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清平乐》语文教案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 朗读法、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 1045 -- 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板书设计
10. 清平乐
觅春--思春--伤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古诗词的意思。
2.能熟练背诵古诗词。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练背诵古诗词。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课时目标】
1.感受此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在反复诵读中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难点】
背诵本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字正腔圆)
3.指名读。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1.欲:想要;行人:远行的友人;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眉眼盈盈处”指的是山水交汇的地方。
2.上阕讲了什么,或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上阕写景,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1.才始:方才(刚刚才把春天送走,接着要送你回去)
2.这里的“君”是指谁(鲍浩然)。送别时间:春天刚刚过去,正是春末夏初之时。春天是美好的,词人刚刚送走美好的春天,又要送走友人,你们认为此时词人内心有怎样的感受?(伤心,难过)
(四)“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这句词的意思是什么?(如果到江南可以赶得上春天,千万要和春天一起居住)。
2.词人是喜爱春天的,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和春天同住,留住春光的愿望。
3.赏析:上阕写景,间接表达词人情感;下阕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写对友人的深情祝福,淡化了离别的感伤,进一步表现出送别人的一片深情。
4.教师总结:
友人同春光一样,将要去江南,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留住繁花似锦的春天,享受江南的最后春光。
四、引导背诵。
1.自读。
2.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腊八粥 第一课时》《腊八粥 第二课时》《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藏戏》《习作:家乡的风俗 第一课时》《习作:家乡的风俗 第二课时》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语文园地一 第一课时》《语文园地一 第二课时》《鲁滨逊漂流记 第一课时》《鲁滨逊漂流记 第二课时》《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习作:写作品梗概 第一课时》《习作:写作品梗概 第二课时》《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语文园地二 第二课时》《语文园地二 第三课时》《匆匆 第一课时》《匆匆 第二课时》《那个星期天 第一课时》《那个星期天 第二课时》《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语文园地三 第一课时》《语文园地三 第二课时》《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语文园地四》《学弈》《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 第一课时》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表里的生物 第二课时》《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语文园地五》《回忆往事 第一课时》《回忆往事 第二课时》《回忆往事 第三课时》《依依惜别 第一课时》《依依惜别 第二课时》《古诗词诵读:江上渔者》《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古诗词诵读:浣溪沙》《古诗词诵读:清平乐》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4.积累名言。
过程与方法:自学、交流、汇报、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热爱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并能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读下面的开头,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3)《草原》开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就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草原的奇景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文章的结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前后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加深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读者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并受到感染。
(2)《匆匆》一课,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引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学会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作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3)《那个星期天》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设计意图:
学习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对同学们的习作很有帮助。
二、词句段运用。
(一)联系读过的古诗,说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1.先读读这些诗句,教师正音。
2.学生读通、读顺。
3.学生交流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4.教师进一步点拨: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选自哪里?郑燮的《竹石》。
②【译文】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
③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借助竹石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选自王冕的《墨梅》。
②【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②【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③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用“傲霜枝”作比,歌颂了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5.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外貌和神态描写的作用。
1.学生先自读,并交流这些句子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删去是否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如果删去这些内容就体会不到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
(2)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向两边拉。
“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就像鹰的爪子”,体现了扁鼻子军官的凶恶、可恶。如果删除就体现不出这些内容。
(3)他没有什么模样……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从“脸上的精神”和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子精神、健壮、朴实的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外貌和神态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大家在习作时可适时加入外貌和神态描写,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三、日积月累。
1.抽学生读句子,教师帮助正音。
2.小组讨论,大致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将折
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好药大多是苦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含义:这句话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
(3)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赡养父母,可是父母却不在了。这句话是在教育子女,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亲人, 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活在当下。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将:介词,在。有:富有,衣物粮食充足。无:贫乏,缺衣少食。
意思是:常常在富有的日子里就要想到贫困日子的艰难;不要到了一无所有时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做起来有多难。
4.学生再读,读通,并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开头:采用倒叙的方法;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开门见山。
结尾:内容前后照应;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二)词句段运用:托物言志、外貌和神态描写。
(三)日积月累。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学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结合译文解释重点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课文的意思。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总目标》第三学段要求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1.出示名句,师朗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你们知道这些句子都出自何处吗?(《孟子》)
学生交流对孟子的了解,教师小结,课件出示:(孟子图像、孟子简介、《孟子》简介)指名朗读。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邹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被称为“四书”,是古代学子必读之著作。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告子》的一篇经典文章《学弈》。
(1)板书课题:学弈
(2)“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从这些名言警句中受到启迪。]
(二)范读激趣,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个别难读的句子要反复读。(读全文时读题目)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师配乐范读文言文。(课件随即出示文言文与音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huì)/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wèi)是/其智/弗(fú)若与(yú)?曰:非/然也。
3.指导朗读文言文的技艺与方法(示范读)
朗读文言文要讲究“断句”,读时应作适当停顿,速度较慢,注意抑扬顿挫。古人读文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时还摇头晃脑,你们也试试,看看读得出滋味吗?
