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六)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六)”,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六)

教学目标:

1、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建立初步的数感。

3、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入人文思想,和谐共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读、会写1-5各数

难点:掌握1-5各数的数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幅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看?(出示课件)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一)从生活情境抽象1-5各数。

1、发现不同数量的事物

(1)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请你和你的同桌小声地说一说。

(2)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几个?

2、借现实情境抽象出1~5各数

(1)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几来表示?(出示课件)

(2)引导学生再次认读1-5这些数。

(二)扩展认识,体会1~5的基数意义

1、摆小棒。

教师操作:手里拿一根小棒,问用数字几来表示?添上1根是几根?用数字几来表示?……

2、说说除了用小棒,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5各数吗?摆学具(圆片)摆出相应数量的学具。(1-5)

3、口答:看谁回答又快又好。

1的后面是几?3的前面是几?……

(三)动手操作,感知1~5的顺序

1、出示并介绍计数器

2、观察理解

3、操作感知

(四)学习1-5的书写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些数,怎么写才能既规范又美观呢?

1、说说1-5各数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学习写法:

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

(1)教师示范

(2)学生试写

(3)师生点评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8页练习三,第1题、第2题。

第19页练习三,第8题。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精选阅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一)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一)

第1课时 1~5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1~5的认识。(教材第14~16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5各数,会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会正确读写1~5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掌握1~5各数的基数含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5各数写法的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15根等长的小棒、1~5的数字卡片、计数器、点子图及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周末,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奶奶家吧!瞧,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哇!花儿都开了,蝴蝶在花间飞舞,小动物们在小院里欢乐地玩耍。(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数量是多少?你用几个圆片来表示的?(小组内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看到的动物的数量是多少?(点名学生在展示台上摆出相应数量的圆片)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用新颖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摆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5。(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摆一摆、认一认。

你能根据摆出的圆片的个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小组内交流、操作,再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演示)

2.感知1~5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

先拨一颗珠子,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子,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板书:5)

(2)感知1~5的顺序。

①提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学生一起作答、学生互问互答)

②全班齐读1~5。(正、反读)

3.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点名学生回答)

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数量为1、2、3、4、5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有好多的数学问题。

4.师生互动游戏。

(1)请你伸出4根手指。

(2)请你拿出5个圆片。

5.教学写数字1~5。

(1)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

(2)指导学生握笔的姿势及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3)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

(动画展示1~5的笔顺)

①“1”,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右上方起笔到左下方收笔,写时略倾斜,不要写成竖直的。

②“2”,把2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起笔向右写半圆后倾斜向下,写到左下方时向右拉平。

③“3”,把3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起笔写两个半圆,注意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润些。

④“4”,把4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第一笔从左半格上方中间起笔向左下写竖,在中间虚线靠下的位置向右拉平,第二笔是一个略倾斜的竖。

⑤“5”,把5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第一笔从左半格上方偏左的位置起笔向左下写竖,写到中间虚线时写半圆,注意半圆要写得圆润些,第二笔是横。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用手跟着比划。

(5)学生在书中描红。

知识巧记:“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相互交流、评价)

答案:第1题:

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同桌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经历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

操作与实践、探索与发现是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为了让学生不是记数学、背数学,因此要优化数学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深入地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本节课中,设计了摆圆片、点子图等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1~5各数的基数含义和数序,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找规律填数。

分析:观察上图,根据给出的数判断1~5是从前往后还是从后往前的顺序排列的。

如果是从前往后,就按1、2、3、4、5的顺序排列。

如果是从后往前,就按5、4、3、2、1的顺序排列。

根据图中的顺序可知,2和4之间是3,因此第一组填3;5和3之间是4,2的后面是1,因此第二组填4、1。

解答:3 4 1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这列数是按从前往后的顺序排列的还是从后往前的顺序排列的。

相关知识阅读

阿拉伯数字的来源

小朋友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天天

都要用到数,你们知道数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很早很早以前,原始人没有“数”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有”和“没有”,后来他们知道了“多”和“少”,再后来他们才慢慢明白了“一个”和“多个”的区别。

