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3 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歧路(qí)箸(zhù)凄凉(qīliáng)
长精神(zhǎng) 宫阙(gōngquè)
低绮户(qǐ)婵娟(chánjuān)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直】同“值”,价值。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节奏划分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品析《行路难》(其一)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
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停、投、拔、顾。
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相关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渡过。

沧海:大海。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

答案示例: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答案示例: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答案示例:“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4)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2.主题理解

结合赏析过的内容,理解全诗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五、课堂小结

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那人们中一定有我、有你、有他……

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石潭记》,这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是柳宗元。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2.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旧:怀念故友。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

答案示例: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答案示例: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3)你是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的现实意义的?

答案示例:示例一:作者将自己喻为“沉舟”“病树”,但依然可以用欣慰的眼光去看待“千帆”与“万木”,这是一种很难得的积极心态,对我们现代也有很现实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或许由于年龄、或许由于能力等等的原因,在事业上不能有太高的成就了,在社会上不能起先锋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多见的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呢?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承认,他们多多少少都希望别人干得不如自己,干砸点什么,以此来向领导、向社会说明:没有我不行!自己已经是“病树”了,也希望别人比自己更“病”!而作者却能够克服自己这种狭隘的心胸,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从自己这艘“沉舟”身边迅速掠过的“千帆”,在自己这棵“病树”前面生长得郁郁葱葱的“万木”,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高度,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示例二:感悟此诗句还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着眼于“万木春”“千帆过”,就能认识到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绝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止步不前,以四化大业为例,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尽管也有失误、波折,但总的形势令人欢欣鼓舞。

示例三:如果从“病树”“沉船”的角度切入,也能给人深刻的启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失误和教训:要找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认真分析,加以总结,更要认识到,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危害,小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力求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写法探究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案示例: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五、课堂小结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指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答案示例: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二)研读分析

1.主题理解

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2.突破重难

(1)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答案示例: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2)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因此,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我欲乘风归去”可以体现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那诗人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他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答案示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8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三单元

10 岳阳楼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岳阳楼落成之时,他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60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8字,文情并茂,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背景链接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

衔远山(xián)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淫雨(yín)

霏霏(fēi)怒号(háo)

樯倾楫摧(qiáng)(jí)山岳潜形(qián)

薄暮冥冥(bó)(míng)波澜不惊(lán)

沙鸥翔集(ōu)宠辱偕忘(xié)

(2)词义

【谪守】贬官。守,指做州郡的太守。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际。

【朝晖夕阴】早晚阴晴多变。晖,日光。

【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来也称诗人为“骚人”。

【连月不开】开,指天气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芒。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樯倾楫摧】桅杆拿倒下,船桨断折。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忧谗畏讥】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第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明确: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步骤四 深层探究 探究写法

(一)深层探究

1.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明确: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二)探究写法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美好的感受。

2.拓展延伸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引导要点:句式整齐,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变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

11 醉翁亭记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秋高气爽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赏景的好时机。在前面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雄伟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2.生难字词

(1)字音

滁(chú)壑(hè) 琅(láng)琊(yá)潺(chán)

酿(niàng)辄(zhé)蔌(sù)酣(hān)弈(yì)

霏(fēi)暝(míng)晦(huì)伛(yǔ)偻(lǚ)

洌(liè)肴(yáo)觥(gōng)筹(chóu)翳(yì)

(2)词义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又深幽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临于泉上】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

【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听懂读音,听清句读,体会情感。

(2)教师为生字标注读音,并要求学生齐读三次。

(3)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读三到四次。学生轮读一次,齐读两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文共四段。

第1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2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3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第4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第2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请写出描写傍晚山林全景的句子。

明确: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1)写醉翁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7.“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8.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明确: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9.第3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明确: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明确: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文中哪个字贯穿全文?

明确:“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写出《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蔌;与民同乐。

3.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什么?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例如:(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醉翁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醉翁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8.再读课文,尝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读,师生评,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乐”的情感及贯穿全文的“乐”的主线。

9.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10.根据以上梳理,你认为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提携全篇,而“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此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像作者一样具有旷达的情怀。

2.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①诵读感悟内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赏析行文特色。

(2)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这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明确:无论处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请举出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地感知文章的特色。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3诗词三首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3诗词三首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3 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歧路(qí)箸(zhù)凄凉(qīliáng)

长精神(zhǎng) 宫阙(gōngquè)

低绮户(qǐ)婵娟(chánjuān)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直】同“值”,价值。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2.朗读节奏划分

(1)《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一)品析《行路难》(其一)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

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停、投、拔、顾。

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

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85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