(1)学生练读。
(2)指名朗读。
4.重点指导设问名的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对于这句的回答“非然也”,要读出肯定的语气。朗读时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1)师示范朗读。
(2)集体读。
(3)指名个别读。
[设计意图:采用自由朗读,师配乐示范读,个人表演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培养学生语感,并且掌握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诵读]
(三)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理解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指导学法
(1)任务明确。
(2)推荐一名学生汇报。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受到一些启发。
(3)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效果。课件出示关键词及重点句。
(1)关键词,指名回答
诲:教。
使:让。
鸿鹄:天鹅。
援:牵、拉。
俱:一起。
弗:不。
(2)重点句指名学生朗读,并让他找一个小伙伴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使弈秋诲两人弈。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教给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研读探究,感悟道理
1.课件出示“学弈”插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
2.探究质疑:弈秋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发言)
3.小结并过度:“通国之善弈者也”,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金牌得主,上门求学的人肯定是络绎不绝,有两个幸运的人成了弈秋的学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结果是不是真的这样呢?
4.探究质疑:其中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你能用原文的话回答吗?(学生发言)老师给这个人起个名字“专心致志者”(师板书:专心致志者)。你还能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学生回答:如一心一意者、聚精会神者、全神贯注者等)
5.请你们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专心致志者当时是怎么做的?(注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等)(学生交流)
6.探究质疑:另一个人当时是怎么做的呢?请合理想像,说说这个人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学生交流)
7.探究质疑:你们能给这个人起个名字吗?(学生回答:三心二意者、一心二用者、心不在焉者、心猿意马者、胡思乱想者、心慌意乱者等。)
老师将这些名字送给你们,你们要吗?(学生回答)老师从你们起的这些名字中选一个作为这个人的名字。(师板书:三心二意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给人物起名字,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当时他们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目的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才是“专心致志”、“三心二意”,使体会更细腻,使感受更真切,使认识更完整。]
8.探究质疑:二人师出同门,其结局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作者首先排除了什么因素?你从哪句话得知?从这两个人的学习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学习的好坏,不是全在智力高低,就算有好的老师教,也未必就能学好,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认真 向老师学习。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师板书)
9.如果我是弈秋,我要针对这种情况赶快召开一个“学弈”经验总结会,我要让我的学生都学有所成,想想在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1)学生交流。
(2)课件出示名言警句。
专心致志乃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心一意万事能成,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天才出于勤奋,态度决定一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思考师徒三人的发言,既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又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于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五)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学生发言。
2.同学们,短短的70个字,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至今还影响着人们,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懂得许多道理,热爱文言文吧,作为一个中国人。
[设计意图:教师激情小结,充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六)作业设计
1.通过这个“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个“三心二意者”已经悔改了,两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学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可就不大一样了,按这个设想,为本文写一个续想。
2.分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学弈》
附:板书设计
学 弈
专心致志者 学有所成 条件相同
三心二意者 学无所成 态度不同
启示: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3.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并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方面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思想之间的关系。
2.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为人民服务的人物和事例:农民伯伯种地是为人民服务;工人叔叔上班是为人民服务;清洁工人打扫街道是为人民服务;老师给同学们上课也同样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举不胜举。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我们应该怎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为人民服务这一课。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
2.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演讲的作者是谁?(毛泽东)它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作的一篇演讲?(它是毛泽东主席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同志的会议上作的一篇演讲。)
3.同学们预习得非常认真!而且知道联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来回答问题,很好。学习就是要懂得利用文本,联系前后文来思考。现在谁还能告诉老师:毛泽东主席在演讲中主要是围绕哪一个问题来讲的?(毛泽东主席在课文中是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
4.过渡:毛泽东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问题,在演讲中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生读课文,老师巡视)
(二)生字读写。
彻 迁 泰 迫 批 标 牺 炊 葬
(三)学习新课。
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课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组织学习新课。)
2.我们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性质是什么?(是革命的队伍)革命的队伍是干什么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怎样理解这句话?(“完全”就是全部,百分之百;“彻底”就是一直到底,贯彻到底。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完全”和“彻底”说明了革命队伍除了为人民服务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一句话,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板书:提出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学生做笔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的,所以说他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好同志!
