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六)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设计学生阅读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训练重点,第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两级分化,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发言。但是有部分同学反应灵活想象力丰富。授课要极具吸引力,分别照顾到两级各层面的学生。
教学准备
1、 老师准备: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等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知道蝙蝠飞行本领高。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等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蝙蝠飞行本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读课题
出示蝙蝠图片,问:“ 这是什么?”(学生介绍搜集的蝙蝠资料)出示雷达图片,问:“这是什么?”(学生介绍搜集的雷达资料)。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字词,难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个别字词。
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3、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段
(二)出示过渡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指导朗读,“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这一句要带着好奇,不解的语气,读出好奇、多思的语调。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下面这句“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
2、指名讲意思。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一个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然后说说感受。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六、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 熟读课文
3、继续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教学难点
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以下词语:
蝙蝠 飞行 清朗 揭开 启示 雷达 安全 障碍物 荧光屏
学生根据上面词语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蝙蝠飞行的秘密吗?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明雷达的吗?
三、重点研讨,填写表格
1、为了弄清蝙蝠在夜里能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几次试验?他们是怎样试验的呢?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后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顺序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小组讨论填写。
(2)汇报交流,汇报结果如下:(课件出示)
实验顺序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2、从表中可以看出蝙蝠夜里飞行跟什么有关?那么,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默读第七自然段。用图示表示出来(提示:超声波用“)))))))))”表示,障碍物用“ “表示)。
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认真读读这句话,”反复“和”终于“说明了什么?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体会科学家发明的艰辛。齐读这一句话。
3、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雷达又是怎样给飞机探路呢?默读第8自然段,用图示表示出来。
4、根据蝙蝠和雷达探路的图示,叙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方法。
蝙蝠: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超声波,超声波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了飞行的方向。
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有障碍物就改变方向。(课件出示原理对比图)。
四、对照原理对比图, 完成课堂练习。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五、拓展延伸,激发思考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四)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
六、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五)
【教学要求】: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 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 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十)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根据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3.搜集、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1.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谜语,请听。小老鼠,真稀奇,俩只翅膀像层皮,白天躲在屋檐下,夜晚出来吃东西。谁猜? (蝙蝠)
2.出示蝙蝠的图片,指生介绍,(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大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3.出示雷达的图片,师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4.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默读全文,提出问题,梳理清单
1.默读课文,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整理问题清单。
(1)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2)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3)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5)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6)这些实验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7)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8)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9)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10)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11)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12)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
3.梳理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不一样,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有的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4.看看问题清单,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的?哪些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出的?
(二)解决问题,品读重点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1)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
①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②为了弄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试验准备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试验证明第一次在一间屋子里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系了许多铃铛。蒙上眼睛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到。夜间飞行和眼睛没关系。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塞上耳朵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封住嘴巴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嘴巴有关。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先同桌讨论,再回答问题,师画示意图)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④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自读第8自然段,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
(2)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问题:
①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写到了飞机夜航,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飞机能在黑夜里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②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第一次是详写,第二、三次是略写。略写了实验准备。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是同样的,就不需要重复地写,这样语言更简洁。)
(3)针对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①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②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一)阅读语文主题图书《动物与发明》中的文章《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1.出示阅读要求:
默读全文,针对课文内容、课文写法、联系生活等不同角度能提出哪些问题?小组交流,整理问题清单。
2.交流问题清单
(1)针对课文内容:
①为什么大楼上的玻璃窗让大楼更美观的同时,却让许多鸟儿遭了秧?
②德国这家鸟类研究机构从小蜘蛛身上学到了哪一招?
③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2)针对写法:
课文开头先写鸟儿遭殃,接着再写原因,有什么好处?
(3)针对联系生活实际:
玻璃涂上反射紫外线的涂层拯救了很多鸟的性命,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玻璃还可以怎么改进呢?
……
3.分组合作,选择喜欢的问题,小组讨论。
(1)德国这家鸟类研究机构从小蜘蛛身上学到了哪一招?
(经过研究才知道,原来蜘蛛吐出的丝竟然能够反射紫外线,而鸟类是能够看见紫外光的,于是飞行中的鸟儿老远就可以觉察到反光的蜘蛛网,从而可以绕开它,以免让不舒服的蛛网粘到自己的羽毛上。
如果在玻璃上涂成网格状,就可以让在远处飞行的鸟儿觉察到,这些玻璃窗是“天上挂着的巨大蜘蛛网”,于是就会知趣地避开了。)
(2)课文开头先写鸟儿遭殃,接着再写原因,有什么好处?(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急切了解鸟儿遭殃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2.小结: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
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
3.课下阅读语文主题图书《动物与发明》中的其他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词语。
蝙蝠 雷达 蚊子 即使 灵巧 敏锐 科学家 横七竖八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障碍 改变 模仿 显示 驾驶员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蝙蝠、雷达)
3、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理解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吸引读者、引出问题)
2、过渡: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那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生答)
3.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目的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a.指名说。
b.先了解“证明”。你能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说话吗?
