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直奔主题
同学们,当你们有危险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想办法救人)对呀,做父母的的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你们见过这样一位父亲吗?(课件播放父亲用枪瞄准孩子的那一幕)居然用枪来瞄准自己的儿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以读促思,体会孩子的危险
1.你是从哪里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请学生读,要求读出“危险”的感觉)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文字上体会):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也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图片上体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难以回转身,直观感受紧张氛围。
(3)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孩子现在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齐读,再次感受孩子处境的危险。
2.齐动脑,想办法。
(1)怎么办?孩子的两条腿在发抖,我们得想办法救他才行。(学生各抒自见)
(2)讨论,分析学生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过渡: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8.作者为什么要详写孩子面临的危急情况?
三、读中悟,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船长是怎么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引导读,感受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
3.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水手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水手与船长对比)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从哪里体会到的?(立刻)
四、体会船长对儿子深深的爱
1.在船长刚喊出“三”孩子往下纵身一跳。孩子得救了吗?齐读第6自然段。
2.质疑:“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你觉得长吗?这里说“时间太长了”是不是矛盾呢?为什么?(每一秒都决定了孩子的安危)
3.展开讨论:如果当时不跳水,作为父亲的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呢?船长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了?
五、总结升华,回归文本
1.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2.齐读第5自然段,再一次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
[教学反思]
怎样做到不动声色地把学生带进故事当中呢?讲到那里,我播放了“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的那一幕的视频短片,视频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与人物的对话配合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把学生带到故事发生的现场--船上,感受那种紧张的气氛,学生学得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不一定多就是好,一定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才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令文章增添不少色彩。如果单单靠文字的描述,少了这段动画片的帮助,我想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除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进一步体会,从而使学生更加入情入境。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明白在当时只有这个办法是最好的。从而感受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这都是源自于船长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这是极大的人格魅力的进一步的展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手指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各手指的特点,学习描写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从万物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将之前所出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这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以风趣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4.指名说说课文描写五根手指的顺序。
预设:迅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五根手指的。
明确: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探讨的问题。
(1)在中心句下画上记号,并朗读。
(2)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后明确:
(1)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第1自然段的作用:总领全文,为下文分别描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作铺垫,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教师总结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出第2自然段的内容。
过渡:第1自然段中指出五根手指姿态不同,性格不同,各有长短。那么,五根普通的手指,在作者眼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长处和短处呢?现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对大拇指的描写吧!
3.研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大拇指短处与长处的词语,并说说大拇指的短处和长处各是什么。
明确:短处是形状不美;长处是最肯吃苦。
(2)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外形的?
明确:“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这句话从身体、头、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寥寥几语便使大拇指的姿态跃然纸上。
(3)作者在描写大拇指时,运用了“他”这个字,体会这样用词的效果。
明确:这个“他”字让大拇指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体矮胖、头大而肥的人,并贯穿全文,突出了丰子恺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4)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大拇指的长处的?
(教师课件出示)
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明确:这组句子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要翻倒、读书、进门时他“相帮扶住琴身”“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翻书页”“揿电铃”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教师课件出示)
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明确:这两句再次列举具体事例:招呼人和给人搔痒,突出表现了大拇指的另一个长处--不图名利。
(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描写大拇指长处的句子。
朗读指导:要用恳切的语气,读出对大拇指的赞美之情,表现大拇指的性格特点。
4.研读第3~5自然段,了解其他手指的特点。
过渡:大拇指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已经从作者生动的描述中体会到了,那其他手指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吧!
(1)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和表格,引导学生学习第3~5自然段。
学法指导:
①同桌俩人一组,从3、4、5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进行学习。
②读一读,了解手指的特点,圈出能概括手指短处、长处的词语。
③想一想,作者在描写手指的特点时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表格:
手指性格特点特点长处短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学生集体反馈,深入研究。
①指名分组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A.交流方法:引导学生逐一说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短处与长处,然后让他(她)读出在表达上有特点的部分,教师随机点拨一些生词的意思,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指导学生朗读。
B.明确:
手指性格特点特点长处短处大拇指吃苦耐劳,不图名利最肯吃苦(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形体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身体、头、构造)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既要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短处。彼此谅解,相互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机敏机敏,干活以他为主不窈窕,常受伤,做的事复杂中指高傲,沽名钓誉,华而不实相貌堂皇,有曲线美干活不出力无名指、小指体态秀丽,能力薄弱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②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重点句探究。
A.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食指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食指的这些特点的?
