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62页1、2、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编辑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难点:

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复习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收集数据,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呢?

学生可能回答

① 姓名、性别。

② 身高、体重。

③ 兴趣爱好。

(1)调查表。

为了清楚地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种个人情况调查表。

姓名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最喜欢的学科 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最喜欢的图书 长大后最希望做的工作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特长

① 填一填。

② 用语言描述清楚还是表格记录清楚?

(2)统计表。

为了帮助整理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

2、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做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① 条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出各科数量的多少。

② 折线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③扇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2)教学例题。

①认真观察例题中的图表。

②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③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如: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2)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①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如果在全班学生中任意抽取一人,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可能性大还是39千克及以上可能性大?

a.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计算平均数。

②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算利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算利息》数学教案

活动目的:

1、结合百分数的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储蓄知识,认识储蓄的重要意义。

活动准备:

1、分小组调查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

2、了解银行的各种储蓄方式及服务特色。

3、结合自已所调查的,总结收获、提出质疑。

4、每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通过预习,交流收获

1、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

2、出示整存整取,国债年利率。(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二、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出示例题:

小东的爸爸有5000元人民币,请大家帮他算一算购买三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三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

(1)  估算

师:先请同学们猜一猜,买哪一种收益大呢?为什么?

(2)  论证

师: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究竟是哪种收益大?

(3)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种收益大?大多少?

整存整取 5000×2.54%×3×80%=302.4(元)

国债 5000×2.54%×3=2348(元)

348-302.4=45.6(元)

(4)讨论

师:相对来说,国债的利益比较大,请同学们说说国债和整存整取各自有什么优点?

2、出示情境题

王刚的爸爸说:“我在国外辛辛苦苦地挣到了20000元,现在这笔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们四人一组帮五刚的爸爸设计一个方案。

(1)  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2)  小组交流,共同探讨

师:小组内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帮王刚的爸爸设计了什么方案?

(3)  选择方案,说明理由

师:如果你作为王刚的爸爸,你会选择哪个方案?为什么?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议一议

(1)  联系实际,说出想法

师:如果作为你自已有1000元,根据你及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2)  小结:我们实际存钱时,不一定看收益,哪一种适合就选哪种,即标准不同,选择也不同。

2、问一问

(1)  联系实际,提出质疑。

师:在生活中,存钱取钱时,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你家遇到过什么特殊情况?或者,你有什么新问题?

(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师: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你知道怎么办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总结本课

师: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发现问题,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设想:

本次活动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大众数学”思想。

为了体现活动的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调查利率,计算利息”这个主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学生经历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立空间观念;

2、 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你都认识哪些立体图形?

2、说说你见过的圆柱。

3、自学课本28页,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观察你手中的圆柱实物,你发现了什么?

5、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出示课件)提示语

1、墙壁;

2、平静的湖面;

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明!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生: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观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同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探究新知自学课本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吗?请打开课本31页看一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 探究圆柱的特征。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量出圆柱的高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生: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C、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三、课堂小节、质疑

(教师结合板书过程组织学生回顾、议论,总结学到的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

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师: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的怎么样?(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课本)

2、针对性练习(教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 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 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操作法、推理法、讲授法

教学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掌握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例4安排第一步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认识等底等高的含义,便于判断圆柱可以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二是从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底等高,体积也相等的事实,引发等底等高的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也相等的猜想,形成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活动心向。三是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最终也要这样计算。

练习七的第1题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第2-4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第5题动手操作,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第6-9题,提高应用公式的能力,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概念及计算中的联系和区别,思考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生答: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体积是怎么求的?

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棱长×棱长。

二、教学例4。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答: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2、出示圆柱。

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生猜测:相等。

究竟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问:刚才只是你们的猜测,你准备怎么验证?依据是什么?(4人小组讨论)

生:准备把圆柱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

依据是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3、出示课件。

回顾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5、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6、教师演示课件。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7、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8、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10、用字母如何表示。

11、出示例4。

现在你知道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了吗?

为什么?

生答:体积相等,都是用底面积×高。

V=sh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七第一题。

学生直接把答案填写在表中。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练一练。

这两题,你打算怎么计算?

生答:不知道底面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再乘高。

3.14×22×5 = 62.8(平方厘米)

3.14×(6÷2)2×8 = 226.08(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状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问:这道题和前面做的有什么不同?怎么计算?

生答:这是求容积的。所以数据是从里面量的。

4、练习七第2题。

观察下面的3个杯子,你能看出哪个杯子的饮料多?

请学生猜一猜。

请学生列出三道算式。

(1)3.14×(8÷2)2×4

(2)3.14×(6÷2)2×7

(3)3.14×(5÷2)2×10

问:你能不求出结果直接比较出大小吗?

