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少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破坏。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既有出生也有死亡,既有迁入也有迁出;阳光、温度、水分等无机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地改变。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生物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着。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生态系统来说,系统中的各种变化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稳态)。
为什么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
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阐述:请同学们看课本
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教师归纳:以上列举的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即种内斗争。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即环境容纳量。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兔与草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出“负反馈”的概念。
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基础:负反馈调节
(设问):刚才讲了负反馈调节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那么在生态系统中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大呢?
实例分析:
①黄土高原由于植被被长期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②草原放牧过量造成植被啃食过量草场退化严重
【讲述】: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过度的污染,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范围,鱼类的数量就会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这就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
过渡:那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例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无机环境有关
教师总结: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单一,一种生物的死亡就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一种生物的死亡可以有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因而稳定性就强。同时环境越好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成正相关
【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干扰和破坏不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内含指的是什么。
实例分析:
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
提问: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实例分析: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后
[提问]: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
(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
(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提问]:如果将两个生态系统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又是谁高谁低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②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遭到破坏,比较容易恢复。
③但是,还要考虑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如,当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热带雨林由于所处的环境高温多雨,气候适宜,故能够较快地恢复;但极地苔原由于寒冷,天气恶劣而须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说明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后者高。
[小结]:看来,比较恢复力稳定性时,除了考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外,营养结构简单,遭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还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讨论:
(1)比较热带雨林和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
(2)比较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1.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震、海啸、火山、泥石流、流行病等。
人为因素:过度采伐、放牧、捕猎、环境污染等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问:谁能够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
学生:合理放牧,合理砍伐,合理捕鱼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兴修水利,建防护林等。
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意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六)、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
目标:通过动手自制小型生态瓶(缸),认真观察记录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罐头瓶(透明的饮料瓶等 ),棕色瓶,柳条鱼,小田螺,小虾,水草,浮萍,砂土,池塘水足量,自来水足量。
讨论:如何制作小型生态瓶,才能使它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
提示:在罐头瓶或透明的饮料瓶下边放上沙子,植入水草,装进池塘水(里边有小型动物和藻类植物)放进健康的小鱼。最后,封上生态瓶盖。
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
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
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课后小结
我们一起来总结这节课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板书
第五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五.设计制作生态瓶(缸),观察其稳定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2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含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动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①
②
五、教学评价:
本课较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标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
本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①充分挖掘学科教材及学生生活中的教学因素来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制生态瓶”“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探索草原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稳定”等活动,寓教育于教学任务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体验学习的乐趣。
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图表信息,把所学的知识以直观的图解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主体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以及总结等过程主动地构建新知识;
③既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又关注了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生存发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高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提出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轻松回答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思路打开了,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就有了一定的把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教学时间略显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作些调整。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态学体验,七年级时也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在前两节的学习中也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初步学会了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本节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节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结合以上分析,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3节,通过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讲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上好本节课对学生的发展、环境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为学生在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因素的关注,使学生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3)培养环保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2、难点:
(1)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提问式、启发引导式
(二)学法: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 ,收集身边的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学生分组)
四、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直揭课题
展示老师制作的生态瓶,引导学生交流制作观察结果,并回答问题:
(1)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提问:我们有很多同学曾养过小鱼、小虾或是小蝌蚪,为什么它们会象我们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一样,有的存活时间较长,有的却不稳定,很快死亡呢?
学生交流生态瓶的制作及观察结果
倾听,思考
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初步体会到生物的生活需要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新课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自主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资料。要求:
①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思考并回答: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教师小结学生的答案,根据凯巴森林的变迁,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强调: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提问:为什么这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
(1)演示并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
(2)(自主活动)教师指出在其他的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草原生态系统。
要求:
①分析并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②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提示:从原草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入手)
2、归纳总结: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数量比例的各种生物、保证正常能量流动的食物链或食物网)
3、结合所做的生态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最后一自然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
5、归纳结论:所有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强调: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条件越好、生物物种多、数量多,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设问导入:“生态系统能够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维持一定数量比例,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那么它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不是没有任何限度的?”
2、回归到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让学生回答讨论题的第2、3个问题。
3、问题串: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如果生物圈这个生态系统也被破坏了,那地球上的生物还有家可寻吗?”
