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水平,教师通常都会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从哪里寻找优秀的教案呢?不容错过的“《挑山工》教学反思简短”相关文章让您更深刻了解该主题,这些资料为你提供参考和使用愿它们对你有所帮助!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语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挑山工的语言)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情,要达到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
3、通过给插图题词训练学生将理解和表达结合提高书面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进一步读懂课文。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们还知道了泰山的路(生答师板画),挑山工走的路(生答师板写),肩上挑着(生答师板写),理应比游人(生答师板写),但是每次都比游人(生答师板写)
子。
2、学生默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思考,你对挑山工有哪些了解,把收获批注在相应的句旁。
学生默读所画的句子边思考边做批注。
3、组内交流批注补充批注。
4、全班交流收获,教师追问引导学生理解挑山工的辛苦,体会挑山工坚持不懈。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
5重点学习挑山工的话。抓住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的脚踏实地一心向前的精神。
6、指导学生朗读并评价。
(三)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课文插图)“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板书:我需要它明理)
同学们,只是作者需要它吗?(我们也需要)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起,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
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教材分析:
《挑山工》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设计理念:
1、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导学结合,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学中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要致力于导,学生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2、《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同学们,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往游览。在游览的时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2、播放录象,大致了解挑山工的情况。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语言,了解挑山工登山这件小事中蕴涵的深刻道。
二:初读课文,揭示对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挑的货物很重。因为课文用了“沉甸甸”这个词。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登山路线与游人不一样。他们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而游人走的是直线。
[教学反思:“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师:到底折尺形是什么样?你能把你理解的挑山工走的折尺行的路线画下来吗?
生:行。(异口同声地回答。)
学生画,师巡视,根据情况并叫三名学生画在黑板上。
(1)
(2)
(3)
师: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大家看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不对,是斜行向上的。”
生:“书上说了是从左边起的,第三个也不对。”
…
…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读书不要马马虎虎,要细读。
生:课文怎么写的你要读清,不然就理解错了。
…
…
[教学反思: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要学的东西。这时学生的这种注意力和思维的焦点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体验,多角度思考、发现,让学生学会学习。]
师:游人走的是直线,可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行路线呢?
生: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着重物,如果跟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挑山工很聪明。
生:挑山工能在工作中找捷径。
生:他还能在工作中找窍门儿。
师:好了,现在把你的学习体会写在这一段旁边。
学生汇报:
生:我写的是:我以后在生活中也要学着找窍门。
生:我写的是:无论干啥都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
…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札记,学会读书的方法。]
三、细读深究,潜心会文。
师:刚才我们发现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长,那他就应该……(师预言又止。)
“应该比游人慢。”一生抢着说。
“不是,他比游人还快。”另一生赶紧接着说。
师:这时,你自然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汇报。
生: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是不是有近道?
四人小组,再读课文,交流汇报。
全班汇报。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关键处设疑,在矛盾处发问,巧妙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师:你们找的都是挑山工的话。
师生对读挑山工和“我”的对话。
师:用笔划出你觉得有道理的句子。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
全班汇报。
师:挑山工的话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作者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师: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我不觉得挑山工很珍惜时间。
生: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件事。
生: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
生: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
…
师:作者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生:回来画了一幅画。
师:(出示这幅画)在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挑山工非常健壮。
生:我看到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
生: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
生:他还在不断的攀登。
[教学反思:借“形”(彩图及文字)悟“神”(写作目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挑山工负重登山”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读最后一段。
指导感情朗读:范读,齐读,指名读。
过渡:其实,不仅作者需要那幅画,今天,老师也想问问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交流讨论:指名发言:
生:是因为我需要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的坚持精神。
生:我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坚强的意志。
生:我需要挑山工说的哲理。
┅
┅
师:在文中最后一句补写:我也需要它,因为
。
[教学反思: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等各种形式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在文中最后一句补写:我也需要它,因为
。”的形式,启发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不仅作者需要它,我们也需要它!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
板书设计:
认定目标
一步踩不实不行
步步踩实
更不能耽误工夫
抓紧时间
一个劲儿往前走
坚持不懈
第1篇:《挑山工》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冯骥才登泰山时从一位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的事情。课文夹叙夹议,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与挑山工的对话说明了干什么事都应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上这课时我以“先学后教,问题评价”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自己探究和试验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问题导读单指导预习——预习效果检测——自学成果交流——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教师点拨适当拓展——问题训练检测,这七个步骤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不禁为这课的几个亮点而欣喜。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学生在导读单的指导下进行了自学,对生字、词语、优美句子学习积累之余充分的阅读了课文,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自己不懂得问题。
课堂上学生完成自学检测的同时能有个性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如展示自己收获的词语时,爱迪生小组不但自己进行了读、解释,还别出新裁的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进来用词语造句,并恰当的表扬每个参与小组,课堂气氛活跃。紧随其后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问、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以及课堂结束时的训练检测、小组评价无不显示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预习和质疑能力
学生在课前根据我设置的“低层目标”,通过目视、口诵、手写、脑想充分自学。既掌握了本课的.相关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又在积累、标画、批注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如:
(1)挑山工和游人上山有什么不同?
(2)挑山工的话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3)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
(4)本课和单元标题有什么联系?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在学生质疑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鼓励其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即使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关系不大也不要去伤害他们这种积极探索、敢于发散思维的精神。
2、合作和解疑能力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板书在黑板上,激励启发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之初我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在解决大部分同学集中提到的问题: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通过沟通互动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理解和思路。
他们有的说“它”指作者画的挑山工登泰山那幅画,有的说是画中的挑山工,有的说是挑山工的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并且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了互相接纳、赞赏、争辩,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理解知识,圆满解决问题。
3、表达和展示能力
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自学展示,合作交流,小组汇报,互相评价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不论是单个学生给小组成员讲,还是给全班同学讲,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以前不同的学习状态,他们能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胆子也一天天增大了,自我展示兴趣高了,花样多了,个性充分得到了张扬。我终于发现原来孩子们都可以那样的能说会道。
4、延伸和动笔能力
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舟舟、张海笛、外国的诺贝尔、海伦凯勒等。
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弃。还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或许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波折,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功。做事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能投机取巧,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
三、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这节课通过前面提到的七步教学尝试,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这从课堂教学伊始的自学检测、课堂结束时的问题训练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完成准确率高、完成速度快,七个小组之中五个达到满分,其余两个小组准确率均在90%以上。
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不足。
1、读课文的时间太少。整个课堂注重了学生的自学方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加之又设计了对学生自学的检测、课堂学习的训练,课堂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读课文的时间压缩的所剩无几,所幸的是课前学生的预习比较扎实,没有影响到学习效果。我认为在课后还应布置一些朗读任务,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本内涵。
2、学生在抓住重点进行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而是点头示意表示肯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第2篇:《挑山工》教学反思这篇《挑山工》教学反思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今天在讲《挑山工》时,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都没有成功。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担向泰山登攀的激情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小组中对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讨论显得有些冷场。
这时的教学再进行下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交流。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简笔画,然后根据两者的行动路线在台阶两边同一高度画了一条直线和一条折线。
这时黑板上的路线图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注意,我便又拿来尺子,让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其他同学算数据。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论:“挑山工路程远、速度慢,却比游人先到达山顶”这一问题,我请一个同学讲《龟免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并通过这个故事为课文中“我”的“不解之谜”揭开了谜底,很快讨论总结出:游人玩玩闹闹、东看西看的时候,挑山工却一个劲儿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热烈讨论从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围中结束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3篇:《挑山工》教学反思《挑山工》教学反思范文精选系列,如果你喜欢可以下载全文。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顺利的结束了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们无论是在知识水平,能力培养还是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作为一名教师,课后细细品味,深刻反思获取的则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因为是一节真实的生成课所以感受颇多。
(一)教学的第一大环节是梳理作者与挑山工的四遇四见,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相遇地点用()扩出来,把表示速度变化的句子用--------画出来。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部分困难生梳理的能力较差,把凡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如草地、古松下等等都扩出来,有的更是无所适从。巡查一下,感觉不能草草过去,果断采取小组研究的形式互帮互学,让理解的优生小范围内、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集体订正时效果较好。在这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计划之中的形式,而适时适地而有效的及时采用好的方法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二)指名读挑山工的话后,我用特殊颜色标出“我和你们不一样”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本想让学生结合挑山工的话来说,说走法不同、说目标不同。可学生却没在意后面的“一步踩不实不行”等话语,反而谈出了挑山工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等困难。我通过再三的指屏幕才拉回他们的思路。也曾思考是否因为这段话是打在屏幕上,学生没有看书去找,也没看屏幕,而是凭读文的印象去说,或者是因为我的问话出现了什么毛病。不得而知。
(三)本节课我运用了三个填空来帮助学生表达,一个是解疑“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而是()。”一个是说明我为什么需要它“作者之所以吧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是因为他从挑山工的话中明白了登山要()领悟到做事要(),还体会出要用它()。”课前就曾设想这种形式是否阻碍学生的表达,抑制学生的发展?是否以不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呢?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第一个问题在我提出后就有学生举手,而且称之为踊跃,显然设计有些多余。而第二个填空对回答有指引作用还是有必要的。想一想这种形式真不能抛弃,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曾对我说“老师我心里明白,但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为什么不可以帮他们一下呢?我们可以设计好,然后根据情况适时的出现或学生以说得很到位就在教师小结时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本节课学生在填空时并不是很全面,如预期让学生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走走停停、目标不专一),而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目标专一)”,但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而是(一直走)”,或“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目标不专一),而是(目标专一)”每人都仅仅说出某一方面。虽说也可以,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纵观总体我感觉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顾及过少,教师牵导过多,课堂太过拘谨。其实该放手时就该放手,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给他们更广阔的天地。
很喜欢这种(教师做足自己课前准备而不是让学生做好准备)生成的课堂,正因为有一些不可预料的东西才有了这么多值得反思的素材。课上得很有感觉,也许他并不完美但很值得回味。
《挑山工》是一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怎么处理呢?后来我们经过集体备课,做了这样的处理:1、(第一课时)扫除生字、读书;2(第二课时)质疑,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有这三个:(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为什么这样登山?(2)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3)“我”为什么需要这幅画?这些问题既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教学的重点。
第二课时质疑解疑深入领悟,通过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引导提炼归纳出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其实避免了逐段讲读、条分缕析的支解式教学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事实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错的,学习情绪也很好。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要学的东西。这时学生的这种注意力和思维的焦点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体验,多角度思考、发现,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让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让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有条理。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札记,学会读书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邓亚萍、杨震宁、外国的爱迪生、居里夫人等,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我深情并茂地总结:同学们,不仅作者需要它,我们也需要它!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挑山工的工作那么辛苦,但他为什么还坚持干下去?”这本来也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但因为不是我预设中的问题,所以我没有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文本,讨论思考这个问题,使课堂教学有点流于形式,自己的教案思想太过严重。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要向挑山工学习,总结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评价语言丰富,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
三、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交融在一起,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成长之美。
四、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了讨论的热点。在本节课中,学生 说个性化的感受、读个性化的理解、写个性化的体会。课堂上有学生练笔的时间,学生静下心来,拿起笔把自己的所得用高度概括得语言写下来,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
五、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这岂止是文本的内涵,它已深深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震撼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六、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学过的关联词语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
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关联词语,既使学生创造形地运用语言,又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
本课教学着重体现“比较”理念,即挑山工与游人比,《挑山工》与《峨眉道上》比较及这篇课文与教师下水文《轿夫》比较。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前,我认真研究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
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3、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我得出一个结论,这节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但是,如何突破这个重点,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所思所得,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是一个大难题,同时我又是一个喜欢动点小脑筋,干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的老师,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从哪里入手,突破重点,怎样上出新意,怎样给一点别的老师想不到的东西给学生。
我决定从中心入手,苦思冥想中,《峨眉道上》这篇文章浮现在我眼前,它和《挑山工》一样,写的都是身负重物,在山路上行进的人,但中心却是不一样,前者歌颂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后者阐述的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同样一类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领悟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这不就是前三课,古诗《题西林壁》所阐述的哲理吗?我决定将课文重组,将这三课组合在一起,从而教给学生如何读文章,如何定中心的一点借鉴。
在备课过程中,我又想到了自己刚从张家界回来,那里的轿夫不也和挑山工是一类工作的人吗?于是,我动笔写了一篇下水文《轿夫》,我定的中心是赞扬轿夫热情服务,认真做好张家界的形象大使的美好品德。
三篇关于“挑山工”文章一并列,让学生比较异同,他们马上一目了然,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三篇文章各式各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中心的。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积累运用的写人的作文。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是一篇经常被别人那去做课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我告诉他们左脑管语言,右脑管思维,如果你两件事情都能做好算你左脑右脑都好使,),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我觉得自己在这里处理得很好,先说出任务,明确目的,然后给足时间思考,再进行讨论,不会造成他们乱说的现象。)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近来我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写板书,这样他们既很高兴,我有“懒”了一下,何乐而不为?)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真好,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唉,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
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讲课之前,教师的备课很重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本节课又很容易讲成品德课,因此在教材的整体把握上就要多下些功夫。由于文章较长,我采取了抓住重点,有详有略的教学思路。在第一课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比较浅显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则卖个关子留下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针对上节课学习留下的疑问,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2课《挑山工》,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让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让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有条理。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
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舟舟、张海笛、外国的诺贝尔、海伦凯勒等,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升华中心引出反思。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弃。还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或许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波折,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功。做事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能投机取巧,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听到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感叹到: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在捷径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希望同学们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学生在抓住重点进行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给与肯定,而是点头示意表示肯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掌握教案的编写技巧,是每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教案有助于教师真实展现教学过程,便于组织教学,写教案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呢?故乡小路教学反思是编辑为您准备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内容,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一、节奏
这首歌曲与以前所学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时存在两种拍子,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变拍子。我想让学生自己发现,于是在初听歌曲的时候,利用节奏游戏,我跟着歌曲拍节奏,让学生模仿节奏,然后让学生说出节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终,大家发现两种拍号在歌曲中是以小节交替的形式出现的。(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白节奏的反复性)与此同时,老师弹琴,学生来伴奏,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这种结构上的相同性,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础。
二、歌曲的意境
因为歌曲中乐句很相似,很多同学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都唱得没有什么变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现。我先让孩子们将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叙述,后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后半段。但是,后半段的这两个乐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样的。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区别不同的力度?
