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0?250100?2558?29250?19?1533?3+1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2+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514—389—111

87X201125X88

66X9928X3+28X5+2X28

25X47X40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3、4、5、6P129—1306、7、8、9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p.1-2

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出示例题图)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2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计算器、课件PPT。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体验计算器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例1。

怎样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自己试试看。

386+179=

825-138=

26×39=

312÷8=

(2)学生按要求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汇报展示。

(4)提问:你学会计算器的使用了吗?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是怎样的?

归纳: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要按“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依次按键进行计算。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例2。

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左边各题。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右边各题的答案吗?

9999×1=9999

9999×2=______ 9999×5=______

9999×3=______ 9999×7=______

9999×4=______ 9999×9=______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3)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4)提问:观察左边的算式,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当计算9999×2时,结果是在18(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19998;当计算9999×3时,结果是在27(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29997;当计算9999×4时,结果是在36(第二个因数与9的积)的中间插入3个9,即39996。

(5)运用规律,得出右边算式的答案。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第1题:63492 4093 1524440 255596 12345679 406001

第2题:12 123 1234 12345 123456 1234567 12345678 123456789(用计算器检验略)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1、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按键顺序:数字→运算符号→数字→符号。

2、进行特殊计算时,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几个算式的结果,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使用计算器。

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0.09米,0.9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5、41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3)128、6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0.717比较( )。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7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331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