数字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古代人打猎时用石头来计数,有几只猎物就用几块石头。后来,人们开始用小树枝表示数的多少,再后来人们用打结的方法表示数。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字。

你知道吗?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是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我们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但它却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也就是两千三百多年前,古印度人就发明并使用这些数字,后来经过演变传到了阿拉伯,再从阿拉伯传到了欧洲。欧洲人误认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叫做了“阿拉伯数字”。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八)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符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认识符号“>”“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课件展示:

(1)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境。

(2)3只猴子共进午餐。草地上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和香蕉。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能够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

(5)课件展示:主题图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上挑下来,排成教材第17页的象形图。

提问:观察摆放的图形,数一数,几只猴子吃几个桃、几个梨、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3只猴子吃3个桃、4个梨、2根香蕉。

2、学习新知。

(1)教学“3=3”。

①(画外音)小猴说: “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一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②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不多不少’,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相同,相等,同样多)

师:不错,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同样多。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

(板书:3=3)

③教师教读“3=3”这个式子。

(2)教学“3>2”。

方法和教学“3=3”的方法相同。

告诉学生: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

学生说一说“>”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教师教读“3>2”这个式子。

(3)教学“3

方法同上。

让学生说一说“

四、教学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教师引导概括。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二)

第2课时 比大小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比大小。(教材第17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和“<”,并了解其含义,知道用词语(“等于”“大于”或“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能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建立数感,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交流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符号“=”“>”和“

难点: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及其他有关图片。

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

小猴明明在森林大赛中夺得了冠军,心里高兴极了!于是请了它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看,明明买了很多水果来招待它的朋友。

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一共有几只小猴?一共有几种水果?(集体作答)

师:每种水果各有几个?(学生独立数一数,点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

师:你能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哪种水果够分,哪种水果不够分吗?(引导学生用卡片、圆片或小棒分别代替小猴和水果摆一摆)

学生展示结果。

2.(课件出示)出现1只小猴,落下1个桃子,依次出现3只小猴和3个桃子。

提问:几只小猴吃几个桃子、几根香蕉、几个梨?(引导学生回答)

二、学习新课

1.教学“3=3”。

师:左边的3只小猴可以写成几?右边的3个桃子呢?3只小猴分3个桃子,够不够分?小猴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逐一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师:小猴的只数与桃子的个数同样多,我们可以用“=”来表示。“=”叫做等号,读作“等于”,在书写时两条线的长短要一致。(板书:3=3 读作3等于3,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

师:每只小猴分1根香蕉,够分吗?先摆一摆,再说一说。(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师: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学生回答)

师:3比2多,可以用符号“>”表示,那么“3>2”这个式子怎么读呢?(引导学生读出这个式子,并板书:3>2 读作3大于2)

教师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开口朝左,大于号)

3.教学“3<4”。

师:每只小猴分1个梨,够分吗?先摆一摆,再说一说。(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

师: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学生回答)

师:3比4少,可以用符号“

教师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小于号,把左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

4.教学记忆“=”“>”或“<”。

(1)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开口朝左大于号,开口朝右小于号,两边相等画等号。

(2)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写出相应的符号)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17页“=”“>”“<”的描红。

2.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点名学生回答)

答案:第1题:< >

第2题:< >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大小

3=3 3>2 3<4

等号 大于号 小于号

读作: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小猴吃水果顺利地引出新课,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用动作表示“>”“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个数比5小,同时这个数比1大,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分析:先列举出1~5中比5小的数,然后从这些数中找出比1大的数。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这个数可能是2、3、4。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题可以采用列举法,这样能够防止遗漏和重复。

相关知识阅读

顺口溜

嘴巴朝左大于号,

嘴巴朝右小于号,

两根横线等于号。

大于号,小于号,

嘴巴朝着大数笑。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五)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五)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这节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校园生活中的“科技小组活动”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理解5以内数的意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1-5各数,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点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但对于5以内数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5以内数的组成学生虽然也有所了解,但掌握不够熟练。写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加上刚刚练习书写,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想把1-5写规范,需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园”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物品表示1~5各数,并知道1~5的多少。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漂亮的房子…

