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模板6篇
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教案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准备好的教学文书,好的教案可以在教学时提高教师的自信心,让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最近你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而烦恼呢?我们的88教案网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只有内外条件都具备,才能欣赏到无限风光。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叙议结合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2、文学常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文本,问题探究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四)艺术特色
本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
(五)整理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如:
(1)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词类活用,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6)有泉侧出
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特殊句式,如: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状语后置)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等。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德育目标
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对课文字词句的准确把握。
难点: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解决办法
1、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2、对注释,查字典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
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二、课内采用出题,学生自讲,教师总结的方式
课时安排
两课时(疏通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教学内容
一、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 者 认 真 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 处设 比:①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 前洞“ 记游者甚众 ”与 后洞“ 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 至又 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
三、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
提示: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 精辟地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 观条 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 本段 的中心,也 是 全文的主旨。作者在这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的治学、从事工作,无疑都有启发作用。
四、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
提示: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该轻信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认真思考辨析,然后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是很可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几句,第三段开头一句),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二是两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正是处处为议论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笔,使议论有依据,三是记游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处世这两类事情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围绕这一 共同 点来 展 开议论。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遥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完成课后练习(略)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褒禅山有名无仙。
唐贞观年间,全国四大高僧之一慧褒结庐修炼于华山,圆寂后其弟子将此更名为褒禅山,并建褒禅寺。而今过去千载,慧空禅院早已灰飞烟灭。现于其址修筑庙宇,只是今人复活过去的历史,续写昨天的故事。无论如何,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山遂以文名。
褒禅山的精华在华阳洞。现由含山县人民政府开发为旅游景点,对游人开放。原我校王汉俊老师写过一篇《今日褒禅山》(原载《中学语文教学》 1981年第七期),时隔二十年,洞已前后贯通,风景殊异,有记述的必要。
褒禅山距县城北15里。从新建的褒禅寺院向东二三里,至前洞。距洞百余步,竖有一碑,上写“有碑仆道”,牌下二断碣,无字,为今人仿制。洞前有碑刻,为游记全文。洞口左侧有白龟泉,表明“有泉侧出”,水清洌。过石桥,至洞口,旁刻书法家舒同写的“天下第一名洞”。洞口大而平。向里40余步,有一小河长约50米,水流淙淙。荡舟而过,经“梅花渡口”,闻声如雷,乃“莲台瀑布”。曲径通幽。忽有巨石挡道,弯腰几近地而过,终于到了“荆公回步”之处。这是王安石“有悔”的地方,也是今人暇想的地方。旁镌有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句,隶书,深厚凝重。继续向前后洞进发,窄处仅容一人,称“锦绣峡谷”。穿“警钟厅”,拾阶而上,至“灵霄宫”。宫宽大如殿,有一柱擎天,柱四周众多石笋围坐如佛,称得上王安石所谓的“其见愈奇”。至后洞。全长约1600米。
以上对山略作描述,下面就本文教学谈一点看法:
我教此文,五次三番,每每有疑惑。褒禅山说不上“险远”,风景更谈不上“奇”字。就洞而言,与“七星岩”、“仙人洞”不可同日而语;就文而言,与《岳阳楼记》、《石钟山记》相比,文中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那么,此文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我们联系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生活经历,不难发现,文章精髓处尽在议论。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卒谥文,江西临川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时年二十二岁。我们推算王安石大约在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游褒禅,年近三十五岁,正年富力强。王安石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年青时曾上万言书,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留心民生疾苦,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这思想同他十五年后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完全一致。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被擢升为参知政事,两度为相,积极变法,以期国家臻于富强。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政治活动密不可分。他认为,文要“有补于世”,辞“以适用为本”。这就不难理解,作者只不过借游山之事抒发心中早就有的思想罢了。因而,文章重点不在记游,深邃处在因事见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文章的价值取向在此昭然若揭。游记所议论的“志”、“力”、“外物”与王安石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对现实政治“改易更革”的骨力以及当时保守迷雾的浓厚自然相对应。不能不说,此文从某种意义上是王安石别一风味的政论篇章,同时文中也为我们突现了一个既“深思慎取”又战斗不息的议论主人公的形象。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4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文;
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
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诵读
②积累
(三)教学难点:
①准确判断词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②虚词用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否则,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认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因此,范读多读显得非常重要。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我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勾画出疑难处及哲理句。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兹举一例如下:
