感受,感受地球的可爱,并且为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地球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后,话题一转,他在宇宙中却很渺小,同时又遭受人类无情的破坏,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球外表的可爱,内涵的丰富,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深入挖掘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真善美魅力之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龚方映老师:袁老师导课精妙激趣,教学引导科学,环环相扣;学生学习积极认真,体会深刻,目标生成效果好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特别是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没走过场。总之,整个课堂朴实、扎实,效率高。
胡玉芳老师: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袁老师指导学生读这篇说明文,像朗读叙事性课文一样注入自己的情感外,还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文章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和做比较的方法,使地球的小显得更小了,尤其是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这语言多妙呀。紧扣这一重点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书,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越来越投入。进入“地球可爱”这一话题,这段文字非常美,老师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又指导学生步步深入,通过课件发自内心的赞美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不断提供个性化和表达的平台,让学生自由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
王荣老师:袁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整节课教者对语文课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互助性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地展示。具体表现如下:
1、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展现给学生人文的关怀。
2、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4、联系实际,提升情感。
课文即将结束时袁老师让学生以“-----,我想对你说”来写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得到了训练,也宣泄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今后应该怎样从小事做起。使学生意识到要保护地球就要付诸行动,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主意识。
张艳老师:听了袁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多。从课堂结构上说,袁老师思路清晰,安排得当。首先从《时代周刊》评选封面人物引出课题,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生字、词及文章大致内容,最后走进课文,深度剖析地球的“可爱”与“容易破碎”之处。从板书来说,书写美观,简单大方。从课堂氛围来说,袁老师沉稳、潇洒地身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使得课堂课堂氛围十分融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愿学、爱学、想学。总的来说,袁老师一改了教师刻板、严肃的形象,用幽默、轻快的方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张世伟老师: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袁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爱学,乐学,学习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在袁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的快乐,袁老师总是以学生商量的口吻,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课堂上,袁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议学生挑战自我,如:“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背下来,试一试吧!”这样宽松自然的教学课堂,怪不得下课铃后,学生竟然坐着不动,羡慕那些学生们,有这样幸福的课堂!
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入挖掘语文课堂中的情感因素,使语文课散发出浓郁的语言文字的芬芳,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真善美的魅力之中,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商榷: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没有阅读理解灵活运用,造成在课堂上照资料读的现象。收集的资料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能联系本人实际,本地实际将收集的资料融会贯通,其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收获会更大。
王恩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袁老师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告诫人们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这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学生读文感知文本内容的同时又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节课情感性浓厚,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实现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目的。注重学语文用语文的理念贯彻,增强“积累运用”的意识。
刘运玲老师:袁老师潇洒自如的教态,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引入新课非常有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的精讲也是非常到位的,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样性的,也是富有激励性的。一句话,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课文通过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毁坏后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基于现在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首先我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等,并为学生提供地球的奥秘的相关网站,充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是紧紧围绕地球的样子地球小、人类活动范围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和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这几个方面介绍的,教学时,我充分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由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思中质疑,在议中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做到时时在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
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奥秘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全面,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
我们高年级语文组的同上一节课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张丽主任的课堂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能巧设情境、导题激趣。上课伊始能够通过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课文,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和探究的氛围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晓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突出。注重品读、背诵美文佳句,积累语言,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划,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发表的意见也比较全面和独到。
淑丽老师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如:让学生体会地球的可爱时,在学生读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辅以课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可爱、美丽,使学生对地球妈*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非常到位了。
各位老师都能够能根据教材特点,实现学科整合,较好地渗透德育、自然科学环保知识
教育。注意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在学习课文中注重语言积累,能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较好地完成了一个由学习到积累再到运用的语文能力自动化的过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上一节课,让我领略到三位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学习她们的长处,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生动。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及文章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自觉担负保护环境的责任。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设计活动的形式及要求。
2、学生准备彩笔、矿物、植物、污染水及各种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理清课文的条理,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地球。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一下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课文仔细读一读。
这节课,让我们改变一下以往的学习方法,以活动的形式来探究课文的内容。为此,老师把同学们分为“绘画”、“生态播报”、“数学神探”、“佳句点评”四个小组。那么,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要干些什么呢?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每个同学可以自已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保作完成。大家将准备的内容写在纸张上,以汇报时说得更加流畅些。
二、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绘画小组:
⑴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已的生活所知绘画。
⑵画面下面所配的文字说明要从课文中选。
⑶图文能起到深刻感悟相关内容的作用。
2、生态播报小组:
⑴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从客观叙述中获取有关自然资源与生态情况。
⑵能采用实物与文字结合的方法具体说明课文内容。
⑶能起到加深体会课文描述客观、准确的作用。
3、数学神探小组:
⑴充分理解有关内容,摘出有数字叙述的句子,利用一定的想象编写应用题。
⑵把所编的题计算出来,作为具体例子充实课文有关内容。
⑶能起到让课文更具说服力的作用。
4、佳句点评小组:
⑴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不同角度选出文中的佳句。
⑵要用自已的话点评句子。
⑶能起到抓住并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
(学生分组,按组开展活动。)
三、变换角色,展示成果
师:现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活动成果的机会,分为现个步骤:先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然后每组选派几名同学以“小记者”的身份“讲学”。
(结合学生的展示及反馈,边板书边及时评价。)
四、自选学法,积累运用
师:听了四个小组的“讲学”,真让人受益匪浅。同学们不仅一下子就掌握了四种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运用这些方法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方法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读读自已感兴趣的部分内容,或三言两语写点体会,待会儿再交流。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情感朗读。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2、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填下表:
种类储藏量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占有数及居世界第几位板书设计
美、小、活动的范围小
自然资源有限
只有一个地球精心保护地球
不能移居别处
可爱、易碎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懂得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明白爱护环境、珍惜意义资源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这样一篇科学小品文,如何让学生学的有情有趣,使之即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的表达顺序,同时内心又能真正被打动,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地球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及文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地球)
1、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一课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怎样的一个地球?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2、交流: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
(美丽无私,渺小、资源有限、唯一可住。)
3、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中能概括介绍地球特点的句子(宇航员的感叹)。
三、精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宇航员有如此感叹?批注勾画。
2、交流:
美丽:作者将地球比做母亲、摇篮,表达了她怎样的感情?
