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

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2、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3、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4、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结合“分桃子”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通过变式练习,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益的有效方法。

扩展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

第3课时 平均分(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分的数量比较多时,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促使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法的不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最后全班交流,体验分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一致性。

苏教版二年级平均分,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二年级平均分,”,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作者:无锡市惠山区天一实验小学徐晔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郭庆松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帮着乐乐思考一下,也来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继续拿出圆片摆一摆吧。”

生1:把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这样的话学生说不出时,教师直接问。)

师: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用圆形磁铁摆出:○○ ○○ ○○)

每份几个?(2个)分出了几份?(3份)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是)

观察每个盘子里的桃个数怎么样?(同样多)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

生2:把6个桃子每个盘放1个,可以放6盘。

引导学生完整说说三句话。

师:是平均分吗?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要看是不是平均分,只要看每一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

请小朋友们把圆片收好,放一边。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指名回答。)

师:你能想办法让胡萝卜也平均分吗?

生:第一份拿走一个或者第二份添一个。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猴解决了6个桃如何平均分好的问题,乐乐非常感谢你们。猴爸爸又拿来了2个桃,一共有几个桃?(8个)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回答出来吗?大声的读一读老师带来的问题:有8个桃,每个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同时呈现8个桃的课件)

打开书本圈一圈。

生1: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

师:你怎么做的,请你到前面展示一下你的做法。

生1:我是每2个圈1份,圈出4份。

师:你会填空吗?一起大声把你的答案完整地读出来!

师:刚才这个问题乐乐也在和大家一起思考,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例2的解答过程)你们跟乐乐一样爱动脑筋,自豪的夸夸自己吧!

师:小熊看到咱们学的真开心,也带来了一道题来考考我们。(课件出示试一试)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的真响亮,赶紧拿出小棒来摆一摆吧!

(生到展台展示,介绍自己的分法。)

问:你能用这样的话完整说出来吗?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6份。

师:每份同样多吗?是平均分吗?

师:12根小棒还能怎样平均分?(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说完整话。)

1.“想想做做”第2题

师:为了奖励大家这么爱动脑筋,猴妈妈准备再拿出一些好吃的食品奖励给大家。看,猴妈妈拿出了什么?(课件出示饼干)

师:我们先来数一数猴妈妈带了多少块饼干。(10个)

师:猴妈妈打算怎样分饼干?(出示前2个饼干被圈出来)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每2块一份。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想一想,10块饼干,每2块一份,分成了几份呢?

生:分成了5份,每两块圈一个圈,一共5个圈。(课件演示)

师:还有糖果、巧克力要分,老师想让小朋友自己完成,请打开书43页“想想做做第2题”,找到要分的糖果和巧克力,拿出铅笔在书上圈一圈,再填空。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大家真厉害,连乐乐都对我们班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他决定拿出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送给大家作为礼物,你们开心吗?看,他给大家带来了气球。(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同桌间、小组里自由的讨论讨论。

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并完成填空。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师:5个小朋友都满意吗?为什么?这种分法叫什么?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单元试题、各科教案、奥数练习题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分(2)


【教学内容】国标版第三册P32-33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徐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

二、 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 (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三、 试一试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 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 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四、 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题:题目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分呢?我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课件演示。你能照样子分一分,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校对。

看看猴王是怎样分的呢?看课件。

出示第二题,猴妈妈摘了很多白菜,也想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呢!你能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平均分的过程并填空吗?

独立完成,(拿小朋友的书)校对。

2、出示第二题。我们来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组有6个胡萝卜,请三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6根胡萝卜平均分给三只小兔。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小松鼠们在做什么呢?(课件)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课件)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方法呢?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平时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

六、 开放、游戏

1、(课件出示第4题)

你能想出几种分法呢?动手分一分吧!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练习纸上。

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教师巡视。校对。

2、小游戏

想不想玩个小游戏呢?需要用到今天的知识哦!

介绍游戏规则。同桌开始比赛!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 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2)》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复习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综合复习。

1、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9题。

(1)出示第8题图,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集体汇报。

3、第10题。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B、小组交流,说说该怎么算?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第12题。

出示第12题,根据图意,学生小组间自由提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得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九(2)》数学教案

第8课时 练习九(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七(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七(2)》数学教案

第11课时 练习七(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8页练习七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集体交流订正

(2)练习七第9题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七第10题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4)练习七第11题

A、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三、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四(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四(2)》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四(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4页练习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 )×( )=( )

2+2+2+2+2+2 ( )×( )=( )

2、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四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独立完成练习四第6题,指名板演。

3、练习四第7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根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4、练习四第8题

(1)出示第8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四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数×乘数=积

教学反思:

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成长的快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均分》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除法首先要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个几”,并且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每位学生也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这些都为学习平均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措施】通过具体的情景图片来帮助学生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有趣的故事和动画效果还有老师的动手操作分一分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因为这节课的特殊性,我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猴妈妈摘了4个红红的大桃子,回到家后,给弟弟分了1个桃子,给哥哥分了3个桃子。

弟弟很生气,哭着说:“妈妈你偏心,这样分不公平”。

于是妈妈从哥哥那拿了一个桃子分给了弟弟。

这时候弟弟开心的说道:“太好了这样就是平均分,这样分就公平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思考中,什么是平均分?也了解到平均分的方法是最公平的,猴弟弟和猴哥哥分别有2个桃子,给学生初次留下平均分的印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认识平均分》。

动物园里在聚会,来了许多的小动物,有松鼠、小鸡、小兔子和猫咪,在这些小动物的背后都有一道数学题,只有做对的人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借助导入的故事,顺其自然的衔接到本课内容,认识平均分。用学生喜欢帮助小动物的爱心,慢慢灌输平均分的知识。

(二)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看,三只小松鼠正向我们打招呼呢!哈喽你们好。

松鼠们最喜欢吃松果了,现在请你把6个松果分给3只松鼠,分一分?

老师给大家列举了三种分法,请你思考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选择哪种分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第一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1、4。第二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1、2、3。第三种分法把松果分成了2、2、2。

老师说完了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致的答案,那就是第三种分法,对不对,因为前两种分法第一只松鼠和第二只松鼠得到的松果都不一样多,那他们是不是也会像小猴子一样哭起来呀,我们说第三种分法,每只松鼠都得到了2个松果,是不是很公平啊。像这样我们数学上把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书中例1的改编,核心是把6平均的分成3份。我在此把糖果替换成了松果,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再次加深对平均分的印象,直接出示概念,正如图所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练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最喜欢吃什么吗?瞧,小鸡爱吃的毛毛虫爬到了课堂上,请你来看一看,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第一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每份都是3只,我们说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第二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4份,2、2、2哎这里是不是很像平均分啊,我们接着看最后一个是1,那这还是不是平均分了?不是,我们说分均分必须每份都一样,这个1和前面的2不一样,所以我们说它不是平均分。

第三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3份,分别是2、2、4,很显然这也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不一样多。

第四种情况,毛毛虫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4只,每份同样多,所以这也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意识到,分东西的时候,分的份数可以不一样,但只要每份的个数都一样就叫做平均分。第②种情况要注意,前面3份像是分均分,但最后只有1个,所以不是平均分。

(3)平均分的方法

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有1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6只小兔子,每只分几根?分一分。好了小兔子饿急了,快让它们出来吧。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么多的萝卜怎么分呢?

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来分,先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还剩下这么多,那继续再给每只兔子分1根萝卜,最后剩下的在每只分一根,刚好分完,我们看到每只兔子都得到了3根胡萝卜,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分均分。那一个一个的分比较麻烦费时间,动脑筋,想一想,你能不能2个2个的分?或者3个3个的分呢?同学们下去可以用小棒代替胡萝卜自己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这道题的原型是书中的例2。在认识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平均分的分法。最后把2个2个的分,3个3个的分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真实的体验平均的意义。

(4)练习

最后一个好朋友就是猫咪了,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它告诉我们静下心来才能钓到鱼,那小朋友你现在认真听了吗?请你把10条鱼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条?我们按照分萝卜的方法来分鱼,一个一个的把鱼分到盘子里,最后我们得到每个盘子里可以分5条鱼。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几条几条的去分,同学们下去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上道例题中平均分的方法,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三)课堂小结,回顾平均分

这节课大家认识了许多的好朋友,表现的都很棒!我们的猫头鹰大哥给大家做了课堂总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

【设计意图】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最后总结里出现是为了起到强调作用,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针对今天的内容老师布置了两道题,请同学们写在作业本上,第一题是把大圆的圆圈平均的分到下面的小圆里。第2题有一点难度,但相信你开动脑筋一定可以做出来。同学们要认真完成哦。

【设计意图】根据今天的所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布置了两道数学题,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根据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反映出他们对这节课掌握了多少。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二)》教案


(2)平均分(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5页例3做一做练习三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解决问题
1、情境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帮二年级一班同学分了春游需要的物品,
今天,他们出发了!
出示主题图(租船)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先同位相互说说图意,再请学生说给大家听。(学生明确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每条船限乘4人,有24人乘船,要租几条船?)
2、合作探索: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请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预计:
(1)4个4个地分,分了6组,正好分完;
(2)想乘法口诀,四几二十四;
请学生自己用这两种方法分一分,想一想,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
小熊请客,请了5位客人,12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
请小朋友帮小熊分分看。
请学生先和同位说说怎样分,再说给大家听听。
四、练习:
练习三4~6题
五、总结。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2)》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76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