c.检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7.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赏读: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读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0、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我们再来欣赏下雷达探路示意图。
d.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1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和”来连接蝙蝠、雷达吗?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1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了动物启发?(出示图片)
四、总结拓展。
过渡:同学们,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五、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演一演。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九)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和“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它们写下来,能和同学交流。。
3.能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并能从中知道从那些角度提问,能交流探究问题清单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提问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整理、梳理探究问题的可持续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和“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阅读课文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会提问,会思考的同学才是真正会读书的孩子,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提问题,那读了这篇课文你的问题是什么呢?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照自读要求开始读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词:研究、驾驶、飞蛾、蚊子、避开、铃铛、苍蝇、绳子、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2)指名说说生词中难记的生字,以及多音字“系”在课文中的读音。
(3)齐读生词,复习巩固。
(4)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易出错的字“即、绳、蝇”学生在田字格写一写
3.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想同学读课文一定也会畅通无阻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说。
(2)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指名说: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齐读,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像这样的链接上下不同意思的自然段,也可以当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自主提问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的问题是什么呢?可以在书上画出“?”或者把它们写在课文的旁边。
2.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为什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描述呢?
(2)雷达又是什么设备?
(3)蝙蝠和雷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4)蝙蝠如何分得清障碍物和猎物呢?
(5)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为什么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描述呢?
(6)蝙蝠夜里飞行为什么能这么灵巧呢?
(7)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难道它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8)科学家是如何进行试验的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果?
(9)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样的呢?
(10)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
(11)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
(12)“蝙蝠和雷达”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13)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
3.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下节课我们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从出示的课后小组问题的清单中,说说自己的发现或受到的启发。
2.能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并能从中知道从那些角度提问,能交流探究问题清单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主要讲( )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 )在夜间探路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给( )装上( ),解决了( )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1.出示课后一个小组的问题清单,读一读,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问题清单
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吗?
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2.说说从这些问题清单中发现了什么?(或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预设:
我发现这几个问题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
我发现第一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的。
我发现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的。
第三个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
3.问题清单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那说说还可以从那些方面去提问呢?
还可以从课文的题目上提问等等。
4.像上面一样,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可以从那些角度提问?
5.小组内整理问题清单。
三、展示清单,学习提问
1.展示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小组可能会列出的问题清单:
(1)蝙蝠在夜里飞行的本领如此高超,难道它有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2)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怎样的呢?
(3)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到底它们是怎样配合呢?
(4)蝙蝠在夜里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5)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
(6)“蝙蝠和雷达”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
2.引导学生交流问题时,说说是从哪个角度提出的问题?
四、探究问题,深化认识
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2.全班展示,预设:
问题1:科学家是如何进行试验的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得出了什么结果?
⑴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交流: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出示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⑵老师稍稍地修改了一下这个结论,你们发现少了什么?去掉行吗?为什么?
师:“配合起来”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⑶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指名说: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小结: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问题2: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的发明吗?
引导学生交流:如蜻蜓----直升飞机,袋鼠----越野汽车,猪----防毒面具
五、总结全文,迁移运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发现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书了,都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的问题,还探究解决了问题,那下面老师考考你们,能运用学到的提问题的方法,对下面这篇小短文提出几个问题吗?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2.出示《他们是茎,还是根》短文,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预设:
(1)为什么说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呢?
(2)问什么把他们叫做变态茎呢?
(3)变态茎分为哪几种呢?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变态茎呢?
(4)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是植物的根而不是茎呢?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七)
教学目标
1.能参照课文提供的提出问题的示例,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了解提出问题的角度,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
3.阅读拓展文本,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了解提出问题的角度,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
教学难点
1.能参照课文提供的提出问题的示例以旁批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测试双基
1.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看拼音写汉字
fēi é kē xué jià shǐ yán jiū
( ) ( ) ( ) ( )
(2)仿写句子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仿写比喻句)。
大熊猫就像 ,懒懒地躺在地上晒太阳。
(二)学习“提问”,实践尝试
1.阅读准备,学习提问
(1)对课后“问题”清单进行研读,想一想它们是从哪方面进行提问的?
(2)阅读课文,仿照课后的“问题清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
2.问题梳理,寻找有价值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提出的问题,并选出认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2)汇报交流,教师点评问题。
(3)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着力解决。
预设:
问题1.写蝙蝠为什么要先写飞机?
问题2.三次实验各有什么样目的?说明了什么?