我先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体验文学朗读中的高潮。我先朗读,学生跟读,有些同学的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弱,有些同学处理是前一句强,后一句更强,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强后弱,能更好地表现这种对故乡的意犹未尽的思念,先强再强,表现自己对故乡无比强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见解,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是我们在朗读中的处理,音乐中的高潮不一样,它必须借助旋律来表现。我们想一下,歌曲高潮处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怎么样的旋律才有助于我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情?我们再来看这两个乐句的旋律,你听一听,想一想,怎么样的处理能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最终,在我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先强后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创编活动
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创编歌词,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小组合作精神。
通过这节课,学生都参与活动,而且每个小组都表现的很好,表现了团体的力量,难点、重点在游戏中已经突破,了解变换拍子并能创编,我通过小组接唱、创编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反应能力。
这节课,让我们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多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我们的歌一定会唱得更好,更动听!
/4拍,D宫调式,全曲共分为两乐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需要情感的投入,情感让人陶醉于音乐,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要唱好一首歌,要表演一个人物角色,必须要以感情的投入为基础,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课堂内容较丰富,主要在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突出学生本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些学生条件好,唱歌自然好听,有些学生舞蹈表演好,有丰富的表现力,所以,在课堂上我加强与学生合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锻炼学生的能力,利于学生的成长。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一些细节问题,学生对低声部不容易把握,另外,在音乐教育也要不断加入新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才可以让学生对学习音乐保持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和抒情。在进行节拍训练和感情处理方面我采用了:
一、对比聆听的方法。先复习三拍子和四拍子指挥图示和节奏特点,然后利用游戏的方法,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在歌曲中找出规律,并反复练习将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
二、歌曲的感情处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先从导语中渗透关于故乡的概念,然后在歌曲处理时从歌词入手,由配乐朗诵歌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韵味,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之情。从而引出第一乐段的旋律平稳,如同内心的诉说,着重表现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乐段的音乐起伏较大,情绪激动,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结束句的仿佛人们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之中,情真意切,余味无穷的歌曲处理。让学生能够体会并运用到歌曲之中去。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课没有能够使用课件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对于本课的教授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充分考虑时间的安排。在变拍子的环节应该言简意赅一些,把握之间,让后面处理歌曲的时间更加充分一些。
二、加强第二乐段的学习。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要以思念之情做倾诉的主线,以第一主人翁的身份投入的歌唱。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希望下一次的讲授能更加得心应手。
之所以选择打击乐《北京的金山上》,想法有几个:第一,孩子们对乐器的喜欢:从组织打击乐活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乐器的热爱;第二,大班最近主题活动的内容之一;第三,观摩活动中打击乐活动的稀有,打击乐活动存在的弱势状况,从以上几方面考虑我打定主意开放打击乐活动。
备课时了解到音乐《北京的金山上》的节奏型有两个不是很复杂,对本班幼儿而言有能力学会;大班幼儿可以尝试创编节奏和选配乐器;幼儿看指挥合作演奏的习惯需要积极培养,就把目标定位三个: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北京的金山上》;根据舞蹈动作创编节奏性,并根据乐器音色、节奏型选配伴奏方案;学习看指挥协调合作演奏。活动一开始,师生随熟悉的音乐一同复习舞蹈,幼儿注意力非常集中。乘此好机会,请幼儿个别根据教师的基本舞步拍出节奏型,幼儿积极举手尝试,但节奏不够一致有差距,经全体幼儿再次倾听和感受、尝试,活泼的节奏型很明显地拍打出来了。第二,主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练习整首和分声部练习,为下面乐器演奏准备。第三部分主要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型选配乐器,幼儿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他们积极选配,却出现了每种乐器都选配一种节奏型的现象,教师立即启发孩子,并根据他们的举手一起决定选配方案。在教师指挥下,幼儿特别投入自己选配乐器看着指挥认真演奏,教师能关注幼儿帮助有困难幼儿正确演奏,师生配合较协调。整个打击乐活动,师生都非常投入、气氛活跃,主要是教学中教师采取方法注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编节奏型、选配乐器引起了幼儿极大兴趣,有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如果活动中一些细节方面考虑更周全些,效果会更佳。
期待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和积极引导,小朋友都成为小乐手,能演奏出和谐、动听的音乐,给大家欢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音乐教学是让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重得以放松的重要课程,有利于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对话式教学成为适合中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对话教学,成为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耐心倾听,平等交流
对话式教学的展开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倾听意识.教师在和学生进行对话时,需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听取学生的观点,同时也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交流方式,对待一些较内向的同学要以引导和鼓励为主,而一些特别活跃的同学要注意对其进行合理的打压,以保证课程能够顺利进行.特别是在中学音乐课堂上,学生心理发育已经日趋成熟,教师要学会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感受,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体会到提问教师的乐趣.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才能得到学生对音乐课堂最真实的想法,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从而为音乐课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自己处于平等交流中的引导地位,要起到引导与把握方向的作用,把每位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用心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出教材背后更值得思考的内容.例如《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一课,这部音乐作品处于《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这一单元,是一部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这部音乐作品做好深入了解,在上课过程中通过交流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感受,解答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利用好每一部音乐作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并感受作品中充斥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为这一学年的音乐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预习,积极交流
在中学音乐课堂上使用对话式教学,就需要师生之间进行共同的交流才能实现,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自学,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是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开课之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激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可以选择在上课的最后几分钟将下节课所学内容简单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学生进行预习有很多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有关创作背景的查阅,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使学生通过自学对将要学习的音乐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查找资料,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这样就可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器乐欣赏课,教师必须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工作的布置,才能保证在课上欣赏时学生有话可说,也能够使课堂节奏更紧凑.中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强的预习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安排中学生进行预习,能够为他们高压力的中学生活提供一些休闲的余地,并且使他们感受到参与音乐教学的乐趣,并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懂你》一课时,教师要为下一节课的《好汉歌》做好准备.这一单元为《流行风》,《好汉歌》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因此对这一课采用对话式教学比较适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阅《好汉歌》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提出自己对《好汉歌》的理解,并带到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这样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也使得教师可以更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对《水浒传》的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将《好汉歌》融入到电视剧当时的环境之中进行理解,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何为好汉,感受流行音乐的特点.
三、创设情景,和谐对话
在教师乐意去倾听学生,并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做到有话可说之后,还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对话环境,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创造条件.特别是中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健全的人格,特别需要教师对其予以尊重和积极的引导,才能让其乐意走进音乐课堂.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进行对话的物理环境.比如打乱学生的座位顺序,让学生分组坐在一起,或者像在剧院欣赏音乐作品那样为学生安排观众席的坐法.这样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座位,方便了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更为轻松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乐于在课堂上与他人进行对话.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自身做起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感受.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需要亲近友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解答,当学生做出一个较合理的答案时要予以肯定,即便学生说错了也要注意不能态度强硬的对其进行批评.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学生的伙伴,是对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引导者,要充分对学生予以支持和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重视与尊重,这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在课堂上发言,并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广陵散》这一欣赏课,其时代背景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背景比较遥远,学生在进行鉴赏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们乐于在课堂上针对《广陵散》提出自己的问题.此时要注意,由于学生对于古琴曲无法像流行歌曲那样喜爱以及更好地理解,针对其提出的问题可能会缺少价值.教师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予以欣赏,尊重学生在思考之后提出的疑问,并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一起来帮助提问同学进行解答.教师要满足学生充满好奇心的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广陵散》中充斥的杀伐之气,感受古代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统治的抗争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越来越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自身的倾听意识,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情景,通过各种手段来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同时也需要学生协助教师,待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使对话式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得到合理的利用,提升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减缓其紧张的学习压力,让中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谐的心理状态下完成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什么是具有音乐课的气质?这是一个在每个人心理很模糊的印象,虽然很模糊,但它一定是美的,让人陶醉于音乐,耐人寻味的感觉。当然,这不能离开音乐学科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故乡的小路》是一首两段体的抒情歌曲,4/4、4/3拍D宫调式,全曲共分为两乐段,第一乐段音区低而深沉,从弱起开始,曲调平稳,在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之后,情绪逐渐得以抒发。这首歌曲要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对故乡淡淡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之情。歌曲在第一乐段似乎是在用倾诉的口吻向我们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仿佛像这条童年走过的小路一般沁入人们的心里;第二乐段则是在第一乐段的铺垫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绪逐渐在回忆的梦中升温,将一种忆往事、思故乡的真实情感倾诉出来。《故乡的小路》所要像我们表达的并非是喷涌而出的浓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渐将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爱送达心底,令人回味无穷。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设计思路的主线以“浓浓故乡情”为情感铺垫,在音乐情境中抒发故乡情,表达故乡爱。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图谱导入。
2、演唱《故乡的小路》学习歌曲。
3、激发对歌曲丰富的情感体验。纵向挖掘不同的艺术作品,归“情”于故乡。
歌唱是学生音乐水平的直接体验,一首歌曲经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表现会更富感染力,《故乡的小路》是表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亲身感受,怎么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呢?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抓住两点进行歌曲教学:
1、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边唱边画图谱、随歌曲拍击节奏、静静聆听音乐、随音乐哼唱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学歌之前反复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及情感,注重整体聆听的实效性,为学习歌曲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改变以往教学一句教唱一句学唱的方式,因为我认为这种方式学生学起来既单调无趣,缺乏学习兴趣,又破坏了歌曲的整体性。我让学生根据对歌曲的感知能力整体学唱,只在重难点地方指导学唱,由于有了第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这首歌曲。在进行歌曲的情感处理时,我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很好地唱出了歌曲的意境及强弱力度。
第三个环节创造活动我设计将歌曲、舞蹈、打击乐器结合让学生充分创造、表现音乐。
2、图谱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我根据歌曲内容设计了本首歌的图谱,分别出现在课始和课中,设计课始激发了学生学歌的兴趣,设计课中又很好地指导了、检测了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反思这节课,我有许多需改进的地方:
1、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在设计环节时要考虑到所设环节如何真正为教学、为课堂作服务,如何真正通过环节的设计有效突破重难点,而不是为了花哨和课堂的可看性。
2、给小学生上课教师的语速要放慢,让学生听得懂、听得清。
3、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还应多样、生动些,尤其是评价语言。
4、自身声乐水平还应进一步提高。
反思、总结自己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会再接再厉,让自己不断进步!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在认真研究课程之后,本着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通过听辨和创编,了解变拍子,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感受变拍子的特点,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和抒情。在进行节拍训练和感情处理方面我采用了:
一、对比聆听的方法。先复习三拍子和四拍子指挥图示和节奏特点,然后利用游戏的方法,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在歌曲中找出规律,并反复练习将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
二、歌曲的感情处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先从导语中渗透关于故乡的概念,然后在歌曲处理时从歌词入手,由配乐朗诵歌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韵味,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之情。从而引出第一乐段的旋律平稳,如同内心的诉说,着重表现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乐段的音乐起伏较大,情绪激动,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结束句的仿佛人们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之中,情真意切,余味无穷的歌曲处理。让学生能够体会并运用到歌曲之中去。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课没有能够使用课件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对于本课的教授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充分考虑时间的安排。在变拍子的环节应该言简意赅一些,把握之间,让后面处理歌曲的时间更加充分一些。
二、加强第二乐段的学习。第二乐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要以思念之情做倾诉的主线,以第一主人翁的身份投入的.歌唱。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希望下一次的讲授能更加得心应手。
《小小少年》是德国电影故事片《英俊少年》的一首插曲。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遭诬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别人帮助下,以自己诚实善良感动他的外公,最后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影片随歌声开始,歌曲四四拍,弱起节拍,大调式,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重复,在句尾的变化上作了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这里也是歌曲教学的难点,旋律坚定明朗,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一下子就把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三、四乐句歌曲以合唱形式出现。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使音乐更丰满,与前面形成了对比,旋律同样是变化重复,曲调舒展而有起伏,在歌中虽然唱出了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此时此刻他仍然表达了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表达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本课试图通过把歌曲的难点简化、分散,逐渐加深,使学生感受二声部的学习成功乐趣,在演唱中产生情感共鸣,以情带声培养阳光明朗的歌声演唱。在学生学习二声部时注重培养演唱习惯,如音准、节奏、音色、力度的控制与把握。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尊重音乐感受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表现能力。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来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各种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认知、情感能力。