明确:这句话列举具体的事例,突出了食指的作用,表现了食指勤奋努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点。
B.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这句话是如何描写中指的?他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特点。因为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和“养尊处优”的幸福。
C.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是其间最优美的。
5.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探究。
(1)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团结就是力量。
(2)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明确: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人;食指:勤奋卖力、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人;中指:养尊处优、华而不实的人;无名指和小指:能力差、一味追求风光享乐的人。
6.教师小结,升华主题。
小结: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以自己的长处为荣,但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不隐瞒,不避讳。此外,还应该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归纳本文的写法特点。
过渡: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在作者的笔下却有了生机和神韵,富有无穷的魅力。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写法,具体形象地描写出这五根手指的特点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吧!
写法特点归纳:
(1)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2.教师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3.教师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写作。
提示:课文是一篇风趣幽默的散文,作者紧紧抓住五指的特点,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五指各自不同的特点、作用,从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照这样的写作特点,选择五官(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中的一个,想想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然后运用形象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仿写的要点在于语言,语言风趣、生动,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展示学生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示例:嘴巴居于鼻子之下。嘴巴的功劳是不言而喻的,他可以让你品尝天下的美食,也可以让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嘴巴天生就没有享福的命,虽然美食总是由他最先品尝,话语总是由他来表达,但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从这八个字里,我们就能体会到嘴巴的无奈。除此之外,嘴巴还得承受很多无妄之灾,比如,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适,都要由他来品尝那苦涩的药丸。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从对每根手指特点的描写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在这五根手指中,你们最喜欢哪根?为什么?他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请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1:我喜欢无名指和小指。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生2: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师:作者在描写无名指和小指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设问,强调两根手指好看。
师:那么这两根手指有没有不如其他手指的地方呢?
生:能力薄弱。
师:你们还喜欢哪根手指?
生:我最喜欢大拇指,因为他最肯吃苦。例如拉胡琴……叫他揿电铃。
师:很好,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排比。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师:那么大拇指有没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呢?
生:形状算不上美。
师:还喜欢哪根?
生:我最喜欢中指。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师:大家知道“养尊处优”是什么意思吗?
生: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
师:中指的位置很优越,那他一定很乐于劳动吧?
生:不是。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
师:所以我们看出中指的优点是……
生:曲线优美,养尊处优。
师:不足呢?
生:出工不出力。
师:作者在描写中指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指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说得真棒!有没有喜欢食指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我最喜欢食指。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机枪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师:回答得真好,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师:原来食指要做这么多工作啊,真了不起!看来食指是完美无瑕的喽,是吗?
生:不是。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
师:大家知道“窈窕”是什么意思吗?
生:文静而美好。
师:原来食指也有不如其他手指的地方。那么食指的优点是……
生:机敏。
师:不足呢?
生:线条强硬。
师:好了,我们通过文中描写五根手指的重点句子,已充分认识了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赏析:本文的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这一重点,采用引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借助段落中的重点词句,分析各手指的优点、不足,其他学生适时补充。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品读感悟,使学生很快能掌握各手指的特点,轻松理解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 第一课时》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3.理解“真正的荷兰”的含义,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并理解“真正的荷兰”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吗?
2.荷兰,她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大家了解荷兰了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指名说)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
(1)出示生词:
专注 仪态端庄 极目远眺 骏马 膘肥体壮 飞驰 辽阔无垠 公爵
悠然自得 赞许 成千上万 成群结队 安闲 镶嵌 丝绒 寂静 吆喝牲畜
(2)每一组让一个学生读,说说每组词语分别描写什么。师引导:积累好词,分类积累也是一种好办法。
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写的?