→独体汉字叫“文”→文字
→装饰→掩饰(文过饰非)
→彩色交错为“文”
→华丽,有文采→文辞→文章,文献→文化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猜读训练思维;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强化。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积累;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毛泽东诗导入:“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自读注解①补充王安石相关内容
2、整体把握:(19分钟)
(1)范读(5分钟)难读字点拨:褒、华、谬、咎、父
(2)自由朗读(5分钟)诵读点拨:(略)
(3)齐读(5分钟)
(4)全文思路:(4分钟)
设计问题点拨思路
悔游:不得极夫游之乐
↓
悟理:要有志
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结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请学生圈点、勾画,老师板书如左。)
3、理解重点词语:(12分钟)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语法推断(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谓语,故用为动词,可解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形训推断(阝,古作“阜”无石之山,故从“阝”之字,大都与山、高下有关,阳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成语推断(今有成语“前仆后继”,“仆”意为“倒下”,据此结合语境,不难判断此处“仆”即为“倒下”之义)
(4)独其为文犹可识联今推断(联合现代联合关系词汇,如文字、文章等,据同义联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义,此处便不难断为“文字”。)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语境推断(穷,穷尽,据文中语境“游”,不难理解此处“穷”可解为“走到尽头”。)
(6)则其至又加少矣迁移推断(加,此处解为“增加”显然不通,若联系曾经学过的“民不加少”,知此处“加”为“更”之义,便可马上推断“加”的意义:副词,更。亦可用语法和联今法,此处“加”作状语,联系现代汉语有“更加”一词,亦可推断出正确意义。)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对位推断(此句后有“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与“险”义相对,结合语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义,联系常用语“夷为平地”亦可推断。)
强调:以上的方法可以综合运用,推断将更为准确。
4、自由朗读全文(5分钟)
5、课内巩固练习(7分钟)
①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②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
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
亦悔……()
④入之愈深,甚进愈难,则
其见愈奇。()
⑤不出,火且尽。()
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而慎取之也()()
⑦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
提示:
①联今推断
②语法推断
③语境推断
④语法推断
⑤迁移推断
⑥迁移推断
⑦成语推断
7、课外迁移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在括号内解释加点词。
李若水字清卿,氵名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口巽血骂愈切,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口巽血:含血喷出。
附:高考原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3分)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D、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
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5、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3分)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
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
B、金人邀请宋钦宗出郊,却又中途变卦,逼钦宗改换服装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坚守气节,大骂金人,虽惨遭毒打,仍未动摇自己的忠心,并以xxx对金人的诱降表示抗争。
C、李若水不愿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严词拒绝了仆人要他屈从金人的劝说。但又流露出对父母的牵挂,要仆人转告兄弟慢慢地禀告父母,不要惊吓了老人。
D、粘罕诱降李若水遭到失败,于是下令杀掉他。李若水义无反顾,骂不绝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喷血痛骂,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颈断舌而死,景象十分惨烈。文章来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5
今天我要说的是《游褒禅山记》复习,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要求是:1.正确认读基本篇目的字音,读清句读。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关于教材
>第二册教材中的第三单元,单元训练重点就是读清句读,了解文言句式的知识,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关于学情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而这节课又是复习课,对于一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可略说,而对于平时的易错的要重点说,要说透。对于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传授学生记忆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用法,古今词义的区别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虚词“其”的用法。
2.通过合作讨论、课文叙议结合的特点,理解叙述与议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难点:理解《游褒禅山记》所阐述的道理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比较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教学中,通过回顾初中的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加深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讨论法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可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本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笔练习,重点巩固,当堂“消化”。
(二)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词类活用,句子的翻译
2、迁移法、归纳法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提问法
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四、说教学程序
以复习初中所学两篇游记的文体知识导入,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课件展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音,字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结构,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知识点的掌握还需要一定练习来巩固,我布置了《单招零距离》P86-P88的练习
六、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节:山名考证m.jAB88.CoM
记叙山—院—碑
2节:游华山洞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幽深、罕至
3节:游洞心得
议论
4节:观碑心得
《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 篇6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
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
(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
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2.画出空间方位图
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4.为什么说“华( huá )山”是“音谬”?