整节课力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挖掘教材中的音乐要素,旋律美,情感美,和声美、节奏美等等,这样从音乐的角度,用音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培养音乐素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过用教材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想象、审美、感受美、体验美,并创造美的能力,养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应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应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应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为了避免教学时不出错,准备一份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教案是老师独立进行编写,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您是否也想学习编写优秀的教案呢?接下来是编辑为您整理的有关“数学广角搭配教学反思”的最新资讯,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只是和现在有的经验基础,然后理解更高更深更复杂的知识。数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本册“数学广角”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2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在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见面握手——为妈妈准备礼物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出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尽管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但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重复或遗漏现象。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本课所学内容,有些题型略加改变,学生便无从下手了,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我执教了《数学广角》一课。课后,我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与本低年组全体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的思考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和习惯。难点是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有序搭配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搭配的产生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简单的搭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我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创新的理解是这样的:用好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学内容变为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
二、课堂中的几个亮点
《课标》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在以下几个环节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点一:在情境中,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搭配,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让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课前我准备好数学用具,每一组两套用具。让学生参与活动并记录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搭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亮点二:探究新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各抒己见,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于是提出了:我们怎样才能有序的搭配?于是我设计了学生独立思考环节:让学生在明确目的之后,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思维发生了碰撞,由此得到正确的搭配方法。它既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避免重复、遗漏,为学新知而学;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搭配方法的认识体验,并从直观的实际中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不足的地方
不足一: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在提出怎样有序搭配时,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不足二: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我自身认为自己在教学语言、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学习,今后我将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个台阶。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奖励糖果方案”、“密码门”、“涂色”、“唐僧给徒弟三人照相”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
一、创设奖励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创设的奖励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在由“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个问题:“含0数字的排列”和“涂色问题”及“照相问题”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数字卡片摆一摆,给两个城区涂色,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在指导中让孩子注意的问题大声说出来,打断了孩子独立思考。
(2)在照相问题中,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找同学分别来扮演师徒四人,但在排列如何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分不清谁分别扮演的是谁,容易混。可以更有趣,让孩子戴上头饰区分。
(3)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活动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没有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
本课时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重叠现象的内容。备课时,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特点对教材进行了重组。这一课时是集合思想的初步认识,主要是利用直观图形导出集合的产生,以及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经历、探索集合的产生过程。
运动会的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情景设计比例题设计稍微简化了。在引入韦恩图的时候有点过急,介绍韦恩图的过程也不够详细,应该花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另一个缺点在于只要求学生会看会用集合图,没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用集合图,什么情况下不能用,并画一画。所以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练习的设计来看,层次还是很分明的,包含简单到有挑战性的题目,所以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不足之处在于练习的效率不高,原因有二,其一,课件出现问题,导致分类填写这一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部分时间;其二,时间分配不科学。前面简单的题目花费的时间太多,以致后面的思考题不够时间讲解。希望在下一节课里,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1.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学,方是真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图,学生设计的图各式各样。
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2.重视互动,引导学生在信息交流中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鼓励每个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的人的思想。
3.有部分学生很难理解重叠问题,需要个别辅导。多练。
评课:
陈丽丽:王老师的这节课抓住了重点,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较好地达到了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自主尝试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祖前路:王老师《搭配》节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在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当地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同伴交流、集体展示。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黄凤: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师让枯燥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乏味的知识使之有情趣,学生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在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中,王老师将数学知识依次呈现出来,不断向学生提供现实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
王坚: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蒋涛: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袁志强:王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金晨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已掌握的,课堂上虽然不用明确告诉学生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但是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加深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在本节课中,王老师设计了用“1、2、3”三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数字等方式感受摆的'过程。最后用序号1、2、3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汇报交流总结方法,体会排列的规律,学会有序思考,体会有序排列的优越性,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整个教学过程很清晰,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是一节成功的课。
徐璐:王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设计了老师带领学生去闯关,首先是需要学生猜密码,让学生探索三个数字到底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让学生在寻找密码的过程中,探索怎样的排列规律最好,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全面、不重复、不遗漏。在汇报交流中,归纳出三种排列方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交换位置法。同时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比较:数字“5”、“6”、“7”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和写出用“0”、“6”、“7”组成的所有两位数。前者可以组成6个数,后者只能组成4个数,为什么呢?因为“0”不能放在首位
尹艳:本节课是二上数学广角里的排列组合,王老师在设计时主要以排列的教学内容呈现,无疑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学生掌握得较好。王老师从两个数字入手进行搭配,再扩展到三个数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学中,王老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黑板上呈现学生的多种方法,并善于总结和归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但个人认为最好进行优化,一般确定前面的方法比较常见。在数字排列中可以固定十位或个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说固定十位或个位有些不妥,是不是说先确定前面或后面较妥。总之,我认为王老师还是挺努力的,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整个教学流程把握还是较到位。
季胡琴: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的《搭配问题》一课。王老师准备充分,上课内容丰富,先以让学生开密码锁为引入,再以数学闯关,三人照相等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王老师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徐丹丹: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课堂设计思路清晰,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重视学生发现规律能力的培养,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从例题的选择到练习题的选择,将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用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老师在听取学生的回答后,要注意认真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入。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表达才能让学生更易懂。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柳根富:周三上午,王海红老师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的《搭配》一课内容,这块知识跟生活联系紧密,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王老师在课前也精心设计了一些诸如“开密码锁”、“数学闯关”等贴近学生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展开教学,从数学的数字搭配中探究、发现搭配的规律,再把得出的规律拓展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符合低段学生认知特点,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听了这节课后,也有了自己个人的一些不成熟意见,提出与大家探讨:因为执教的对象是低龄儿童,如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犹为重要,王老师课前也设计了带故事情节的小故事,并用课件展示出来,但在课堂上似乎没把预设环节的效果用到极致;另外在课堂上多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甚至可以略显夸张地使用些肢体语言,这样气氛可能会调节得更好;在用1、2、3三个数字设计密码环节讲得不够深入,留给学生探讨的时间欠足,虽然也总结出了设计的方法,但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谢谢!
李薇薇:王老师的这节课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用两个数字的组成两位数找密码,比较简单,关键是让学生体会数字组合的奥秘,可以怎样组合,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第二关是出示三个数组成两位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分析结果,从不同结果中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再设计三人握手游戏引出排列组合的另一种情况,让学生对其规律本质进行探究的同时感受其中的不同。
丁鹏:“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在这节课中王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及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因为王老师把握好了问题设计的梯度,才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排列组合中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全面的思考方法。1,2,3组成两位数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方法多样,选择适当的方法。三
玩握手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共握多少次手?又引出了排列组合中的另一种情况,让学生对其规律本质进行探究的同时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金建明: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讲完课后,和同事们进行了交流,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其次,在实践方面:因为低年级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本课我通过“小动物共伞的故事”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己充分的动起手来。用两个数字摆出两位数,用三个数字摆出两位数,三人两两握手,搭配上衣和裤子,通过找路回家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快乐地度过了40分钟。
再次,我关注师生合作,促进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课后,同事评课时,指出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大,没留作业,总结有些仓促。我虚心接受同事的的建议,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进行修正。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上,争取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反思:这节课从写教案到最后上课,经历了组内老师反复研讨和磨课,也得到了邓校和天元区考研室李芳老师的指导。通过痛苦的磨课,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我从老师们的交流和评课中,学习到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没用立足学生的基础,以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组合知识,其实,在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接触了组合知识,已经能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而三年级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交流用连线记录的体会。通过组内老师的分析,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组合思考,在师生互评中体会连线记录的好处。
我从李芳老师的指导中,体会到了活力课堂的好处,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汇报展示”一系列活动,充分把发言权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李老师对“汇报展示”环节给出了具体的指导,但是我觉得在上课时,还是做得不好,分析原因可能是每个班的展示情况不同,出现的问题各不一样,老师的限处理能力不强,没能在师生互评环节将重点有序的搭配讲清楚,因为怕学生讲不清,所以老师没有把过多的话语权给学生,这也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同时觉得在这个环节也是很考验教师教育机智的地方,这也是我以后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通过几次磨课,自己对这一课时的内容也越来越清晰。感谢数学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也非常感谢经开区举办的这次活动,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看见”,让我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锻炼了自己的心智,也提高了对教材的认识。
特别是听了六一小学的数学老师胡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颇多。符号意识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核,在胡老师的课堂之初就非常自然地呈现,从人物直接抽象出符号——圆圈、三角或者数字等等,为最后的运用埋下伏笔。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另外,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之前对教材的理解,对搭配的知识框架还是没有很好的建立。
教参上明确写明对本课时的要求: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排列组合问题,因此所教内容不要超出教材要求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我之前备课时也看到了,但是没有放在心上,这是我的一大过失。
知识框架应该从导入——新知——应用,这样一以贯之。然而备课时(稿1稿2)我并没有认真的对习题进行深入思考,设置的习题到底能不能承载巩固新知的作用?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学生的问题还体现的不够明显,但是我终于在磨课展示之后幡然醒悟。设置的习题有问题,于是回来之后立马对自己的教案、PPT进行了调整。在教授完新知之后应该立马对新知进行同类型的习题巩固,比如:用3、5和7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此模型的理解,又在巩固中对方法有了更深的感悟。接着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是不是任意给出3个数字,都能写出6个两位数呢?如果有学生能举出一组含0的数字,这节课的深度就得以显现了。如:用4、0和2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学生通过做题发现:最高位上不能为0。
当然除了这些不足,还留存一点点令自己满意的瞬间,我非常享受每次课堂中与学生对话,呈现各种方法并命名的时刻(交换法,固定法)。通过对话引导,使学生发现自己所写出的方法的规律,并通过观察每种方法的特点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命名,帮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对我来说,这节课展示的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也带给我了不小的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及时反思与调整,我也收获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看见别人的闪光点,来自于同事的建议,也来自于自己向好的心为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反思,加油成长,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好。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充分挖掘素材的教学功能,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在早餐搭配环节中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样的道理,握手游戏的安排也不是比赛搭配的重复,而且进行了活动化、游戏化的设置,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素材有步骤、有层次的探究,学生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符号化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三、本节课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失去了很多的生成资源。
