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优选: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写作范例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优选: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xx×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编辑推荐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掌握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800 409+401=400 106+104=100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6300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32_4+_35_4

(62+12)3=_62__3_+_62__12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17×4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

20×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524×5+24×8

(3)20×(17+15)20×17+20×15

(4)(40+28)×540×5+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

(2)与6×8—6×8

相等的式子是()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例2及“做千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谰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抽象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一)镭蛰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2×7

22×430×1260×404×25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80+90+70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0×3启发学生说出:

1×1;13×0;0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2×18二2×18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现

A组:

1,填空:

56+56+56+56

75×48二48×()

口×6二()×()

一个数和1相乘得(

一个数和0相乘得(

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5×420

B组:

1.填空:

18+18+18二()×(

35×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o:()×20

2.哪些式子连起来后,使用了乘法交换律?

15×169+7

9+720×18

20×1816×15

O×0

3.计算并验算:

1010×2021234×5060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0×3二03×1二3

1×1=13×0=00×0=0

例2交换律

5×6=6×5400×20=20×400

10×1000=1000×10O×6=6×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营养午餐》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数学下册《营养午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课型:

实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科书第48页的菜谱。

1、了解每份菜的营养含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照下面一张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指标,对教材中列出的3份菜谱是否合乎营养标准进行评判。

每份菜中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如下表:

编 号

菜 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红烧鱼块

1338

17

12

6

鸡蛋西红柿

899

15

16

7

香菜冬瓜

564

12

1

8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9

香菇油菜

911

11

7

10

韭菜豆芽

497

7

3

2、得出结论:从脂肪和热量两个角度进行判断的饿结果是: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脂肪超标,午餐C热量不达标。

二、自己动手搭配出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菜肴。

1、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10种菜肴,从中选出三种进行搭配,设计出合格的营养配菜方案。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的搭配,然后把方案填写在表格中。

三、评选最佳全班同学喜爱的5种搭配方案。

1、把全班学生所有的配菜方案罗列出来,组织大家一起讨论。

2、根据大家的这些方案选出自己喜爱的5种方案。

3、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四、建议。

1、了解一下班上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看一看偏胖或偏瘦的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

2、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饮食中获得的热量应该达标,脂肪的摄入不要超标,应当均衡营养,挑食、偏食的习惯,等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三单元:简便计算(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及其适用,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算法的意识和 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准确、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同学么能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运算定律呢?(学生自由说)

归纳整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回忆你所学习的运算定律,并把它整理下来吧。小组内交流。回报。

加法交换律:a+b = b+a

加法结合律:a+b + c = a+(b + c )

乘法交换律:ab = 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 + c )= ab+a c

减法性质:a - b - c = a -(b + c )

除法性质:a b c = a (b c )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总结了这么多。那来看看同学们应用的怎么样呢?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75+29 + 25+171 连续加,结对子

25 13 4 2 连续乘,找朋友

2、减法性质的应用。

221-35 - 65

221-35 - 21

221-(21+24)

连续减,减去和 减去和,可连减

3、除法性质的应用。

4700 25 4

4700 25 47

4700 (475)

连续除,除以积 除以积,可连除

4、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8(125 + 7)

8896 + 88 4

88102 - 88 2

乘和差,分别乘 积加减,莫慌张 公因数,提出来

5、特殊数的拆分。

75102

7598

1253225

特殊数,巧拆分

6、总结简便计算的记忆方法(三字经)。

做简算,是享受。细观察,找特点。连续加,结对子。连续乘,找朋友。连续减,减去和。连续除,除以积。

减去和,可连减。除以积,可连除。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公因数,提出来。特殊数,巧拆分。合法理,任我行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请你做法官:

3516 = 35 2 8

326-72 +28 = 326-(72 +28)

88 99 +88 = 88 100

73 37-73 37 = 0

73 +37-73 +37 = 0

83 99 = 83 (99 +1)

2、解决问题:

学校准备为田径运动会购买一些奖品。

玩具三轮车25辆,每辆24元,摩托车25辆,每辆26元,小汽车25辆,每辆80元。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是运动会跳绳比赛的场地,每块小方形的长都是15米,宽都是8米。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4、评价完善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我学得开心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概括等,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 学习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导。

1、我们学过的简便运算的规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算一算,比一比。下面的算式能用等号连接吗? (24+28)×5 = 24×5+28×5 36×6+36×5 = 36×(6+5) 7×4+7×20 = 7×(4+20) 8×(125+79) = 8×125+8×79 3、自学课本26页例7题,试着解决下面问题 (3+2)×5 = 3×5 + 2 × 5 ( 13 +12)×4 = 13 × 4 + 12 × 4 3×35+2×35 = 35 ×( 3 + 2 ) ( a+b) ×c = a × c + b × c 4、通过自学你未能解决的问题有:

《乘法分配律》问题生成—— 揭示规律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认真完成下面各题. 1、 连线比较算式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4+28)×5 8×125+8×79 6×38+6×32 9×(20+25) 25×9+20×9 24×5+28×5 8×(125+79 ) 6×(38+32) 通过计算和比较,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一共有多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比较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3、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4、怎样简便怎样算。 (40+8)×25 36×34+36×66 (75 +25)×23 《乘法分配律》问题训练—— 亲爱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现在就来接受自己的挑战吧! 1.判断正误 99×65 =99×65+1×65. ( ) 16×19+84×19=(16+84)×19 ( ) (57+140)4= 57+140×4 ( ) 42×(28+19)=42×28 +19×42 ( ) 2.在□里填入适当的数,并在括号中填入所应用的乘法运算定律: (1) 25×67×4=25×□×67 乘法( )律. (2) (□×29)×8=(125×□)×29 乘法( )律. (3) 125×(400+□)=125×400+125×8 乘法( )律. 3、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①(7+8+9)×10=7×10+8×10+9 ( ) ② 12×9+3×9 = 12+3×9 ( ) ③ (25+50)×200 = 25×200+50 ( ) ④ 101×63=100×63+63 ( ) ⑤ 98 ×15= 100 × 15 + 2 × 15 ( )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125×79 125×81-125

小学四年级数学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教案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教案(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8页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体验从“形”到“理”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中,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小白板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短片,引出课题

(一)播放小短片,让“苹果”走进课堂。

(二)师生谈话,引出课题:苹果在哪里。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一)激趣设疑,感知定律

1、分组比赛,导向问题。

35 × 8 + 65 × 8 100×8

这两道算式有联系吗?“35 × 8 + 65 × 8”有没有更快的计算方法?

2、小组讨论,寻找方法。

3、师生交流,巧设苹果。

(1)小组汇报,展示方法的多样性。

(2)巧设苹果,理解算理。

35 × + 65 ×

表示:35个 + 65个 = 100个

35个8 + 65个8 = 100个8

=(35+65)个8

思考:苹果可以是35或65吗?

8是这道算式中的什么数?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生生互动:找朋友。

(1)学生把配对成功的两道算式展示黑板,并找到算式中的苹果在哪里。

(2)通过“找朋友”引出字母公式。

a×c + b×c =(a+b)×c

a×(b + c)= a×b+ a×c

思考:用字母表示还是用数字来表示更能概括出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

2、引出定律,明确特征。

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乘法分配律”。

思考: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乘法分配律吗?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三、激活思维,应用规律

1、金睛火眼,找“苹果”。

(25+100)×4=25×4+100×4

3×23+57×3=(23+57)× 3

8×45+8×55

(83+17)×24

2、仔细推敲,我来判。

(1)2×(6+5)= 2×6+5 ( )

(2)(25+7)×4 = 25×4+7×4 ( )

(3)35×9 + 35 = 35×(9+1) ( )

3、能否简便,我看准。

45×9+55×8 67×4+33×4 (100+2)×23

4、细心审题,我能算。

18×6+42×6 45×139+61×45

(125+8)×8 103×12

思考:哪些算式合起来算简单,哪些算式分开算更方便?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知识延伸:

有一位同学在他的作业本的姓名栏上写着:木×(1+2+3).

你们知道这位同学的名字是什么吗?聪明的孩子们,请开启你的智慧大门想一想吧。

板书: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关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有关0的运算(教材第1113页的例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700-(56+32) 9(36060)

(132+58)19 32(295-187)

提问:如果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列式计算

(1)84除以6与7的积,商是多少?

(2)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教学例5

出示例5(1)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再出示:(2)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2、 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 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只有加法、减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3)只有乘法、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4)既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5)有括号的运算,又该怎样计算?

4、教学例6

(1) 出示例6,口算

(2) 小结:有关0的计算

(3) 提问: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 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先分析题意,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大约有多少人吗?那么你知道一亿有多大吗?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在黑板上写出100000000和1亿。后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理解1亿的大小:由1个亿组成的、由10个千万组成的、由100个百万组成的、由1000个十万组成的、由10000个万组成……由100000000个一组成的。

谁能说说,“100000000”这个数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特别的大)

二.实践操作

(一)称一称

那么100000000到底有多大呢?大家想不想切实感受一下啊?下面老师给

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非常的着急,立刻用了最快的速度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了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的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有多少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能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颗大米到底有多重吗?

(让学生猜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巧妙的称出1亿大米到底有多重?

(学生讨论)

师引导出设计方案

1、先称出100粒大米的重量,再除以100,再算出1粒大米的重量,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或用倍比关系算)

2、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3、教师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案计算出1亿粒大米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以方便后面的汇报,可以用计算器来帮助计算。

4、学生分组计算

5、各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感受1亿粒米的多少。

通过刚才活动我们知道了1亿粒米大约有2500000克重,而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那么全国一天下来大约能节省多少克大米啊?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

(学生计算)

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我们国家虽然人多,但是人多也人多的害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的能源多)

2、数一数。

(1)小组活动,动手数一数。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拿一些练习本,和在一起,以循环的方式一本一本的数,数到100本告诉老师,老师立刻告诉各小组所用的时间,组长记录下来。完成后各小组交流所用时间。

(2)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谈话:如果照这样的速度,我们数一亿本练习本要用多少秒呢?