生答:第一个杯子的饮料多。

5、练习七第三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3.14×32×5×1= 141.3(千克)

141.3千克<150千克

答:这个保温茶桶不能盛150千克水。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数学教案

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二、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这是本单元实验探究性较强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加以运用。

2、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学会解决与计算圆锥形物体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做对比实验、分析、验证等活动,初步感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能理解并加以运用。

2、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思想渗透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 教、学具准备

1、教具:量筒(2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可装水)、红颜色的水、不规则的石块。

2、学具:教师指导用硬塑料纸做3组可盛水的圆柱和圆锥(①等底等高 ②等底不等高 ③等高不等底)、适量的水。

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探究情景,激趣引思

1、教师行为

(1) 谈话:同学们探究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想不想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今天我们用准备好的学具试一试!

(2) 演示实验: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在空圆柱里装满红颜色的水,然后倒入一只量筒里;在空圆锥里装满红颜色的水,倒入另一只量筒里,像这样倒三次。

(3) 质疑: 通过老师做实验,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2、学生活动

(1) 听谈话,明确主题。

(2) 细致入微地观察演示实验。

(3)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并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两只一样的量筒里水面高度一样,用空圆锥倒了三次水,空圆柱倒了一次,它们的底面大小及高度一样,两只量筒里水的体积相等、空圆锥装三次的水与空圆柱装一次的水一样多等)。

(4) 亲自用教师演示用具验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二) 提出探究假想,实践验证

1、教师行为

(!)启迪:老师做的实验对我们今天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并给予各组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行小组讨论。

(2)综述讨论结果,提问:所有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1/3,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什么条件限制?再让学生观察老师用的实验器具思考。

(3)促思:同学们设想的条件哪一种正确?大家没有量筒,用你们准备的

学具怎样才能验证假设?

(4)合作探究:创新验证方案,怎样让它具有可操作性,教师适当点拨。

(5)组织学生用确定的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实践验证。

(6)诱导:修正假设,反思结果,得出结论,层层深入。

2、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积极交流,达成共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对今天的学习有帮助,假设空圆柱和空圆锥里装水的体积近似等于它们的体积;则老师所用的空圆柱的体积将等于空圆锥体积的3倍,空圆锥的体积就等于空圆柱体积的1/3。

(3)根据问题设想条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4)交流确定验证方案:分别用三组准备好的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里,看哪一组装3次刚好装满。

(5)分组实验。

(6)汇报探究情况: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圆柱和空圆锥才符合原先假设。

(7)小结: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

V柱=1/3 V锥=1/3 sh=1/3 ∏r2h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探究成果,深化理解

1、教师行为

(1) 巩固新知:让学生计算课本例1、例2、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2) 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

(3) 引申练习:一个圆锥形零件,已知下列条件,分别求其体积

①底面半径3厘米,高15厘米;

②底面直径5厘米,高10厘米;

③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10厘米;

④底面半径3厘米,比高少70%。

2、学生活动

(1)自主训练,多思多问。

(2)总结:计算时,不能忘记特殊数字“1/3”

(3)灵活运用公式,找出自己知识的不足。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成果进行强化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四) 拓展探究思维,迈向生活

1、教师行为

质疑:

(1)出示一个不规则滑石块,怎样求其体积?(教师作指导)

(2)学校食堂买来一车煤炭,倒堆成圆锥体,量得其底面周长和高分别为12.56米,每立方米煤200元,结果付了1300元,问学校有没有多花钱?

2、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引导得出求其体积的方法:把不规则的物体(不吸水)放进盛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合作探讨明确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立足教材,根据本地区挖掘学生较熟悉的、乐于接受的、具有多方面教育价值,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素材,真正实现用教材,并加以创新,让探究成功率提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激趣引思——实践验证——深化理解——迈向生活”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析: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开发数学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验探索为主要手段,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及根据为要求,把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前台,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知识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综合统计活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具:小黑板。

学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二)。

(4)制作统计图。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5)看图和看表分析

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教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如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按现在的身高分成5组,你们会怎么分?每组的统计结果又怎样表示?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可以按从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后统计出每段中的人数。

根据学生的想法完成第三个统计表。

身高(CM)()~()()~()()~()()~()()~()

人数(人)

教师:对于这一个身高资料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在WORD中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小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正比例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提供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知道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内容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特别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 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这两个表格中的变化情况与上两题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 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四)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什么关系?