3.为人民服务应该做好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来讲的?它与后面几句话是什么关系?(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它与后面几句是总分关系)作者引用了谁的话来说明人死有不同的意义?(司马迁)你了解司马迁吗?齐读这句话。怎样理解这句话?(“固”:本来;“或”:有的;“于”:表示比较,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要求学生做笔记)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还轻?(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怎么死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所以说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段话说明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板书:具体论述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4.(师指板书)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以外,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又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画上“____”(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什么是“兴旺”?(兴盛,旺盛)我们怎样“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答案画上“﹏﹏”。(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谁来读读这几句话?怎样才能读好这几句话?指导朗读,用三角符号画出句中的关联词语。齐读这几句话。这几句话每句是什么意思?每一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我们就接受并改正;第四句是讲谁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谁的办。这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侧面展开论述的)(要求学生做笔记)作者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来说明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精兵简政)“精兵简政”是什么意思?是谁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采用了?所以说我们的队伍要兴旺起来,就必须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板书: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补充“鼎”字的结构、偏旁、笔画、第六画、含有“鼎”字的四字词语: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大名鼎鼎 鼎力相助)
5.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要做到以上两点以外,还应该怎样做呢?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这个问题。(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我们还应该怎么做?(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五湖四海”这里应该怎样理解?(泛指全国各地)(补充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五颜六色 千军万马 三头六臂 三言两语)“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为什么“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走这一条路”?(这样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这句话--(一方面指出当时根据地的人口,一方面指出我们这个队伍现时的任务是要团结全国大多数人,去争取全民族的解放)(板书: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我们的同志应该怎样对待困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这句话说明革命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就不能怕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板书:提高勇气)(要求学生做笔记)我们的同志应该怎样对待牺牲?(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死得其所”什么是意思?(“所”:处所,地方;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你能举出为人民的利益“死得其所”的例子吗?(生举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志?(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说明--(为了实现解放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革命目标,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我们都应该团结起来,提高勇气,共同奋斗,互相爱护)(板书:互相爱护)(要求学生做笔记)所以,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还必须做到--(板书: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
6.我们应该给哪些人开追悼会?(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句话说明--(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人死了,我们都应该给他开追悼会)我们开追悼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总结目的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毛泽东主席的这篇演讲,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分别从: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要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好,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自由地、深情地朗读全文,聆听伟大领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生自读全文)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各两遍。
3.小练笔: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人都讲究经济效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早就过时了”这种说法对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写在周记本上,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设计】
为人民服务
1.提出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具体论述:
(1)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2)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3)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
3.总结目的: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用的学习方法;
2.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欣赏书法;
4.积累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自学、交流、汇报、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热爱积累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汉字,热爱祖国的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常用的学习方法;
2.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积累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六年的语文了,大家一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你都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交流平台。
2.学生读读交流平台,说说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每天读课外书;
(2)边读边思考,旁批心得;
(3)自己修改习作;
(4)养成勤问勤查的好习惯。
3.除了这些,同学们一定还有其他好的学习习惯,小组交流自己好的学习习
惯。
4.学生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的思维,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推测词语的意思。
1.学生读这些词语,教师正音。
2.根据小泡泡的内容说说“赴汤蹈火”的意思。
赴:走,往;汤:热水;蹈:踏。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3.用这种方法交流其他词语的意思。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5.教师点拨学生交流后还不理解的词语。
(1)走马:骑着马跑。走马观花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粗略地观察事物。
(2)弗:不。自愧弗如的意思是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3)俱:都。声泪俱下的意思是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4)然:对,不错。不以为然的意思是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5)不及:达不到。过犹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6.学生再读词语,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古文跟现代文相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言?和同学交流。
1.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引用华罗庚的话,进一步告诉我们要想发现真理,必须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引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了人死的意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就比泰山
还重。
3.学生交流引用的好处。
4.教师总结归纳引用的好处: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5.说说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言。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引用名言更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
了解引用的作用,让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能用这种方法增强说服力。
三、书写提示。
1.欣赏书法:说说赵孟 的楷书有什么特点?行书有什么特点?