(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明确:这是一个总起句,紧扣课题,开门见山。
三、写字指导
1.齐读本课要写的15个生字。
2.写字指导。
(1)教师示范书写。(重点指导“罐”的写法)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们每人用自己的简笔画图片摆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对阵形势图,教师巡视,请一名同学板演讲解一下两次赛马的情况,根据演示让学生自己板书:
第一次失败
田 忌:上中下
齐威王:上中下
第二次胜利
田 忌:下上中
齐威王:上中下
2.小结:同样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这么好的办法,田忌想不出,孙膑为什么能想出?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分析这个句子的意思,得出这个结果是孙膑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比较而得出的。)
5.总结板书:认真观察,仔细分析
6.假如“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强很多,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田忌能反败为胜吗?为什么?
(l)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可以转败为胜的根据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如果快得多,田忌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了。
7.通过以上分析,你看出孙膑是怎样一个人?
(三)角色表演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一下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出一组表演好的给全班同学表演。
教师提示学生:要揣摸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要表现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表演时,可依据课本,进行合理的想像设计。
(四)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后,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创新
小组讨论完成:除了文中出现的两种对阵方式外,还可以有哪些对阵形势?田忌还有取胜的可能吗?将其他对阵简图画出来。
(将学生设计的对阵简图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同学)
(六)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八、布置作业
课后围绕“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篇读后感。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这。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回答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
明确:很显然第①种好。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
话题一: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这两句话吗?展开想象,扩展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把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不夸奖称赞他。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孩子给客人端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不知是否真也?喏,此是君家果。”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眼珠一转,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孔君平一愣,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他为这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哇,孩子!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会有所作为。”孩子只是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有所作为”,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学重难点)
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非常聪明”来的?
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甚”是很的意思,“惠”是智慧的意思。所以“甚聪惠”就可以理解为很聪慧,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有掌声?(掌声)
师:我发现了,他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上的注释来理解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学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你们哪个小组找到了,并能把杨氏之子的聪明进行详细解读?
(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
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里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来补充。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这话里有所指,暗示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而聪明的孩子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的理解是:杨家小儿反应敏捷,回答巧妙,体现了语言的艺术。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解释--反唇相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
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以对。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击他,而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谁愿意用朗读表现出孩子的聪明?
(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赏析:《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借助书上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本。另一方面,全文围绕“甚聪惠”展开。故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甚聪惠”引导学生“读得进去,悟得出来”。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式研读,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之处,挖掘孩子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教师十分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互动式的民主课堂,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在多元探究孩子的“聪惠”之时,引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思,以读升华情感,以读感受杨氏之子的品质。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突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本。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接下来我进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读得很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你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写句子,体现时间过得快或时间过得慢。
二、学习病文修改
1.下面的材料是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一读,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
2.小组交流。
3.学生分析每条句子的病因。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如,将“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
(2)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说完走回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改为“说完,就走上讲台又讲起课来”,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3)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这类修改的地方非常多。如,“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我越看他和像“没有必要,叶老也删去了。删去重复啰唆的词语,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4)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如,作文中写”于是我便马上在几何书皮上画起来。“,叶老改为”我拿起铅笔在几何课本的包书纸上画起来“。因为”画了起来“也可以理解成用圆珠笔、钢笔画,加上了”拿起铅笔“四个字,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5)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作文中有将”象“写成”像“,叶老加以改正。标点符号方面的修改也比较多,有的逗号改成句号,有的句号改成逗号,还有感叹号改成句号,这些修改都值得仔细琢磨,都是很有道理的。
4.说说你从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修改作文这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指名朗读。读准字词。
2.说说词语的意思。
豆蔻(kòu)年华:是一个成语,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及笄(jī)之年:指女子满了十五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弱冠之年:指男子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冠,古代仪礼。
而立之年: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
不惑之年:四十岁的代称,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之年:五十岁。
花甲之年:指人六十岁时。
古稀之年:指人到七十岁的时候。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期颐(yí)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3.再读,达到熟读能诵。
4.拓展积累。
(1)垂髫(tiáo):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2)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3)束发:男子十五岁。
[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对本单元的学习要素进行了梳理总结,即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语句段运用板块,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古今义的不同,还通过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复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能迁移到自己习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这一点令我很欣慰。在学习日积月累过程中,学生交流推选与年龄特点有关的称谓环节表现十分活跃,课下仍在积极背诵。我想今后应该多尝试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而不是我自己选出一些与年龄特点有关的称谓让他们积累。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一)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