2、生活化素材如何上出数学味做的不够。
3、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本节课以一个故事为导火线来展开学习活动,生动有趣。在整节课的时间内,同学们都表现极大的兴趣与热情,不论是在小组内摆卡片、三人互助的“握手”游戏,还是在电脑上演示衣裤的搭配,同学们都是兴趣盎然。当他们自己解决一个个问题后,当发现自己的解答是正确时,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鼓掌、欢呼。这种场面使我真正感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必须在课下花力气、动脑筋、设计既能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能符合课标要求的课堂预设,在课堂上也要适当的语言、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获得成功的喜悦。
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优秀的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检查教案是否准确无误。教案要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这篇文章将探究并分析“国学教学反思简短”的多个方面,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本课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的第11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分类、工具等知识,使学生能够从笔墨、韵味、形式等方面感受中国画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认识中国画,喜欢中国画。
本课以猜竞齐白石的一幅中国画拍卖画的价格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互补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讲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简单讲解后为加深学生认知,出示国画作品,强化学生认识中国画的题材,让学生欣赏优秀作品,从中感受中国画带来的魅力。又通过中国画作品与实物的对比,层层深入教授中国画意在于似与不似之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画。本课我在准备的时候,内容比较丰富。相同的是内容多而导致整体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条理不够清晰,很多概念提出之后,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展开,例如:墨分五色环节,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怎样分辨。其次,对比中国画环节,我在引导学生方面欠缺,对比阶段目标是导出写意与工笔两种技法,学生回答不对时,我没有做相应的指导。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再丰富、灵动一些和学生再贴切一些:例如:多欣赏。
还有就是,虽然知识点都能强调,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各个教学环节连接较为模糊、松散。问题设置不太明确,例如:写意、工笔引入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未能理解,学生回答不到点上。我的口头语也比较多,评价语言贫乏,经常重复学生回答。个别地方交代不清,引导不够,例如:写意画与工笔画这两种画法学生没有明白。语言也欠准确,例如:写意画中一句“画得简单”是不准确的。对比生活中的虾和齐白石笔下的虾找不同的问题,设计也欠层次与精准,显得宽泛。让学生盲目地猜,之后老师总结,不如提出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探索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诗书画印结合的《墨梅图》讲解内容有些片面,概念不够清楚。比如:画印的位置与作用,概念太笼统了。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材料,在纸的介绍上,可以结合画法,如果能有一些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一下,更能加深学生认识。在讲到中国画在生活中的运用时,可以让学生来找一找,发现身边的中国画的运用,既能巩固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习惯。通过讲这次公开课,我认识到了我的不足,以后我在讲课时要注意:
(1)导入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
(2)教学方法再多一些,比如:游戏,体验都是较有效的教学形式;
(3)提出问题要更加简洁,准确;
(4)评价语言要更加丰富;
(5)注重讲授知识的准确性。这是我针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够不断地成长,把课讲得越来越好。
本次班主任教学展评活动,我选择了执教国学——《三字经》。选择这一内容参加班主任公开课,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作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代表性内容,《三字经》已经进入幼儿教育内容中。源于南宋,迄今700多年历史的《三字经》相传为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经后人不断增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全书1500多字,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2)我园大大班早在20xx年开始国学教学,目前已经成为办园特色,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小组。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曾亲临指导。我选择这一内容,可以进一步交流国学教学经验,探索适合本园特色的方式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针对大大班幼儿年龄等特征,我在课前设置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逐句学习《三字经》(部分段落,即: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讲解蕴意;
(2)学习生字“犬、苟、曷、酿、物”,了解字面意思;
(3)唱诵《三字经》,体会语言节奏和韵律感;
(4)理解体会《三字经》蕴含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前半段,我首先以接龙游戏和吟唱形式,让孩子们唱诵三字经。配上古典音乐背景、节奏明快的歌曲,学生拍手吟唱,轻松活泼,避免了单调、死板和枯燥;接下来,进入内容复习,“孟母断机”和“孔融让梨”,孩子们一起分享孟子三迁、孔融尊重长者的故事,明晰其中蕴涵的道理,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由于配上了幻灯图片,这部分过渡顺利;学习新三字经为这次设计的重点内容,我先播放幻灯,让孩子观察,领会意义,然后出示课文,解释意义,然后开展朗读和跟读。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意义,我还设计了生字学习过程,让孩子指认识字,充当小老师。从效果来看,孩子们对大部分的字都能诵读,基本达到了设计效果;最后,我以集体诵读形式,巩固学习内容,并开展接龙游戏和自由交流体会,让孩子思考如何将三字经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生活情景中。最后部分,由于时间紧凑,未能深入进行,部分学生还不能有效地从文本转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
从我这堂课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基本和原有教学设计一致。其中也出现预设和生成之间的不同步,比如,在认“曷”时,有孩子提出跟喝水的喝一样,我没能及时强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按程序牵引整堂课的时候,中间过程一定需要根据孩子的“偶然”反应,做出灵活机智的调适,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这堂课的难点在于孩子们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蚕、公鸡等,因此,只能让学生自由想象,个别学生回答并进行描述,在这里,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更详细的延伸表述,避免只存在于个别有丰富阅读经验的同学中。本节课认字设计略显多,学生更在于诵读,而诵读的时候,遍数多少合适,还需要研究。接龙的时候,需要指认句子。认字和表达常常容易出现集中在个别口语表达较好的孩子身上,为了照顾群体,在认字的时候,如果多放几张黑板,让学生去圈读字,指认,或者幻灯中动态字浮现,配上教师的语境表达,教学效果可能会辐射更多的孩子,也会轻松活跃;图片具有直观性,但是可能漏掉了一些信息,如果能引用到动态的视频,结合儿童小故事,则减少了汉字字面理解所带来的困难,学生通过情境获得感悟。因此,本堂课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诵读、指认字等设计任务,但是体验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潜在的任务,囿于技术、时间等原因,初步达到效果,但还需要再接下来的课堂中进一步领悟。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与教授过程,加深了我对幼儿课堂中国学内容教学原则、规律、技巧等的认识。同时,孩子们的课堂反馈、同行之间交流、专家的点评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机会,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更大的提高。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本课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段及审美创作理念有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画实践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方面,本节课的讲授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通过课件的图片欣赏和通俗的理论解析以及一些外延知识的补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到对本课的目标知识吸收并理解。
存在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存在阶梯性递减——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中国画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不过从常识到理论本就是一个阶梯性的难易递进。再有就是课堂设计互动环节欠缺,教法单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当然普通高中学生对美术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自身的美术综合素养普遍不高也是一个客观问题。
改进方面:1、在讲授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和美学追求这一环节时,课件中的图片对比可以再加入两张西方绘画(一张具象写实作品,一张抽象作品),这样通过现实景物+西方写实作品+西方抽象作品+中国画作品的对比欣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画“不似之似”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2、增加互动环节,通过更好的问题和场景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水墨画也有了一席之地,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水墨画基础教学,而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要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国水墨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更有责任将水墨画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它蕴藏的文化涵义。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中国水墨画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连有名的国画大师都不知道,谈及对国画的认识,他们也多表示国画的内容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所以不喜欢,他们的回答也让我觉得汗颜。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在这个方面是必须加强对中国画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中国水墨画,并且能够画出水墨画。
但是水墨画在当前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还属于弱项。不少老师仍按成人技法,以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法,没完没了地画梅、兰、竹、菊,把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教成老年大学的“小老头”、“小老太”,实在令人惋惜。也有一些教师,把画儿童画的方法用在水墨画教学上,一味地勾线填色,失去了水墨画的韵味。
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要搞好水墨画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因为,第一、水墨画的技法比较复杂,画水墨画需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小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差,要用毛笔不打草稿直接画出造型,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了,更不用说控制水、墨、颜料在宣纸上的变化了;第二、学习水墨画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操,小学生还正处于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阶段,审美能力也还在形成阶段,当然不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第三、绝大多数水墨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受现代电视媒体的影响,都比较喜欢夸张、可爱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艳的图案,对传统的水墨画豪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就更加困难。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学的国画课和本校自闭症班的一堂国画课后我也准备试一试。连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画,那聋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没问题。
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能喜欢上国画,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一、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这样太单调,而且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张一切可以入画的东西,让画贴近生活。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校园生活”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国画教学开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传授于学生。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习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能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国画的材料除了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这种传统的方法作画外,我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作画。如棉签画,通过棉签沾取国画颜料在宣纸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还不能很好控制毛笔的他们,棉签这种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过度的过程,不至于一下子换成软软的毛笔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上体验到水墨效果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国画童趣天成,效果强烈,自由舒展,保留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了解国画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中国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中国画的形式与内容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前准备方面非常充分。教案中体现了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主题鲜明,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教案内容详细,书写整洁,布局合理。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并根据本课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与指导方面,本课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构图、墨色、形象等内容的回答,引出本节课“中国画的形式美”--形象美、色彩美、章法美、笔墨美。学生的互评、自评,把本课的教学引入高潮。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愉悦身心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对中国画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到得内容较多,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够,因此应对单纯赏析的部分需进行删减,给师生交流和学生活动再多留出一些时间。
国画作为我国的国粹,其内容丰富,表现深刻,形象生动。国画与我们幼儿的生活比较遥远,与幼儿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幼儿对国画的了解不是很多甚至是零。所以,国画生活化在幼儿的教学中是相当必要的。将国画融入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经验、情感体验真实的联系起来。
国画生活化,其一是将内容生活化,将所要表现的事物是生活中的,是幼儿经常看的到,见得着,摸得到的东西,是幼儿真实感受到的。经常性的带领幼儿去郊外采景,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对周围事物、花木有心的去观察,去研究。
除了内容生活化以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应生活化,让幼儿易懂的语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应该研究和探索的。教师应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教学更生活化,更简单易懂,同时让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等生活中真实的东西在教学中有机的运用和发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和研究的。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歌曲,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歌曲,是我这节课的设计宗旨。《法国号》是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的歌曲,歌词和音调很形象的模仿了法国号,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
一、用肢体语言感受歌曲内容。
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内容既形象直观,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词,同时,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二、利用图形谱,自主参与,学唱歌曲。
图形谱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潜移默化地感受歌曲中的各个要素。利用图形谱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音乐,是引导学生聆听的手段之一。使他们能够自主参与到学唱歌曲的过程中。
三、创编歌词。
当学生能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音乐家,改编原来的歌词,自信、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心爱的乐器。“创造中体验”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本节课的尾声,我让学生听辨音色,猜猜是何种乐器,让学生查阅西洋乐器这个大家族还有哪些成员,引导学生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这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歌曲教学中挖掘的不够深,学生对歌曲的整个意义的理解并不是非常的深刻,比如“谁在唱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唱呢?“那就是我的法国号。”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另外,在歌曲教学时演唱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接口唱、指名唱等,使教学有所反馈,这样学生学的不好的地方就能及时的得到补救。其次,随着新课程的到来,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渗透的不够明显,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怎样的情绪来唱。另外,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教学反思简短,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古诗的学习,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领会诗句的内容,感悟诗句丰富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用具
录音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述:同学们,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了,你能用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
(生自由说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
二、学习新课
过渡: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春天的词语,特别是许多诗人赞美春天的诗篇。
1、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清代诗人,高鼎。
(板书:清代高鼎)
诗人高鼎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了春天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2、初读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一读,看谁能很快地读熟。
(在读前,将“长”“鸢”的音、形讲一下)
⑴学生自由练读,把课文读通,读熟。
⑵同桌互读:
请你的同桌检验一下你究竟读得怎样了。
⑶指名读:
议:他读得怎样?你想请那位同学和你一起读?
⑷齐读。
3、理解学习诗意: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再好好读一读,你读着诗句,你读懂了些什么?
⑵学生自由说自己读懂的地方。
(字,词,句等皆可)
⑶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可适当出示挂图帮助理解)
全班议一议,说一说。
⑷春光明媚,勾起了诗人的游兴,但诗人在此处却仅仅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里一定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春景。
(出示:多幅春天景色的画面)
⑸你看了这些画面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练说)
⑹春天是如此的美丽迷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读出这种美丽迷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议),齐读。
⑺在这样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你有没有放过风筝,心情怎样?