问题3.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问题4.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力争用孩子的问题引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深入理解文本)。
(三)问题引领,研读文本
1.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
2.预设问题:
(1)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行特点)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四)梳理重点,语言实践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 ,我在第 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 。(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画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7自然段。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一起读第7自然段。
①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②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③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④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⑤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师简评)
⑥师生分读第7自然段。
5.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8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五)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69页《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过渡:人类根据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再来读一篇文章,看一看在动物身上能得到什么启示?一起读《用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玻璃窗》。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用了什么方法让飞鸟回避了玻璃窗呢?将不懂的问题写到书的空白处。
2.全班交流展示。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多角度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引领下研读了课文。大家要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地尝试提问,并通过阅读加以解决,那么我们的阅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蝙蝠 嘴 超声波 障碍物 耳
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认识12个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雷达、蚊子、即使、灵巧”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深入学习和实践针对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能够自己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探路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蝙蝠和雷达)
老师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提问:有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对它的了解介绍给大家听呢?指名回答。
2.读题质疑: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科学,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小组轮流读课文,在小组内互相帮助纠正读音,然后点名分段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见PPT)
指名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漆、荧、横”和多音字“系”的读音。
5.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6.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三、复习回顾,默读课文。
1.我们以前学过针对一篇文章提问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文章写什么?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为什么写?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提问;怎么写?针对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体裁来提问。
2.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解决文中的小同学在书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哪句话能点明,请你画出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3.同学们观察上面的提问和答案,结合我们学过的提问技巧,你有什么发现?
4.对,它们这是针对主要内容的提问,答案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总结。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可以不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而是从课文标题入手。
5.读完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6.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提问可以从题目入手。我们在提问其他方面的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以及通过提问完成对本篇课文的学习。
二、集中问题,学习课文。
1.我们先根据课文旁批的问题和课后问题了解课文的内容。
2.总结文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蝙蝠在夜里是如何安全地飞行的呢?
(2)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的呢?
(3)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4)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对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启示?
(5)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提供信息安全飞行的呢?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6、7自然段:蝙蝠在夜里是如何安全地飞行的呢?(这是课文中心句)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的呢?(这是书中同学的问题)
出示课件: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和()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里发出(),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它的(),它就立刻()。
2.学习4-6自然段: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出示课件: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3.集中探讨共性问题:
课文写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每次是怎样实验的?每次实验的结果怎样?默读4-6段,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
,,,,,
完成表格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4.默读第七、八自然段。提炼重点问题:
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对科学家有什么样的启示?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提供信息安全飞行的呢?
5.学生练习画出示意图。
教师板书示意图:
雷达无线电波
飞机荧屏障碍物
对本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出示课件: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四、补充提问,拓展延伸。
1.学完课文,你还能从不同角度给本课提出问题吗?
2.问题汇总:
(1)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发?
(2)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飞机?
4.通过这些问题清单,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启发?
5.思考课文内容背后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课堂总结。
1.分析我们提出的问题,看一看都是从哪些角度提出的,能够帮助我们懂得如何对课文提出问题。
2.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科学知识,还知道了阅读课文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给文章提问题。多提几个问题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六、延伸训练。
读下面这段话,我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他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七、课后作业。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科学性,以说明为主,设计教学时,注重渗透方法指导,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有问,有问有探究。开始,通过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引出问题: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直接学习结论,学习第七、八自然段时,以课本中小同学提出的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提问题。遵循读、问、议、答,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你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吗?”注重问题回到课本解决的练习既提出不同问题又能完美地解决问题。
课堂上,根据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提炼观点。每一步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静静地思考,大胆地提问,发展思维,理解课文内容。遗憾的是给予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时间比较少。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 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
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再探究从实验到结论的过程,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八)
【教学目标】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 体会五粒豌豆的不同志向和结果。
4. 感受第五粒豌豆给小女孩带来的生机和愉快。
【教学重点】
1. 区分不同豌豆的生活态度。
2.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
1. 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及内心活动。
2.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一、揭示课题
1. 师出示谜语,生猜谜底。
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
(豌豆)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时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所以采用多样的有趣的话题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
2. 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就猜出来了,正是豌豆,那你们看一看这是什么(出示豌豆荚图)?谁能形容一下它。(颜色碧绿碧绿地像翡翠;形状像小船。)
二、介绍作者
同学们的比喻真贴切,伟大的童话作家也写过小豌豆的故事,其中一个豌豆还拯救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我们把课本翻到16页。(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从小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打了残暴、贪婪、虚弱、愚蠢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习,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
三、检测预习
1. 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师订正错误读音。
2. 展示生字词,播放音频,生跟读。
豌 按 僵 预 揭 啪 苔 囚 框 溢
3. 师出示会写的字笔顺,生看完后,自己在田字格里写一次,师巡视。
豌 按 舒 适 恐 僵 硬 枪 耐 探 愉 曾
4. 师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四、初读课文
1. 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五粒豌豆的的理想是什么?
(3)文章如何分段?
