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2025-10-09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教案的准备不可或缺,它是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键桥梁。那么,什么才是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教案的通用模板,供大家参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一、积累词汇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学设想:

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

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

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

4、迁移。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 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一)范读

(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

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

(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

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

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

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

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2)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的语气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3)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

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③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4)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四、问题探讨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近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

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涵泳

2.辨词积累

3.语感品析

4.活动感悟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

【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

2.基础的厘清

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

【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

3.任务型朗读

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

【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

【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

5.穿插孔门轶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

(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

6.再读课文

分角色演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对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说明】这次朗读带有研读性质在基本把握全文内容、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子(核心人物)的关注上,这是学习的关键

7.问题探究

师生对话的三个回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师徒过招第一回合

得知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孔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学生补白:孔子当时的心理活动(挨批的应该是你们为什么挨批的应该是你们而不是季康子呢?你们接受我的教育,我希望你们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推行我的政治理想你们太令我失望了)

除了批评,孔子是怎么对学生讲道理的?

明确:高明的老师以理服人孔子告诉学生:从历史观照,颛臾的国君是贤明高尚的;从现实来考察,颛臾是归附鲁国的;从关系上考虑,讨伐社稷之臣,那就是自毁墙角(老爸和儿子打内战,那成什么体统)

如果季氏坚持打这一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师出无名:无道之战那就是“不义”

那么,我们从这一回合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讲原则用朱熹的话来评价:理之至当

这一回合师徒谁胜出?

明确:孔子

(2)师徒过招第二回合

当冉有推托是“夫子之欲”时,孔子为什么还要“咄咄逼人”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谁之过与”?

明确: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做“臣”要有“臣”的担当啊

孔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明确:引用名人名言(史官周任的话)讲道理,比喻的方式(老虎逃、龟玉毁)讲道理

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拥有丰富的历史掌故和生活常识,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常识来说服学生,绝不是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说教者

这一回合又是孔子胜出了

(3)师徒过招第三回合

冉有真是个聪明的人,他在三个回合中,从没有说过这是“我”的意愿,第一次陈述事实,第二次推托“夫子之欲”,第三次又将谁抬将出来了?

明确:子孙后代

孔子棋高一着,孔子说他最讨厌怎样的男人?

明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君子坦荡荡

有国有家者真正的“忧”应该是什么?

明确:不均、不安

孔子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担忧有没有变成现实?

明确:不久,季氏家臣阳虎内叛,完全印证了孔子的预见

在第三回合,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高度的政治觉解,仁爱的经世理想

【说明】将对话的整个过程分成三个回合,实际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孔子的形象在每一个回合中清晰饱满地凸显出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三个回合中所有探究的问题,都可以交付给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自行研讨、解决

8.学习小结

学完《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如果再要我们在孔子之前加一个定语进行修饰,你会加什么?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是对第五个教学环节的'回应,主要是考量经过第七个教学环节的集中、深入、具体学习之后,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是否可以到达一个新的维度,也是对文本主要探究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的总结提升

9.诵读全文

提出朗读的最高要求:化境入得文本,浸淫人物,走近伟人孔子,涵泳他卓尔不群的政治襟抱和人格力量

【说明】课堂教学起于朗读,收于朗读,如扇面打开,移步换景,虽不能“沂水春风”,师徒其乐融融,但也乐音铮,余味莞尔

教学反思

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多次的朗读,有感受性、感悟性的朗读,也有任务型的朗读,有通读,也有演读通过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嗅觉,反复暗示学生文本语言模式的特殊性这是我在教案设计时第一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文教学必定绕不开字词、句式的话题,偏离了这个话题,实际上就隐没了文言文最显性的文体特征在设计教学时,我比较关注《季氏将伐颛臾》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刻意地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字词、句式的学习不至于落于浮浅的表面这是我在设计教学时第二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为“体”,孔子的思想为“用”文言的样式是承载孔子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放在孔子的政治襟抱上怎么表现孔子的襟抱?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更多的考虑是贴着人物教、贴着学生教,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话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话题的答案藏在师徒三个回合的过招中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第三次的自觉追求

这三个回合的学习是有侧重的,不能均衡用力孔子的形象是渐入佳境,渐渐丰满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三回合是最表现孔子思想的,要讲深讲透,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认知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担忧是教师牵引了学生,也限制了学生,学生缺少主动建构的空间教师容易成为问题话柄的持有者,决定着问题的走向甚至结果要弥散这种教学的危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改良的路径: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习伙伴,合作探究二是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之言与学生之言,言言相证相补,直至通向对人物的建构三是第七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担纲,由此检验、评估课堂学习水平,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针对性、发展性补充

★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在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l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习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复习巩固

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习效果

2. 讨论下列问题

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 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

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

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 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接着 ,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一是用扶相 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 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

4.课堂练习

书上练习题三

5.小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

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

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6.布置作业

★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荀子其人;

②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③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

(以上为第一教时之知识目标)

④体会、学习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⑤体会、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

⑥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

(以上为第二教时之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第一教时)

②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第一教时)

③凸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第一教时重疑难文句探究,第二教时重论证方法、思路的探究)

3、人文、情感目标

①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第一、二教时)

②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1、知识目标之②(第一教时),④⑥(第二教时);

2、能力目标之①②(第一教时);

3、人文、情感目标之②(第二教时)

【教学难点】

知识目标之②(第一教时),④(第二教时)

【教学模式】

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设境导入

设问1: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比较有名的《三字经》吗?

设问2:《三字经》会背几句的同学愿不愿意举起你骄傲的手?

教师相机导入:从《三字经》导入孟子导入孟母三迁导入人生的“教养”导入本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略说教养的重要性,然后顺势导入《劝学》。

二、关于荀子

设问:有谁了解《劝学》的作者荀子吗?

学情估计:若有学生举手,则请其说,教师略作补充;若无则变问为:不知道的请举手。如果普遍不知,则由教师介绍荀子。

三、诵读

全班齐诵,教师谛听,并可能进行诵读指瑕。

四、分组合作学习,文句疑难探究。

1、教师略说高中课堂古文学习的新模式,要学习积累的文言知识构成。

2、6人一组,合作进行文句疑难探究。

要求:不做机器做主人,每组成员积极参与,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组内先行探究,本组探究不了的,组长记录后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

3、填写好探究纪录,以便交流。

4、教师巡视、参与。

五、各组根据探究记录,由代表汇报探究情况,教师加以标示

后汇报的组只汇报或补充与前组不同的疑难和知识总结,教师标示后,鼓励全班同学竞答,解决不了的由教师点拨,相关学生记录。学生没有关注的重要知识点则由教师补充。

六、教师课堂评价、小结并布置作业

1、课堂评价侧重于本堂课学生的参与表现,以肯定鼓励为主;

2、作业:

①每个同学填写好本课的知识积累卡;

②完成《名师一号》中《劝学》一课的基础练习(选择题部分)。

★ 高中文言文教案万能模板 ★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直木为轮4木受绳5金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五、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对比

积累

坚持

专一

王鹏

文章来源:https://m.jab88.com/j/2337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