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知识点复习鲁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知识点复习鲁教版
一、原文
蛐蛐与蝈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二、文学常识
1、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2、谢盖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三、赏析
1、这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2、本诗是一首恬静的小夜曲,是一副明净的水彩画。明快的旋律,清亮的色彩,欢悦的感情,给人宁谧恬淡的意境美。诗分两节。第一节,作者主要从“声”的角度写夜的宁静。“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化实为虚,把人带入如梦如幻的柔美氛围中,为全诗奠定抒情的基调。同时,河水低沉的声响更加衬托出夜的安谧祥和。紧接着,诗人选择了松林、夜莺、长脚秧鸡三个意象,用它们“失去喧响”“歌声沉寂”“不再欢唱”来正面突出夜的宁静,令人回味悠长。试想,原野上,一弯小河穿过沉寂的松林,连擅长唱歌的夜莺也好像不愿打破这么夜的安静迷人,至于长脚秧鸡更是进入了梦乡,这是多么和平安宁的一个夜晚啊!第一节的结句,诗人又回到溪水的歌唱,在回环的旋律中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第二节,诗人主要从“色”的角度写夜的安谧。明月的光辉笼罩着整个原野,皎洁的月光仿佛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诗人的目光由高而下,一个“撒”字写出月光的轻柔,也表达明月对于大地的爱怜,同时也精微的表现出了月光的流动感。正因为月光照在了松林,也照在了河水上,所以,出现了“银波微漾”的美好景象。甚至,月光下茂盛的青草也反射着银色的月光。在这里,作者写月光是细致精到的,用“银装”“银星”“银色光芒”写出月光照在不同景物上的不同特点,这是月光下宁静的夜晚的特点。第二节结句处,与第一节首位相照应,将诗歌的回环旋律加强了,从而表现诗人沉醉在美好夜晚中的欢悦心情。
四、课后练习
读《蝈蝈与蛐蛐》完成题目。
1.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____________________
冬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4.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1.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2.夏景:“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
冬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
3.写夏景是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是美妙;写冬景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从而来突出主题。
4.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知识点鲁教版
一、词牌名
《万氏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沁园春以苏轼词为正格,双调114字。亦名《寿星明》。据万树《词律》卷十九所录,还有另一体,即115字者。另有《花发沁园春》与此调无涉。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
二、诗歌基本常识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知识点
1.字音
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今朝(zhāo)
风骚(sāo)竞折腰(zhé)/折本(shé)
2.词语解释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
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惟:只。
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目前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妖娆:格外婀娜多姿。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点鲁教版
知识点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例如:H2O、NaCl溶液、Na2SO4溶液
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例如:酸溶液
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例如:碱溶液
注意: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性溶液
课后习题
1、在测溶液的性质时,下列试纸中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A、石蕊试纸B、醋酸铅试纸C、KI淀粉试纸D、PH试纸
答案:D
解析:PH试纸如先用蒸馏水润湿,测得酸溶液的PH值增大,测得碱溶液的PH值减小。
2、关于下列水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HCl溶液中无OH-
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H+
C、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10-14
答案:D
解析:在水溶液中都存在水的电离H2O=H++OH-,故不管是酸溶液、碱溶液还是中性溶液,都存在H+和OH-,故ABC错。
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PH7时溶液显酸性
B、PH=7时溶液显中性
C、c(OH-)10-7mol·L-1时溶液显碱性
D、c(OH-)c(H+)时溶液显碱性
答案:D
解析:25℃时PH7时溶液显酸性,PH=7时溶液显中性,c(OH-)10-7mol·L-1时溶液显碱性,但温度高于25℃时,PH7时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如90℃时溶液显中性,PH=7时溶液显碱性,c(OH-)10-7mol·L-1时溶液不一定显碱性,故ABC错。而在任何温度下,c(OH-)c(H+)的溶液显碱性,D正确。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136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