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精选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扩展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 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

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1)》数学教案

第12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三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张) 4×126=504(张)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学反思:

重视创设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例题之间的联系,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重点。让学生切实经历学习计算方法的过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尤其是笔算的竖式计算方法,都要让学生有一个体验、思考和交流的机会。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数学教案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 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本节课利用学生们喜爱的书签和熟悉的篮球场导入新课,让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和说出长方形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本次教学中借助指出书签一周的边线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最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这样理解以后学生更容易接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数学教案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5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究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规律。2.掌握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3.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地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 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56页情景图。

教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们到儿童游乐园游玩,有的玩旋转木马,有的玩碰碰车,玩得很开心。

教师: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情景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坐碰碰车的图片及数学问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怎样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3=

(3)你是怎样算的?小组交流反馈:

①算法一:20+20+20=60;

②算法二: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算法二先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说,学生再在下面自由说)

(4)想一想:200×3=

①怎么计算;

②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引导例1的思路迁移到这里)

2.在迁移类推中学习新知识。

出示玩过山车的图片及问题。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1)你会解决这一问题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2×3=

(3)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

10×3=30

2×3=6

30+6=36

②老师出示小棒图(见教材),证明上面算法的正确性。

③想一想:12×4=

怎么算?怎么想?全班交流思路。

(5)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这类题目可以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这样为后面学习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打下基础)

3.总结归纳。

(1)谁能根据情境图,再提出几个与一位数相乘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①坐激流勇进每人10元,8人要多少钱?

②坐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钱?

③做旋转木马每人5元,13人要多少钱?

(2)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出算式:10×8、15×3、5×13。

探究计算方法,全班交流、汇报。

思考:

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归纳】在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和一位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即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用表内乘法),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又该怎么计算?

【教师归纳】把两位数分成整十加几,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结果加起来。

三、拓展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口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先填写,后说说“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3题。

投影出示第3题。

(1)让学生观察图,收集信息,明确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先用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计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乘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说算理,说想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34~35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巩固练习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又学到了什么解题思路呢?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相应质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中第6题是简单的估计。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之间的轻重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 )只 木桩( )根 夹子( )个

蘑菇( )只 篱笆( )块 手帕( )块

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动物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1)把一根绳子剪4次,最少能剪成几段?

(2)如果把这根绳子剪成8段,最多需要剪几次?怎样剪次数最少呢?

3、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十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

■●■●……■● ■的个数等于●的个数 ●有10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 ●有9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 ●有11个

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学生在经历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简单规律的摆放后,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让学生多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多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规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系统化。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善于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条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选择正确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十”。(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1题。

出示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先求谁的身高?(小英)再求谁的身高?(小军)

4、完成教材的77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前两项费用总和怎样算?怎样算食宿费?

5、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7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梨的重量,怎样求苹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8、9、10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的11题。

出示题目,怎样理解“一律半价”,半价后花生、开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4、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在学生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适当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二、基础知识训练

1. 26 48 16 21 45 56 15 13

2.(1)拔河的有多少人?5×12=60(人)  60-16=44(人) 答案不唯一

(2)合唱组有多少人?26+8=34(人)  34×3=102(人) 答案不唯一

3. 136-15=121(厘米) 121+21=142(厘米)

4. 540+380=920(元)  920-130=790(元)

5. 24 31 35 34

6. 60÷5=12(元)  12+4=16(元)

三、解决问题

1. 梨:280×2=560(千克) 苹果:280×2+70=630(千克)

2.(8).12×3+7=43(辆)

(9).48+50+54+49=201(毫米)

(10).鸭:(54-20)÷2=17(只) 鸡:17+20=37(只)

3.(1)26×3=78(元) 78÷2=39(元)

(2)72÷(12÷2)=12(袋)

4.思考题

(73-49)÷2=12(元) 73-12×4=25(元)

教学反思: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 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 1 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 2 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 0?第 4 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 0?

2、练习九第 2 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 2 个 0 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 0?为什么第 2 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 0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 3 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 4 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

3、完成练习九第 5 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 商是两位数 80……2 商是三位数 102……4

商是三位数 150 商是两位数 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数学教案

第16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巩固练习设计的最优化: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2)》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2)》数学教案

第15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运用除法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记得吗?

指名说一说。

小结:大家掌握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通过除法计算发现计算中有趣的规律,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复习)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 6 题

要求观察每组题的前后两个算式,判断每组题的大小。

2、完成复习第 7 题

观察每组算式:先估算,猜猜每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完成复习第 8 题

独立计算并核对,说说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被除数的三个数字都是 1、2、6)你能再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使它们除以 9 都没有余数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 9 题

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评价。

2、完成复习思考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补全竖式。

左题:可根据除数和十位上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填在相关的方框内,再根据十位上余数2 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 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 9 。

右题:商百位商只能是 1,十位上只能是 0,个位上可以是 2、4、6、8 中任何一个数,对应的被除数是 5 1 2 、5 2 2 、5 3 2 、5 4 2 。案不唯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6.  >

7. 106  106  150

150  101  101

8. 14  24  68

18  29  69

(1)没有余数。

(2)都是由1、2、6三个数字组成的。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它们除以9都没有余数。

(65+5)÷6=11(顶)……4(人) 至少搭12顶帐篷。

思考题

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

第14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 1 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 2 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 2 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 3 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 3 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 5 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是篮球呢?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 8 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 比一比略

3. 4900  290  140

4. 50-26=24(元)  24÷2=12(个)

5.(1)圆珠笔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个)

(2)(108+60)÷9=18(本)……6(元) 18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买球的钱去买圆珠笔能买几支?

60÷3=20(支)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教材分析(1)》《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练习课(1)》《归纳总结(1)》《教材分析(2)》《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整理和复习(1)》《总结归纳(2)》《教材分析(3)》《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练习课(2)》《吨的认识(1)》《吨的认识(2)》《归纳总结(3)》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三位数加三位数(1)》《三位数加三位数(2)》《三位数减三位数(1)》《三位数减三位数(1)》《解决问题(1)》《练习课(3)》《整理和复习(2)》《教材分析(4)》《教材分析(5)》《倍的认识(1)》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倍的认识(2)》《练习课(4)》《教材分析(6)》《口算乘法》《练习课(5)》《笔算乘法(不进位)》《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连续进位)》《练习课(6)》《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法的估算》《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2)》《整理和复习(3)》《归纳总结(4)》《数字编码》《教材分析(7)》《四边形》《周长》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练习课(7)》《归纳总结(5)》《教材分析(8)》《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几分之几》《练习课(8)》《分数的简单计算》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分数的简单应用(1)》《分数的简单应用(2)》《归纳总结(6)》《教材分析(9)》《数学广角--集合》《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法 倍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分、秒和测量》《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问题》《练习一(1)》《练习一(2)》《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练习二(1)》《练习二(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练习三(1)》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三(2)》《三位数(中间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四》《复习(1)》《复习(2)》《千克的认识》《克的认识》《练习五》《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练习六(1)》《练习六(2)》《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除法的验算》《练习七(1)》《练习七(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练习八(1)》《练习八(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被除数有0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练习九》《复习(1)》《复习(2)》《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练习十》《平移和旋转图形》《轴对称图形》《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周长是多少》《间隔排列》《多彩的"分数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精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711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