(设计意图:教师将“王奶奶”图制成电脑课件动态展示:向日葵、小鸡、食盆、小狗、蝴蝶等然后画面定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参于其中,及时帮助。)

2、同桌展示

生1:我知道有1奶奶、1只小狗。

生2:我知道有2个食盆、2棵箩筐

……

3、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教师:“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拿3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三角形还有其他形式,只要是用3根小棒就可以;拿4根、5根小棒摆出的图形除了正方形、五边形外,还有许多由孩子的想象力所产生的各种图形,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4、下面我们就来写写这些数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1-5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及在方格中的布局。(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

件动态演示讲解,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2、学生练习。

3、师生评价同学书写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书写。

[设计意图: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生练习写数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字的书写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中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三、巩固深化、应用提高

对口令游戏:

(老师演示:某某同学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或:5可以分成几和3?或:2和3组成几?)

同桌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得出1-5各数的组成后,熟练识记也很重要。这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玩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四、总结回顾、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课下寻找数量是1-5的物体,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下让学生找数量是1-5的物体,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七)

一、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是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用l~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1~5各数的写法。

难点:使学生掌握1~5的基数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王奶奶家看看吧。

(课件出示课本第14、15页的彩图)

王奶奶家的院子里都有些什么呢?快来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并用相同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观察图画,数数,并动手摆圆片)

(1)与组内的小朋友交流。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的数量是多少。

你是用几个圆片表示它的数量的?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看到的事物的数量是多少?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数量,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评价)

(3)小结。

同学们摆出的圆片的数量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1~5。

(板书课题:1~5的认识)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师:你们能根据老师摆出圆片的个数,从你们的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吗?找一找,看谁找得对。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谁找得正确,请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感知数的顺序。

①逐次感知1~5的顺序。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摆。

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在哪个数字后面?

再摆1个是几个?

依次感知3、4、5的顺序。

②整体感知1~5的顺序。

a.出示点子图,你们来给它们5个排排队。

请两名学生上台摆,其他学生动手自己摆。

b.摆好后教师提问。

师:5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生:5前面的一个数是4)

师:2的前面和后面一个数分别是几?

(生: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

c.同桌间互问互答。

③数一数。

a.让学生从l数到5。

b.让学生从5数到1。

3、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1~5这几个数?

学生可能说出:我每天上学、放学坐5路公共汽车;我家住2号楼4单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九)

一、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并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难点:能从不同的计算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师:同学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游玩中也能发现并学到数学知识呢!你们看,游乐园里的小丑正在干什么? (利用课件动画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又拿来1个气球。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右手3个气球和左手1个气球放在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学生说题意,让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它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右、左手的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分别用数字3和1表示。

(2)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l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符号“+”表示合起来,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3和l合在一起是多少,并说说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4,用“=4”表示。

3、学生借用学具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l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用算式3+1=4表示。

4、发散思维,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

四、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四)

第4课时 第 几

课时目标导航

一、教学内容

第几。(教材第20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关于“几”和“第几”的问题中,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序数的含义,会区分“第几”和“几个”。

难点:掌握区分“第几”和“几个”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圆片4个、方片1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学生小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回答,全班点评)

师:他们在干什么?(学生集体作答)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师: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的前面、后面各有几人?(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全班订正)

师:谁排第一?(集体回答)

师:解放军阿姨和最后一位叔叔分别排第几?(小组内交流,点名学生回答)

师:现在还有几个人在排队?(动画展示:第一个阿姨已经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师:小朋友排第几?(点名学生回答)

师:谁排第4?解放军阿姨排第几?(同桌交流,点名学生回答)

2.进一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1)做游戏。(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排好队)

①请大家数一数共有几人?

②从左数,第3人是谁?