2. 指名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内容,锻炼他们归纳、概述的能力。
3. 生交流讨论第三个问题,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师订正指导后出示答案。
第一部分(1-2):写五粒豌豆在一起的生活。
第二部分(3-12):写五粒豌豆被玩具枪射向不同地方生活。
第三部分(13-21):写第五粒豌豆和小女孩的故事。
第四部分(22-24):写五粒豌豆不同的结局。
五、整体感知
1. 生归纳出五粒豌豆的理想和结局。
2. 师总结:
第一粒豌豆→要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被鸽子吃掉;第二粒豌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掉进脏水沟;第三、四粒豌豆→想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被鸽子吃掉;第五粒豌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生根发芽。
六、课堂小结
师: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不同的理想态度决定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理想出发,它们的结局差异也很大,你能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在课后想一想为什么?再想想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下节课接着探讨。
第二课时
内容
一、温故知新
1.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五粒豌豆的的理想,也让大家去思考了自己的理想,现在哪位同学勇敢地说出你的理想。
2. 生回答,师鼓励。
3. 师:上节课我们还遗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们的结局差距这么多呢?所以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探讨吧!
二、研读课文
1.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 (“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①小组展开讨论。
②汇报交流。 指名读、分角色读。
③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描写较多,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课文。
(4)它们的理想分别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
(5)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
①小组交流汇报。
②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力的顽强。
(6)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小组讨论,交流感受。(一方面是从母亲的话语中看出豌豆苗生命的顽强,二是指一株豌豆苗给小女孩带来的生机。)
(7)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①生通过小女孩在豌豆来前后的变化和豌豆的生长体会其含义。
②指名生回答,师指导补充。
③师揭示答案:小姑娘受到豌豆生长的激励逐渐变得好转以及快乐生活,母亲也因为女儿的变化而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三、重点探究
1.生思考以下问题,同桌间交流探讨:
(1)水沟里的小豌豆认为自己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不同意。这只是水沟里的小豌豆的自我吹嘘。)
(2)五粒豌豆中哪一粒最值得称赞,为什么?(第五粒小豌豆才是最了不起的,因为它生根、长出了小叶子、开花,不仅使自己实现了价值更是激励了小姑娘,让她身体逐渐好转,所以第五粒豌豆最值得称赞。)
2.生汇报,师总结。
四、课文主旨
课文通过描写五粒豌豆的不同愿望以及遭遇,重点介绍了第五粒豌豆生根、长叶、开花的过程以及给小姑娘带来的快乐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五、学习写作方法
学会运用语言及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通过豌豆间的对话,将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不仅使画面生动,还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六、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人物情感,品味文章语言是本次教学的亮点,学生不仅积极性高,对语言的感受力也很强。不过本次教学对语句的品析做的不够透彻,文本挖掘不够深入,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不够。这几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重视并完善。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等11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重点)
2.正确读写“豌豆、豆荚、舒适、僵硬”等词语。(重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板书课题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计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作者介绍
安徒生: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夜莺》《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豌豆 豆荚 按照 舒适 僵硬 恐怕 玩具枪 青苔
囚犯 玻璃 探出 愉快 盘绕 窗框 曾经 洋溢
(重点指导生字:荚:不要读只一半读成“jiā”;按: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ān”;框: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kuā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奔前程,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五粒豆各自飞向哪里);再写(五粒豆的经历);最后写(最后一粒豆给小女孩带来的快乐)。
四、学习“会写字”
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豌、按、枪、玻、璃、探、愉、绕、“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曾“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是个”日“;”耐“ 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宽右窄;”适“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走之要舒展。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豌、璃、绕“和上下结构的字”恐“,学生练写。
豌:左边”豆“的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下角不要写成是”巳“。
璃:最后一笔是点。
绕:是左右结构,右上角没有一点。
恐:在书写时是左上角第三笔是”提“,心字稍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难点)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提出问题。
1.有一个豆荚,里面坐着五粒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色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做成一排。
思考: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预设: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难道我们将永远就在这儿做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做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思考: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
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现在我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走了。
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离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以我的身份非常相称。”
“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其余的两粒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
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
(2)汇报交流。
(板书 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
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3)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
(板书 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 。
(板书 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
(板书 随遇而安)
(4)指名读、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5.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囚犯”是什么意思?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
预设:它埋怨恶劣的环境,但是不灰心,不失望,努力生根发芽。
6.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板书 爱)
7.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物支起来。
为什么母亲不相信?
这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爱的体现。
8.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你怎样理解这一段?此时小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
(2)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3)想象说话。小姑娘看见了绿色心里真高兴。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姑娘。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
预设:小姑娘:谢谢你小豌豆,是你给了我绿色,给了我希望。
小豌豆:我希望和你做朋友,有了你,我才努力生长。
小结: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4)指名读。
朗读指导:读出惊喜的语气。
9.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指名朗读)
(板书 吃掉了 落到脏水沟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地讽刺也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写在小本子上)(课件出示13)
四、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五、当堂检测(选做)
1.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教材课后题第3题。)
2.你喜欢哪粒豌豆?
六、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在讲解小豌豆开花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揣摩小女孩的心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伟大。
不足之处: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和提高。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导入:
小小的豆子在恶劣的环境中能生根发芽,小小的我们在难关下也要有一颗坚持的心,微笑面对成长中的风风雨雨,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这粒小豌豆,感受它带来的坚韧力量吧!