4、引导学生观看人为因素破坏生态系统的图片。
阅读小资料和课外课
①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资料
②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思考并回答
理解记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思考
认真观察并倾听
阅读84页中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倒数第二段)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讨论分析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第85-86页后回答下列问题:(小黑板出示)
①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②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③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例子?举例说明。
观看并讨论,从心底产生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欲望。
阅读小资料和课外课,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直观显示植被、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三者出现的时间关系,使学生明确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三类生物数量发生着动态变化,最终维持着森林的稳定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突破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内化学生所学知识。
进一步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造成的后果,使得课堂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让学生从心底自发地产生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强烈愿望,明确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
进一步明确:人为因素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而且是目前的主要原因。
强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强调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我们的家园。突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这一教学重点。
再次进行情感教育。
(三)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1.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长的较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植被破坏 B 环境污染 C 食物链被破坏 D 缺水干旱
2.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
A 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 缺少干旱
C 自动调节能力 D 食物链破坏
布置作业:
练习册第23章第3节相应的练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秀教学设计(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课 题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 学
目 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 学
方 法
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
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具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 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教
学
过
程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典型例题
〖例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 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 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B. 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
D.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食物链来代替这一食物链,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D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
答案:D
〖例2〗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①下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该鱼在t3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 ,主要原因是 和 。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型。
④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调节
⑵这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 和 ,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如果遇到严重污染,将导致大多数植物死亡,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其原因是 ;最终水质恶化,水生动物也大量死亡,在这种条件下,异化作用类型为 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将动植物尸体中的 等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氨等气体。
解析:⑴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
⑵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但是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⑴ ① B. ②不再增长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多 ③增长 ④负反馈
⑵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植物大量死亡,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需氧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 厌氧型 蛋白质
【目标检测】
●基础题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种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A. 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某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草的种子几乎被虫吃光了。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虫害过度繁殖 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食物链被破坏 D.害虫产生变异新类型
4.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
5.在某一湖泊中,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中藻类生物生长过剩,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A.大量引进肉食性鱼类 B. 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C. 大量引入捕食浮游生物的鱼 D.完全除去捕食浮游动物的鱼
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发旅游业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生产 D.改善生态环境
7.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稳定
C.增加物种的数量 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
8.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C.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9.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及时、适量的捕捞成鱼 B. 大量的投入鱼的饵料
C. 大量的增加育苗的投入量 D.大量的增加池塘水量
10.对于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幼年向成熟过渡阶段出现稳定的状态
B.有一定生物组成、数量比例及典型的食物链
C.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大体相等
D.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而波动
●拓展题
1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人们为维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请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农田生态系统的 简单,因此它的自动调节能力 。
⑵及时进行除草、治虫,就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 的部分。
⑶若不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灌溉等生产活动,该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这说明农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 控制的生态系统。
⑷若大肆捕捉青蛙,水稻害虫会大量繁殖,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 。
12.请利用下面提供的材料和用品建立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并使其维持一定时间的运转。材料用品:小鱼、水藻、水草、池泥、池水、广口瓶、橡皮塞、培养皿、吸管、小鱼网和凡士林。请完成下列各步并回答:
⑴方法步骤:
第一步:在广口瓶底部铺上一层约10mm厚的池泥。
第二步:向广口瓶中加池水至瓶口40mm处。
第三步: 。
第四步: 。
第五步: 。
⑵此生态系统分解者存在于 中。
⑶在小鱼大小的选择上应选择体型 的,原因是 。
⑷该生态系统能建立起物质和能量的暂时平衡,原因是 。
⑸若要证明生产者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应如何设计试验? 。
参考答案:1—10、CCCDADCDAA 11、⑴营养结构 小 ⑵有益 ⑶人工 ⑷食物链
12、⑴向广口瓶中加几根健壮的水草,适量水蚤,一条活动能力强的体型相对小的鱼;将广口瓶用橡皮塞塞紧后用凡士林严密封口;将广口瓶放在温度适宜、光照强度适宜的地方培养 ⑵池泥和池水 ⑶小;可减少氧气和养料的消耗,容易建立起生态平衡 ⑷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产者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能量、氧气,消费者、分解者为生产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矿物质等。 ⑸设计一个广口瓶内无水草,其他条件均与上述广口瓶条件相同,观察水蚤、小鱼存活时间。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82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