③××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区分几个和第几。

引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板书: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3.动手操作,深化理解。

(1)师生互动。

拿出4个圆片和一个方片,把三角形放在第二的位置上可以怎样摆?为什么会有两种摆法?(引导学生体会第几是相对的)

(2)学生互动。

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也可以一人摆好位置,另一人说。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答案:1 2 3

2.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先回答“云图”中的问题,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2)提问:小女孩排第几?从右边数,老奶奶排第几?(点名学生回答)

答案:不一样。5 5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第 几

第几表示确定的位置

几个表示数量的多少

教学反思

1.教学目的。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个”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区分“几个”和“第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2.亲身体验,深化理解。

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组织相关活动,丰富学生对“几个”和“第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

3.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通过小组成员不断探讨、交流,知道了“几个”表示事物有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事物的排列顺序,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了所学知识。

5.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5名同学排成一队齐步走,从前往后数,豆豆排第2,老师一声口令“向后转”,这时豆豆排第几?

分析:用○代表豆豆,△代表其他同学。

刚开始,豆豆排第2,如下图:

向后转后,他们的排列变成下图:

此时,从前往后数,豆豆排第4。

解答:这时豆豆排第4。

解法归纳:解答此类题时,要明确从哪个方向数。

相关知识阅读

基数和序数

现在我们学习的数叫做自然数,自然数作为一类等价的有限集合的标记,它可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同时,由于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是有序的,所以它还可以给集合中的元素编号。因此,自然数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意义。如同学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有时排成一列横队,报数的时候,排在末尾报的是“三十五”。我们知道,这个“35”既可以表示这列横队一共有35名学生,也可以表示排在末尾的这个学生是第35号。我们可以把这一列横队的学生的全体看作是一个集合,其中每一名学生可以看作是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数叫做基数;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即第几号)的数叫做序数。也就是说,被数的物体有“多少个”,这种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多少的自然数叫做基数;被数的物体是“第几个”,这种用来表示事物次序的自然数叫做序数。

这就是说自然数有两重意义,一是基数的意义,二是序数的意义。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十)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十)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难点: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美丽的森林里松鼠在四处活动,还伴随着清脆的松鼠的叫声。

(2)老师想知道有几只松鼠,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跳来两只松鼠。 (学生观察)

师: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松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2=)

2、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师:3+2等于几?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内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使用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在“3+2=”的等号后面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3”和“2”组成“5”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2.学生通过数、读、写等数学活动,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3.写数字时,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从中感受到美育教育。通过“野生动物园图”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三、教学难点

1~5的写法。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图、磁力教具、学具。

五、教学过程

(一)从具体的人或物的数量抽象出数

1.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明明和你们一样,也特别喜欢小动物。你们看,他和他的小伙伴就一起来到了动物园。

出示课件:动画:1~5的认识

小动物可真多。看看都有什么?

快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分别有几个?

(小组同学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对图上的人或物分类数,并进行有序的观察。)

2.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请同学说出有什么,及其它们的数量。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抽象出数1~5写在黑板上。

4.让学生对数1~5进行认读。

5.小结:同学们,你们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认识了数1、2、3、4、5,真能干。如果没有了这些动物,花、树……我们的生活还会这样多姿多彩吗?因此,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动物。

(二)巩固对数1~5的认识(此环节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应用)

1.用学具表示数

我们接着去参观。

【课件演示】(3只小鹿)

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你能用小棒表示吗?

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一个汉字的“个”、一个英文字母“N”,谁愿意说

2.学生任意拿相应的学具

【课件演示】(4只鸭子在湖里游)

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鸭子同样多的数吗?

学生可以拿4根小棒、4支铅笔、伸出4根手指等。(可任意变化,还可小组进行)

【课件演示】(5只小兔)

说你用5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

3.摆图形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并根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用了几种学具,它们各是几个?

(三)感知1~5的顺序(此环节也可以借助计数器来让学生感知1—5的顺序)

1.创设情景,感知1~5的顺序

看到了这么多的小朋友,大象可开心了。要为你们进行一场表演,你们高兴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有几只大象来表演了。【课件演示】

2.整体感知

大象表演的第一个节目是站队,我们看看他表演的怎么样?