学习重点:了解五粒豌豆不同的愿望与结局,感悟最后一粒豌豆的精神力量。
学习难点:学会质疑式阅读法。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
它们由绿色变成了黄色。
成熟后的第一粒豌豆想要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
第二粒想直接飞进太阳里去。
其余的两粒认为自己能射得最远。
最后的那一粒则“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五粒豌豆的中的前三粒成了鸟的食物,那粒本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掉到了臭水沟里。唯有最后一粒落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屋子里因为生病而一直躺着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一只小小的豌豆,救治了一位生病的小姑娘。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精读课文吧!
1. 质疑标题。
标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看到标题提问题,你会问什么?
来看看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
①五粒豆在一个豆荚里,这不正像一家人吗?但是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不是这五粒豆的性格也会有不同呢?
②五粒豆会有怎样不同的命运呢?
这就是对课文标题提出的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在读课文时,就会有意识标注有关五粒豆的特点介绍和命运结果。
带着对题目的疑问,我们来精读课文。
2. 质疑文章内容。
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①“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的生长。”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生长或者长大,而说是“向上长”呢?
②文中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③母亲为什么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④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什么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
这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疑问。提出了问题,就会启发我们去思考探究答案。下面让我们开动脑筋,一起解决这些疑问。
第①个问题是对词语提出的疑问。“生长”和“长大”只是一种客观描述植物生长的事实,不带感情色彩;但是“向上长”,突出了“向上”,代表着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正是这种神奇的力量,给了小女孩愉快的想象,使小女孩的身体一点点好了起来。
所以,这里用“向上长”更生动。
第②个问题是对写作方法提出的疑问。
这里涉及一个写作手法--衬托。如此恶劣的生长环境,但是豌豆依然生根发芽了,是不是正好表现了豌豆生命力的顽强。这就是衬托:用豌豆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其生命力的顽强。
文中类似这样的前后对比有很多喔。比如小姑娘看到豌豆苗前后的状态的变化,比如每一粒豌豆前后不同的命运对比。你都可以标画圈点一下喔。
第③个问题是句子情感的疑惑。
了解了小女孩以前的生活状况后不难发现,小女孩一直待在屋里,就算是一株小小的豌豆苗也能有花园般的作用。这株豌豆苗是希望和期待,也给了小女孩生活的勇气。
读一读这句话:“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是不是也能读出妈妈的惊喜之情和乐观之情?
第④个问题是对文中人物特点的疑问。
这粒豌豆怕是对“了不起”有误解啊。“了不起”是极好或令人钦佩的,不平凡,优点突出的意思。而这粒豌豆在脏水里泡得发胖,涨得大大的。这种形体上的“大”和“胖”,不仅对其他人,就是对它自己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所以,这个并不是了不起的行为。而这粒豌豆竟然说自己“了不起”,可见其盲目自信的性格特点了。
小朋友们看看,通过这几个问题我们就把文章了解得更透彻,对文章主旨也一目了然。
所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后在读书时,我们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巧学技巧·学会质疑】
现在跟老师一起总结一下,我们阅读文章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疑问吧!
1. 质疑课题。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我们可以了解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或者是主要事件。所以,我们应该优先对标题提出疑问,这样才能引发我们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2. 质疑词句。
①词语: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运用得对不对?好不好?
比如“它的确在向上长”中的“向上长”有什么深刻含义。
②句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母亲为什么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3. 质疑技巧手法。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可以标画出来,比如比喻句,我们可以问:把什么比喻成什么了?这样比喻贴切吗?还可以把这个比喻成什么呢?
4. 质疑内容主旨。
①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一粒有价值的豌豆就行了?非要写五粒豌豆及其命运呢?
②最后一粒小豌豆和小姑娘的命运有什么关联?
③什么才是真正的“了不起”?
这样一写出来,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了?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和解答呢。
下面,请你运用你学到的方法,对下面的这段话提出你自己的疑问吧!
春天的一个早晨,当母亲准备出去工作的时候,太阳温和地从那个小窗子射进来,一直射到地上。
小女孩望着最低的那块窗玻璃说:“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质疑:“探”是表示人的动作,这个字表现出了“绿东西”的什么特点呢?--解疑:探头,是豌豆苗的一个动态描绘,可以看出豌豆苗的调皮,展现了它的生命力)
母亲向窗边走去,把窗户打开一半。“啊!”(质疑:为什么不是“咦”呢?解疑:通过朗读发现,这个“啊”更能表现一种惊讶甚至惊叹,而“咦”更多的是疑惑。所以,这里用“啊”更好)她说,“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怎么钻进这个隙缝里去的?(质疑:“它怎么钻进这个隙缝里去的”的疑问背后有什么深意呢?解疑:妈妈不相信这样的环境豌豆苗会生根发芽,侧面反映出豌豆苗生命力的顽强。)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看看,通过刚刚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深入阅读,我们是不是对课文了解得更深入了?你还有需要质疑的地方吗?快快写下来吧!