哪里写出了地球的美丽壮观?
读出地球与其他星球不一样的特点(指名读)
为什么又感叹地球容易破碎呢?
渺小:作者是怎样写出地球的渺小?
在读三、四段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读,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资源有限:读了这两段,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地球?
从“不加节制、不顾后果、滥用“中你想到了什么?
从“必将、本来”你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联系生活,我们身边有没有例子?
(出示课件: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及文字,想象这样下去人类的结局。)
不可移居:谁来问?谁来答?
师引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我们如何对待地球?
1、我们如何精心保护地球?观察身边,认真思考,列出5条小环保措施。
2、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
12、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第二节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⑴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
⑵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⑶补充。
⑷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⑸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
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
(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绝!怎么想到会跟这首歌联系起来。)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我想在本节课中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粉墨登场之后,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总觉得丢了点什么。现就这课作以下几点教学反思,与大家切磋:
1、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句中心句直奔主题,再辐射全文,避免了琐碎的、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同时让学生自主读书,边读边划,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发表的意见也比较全面和独到。
2、能较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如:让学生体会地球的可爱时,在学生读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辅以课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可爱、美丽,使学生对地球妈*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非常到位了。
3、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个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我们身边环保、生活实际来谈体会,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整理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奥秘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不过回想起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
1.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全面,学生回答的面有点窄,而我也没加以适时引导,这证明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读这段话,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3.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六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数十人。只有一人有幸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可化整为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能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机会。但也有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读写下列词语:渺小、矿物、恩赐、慷慨、滥用、目睹、和蔼可亲、晶莹透亮、生态灾难、生态环境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4、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地球概况的。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的。
2、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齐读课文。
2、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围绕一个地球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
地球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保护地球。
三、学习“可爱,渺小”部分
1、学生找出课文中宇航员发出感叹的那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课文中哪些句段写出了地球的可爱,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
3、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4、出示地球的投影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可爱。
5、轻声读写地球可爱的句段,读出地球的。
6、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
7、体会地球的渺小和人类活动范围小,抓住“一叶扁舟”理解。
过渡:地球虽然渺小,但它的胸怀却是博大的,它无私的想人类提供着个种资源,哺育着地球上60亿人,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的呢?
四、学习资源有限部分
1、出示地球污染的图片.学生观看。
2、学生谈感受。
3、自读课文3、4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种资源并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填表。
4、汇报交流,填写表格:
自然资源类别特点人类的破坏行为造成的后果矿产资源几百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水资源可以再生,长期为人类做贡献。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5、齐读这一段课文:
过渡:面对这样一个破碎的地球,我们怎么办?
五、学习“不能移居”部分
1、指名读课文。
2、为什么不能移居?
3、齐读这一段课文,读出气势。
六、写法指导
七、课外延伸
你想对地球妈妈说什么,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
八、总结全文,激发感情
播放音乐《你好地球》。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只有一个地球》语文教学反思其六,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今天,我校组织了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我执教了《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课一上完,我真切地体验到课堂教学真的是“遗憾的艺术”。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其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课前,经过反复的思索,我给这节课定了一个指导思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让学生抓住主线自主提出问题,在质疑的同时产生探索的欲望,并引导学生从“可爱”和“破碎”两方面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同时我还抓住另一条主线-“自豪”到“心痛”这条情感暗线,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悟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变化。我想在本节课中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粉墨登场”之后,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总觉得丢了点什么。现就这课作以下几点教学反思,与大家切磋: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
课堂中,我不仅身体走下来了,心灵走下来了,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真正充当了一个平等的合作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努力与学生一起共建了一个快乐、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
二、做真诚的赏识者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课堂上,我通过亲切的微笑、真诚的鼓励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
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场面。当让孩子想象地球妈妈美丽的样子时,孩子们竟像一个个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地球妈妈描绘成一个天仙似的美人,连基础较差的蔡晓玲同学也积极地站起来抒发她的情感,博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赏。是的,把赏识的目光投向孩子,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会还给我们一片精彩!
三、教学中注重理解,感悟
俗话说,动人心者,莫不先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教师教学不仅要重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活动。于是,我着力对教学材料进行组织,明暗两条主线相互交错进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潜心会文,综合思虑,结论让他们触目惊心。"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一一地球,精心保护它吧!"终于成了所有孩子的呼声。
四、教学不足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从发言中体会得到,学生的自学情况较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只是大部分,有的学生做的不够到位。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五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数十人。只有一人有幸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可化整为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能搭起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悦机会。但也有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新课改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上的改变,真正对教材内容并不是做了很大的改变,我个人的认识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探究式学习,如何变“满堂灌”改为“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找出了原因,我会信心倍增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中。
以上就是《我有一个家教学反思精选》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我有一个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165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