【课件演示】大象没有按1~5的顺序排列

你们能帮帮它们吗?(自己动手摆学具)

在全班进行展示。

3.提问:4的前面是几?2的后面是几?2添上1是几?5是几添上1得来的……(可由学生当小老师提问,也可组间进行)视频:数数

(四)拓展性学习

1.学生认、读1—5各数。

老师出示1、2、3、4、5这5张数字卡片中的任意一张,请学生准确读出这个数,并从自己的数字卡片中也找出这个数字摆在桌子上。然后在这张数字卡片下面摆出相应的小棒的根数。(当摆到3、4、5这几个数时,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2.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

观察下面的图你能用1—5各数说一句话吗?

(老师出示课件:自行车、苹果、香蕉、碗,以上这几样物品可以分别用1—5各数表示)

生:一辆自行车、一盘苹果、一把香蕉、一摞碗、一辆自行车有2个轱辘、4个苹果、3根香蕉、5个碗。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进一步理解基数的含义。特别是整体“1”与单个“1”的区别。

(五)指导书写(此环节改为只指导书写数字“1”)动画:1-5的写法

1.利用歌谣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1—5各数。

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我们认识的1—5这几个数字,它们的样子都像什么呢?

生:“1”像一枝直直的铅笔或小棒;“2”像一只小鸭子;“3”像我们的耳朵;“4”像一面小旗子;“5”像一个圆圆的大钩子。

师:那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编成一首小儿歌帮助你们来记忆这几个数字。

“1像小棒2像鸭,3像一个小耳朵,4像小旗5像钩┅┅”等以后我们学习了6、7、8、9之后再继续往下编。

2.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把它写出来。

(1)教学生的握笔姿势。

(2)教学生在田字格中只占用半个格来书写“1”。

(3)告诉学生在书写“1”时笔道要直直的,就像一根直直的小木棍,但是这根小木棍要斜着放在每一个田字格中左半格中。

(4)指导学生书空,然后再动笔写在田字格里。

3.全班展示。

4.教师重点指导书写2、3、5的写法。

5.独立书写1~5各3个。

(六)巩固练习

1.写一写。

答案:5;4;2;3。

2.连一连。

答案:

3.涂一涂。

答案:

4.猜一猜。

(1)这个数在3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2)这个数在5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3)这个数在4的前面,而且在1的后面,可能是几?

答案:(1)4或5;(2)1或2或3或4;(3)2或3。

5.摆一摆。

用圆片、小棒等学具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再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七)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案

第一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写数字和建立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5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谈话:观察第14、15页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个?

2.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同时教师到各组共同交流并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把卡片1~5贴在黑板上进行认读,同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数字卡片,并摆在桌子上。

二、反馈实践?

1.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2.老师拿出3个苹果,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苹果数吗?

3.同桌之间考一考。

三、感知数的顺序?

1.逐次感知1~5的顺序。

学生先摆1个圆片,再摆1个是几?这个2是怎么得来的??(依次感知3、4、5的来源。)

2.整体感知。?出示点子图,请学生给它们5个排排队。

四、开放性活动

1.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1)小组交流。?(2)汇报。

2.猜数游戏。

提问:这个数比2大,可能是几??这个数比4小,可能是几??这个数比3大而且比5小,可能是几?只有这一种可能吗?

3.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同伴说说分别用了几个学具。小组活动。

五、学习写数:

1.这些数你会写吗,谁愿意上来写一写?