2.课后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练字。
3.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的汉字,热爱祖国的文化。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读句子,教师抽生并帮助正音。
2.小组讨论,大致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不间断地求新,才能保持生命力。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意思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俗。这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向前推进。
4.学生多次朗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①每天读课外书;
②边读边思考,旁批心得;
③自己修改习作;
④养成勤问勤查的好习惯。
(二)词句段运用。
1.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2.引用的好处:增强说服力。
(三)欣赏书法。
(四)日积月累(关于改革变新的句子)。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目标
复习课文生字,并能正确的读写相应词语。
阅读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习作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 捕时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回顾前文,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单元预习课,我们知道课文讲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2、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复习课文生字,并能正确的读写相应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 捕时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4、生字:阀 娱 僻 怖 宪 胖 刑 押 舅 绞
词语:军阀 僻静 恐怖 绞刑 宪兵 肥胖 苦刑 舅老爷 娱乐场 押下去
二、品读课文,精读悟法
了解了文章写了那几件事,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说起这段回忆啊,的确是烙印在作者心中最深刻最神奇的记忆。
1、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文 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谈一谈。
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3.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4.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 指导朗读。
b 被捕时:
⑴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 分角色朗读。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 指导朗读。
5、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6、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己读一读语文主题丛书3第?页《?》找出文章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思考:
1.抓住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说说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收敛、疙瘩、无边无涯、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题检查
1.我会写文中新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联系上下文,我来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现写几个相关的词(每类词语属于描写什么的?)
喜出望外 三长两短 奄奄一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噎 支吾 收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写近义词:
衰弱( ) 支持 ( ) 严肃 ( )
【B级预习单】
1.跳读课文。自学填空。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 )的事,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勾画文中老班长的言行、神态,思考批注,老班长是一个( )的人。
(3).“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是( ).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赞扬了老红军( )的品质。摘句写上体会。
【A级预习单】
1.请背诵关于长征的诗词几首。
2.学了本课你知道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本文主要抓住房人物的神态来描写,请课外摘抄相关人物神态描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这篇课文写人时运用了( )、()、( )等方法。
二、诗词导入,渲染情境。
1、情境导入:师配乐朗诵。
课件出示: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教师引问:听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导学: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无数红军战士经历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走近一位老班长。(板书课题。)
4、谈话: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读到生字新词或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及时用笔把它圈画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颧骨、两鬓、搪瓷、收敛、疙瘩、抽噎、红锈、青稞面、奄奄一息
(扫清生字障碍,明确“疙瘩”的“瘩”读轻声。)
(2)强调多音字的读音。
作(zuò)料禁(jīn)不住
和(huò)着青稞面拧(nǐnɡ)成疙瘩
3、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课堂活动卡。(1935年秋,在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一)出示导读话题: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思考: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
(二)品读重点语句,全班交流。
1、学习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为什么正值壮年的他却显得如此的苍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脸上布满皱纹”说明了他经历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两鬓都斑白了”说明了他饱经风霜。)
②多读几遍,边读边结合图片想象他的外貌特点。
(2)“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这是从外貌方面对老班长的又一次描写,老班长艰难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却衰弱到了极点。这充分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2、学习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文,总结填写活动设计卡,交流感悟。
事件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硬咽草根和鱼骨头耐心劝导小梁命令战士喝鱼汤活动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1)学习“硬咽草根和鱼骨头”片段: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这里为什么令人感动?
(抓住重点词“皱紧眉头”“硬咽”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①读后自由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又要忙着张罗食物,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累坏了。他是用革命的意志、用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段。
“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①说出你内心的感受,并说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担忧。)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①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病号不吃,老班长“眉头拧成疙瘩”;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鲜明的对比,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②指导生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①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②教师引语:为了伤员,老班长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的感情;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五、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教师引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课件出示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说一说:为什么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预设:
生1: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生2:长满红锈的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生3: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革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情谊……
3、深情朗读中心句。
4、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小小解说员。
如今,这根金色的鱼钩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它体现了老班长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就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吧!
讲解要求:
(1)条理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产生共鸣。
2、学生自由练习后复述。
3、将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一写。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生字词,理清脉络,理解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解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生分享查阅的孔子的名言和反馈有关孔子的资料。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学习古文有哪些方法?