豌豆苗长(zhǎng),豌豆花开,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难免有一些困难,我们要像这粒豌豆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我们要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的坚定信念,要有清代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的坚强意志,更要有毛泽东主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 长征》)“的自信和乐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正是困难与挫折的磨砺,才铸造出优秀的品格。加油吧,少年!
(答题时间:10分钟)
【基础知识达标】
一、辨字组词。
枪( ) 探( ) 绕( ) 安( )
抢( ) 深( ) 浇( ) 按( )
二、按要求写句子。
1. 青苔把豌豆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用例句修辞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用带点的字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能力提升】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草
马路边,河岸上,不起眼的小草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春天,一阵微微的春风吹来,小草和刚睡醒的伙伴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她们一边跳舞,一边随着春风生长。夏天,太阳把大地烤得火热。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他们抱在怀里,帮他们消除酷热带来的疲倦。
她从不计较人们给予什么,宁愿为人们做出贡献。秋天,一阵凉风吹来,她一下子变得面黄肌瘦。寒风把冬天请来了,小草的根深深地钻进泥土里。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________,________”。
我爱小草,爱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宽广的胸怀。
1. 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诗句。
2. 文章是按照( )的顺序来描写小草的特点的。
A. 地点 B. 季节 C. 空间
3. 文中哪句话说明小草胸怀宽广?哪句话说明小草生命力旺盛?
胸怀宽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力旺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手枪 探听 环绕 安全
抢手深海浇水 按时
解析:此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二、
1. 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 这文具盒既美观,又实用。
解析:此题考查的句子的运用。第1小题是比喻句的运用。第2小题是考查“既……又……”的运用。日常学习需要多读多积累。
三、
1.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 B 解析:从文中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可见是按季节来写的,是时间顺序。
3. 人们来到草地上,往小草身上一坐,小草像一位慈爱的母亲……的疲倦。
等第二年春天来了,她又从土里钻出来。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作答时,要深入阅读理解文段,一定要学会分析文段的主旨和大意。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豌豆、按照、暖洋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蔓、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称赞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蔓、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称赞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积极思考,能发现并提出指向于文章内容、目的相关问题,不跑偏、不拘泥于细节与浅层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猜谜语的游戏。
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
预设:豌豆。出示豌豆荚的照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预设: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豌豆荚像小豌豆的摇篮。
大家描述得都很准确,豌豆荚对我们来说是很普通的,也有同学只见过豌豆没见过豆荚,这也只能说明豌豆荚实在是太普通了,见没见过都没什么了不起。
2.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与豌豆有关的课文。对于豌豆,你的了解有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豌豆的资料?
预设: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光滑无毛。偶数羽状复叶,蝶形花,白色或者紫色。种子圆形,光滑或皱缩。嫩荚和种子可以吃。
可是有一位童话大王,我相信我们都读过他的童话,他看到了豌豆荚后就发现了其中一个故事,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读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3.板书课题,读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去感受小豌豆带给小女孩的魔法般的生命力吧!
二、初读感知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一)认识作者。
对于作者安徒生,你的了解有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安徒生的资料?
预设:丹麦作家,被誉为“现代童话之父”“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其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代表作品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二)认识生字。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提出要求:一板一眼 字正腔圆。
2.图文识字:豌豆 青苔 溢出
(三)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比赛诵读;
(3)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小组之间根据提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我们说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方式布局,那么“经过”则是文章的重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来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设:课文主要写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成熟后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各奔前程。其中一粒飞进一个裂缝中,如囚犯般生活,可是它却发芽开花,还给一个因为身体虚弱长期躺在床上的小女孩带来了愉悦和生机的故事。
3.课文梗概。
第一部分(1):豆荚里的五粒豌豆生活生长;
第二部分(2-12):五粒豌豆各奔前程;
第三部分(13-21):掉进裂缝的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生机;
第四部分(22-24):豌豆们各自的结局。
(四)提出问题。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并记录下来。(针对写法提出、针对部分提出、针对全文提出)
2.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都有什么愿望?
预设: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直接飞进太阳里去;到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不过还得向前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3.读完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之间记录一下)
预设:豌豆“家庭里的地位”是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长好的……
三、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重点讲解:“豌”左窄右宽,“豆”末横变提,左伸右缩;“舒”“舍”第二笔变点,“予”竖钩宜长;“僵”两个“田”匀称,与三横间距相等;“曾”上部略扁,“日”呈长方形。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2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6.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1.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些可爱的豌豆宝宝。
豆荚 豌豆 按住 僵硬 青苔 囚犯 门框 溢出
2.词语听写正确,就可以送豌豆宝宝回家。
豌豆 绕圈 侦探 曾经 愉快 打枪 按住 合适 玻璃 耐心 恐怕
3.让我们走进课文,在问题解决中细细品读这篇童话。
当我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并且毫不畏惧地,过着我理想的生活,成功,会在不期然间忽然降临!