2.你认为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师示范,生学写。

六、小结: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12345

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年级数学上册《1-5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区分几个基数的含义

3.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注意书写工整

4.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1-5数字

5.培养良好的听课,学习以及写字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二、教学资源

1.数学教材第14-15页图片

2.小棒

3.幻灯片、投影准备配套课件

4.计数器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

2.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数字有浅显的了解,在课堂上尽量运用观察、摆小棒、交流讨论和讲授以及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1-5的认识和书写,培养学生的书写、听课习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媒介

多媒体PPT,投影仪,小棒,计数器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从左到右观察P14的图片,用数字表示你看到的事物。图中有:1位老奶奶,1座房子,1串玉米;2只白鹅,2个食盘,2个筐;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4棵向日葵;5个南瓜。

(二)初步了解,整体感知

采用两种方法,学生们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动手的能力。

方法一:逐渐拿出1-5根小棒,同学们自由摆放小棒,用小棒摆出不同的形状,展台分享。例如:1根小棒可以摆出数字1,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汉字“个”,4根小棒摆出四边形,5根小棒摆出五边形或者汉字“本”等等。

方法二:出示计数器,拨动珠子1-5颗。拨动一颗珠子,学生数数字1,并且用1个圆点代表数字1,两颗珠子用2个圆点代表,以此类推。

(三)深入学习,提高能力

认识数字1-5之后,学习正确书写1-5

1.看投影中方格里面数字,初步认识印刷体。通过小儿歌的形式,让同学们对数字的特点有所认识。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两道弯,4像小旗随风飘,5像秤钩把菜幺。

2.教授书写体。正确书写数字1-5。例如:数字1:占田字格的左半格,从横中线左边一点起笔,写到左下格左下角右边一点停笔,把数字1写得斜一点,更美观;数字2:从左上格中间靠上一点起笔,向上写到顶线上,向下拐弯直到写到竖中线后,向左下方拐弯,直到写在田字格最下面在最下面写横线;数字3:从左上格中间靠上一点起笔,向上写到顶线上,向下拐弯直到写到竖中线后,向左下方拐弯,直到写在横中线上,再从横中线起笔,向下在写到竖中线时拐弯,向下写在最下面一条线是向上拐弯,在左下格中间停笔;数字4:从左上格中间起笔向下,超过横中线一点写到田字格竖线时拐弯写横,横中线上方中间,贴近竖中线的位置起笔写竖,倾斜向下,在左下格最下方横线中间停笔;数字5:顶格右边一点起笔写竖,向左下倾斜,写到横中线上距离距离田字格竖线非常近的地方停笔,向右画左半圆,每一个拐弯的地方都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

3.注意数字占格,调整写字姿势,把数字写规范。先描红,再按照课本的写法,笔顺,占格独立书写。教师指导

七、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习题1、2

2.找一找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表示。如1个脑袋,2只眼睛,3本书,4支笔,5只手指头等

3.在田字格书写1-5数字,每个一行。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让同学们摆小棒,摆出来的图形不能及时的给其他同学展示,展示方法没有寻找到,展示效果欠佳。

十、改进措施

用手机将同学们摆出的小棒快速照成照片,把手机放在投影仪下面,放大,这样就可以及时让其他同学看到。在放每一位同学摆小棒的图形时候,由这个同学介绍自己用了几根小棒,摆出了什么图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大小》教案(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三第3、4、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a.3只小猴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玩耍的情况。

b.3只小猴共进午餐。草地上凌乱地摆放着3种水果--梨、桃、香蕉。

(2)画外音(小猴说):我还没看清楚每种水果各有几个,你怎么就开始吃了?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几个?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

第二种:

(5)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

【进行新课】

学习比较大小

(1)数字“3=3”

a.画外音(小猴说):我可喜欢吃桃了,可我们每人能吃到一个桃吗?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

b.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同,相等,一样多,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数字“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如:“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等语言描述。

b.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例 看图填“>”、“<”、“=”,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分析:第一组图,一只兔子对着一个胡萝卜,4只兔对着4个胡萝卜,兔子的只数和胡萝卜的个数同样多,可用“=”表示;第二组图,一只兔对着一个桃,兔有多余的,桃没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桃的个数多,也就是说4比3大,用“>”来表示;第三组图,兔和梨也是一个对着一个,兔没有多余的,梨却有多余的,说明兔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也就是说4比5小,可以用“<”来表示。