1.谈话导入
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这其中的优秀代表。(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2.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1)划分节奏读古诗。读准确、通顺,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3.“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名。
4.请写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5.品读古诗
(1)学习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①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②读完第一句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学习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
①理解“仞”“一片”的意思,思考:这一句诗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②诗人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万仞高山的衬托下,用“座”显得单薄;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用“片”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3)学习第三、四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②征人有怨吗?怨什么?(因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而怨)
③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们保家为国的心声,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二)学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释题导入
(板书课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诗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故事等。)
2.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古诗。读准确、通顺。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
(3)师生明确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学习第一、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结合地图,了解黄鹤楼和广陵的方位。
②(课件播放江南美景)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
(2)学习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他在看什么啊?(孤帆)可那是盛世唐朝啊,长江是交通要道,江上应该有许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没有尽。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背诵两首古诗,交流积累古诗的方法。
[教学反思]
由于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认真落实了“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这一学习要素,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与“语句段运用”的内容又是对前面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回顾,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次“日积月累”增加了一首古诗,时间上比较紧凑。在操作过程中,朗读方面效率低,培养学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小艇的特点、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一)品读第2、3自然段,感受小艇样子之奇。
1.师: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读后说出课文分几个方面介绍小艇的样子?作者使用什么方法介绍小艇样子的?
2.学生交流(出示课件):
(1)描写小艇样子奇特的词语。(课件出示描写小艇样子的段落,学生答后,把相应重点词语“长、窄、深、翘、轻快灵活”加红。)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小艇样子的。
①教师相机把“独木舟、天边的新月、田沟里的水蛇”加重点符号。
②师:为什么同一艘小艇,却用了三个不同的比喻呢?(出示课件)
(比作独木舟,写出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
(3)为什么小艇要设计成这样?
(小艇的这些特点与威尼斯河道有密切的关系)
(4)师:请同学们想象:这时你正坐在这样舒适的小艇里,游览着威尼斯的美丽风光,望着两岸的古建筑,都有哪些感受?
(出示威尼斯古老建筑的图片,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这真有说不完的情趣啊!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二)品读第4自然段,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高。(多媒体出示图片)
1.师:你看小艇的样子是这样奇特,坐在里面又是那么舒适、充满情趣。但使小艇发挥它的作用,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还得需要谁?(船夫)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学生答)
3.师:从文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操纵自如)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操纵自如”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批一批、注一注后,指名回答)
4.这么好的驾驶技术主要表现在哪方面?
(行船速度快,来往船只多,可以操纵自如;拥挤的地方可以挤过去;极窄的地方可以平稳快速地穿过,还能做急转弯。)
5.最后一句似乎不是在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讨论交流,领悟作者作为乘客的感受,侧面写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6.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板书:特别好)
师小结: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就使人们乘坐小艇有了安全的保证。
(三)小艇的作用
1.人们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快速浏览最后两段。做生意、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教堂做祷告……)
2.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经常会乘坐小艇,想一想,还有哪些人会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学生、教师、旅游者、医生……)
3.这么多人乘坐小艇,看来人们与小艇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密切)
4.想一想: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当小艇出动时,威尼斯热闹非凡,当小艇停泊时,威尼斯在月光下入睡了。)
5.这样一动一静的写法,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很重要)
(四)对比阅读
1.读读课本中的“阅读链接”,想想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
(1)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通过写威尼斯的交通工具和明媚的海上风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这座城市的特点;
(2)法国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通过写湖水和皇家花园附近等静态的景象,写出了威尼斯之夜的安静,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夜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课堂总结
1.学了课文,说说小艇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多媒体出示小艇图片,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内容。)
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爱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很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回到家把这座美丽的城市和奇特的小艇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这种感觉。
[教学板书]
18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的样子奇特 (抓住特点)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侧面烘托)
小艇的作用 (重要的交通工具)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贯穿始终,围绕中心,层层推进,小艇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的作用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能紧跟教学节奏,理解文本,并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心点评
这一节课是点评上节课交流的材料,重点点评可借鉴的地方,从而总结经验。
二、指导修改
这是提高习作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针对本次习作的要求制订修改目标和方法,放心地让学生自改、互改,教师巡视。
1.是否有中心,有重点。
2.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
3.事情的经过是否清楚。
三、学生按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誊抄到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想象是欲望的一种意象化表达和满足。因此成功的想象作文,必始于欲望的有效唤醒和刺激。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冒险、探险、历险、惊险,无疑是其生命成长历程中的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青春初期的反叛、碰撞、迷惘、亢奋,正是生命的冒险意识的年龄表征。学生想象的饱满、自由的展开,直接决定着想象作文的成功与否。教学设计中,我先对学生进行审题和选材指导,再进行思路点拨和写法指导,最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唤醒想象的表达欲望,拓宽习作思维。整节课进行下来较为流畅,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认识了顽皮机灵、争强好胜的小嘎子,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个片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品,自学课文
1.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了解。
2.快速浏览文章,想一想老舍笔下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将它画出来,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学生总结:
(1)他能吃苦耐劳,有目标: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2)他让人看着挺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3)他是一个有着农民的淳朴品质的人: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三、学习拓展
1.师:大家读了老舍这篇《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你对老舍先生的文笔有什么体会?