读:读通读顺,读出感情;
解:参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意思;
背:背诵全文;
默:正确默写。
3、读通白话文课文
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两小儿辩日》。
(1)教师范读:听清老师的停顿以及重音部分,做上记号。
(2)指名反馈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争辩太阳的远近,他们各执己见,孔子也不能判断出谁对谁错。)
(4)教师小结:其实,整则文言文是围绕题目中的一个字展开的。这个字就是“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义
1、学生借助注释,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1)指名找出两小儿的不同观点,教师板书。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2)再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小儿的说理论据。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音节:大如车盖、如盘盂、远者小、近者大乎;对于“大如车盖”“如盘盂”两处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配上合适的动作)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引导学生读出”沧沧凉凉“的冰冷和”探汤“的热。
②引导学生将一儿的论点和论据连起来说一说。
2、两小儿各持观点、互不相让。孔子见状,称之为”辩斗“。我们请两个同学来个现场辩斗,如何?
(1)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辩斗。
①先以原文顺序进行辩斗。(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快语速,而语气则越来越坚定。)
②教师引导,师生辩斗。(教师的语速不断地加快)
教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学生: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教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教师:日始近,日中远。
学生:日初远,日中近。
教师:日始近。
学生:日初远。
教师:日中远。
学生:日中近。
教师:远者小,近者大。
学生:近者热,远者凉。
3、面对两小儿激烈的辩斗,孔子也不能决也。他会怎么说呢?
(学生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
4、教师小结:是呀,古时候,人们对太阳的了解非常的少,孔子对此不能决也是正常的。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帮助解答两小儿辩斗中的疑问。
四、讨论,感悟道理
1、指名反馈:从《两小儿辩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或者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总结:这一则文言文不到百字,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从两小儿身上,我们看到了学习中最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孔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高尚的品质,那就是谦虚、实事求是。从两小儿的”辩斗“以及孔子的”不能决也“,我们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
2、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填一填。
《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依据是:---------。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是:--------。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 感动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激动 盼望 欣慰……
惧怕 愤怒 难过 追悔莫及 忐忑不安 愧疚 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
(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
(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
(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
(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板书设计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达情感的方法。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难理解的字词;
2.能读通、读懂课文。
过程与方法:
表格设计,通过比较,了解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今天的学习生活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今天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趣味。
【教学重点】
比较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的不同,体会玛琪对自己学习生活的憎恶,以及对老式学校的向往。
【教学难点】
想象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体会今天在学校学习的趣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155年,孩子们还要去学校上课吗?他们会不会视纸质图书为古董?让我们跟随艾萨克的故事,一起去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吧。
2.板书课题,并质疑。
设计意图:
通过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皱皱巴巴 静止不动 全神贯注 尖声大笑
2.解题:题目是“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的?“他们”指谁?
预设: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是多么的有趣。
3.主要内容:主要写了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今天的不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学习体验。
三、比较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今天的不同。
1.出示自学提示:2155年,我们怎样上学?和今天有什么不同?找出相关句子,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并填表。
方面今天的学习生活未来的学习生活2.学生汇报:
(1)书:今天所有的故事都印在纸上;未来,机器人老师可以承载更多电子课本。
(2)老师:今天的老师是一个人;未来的老师是机器人。
(3)教学楼:今天有专门的学校,所有的孩子都到那儿上课;未来,在自己家里就可以上课。
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未来学习生活和老式学校是不同的,玛琪对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憎恶。
四、总结拓展。
1.你们喜欢这种上学方式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只要理由合理就可以了,学生的想法肯定不一样,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大胆想象未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未来的桌椅板凳、学生的学习用品,书包里的物品,衣服、环境、老师等等多方面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今天在学校学习的趣味性,体会作者对教育、学习的独特思考。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语文教案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的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接下来的《竹石》中也体现着一种优秀的品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竹石》。(板书课题:竹石)
二、走进古诗、品读感悟。
学习《竹石》。
1.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顽强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
(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
3.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点拨。
(3)总结写法。
这种表面写一种事物,实际上是通过所描写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愿望,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叫托物言志。
(4)指导朗读。
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
三、整体感悟,学习表达方法。
刚才,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托物言志”。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三首诗: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表面上都写某一事物,实际上都在表达诗人的志向:《马诗》--马,施展自身的才华,建功立业;《石灰吟》--石灰,要做纯洁清白人;《竹石》--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是的,这几首诗表面上都是写(描写或叙述)一种事物,实际上是通过所描写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或愿望,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叫托物言志。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四、布置作业。
搜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都能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先扶后放《马诗》《石灰吟》放在前两课时学习,《竹石》放在第三课时,并且采取放手让他们学习《竹石》。前两首没有明确写作中的表达方法,当第三首古诗学完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引出“托物言志”,课堂效果颇佳。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2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语文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案六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605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