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二(1)》数学教案
第9课时 练习二(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 基本练习。
(1) 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2)用竖式计算。 (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 (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 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 × 7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84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恼,教学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 、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 、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1)》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1)》数学教案
第9课时 练习八(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
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4 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 5 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20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3.被除数:67 63 商: 28 11 余数:0 2
4. 845÷5=169(千克)
5. 216÷9=24(个) 24×4=96(台)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展开,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为练习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通过有效分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1)》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七(1)》数学教案
第4课时 练习七(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口算除法,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
位整除),并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忆我们前面所学的除法。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七”,第1 - 6 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 1 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算。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的运算,选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七第 3 题
指名板演,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
4、完成练习七第 4 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 5 题。
2、多媒体出示第 5 题,指名学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
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完成练习七第 6 题。
出示题目“一个网球拍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40 400 70 60 30 20
2.60 1800 80 300 50 80 80 490 90
2.33÷3=1167÷2=33……1
639÷3=213 487÷4=121……3
3.被除数:67 887 商:13 212 余数:1 2
4. 55÷5=11
5. 268÷2=134(元)
6. 11 12 10 13 34 22 21 11
教学反思:
今天的练习课是巩固刚刚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认为练习课比新课还要难上,因为在做练习的时候,有的同学会很浮躁,认为他都懂而不愿意做;还有的同学刚刚学会并不熟练,需要听老师再讲一遍。这种因为学生多种因素存在差异而导致在教学上的顾此失彼很难得到调节。第1题,先让学生说,对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归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方法。第3题,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通过介绍方法,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5题,指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初步理解笔算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通过辨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计算,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从高位算起的道理。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1)》数学教案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 (6+4)×2=20(厘米) (5+6)×2=22(厘米)
2.40+30+50=120(cm) 25×4=100(cm) (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2)》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2)》数学教案
第6课时 练习一(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练习一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加深对“倍”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倍”。
2.掌握利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8可以说成( )的( )倍。
7个9可以说成( )的( )倍。
2.同学表现的真棒,下面就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吧!
二、求一个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
(1)已知谁是谁的几倍?相当求几个几?用什么方法解答?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一第7题。
(1)出示情景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比较一下三个数量。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里要求用除法计算,打算提哪类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鸡只数是鹅的几倍?
鸭只数是鹅的几倍?
让学生列式解答。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巩固加深。
(1)出示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清楚是如何想的。
(3)观察下:书包比文具盒贵32元,这32元相当文具盒的几倍?
联系书包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思考:求书包比文具盒贵多少元?还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解答吗?(这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适当渗透“差倍”的概念。)
三、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一第10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什么的方法可以知道李叔叔8分钟大约打了多少个字?(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的步骤和方法)
2.练习一第11题。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20×2=40(棵)
7. 答案不唯一,例如: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18÷6=3。
9. 90×3=270(只) 270-75=195(只)
10. 90×8=720(个) 100×8=800(个) 所以8分钟能打720~800个字,不能打完这篇文章。
11. 把72看作70,70×6=420(米) 把68看作70,70×8=560(米) 420
教学反思: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数学也要像语文一样,请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教师应当更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回答。看图列式题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我读懂了题目是什么意思,我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要了解怎样解释学生才会懂,要运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意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十》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和巩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系统化。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善于观察、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条件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能选择正确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十”。(板书课题:练习十)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1题。
出示条件,让学生说说可以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从图中我们可以先求谁的身高?(小英)再求谁的身高?(小军)
4、完成教材的77页“练习十”第3题。
学生读题,前两项费用总和怎样算?怎样算食宿费?
5、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算一算,填表。
6、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5题。
出示题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7题。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梨的重量,怎样求苹果的重量,方法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8、9、10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讨论,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的11题。
出示题目,怎样理解“一律半价”,半价后花生、开心果、香瓜子各是多少元?
独立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4、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教师在学生表达不清的情况下,适当补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二、基础知识训练
1. 26 48 16 21 45 56 15 13
2.(1)拔河的有多少人?5×12=60(人) 60-16=44(人) 答案不唯一
(2)合唱组有多少人?26+8=34(人) 34×3=102(人) 答案不唯一
3. 136-15=121(厘米) 121+21=142(厘米)
4. 540+380=920(元) 920-130=790(元)
5. 24 31 35 34
6. 60÷5=12(元) 12+4=16(元)
三、解决问题
1. 梨:280×2=560(千克) 苹果:280×2+70=630(千克)
2.(8).12×3+7=43(辆)
(9).48+50+54+49=201(毫米)
(10).鸭:(54-20)÷2=17(只) 鸡:17+20=37(只)
3.(1)26×3=78(元) 78÷2=39(元)
(2)72÷(12÷2)=12(袋)
4.思考题
(73-49)÷2=12(元) 73-12×4=25(元)
教学反思: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九》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 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 1 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 2 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 0?第 4 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 0?