二、课文赏析
(一)豆荚里的五粒豌豆生活生长。
请你来提问:针对这部分的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豌豆的家庭地位是什么?豌豆为什么会想要做点儿事情?
1.豌豆的家庭地位是什么?
预设: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2.豌豆为什么会想要做点儿事情?
预设: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
看来这是五粒有理想的豌豆。
3.豌豆在豆荚里面生活得怎么样?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
预设: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这说明豌豆生活得很舒适。
(二)五粒豌豆各奔前程。
1.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五粒豌豆的愿望分别是什么?
第一粒豌豆的愿望:______________
第二粒豌豆的愿望:______________
第三、四粒豌豆的愿望:__________
最后一粒豌豆的愿望:____________
预设:飞到广阔的世界、直接飞进太阳里、射得最远、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2.这说明这五粒豌豆有什么性格特点?
预设:第一、二粒豌豆自高自大;第三、四粒豌豆不安于现状;第五粒豌豆随遇而安。
3.小组之间交流:你觉得哪粒豌豆描写得最生动?
预设:第五粒豌豆随遇而安。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豌豆比作囚犯,形象地写出了最后一粒豌豆掉进裂缝后被青苔包裹起来的情形。
(三)掉进裂缝的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生机。
1.针对这一部分:我们一起来了解并解决这个小组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预设:
(1)豌豆给小女孩带来了什么变化?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3)小姑娘的病又是怎样好的?
2.豌豆给小女孩带来了什么变化?
(1)填写相应的表格。
小豌豆怎样长大小姑娘的病怎样好的(2)在下面这个句子中你有什么收获?
①小女孩望着最低的那块窗玻璃说:“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它是什么呢?”
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小女孩发现豌豆。
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传神?
预设:探,赋予豌豆苗以生命,让小女孩产生好奇心。
②“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是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豌豆生根发芽。
你的问题:母亲为什么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预设:给予女儿以希望。
③“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暖和的。这粒豌豆长得好极了,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豌豆生长。
小女孩由豌豆想到自己,说明了什么?
预设:豌豆苗给予孩子力量,给小女孩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3)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这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豌豆开花。
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预设:节日是快乐的,值得纪念的。这一天豌豆开花了,小姑娘也好了起来,愉快得轻吻豌豆的嫩叶,对于豌豆或者小姑娘来说都是愉快而值得纪念的。
(四)豌豆们各自的结局。
请你来提问:这五粒豌豆怎样了?你懂得了什么?
预设:
第一粒:飞到广阔的世界→被鸽子吃掉;
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去→在脏水中泡胀;
第三粒:会被射得最远→被鸽子吃掉;
第四粒:会被射得最远→被鸽子吃掉;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开花,给小女孩带来健康快乐。
三、感悟提升
(一)小姑娘的病又是怎样好的?(多个角度)
预设:
(1)豌豆:给予女孩陪伴、信心、希望、陪伴……
(2)母亲:对小女孩的爱……
(3)女孩: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二)你能提出一个针对全文的问题吗?
预设:
请你来提问:这五粒豌豆经历了什么?
请你来提问:你喜欢哪粒豌豆?为什么?
老师可以教你几招:对全文整体了解;可以尝试借鉴他人的意见。
(三)你有多喜欢这五粒豌豆的故事?
1.将五粒豌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后搜集有关豌豆的资料,和同学交流。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起来闯关吧!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会认“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生字,会写“豌豆”等16个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语文要素】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
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重点)
一、起:童话导入,援题质疑
1.(课件出示《安徒生童话》)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童话,并总结童话的特点。
师:看来,你们对童话很熟悉了。是的,童话有着丰富的想象,也有着奇妙的情节。有的情节充满惊喜,有的情节出乎意料,令你无法预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去感受童话的奇妙!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单元导读,它要求我们做些什么。
2.师:是的,本单元就是提问策略单元。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你们看,它在标题下面为我们安排了学习任务,大家一起读。(生齐读,板书:问题)
3.师:看到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你们会有哪些问题?(五粒豆有什么不同之处?五粒豆分别做了什么事?)很好,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承:阅读文本,提出问题
(一)初读课文,角色扮演
1.反馈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框”的读音、“豌”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梳理情节脉络。同学们预习时梳理出了五粒豆飞出去时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各自的结局。
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五粒豆分开时各自的打算是什么?五粒豆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最喜欢哪一粒豆子呢?
3.指导朗读。请五位同学扮演五粒豆子,找出它们说的话来演一演。
生:(读)“现在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
师:这是一粒怎样的豆子?(向往自由的豆子,对未来有憧憬的豆子。)再读一读,读出它的憧憬。
生:(读)“我,”第二粒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
师:它是一粒自高自大的豆子,你再来读一读!
……
师:第五粒豆子在哪?