(1)语言简洁。
对祥子的外貌有着细致的描写,脸上的每一个特征都描写得很到位,但是没有过多的形容。
(2)心理描写。
祥子是本课的主人公,但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而是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2.课后请大家读一读《骆驼祥子》这本书。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2年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咕咚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20年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咕咚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字。
2.深入学习《咕咚》,了解兔子不弄清事实就随便散播消息的坏处。
3.懂得凡事要弄清事实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检查会认字,教师出示字卡,学生认读,教师给予鼓励。
2.通过字卡,进行分组读,赛读。教师进行鼓励总结。
3.检查会写字,要求学生组词、造句和默写,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二、段落教学。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齐读和赛读,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分析每句话的意思。
1.兔子被什么东西吓得拔腿就跑?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咕咚”。)
2.“咕咚”是什么?
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3.为什么小猴子不问清楚“咕咚”是什么,就跟着兔子一起跑起来呢?其他小动物呢?
猴子看到兔子被吓到的样子,以为“咕咚”是一个怪物,其他小动物也是这样认为的。
4.野牛为什么拦住了逃跑的小动物们?
野牛想弄清事实真相。
5.谁带领大家弄清了真相?
野牛。
6.真相是什么?你想对兔子说什么?
真相就是一个成熟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
我想对小兔子说:“在没弄清事实的时候不要随便下定论。”
7.大伙为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这是会意的笑,大家明白了真相,同时也为自己不弄清事实就鲁莽行动的行为感到好笑。
三、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件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20 咕咚
兔子-咕咚-没有弄清事实随便下定论
野牛-咕咚-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苹果落地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他觉得很奇怪,心想:“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一定是因为它熟透了”,他自言自语,“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上落,而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向右抛开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反复地观察,专心地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原来,这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2020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猫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来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描写猫的。
二、自学第一自然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用“____”划出有关语句。
2.朗读交流。
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1)“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重点词:“屏息凝视”写了猫捉老鼠的专心负责、全神贯注,一定要把老鼠等出来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猫尽职精神的赞扬之情。
(用“词素合成法”理解“屏息凝视”)
(2)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重点词:任凭:写了猫的古怪。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它老实在--
它贪玩在--
它尽职在--
4.小节:“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5.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转折关联词或“不但……而且……”这个递进的关联词把这三个或其中两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大猫的古怪吗?
(1)猫虽然很贪玩,但是有时也很老实,而且也很尽职。
(2)猫虽然老实,而且尽职,但是有时候也很贪玩。
(3)猫不但老实,而且尽职,但是又很贪玩。
6.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小组学第二自然段。
1.过渡: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师指板书)
生齐读: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2.小组学习第二自然段,提要求:
(1)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2)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示出来。3.交流朗读。
(1)猫的温柔可亲:
①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
②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③丰富多腔地叫唤。
④咕噜咕噜给自己解闷。
(2)喜爱之情: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理解“蹭”:
①“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②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中读出什么味道来。
③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生表演。
④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⑤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的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生:撒娇)
⑥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猫留下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的爱猫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小结这一自然段
5.齐读第二自然段,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四、集体学第三自然段
1.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还喜爱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2.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
五、品词品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这段文章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
2.交流:
(1)词语:
更--特别的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读好词句)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读好词句)
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好词句)
(2)句子: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板书:
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
院子里--花草遭殃
请你用词素合成法理解“枝折花落”。
3.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四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
六、总结全文。
1.老舍笔下的猫你喜爱吗?为什么?