(快乐,喜悦)
⑻请你们读一读诗的后两句,读出你的那种心情:
指导朗读。
自己读。
指名读、议。
齐读。
让我们把这首诗一起记在脑海里,成为我们知识库里的一员。
(学生背诵课文)
三、领悟诗情
如果你也随着作者来到了这样的地方,你会听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闻到些什么?感受到什么?
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说。
3、说写结合:
还有许多同学想说,那就让我们的思绪流淌在笔尖,把你想说的话都写下来。
4、交流写作的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遇到困难要积极动脑,设法解决。
教学重点:
重点:读准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准确掌握找、看、放、升的字形。理解到处、升高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提示生字音、形、义的联系,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课前准备:
1.一幅画有瓶子、小石子、大石块和草叶的背景图及一只头可以活动的乌鸦(可用破硬纸板做)。有条件的.可准备一个与插图相仿的玻璃瓶,瓶子里装好半瓶水,一堆小石子。
2.分别抄录4段课文的4块小黑板。
3.生字卡片。
4.让学生留意观察或做一做:一只装满白开水或饮料的杯子,加入一些冰糖,水会怎么样?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形象揭题,学习生字
1.出示乌鸦图(板书:乌鸦)。
2.乌鸦虽然全身乌黑,长得不好看,可是很爱动脑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乌鸦的课文(板书:喝水),注意看老师写喝字,想一想:喝为什么是口字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端正地拿书,专心看书,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词儿连续,句子不读破。读完后给课文第一段标上序号。
三、以读为主,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乌鸦为什么要喝水呢?谁来读一段?(出示课文第一段)
(2)渴是个生字,再读两遍。想一想,渴为什么是氵?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点拨:一个人淌了很多汗,太阳又火辣辣地照着,感觉很渴。想想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看?
(4)乌鸦跑了许多地方去找水,真着争啊,谁愿意再读读第一段?注意找是翘舌音,全班多读两遍。
(5)他读出了乌鸦着急的样子,全班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这时,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这句?瓶是后鼻音,再读一读。(出示第二段课文)
(2)看是生字,再读几遍。我们有时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会这样做:(老师手搭凉蓬做出远望动作),所以这个生字可以用什么好办法记呢?
(3)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乌鸦喝不着水,这是什么原因呢?谁业读第二句?
(4)学生观察插图或实物,想象或演示乌鸦把嘴伸进瓶口喝不着水的情景。乌鸦多着急啊,谁再来读这句?
(5)谁来读最后一句,注意怎和呢读音,多读几遍。
3.学习第三段、第四段。
(1)请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三、四段课文,想一想,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2)请学生个别朗读三、四段课文。(出示三、四段课文)
(3)教师引读:乌鸦想出的办法是_学生接读第四段。
(4)乌鸦把小石子怎么放进瓶子里的?谁来演给大家看看?学习放,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5)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投放石子的增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学习升、高,升就是升旗的升,高就是高矮的高。
(6)演示乌鸦喝着水的情景。乌鸦多高兴啊,请学生读最后一句。
四、朗读课文,巩固生字
1.个别读,齐读全文。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描一描生字,记一记找、怎、呢、法的字形。完成课后练习2里4个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行思维扩展训练
1.开展朗读竞赛,朗读全文。
2.假如你是这只小乌鸦,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喝到吗?鼓励畅所欲言。
二、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适当补充拓展练习
1.继续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先自由读词语,再指名读,最后抄写。
3.用找、看、放、升、高进行扩词练习。教师在黑板上记下同学们说的词。最后挑几个词让学生抄下来。
三、说话训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一讲。
进入笔算除法教学以来,我越来越感到困难。面对学生的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我没有更好地把握新课标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经过这几天的实践与反思,我觉得原因主要有几点:
首先,我在教学时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了解不够,如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回头想一想,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 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习时用一道练习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导致第一节课上下来给自己一个吃惊,这部分知识如果把前面知识复习的充分一些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其次,教材例题编写的精简,使新旧知识点的跨越度太大,新知点浓缩,使学生学得很吃力。新课标教材以其选材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活泼给我们带来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但正是其灵活多样让学生难以把握,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时,难点较多,如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根据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 缺少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方法,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商中间有0,商末尾有0。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新课标教材改得比老教材活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令我满意。今天,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并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教法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训练,再说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所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对比读,有感情的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把此方法贯穿在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运用。
2.合作探究讨论法。新课标强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用谐的问题来设计文章悬念,采用同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落实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力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和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知道同学们可爱听故事了,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中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相信今天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九课,回忆这篇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鲸?(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形态、进化、种类、习性)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作者究竟怎样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呢?
1、我们来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动笔画出描写鲸的体形特点的语句。
2、汇报所画语句,并说说体会到鲸的体形哪些特点?(大、重)(重点指导鲸与象的比较,为学生提供数据:普通的象重六吨,相当于一百个成人体重。让学生算算它们的倍数关系,从而深切体会鲸的巨大。体现学科整合)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鲸的体形巨大呢?(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研究作者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假设)
4.老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四、学习2-----7自然段,体会说明方法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种类
进食(吃什么、怎样吃)
呼吸(用什么呼吸)
( )鲸
( )鲸
共同点
学生知道了须鲸和齿鲸呼吸不同,你能画一画它们呼吸时喷出来的水柱吗?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试着想象并补充句子。
出示:
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像( )。
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像( )。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回顾内容,读写结合。
1.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2.课文中多次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表达特点,并仿说一句话。
四、延伸扩展,提高保护鲸的意识。
1. 除了课文介绍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 阅读资料袋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谈谈感受。
五 总结升华。
鲸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是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它们正在日益减少。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可以采用本课学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鲸的自述》,既向人们介绍鲸,又呼吁人们保护鲸,可以吗?老师代表鲸家族谢谢你们。
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鲸的大:大、重、长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
鲸的进化过程 (列数字)
鲸的种类 :须鲸 齿鲸 (分类别)
9. 鲸 吃食 (列数字)
鲸的生活习性 : 呼吸 (打比方)
睡觉
生长 (打比方)
[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本文虽是说明文,但语言简练准确、平实又不乏生动形象,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可以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朗读和学习第一段,因为课文的说明方法在这段里体现最明显。我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读,自己体会。学生从不同的句子中体会到鲸的大和重,也读懂了作者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这个环节,我看到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三种说明方法了。我把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说明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我采取以下的方法:1、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课文围绕着“鲸”讲了哪些方面?2、指导学生在了解鲸的体形时,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介绍的?3、让学生谈谈用了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4、方法灵活。在理解鲸的体重时,我采用对比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鲸的体型庞大和超重。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帮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在课堂上,我极力用亲切、平等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在学生发言时,我要求其余学生仔细倾听,若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辩或补充,对于讲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我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及时运用语言进行鼓励。这样,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位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乐于、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所以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不足:因为学生课外资料查找的不够,而我也没有准备太多的课外关于鲸的知识来补充,所以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显得很局限,不能透过课文,结合课外。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一两名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解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应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内部联成局域网,可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的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阳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发挥想象,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4、让学生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句子的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会来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乐曲)抒情描述: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大地。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同学们,请睁开你的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阳光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这么美丽,你喜欢阳光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阳光的美丽(板书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在老师读的时候你要用手指着拼音,用耳朵认真听,在心里跟着读。(配小的音乐声)
2、觉得老师读的好吗?好在哪啊?想那你想象老师读的一样好吗?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先要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扫清字词上的障碍,你们有信心吗?那谁来说说,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那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请你看着拼音读,注意读准字音,把你在预习时圈出来的生词多读几遍。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或同学帮忙。
3、出示生字,认识这些生字宝宝了吗?
读"阳":在课文中的词是什么?阳光读"像":请找找课文中有"像"字的句子
读"金":课文中的词是?金子读"野"课文中的词是什么?田野
读"更":找找课文中有"更"字的句子。读"面":课文中的词是什么?河面
读"长":课文中的词是?读"早""晨":组成一个词早晨
读"拉":课文中的词是什么?读"进":课文中的词是?跳进。
读"谁":读读有"谁"的.句子
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一下这些生字宝宝,比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开火车读词语)
4、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现在我们就可以流利地读课文了,这遍请你看着汉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借助拼音来读出它。
5、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找一组开火车读,每人一句话)
三、品读课文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知道阳光像吗?(出示句子)见过金子吗?(看图),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闪亮亮的,很宝贵)
出示:弯弯的月儿像。像。
阳光像金子一样,洒遍了哪些地方?还会洒遍哪呢?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洒遍了阳光!(看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啊?请你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刚才看到的美丽画面。指名读、齐读
2、禾苗、小树、小河在阳光下和平时可不一样哟!哪里不一样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就知道了。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谁来说说阳光像金子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野、高山和小河都有什么变化呢?
(1)天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从"更绿了、更高了"你能感受到什么?此时你就是接受阳关哺育的禾苗和小树,(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在阳光的哺育下,你长的更快,更茁壮了(做动作),小树和小禾苗们,此时你想说对阳光说些什么呢?阳光哺育禾苗和小树茁壮成长,是多么伟大啊!请你读出对阳光的感谢和赞美之情吧!谁来读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教案《《阳光》教学设计与反思》。出示句子:
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了。因为有了阳光更了。
(2)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见过锦缎吗?(出示图片)为什么说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出示河面闪着阳光的图)
阳光下的小河波光粼粼,绚丽多彩,就像--?谁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把小河的长,小河的美读出来。你觉得阳光下的小河还象什么?
在阳光的照耀下,大自然多么迷人啊!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这生机勃勃的世界吧!(配乐师生合作读)
3、阳光不仅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还跑到哪去了?谁来读读
"跳进"让你感到阳光怎么样?阳光在作者眼里是有生命的,是会跳的。咱们现在就来读读这个会跳的句子。齐读,读出阳光的可爱和调皮
4、阳光跳到屋里来了,谁能把它捉住?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尽情去享受阳光,享受阳光下美丽的世界
5、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赞美阳光。出示句子: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齐读,阳光就像金子一样,那为什么还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呢?(金子可以用钱买到,而阳光是买不到的。阳光能使禾苗变绿,小树变高,但是金子不能。没有金子,人类可以生存。没有阳光,人类就只能灭亡。)让我们再大声地读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对阳光的赞美。
四、总结全文
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我们要珍惜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的语言象诗一样美,要想让学生能真正沉醉其中,与文本对话,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我采取了以下几个创设情境的手段:1、在导入环节利用音乐和生动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清晨大地被阳光笼罩的情境中,为后面进一步体会阳光的美丽做好伏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阳光下的大自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句子,为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句子,我让学生扮演阳光下的禾苗和小树,表演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快的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和植物们对阳光的感谢之情,使朗读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进行朗读训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朗读是语文阅读课中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要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句子的感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了这个教学重点:1、在初读课文时共设计了三次读书活动,第一次是听老师范读,让学生指着拼音听,在心理跟着读,既可以帮助那些拼音比较吃力的学生正确读准音节,又可以为学生后面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第二次是让学生自己看着拼音读,目的是让学生更准确的读住字音,同时巩固汉语拼音。第三次是看汉字读课文,这遍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三次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训练内容,逐层深入提高要求。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把学生的个性读充分展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在读"阳光像金子"这句话时进行拓展,让学生也说说打比方的句子,先是给了"弯弯的月儿像"作为扶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像",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他们说的都很精彩。在学习"天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句时,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一说"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了。""因为有了阳光更了。"这些内容上的拓展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
感觉在教学中,以上的三个设计意图都得到了落实,基本上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重难点。但还有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一、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时又犯了拖拉的毛病,用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时间有点紧张了,本来还设计了一个问题"河面闪着阳光,还象什么?"就没有问。最后本来计划时间充足的话再让学生一起配乐读一遍全文,也没有读。前面的教学应该再利落些。二、在学生读课文和发言时,有急躁情绪,有打断学生的情况出现,干扰了学生的思路。三、教师的语言还要再简洁些,避免说重复的话。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成熟。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精]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精选》,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昨天,我试教了这一课,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日常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完成对新知的建构。然后,通过例题指导学生主动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质特征,学生的理解深刻,准确。
由于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它也为学习反比例进行铺垫,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我首先给学生提共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让学生独立填表、观察,然后与同伴交流,通过表格、图象、表达式的比较,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学生将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图形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的过程,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象积累经验。接着,我给学生提供第二个情境:当速度一定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最后,通过小结、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两种相关联的变量;2.当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能说说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投影)
教师:根据比例的知识,你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先完成练习纸上的题目,再逐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括号里该填什么数呢?填好后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完成,教师巡视,再汇报)
1、观察比较。
你发现这四题有什么共同点吗?请与小组内的 同学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象这样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这个未知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就选用刚刚做过的两题吧。(课件演示)如果这个未知项用字母x表示,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先来看第一题。(演示)
三、教学新课
⑵你认为第一步应怎样?