学生思考后回答
点拨:1.名寺 洞 碑
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 “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1.指名朗读
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
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6.三者关系:
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
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
四、问题探究
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
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
3.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
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
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
(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
五、学生阅读全文
六、背诵第二段
七、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辨析词类活用
2.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步骤】
一、指名背诵三段
二、集体朗诵课文
三、发放课堂练习,学生完成
四、“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五、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六、辨析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看课文,指出加点的字古今词义不同或词类活用情况
(1)而卒葬之古:终于;今:士兵,完毕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ll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常用作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的人今: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5)长乐王回深父这是一个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6)问其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三个词都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深度、到达的人、险远的地方,也可以把“其至”“险远”看做是后面省略,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
(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形容词用作动词。
4.指名回答下列句式的特点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明确: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1)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2)、(3)个句子是因果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全文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八、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游褒禅山记》教案课件模板6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褒禅山教案课件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7485.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
- 《游褒禅山记》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创作情况。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重点积累“名、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4.... 幼儿园体游教案 11-11
- 8 游褒禅山记 8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一、三维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 幼儿园体游教案 11-05
- 游褒禅山记教案 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词的特殊用法... 幼儿园体游教案 10-26
最新更新
更多- 超市教案及反思11篇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编写教案的过程就好像设计一部话剧。教案是老师认真教学的证明,关于写教案你有没有自己的经验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超市教案及反思,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 [热门]小学英语优秀教案3000字系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小学英语优秀教案3000字系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本节课的话题是新年,过新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熟悉的,... 小学英语教案 01-20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900字精选7篇 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充满自信的。对于新教师来说,写好教案的意义重大。一篇教案最重要的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怎样才能让教案实现教学活动?下面是栏目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通用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01-20
- 三年级口语交际的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育人先育己,在上课之前把教案准备好是每个老师必经的一个环节。课时的具体教学内容应该在教案当中进行体现。一篇课堂教案要如何去撰写呢?下面是88教案网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口语交际的教学反思,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三年级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01-20
- [热门]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系列 88教案网内容专辑推荐:“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敬请浏览。教书育人,功德无量。老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写教案。教案可以帮助老师顺利的开展课堂教学,你会为寻找一篇好的教案模板而苦恼嘛?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 01-20
- 北大荒秋天教学反思1000字(精选11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上课前,教师都必须写好课题计划与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教学。教案多久写一次比较合适呢?以下是88教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大荒秋天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北大荒秋天教学反思 01-20
- 6年级班级口号38句 正能量句子专题“年级班级口号”推荐内容。八(7)八年(7)班,绝不简单,齐心协力,永创佳绩!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网络,大家会互相分享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你脑子里的一切都可以用句子表达出来。什么样的句子能让你忍不住分享给别人呢?考虑到你的需求,正能量句子编辑特意整理了“6年级班级口号”,欢迎你阅读和收藏,... 年级班级口号 12-22
- 小学加法教案2500字汇总 教师是像春蚕,吐着智慧的细丝,编织着知识。身为教师,认真撰写教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教案有助于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什么样的教案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呢?也许"小学加法教案"就是你要找的,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加法教案 01-20
- 放风筝大班教案12篇 88教案网主题栏目精选:“大班教案”,敬请访问。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教案是一个教师的法宝。要讲好课,认真备课是基础,其中写好教案是关键。什么样的教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以下是由88教案网编辑为你整理的《放风筝大班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大班教案 01-20
- 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1500字合集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栽培者,教学时需要撰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急你所急,88教案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松鼠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松鼠教学设计反思 01-20
- [教案借鉴]主题活动教案范例(6篇)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活动教案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班环保主题活动设计——《小手——环境的小卫士》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兴趣,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环保教案。2... 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