4、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5、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 把表填写完整。

(2)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 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三、全课总结:说说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正比例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一定)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1.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2.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3.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理与复习》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整理与复习,练习六1~5题,7~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

2.能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视频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百分数单元的新课学习已经结束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百分数单元整理和复习

2.看到课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意义、互化、解决问题

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

1.小组合作,系统整理

(1)独立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百分数单元知识整理在作业本上,注意突出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对不会整理的学生给予指导。

(2)小组交流。

教师:整理好的同学请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整理的。

2.汇报展示,交流评价

教师:哪一个同学自愿上讲台展示、汇报你的整理情况?其余的同学要注意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待会对他的整理情况提出你的看法或者建议。

学生展示汇报。注意对学生整理知识的评价,突出教师评、师生评和生生评。

学生1: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3:解决求生活中的百分率,如合格率、出勤率等问题;解决百分数问题(成数、折扣、纳税、利息、贷款等)。

……

3.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教师:同学们,大家的整理和汇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百分数这一单元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的过程。那么,这些知识之间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1)百分数的意义。

教师:谁来举一个例子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合格率98%表示合格的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9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教师: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实例中我们知道了百分数和分数之间的区别,但它们本质的区别还是在于: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能写单位名称;而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如果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时,它的后面就可以写单位;如果表示倍数关系时,它的后面就不写单位。从这里可以看出:百分数和分数,当它们同时表示倍数关系的时候,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判断下面各题。

一本书看了80%,还有20%页没有看。(  )

一吨煤,运走310吨后,还剩70%吨。(  )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75%,也就是完成了这项工程的34。( )

六年级有学生98人,今天全部到校,出勤率是98%。( )

教师:请打开数学书第23页,完成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反馈。

教师:完成数学书第24页练习六第3题。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

学生:……

教师:请打开数学书第24页,完成第2题。

(3)解决问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呢?

板书:依据、关键

学生:解决百分数问题的依据是百分数的意义,关键是找准单位“1”。

板书:应用、确定“1”

教师:能不能说一说解决百分数问题的具体方法?

学生:找出百分率的句子,确定好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对应列式或用方程解决问题,检验和书写答语。

学生:储蓄存款需按利息的5%缴纳利息税,国债不缴税。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解决百分数问题的依据和关键,请打开数学书第23页,完成算一算。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反馈。

教师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865×(1-80%)÷90

(865-865×80%)÷90

865÷90×(1-80%)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教科书第24页第4题

反馈:由一个学生到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并说一说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教科书第25页第5题

反馈:说一说上座率是什么意思,再汇报结果。

3.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5页第7~8题

反馈:增收一成表示什么意义?再介绍“几成”的意义与应用。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关于百分数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罐头盒,一个圆柱图,小鼓、卫生纸、小木头段、圆台形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提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带来的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图上标出来。

4、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5、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上下两个圆的大小相等呢?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6、分别拿出圆柱体小木棒、卫生纸卷、瓶子、小鼓等物品,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体。

三、圆柱侧面积

1、拿出一个带包装纸的罐头盒,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沿着侧面的一条高把包装纸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2、教师照教材的样子,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示并把商标纸贴在黑板上。

3、分别提出教材中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四、尝试应用

1、师生共同测量出罐头盒的周长和高。

2、让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3、第3题,用字母给出圆柱的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扇形统计图》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针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全面的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

2、在观察判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判断预测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仔细观察、进行质疑的习惯。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正确的描述扇形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信息,能发现统计图中提供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难点:针对发现扇形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全面的问题,能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保证所得结论的全面性和判断的正确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学生尺等常用文具和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某彩电商场经理想了解3月各种品牌彩电的市场占有率,要求统计人员小李绘制一个统计图,如果你帮小李设计,你打算绘制哪种统计图?

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让学生理解清什么是占有率,视机复习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设计意图:为新授创设情境,同时复习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2、课题引入:出示小李设计的扇形统计图后,师指出:这样的结果商场经理很不满意,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的内容:扇形统计图(入题板书:扇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

1、分析A牌彩电是否最畅销

(1)初步分析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你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方法: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如果生成了与A牌销售量有关的问题,就利用学生生成推进教学。

(2)抛出核心问题: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3)初步判断:学生独立思考后做出初步判断。

「学生越是在自主状态下独立地发挥出潜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就越有成就感,就越能成为自由、健康、无畏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帮助人满足这种追求,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体验最大的快乐。星空自主度就是学生个体根据学习任务,结合自身情况,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4)构建学生间的认知冲突:通过学生的回答,产生不同的意见,从而构成认知冲突。(教师视机板书:A牌20% )

(5)小组内讨论: A牌彩电是否最畅销?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 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

(6)全班交流: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视机让学生分析“其他”部分的含义,(视机板书:其他47%及其他中存在的各种情况)使学生明白其他部分中有可能有比A牌占有率更高的品牌。

(7)得出结论:A牌彩电不一定最畅销。(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A牌彩电的销售量。板书:不一定)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学生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小组内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和经验共享,分析其它部分存在的可能性,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从统计图中客观准确地描述事件。树立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进行质疑的习惯。

