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生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生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一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能力与过程:学会资料分析、数据处理的能力;

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提示:1、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中,有没有哪一些元素是生物体所特有的?这说明什么?没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生物体中的元素含量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有区别吗?这又说明什么?

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强调分析数据的比较方法:“求同存异”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阅读课本P16页,结合P17页的“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的元素鲜干重细胞比较图”,思考:

1:鲜重细胞中最多的元素:O;干重细胞中最多的元素:C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哪几种元素?C、H、O、N

3:细胞的最基本元素?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Zn、Cu、B、Mo

强调:为什么说C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学完本章,答案将会揭晓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这些元素在细胞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化合物

阅读P17相关图表,了解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完成思考与讨论

举出一些日常饮食中的食物都富含哪些化合物?

强调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平衡搭配,不挑食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课前预习,上交实验报告

1、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如: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Ⅲ→橘黄色

蛋白质 + 双缩脲→紫色

淀粉 + 碘→蓝色

2、试剂 :

强调:(1)斐林试剂 甲液 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 质量浓度为0.05g/ mL的CuSO4溶液

水浴加热50-65℃

(2)双缩脲试剂  A液 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

B液 质量浓度0.01g/mL的CuSO4溶液

3、样品

淀粉、葡萄糖、植物油、豆浆、梨、马铃薯、鸡蛋清、猪肝研磨液

4、检测与报告

分小组,每个小组从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中选择一到两种,预测实验结果,作好记录

完成课后讨论,实验册练习

扩展阅读

高一生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对教材的认识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与原来的高中教材相比,本章的内容有所拓展。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没有增加,补充的是课堂上即可完成的学生活动,如“问题探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关于“氨基酸结构通式”、“脂肪的分布和作用”、“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等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以及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人体健康的联系,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五、教学流程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要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要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是: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Fe构成血红蛋白,Mg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
2.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反应,需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成紫色反应。
脂肪:苏丹三(橘黄色)苏丹四(红色)需要显微镜观察
3.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含量:水在细胞中的含量最多。存在形式:自由水:多,结合水:少。
功能:结合水是细胞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能运输营养和废物、参与反应
4.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的关系: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代谢旺盛、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低代谢降低
5.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作用:
存在形式:离子
功能:
①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如血红蛋白中含Fe、叶绿素中含Mg。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
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
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
3、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5、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2)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新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新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谐音:猛铁碰新木桶)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HON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P17

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内容。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内容,一开始就指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紧接着以人体细胞为例,将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以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制成图形。通过对图形内容的分析,概括出两点:一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是C、O、H、N;二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含量相差很大,由此进一步说明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和种类。并且强调指出在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

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首先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进一步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接着指出组成细胞化合物的种类及各种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从而说明它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学情分析

对于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的认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都已有这方面的知识,比如知道瘦肉含有蛋白质较多,水果含有较多的糖类等。如何定性地区分这些常见的有机物,可通过实验教学来进行。该实验最主要是要规范实验过程,可通过分组分别来完成一个实验,然后每一组选出一人来介绍该实验的过程以及要注意的事项,学会展示成果及共享成果。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初步把握基本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教室内教学。课前准备好实验所用材料用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教师收集关于地球及生物体细胞中各元素组成的资料,玉米和人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的材料并制成课件;准备实验材料。学生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步骤。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生物异与非生物存在着统一性和差异性?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生物异与非生物存在着统一性和差异性?

元素

地壳

细胞

O

48.60

65.0

Si

26.30

极少

C

0.087

18.0

N

0.03

3.0

H

0.76

10.0

设疑: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结论: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但是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说明生命和非生命的无机环境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中的问题,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探究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它可以构成不同的生物体。那么元素在各种细胞中的含量是怎样的?

材料一: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教材p17图2—1。

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教材p17图2—2。

材料二: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元素

玉米

O

44.43

14.62

C

43.57

55.99

H

6.24

7.46

N

1.46

9.33

Si

1.17

0.005

K

0.92

1.09

Ca

0.23

4.67

P

0.20

3.11

Mg

0.18

0.16

S

0.17

0.78

Cl

0.14

0.47

Zn

0.01

Fe

0.08

0.012

学生对上述材料的进行分析讨论后教师总结:

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各不相同,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元素下元素含量最大的分别是C元素和O元素。C、O、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O、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素,一类是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 C、H、O、N、P、S、K、Ca、Mg。微量元素是指生物体内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如Fe、Mn、Zn、Cu、B、Mo等。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碘是甲状腺激素的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锌、硒、钼、铁等是很多酶的成分。

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从初中所学元素周期表中,知道C位于第14族位置,它的原子序数是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样,碳原子就具有了4个能够成键的价电子。正是这4个价电子,能够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C是构成生命有机物中最重要的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明确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正确理解碳是最基本元素。

探究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讨论:作为生命的细胞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比如花生和大豆的应用中有很大的不同,花生可用来榨油,大豆常用来做豆腐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化合态),参考课本P17提供的表来分析,总结归纳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探究四: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现象:

知识点

可溶性还原糖

脂肪

蛋白质

实验原理

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物质

样液

制备

选材

含糖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苹果、梨最好

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最好

浸泡1~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

蛋白

方法

苹果切块→研磨→过滤→滤液

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

黄豆浸泡切片→研磨→过滤→滤液

鉴定步骤

样液→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

切片→染色→漂洗→镜检

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A→再加双缩脲试剂B→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加双缩脲试剂A无明显变化,加双缩脲试剂B后溶液变成紫色

注意事项

1.选材要用含糖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

2.斐林试剂不稳定,一般配成甲液(NaOH:0.1g/mL)乙液(CuSO4:0.05g/mL)来保存,用时必须将甲、乙两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1.切片要尽可能的薄

2.染色后一定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观察时找最薄处,最好只有1~2层细胞

1.用鸡蛋蛋白时,一定要加以稀释,如果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且试管不易洗干净

2.双缩脲使用时,应先加A造成碱环境,再加B

每组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取两种进行鉴定,并记录(如下表):

还原糖

脂肪

蛋白质

预测

实测

原因

预测

实测

原因

预测

实测

原因

苹果汁

梨汁

马铃薯匀浆

花生

种子

花生种子匀浆

豆浆

鲜肝提取液

交流实验结果:每一组实验选取一个人介绍实验情况,然后分析实验成败的得失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那么,细胞中的各种有机物又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12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