答案:4○=4 4○>3 4○<5

要点综述: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课堂作业】

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18页练习三第3题、第4题。

【答案】 1.第1题 < >

第2题 < > = >

2.可以先数再比较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小结:我们认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课后作业】

1.第19页练习三第6、7、8题及思考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声、光、色的作用,通过画外音的层层设问,将一个个富有音趣的情景串联起来直至课程结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和“<”非常相似,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这是教学难点,可通过四个环节来解决这个问题。

(1)课件播放,引起学生注意;

(2)全屏幕动态书写“>”和“<”,加深印象;

(3)同桌小组交流识记“>”和“<”方法,帮助记忆;

(4)设计两个游戏强化学生记忆。

这四个环节多角度让学生视觉、听觉、交流游戏中完成了对知识的识记。学生玩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点击查看更多: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倒数的认识》教案(六)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地说某个数是倒数。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当你们看到“倒数的认识”这一课题时你们想知道有关倒数的哪些知识呢?(出示幻灯片)

生:

1、什么是倒数?2、怎样求倒数?

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的学习探究。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和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探究倒数的意义

让学生解答课本的例1的算式,然后让学生找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时候,根据结果是1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你认为在倒数的意义这句话中哪些词是最关键的

生:乘积 原因:不是加、减,也不是商

生:1 原因:不是0、2

生:互为 原因:相互依存 举例:我们两个互为同桌。

师:再观察例1:说出3/8、8/3的倒数关系。

生:3/8、与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3/8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

让学生说其他三组。

练习巩固:判断(出示幻灯片)

1、因为3/4+1/4=1,所以3/4是1/4的倒数。( )

2、因为1/2×4/3×3/2=1,所以1/2 4/3 3/2互为倒数。( )

3、3/8×8/3=1,所以3/8是倒数,8/3是倒数。( )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自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知道什么是“互为同桌”,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和汉字上下的位置变化,再观察例1,从而找到规律。(学生演示)(出示幻灯片)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了

师生共同分析例1四组数

师:5和1/5老师怎么没看出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

生:5可以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

学生完成课本的例2

完成例2后总结方法 (出示幻灯片)

生: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生: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否颠倒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组数的再次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它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颠倒,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倒数”这一概念中“倒”的含义,很自然的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在例2中哪些数还没找到倒数

生:1 0

师:1和0有没有倒数呢?如果有,是多少?

生:1有倒数,因为1×1=1

生:还可以把1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分子、分母的位置交换后还是1

教师板书:1的倒数是1

教师引导质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生:0乘任何数都得0,不是1所以0没有倒数

生:可以把0看成0/1,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交换后成了1/0,0做分母无意义,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板书:0没有倒数1。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轻松、顺利地解决求“1”和“0”这个特殊数的倒数。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师:0.7的倒数是多少?

同桌讨论:把小数化为分数

师:2又3/4的倒数又是多少呢?分组讨论

小组展示: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小结: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如果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教师补充: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有目的的帮助学生把不同的数组进行了合理的分类,这样就为学生有条理的求不同数的倒数做好了铺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完成,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另一名同学说出它的倒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准。(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会不会写呢?请写出7/8的倒数 两名学生板演

生:7/8=8/7

生:7/8的倒数是8/7 学生改错,教师强调:不能用等号连接

完成课本24页 做一做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并体会教学重点--倒数和要求倒数的方法。

五、达标 (出示幻灯片)

判断:

(1)求2/5的倒数:2/5=5/2 ( )

(2)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 )

(3)9的倒数是9/1 ( )

(4)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填空

(1)3/8的倒数是( )

(2)7的倒数是( )

(3)1/9的倒数是( )

(4) 的倒数是( )

(5)0.3的倒数是( )

(6)2.25的倒数是( )

(设计意图):通过达标题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

拓展 7×( )=15/2×( )=( )×3又2/3=0.17×( )=1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出,通过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通过问题引入新课,通过师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构建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本节课我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从而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知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发现”。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识,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我能行”、“填空”、“游戏”等题型,通过这些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课堂总结中再次提出问题,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点击查看更多: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教案(六)》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400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