生:(读)“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读出了什么?(它是一粒随遇而安的豆子。)好的,同学们,五粒豆子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各自的打算都不同。那他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生:他们对自己的经历都很满意。
师:在你们心中,哪粒豆子令你印象最深刻呢?为什么?
生:第五粒豆子!因为它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二)再读课文,感受豆子的生长与女孩的变化
1.默读课文,思考:最后一粒豆子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小女孩分别有了什么变化?请大家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填入学习单的表格里。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课件出示学生填好的学习单)
最后一粒豆子小女孩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生了根,长出小叶子。“妈妈,我觉得我好了一些!”“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暖和的……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讲话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低下头,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2.比较了豆子与小女孩之间的变化,你们感受到什么?(随着豆子发芽、生长、开花,小女孩的病也慢慢好起来了。)
3.试着将两次读文的信息结合起来,说说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说了什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各自有不同的打算,又有不同的经历。一个小女孩因为最后一粒豆的发芽、生长、开花,她的病渐渐地好起来了。)
(三)提问题
1.师:刚才,我们针对题目来提问。现在,你们读了课文,又会有哪些问题呢?
预设1:题目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写的是五粒豆才对,怎么写到了小女孩的事情呢?
预设2:为什么不把题目改成“那粒最了不起的豆子?”
师小结:你们都是会思考的孩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边读书边思考问题,这就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读懂这篇课文。问着问着,这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就能被我们更彻底地读懂了,也有助于学习其他的课文。所以,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板书:提)
2.请看,课后练习题第一题:“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现在,请你们再次浏览课文,把刚才你提的那些问题,写在老师给你的学习单上,标上序号罗列出来。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比一比,看谁问题多。开始吧!(板书:写)
预设:
(1)为什么豆荚里的其中一粒豆子能预感外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呢?
(2)母亲把小女孩的床搬近窗子,这是为什么呢?
(3)五粒豆子中,哪粒豆子是最了不起的?
师小结:真了不起!真是我们班的提问小博士!掌声送给他(她)!(教师请其他学生接着分享,点评鼓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2.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一、转:列问、解问与发现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指导小结。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提的问题越多,就能越全面地了解这篇童话故事了。
(二)小组列问题
1.可是,只提出问题还不够哦,我们还要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汇总,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请看课后练习第二题。谁来说说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进行整理,并列出一个清单。)
2.列问题清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的问题不能出现在同一个清单里。语句要通顺。)
3.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为一个小组,整理问题清单。请小组长把组员们提出的问题写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清单表格里。开始吧!(板书:列)
(学生分小组整理问题清单,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三)试着解问题
师:各小组都将问题列出来了。现在,老师想让你们进行一个新的挑战!试着解决你们小组中列出的问题,看哪个小组能把大部分的问题解决。开始吧!(板书:解)(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提了8个问题,解决了3个问题……
(教师请其他小组接着分享,相机点评)
(四)大家说发现
1.现在,我们回顾刚才提的这些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比如,“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是针对全文提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读一读你们小组的问题清单,说说你读完这些问题后有什么发现。开始吧!
预设1: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描写方法来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段落结构来提的。
预设2:有的问题是针对故事中一些情节是否可以删去来提的。
2.师小结: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通过合作,你们发现了这些问题提问的方式。我们可以从情节、人物、写法等方面进行提问。(板书:发现)
四、合:体会寓意,收获成长
1.课后习题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说说这个问题是针对什么进行提问的。
明确:小女孩从豌豆苗身上获得启发,渺小的豌豆苗都能如此坚强乐观地生长,她也想像它那样坚强乐观。这个问题是从故事的内涵方面进行提问的。
2.我们不仅可以从情节、人物、写法,还可以从寓意方面来提问。同时,其他方面我们都可以进行提问。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这则故事有什么寓意呢?(我们要做个乐观坚强的人,勇敢战胜挫折。)
3.小结回顾: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时,都做了与提问有关的哪些事呢?(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师:真是收获满满的一节课。其实,这节课还没有结束哦!刚才,大家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在课后,试着找出你们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回答,将你的想法与同学分享,好吗?
[教学板书]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豌豆第一粒:飞向世界被吃掉了
第二粒:飞进太阳落到脏水沟里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射得最远被吃掉了满足现状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株植物随遇而安
问题:提→写→列→解→发现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重点围绕“提问”这一策略展开教学。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提问策略又是初次出现,因此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是重中之重。
教学中,我以鼓励为手段,引导学生对提问策略进行学习。首先,尽情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其次,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问题清单,将问题共享,让学生共同感受提问的乐趣;最后,我巧妙运用课后的最后一道习题考查学生这节课所学的收获,同时引出故事的寓意。在课堂的尾声,让学生谈一谈过程,聊一聊收获,旨在对前面的提问策略进行回顾,同时将这堂课进行延伸,为本单元后几篇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点击查看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统编版语文四上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教案(八)》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559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