2、练习九第 2 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 2 个 0 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 0?为什么第 2 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 0 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 3 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 4 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
3、完成练习九第 5 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 商是两位数 80……2 商是三位数 102……4
商是三位数 150 商是两位数 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数学教案
第16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 )位数,积是( )百多,积的末尾有( )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巩固练习设计的最优化: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五》数学教案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34~35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重难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巩固练习
1、第1题
(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
(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又学到了什么解题思路呢?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相应质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中第6题是简单的估计。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之间的轻重关系。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三(2)》数学教案
第13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7-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进位方法,能准确地进行乘法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探索笔算乘法中的新情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
12×5= 5×15= 12×7= 14×3=
17×4= 4×16= 6×16= 25×2=
2.提问:你认为在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竖式计算(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作业,集体订正。
2.练习三第9题。
(1)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通过估算来解决,但第二个问题需要求出具体多多少则要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
3.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两道题目的数量关系:一共有张数-送给同学张数=还剩的张数)
4.练习三第1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知道今日的房价是多少?
(2)180位女游客全部住三人间需要多少个房间?
(3)3个双人间需要多少元?1个单人间呢?一共需要多少元?
三、拓展延伸。
1.出示思考题第1道算式。让学生观察后分组讨论,说一说先填写哪一个数位上数,再填写哪些数位。
2.汇报总结。先填写三位数(乘数)的个位,再考虑百位的取值范围,最后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3.出示第2道算式,学生尝试解答,不会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
4.分组交流解决方法。
5.汇报总结。先确定一位数(乘数)的取值范围,再根据计算顺序确定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课堂总结
你在本节课获得到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板书设计:
7. 60 75 84 42 68 64 96 50
8. 108 4112 1795 504 1911 1715
9. 5×18=90(个) 103-90=13(个) 小张加工得多,多13个。
10. (1)10×4-16=24(张) (2)25+15-16=24(张)
11. (1)60×3=180,59×3
教学反思: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要学习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鼓励学生发现和总结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问问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2)》数学教案
第5课时 练习六(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页练习六6-11题。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 、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休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5-36= 3×15= 12×6= 5×13=
13×4= 4×21= 18×2= 7+23=
2.长方形周长如何计算?正方形呢?
请大家取了数学练习本先估计下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看看你估计的准确不准确。(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要量出哪些数据)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然后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讨论:如何画一个和它周长相等的正方形?要画出这个正方形,你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如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2. 完成“练习六”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后同桌先交流检查,再集体订正。
3. 完成“练习六”第10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菜地的一面靠墙,可能是哪一面?这样篱笆的长度还有几面?哪一面靠墙篱笆最短?
4. 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出示第1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3个问题:拼成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2)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审题后组织小组活动,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拼成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何拼成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周长又是多少厘米?
5.完成思考题。
(1)观察图形,和同桌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指是哪几条边?
(2)围成这个图形的几条边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
(3)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三、课后作业。
课本45页“动手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 (10+6)×2=32(厘米)
画正方形略,所画正方形的边长是32÷4=8(厘米)。
8. 39 45 72 65 52 84 36 30
9. 6×3=18(厘米) (18+6)×2=48(厘米)
10. (8+5)×2=26(米) 5+8+5=18(米)
11. (1)(6+3)×2=18(厘米) (2)4×4=16(厘米) (8+2)×2=20(厘米)
教学反思: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关注原来图形的周长和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推理能力。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2)》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2)》数学教案
第10课时 练习八(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什么继续来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 6 题。
(1)完成口算。
对比首位能整除和不能整除口算的不同。
(2)完成口算
对比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知道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完成练习八第 7 题
学生口算,选两题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八第 8 题
学生完成方框里的填空,注意第二题要倒着想。
4、完成练习八第 9 题。
说说商是几位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说说笔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10 题
认真观察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什么能知道哪些信息?已知条件哟哪些?
(1)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怎样列式计算?从题目中,已知从家经过邮局到少年宫一共用了 9 分钟,那走了多少路呢?怎样列式?
(2) “用同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学生观察,交流完成,教师指导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6. (1)12 17 12 16 32 24
(2)36 18 45 15 75 15
7. 16 18 15 14 13 19 14 13
8. 72 18 90 15 16 48 12 60
9.商是三位数 155 商是两位数 93 商是三位数 133
商是两位数 76 商是三位数 141 商是两位数 94
10.(1)335+250=585(米) 585÷9=65(米)
(2)65×7=455(米)
思考题
546÷3×2÷4=91(克)
教学反思:
练习课比新授更难把握,一味的练习计算,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厌倦。练习课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明确练习的目的,避免为练习而练习。练习题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数学化。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1)》数学教案
第14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 1 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 2 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 2 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 3 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 3 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 5 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是篮球呢?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 8 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 比一比略
3. 4900 290 140
4. 50-26=24(元) 24÷2=12(个)
5.(1)圆珠笔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个)
(2)(108+60)÷9=18(本)……6(元) 18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买球的钱去买圆珠笔能买几支?
60÷3=20(支)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一(1)》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06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