⑶依据是什么?下面你会解答吗吗?(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并指名板演)
核对:你知道9 x表示什么?54 x4表示什么?
引导:课本第32页上还有一种解法,比较一下你的解法与书上解法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你的解法与书上解法有什么相同之处?(第一步相同)依据是什么?(学生汇报)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
⑵像这样的分数形式的比例,同学们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吗?想一想,怎样解?
学生解答。反馈。
3、比较、小结。
教师:比较一下例2、例3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一步的依据都是什么?(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乘法等式。)格式上要注意什么?(先写解,同时把含有未知项的积写在等号的左边。)
4、巩固练习。
⑴出示:14 ∶18 =x∶11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全对的举手。
四、课堂练习。
第6题。出示,学生完成。并汇报。
教师:解下面的比例,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与同桌商量,共同解决。(学生汇报结果,教师:你们觉得哪题较困难?)引导说出:左边是比号形式右边是分数形式出现的比例,哪两个是比例外项,哪两个是比例内项?可以先写成比号形式的比例再求出比例的解。(结合学生作业展示进行)
五、小结。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比例的过程学生也有自己的方法。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出示例1: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题时间扩大了,行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第二题时间缩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随着缩短了。
师:我们对这种变化规律简称为“同扩同缩”。(板书)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师:这个速度是谁与谁的比?它们的结果又叫什么?
生:这个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它们的结果是比值。
生:这个5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简称为定量。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变,符合变化的规律,同扩同缩。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生: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师:你能按照老师说的叙述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例2,你能叙述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两人互相试说。)
师:如果表中第一种量用x表示,第二种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吗?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1.课本上的“做一做”。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
师:打开书,并说出正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课后反思:今天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会分析,但是王颜还不明白,在周五要重点指导。
教学目标: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请你说一说正比例的意义。
2、根据刚才所说的,想一想成正比例需要几个要素?
京东啤酒厂有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啤酒60瓶,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产啤酒多少瓶?
讨论学习:生产啤酒的数量与生产的事件是不是成正比例?
1、分组学习,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
2、检查学习效果。
(1)每个小朋友年年都要长高,那末小明的身高和年龄。
(3)每公顷播种量一定,播种土地的公顷数与所需种子数。
五、板书 京东啤酒厂有一条自动生产线,每分钟生产啤酒60瓶,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产啤酒多少瓶?
课后反思: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学生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都很熟练,王颜比周四强多了,会判断。
上周我们学习了正比例,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
提问:问题中那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有什么变化?
(1)那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课后反思:通过学习正比例意义的分析、判断,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学习的很快。
1、指名同学说一说回忆反比例的意义。
总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是不是成反比例的?
判断:1、圆锥的地面积已定,圆锥的高和体积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自行车有两个泳联条连接起来的齿轮,他们的齿数和转数城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路程一定,车轮的半径和车轮的转数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课后反思:这一小节学完了,回想起上周在洞小值班和黄永起老师探讨怎样讲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黄老师说一节课全讲完了,而我用4课时,我觉得我很扎实,学生掌握很透,也为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解答最基本的正比例应用题。渗透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及逻辑分析能力。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 火车的速度一定,行使的路程和时间。
(2) 圆的直径和圆的面积。
(3) 出油率一定,出油的重量和大豆的重量。
(4) 亩产量一定,总产量和亩数。
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先判断已知条件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 一列火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行250千米。
(2) 生产8个零件用2小时,生产48个零件用8小时。
(3) 100千克黄豆可榨出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300千克大豆可以榨出ⅹ千克豆油。
(4) 一个榨油厂,第一天用2台榨油机共榨油16吨,第二天用8台同样的榨油机共榨油ⅹ吨。
2、你们会做吗?自己做一做。
4、用比例的方法解答。要强调验算。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构成相关联的量,构成什么比例?
1、一台织布机4小时织布24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织布多少米?
2、某队安装一条水管,4天安装120米,照这样计算,安装480米水管需要多少天?
四、说说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课后反思:今天中心校鲍老师、杨老师、李老师听了我的课,我觉得他们评的很好,尤其在讲正比例应用题中要让学生透彻的分析像“照这样计算”的意义等。还要让学生探求一题多解。
教学目标:学会解答反比例应用题,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再写出关系式。
1、一批纸,每本30页,可装订40本,每本25页,可装订48本。
2、一批化肥,每车装4吨,可装15车,每车装5吨,可装12车。
3、一艘轮船,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6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18千米,5小时到达。
4、运一批货物,每天运10吨,需30天运完,每天运50吨,需ⅹ天运完。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构成相关联的量,构成什么比例?
(1) 一批水果,每筐装45克,需40筐,如果每筐装50克,需要多少筐?
(2) 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40克,可以烧15天,如果每天烧50克,可以烧多少天?
(3) 一台拖拉机3天耕地150亩,照这样计算,一星期可以耕地多少亩?
教学目标:对正反比例应用题进行比较,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分别是什么?
52.2千克面粉可以烤制面包72千克。靠制同样的面包150克,需要面粉多少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选择 86页13题。
四、思考题:用边长15厘米的方转给一个房间铺地,需要1200块。如果改用边长是2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57-59页整数、小数的意义、数位顺序和读写方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自然数、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巩固整数、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在以后近两个月的数学课里,我们将进行数学总复习。通过总复习,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到初中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小学数学总复习分七节内容安排,第一节是整数和小数。今天这节课,首先复习整数、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求大家进一步明确整数、小数的相关概念,提高整数、小数的读写能力。
1、整理整数的概念。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里包括哪些数?(板书)谁来说一说,怎样的数是自然数?(板书:0,1,2,3……)你能举几个自然数的例子吗?(板书学生举例的数)数物体时什么情况下要用。表示?提问:你还看出按顺序排列的自然数里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说一说)小结自然数在数物体时表示的意义,说明自然数是整数,并说明以后还要学习比0小的整数。
2、学生练习。
做“练-练”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整数,圈出自然数,然后指名学生口答。
授完了“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资料之后,我有以下感受:
1、小学生学习数学就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我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务必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其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就应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为“生活中做数学“。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数量,学生兴趣高涨,一下举出了许多的实例,之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变化的例子,学生又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让学生明确了我们这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在教学正比例的好处时,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2、重视学法指导,为新知建构铺路搭桥
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不难,但是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去决定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关系就很难,因此我在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有意设计了一组决定题,涵盖了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种状况。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做这种题时可能会碰到哪几种状况,就应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反思,举一反三。使学生透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构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3、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学习数学
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我观察、讨论分析、发现规律。我为了给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平台,带给给学生几个讨论交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学生参与了知识的构成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能够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表格之后,思考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思考下方的问题: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化规律。这样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光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好处。
5、不足之处
(1)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2)由于本节课所学资料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在“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新型授课的方法,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课前我带领学生做完课本例1的实验,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结合实验,独立自主的完成表格。再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他们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给出的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定义,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都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最后老师做出课堂总结,强调教学的重难点:
条件:(1)由于一种量的变换,引起另一种量的必然变化(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Y代表两种相关联的量,K代表一个定值。那么可以用数学式子Y:X=K 表示。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反思复习阶段,似乎少了往日的轻松,时而还夹杂着匆忙的气息,感觉孩子们的表情略显凝重了,或许,要整理与复习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知识点,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我,这个阶段不仅是孩子们知识复习中的领路人,更应该是缓解他们内心不安的强大后盾。于是,我尽量会让复习课堂变得轻松一些,变得和谐一些,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压力。
今天,与孩子们一起围绕课本上的复习进度,整理与复习《正比例与反比例》。
这个知识点大部分是六下的知识,并不是很早的学习内容,所以孩子们应该不会陌生。我想,如何让将旧知与其融合,才是本节课我最需要关注的。
这部分知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课前,我让孩子们自主进行了整理,让孩子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课上,按照课本上的设计意图,我结合了具体的例子,引导孩子们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利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顺利成章地过渡到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的内在一致性。
对于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理解两者的意义。我先让孩子们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孩子们还是很熟练的,都能按照定义来判断,比值一定成正比例,乘积一定就成反比例,两个量和或差一定时,两个量不成比例。而判断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当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时候图像呈一条直线,而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图像呈一条曲线。虽然曲线在课本中未出现过,但当时新知时,我还是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有了比较,我相信孩子们脑海中的印象是深刻的。此刻复习,孩子们果然记忆犹新,在孩子们判断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基本已能熟练判断,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比之前有所进步。
复习课上,专项练习是必备的。除了课本上安排的练习,我还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孩子们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及深刻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星期五我上了研究课《正比例》,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根据特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试采用永威的“先教后学,当堂检测”的模式,实验后感觉孩子们不会自学,当自学指导出示后,都在那等结果,所以我认为应在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课前,我先提问学生:“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学生很快说出“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等等。由此我导入了新课:这节课我们要以一种新的观点来继续深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导入就为下面的新授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1表格,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所获得的信息。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试着写出几组行驶的路程和它所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发现它们比值是一样的,都是80。接着就追问:“这里的80表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出是“速度”,于是我就顺势揭示了“路程和它所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时,路程就和时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本课的难点。接着让学生做书上的“试一试”,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判断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发现都有这样共同的特点:“都有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两个量的比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这两个量都是成正比例”,引出了用字母来表示正比例Y:X=K(一定),Y和X成正比例。
三、巩固拓展,深化提高。
理清了新知识的知识脉络后,就要进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来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并要能说出判断的理由,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了规律,学习效果很好,并且能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而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该放手时就放手”。
我执教的《正比例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63的内容,课前给学生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充放预习的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归纳、回顾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课堂以合作交流、展示为重点,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个同学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再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完善,小组整理的知识达成共识。经过这个过程,复习的重要知识基本上就形成了。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了解信息,以便在全班展示时及时抓重点、难点给予点拨、引导。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汇报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学生及时补充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点拨判断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合作交流”部分的小组交流中时间留的较多,再加上学生在预展部分板书较慢,学生的板演技能还不是很高,以致课堂预设流程没有能够进行完。
2、学生的课堂语言有重复打结的现象,在学生的展示、补充、点评环节都有存在。对学生课堂发言、倾听习惯培养不到位,对学生课堂语言要进一步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在上一节课也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它也为学习反比例进行铺垫,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我首先给学生提高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和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让学生独立填表、观察,然后与同伴交流,通过表格、图象、表达式的比较,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学生将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同时,借助图形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的过程,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象积累经验。()接着,我给学生提供第二个情境:当速度一定时,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第三个情境则是,购买同一种苹果时,应付的钱数与购买的苹果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以上实例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最后,通过小结、练习让学生总结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据:1. 两种想关联的变量;2. 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两种量比值一定。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可能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讨论的机会,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给自己减压。
当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后,我们会感觉到,我们对学生了解的还不够,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见解有些是我们望尘莫及的或所料不及的。
课后的反思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成功。新的课程具有弹性,新课程力图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每一个人出发,也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二是如何看待差异。根据这两方面,教学时,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指导,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达到相应的水平。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作为新手教师,每次上课前都需要精心准备教案。完成教案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小编希望您能阅读一下“秋天的校园教学反思简短”相信它会给您带来不少启示,以下内容十分重要请认真阅读!
