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课堂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孟、帆、唯”3个生字的读音,掌握字型。
2、朗读诗句,背诵诗句,默写诗句。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谈话:同学们,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诵一首诗:《赠汪伦》(师朗诵《赠汪伦》)。
2、师问: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
3、下面我们将进行李白文学常识抢答赛。(每人用一句话介绍李白)
过渡:听你们说得兴趣盎然,老师也想说说,给我一个机会好吗?
4、展示课件,归纳介绍李白。
二、故事引入,配乐介绍写作背景,板书课题。
1、谈话:关于大诗人李白的故事,老师还知道一段小插曲,你们想听吗?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你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他们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行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苏扬州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行,特地在黄鹤楼前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题。
过渡:同学们想知道诗人送别朋友时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吗?让我们赶快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三、朗读诗句,整体感知。
l、初读诗句,把字音读正确。
2、朗读汇报。(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诗句,感悟读诗节奏,用铅笔画出节奏符号。老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指名读)
5、展示课件,反馈学生画节奏的情况。
6、请看大屏,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
7、谁来读一读诗句?(指2--3名学生朗读)
过渡:这么多同学都想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给老师听一听!
8、全班齐读。
四、品诗句,明诗意。
(一)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l、谈话;同学们,要读懂诗句,首先得“明诗意”,大家有什么好经验,好建议吗?(学生回忆复习学诗的方法)
①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
②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字词
③俗话说,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一一请教他人
④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⑤运用换词法,帮助理解
⑥展开想象,适当调整词序,用自己的话把诗意说出来
2、那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理解
诗意,不值的地方可以问老师。
(二)学生汇报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1、解题
①全班齐读课题。
②展示黄鹤楼图片,资料,介绍黄鹤楼。
③师问:谁了解孟浩然啊,给我们介绍一下吧?(指一名学生介绍,其余学生补充)
④师问:这里的“之”怎样理解?谁来试着说一说?(之:往、去)
⑤师导:题目说的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⑥指名说题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①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②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③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a、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b、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C、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④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3、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①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②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a、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b、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c、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③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④指名汇报说诗意。
⑤全班齐读全诗。
五、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l、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提问: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5、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6、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7、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8、齐读。
六、扩展延伸。
l、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七、总结,诵读。(课件回放)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播放课件。背景音乐,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八、默写诗句。
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九、你送别过亲人或朋友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板书:
黄————————————扬
鹤————————————
楼————————————州
依依惜别
————————————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4、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攥()着滞()笨
伛()偻骷髅()()眼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pì()取dì()huánɡ()恐tā()败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二、理解探究、
1、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请学生自读课文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三、合作释疑
2、.(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虽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四、课内精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6.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
7.解释下列词语
(1)镶嵌:
(2)滞笨:
(3)愧怍:
8.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9.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10.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11.“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12.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五、拓展迁移
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台阶》教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资料袋:
走进作者: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自读课文,注音或释词。
凹()凼()硌()涎()水揩()
嘎()黏()撬()筹()划过瘾()
尴尬()唿()嗒熬()住憋()住门槛()
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二、整体感知:
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是什么?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三、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四、探究人物形象: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
五、品味语言:
再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或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又感情的朗读出来并赏析。
六、拓展迁移:
请用第三人称复述最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求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达标检测
1、选择下面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dàng)门槛(kǎn)涎水(yán)摔跤(jiāo)
B.泥浆(jiāng)着落(zhuó)淌汗(tǎng)烟瘾(yǐn)
C.旺盛(shèng)黏性(nián)尴尬(gān)胯骨(kuà)
D.醒悟(xǐng)晌午(shǎng)嘎叽(gā)扁担(dan)
2、说说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2)、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
(2)从第⑥段中的加粗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
(3)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4)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
作业:
4、为自己的父亲写一首小诗,赞扬他的美德!
(二)梯 子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答:
2、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笑——→——→——→笑
3、下面两个描写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答: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答:
4、“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
答:
5、两个爸爸,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简要说说理由。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024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