2、分析统计图不能得出准确信息的原因

方法:教师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判断A牌彩电是否最畅销呢?学生思考汇报后,师生小结: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模糊、不全面,所以无法确定A牌彩电是否最畅销。(板书:不全面)同时释疑:经理为什么不满意小李的设计,并解决学生课前生成的问题。

3、分析A牌的销售量至少排第几。方法:教师抛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4、小结:通过解决刚才的问题,在绘制统计图提供数据时要注意什么?在分析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不轻易下结论;在绘制统计图时要把数据收集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方法:教师从两个方面引导,师生共同小结。

5、提出修改建议并修改统计图

(1)提出修改建议:学生谈自己的修改建议,达成共识后,形成修改方法。如果学生找不到优化的方案就讨论。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认识,在尊重与关注下达成共识,建构知识与方法系统,星空卓越课堂不仅是老师关注自己教得怎样,更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里的思想动态如何不仅关注讲授的内容、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和课堂生成等方面。」

(2)修改统计图。

方法:根据要看出哪种品牌最畅销这一要求,让学生谈修改建议,教师用课件演示统计图的修改,并引导学生明白,统计图细化到一定的程度能反映出需要的信息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统计图中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修改的统计图进一步验证A牌彩电不一定是最畅销这一结论。]

三、练习应用,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P69练习十一中第1题(由于学生已学此内容,更换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情况统计图)

(1)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做出判断;

(2)全班交流:着重分析图中“其他”部分包含体育运动的可能性,从而得出不能判断出喜欢哪种体育运动的人数最多;

(3)提出修改建议

2、提升练习

热火队某场比赛中各队员得分情况统计图

处理方法:通过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设某队员的得分排名,进一步让学生根据数据做出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3、拓展练习

恩格尔系数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先出示一个家庭恩格尔系数统计图,让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并判断教育支出是不是最少的;

(2)从食品支出占有率入手,让学生分析这个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

(3)师生共同理解食品支出率高生活比较贫穷

(4)提出恩格尔系数定义,介绍恩格尔系数,并指出家庭恩格尔系数低的比较富裕;(适时进行品德教育)

[设计意图:利用统计图判断在教育上支出是不是最少的,来训练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对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让学生体会数学不但与生活密切相关,还与家庭经济有关,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教学的有效性紧密相联,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简单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在一节课学习后是否有具体进步与发展。通过此环节的训练从而检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学的目标是否得以达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在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判断时要注意什么?在绘制统计图提供数据时要注意什么?

附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两种>20%(E 、F…)…

不是最畅销一种>20%(E… )…

A牌20% 其他47%

最畅销每种<20% (E …)…

不一定不全面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自信、勇敢地培养。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百分数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百分数的主要方法。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前置性作业

一、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二、填表

项目我的例子我的提醒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成语中的百分数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交流

讲故事《大胆的小猴》,并与大家交流,对学生进行自信、勇敢的培养。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交流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可以是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小组交流、探究、合作学习

一、展示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 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体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

二、小组交流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较。两个量比较才能产生百分数,只有一个数量是不能产生百分数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让学生自探明之,自求得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

三、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百分数时注意要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写百分数时,通常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并注意%的两个小圆圈要均匀且不能过大,以免和分子混淆。

在半分钟内写十个百分数,看看写出的百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并用自己喜欢的一个百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并展示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又加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四、小组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

分数代表一个数值,也可以代表一个分率。而百分数只能代表一个分率。

(2)读法不同

分数读作几分之几,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3)写法不同,百分数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行了,而不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4)分母不同

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5)分子不同

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可以小于100.

(6)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7)分数单位不同,分数的单位是几分之一,而百分数的单位只能是百分之一

设计意图:百分数源于分数,而又有别于分数。实践证明,学生认识这一点非常困难,这是长期学习的种属概念负迁移所致。学生会误认为分数与百分数是包含关系,分数有的属性,百分数也一定具有。为了跨越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我采用了小组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区分清楚百分数和分数是不一样的。

五、生活中的应用

1、经典文化中的百分数。

百发百中——100% 百里挑一——1%

2、做游戏。

石头 剪刀 布

规则:两人十次,想一想,你赢了对方几次?赢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找成语中的百分数和做游戏,已能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能将百分数应用到平时玩的游戏中。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找例子。

生本教育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六、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

愉快占( )%

紧张占( )%

遗憾占(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心情,让学生回顾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学生总结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老师对大家在这节课的表现是百分之百的满意,知不足者方能进步,相信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们只要百分之百的相信自己,百分之百的付出努力,就百分之百的成功。最后,老师把“成功 = 99%的勤奋 + 1%的天分”这句名言送给大家,祝同学们的理想百分之百的能够实现。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400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