生活语文秋天的校园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充满丰收和变化的季节,也是生活语文课程中让学生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的校园教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进。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和总结,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在秋天这个校园教学中我们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语文秋天的校园教学中,我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学生的礼貌和谦虚,从小事做起,比如进教室前先询问老师和同学是否允许,进教室时要先排队、和同学打招呼,展示自己做好的作业等等。这样的训练和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某些学生中,他们对礼貌和习惯的培养并不够重视,有时甚至出现了不尊敬老师和同学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校园礼仪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领会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在生活语文秋天的校园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优秀的校园作文刊物、情景剧和小型写作比赛等活动,我们鼓励学生写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写作过程中的观察和想象欠缺,他们缺乏创造力,只能在题目要求之内写出一些固定的内容,无法突破束缚。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展更多的创意写作训练,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联想,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使他们的作文更具独特性和个性化。
另外,在语文秋天的校园教学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活动和协作共赢的校园项目,我们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合作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过于依赖他人的帮助,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主动性。
最后,在生活语文秋天的校园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养。通过听音乐、欣赏诗歌、观赏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较弱,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分析缺乏深入的体验。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通过开展情景剧、朗诵比赛和美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艺术的美。
综上所述,生活语文秋天的校园教学反思,我们认识到了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对学生在礼仪习惯、创造力、团队意识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培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品质和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使他们在秋天的校园教学中真正收获到成长和进步。
秋天的校园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年中变化最明显的季节之一。在这个季节里,夏天的炎热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的秋风和金黄的树叶。对于学生而言,秋天也是一年中学习姿态调整的时期。因此,如何进行校园教学反思,并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成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校园教学反思是一种对学校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评估学生的学术和情感进展,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资源利用情况。校园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找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校园教学反思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姿态和兴趣。秋天是一个学生进入新学年的开始,这也是调整学习姿态和建立学习兴趣的好时机。在教室里,教师应该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游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其次,校园教学反思还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资源利用情况。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他们的教学能力和资源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校园教学反思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教育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备,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和实验室设备,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后,校园教学反思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术和情感进展。学校应该定期评估学生的学术成绩,了解他们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学校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总结起来,秋天是校园教学反思的好时机。在这个季节里,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过去学年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并提供改进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姿态和兴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资源利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术和情感进展,学校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培智秋天的校园教学反思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校园教学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我经历了一个充满感慨和思考的秋天,通过对这个季节的校园教学进行反思,我认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在这个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这个秋天的教学中尝试了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他们对课程内容更加感兴趣和投入,并且在知识掌握上也比传统教学更快。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途径和资源,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更加多样化和适应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我在这个秋天的教学中,尝试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形式,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与学生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我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也是需要加强的方面。在这个秋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或困难,但他们不愿意主动向我寻求帮助。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会让教学过程变得单向消化,学生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因此,我积极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他们在学习上敢于提问和表达。通过开展集体讨论和个别辅导,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畅通,学生的问题和困难也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和帮助。
最后,课堂秩序和管理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个秋天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纪律和自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效率。因此,我加强了对课堂管理的要求和监督,严格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和纪律。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反馈,我不仅提高了课堂纪律,也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培智秋天的校园教学进行反思,我认为教学手段和方法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需要更加多样化和适应个体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需要加强,课堂秩序和管理也是需要重视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中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什么样的教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万事提前准备是一个好习惯,无论教龄长短,任何一位老师都要编写好教案。教案要逻辑清晰,符合认识的规律,经过88教案网的编辑精心整理,推出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简短,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这是我第二次以“学习园地“为对象进行精品课程的开发。第一次是在上学期,学校研发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品课程。说实话,那次并不满意,课堂上表现得较为粗糙,教学设计上也缺乏一定的新意。这次又加入了三年级的语文精品课的研发团队,在教学设计上让我思索了很久,也上了几次试教课,较有信心。
《学习园地》应该说是一个语文综合知识课。它包括“我的发现、读读认认、读读背背、趣味语文”四部分内容,看似毫无关联,但总的来讲,就是对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并使学生学会迁移。
三次试教,因为内容较散,我一直在寻找一条线索使之相联系,也在寻找其趣味性。第一次试教这课,我看到“我的发现”中AABC类词语的节奏音韵美,于是在教学上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在此内容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小组读,拍手读等等。还地此类知识的运用迁移上也花了一定的时间,如选词填空,再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至二个说话。由于在此部分的内容停留的时间过长,其他内容只能草草收场,特别是读背与趣味语文根本无法展开,就热热闹闹地过了一节课,一节课下来,内容少,相信学生收效甚微。老师们评课时,也对我时间的分配上提出了很大的异议,内容也较乏味,用拍手读虽然能体现汉语的节奏与音韵美,但不应盘桓于此,浪费时间。
第二次试教,由于在内容的趣味性上没有新的突破,所以一节课下来,虽然时间紧凑感增强了,但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还是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在评课时,老师们提出几条建议,课堂上能否把几内容划分一下时间,有主次之分,不要平均用力。这次把重点放在读读背背部分,因为是古诗,有诗境,有诗意,还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所创新, 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讲,三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故事等形式。于是,我再次修改教案,重头再来。
也许应了那句话:“灵感只是光顾那些不停思考的人。”由于几日来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在对读读背背中五句古诗的反复吟诵中,我突然发现了其中之一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句诗包含着一个广为流传的的典故。喜出望外之下,赶紧上网查找这个故事的详细内容。找到这个故事后,一切都迎刃而解。于是,迎来了第三次试教。可以说第三次试教,也是我最得意的一次学习园地课,我用一条主线,贯穿全部内容,又为四个内容设置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我的发现”部分主要让学生去看,然后熟读,最后运用。而“读读认认”部分,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翘舌音,后鼻音,然后联系旧知说说加偏旁识新字的方法。而“读读背背”的内容则是全课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出彩的地方。采用了故事导入,设置诗境,背诗比赛等形式。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趣味语文,就是放手让学生去仿编,仿说,学生兴趣较浓。较为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时间还是较少,学生还未展开。
三次研磨,多次易稿,终于成型,上好一节课好课实在不易。经验体会如下:
1、教学目标要明晰。由于园地课内容较杂,所以每个知识内容都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学生一节课学完后,也知道自己的掌握情况。
2、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于园地学习来说,大多是基础知识,没有太多煸情的内容或故事情节。如果就把它上成一节纯粹的练习课也无可厚非。但这样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知识留下的印象也不会太深。例如:本节课我就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因为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还只有八、九岁。光讲理论或知识,他们是不可能有太多精神投入课堂的。因此我充分挖掘内容的趣味性,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讲故事,拍手读等等。大大地提升了其学习兴趣,自然事半功倍。
3、多媒体制作的丰富与悦纳度。虽然这是一节园地学习课,但在多媒体的制作方面我煞费苦心。色彩对比强烈,图片丰富,内容简洁。这样精美的课件,为课堂增色不少。
4、集体智慧永远超越个人智慧。所以成功地完成此课任务,科组内,特别是精品课组成员功不可磨。一次次建议一次次修改。都是走向圆满不可缺少的步骤。
总之,从课堂上学生的投入及学生掌握检查的情况来说,这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语文园地课。
《语文园地七》教学建议
多次研磨,几次易稿,终于呈现了一节较为成熟的语文园地课。对于园地七的基本知识部分,我有以下建议,仅供参与。
1.课前准备部分,可以提前让学生熟悉与初步感知“读读背背”的主题。因为读背中五句诗句要在当节课即时完成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另这五句诗的主题是“友情”,因为古人表达的含蓄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说出,要给时间让学生反复仔细阅读方能体会。
2.在讲授“我的发现”AABC类型的四字词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介绍其他几中类型的四字词。如AABB型,ABCC型等,但这些内容不能做一个重点介绍。而应把重点放在熟读与运用上。我建议在老师在迁移运用此类词语时,可以采用层进的方法,先给出词语,进行选词填空,然后让学生选其中两个以上进行说话练习。内容上最好接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3、在讲授“读读认认”部分内容时,重点应落在加偏旁认新字上。花样可以再多样些,此部分内容我自以为采用的方法还较单一,找翘舌音,后鼻音等,并用同桌读,齐读等方式巩固,但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帮助学生加印象,完成较为牢固的积累。
4、“读读背背”部分,我在讲课时先用故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进行导入。因此,老师最好熟记这个故事,不要照书本读,这样有利于老师在讲故事时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趣味语文”部分,由于时间较为仓促,我采用播放一首好听的歌曲《中国话》,这是一首用中国汉语中有趣的“绕口令”编写的一首歌曲,学生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感受独特的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另外让学生根据趣味语文中的格式自编一名话,如谎言,美言可以怎样说等等。这儿老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发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649字)跟学生一起学习完语文园地七后,我觉得最难把握的是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有益的小动物”。有了话题,还要善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可通过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动画课件或出示挂图,情境导入,激起学生说的欲望,讲的冲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人人开口。说的过程中,要相机诱导,激活思维,拓宽思路,让学生想得开一点,远一点。
本次口语交际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说名称”,即说出自己知道的小动物的名称,说得越多越好;二是“讲道理”,说明所列举的小动物怎样有益;三是“想办法”即设想出如何保护有益小动物的具体办法。可能有的同学的办法很天真,教师不必苛求其可行性,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小动物的意识。
教师要多形式多角度地创设交际的情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与生、师与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对话”。如,安排同桌互说、小组讨论、自愿组合对话,还可以组织小小“辩论会”。
可安排下面几个环节。
1.演示“群鸟翱翔”和“动物乐园”的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认识画面上的哪些小动物?除了这些小动物,你还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名称吗?
2.同桌互相考一考,这些小动物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3.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学生自己决定讨论哪一种小动物;教师巡视,随机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相机点拨指导)
4.反馈交流: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就行。其余学生可以向说的同学质疑)
5.动手实践,比如,制作标语牌,画宣传画。
成功之处:没有题目限制的作文,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学生不能把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抄袭现象依然存在。
改进措施:多从生活中搜集题材,写自己的真是情境。并能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认真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写该习作的习惯。
语文园地七第三、四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aabc式词语的特点,积累词语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对于言字的词语有拓展,但是不够深度。
改进措施:可以延伸到每一个字词:笑的词语:奸笑、狂笑、皮笑肉不笑等等,做适当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点:2en听课站-教学视频听课网,优质课,公开课视频听课网站!
1.本练习的“”加大了识词认字分量。在学习中积累生字新词,扩大了知识面。应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借助拼音自己词。2en听课站-教学视频听课网,优质课,公开课视频听课网站!
2.本课积累了一些学生做到了读通、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课外阅读应该在大人的帮助下进行。2en听课站-教学视频听课网,优质课,公开课视频听课网站!
不足之处:2en听课站-教学视频听课网,优质课,公开课视频听课网站!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进入练习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2en听课站-教学视频听课网,优质课,公开课视频听课网站!
在本课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并适时进行了拓展,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识字加油站”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减一减、加一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学习区分形近字,提升了语文的学习能力。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引导想象画面等方法,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本单元教材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制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而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重在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习作教学要求学生明白地交流子所观察的内容,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下面是我习作教学是反思。
我根据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习作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习作前几天,我用盆子泡了一些绿豆和红豆。而且在进教室时,用一系列的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不出所料,老师端了一盆豆子进教室,这个举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好奇地看着我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老师要做一个实验,那就是自己亲手培育豆芽。假如有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可以自己在家里种。大部分学生当即表示回家也种豆芽。我又提出了一个要求:和我一起做实验可以,但要每天细心观察豆子的变化,并记录下你观察到的。很多学生兴趣更高了,特别是一些平时调皮的男孩子也表现出高涨的兴趣。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每天都会利用一点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观察教室里豆子的变化,交流心得体会。在和学生在没有任何上课的束缚的情况下,我边引导他们观察边讲解自己的观察顺序,和一些很难发现的地方。从一颗颗豆子到有点芽儿,再到长出嫩叶……学生全程都在兴致勃勃的观察,而且十分的认真。很多家长也发了图片给我,都是学生们精心种出的豆芽,非常漂亮!很多家长还说以前没时间陪孩子,这次孩子一定要求家长要陪他们种豆芽。很多家长们经常这次经历也感慨:以前缺席了孩子很多时候的成长。这次习作也间接成了每个学生家庭的亲子活动了。我很高兴!