出示书上的表格(可把90秒改成全班认同的秒数),请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推算,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反馈,指名读得数。

(3)进一步探究。

谈话: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显然不合适,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年)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学生说出方法后看书上的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提问: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2、排一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从时间上感受了一亿的大小,大家还想不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再来感受一下一亿的大小?

(1)实际测量长度。

请10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师生共同测量出长度。(取整米数)

(2)列表进行推算。

提问:照这样计算,一亿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

出示表格,根据表格形式,各小组也依据刚才的测量数据列表格填一填,并反馈推算结果。

(3)从绕地球的圈数来进一步感知一亿有多大。

指名读出推算出的长度。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地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可以饶地球赤道多少圈?用计算器算一算。如果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8个数位,就要把米换成千米来算。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

提问:看了这个数据,你又感受到什么了?

三、在活动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1亿吨左右。

新明日报____年2月26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三宣布,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2004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部。

四、说一说

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亿有多大。

五、全课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的内容。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应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算理,并且在此基础上熟练进行计算。
学生在前面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本单元内容,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口算除法(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第二部分笔算除法(商一位数、商两位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第三部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教材的编排特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教材为学生学习除法计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给书打包、看书、喂猪,寄特快专递等。教学时,应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上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计算意识。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口算、笔算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交流、归纳口算、笔算方法。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同时还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让学生灵活掌握试商的方法。
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学生熟悉的“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着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在教学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掌握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另外,有些学生课前已经通过不同的途径会口算用整十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除法,还有个别学生会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试商的速度,建议教师准备好口算卡片,供每天课上口算练习使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60÷280÷490÷3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80÷48=90÷30=83÷20≈80÷19≈
(1)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120÷40150÷50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6÷336÷642÷7450÷50360÷90810÷9080÷40
40÷2060÷30360÷60420÷7090÷30540÷60630÷70180÷20
2、书后:(P801、2、3、4、5)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第二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媒体: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12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结: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92
90
2
练一练
20)8030)64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
4
30)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50)280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30)16090)82090)480
2、P821、2.
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
第三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P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84÷40198÷20215÷3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
反馈练习:64÷2168÷3492÷23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
196÷39=5……1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
学生试做:
练习:198÷23215÷34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46÷23153÷51300÷74293÷31294÷42200÷63
2、练习:书后2、3。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第四课时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15×4=15×5=25×8=
2、笔算: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40÷26=5……10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25×()95
15×()12426×()15016×()100
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
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第五课时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
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除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

20×3=7×50=6×3=

20×5=4×9=8×60=

24÷6=8÷2=12÷3=

42÷6=90÷3=3000÷5=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设计意图】把教材提供的情境改成分彩旗,以此为情境展开教学,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所以80÷20=4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口答。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凭着各自已有经验感知,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形成表象,归纳抽象出算理。同时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正确的算出结果的,教师都予以肯定。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20÷1060÷30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口算的正确率。而且设计学生自主探索估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240÷80300÷50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349÷50≈8为什么不正确?

(三)知识应用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

你会解决吗?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出示第5题,找条件、问题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学生年龄小,如果只是单一的让学生做口算练习,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形式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做一做》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做一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7页-11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线路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第117页-118页例1、例2教学挂图。生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谁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一)

二、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出示例1 挂图。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理解题意:生读题,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独立尝试: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和同学交流一下。

生探索活动:摆学具,动手算,师巡视,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算法。

合作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是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算法?

1)、汇报。生可能使用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方法二:1005=20,20+1=21,所以要准备21棵树苗。

全班交流,引导生得出方法二是正确的。

2)、举例验证:

师引导生讨论证实上面得出的结论。

师:在一条路上种了5棵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为3米,想一想,这条路可能有多长?

生讨论后回答:12米、15米、18米(说说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

有可能是两端都种上了树,也可能只有一端种了树,还可能是两端都没种树。

师根据生口答板书:

种的方法 间隔个数 种的棵树

两端都种

只有一端种

两端都不种

生观察板书,引导生归纳三种情况下,种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板书如下:

两端都种 :种的棵数=间隔个数+1

一端种,一端不种 :种的棵数=间隔个数

两端都不种 :种的棵数=间隔个数-1

3)、练习:完成118页做一做。

生独立完成后,师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答案:6(36-1)=210(米) 说说(36-1)表示什么?

2、教学例2。

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理解题意:生读题,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独立尝试: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和同学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方法: 1)、603=20,20-1=19,192=38(棵)

2)、 603=20,20+1=21,212=42(棵)

引导生观察挂图,据实际情况述说那种方法对,那种方法错,为什么?

师:你认为在解决植树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强调:要看清题目,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119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第1题:要先把2千米换算成2000米,再计算。

第2题。先独立解决,再交流订正。可用线段图帮助身后理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优选: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写作范例》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m.jab88.com/j/11709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