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
3.这节课,我们不是依靠老师的分析讲解,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探讨、练习,读懂了这篇课文,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深深地被老舍那精美的语言所陶醉。老舍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啊,即使是身边最普通的小动物--猫,也是如此喜爱。
七、布置作业。
课外寻找有关老舍的资料,如老舍原名什么?为什么取名叫“老舍”?写过哪些作品。阅读老舍的作品。
板书设计
猫
古怪
老实 贪玩 尽职
高兴 不高兴
胆小 勇敢
淘气
屋里:耍 摔 跌 撞
院子里:花草遭殃
对猫的喜爱
教学反思
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理解、朗读,领悟到猫贪玩、尽职之后,学生很容易能够在先前的板书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对猫新的认识--古怪。这样的设计为理解猫性格的古怪作出了引导,又为更好的理解另外几处猫的性格古怪做好了铺垫。同时将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又一次延伸到学生自己对猫的喜爱,并使本节课体会到的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得到实际运用。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2年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夜色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0年统编版一年级下册《夜色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月色 外头 看见 爸爸 晚上 可笑 再见
2.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夜晚景色图
(2)提问: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在这样的夜晚,你害怕吗?
(3)导入: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节。
(1)找出描写“我”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2)指导朗读:“很小很小”要读得稍慢,读出“我”的胆小、害怕。“讲了又讲”要重读,突出妈妈讲勇敢的故事不止一次。“心就乱跳”语速稍慢,读出“我”的害怕。
(3)指名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指导。
(4)全班齐读,读出小朋友害怕夜晚的心情。
(5)思考: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胆小的孩子。
(6)思考:“很小很小”这个叠词有什么作用?从哪里可以看出“我”胆子很小?
明确:“很小很小”起强调作用,写出了“我”怕黑的原因。“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具体写了“我”胆子小的程度。
2.学习第2节。
(1)找出描写“我”从害怕夜晚到变得不害怕夜 晚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2)指导朗读:“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一句话强调“我”不想出去,可是爸爸偏要拉“我”出去,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原来”要读出“我”忽然察觉后的恍然大悟。“从此”后面要停顿。“再黑再黑”读得慢一些。“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要读得美一些。
(3)指名学生朗读,注意伴随着小朋友心情的变化,朗读语气也要发生变化。
(4)朗读比赛,在朗读课文中体会“我”从害怕夜色到喜欢夜色的心理变化。
(5)思考:怎样 理解“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一句?
明确:这句是写爸爸想出了让“我”变勇敢的方法--晚上出去散步。“偏”“拉”表明 “我”仍然怕黑不敢出去,是爸爸要求“我”这样做的。
(6)赏析句子“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明确:“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花草比作人,表现了夜晚的美,也说明夜晚一点儿都不可怕,写出了“我”在夜晚看到这些景物 后的惊喜之情。
(7)思考:在黑夜里 散步,“我”发现了些什么 ?
明确:发现了美丽的花草,在月光下睡觉的小鸟。
(8)想象:“我”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
明确:“我”在路上散步,虽然没有灯光,但是能看到萤火虫和自己玩捉迷藏,小草亲吻“我”的脚,小树摇晃着枝叶,想挽着“我”的胳膊和“我”一起跳舞。
三、课 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为了让我变得更勇敢,妈妈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爸爸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
明确:给“我”讲勇敢的故事 失败 拉“我”去散步 成功
(2)诗歌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1节: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
第2节:写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才发现夜晚原来和白天一样美好,从此不再怕黑了。
2.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到了小朋友对夜晚从害怕到不害怕的心理变化,体会到了优美的语言,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生字。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重温夜晚美丽迷人的景色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2022年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 第二课时》语文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案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590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