同时,每天我也会抽查学生的观察记录。让我惊喜的是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非常好,语言也很优美。有的学生用“喝饱了水,露出了大大的肚皮”来形容泡了一段时间的豆子。有的学生说“刚长出的嫩芽,白白的,像婴儿伸出胖胖的小手和我们打招呼呢”。有的学生说“豆子的芽儿越长越高了,由一个胖婴儿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豆芽有两片叶子,两片叶子合在一起,像大雁张开双翅在空中翱翔……”对于写得好的观察日记,我会组织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给学生列举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看着孩子们几天时间的改变和收获,我知道这节习作课已经不需要正式的课堂了,学生已经知道该怎么写这篇作文了。我利用了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进行了做实验的总结。讲了我自己种豆芽的收获和感悟。引导学生也自由讨论和小组内交流,学生的感悟都让我有点惊讶。有的学生说:要学习豆芽只需要一点点水就破壳而出的坚强。有的学生说:要爱护花草树木,因为每一株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有的学生说……我想,通过这次习作,学生在思想上也有所收获了。
生成不是偶然、不是随意,也不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果真是那样,教学就不叫教学,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尼莫早就这样说过。也许有人会问,动态生成不是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吗?不是强调要为学生的需要服务吗?是的!生成的确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也必须考虑教学工作的价值要求;要满足学生即时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通过这次习作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引导学生说自己感受时,没有很好的照顾到那些仔细观察了却没有勇气发言的同学,在引导学生口语表达上还要下功夫。另外,可以让每个学生写一写自己种豆芽这次经历的心得体会,更有利于促进全面学生的发展。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观察的时候,因为时间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的参与进来。以后努力完善自己,争取更好的成果!
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简短系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庆节刚过,同学们对于节日广场这个情境非常的熟悉,在课堂上也畅所欲言,这一课主要是通过提出并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乘法口算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培养空间观念。
在教学广场生民族歌舞表演的这个场景时,我有比较深的感触。同学们对于的跳舞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最基本的问题比如“跳舞的'人有3排,每排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还有人提“穿红色衣服跳舞的人有两列,每列有3个人,一共有多少人?
平时可能学生都是直接说跳舞的人有几个,但是这节课对于提出的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必须要求明确“已知什么”和“求什么”,所有同学并不能都达到这个要求。我发觉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说一句完整的话的习惯,能够完整的表达题意。任何习惯都是慢慢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许多人少年立志的座右铭。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初读感知韵律
这里首先安排学生将诗文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古诗词的韵味。第三遍要美美的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2、品读体会情感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再次有感情的读文。同桌互相听读,互相检测,通过读揪出让你最有感触地句子,找到诗的中心句,提炼出诗的主题。
3、精读想象意境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诗的意境,力求学生与文本、诗人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
4、小组交流话题
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组员的发言情况,并挑选金牌发言人。
5、全班交流以上话题
请各组金牌发言人发言。
6、提升学习拓展
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把课外搜集的其他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谚语警句或故事展示出来,并在全体同学面前读一读,背一背。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时间的宝贵,更懂得了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包装的.学问》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综合实践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完本课,又进一步的对本节课做了反思:
一、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
本课从包装1个磁带引入复习旧知,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便学生可以进行深度思考。本课中我充分运用了“猜测、推理、验证”的数学思考方法。在进行两盒磁带的包装时,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摆放的3种方法,并让学生表述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能力,还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接下来我提出最节省包装纸的要求,学生很容易说出重叠最大面的才符合要求,但这只是一种推测,还需科学的验证。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得出:计算表面积、只算重合面的面积、不用计算只用推理三种方法,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将最大面重合就最节省包装纸,这是不是正确的结论呢?接着让学生对结论进行质疑——反思——再验证——生成新的结论。本节课在4盒磁带后、最节省的方法依然是将最大面进行重叠即可,好象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结论了。随着4盒磁带6种方案的出现,学生有了质疑,学生通过不同摆法的验证,从而修正了刚才得出的:将最大面重合就最节省包装纸的结论,体会到随着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这个结论是片面的。从而抓住本课的实质:重合面的面积和最大时才最节省包装纸。
三、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解决问题。如本课中对磁带的包装,学生只是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想象是很难把摆放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来了。在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肯定迫切需要比想象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时老师提出要求,学生理所当然操作实践活动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当然,本课也存在些遗憾,每次欣赏刘德武老师的课后,总感觉思维含量非常的高,他的课堂更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训练,而我的这节课,应该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在设计时,目标的设定更注重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像在研究两个磁带盒中哪种包装方案更为节省时,学生已经说出大面重叠,并说出了理由,而老师还是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去进行验证,正如刘老师说的,是为了验证而验证,不是问了需要而验证,如果能像刘老师说的那样,哪个最节省?哪个最废纸?会节省多少?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通过计算得出来了。在研究四个磁带后,学生得出:最节省的方法依然是将最大面进行重叠即可后,如果让学生继续说出5个、6个甚至更多等等,学生就会从自己的角度产生质疑,提出摞成两摞,并通过计算得出怎样更节省了。总之,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是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灵活,对数学的学习也就会越来越有兴趣。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是包装两盒糖果,学生不仅没有糖果盒,更不能人手一个。如果让学生做一长方体盒子,不仅费时,规格又很难统一。我发现学生每人都有英语磁带盒,规格相同,而且有实物,学生还能通过测量、摆一摆等活动,亲身经历包装的过程。这样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达到反璞归真的效果。
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数学的目标之一是用数学,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通过学生摆一摆、猜想、验证-结论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出不同的包装方法,猜想怎样省包装纸,验证猜想,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囊,得出哪种包装最省包装纸。
4、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拓展应用环节中,对酒瓶、苹果和人进行了包装,使本节课的综合实践得到了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我们低年级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因此,我们学年老师坐在一起,在设计这课时,就是力求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做到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也好,还是我在上课也好,都想通过这节课体现这样的思想。刚才课上完之后,我就陷入了一个短暂的思考空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这样一个回顾和反思:
1、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的层面未必会达到很深层次的特点,因此教学中,我就避免繁杂的分析,整堂教学只设计了几个大问题。一个是课文写初冬什么时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还有就是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有雾时和雾散后有什么不同?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是抓住文章重点的两句话,“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和“雾慢慢的散了,太阳露出光芒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脉胳。其实这两句话还隐含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就是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描写的,这里我没有正面提出来,而是通过学生找到两句话,通过朗读,通过看板书来感受作者的写作思路。(两手准备,如果出现反效应,你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课堂上是这样的,我提出问题,“这个初冬的早晨有什么特点?”
以前教这一课时,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并且说得很完整,“这个早上先是下了雾,后来雾又散了。”而今天,我却碰到了这样一个情况,回答问题的孩子只说出了“这个早晨下雾了”。这个时候我没有急于求成,没有街学生的后面补充上,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既然先找到第一自然段,就先读这句话,在这句话理解之后,再引导学生说说这雾下了一早晨吗?后来呢?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育的起点,往往要定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上,我想教育的生命就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提到这两句话的朗读我还想说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第一句话的教学中,我设计“你读懂什么”?在第二句话的教学中,我说:“你想怎样读”?这样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人都有感觉,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气情感,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在这课中,如果学生读的不到位时,我觉得教师的范读也是有必要的,我想我是用我的激情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情境中深入文章。
2、这节课的导入,我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也就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另外,日历的出示,表面看很简单,就是这个月的8日已经是冬天了,实际上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24节气,这24节气表明了是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语文是一门应用学科,在生活中用到的知识才是经久不忘的,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使学生感到语文是有用的,语文与平时的生活是有机联系的。
本学期我担任羽毛球兴趣班的老师,由于是初级班,年级跨度大(有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这样水平相差也比较大,所以本学年的重点是以培养小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为主。羽毛球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一种比较有趣味性的运动。而兴趣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获得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对这个项目更积极参于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采取了如下手段进行辅助练习。
首先,对于刚参加的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简单的基础技术,比如握拍、垫球、发球、接中场球等。由于二年级学生比较多,假如纯练习这种简单的技术会比较闷,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利用游戏,竞赛等方法,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会技术。
其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利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组织练习,比如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垫球多,一对一进行比赛,输的同学要换人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进步也较快。整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步法、颠球、发球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培养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于羽毛球运动中,办成学校的一种的特色。同时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表现自己个性特点,丰富学生的业余爱好。
xxx
二○一三年七月二日
教学设计依据:
1、遵循课改精神,体现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应引导学生抓住好词好句学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2、本教学设计注重从观察文中插图和课件着手,借助景物
的具体生动的形象,组织学生欣赏好词好句,在比较中激疑引趣,以诱发儿童学习的动机,唤起儿童朗读课文的兴趣,在“看看、听听”中,释疑求解,在“读读、讲讲”中练词、练句,在朗读训练中理清句序,并指导学生运用时空法、对比法帮助记忆,进行背诵。
设计亮点与创新:
《 初冬》本篇课文按时间的顺序描写了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的景象。课文写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读中感悟。这篇文章是一篇语言优美,用词精准的写景例文,课文中好句连连,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背一背,既培养学生朗读水平,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句子美在哪里。如:柿子树上挂着许多大柿子,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首先,通过抓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从“为什么说大柿子像红灯笼”一问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观察想象,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把“大柿子”与“红灯笼”联系起来,理解了这个比喻句,体会出柿子的.可爱和农民看到丰收景象后的喜悦心情,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活的表象。其次通过自读自悟,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雾散后的柿子如此之美,学生观察图画,理解之后,肯定有很多感受。我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拓展训练,如:葡萄熟了像什么?大西瓜真像什么?让学生及时巩固。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读自悟,说说柿子还像什么,不仅找准了语言训练的能力训练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仿佛那些美的大柿子就在眼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初冬景色的美丽和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对比理解。通过雾中、雾后景物的变化,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抓住同一景物在雾中和雾后的不同,来体会大雾神奇的作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具体可抓住“望不见→望得见”“看不清→看得清”“不耀眼→射出光芒”等词语,启发学生理解:为什么望不见了?为什么又望得见了?也可以设问:说说雾中和雾后,下面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塔、小山、田野、树林、太阳)通过学生同桌互读,男女生互读了解雾中、雾后的景色的。
3、在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的准确、渗透写作方法。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是学习语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让学生找一找关键词语体会这些景物在雾前雾后的变化。学生分别找出:“望不见”“看不清”。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看不见”“看见了不清楚”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并通过实物演示理解“模糊不清”,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课文分别用“望”、“看”体会远近距离的不同,“望”是向远看,“看”通常用于近处的景物,教师恰当的点拨,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当,在培养了学生评词析句能力的同时,又为学生写作时要“用词准确、言之有序”奠定了基础。
课堂生成及存在的问题:
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手段: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男女生读,理清课文线索;引读课文,理解具体描写的句子。在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在学习雾散后这一部分,我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再让学生画出雾散后看到的景色,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雾散后的景象和雾
中的景象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了“雾中、雾散”的不同。
通过本课教学发现学生在说话时有用词不当的现象,并且在理词语时较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脱离生活,不会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改进措施:
1、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
开学第一周,我信心百倍地把自己在假期里所学的东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在课堂的实践中,有喜悦,有失落,有困惑,有感慨。更多的是收获与启迪。
一周的语文教学,我本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以教材为例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的原则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教材的意义,力争对教材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理解与把握。着眼于教材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和人文世界。教学时我注意从以下几点突破:
词语的教学,我注重联系实际避免让学生死记字典的解释。例如“饥肠辘辘”这个词我让学生联想自己有过的这样经历。“呐喊”这个词我让学生说说自己什么时候“呐喊”过,是怎样喊的。学生兴趣高涨,这种解词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利用。
句子的教学捉住文中的重点句,有特点的句子进行指导。例如《窃读记》中的“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把逗号改成顿号让学生对比读。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逗号说明作者虽然是窃读但也读地仔细,认真。在这里有的学生还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不说“我急忙打开书。”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精练,表达的情感真切。
段和篇的教学,减少对内容的分析,增加对语言的感悟。比如: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中,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法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出关键的词,由整句的理解转化为关键的词语。既理解了作者的读书方法又感受到了语言的运用。
读写结合发展语言。利用文本中的有利点,进行写话练习。在《窃读记》中作者一个小小的读书要求都是白日梦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就是林海音,当你看到今天的孩子们读书是如此的方便,你会对大家说些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看似是对别人说其实那也是孩子们对自己说的话。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深化对课文人价值的认识。
在一课课的教学实践中,伴随而来的出现了许多许多的问题:对这种改变学生还不能立刻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自己在教学中还不够成熟,有的地方方法还不得当所以出现了课时完不成的现象。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多读多学继续钻研,是自己的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理解、品味语言,积累、运用语言。获得语言智慧,受到人文熏陶。
以上就是《[精]《挑山工》教学反思简短系列》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挑山工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127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